中国古代史综合复习

2022-09-08

第一篇:中国古代史综合复习

中国古代史综合试题

历史七年级综合试题

一、 选择题

1、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北京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野兽

B.大家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C.将吃剩的肉放入陶罐内,待明天食用

D.晚上,在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2、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

①尧 ②黄帝 ③皇帝 ④炎帝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3、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直接原因在于

A.按军功授爵赐田宅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私有现象 D.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4、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当仁不让于师

5、2010年5月l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长治久安。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件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开辟丝绸之路

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D.昭君出塞

6、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B李春——赵州桥 C贾思勰——《齐民要术》

D祖冲之——造纸术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公元207年曹操《龟虽寿》中的名句。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的曹操 “志”在 ( )

A统一天下 B 消灭袁绍 C 废汉称帝 D 建立魏国

8、我国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 ( )

A.东汉末年 B.西晋初年 C.西晋末年 D.东晋初年

9、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胡人汉服图 汉人胡食图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10、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 ( ) ①加强南北交通 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③乘龙舟游江都 ④开通一条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11、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 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创设了科举制度 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12、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

A.她是我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

1 C.她能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13、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A.遣唐使来华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游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

14、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的图是根据相关史实制作的示意图,正确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

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 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 C.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

16、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形势和民族关系的特点,与下面历史时期最相似的是(

A.春秋

B.战国 C.三国两晋南北朝

D.隋唐

)

17、关于《资治通鉴》,不正确的是

A.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

B.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C.按年月日顺序叙述原始社会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D.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18、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长”,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在 A.秦朝、隋朝

B.秦朝、唐朝

C.秦朝、明朝 D.秦朝、宋朝

19、某班同学准备以“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为主题办一期历史板报。他们应该收集哪些历史人物的资料

①陈胜 ②项羽 ③文天祥 ④郑成功 ⑤岳飞 ⑥戚继光 A.①③⑤⑥ B.①④⑥ C.③④ D. ④⑥

20、观察右边漫画,请为该漫画选择一个最佳主题

A.大清盛世 B.闭关锁国 C.和谐社会 D.自给自足

二、非选择题

21、秦朝与西汉的地图及人物的对比。

一、秦朝疆域图

二、西汉疆域图

(1)图一与图二中A、B字母分别代表秦朝和西汉的首都的大致位置,请分别

2 写出A、B所代表朝代的首都的名称:

A:

; B:

(2)历史上著名的“秦皇汉武”分别是谁?(写出帝王名称即可):

秦皇:

; 汉武:

。 (3)秦皇汉武对待儒家文化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

秦皇的做法:采纳

的建议,对儒家采取了“

”; 汉武的做法:采纳

的建议,推行“

”的措施。

(4)你认为上述两位皇帝,谁更胜一筹?理由是什么? (1)A:咸阳; B:长安。

(2)秦皇:秦始皇; 汉武:汉武帝

(3)秦皇的做法:采纳李斯的建议,对儒家采取了“焚书坑儒”;

汉武的做法: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措施。 (4)答:更胜一筹的人物:秦始皇/汉武帝 ;

理由是: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大一统的巩固措施。

汉武帝:使西汉达到鼎盛时期,知错能改.

23、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引自《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

——引自《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 材料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在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引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材料一中的“西域”狭义上是指今天我国的什么地方?该地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是中国古代哪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3)材料三表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主要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行这一制度的意义。

(1)新疆天山南北地区(答新疆也对)。西域都护的设置。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适当给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或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

第二篇: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

一.先秦时期: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木、石、骨、蚌);土地公有制;壁画、彩陶画。 2.奴隶社会:

(1)商、西周时期: ①经济:

农业:石器锄耕、青铜农具,懂得灌溉、除草、沤制绿肥、治虫等技术。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末期,这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实质是国王代表贵族占有土地的土地私有制。

手工业:官府垄断,青铜制造;官营手工业为主:产生于西周时期。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资金、原料由官府供给,规模经营,产品不入市场,职业世袭,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工商食官”政策 ②政治:

夏朝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即王位世袭制。商朝内外服制度。 周朝分封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度。三者的关系: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 ③文化:甲骨文、金文。

(2)春秋战国: ①经济:

农业,A铁犁牛耕,精耕细作,这是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B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土地向私有制。C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产生。产生时间:春秋。瓦解: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简单概括为: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地位: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明清以后时,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出现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冶炼业,冶炼生铁和块炼钢。丝织业,有大量的锦、绢、罗、纱丝织品。

商业兴起,商品市场、大商人,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队的主体。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营工商业兴起,与市场联系紧密,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并孕育出了早期的“机工、机户式”的资本主义萌芽。 ②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纷争,战乱不断,秦商鞅变法。 ③文化:

A诸子百家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主张 B文学:《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多反映社会现实。《离骚》,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浪漫主义杰作。采用楚国方言,感情奔放,想象奇特,句式灵活。

