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2022-09-08

第一篇: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资料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

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

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

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

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

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①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第二篇: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

一.先秦时期: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木、石、骨、蚌);土地公有制;壁画、彩陶画。 2.奴隶社会:

(1)商、西周时期: ①经济:

农业:石器锄耕、青铜农具,懂得灌溉、除草、沤制绿肥、治虫等技术。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末期,这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实质是国王代表贵族占有土地的土地私有制。

手工业:官府垄断,青铜制造;官营手工业为主:产生于西周时期。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资金、原料由官府供给,规模经营,产品不入市场,职业世袭,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工商食官”政策 ②政治:

夏朝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即王位世袭制。商朝内外服制度。 周朝分封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度。三者的关系: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 ③文化:甲骨文、金文。

(2)春秋战国: ①经济:

农业,A铁犁牛耕,精耕细作,这是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B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土地向私有制。C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产生。产生时间:春秋。瓦解: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简单概括为: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地位: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明清以后时,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出现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冶炼业,冶炼生铁和块炼钢。丝织业,有大量的锦、绢、罗、纱丝织品。

商业兴起,商品市场、大商人,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队的主体。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营工商业兴起,与市场联系紧密,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并孕育出了早期的“机工、机户式”的资本主义萌芽。 ②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纷争,战乱不断,秦商鞅变法。 ③文化:

A诸子百家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主张 B文学:《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多反映社会现实。《离骚》,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浪漫主义杰作。采用楚国方言,感情奔放,想象奇特,句式灵活。

C数学:九九乘法口诀、度量衡、筹算计算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制记数法的国家。

D天文:战国:甘德、石申,《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 石申,《石氏星表》,120多个恒星位置,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E司南(指南针) F帛画《人物龙凤画》

二.封建社会时期 1.秦汉时期: (1)经济:

农业,土地私有制,自耕农经济,汉代《汜胜之书》、赵过推广耦犁、代田法、区田法,水利有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汉初“与民休息”。

手工业,东汉制瓷技术成熟;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冶炼,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汉代:“丝国”之称,丝绸之路商业,统一货币(秦朝使用圆形方孔铜钱作为统一货币。)、度量衡,驰道。 (2)政治:中央,“皇权至上”为核心,三公九卿、刑法严酷、中央集权体制建立;地方,郡县制。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又废除秦朝苛法,有所损益。汉武帝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的权力,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推恩王侯。 (3)文化: A统一文字,“小篆”为统一的文字,后来“隶书”作为新字体流行。秦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李斯《泰山刻石》;汉隶书雄放洒脱,浑厚深沉,《石门颂》;实用性文字。 B法家思想,焚书坑儒。西汉初的黄老之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C印宗秦汉,秦汉时代是篆刻艺术的一个标志性时期。秦印雍容大度,精致不苟;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放。明中叶以后,文彭等的创作为代表,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绘画,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夫妇宴饮图》。

D天文,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000多年;地动仪(测定地震方位),比欧洲早1700多年。 E中医学,《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伤寒杂病论》由东汉张仲景撰写,论述四诊疗法,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东汉华佗是当时的名医,他精通方药针灸,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醉药剂——麻沸散,发明了五禽戏。中药学,《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专著。 F造纸术。 E数学,《九章算术》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G汉赋。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经济:农业,黄河流域的精耕细作技术日臻成熟、轮作和推广绿肥。手工业,冶炼业,灌钢法。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不高。 (2)政治:天下纷争。

(3)文化:佛教传入、道教兴盛、儒教衰落。中国书法开始自觉阶段、书法艺术的定型时期。行书虚玄灵动,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士大夫画家活跃,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顾恺之《女史箴图》。刘微首创割圆术。祖冲之圆周率,早1000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提出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我国现在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3.隋唐时期 (1)经济:

农业,曲辕犁、南方经济逐渐赶超北方、筒车、大运河;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隋唐时制瓷业成熟,白瓷进入成熟阶段,唐代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丝织业,唐出现缂丝技艺。

商业,商业都市(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农村集市(草市)、柜坊、飞钱,外贸(广州,设市舶使)。唐代以前的城市商业格局(政治中心),交易场所的限制,市坊分开的限制,交易时间的限制。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2)政治:中央,三省六部制、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3)文化:唐诗;绘画,敦煌壁画;代表画家:展子虔《游春图》、“吴带当风”的吴道子《天王送子图》、阎立本《步辇图》;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高峰;人物画占主要地位。书法,草书: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楷书:笔画完备,结构严整;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书法艺术的高峰。火药;雕版印刷,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雕板印刷的《金刚经》;唐代僧一行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首次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实测子午线的长度,世界最早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制成水流为动力的水运浑象仪。三教合一。