C数学:九九乘法口诀、度量衡、筹算计算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制记数法的国家。

D天文:战国:甘德、石申,《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 石申,《石氏星表》,120多个恒星位置,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E司南(指南针) F帛画《人物龙凤画》

二.封建社会时期 1.秦汉时期: (1)经济:

农业,土地私有制,自耕农经济,汉代《汜胜之书》、赵过推广耦犁、代田法、区田法,水利有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汉初“与民休息”。

手工业,东汉制瓷技术成熟;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冶炼,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汉代:“丝国”之称,丝绸之路商业,统一货币(秦朝使用圆形方孔铜钱作为统一货币。)、度量衡,驰道。 (2)政治:中央,“皇权至上”为核心,三公九卿、刑法严酷、中央集权体制建立;地方,郡县制。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又废除秦朝苛法,有所损益。汉武帝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的权力,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推恩王侯。 (3)文化: A统一文字,“小篆”为统一的文字,后来“隶书”作为新字体流行。秦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李斯《泰山刻石》;汉隶书雄放洒脱,浑厚深沉,《石门颂》;实用性文字。 B法家思想,焚书坑儒。西汉初的黄老之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C印宗秦汉,秦汉时代是篆刻艺术的一个标志性时期。秦印雍容大度,精致不苟;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放。明中叶以后,文彭等的创作为代表,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绘画,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夫妇宴饮图》。

D天文,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000多年;地动仪(测定地震方位),比欧洲早1700多年。 E中医学,《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伤寒杂病论》由东汉张仲景撰写,论述四诊疗法,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东汉华佗是当时的名医,他精通方药针灸,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醉药剂——麻沸散,发明了五禽戏。中药学,《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专著。 F造纸术。 E数学,《九章算术》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G汉赋。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经济:农业,黄河流域的精耕细作技术日臻成熟、轮作和推广绿肥。手工业,冶炼业,灌钢法。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不高。 (2)政治:天下纷争。

(3)文化:佛教传入、道教兴盛、儒教衰落。中国书法开始自觉阶段、书法艺术的定型时期。行书虚玄灵动,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士大夫画家活跃,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顾恺之《女史箴图》。刘微首创割圆术。祖冲之圆周率,早1000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提出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我国现在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3.隋唐时期 (1)经济:

农业,曲辕犁、南方经济逐渐赶超北方、筒车、大运河;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隋唐时制瓷业成熟,白瓷进入成熟阶段,唐代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丝织业,唐出现缂丝技艺。

商业,商业都市(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农村集市(草市)、柜坊、飞钱,外贸(广州,设市舶使)。唐代以前的城市商业格局(政治中心),交易场所的限制,市坊分开的限制,交易时间的限制。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2)政治:中央,三省六部制、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3)文化:唐诗;绘画,敦煌壁画;代表画家:展子虔《游春图》、“吴带当风”的吴道子《天王送子图》、阎立本《步辇图》;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高峰;人物画占主要地位。书法,草书: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楷书:笔画完备,结构严整;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书法艺术的高峰。火药;雕版印刷,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雕板印刷的《金刚经》;唐代僧一行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首次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实测子午线的长度,世界最早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制成水流为动力的水运浑象仪。三教合一。

4.宋元时期 (1)经济:

农业,精耕细作进入全面成熟时期,稻麦两熟;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手工业,冶炼业,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冶铁。纺织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之具”,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并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松江成为元明时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制瓷业,宋代瓷窑遍布全国,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青花瓷和釉里红,开始生产彩瓷。

商业,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朝时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推行,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纯纸币流通的时期;宋代城市的商业格局:坊市界限不复存在,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商品种类众多、出现专业性、时令性集市;边贸发达:榷场;外贸发达:元大都、杭州、泉州。

(2)政治:宋,中央,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这两个机构合称“二府”。参知政事;三司使。地方,文臣做地方官,通判,转运使。元,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行中书省。

(3)文化: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个多世纪。北宋时期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五代和宋朝时,火药得到广泛应用,火器种类增多。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界推崇;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农桑辑要》现存最早的一部官修书;《农书》。宋书法,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徽宗的瘦金体;宫廷画;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更加注重意境;马远《山径春行图》、夏圭《山水十二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王冕《墨梅》。民间风情画出现,《清明上河图》;绘画艺术全面发展。宋词(豪放派与婉约派);元曲(散曲与杂剧,关汉卿、马致远)。宋代南戏。程朱理学的兴起,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南宋朱熹。“理”是世界的本原,“格物致知”。陆王心学,陆九渊“心即理也” “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省。(王阳明:“致良知”。)

5.明清时期 (1)经济:

农业,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多熟种植,培育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一条鞭法;地丁银。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丝织业,鼎盛,官营和民营,丝织中心苏州和杭州,丝织技术高超“妆花锻”和“金宝地”;江苏松江在明代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棉布日益流行。陶瓷业,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商业,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A商业市镇兴起, B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C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D劳动力成为商品, E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大商帮。明清时期,形成以银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流通体制。明清时期的城市(经济功能为主)松江——棉纺织业;景德镇——陶瓷业;佛山——冶铁业;汉口——商品转运码头。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清:发展缓慢;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表现:A农业生产的发展;B手工业生产的发展;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D国力的强盛。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2)政治:中央,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清,康熙: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中央机构一分为三,集权于皇帝);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地方,明废行省,设三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 (3)文化:阳明心学(“致良知”;“宇宙便是吾心”)。李贽,反对权威;男女平等;赞颂改革。三大进步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政治主张“人民为主”,反对君主专制独裁;经济,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思想,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思想,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小说,“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京剧,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道光年间汉剧进京,相互融合;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成熟,“同光十三艳”;京剧的表演内容、表演艺术,影响至全国、全世界。书法,强调个性化创造,祝枝山、文徵明;印,明中叶以后,文彭等的创作为代表,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风格奇特,不拘成法。民间绘画兴盛。朱耷《松鹰图》、徐渭《黄甲图》、郑板桥《墨竹图》。士大夫文人写意画成就最为突出;晚明:朱载堉提出“理由数显,数自理出。” 明代:《农政全书》徐光启;《本草纲目》李时珍;明长城;郑和宝船,那时已使用牵星术导航,代表着当时利用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明北京城。

(注:关于中古重要知识点的规律性的东西,对照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三篇: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根据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发展线索,我认为在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中应当牢牢抓住以下这些内容。因为今年是首次全国命题,所以很难对命题作出一种有把握的推测,而且对于考生来说,应考的唯一法门就是全面地复习,而不是去盲目地对试题本身进行任何猜测。下面所列的内容基本上是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些基本的要求,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起到一个提示作用,可以对照自己在复习中是否有所遗漏。因为这些知识点中重要内容我在各章的讲课中已经作了较为详尽的讲述,所以在此就不再进行任何展开说明。 第一章 原始社会

一、 旧石器文化:

早期: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 中期: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等 晚期:山顶洞人

二、 新石器文化:

早期:裴李岗、老官台、彭头山文化

中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 晚期:龙山文化、齐家文化、良渚文化等

三、 古史的传说时代:

1、 黄帝和炎帝

2、 颛顼和帝喾

3、 尧舜禹时期

第二章、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一、夏

1、启与夏王朝的建立

2、少康中兴

3、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

二、商朝

1、商朝的建立

2、盘庚迁殷、武丁中兴

3、商朝的文化:甲骨文和青铜器

三、西周

1、周族的兴起和武王伐纣

2、周公的当政与成康之治

3、宗法制与分封制

4、共和行政(国人暴动)

四、春秋

1、平王东迁

2、春秋五霸

3、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革:井田制的瓦解、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4、礼崩乐坏与士阶层的兴起

5、老子

6、孔子

五、战国时期

1、商鞅变法

2、郡县制

3、战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铁器和牛耕、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甘石星经、扁鹊

4、百家争鸣:墨子、孟子、荀子、庄子、法家和韩非子

六、一些史学和文学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世本、竹书纪年、楚辞、屈原 第三章、秦汉时期

一、秦

1、秦灭六国

2、秦朝加强统一的各项制度和措施:

3、秦的暴政与灭亡

二、西汉时期

1、刘邦与西汉统治秩序的建立:约法三章、楚汉战争、西汉的统一

2、汉初的修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

3、汉武帝加强集权和维护统一的措施:限制相权、建立中朝、限制缩小和取消诸侯国的势力(推恩令、酎(昼)金夺侯、左官律)、十三州刺史部和司隶校尉、察举制和太学、打击匈奴、开拓西域、盐铁官营、算缗和告缗、均输和平准、三官钱、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

4、西汉时期的社会与经济:代田法、区田法

5、西汉学术文化:董仲舒、司马迁、经学(今文与古文经学)、文学艺术、科技

6、西汉末年的统治危机和王莽改制

四、东汉时期

1、东汉的建立

2、刘秀加强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

3、东汉的经济与科技:王景治理黄河、崔寔《四民月令》、水排、蔡伦的造纸术、张衡、医学(张仲景、华佗、《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4、班超出使西域

5、东汉的思想和文化:经学(谶纬)、王充、佛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6、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外戚和宦官的轮流专政,累世公卿的官僚集团的出现、党锢之祸。 第四章:帝国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三国

1、军阀战争

2、赤壁之战

3、三国鼎立:曹魏(唯才是举、三省制的雏形、九品中正制、屯田)

二、西晋

1、西晋的建立与占田制

2、分封制八王之乱

三、十六国与东晋

1、十六国

2、东晋与门阀制度

3、淝水之战

四、南北朝:

1、南朝与北朝的兴替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3、侯景之乱

五、文化与科学

1、数学:刘徽与祖冲之

2、天文学:《元嘉历》、《大明历》

3、医学:葛洪、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4、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

5、地理学:《水经注》

6、玄学:王弼、何晏、正始之音、郭象等

7、范缜《神灭论》

8、史学: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沈约《宋书》、常璩(渠)《华阳国志》

9、文学与艺术:建安七子、三草、陶渊明、刘勰的《文心雕龙》、王羲之、顾恺之、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

一、隋

1、隋的建立与统一

2、隋巩固统一的措施:大索貌阅、大运河

3、隋炀帝

二、唐

1、玄武门之变与贞观之治

2、武则天的统治

3、开元盛世

4、均田制与租用调制

5、府兵制

6、三省六部制

7、科举制

8、律令格式

9、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0、唐后期的财政改革:两税法

11、元和中兴

12、宦官专权:永贞革新(二王八司马事件)、甘露之变

13、牛李党争

14、黄巢起义、朱温篡唐、五代的更迭、十国、后周的改革

15、隋唐的民族和对外关系:突厥、回纥、吐蕃(松赞干布)、南诏、鉴真、丝绸之路 16文化:《五经正义》、韩愈《原道》、唐诗、刘知几《史通》、杜佑《通典》、阎立本、吴道子、欧阳询、孙思邈、僧一行 第六章:宋辽金元时期

一、北宋

1、宋初的政治制度

2、积贫积弱的局面与士大夫政治

3、庆历新政

4、王安石变法

5、北宋晚期的党争

6、海上之盟与北宋的灭亡

二、辽、西夏的统治与北宋的关系

1、辽的建立与概括

2、宋辽关系(澶渊之盟)

3、西夏与宋德关系

三、南宋

1、南宋建立与金的关系(三次和议:绍兴和议、隆兴和议与嘉定和议)

四、金

1、金的兴起与衰落

2、蒙古灭金

五、元

1、忽必烈

2、行省

3、民族关系:四等人制

六、宋元的社会经济:

1、土地关系

2、社会结构:驱口

3、农业与手工业

4、商业与城市

七、文化

1、理学:洛学、关学、朱熹、陆九渊、鹅湖之会

2、史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通典》、马端临《文献通考》

3、艺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4、科技:四大发明、沈括、郭守敬〈授时历〉、王桢《农书》 第七章:明清

一、明朝

1、明朝专职集权的高度发展

2、明朝的科举与学校

3、分封与靖难之役

4、漠北与倭寇

5、宦官专政与内阁及明末党争(东林党)

6、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元朝战争、欧洲殖民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

7、明末农民起义

二、清

1、八旗制度

2、清代高压政治

3、平定三藩

4、统一台湾

5、统一漠北和平定新疆

6、管理西藏

7、改土归流

8、天地会、哥老会和白莲教等秘密会社的反清

9、清代政治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理藩院、总督与巡抚、八旗兵与绿营兵、保甲制度、

10、清的对外关系:对俄、闭关政策、禁止天主教的传教、英国使臣来华

11、文化:阳明心学、实学思潮、乾嘉学派(惠栋与戴震)、史学(钱大昕、赵翼、王铭盛)、明清小说

12、科学技术:〈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史复习的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有了这些知识点的基础,基本上就对中国古代史有了一个自己基本知识体系。但是仅有这些知识体系,还是不够的,这就像建筑中有了建筑材料还不能等于建成了高楼大厦,所以如何对这些知识点加以融会贯通,抓住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详细的思考,是学习和参见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的能力要求。根据考试大纲的规定,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占全部卷面分数300分的30%,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就是大概在90分左右。从考试的命题题型看,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名词解释、史料分析和简答题四种类型,个人以为中国古代史出史料分析和简答题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有必要对中国古代史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便于大家复习。当然,所谓的重要问题的归纳是建立在你牢固掌握了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的,最好不要脱离古代史的基本知识体系,而只是去归纳甚至压宝式的复习。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此处所总结的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点和所谓的重要问题,仅仅是个人的一些看法,并不构成任何倾向性的意见,只是为大家的复习提供一个切入点,并不能取代大家对指定教材的阅读。而且,从我个人意见来说,更希望大家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自己就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做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要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和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并用正确的观点分析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历史研究中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并获取有效信息。这是考试大纲中对考生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就说明在考试中将会特别重视学生分析和利用史料的能力。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和分析,这应当是考试中的一个重点。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就中国古代史来说,所谓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 宰相制度的变迁:构成宰相权利的要素:议政权和监督百官的权利。

周代:太师、太保、太傅;秦及西汉前期: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汉成帝时: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汉哀帝时: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东汉:太尉、司徒和司空;魏晋以下:录尚书事和尚书令为宰相;

另一个就是这些名义上的宰相权利逐渐被架空,所以三省长官就成为宰相,中书、门下和尚书、唐代又出现了同中书门下和政事堂,宋代的枢密使与参知政事、三司、元代的行中书省,明初废掉宰相,内阁在明中期后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到了清代内阁又成为名义上例行公事,权力归军机处(早期议政王大臣)。

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地被剥夺。

2、 中央机构:秦汉时的九卿、御史台、尚书台、西魏的六官体系、隋唐的六部与九寺五监、职事差遣、宋代的三司、元代的行中书省与宣政院、明清的六部制、都察院、理藩院、通政使司等。