4.宋元时期 (1)经济:

农业,精耕细作进入全面成熟时期,稻麦两熟;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手工业,冶炼业,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冶铁。纺织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之具”,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并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松江成为元明时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制瓷业,宋代瓷窑遍布全国,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青花瓷和釉里红,开始生产彩瓷。

商业,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朝时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推行,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纯纸币流通的时期;宋代城市的商业格局:坊市界限不复存在,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商品种类众多、出现专业性、时令性集市;边贸发达:榷场;外贸发达:元大都、杭州、泉州。

(2)政治:宋,中央,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这两个机构合称“二府”。参知政事;三司使。地方,文臣做地方官,通判,转运使。元,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行中书省。

(3)文化: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个多世纪。北宋时期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五代和宋朝时,火药得到广泛应用,火器种类增多。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界推崇;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农桑辑要》现存最早的一部官修书;《农书》。宋书法,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徽宗的瘦金体;宫廷画;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更加注重意境;马远《山径春行图》、夏圭《山水十二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王冕《墨梅》。民间风情画出现,《清明上河图》;绘画艺术全面发展。宋词(豪放派与婉约派);元曲(散曲与杂剧,关汉卿、马致远)。宋代南戏。程朱理学的兴起,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南宋朱熹。“理”是世界的本原,“格物致知”。陆王心学,陆九渊“心即理也” “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省。(王阳明:“致良知”。)

5.明清时期 (1)经济:

农业,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多熟种植,培育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一条鞭法;地丁银。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丝织业,鼎盛,官营和民营,丝织中心苏州和杭州,丝织技术高超“妆花锻”和“金宝地”;江苏松江在明代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棉布日益流行。陶瓷业,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商业,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A商业市镇兴起, B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C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D劳动力成为商品, E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大商帮。明清时期,形成以银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流通体制。明清时期的城市(经济功能为主)松江——棉纺织业;景德镇——陶瓷业;佛山——冶铁业;汉口——商品转运码头。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清:发展缓慢;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表现:A农业生产的发展;B手工业生产的发展;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D国力的强盛。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2)政治:中央,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清,康熙: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中央机构一分为三,集权于皇帝);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地方,明废行省,设三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 (3)文化:阳明心学(“致良知”;“宇宙便是吾心”)。李贽,反对权威;男女平等;赞颂改革。三大进步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政治主张“人民为主”,反对君主专制独裁;经济,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思想,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思想,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小说,“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京剧,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道光年间汉剧进京,相互融合;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成熟,“同光十三艳”;京剧的表演内容、表演艺术,影响至全国、全世界。书法,强调个性化创造,祝枝山、文徵明;印,明中叶以后,文彭等的创作为代表,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风格奇特,不拘成法。民间绘画兴盛。朱耷《松鹰图》、徐渭《黄甲图》、郑板桥《墨竹图》。士大夫文人写意画成就最为突出;晚明:朱载堉提出“理由数显,数自理出。” 明代:《农政全书》徐光启;《本草纲目》李时珍;明长城;郑和宝船,那时已使用牵星术导航,代表着当时利用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明北京城。

(注:关于中古重要知识点的规律性的东西,对照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三篇: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根据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发展线索,我认为在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中应当牢牢抓住以下这些内容。因为今年是首次全国命题,所以很难对命题作出一种有把握的推测,而且对于考生来说,应考的唯一法门就是全面地复习,而不是去盲目地对试题本身进行任何猜测。下面所列的内容基本上是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些基本的要求,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起到一个提示作用,可以对照自己在复习中是否有所遗漏。因为这些知识点中重要内容我在各章的讲课中已经作了较为详尽的讲述,所以在此就不再进行任何展开说明。 第一章 原始社会

一、 旧石器文化:

早期: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 中期: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等 晚期:山顶洞人

二、 新石器文化:

早期:裴李岗、老官台、彭头山文化

中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 晚期:龙山文化、齐家文化、良渚文化等

三、 古史的传说时代:

1、 黄帝和炎帝

2、 颛顼和帝喾

3、 尧舜禹时期

第二章、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一、夏

1、启与夏王朝的建立

2、少康中兴

3、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

二、商朝

1、商朝的建立

2、盘庚迁殷、武丁中兴

3、商朝的文化:甲骨文和青铜器

三、西周

1、周族的兴起和武王伐纣

2、周公的当政与成康之治

3、宗法制与分封制

4、共和行政(国人暴动)