3、 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十三州部刺史、州郡县三级、侨郡、侨州、坞壁与宗主都护制、三长制、道、路、行省、总督、巡抚、府等。

4、 军队:西汉实行征兵制。特点是兵役、劳役合一。男丁一生服役两年,一年在本郡县训练,分兵种,为“正卒”;另一年或入中央军,为“卫士”;或戍边,为“戍卒”。此外,每年在郡县服劳役一月,为“更卒”。 东汉废征兵制,改为募兵制。曹魏实行世兵制 。北周的府兵制、唐代中期以后募兵制、宋代的禁军与厢兵、明代的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度;清代的八旗制度和绿营。

5、 法律:李悝的《法经》、秦律、汉代《九章律》与律令科比、隋律与唐律和律令格式、大明律与《大诰》,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趋势。

二、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1、 土地:井田制、占田制、均田制

2、 赋税制度:贡助彻、汉代的算赋与口赋、盐铁官营、均输、告缗与算缗、租庸调、两税法、转运使、方田均税法、明代的粮长制、鱼鳞图册与黄册、一条鞭法、永不加赋、摊丁入亩。

3、 经济发展的趋势:统治中心的东移、经济中心的南移:江南的开发(汉末、南朝、隋唐、宋),治理黄河、大运河、与水利设施和农业技术。

四、 重要事件与人物:

1、 主要的改革和变法:春秋战国时期(李悝、吴起、商鞅)、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熙宁变法)、张居正改革。

2、 重要人物:秦始皇、刘邦、汉武帝、汉光武帝、曹操、刘裕、隋文帝与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宋太祖、王安石、忽必烈、明太祖、明成祖、张居正、康熙、雍正、乾隆等。

3、 所谓的盛世: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元嘉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仁宣之治、康乾盛世。

五、 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焚书坑儒、独尊儒术、两汉经学(谶纬、今古文之争)、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考据学(朴学)

以上从政治军事文化对中国古代史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梳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最后祝愿大家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谢谢大家。

第四篇:古代诗歌散文专题综合复习

1.《诗经》中的风雅颂指的是什么?

答: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1、试举例分析《诗经》风诗和雅诗表现了哪些内容?

答:《诗经》中风诗的内容:风诗主要抒发个体的情感,表现他们真实的“私人”生活和心愿,以爱情诗和怨刺诗为主。

1、婚恋诗。(1)自由开放的爱情,如《周南·关雎》 《郑风·野有蔓草》等。(2)有乐有悲的婚后生活,如《郑风·女曰鸡鸣》、《卫风·氓》等。

2、怨刺诗。(1)揭露了统治者的丑行,如《邶风·新台》;(2)表现了下层民众的悲苦。(邶风·北门》。

2、何谓“赋比兴”?试举例说明?

答:赋——是铺陈叙事,如《七月》便是运用赋的手法,交代了一年四季农夫的生活。

比——是打比方,如《卫风。硕人》用比喻来描述硕人到容貌。 兴——是以物发端,借他物引起所咏之词。

3、为什么说《诗经》确立了中国古典诗关注人生的传统?

答:首先,《诗经》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抒情传统。其次,《诗经》奠定了以“风雅”精神为最高追求的诗学旨趣。“风雅”既指温柔敦厚到诗风,也指反映现实、干预时政的政治情怀。其次,《诗经》确立了中国文学重视“比兴”的创作原则。所谓的“比兴”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形象必须要有寄托,要讽喻政治,批评现实,而不是空虚无所指。

4、《离骚》是如何“寄情草木”“托意男女”的?这种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何影响? 答:《离骚》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主要有两类:草木和女人。

1、草木是借以比喻高贵品格的意象系统。(1)以香草作为主人公的配饰,象征主人公高洁的品质。(2)以香草象征古代三后身边的君子。(3)以培植的香草象征培养的人才。

2、美人。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甚至中国文化以“男女之情”英隐喻“君臣之义”的传统。(1)以美人自拟,以美人和众女、美人和灵修的关系比喻现实中诗人与党员的关系、诗人与楚王的君臣关系(2)以“求女”来象征求君或者通君侧。

《离骚》在艺术手法上也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为中国古代文学奠定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它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的风格。,它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浪漫传统。(1)情感表达上表现为上下求索、不屈服于黑暗势力的斗争精神,以及主动担当、直面悲剧的勇气。(2)艺术方面,表现为神话和宗教因素的运用以及香草美人的表现手法。

5、试以屈原作品为例,说明楚辞体的诗体特征。

答:《楚辞》是《诗经》之后,一种兴盛于楚地、具有楚地特色的新型诗体,在体制上有四个不同于《诗经》的显著特征:

一、楚辞的句式和规模接近于散文;

二、大量的使用“兮”字,而且,不只是用在句子结尾,还常常用在句子中间。

三、聚聚用韵,以增强节奏感。

四、楚辞经常使用三字节节奏。

6、试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汉代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答:汉代乐府诗的特色:1. 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1)善于选取生活中富有诗意的片段,统管压缩叙事空间,把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2)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到艺术形象。善于运用一些富有表现力到艺术手法,如细节描写、传神的对话、层层烘托等,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性格。2. 感情抒发到质朴纯挚。感情到抒发往往不事雕琢,平实流畅,自然道来,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3. 语言“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

7、谈谈你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

答:“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是著名的史学家班固对汉代乐府诗歌的经典评价。班固的本义指乐府的作者有感于事,心生哀乐,因此作歌以抒情。“事”就是本事,是引发该首诗歌创作的具体事件,是触发诗情的契机,诗可以把这事叙述出来,也可以不把这事叙述出来。缘事与叙事并不是一回事。“感于哀乐” 概括汉乐府的创作动机,强调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乐府诗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汉代乐府诗的风格各不相同,或深婉,或率直;或悲怨,或慷慨,但它们都被统一在质朴这一总体风格之下。所谓质朴是指乐府诗感情的抒发往往不事雕琢,平实流畅,自然道来,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其语言也是“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尤其能体现其质朴纯挚的抒情特征。如《江南可采莲》。“缘事而发” 概括汉乐府的传播特点,即汉乐府民歌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本事和诗文相结合的特点。

8、试结合作品分析《孔雀东南飞》一诗的艺术成就。

答: 艺术成就:1. 卓越到叙事技巧:(1)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刘兰芝与婆母、兄长的矛盾冲突,另一条线索是刘兰芝、焦仲卿之间的爱情。(2). 精心选择了几个具有表现力的叙事单元,在叙述主要情节单元时显得从容有致。2. 塑造了几个鲜明到人物形象:(1). 其一,诗人把人物置身于矛盾的漩涡中,运用了个性化到对话和行动,环境或是景物衬托等多种艺术手法。(3). 两条叙事线索都是围绕刘兰芝展开的,这也使她处于矛盾的中信,让她与众多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 明显的民间文学特征,富有浪漫色彩。

9、试述汉乐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

答:

1、开窗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传统。

2、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即咋掩体和五言诗。

3、艺术手法,特别是汉乐府民歌叙事诗的写作技巧,影响也非常大。

11.试析汉代乐府诗内容和艺术上的特色。

答:乐府诗内容:“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下层民众的生活及其生命体验,尤其注重反映他们的艰辛与痛苦,揭示出社会矛盾的尖锐。1.揭示社会矛盾,尤其是社会不公。 2.描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3.展示个人情感世界。

艺术上的特色:

1、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1)善于选取生活中富有诗意的片段,通过压缩叙事空间,把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2)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善于运用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如细节描写、传神的对话、层层烘托等,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性格。

2、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感情的抒发往往不事雕琢,平实流畅,自然道来,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3、语言“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 12.简述曹操乐府诗的特点。

答:1.内容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2.继承并发扬了汉乐府质朴的文学传统,语言毫无雕饰琢磨得痕迹。

13.杜甫新题乐府在内容和艺术上个有什么特点?

1.善于综合运用汉魏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传统手法,通过高度概括的场面描写,以史诗般的大手笔展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2.他善于利用哥行的赋化和容量大的长处,以及富有跳跃性和抒情性的特点,丰富了叙事手段,增加了叙事的多面性。3.取法汉乐府却不重形似,而是化用汉乐府的神理,极大地创新了乐府诗的表现手法。 14.试结合作品分析白居易的新乐府是如何实践其“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理论主张的。

答:新乐府 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在《新乐府序》中,白居易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讽谕诗在表现形式上,多数采用直赋其事的方法。《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缚戎人》、《井底引银瓶》等,叙事完整,情节生动,刻画人情物态细致传神,对发展中国叙事诗的传统有积极的贡献。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以寄托作者的政治感慨,如《黑潭龙》写家家户户杀猪祭龙王,酒肉实际上喂了狐狸,而深居九重的龙王却什么也不知道,形象地描绘出皇帝耳目闭塞、官吏近侍贪污中饱和小民惨遭剥削的情况。《题海图屏风》则通过海中大鳌兴风作浪、鲸鲵助威肆虐,造成“万里无活鳞,百川多倒流”的 景象,为当时藩镇割据、联合叛唐的政治局面作了真实的写照。

15.举例说明五古的体质特点。

答: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处,还有所谓杂言。简单的说,

七、五是以诗每句的字数而言的。律诗的限制比较严格,而古体诗的限制比较松。。《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