四、春秋

1、平王东迁

2、春秋五霸

3、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革:井田制的瓦解、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4、礼崩乐坏与士阶层的兴起

5、老子

6、孔子

五、战国时期

1、商鞅变法

2、郡县制

3、战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铁器和牛耕、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甘石星经、扁鹊

4、百家争鸣:墨子、孟子、荀子、庄子、法家和韩非子

六、一些史学和文学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世本、竹书纪年、楚辞、屈原 第三章、秦汉时期

一、秦

1、秦灭六国

2、秦朝加强统一的各项制度和措施:

3、秦的暴政与灭亡

二、西汉时期

1、刘邦与西汉统治秩序的建立:约法三章、楚汉战争、西汉的统一

2、汉初的修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

3、汉武帝加强集权和维护统一的措施:限制相权、建立中朝、限制缩小和取消诸侯国的势力(推恩令、酎(昼)金夺侯、左官律)、十三州刺史部和司隶校尉、察举制和太学、打击匈奴、开拓西域、盐铁官营、算缗和告缗、均输和平准、三官钱、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

4、西汉时期的社会与经济:代田法、区田法

5、西汉学术文化:董仲舒、司马迁、经学(今文与古文经学)、文学艺术、科技

6、西汉末年的统治危机和王莽改制

四、东汉时期

1、东汉的建立

2、刘秀加强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

3、东汉的经济与科技:王景治理黄河、崔寔《四民月令》、水排、蔡伦的造纸术、张衡、医学(张仲景、华佗、《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4、班超出使西域

5、东汉的思想和文化:经学(谶纬)、王充、佛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6、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外戚和宦官的轮流专政,累世公卿的官僚集团的出现、党锢之祸。 第四章:帝国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三国

1、军阀战争

2、赤壁之战

3、三国鼎立:曹魏(唯才是举、三省制的雏形、九品中正制、屯田)

二、西晋

1、西晋的建立与占田制

2、分封制八王之乱

三、十六国与东晋

1、十六国

2、东晋与门阀制度

3、淝水之战

四、南北朝:

1、南朝与北朝的兴替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3、侯景之乱

五、文化与科学

1、数学:刘徽与祖冲之

2、天文学:《元嘉历》、《大明历》

3、医学:葛洪、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4、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

5、地理学:《水经注》

6、玄学:王弼、何晏、正始之音、郭象等

7、范缜《神灭论》

8、史学: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沈约《宋书》、常璩(渠)《华阳国志》

9、文学与艺术:建安七子、三草、陶渊明、刘勰的《文心雕龙》、王羲之、顾恺之、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

一、隋

1、隋的建立与统一

2、隋巩固统一的措施:大索貌阅、大运河

3、隋炀帝

二、唐

1、玄武门之变与贞观之治

2、武则天的统治

3、开元盛世

4、均田制与租用调制

5、府兵制

6、三省六部制

7、科举制

8、律令格式

9、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0、唐后期的财政改革:两税法

11、元和中兴

12、宦官专权:永贞革新(二王八司马事件)、甘露之变

13、牛李党争

14、黄巢起义、朱温篡唐、五代的更迭、十国、后周的改革

15、隋唐的民族和对外关系:突厥、回纥、吐蕃(松赞干布)、南诏、鉴真、丝绸之路 16文化:《五经正义》、韩愈《原道》、唐诗、刘知几《史通》、杜佑《通典》、阎立本、吴道子、欧阳询、孙思邈、僧一行 第六章:宋辽金元时期

一、北宋

1、宋初的政治制度

2、积贫积弱的局面与士大夫政治

3、庆历新政

4、王安石变法

5、北宋晚期的党争

6、海上之盟与北宋的灭亡

二、辽、西夏的统治与北宋的关系

1、辽的建立与概括

2、宋辽关系(澶渊之盟)

3、西夏与宋德关系

三、南宋

1、南宋建立与金的关系(三次和议:绍兴和议、隆兴和议与嘉定和议)

四、金

1、金的兴起与衰落

2、蒙古灭金

五、元

1、忽必烈

2、行省

3、民族关系:四等人制

六、宋元的社会经济:

1、土地关系

2、社会结构:驱口

3、农业与手工业

4、商业与城市

七、文化

1、理学:洛学、关学、朱熹、陆九渊、鹅湖之会

2、史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通典》、马端临《文献通考》

3、艺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4、科技:四大发明、沈括、郭守敬〈授时历〉、王桢《农书》 第七章:明清

一、明朝

1、明朝专职集权的高度发展

2、明朝的科举与学校

3、分封与靖难之役

4、漠北与倭寇

5、宦官专政与内阁及明末党争(东林党)

6、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元朝战争、欧洲殖民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

7、明末农民起义

二、清

1、八旗制度

2、清代高压政治

3、平定三藩

4、统一台湾

5、统一漠北和平定新疆

6、管理西藏

7、改土归流

8、天地会、哥老会和白莲教等秘密会社的反清

9、清代政治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理藩院、总督与巡抚、八旗兵与绿营兵、保甲制度、

10、清的对外关系:对俄、闭关政策、禁止天主教的传教、英国使臣来华

11、文化:阳明心学、实学思潮、乾嘉学派(惠栋与戴震)、史学(钱大昕、赵翼、王铭盛)、明清小说

12、科学技术:〈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史复习的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有了这些知识点的基础,基本上就对中国古代史有了一个自己基本知识体系。但是仅有这些知识体系,还是不够的,这就像建筑中有了建筑材料还不能等于建成了高楼大厦,所以如何对这些知识点加以融会贯通,抓住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详细的思考,是学习和参见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的能力要求。根据考试大纲的规定,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占全部卷面分数300分的30%,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就是大概在90分左右。从考试的命题题型看,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名词解释、史料分析和简答题四种类型,个人以为中国古代史出史料分析和简答题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有必要对中国古代史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便于大家复习。当然,所谓的重要问题的归纳是建立在你牢固掌握了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的,最好不要脱离古代史的基本知识体系,而只是去归纳甚至压宝式的复习。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此处所总结的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点和所谓的重要问题,仅仅是个人的一些看法,并不构成任何倾向性的意见,只是为大家的复习提供一个切入点,并不能取代大家对指定教材的阅读。而且,从我个人意见来说,更希望大家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自己就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做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要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和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并用正确的观点分析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历史研究中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并获取有效信息。这是考试大纲中对考生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就说明在考试中将会特别重视学生分析和利用史料的能力。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和分析,这应当是考试中的一个重点。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就中国古代史来说,所谓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 宰相制度的变迁:构成宰相权利的要素:议政权和监督百官的权利。

周代:太师、太保、太傅;秦及西汉前期: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汉成帝时: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汉哀帝时: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东汉:太尉、司徒和司空;魏晋以下:录尚书事和尚书令为宰相;

另一个就是这些名义上的宰相权利逐渐被架空,所以三省长官就成为宰相,中书、门下和尚书、唐代又出现了同中书门下和政事堂,宋代的枢密使与参知政事、三司、元代的行中书省,明初废掉宰相,内阁在明中期后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到了清代内阁又成为名义上例行公事,权力归军机处(早期议政王大臣)。

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地被剥夺。

2、 中央机构:秦汉时的九卿、御史台、尚书台、西魏的六官体系、隋唐的六部与九寺五监、职事差遣、宋代的三司、元代的行中书省与宣政院、明清的六部制、都察院、理藩院、通政使司等。

3、 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十三州部刺史、州郡县三级、侨郡、侨州、坞壁与宗主都护制、三长制、道、路、行省、总督、巡抚、府等。

4、 军队:西汉实行征兵制。特点是兵役、劳役合一。男丁一生服役两年,一年在本郡县训练,分兵种,为“正卒”;另一年或入中央军,为“卫士”;或戍边,为“戍卒”。此外,每年在郡县服劳役一月,为“更卒”。 东汉废征兵制,改为募兵制。曹魏实行世兵制 。北周的府兵制、唐代中期以后募兵制、宋代的禁军与厢兵、明代的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度;清代的八旗制度和绿营。

5、 法律:李悝的《法经》、秦律、汉代《九章律》与律令科比、隋律与唐律和律令格式、大明律与《大诰》,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趋势。

二、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1、 土地:井田制、占田制、均田制

2、 赋税制度:贡助彻、汉代的算赋与口赋、盐铁官营、均输、告缗与算缗、租庸调、两税法、转运使、方田均税法、明代的粮长制、鱼鳞图册与黄册、一条鞭法、永不加赋、摊丁入亩。

3、 经济发展的趋势:统治中心的东移、经济中心的南移:江南的开发(汉末、南朝、隋唐、宋),治理黄河、大运河、与水利设施和农业技术。

四、 重要事件与人物:

1、 主要的改革和变法:春秋战国时期(李悝、吴起、商鞅)、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熙宁变法)、张居正改革。