五古的体质特点有: 1.句数不限;2.是否对仗没有严格要求;古体诗的对仗是极端自由的。一般不讲究对仗;如果有些地方用了对仗,也只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像杜甫《岁晏行》这样一首长诗,竟没有一处对仗;岑参《白雪歌》只用了一个对仗句,也还是宽对。 ①在近体诗中,同字不相对;古体诗则同字可以相对。如杜甫《石壕吏》:“老翁踰墙走,老妇出看门。”②在近体诗中,对仗要求平仄相对;古体诗则不要求平仄相对。如白居易《伤宅》:“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 ③在近体诗中对仗求其工,在古体诗中对仗求其拙。 3.不限平仄;上声和去声可以通韵,但是平声和仄声一般不能通韵,入声字一般不能与其它各声通韵。例如:〔唐〕白居易《伤宅》:“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全篇两句一用韵,都是用的平声韵。 4.用韵自由。

古体诗既可通韵,也可一韵到底。例如:〔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十四:“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全篇两句一用韵,都是用的仄声韵,且一韵到底(都是用的“上声七麌”韵)。 16.何谓“建安风骨”?它对中国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答: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表现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风格雄健深沉、慷慨悲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后人把建安诗歌的这种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被后人尊为典范。

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首先,文学观念进一步明确。其次正是基于对诗歌辞情的重视,两晋诗坛辞藻大行,唯美风气昌炽。影响巨大的是 建安风骨魏晋风度所给予盛唐气象的养料以及对近现代五四文学的影响。 17.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如何将情、景、事、理结合在一起的?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如《归鸟》诗,全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征。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项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情色彩。又如《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一章,无法说是田园诗还是咏怀诗、哲理诗,因为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 18.试述王维和孟浩然五古的特点。

答:王维五古:1. 内容上以描写山水田园为主。王维的诗充满了生活的爱意。他以眼前景所构成的静谧世界,充满了自由、和谐、友爱和潇闲,日照松间,泉流石上,虎兽心善,鸟禽天真,在深层次上象征了没有纷争竞斗的社会理想,诗人把对生活和人世的爱意浓浓地瀑泼出来。 2.艺术上表现为“诗中有画”。 (1)、捕捉瞬间变化之景物,重视色彩、光线的和谐,如《鹿柴》、《鸟鸣涧》通篇巧妙敷色用光。 (2)、合理布局,取势构图,得“意余于象”的绘画之妙,更是风神摇曳,迥得天意,如《终南山》、《木兰柴》等。(3)、画是空间艺术,诗用文字表现远近高低的变化,诗人最善于把画境转化为诗境,把空白转化成韵味,如《汉江临泛》、《山居即事》等。其诗中充满画意质感的诗句触目可见,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嫩竹含新粉,红莲脱故衣”(《山居即事》),“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缓”(《辋川闲居赠裴迪》)等等。

孟浩然五古:1. 内容上多描写山水景物。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经历长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他的诗经常写到漫游于南国水乡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情趣,如: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耶溪泛舟》)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万山潭作》)2. 艺术上表现为气象清远,平淡自然。(1)孟浩然的诗都是抒情诗,但他融入诗的思想感情很少,主要写生活事件和景物,融进的很少的思想感情又淹没在事件和景物中,所以抒情的味道很平淡。 (2)孟浩然写生活和景物时,很少极笔力以摹写,很少雕琢粉饰,主要用叙述的笔调表现出来,“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司空图《诗品·冲淡》),这样,诗中的生活和景物也很平淡。(3)孟浩然诗的构思、结构、手法、语言都力求自然,力求淳真,因而诗的艺术也很平淡。

19.试以五古、七古作品为例,分析杜甫及其诗歌“诗圣”“诗史”之称的内涵。

答: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由于出生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口,并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饱经苦难的一生, 转衰的历史转折口,并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饱经苦难的一生,使诗人 在诗歌创作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不仅如此, 在诗歌创作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不仅如此, 杜甫的诗歌还传达出了唐代社会的沉重和悲哀,以及对历史事件真实的记录, 杜甫的诗歌还传达出了唐代社会的沉重和悲哀,以及对历史事件真实的记录, 被后人称之为“诗史” 被后人称之为“诗史”。 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史实只提供事件,而杜诗则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史称玄宗后期沉湎声色,记载了不少事实,而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这沉湎声色的情景: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爰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里描写的是具体的情景,连面临这情景时感觉到的氛围和写起的。写他们的遭遇,写他们的内心的悲酸。如《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败阵,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向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写到故乡荒凉,老母病死,归来无家,而尚得再次从军,令人不忍卒读。他把战火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一一展开,令人千载之下,为之动情。《羌村三首》、《哀王孙》、《哀江头》、《北征》等诗,都是这种写法。他的有些诗,虽不是直接写时事,只写一己的感慨,但由于他颠沛战乱之中,与这场灾难息息相关。心之所向,情之所系,未离时局,因之从他的感怆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从认识历史的起初面貌说,这一类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李白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的时代,他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慨,当这种情感每欲喷薄而 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 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低缓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作者通过诗歌来抒发忧国 忧民的情怀,所以他的诗歌记录了很多历史事件,大到“安史之乱”,小到一些 生动的生活画面,无一不真实记录了唐王朝的兴衰。所以说杜甫的一些诗,还可 补史之失载。如这首《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首诗描写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稻米流脂粟 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句说的是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 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可以充分说明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富足。 “九州道 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这句的意思是出门行道都不用担心歹人,更不必选 择吉利的日子出行。可见当时社会政局的稳定。通过此诗可以让人充分的了解到 开元年间中国的封建社会出现的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以及开元盛世的社会风 貌。由此可见,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补足。