2、 重要人物:秦始皇、刘邦、汉武帝、汉光武帝、曹操、刘裕、隋文帝与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宋太祖、王安石、忽必烈、明太祖、明成祖、张居正、康熙、雍正、乾隆等。

3、 所谓的盛世: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元嘉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仁宣之治、康乾盛世。

五、 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焚书坑儒、独尊儒术、两汉经学(谶纬、今古文之争)、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考据学(朴学)

以上从政治军事文化对中国古代史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梳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最后祝愿大家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谢谢大家。

第四篇: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先秦文学文学常识

1、最早的文学形式是原始神话

2、《春秋》为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

3、先秦诸子,是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之通称。

4、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体现,对我国学术思想的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学术思想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5、宣称“万物戒备于我”的孟子代表了一种仁者的自傲,对信善的的坚信为《孟子》文章注入豪迈之气。

6、《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对文化的再评价,显示出儒家文化的重大变化,刻板的见识与严谨的结构,则窒息了性情。

7、楚辞有自己的特点,其作品大都为低回往复的长片咏叹,篇幅宏大,只能用来“诵读”。

8、先秦文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初步形成的封建社会,三种不同的社会形态。

9、原始社会分为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10、奴隶制社会开始于夏朝,中经商朝和西周,结束于春秋战国,前后共有一千六百多年。

11、战国时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空前发展,都市政策,七国间为了适应频繁的兼并战争,相继进行了改革变法。

12、秦代有作品传过并较有成就的作家有李斯,他既是一个政治家,也是一个散文家,代表作有《读逐客书》 13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14、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15、《楚辞》标志着先秦诗歌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

16、《登徒子好色赋》韵散相间是赋体,而本文则是散文。

17、《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共三零五篇。分为《风》《雅》《颂》

18、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载体,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应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得语言和分析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19、《诗经》中的诗歌编订成书,主要说法有三种:一是采诗说,二是献诗说,三是删诗说。

20、《尚书》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的散文总集。《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有“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之说。《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21、《战国策》主要收录战国时期策士游说各国诸侯国之间的陈谋献策或相互辩论的言辞。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

22、《左传》的文学成就:善于叙事,精于剪裁;善于刻画人物形象;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

23、诸子散文的产生和发展:战国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出现了士的阶层,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之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处士横议,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使这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繁荣昌盛。

24、诸子散文发展的标志与时代特色:在文明上,诸子散文有各自独特的主张和风格;在语言上,都讲究文采和修辞;在文体发展上,诸子散文已确定了论说散文。

25、诸子散文的繁荣示意人文主义思潮的高涨为背景,有学者称为“轴心期”,在轴心期先贤们以人类精神为武器,打破了古代文化数千年的沉寂,表现出人类意识的觉醒,树立起崇高的目标,先秦散文的意义便在于此。

26、先秦诸子散文的基本趋向是由简约到繁复,从零散到严整。越是后期的著作,篇幅越宏大,组织越严密。

27、《老子》与《论语》是早期诸子散文的代表。《庄子》和《孟子》是诸子散文中期的代表。

28、孔子在学术上的核心是“仁”和“礼”。在教育事业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是伟大的教育家。

29、孟子,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30、汉代的诗歌从发生方式上大致可分为民间歌谣和文人诗两部分。

31、赋是传统韵文学,核心的代表样式通常诗赋并称。

32、汉赋的特点: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之”;从赋的内容上看,则重“体物写志”。

33、汉赋的内容:渲染宫殿城市;描写帝王游猎;叙述旅行经历;抒发不遇之情;杂谈禽兽草木。 两汉文学第二部分 1汉武帝设立乐府机关 2司马迁编写《史记》

3汉武帝时期,汉大赋发展到高峰

4刘向父子整理典籍《七略》一书,《七略》大致将汉代的文化分为六个部分 5《七略》大致将汉代的文化分为六个部分: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

数术略,方技略。

6 东汉中期左右,儒学发展到了顶峰。

7东汉的大赋,以京都赋为代表,如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8汉代的诗歌从发生形式上大致可分为民间歌谣和文人诗两部分。

9秦末,诗歌带有强烈的楚谣风味,如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 10汉代,楚歌这一形式也成为西汉诗歌的大宗。如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 11今天所看到的汉代乐府诗歌,多是东汉时期的。 12乐府诗歌,如谏歌《朱鹭》恋歌《有所思》《上邪》。

13汉代四言诗寥寥无几,只有韦孟《讽谏诗》《在邹诗》,韦玄成的《自劾诗》,《戒子孙诗》

14班固《咏史》虽被钟嵘批评“质木无文”但一直被公认为文人五言诗创作的引领式作品

15东汉时期代表五言诗最高水平的是《古诗十九首》和托名“苏,理诗”为代表的已失作者姓名的一批五言诗。

16赋的传统韵文学核心的代表样式,通常诗赋并称。 17赋在汉代形成一代巨制 18赋的来历有三种说法。

19班固和刘勰都认为是汉赋是从楚辞发展来的。

20最早以赋名篇的是荀子。《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十篇,现存《礼》《知》《云》《蚕》

21汉赋的发展主要分三个时期,①从汉代到武帝即位初年的七十余年间,是汉赋的形成期。代表作家贾谊,代表作品《吊屈原赋》《鹏鸟赋》。

②从武帝到东汉中叶的二百多年间,是汉赋的兴盛期。

代表作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整体名称为《天子狩猎赋》。杨雄《甘泉》《河东》《羽猎》《长杨》。

班固是东汉前期的著名赋家,作品《两都赋并序》。 ③从东汉中叶到汉末的一百多年间是汉赋的转变期。 张衡的《归田赋》赵壹《刺世嫉邪赋》

22赋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莫过于因其兴盛而掀起了文学史上第一次对文学语言的大规模演练。

23汉代取得较大成绩的是汉代的政论文。代表作家贾谊《新语》,贾山的《至言》,贾谊《过秦论》,《治安策》

24汉代散文在武宣时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董仲舒为代表,《天人三策》 25东汉时期,光武帝开国之初,班彪《王命论》。

26 明章时期,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文人不乏时代颂德之音,如《论衡》中的《宣汉》《齐世》《恢国》《须颂》。

27东汉中后期,对现实进行了猛烈抨击。王符《潜夫论》仲长统《昌言》。 28《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称史记。《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上至传说的轩辕,下至汉武帝时期,纵贯三千年历史。 29《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纪传体。

30班固和司马迁,历史上以“班马”或“史汉”并称,是对这两部伟大作品的褒奖。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1、南朝时期,宋文帝立文、史、儒、玄四学,标志着文学脱离学术获得独立的

地位。

2、《文心雕龙》和《文选》则把文体辨析推向了新的高度。

3、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让以世家大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逐渐向宫廷和诸王势力为中心的文学集团转变,从而改变了文坛的格局。

4、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域外的佛教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本土道士的影响日益增强。

5、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出现最显著现象是,五言诗正式确立了在文坛中的主导地位形式美和创作的修辞技巧得到高度强化。

6、建安时代,声律学和骈偶学的兴起,影响了赋与文的创作,从而促成了俳赋和骈文的成立。

7、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魏晋型和南北朝型。

8、建安时期的创作形成了慷慨雄峻,以风骨著称的时代风格。

9、南北朝民歌五言四体诗占主体。

10、七言诗以鲍照为代表。

11、南北朝时期,南方民歌以情歌为主,艺术技巧娴熟精致,声情摇曳;北方民歌口头创作居多,气象开阔,艺术表现质朴粗犷,刚健雄壮。

12、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代表作是《水经注》和《洛阳伽蓝记》。

13、《后汉书》是南北朝最具有代表性的史传作品。

14、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第一个发展高峰。为唐传奇的兴起做好了铺垫,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5、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16、志怪小说专记神异鬼怪故事,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

17、志人小说多记社会名流言行,代表作是刘义庆《世说新语》。堪称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18、魏晋南北朝文学分: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

19、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建安七子,蔡琰。

21、正始诗人的代表是阮籍,嵇康

22、西晋太康诗人的代表是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傅云。

23、文学理论的兴盛和文学批评的发展是这一时期文学重大建树之一,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陈机的《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

24、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戌

25、阮籍的八十一首《咏怀诗》成就最高,嵇康的四言诗创作冠绝当世。

26、左思的代表作《咏史》八首,藉古讽今,语言简劲,不重词采,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创力,显得与时代流风格格不入。

27、宋晋时期最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是山水诗的兴起

28、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29、骈文是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体,有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30、中国诗歌想来讲究声律美,沈约是最早把声律引入诗歌创作中的诗人之一。

31、“明体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开始由古体向近体转变。

32、北地三才:温子生,邢邵,魏收。魏收有《魏书》传世。

33、南朝乐府主要分吴歌和西曲

34、吴歌中最著名的有《子夜歌》《子夜四时歌》《读曲歌》。

35、南朝乐府的代表作是《西洲曲》

36、双管语是南朝乐府民歌最显著的特征。

37、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木兰诗》

38、曹操被鲁迅先生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其散文不受陈规束缚,立法严谨,词锋犀利,形成了清俊通脱,质朴简约的风格。