杜甫的一生历尽坎坷,报国无门,但却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孕育 了出了一代“诗史”,他的诗歌在于他对史的认识价值,,“以诗存史,以诗证 史”,为历史的考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20.试结合作品,谈谈你对杜甫诗“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

答:《登高》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抒发了诗人重阳登高所感,表现出一种思念家乡的悲郁情思。这首诗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前四句写深秋落寞的气象,“风急天高” 的节候,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只是 “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一切景象都在无可挽回的走向没落,“不尽”表现出 时间的无穷,但是诗人依然是壮志难酬,体现出诗人无尽的愁苦,沉郁悲凉的感情油然而生。这四句都是大处落笔,萧瑟苍劲,雄浑壮阔,进一步体现了诗人沉郁的心情。后四句中诗人哀叹人生,“艰难苦很”四个字中有无限的悲凉,极其沉痛哀绝,由生出白发,穷困潦倒,引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这首诗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唐王朝由辉煌无可挽回的走向了落败。 “沉郁顿挫” 此诗格调苍茫、浑厚,语句苍劲硬朗。从思想性方面来说,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具有深沉的现实感和历史感。

第五篇:中国古代史综合练习题 ——1

中国古代史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27题18分,28题16分。)

26.(16分)宗族是指由父系血缘关系连接而成的群体,宗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基层管理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叶到清中叶,是徽州宗族对乡村的统治不断加强的时期。宗族通过修谱、建 祠、祭祀、团拜活动,从思想上、 组织上加强了统治,又通过制定族规家法,把族人的言 行限制在宗族规定的范围内。……宗祠往往臵有义仓、义宅,使贫乏的族人不至于饿死,…… 在乡村修桥、修路、修筑水利设施等项工程上,宗族承担起了组织者的责任,在解决水利设 施的纠纷等事务中,宗族的权威和作用实际上要大于保甲。

——摘编自《明清时期徽州的宗族制度》

材料二儒家思想中的一大部分是这种宗族制度的理性论证,也就是它的理论表现。经济环境成为这种社会制度的基础,儒家思想反映了它的理论价值。……正是因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正统的哲学,一直保持到近代欧洲和北美工业化的潮流侵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为止。

——摘自《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三近代宗族组织的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l918 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 年修改,其中规定:族人有选举权和被 选举权;宗族首领由选举产生,不再由辈份、年龄等因素决定……近代族学的教育对象从男 子变为包括女子;生源从族人子弟扩大到外姓子弟;教学内容从单一读旧书变为谈格物之学,族学从宗族制度中脱离开来。

——摘编自《中国族谱之研究》《戴氏修谱——族约》

材料四建国初期宗族制度开始衰退,其主要原因是土地改革取消了族田,“耕者有其田” 的实行是农民的生存有了基本保障,对家族依附的必要性大大减弱,宗族制度的衰落成为一种必然。1958 年……农民回归向宗主寻求生存保障,使宗族制度获得增强。1978年后人们对宗族制度的依附减弱

——摘编自《功能转换与当代中国农村宗族制度演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宗族制度存在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宗族制度反映了那些儒家思想?(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因角度阐述近代宗族制度出现变化的原因。(4分)1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的宗族作用在 1958 年后增强和 1978 年后减弱的经济原因各是什么?(4分)

27.(18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2分)

(2)材料二中所指的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6分)

(4)材料四中,作者说“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6分)

28.(16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臵。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7分)

(2)根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有哪些变化?(6分)

中国古代史答案

1-5CAACD6-10BACDA11-15CBCCA

16-20AABDD21-25 BBBAC

26. (16分)答案:

(1)经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政治: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专制统治的作用。(4分)

(2) 慈、义、孝、悌等伦理思想,仁、礼、忠、恕、信等纲常礼教思想。(4分)

(3)外:侵略战争打开国门;经济侵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传入。 内:民主运动的推动;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反封建思想的传播(自由、平等思想的传人)。(4分)

(4)增强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三年经济困难使农业生产下降,农民生活困难。 衰退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推动了农业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4分)

27. (18分)答案:

(1)特点:分散经营。(或小农户个体经营);劳动效率低下;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 (2分)

(2)指商品经济。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出现繁荣的商业街;城郊和乡村也出现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有夜市、交子、外贸港口等。(4分)

(3)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6分)

(4)依据: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原因: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商品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以极端封闭落后的面貌进入近代世界;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6分)

28. (16分)答案:

(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3分)

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与加强。 (4分)

(2)努力: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3分)

(3)表现:政治上抨击专制皇权;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治学上经世致用。

(6分)

上一篇: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下一篇:祖国好家乡美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