39、《汉志》代表着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的权威解释。 40、刘师培把“建安风骨”概括为:清俊、通脱、聘词、华靡。 隋唐五代文学常识

1、唐代文学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战友重要的地位,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2、唐代文学中,诗和文的创作更取得了高度的成就。

3、隋唐文学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为由六朝文学向唐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4、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5、初唐诗歌既扫荡齐梁颓风,又吸收其韵律、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的优长而加以发展,创出为后世所称道的“唐音”,体现了新的时代 精神和新的艺术风格。

6、盛唐诗坛的名家: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

7、“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8、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等人提倡的。

9、新乐府运动是由白居易、元稹等人提倡的。

10、中唐的古文在伦理和创作实践上达到全盛期,韩柳古文成为后世创作的典范。

11、杜牧、李商隐等诗人的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善于借鉴前人,也能自求发展,

穷力创作,但有衰讽感伤的色彩。

12、唐代文化是融会南北、贯通中外的兼容并包的开放型文化。

13、异域异质文化的传入中土,不仅给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增添了绚丽的光彩,甚至还促进了新的文学体裁的产生。

14、唐代最受人们重视的科举以诗赋取士,以致写诗成了当时士人的必修科目,这对诗文的创作及传奇小说的兴起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5、唐朝没建立单一的思想统治,有助于人们思想的活跃和文学创作的活跃

16、唐代统治者对意识形态采取开放的、包容的态度。

17、唐代科举以儒家经典为主要的考试内容。

18、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的作者有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人。

19、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实践,为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0、唐代文人的文学理论,既有重视作品现实内容和社会功能的一派;也有侧重于探讨作品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的一派,对唐文学和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诗入唐代,由靡转健,积健为雄,不断地推陈出新,方成雄视千古之势。

22、盛唐时期,现实生活的无限丰富与广阔,开拓了诗人的胸怀和诗歌的意境。

23、盛唐时期的诗歌题材是以边塞诗和田园诗居多。

24、边塞诗的诗歌或豪放壮烈,或奇思异彩,或慷慨,或哀婉,像是一部声情悲壮的边塞交响乐。

25、田园诗的诗歌在挖掘自然美得方面,把六朝以来的山水诗向前大大的推进了一步。

26、李白和杜甫标志着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也是唐诗的杰出代表

27、晚唐时期,诗歌中弥漫着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惶惑、伤感,艺术上藻饰的风气逐渐增浓。

28、晚唐与文人诗相辉映是民间白话诗的创作,“王梵志诗”标志着中国白话通俗文学的崛起。

29、白话诗以通俗的语言阐述佛理,刻画世俗人生情态。

30、白话诗通常用白描、叙述和议论的手法展现出与努力创造意境的传统文人诗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

31、唐代作家诗人,具有思想敏锐,抱负宏大,憎恨黑暗,追求理想等特点,他们四处游历,视野开阔。。

32、文化繁荣、思想活跃、开放,形成了一个蓬勃向上无所拘束的文化大背景,为唐代诗歌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33、唐代各式各样的文学形式相互吸收营养,共同繁荣。

34、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名句解释

1、《玄鸟》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P15

2、《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P10

3、《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P13

4、《登徒子好色赋》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P59

5、《有所思》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P72

6、《子虚赋》奢言淫乐,而显奢靡,窃为足下不取也。P89

7、《过秦论》秦孝公据倄函之固,拥雍州之地。P99

8、《答客难》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P104

9、《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P141

10、《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P144

11、《咏史》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随自贱,重之若千钧。P149

12、《辋州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P212

13、《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P213

14、《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P214

四、作品赏析

1、汉广P10

2、采薇P13

3、玄鸟P15

4、垓下歌P70

5、大风歌P70

6、有所思 P72

7、上邪P72

8、行行重行行P76

9、迢迢牵妞星P77

10、蒿里行P141

11、短歌行P142

12、七哀P143

13、白马篇P144

14、咏怀诗 其一P146

15、咏史 其一P148 16咏史 其二P149

17、子夜歌P166

18、子夜四时歌P167

19、西洲曲P168 20、从军行P205

21、临洞庭P211

22、辋州闲居赠裴秀才迪P212

23、山居秋暝P213 24燕歌行P214

25、走马川奉送出师西征P215

26、秋兴八首P227

五、问答题

1.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是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重要内容是表现民众的悲苦、怨恨与反抗。

2.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写作特色?

是反应曹操思想和经历的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重要文章,写于曹操56岁。曹操发布这篇令文,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表明他的本志,反击了朝野谤议。文中概述了曹操统一中国北部的过程,表达了作者以平定天下,恢复统一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文章写得坦白直率,气势磅礴,充满豪气,表现出政治家的气度和见识。鲁迅评价说: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可惜他的文章传得很少。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曹操今传文赋中此文最具这种特色。

3.唐诗发展分期,不同时期代表作家作品,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①初唐:“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陈子昂

王勃《山中》。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咏鹅》。陈子昂《感遇》。

②盛唐:是唐诗繁荣顶峰,有山水田园和边塞诗派,有号称唐诗双子星的李白、杜甫

孟浩然《临洞庭》。王维《山居秋暝》、《鹿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昌龄《出塞两首》。

李白《蜀道难》、《长相思》。杜甫《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

③中唐:风格多样。有元稹、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诗,有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 白居易《长恨歌》。元稹《遣悲怀三首》。韩愈《山石》。孟郊《秋怀》。李贺《李凭箜篌引》

④晚唐:质量与数量均逊于前,有李商隐、杜牧的晚唐现实主义诗派。 杜牧《赤壁》。李商隐《无题二首》、《锦瑟》、《夜雨寄北》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①经济的发展为唐代文学特别是唐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文化繁荣,思想活跃。开放,形成一个蓬勃向上无所拘束的文化大背景,这为唐代文学的空前繁荣提供了多方面条件,如使各种文学样式相互吸收营养,共同繁荣。

③唐代不少作家诗人,具有思想敏锐,抱负宏大,憎恨黑暗,追求理想等特点,他们四处游历,视野广阔。

④唐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还因为有前代文学的丰厚积累。 ⑤最高统治者的爱好提倡。

4.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或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后人对建安文学特征的概括。 建安风骨是指内容充实,笔调明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刘师培将其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和华靡

5.初唐四杰

分别是: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

追求一种清新刚健的风格,诗歌诸多方面有新开拓。

他们名高位下,热切抒写建功立业的行情壮志与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慨,从而推动诗歌“从宫廷走到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漠塞”。

6.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①寄自我于诗的形象之中

②丰富奇特的想象:他善于借助梦境仙界,捕捉超现实的意象,描绘一个瑰丽的理想世界。融汇传说、神话,驰骋想象,描写客观世界。 ③大胆的夸张和新奇的比喻。

④诗歌语言清新直率 ,即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7.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①反映生活的高度概括,抒发感情爱恨分明。 ②描写事物真实细腻。 ③寓主观倾向于客观叙事之中。

④高度凝练与丰富多彩的语言,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概括性强,精炼准确,丰富多彩,通俗自然。 ⑤杜诗完善了多种诗歌体式。

⑥杜诗达到了古典诗歌艺术现实主义的发展高峰,并形成了诗人独特的沉郁顿挫

的艺术风格(沉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指诗歌表达情感深曲跌宕音调声请起伏迭变)

8.古文运动的内容?

主张文道合一,道是目的,文是手段。文道合一,即是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为道服务。

主张文体革新。包含以下三个层次:①反对骈文,提倡先秦两汉古文。②重视“文”的作用。③对作家创作的要求。

9.柳宗元散文游记的特点?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他对山水游记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

柳宗元山水游记多作于被贬永州时期。他观察细微,描绘精准,而且字里行间寄托了他遭贬被弃的悲愤。代表作是《永州八记》。

柳宗元散文的基本特点是风格高古峭拔,立意新奇深刻,逻辑思维精密,论辩锋芒锐利,文字精致简洁。

第五篇: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民族总结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专题整理》

秦汉:秦始皇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移民戍边。促进边疆开发。

匈奴:秦---北击匈奴,修长城,东到临洮 西到陇西

汉---匈奴威胁汉的政权,西汉加强同匈奴关系,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越族:秦—南征百越,设四郡(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对珠江流域进行管辖),开灵渠,移民垦荒。

魏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

兴起于东北的鲜卑族拓拔部。①少数民族不断涌进中原,冲垮胡汉界限。②少数民族开始汉化,促进自身进步。

孝文帝:政治改革向汉族学习,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和民族大融合。

唐: 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被西北各族首领尊为“天可汗”。

宋:宋面临辽、金和西夏的威胁。

元:蒙古族

明清:满洲族。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②中央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③版图最终奠定。(乌兰布通战役和多伦会盟平西北和北部的蒙古准噶尔叛乱,接受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

)

上一篇:致广大职员工一封信下一篇:中国古代史尔雅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