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

2024-05-08

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通用6篇)

篇1: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文选

(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齐桓公伐楚 烛之武退秦师 晋灵公不君 齐晋鞌之战 楚归晋知茔 祁奚荐贤 子产不毁乡校

(二)《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赵威后问齐使 江乙对荆宣王

(三)《礼记》:大同

复习要求:

1、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2、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3、齐桓公伐楚 祁奚荐贤 大同 要求能够背诵(即默写)

二、通论

(一)汉字

1、什么是“六书”?它是如何分类的?象形自与指事自如何区分?形声自与会意字如何区分?前四书与后两书如何区分?

2、举例说明什么是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如何相区分?

3、《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是谁?什么时代的人?此书共收字多少?

4、《说文解字》是怎样解说一个字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二)汉语中的词

5、可以将汉语的词按照哪些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6、举例说明什么叫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

7、举例说明单纯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8、举例说明合成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9、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古汉语中的同义词?

10、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代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11、在王力的语法系统中,“者”、“所”属于什么词?它们与一般代词有何不同之处?

12、如何区分“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13、什么是谦称和尊称?古书中有哪些常见的谦称和尊称?

(三)词类活用知识

14、什么叫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类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

14、什么叫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与动词的一般用法有什么不同?

15、什么叫名词的使动用法?

16、什么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8、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9、什么叫名词直接作状语?怎样区分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20、名词作状语又可细分为哪四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特别是词义的发展和演变

篇2: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

(一)文字方面

1、“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避 古今字 躲避。

2、“姜氏何厌之有?”

厌——餍 古今字 满足。

3、“公赐之食。食舍肉。”

舍——捨 放着,放在一边。

4、“佗邑唯命。”

佗——他 异体字

5、“不义不暱。”

暱——昵 异体字

6、“庄公寤生。”

寤 ——牾 通假字 倒逆

7、“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掘 通假字 挖掘

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无生民心。“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无——毋 通假字 不要

(二)词汇方面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都:卿大夫或王侯子弟的封邑。

城:城墙。国:这里指诸侯的封邑。有时也指诸侯的国都。如:“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国之一”意为国都的三分之一。

2、“君将不堪。”

堪:经得起,受得住。不堪,即受不了。

3、“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所,处所,地方。“为之所”,双宾语句,给他安排处所。滋蔓:滋长蔓延。图:图谋、谋划

4、“况君之宠弟乎?”

宠:尊,处于尊荣地位。

5、“多行不义,必自毙。”

毙:倒下去。这句意思是,多做不应该做的事,一定会自招垮台。

6、“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既而:过了不久。

鄙:边境上的城邑

7、“无庸,将自及。”

无庸:不用。

及:赶上,这里指招致。

8、“厚将得众。”

厚:丰大,这里指土地扩大。

9、“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完:修茸城郭。

聚:聚集民众。

缮:修缮。

甲兵:甲,铠甲;兵,兵器。具:备,准备。

10、“夫人将启之。” 启:开门。

11、“公伐诸鄢。” 诸:“之于”的合音字,“之”为代词,指代共叔段;“于”为介词,介进地点状语“鄢”。

12、“遂寘姜氏于城颍。”

寘:放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

1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封人:封,疆界;封人,镇守边疆的官职。

14、“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尝:品尝,体会滋味。未尝,不曾尝过。羹:带汤的肉食。

请:表敬副词,表示“请允许我„„。” 遗:(wèi)赠,送给。

15、“敢问何谓也?”

敢:表敬副词,表自谦,有大胆,冒昧的意思。

16、“君何患焉?” 患:忧虑,担心。

17、“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黄泉:复合词,字面指黄土下的泉水,这里指人死后安葬的墓穴。(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使„„惊。

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后面省略宾语“之”(指代庄公)。⑵“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合乎法度。⑶“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生。“民”、“心”为“生”的双宾语,意为:不要使民生二心 ⑷“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名词用作动词,指挖掘隧道。2.宾语前置句式 ⑴“姜氏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用代词“之”复指宾语“何厌”。⑵“敢问何谓也?”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谓”的宾语。⑶“君何患焉?”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患”的宾语。⑷“其是之谓乎?”

宾语前置句。用代词“之”复指宾语“是”。3.习惯句式 ⑴“佗邑唯命。”

“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形式。

⑵“君将若之何?”

“若„„何”是一种固定格式,意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若之何”即“把它怎么办?”

4.虚词用法举例

①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应理解为“于此”(“在这里”,“在这时”等)。如:“虢叔死焉。”(虢叔死 在这个地方)“君何患焉?”(您在这件事上担忧什么?)

②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如:“姜氏欲之,焉辟害?”(怎么能躲避祸害?)

其句首句中语气词。如:“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难道谁还说不是这样吗?)“其”在句中加强反问语气。又如:“其是之谓乎!”(大概所的就是这个吧?)“其”在句中 表示推测语气。

齐桓公伐楚

(一)文字方面

1、女:通“汝”

2、共:供,古今字。

(二)词汇方面

1、风马牛不相及

风,放逸奔跑。

2、侵、伐、攻、克、征、次

P18

(三)语法方面

1、无以缩酒

无以„„,是常用句式,意为“没有什么用来„„”。

2、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不谷是为”和“先君之好是继”都是宾语前置的格式,即“不谷是为”应该是为不谷;“先君之好是继”是继先君之好,现在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条件是用代词“是”复指前置的宾语。

3、楚国方城以为城,方城以为城:以方城为城;汉水以为池:以汉水为池。方城、汉水都是前置兼语,“以„„为„„”,是兼语句的一个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

一、文字方面

古今字、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二、词汇方面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例:“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②衰败

国势衰微。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⑥如果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④损害,衰败。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二)、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三)、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三、语法方面

(一)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二)、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齐晋鞌之战

(一)文字方面

1、“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

道——導 古今字 引导,带路。

2、“禽之而乘其车。”

禽——擒 古今字

擒获。

3、“无令舆师淹于君地。”

无——毋 通假字 不要。

4、“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

桀——揭

通假字

举起。

5、“师陈于鞌”

陈——阵 古今字 列阵。

鞌——鞍 异体字 这里是地名。

6、“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翦——剪 通假字 剪除,消灭。

7、“旦辟左右。”

辟——避 古今字 避开。

8、“韩厥俛,定其右。”

俛——俯 异体字 弯下身子。

(二)词汇方面

1、“孙桓子还于新筑,不入,遂如晋乞师。” 还,返回。

如,往,到„„去。师,军队。

2、“此城濮之赋也。”“不腆敝赋,诘朝请见。” 赋,征收的财币,在这里指兵力。腆,丰富。诘朝,明朝。

3、“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 肃,敏捷。

4、“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 役,役使,在这里指战事。

5、“臧宣叔逆晋师。” 逆,迎,迎接。

6、“郤献子驰,将救之。” 驰,驱车奔驰。

7、“郤子使速以徇。”“以徇齐垒。” 徇,巡行,表示让众人都看得见。

8、“吾以分谤也。” 谤,背后的批评指责。

9、“师从齐师于莘。”“故中御而从齐侯。” 从,跟踪、追踪。

10、“子以君师辱于敝邑。”

辱,表敬的说法,意为对方辱身来到下处。

敝,本义为破,古书中常用作谦词,指自己一方。

11、“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 憾,恨。

12、“无令舆师淹于君地。” 舆,众。淹,留。

13、“余病矣。”“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病,伤重。

14、“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贯,穿入。

15、“左轮朱殷。”

朱殷(yān),深红色。此处指车轮被血染红。

16、“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险,地势不平难行。

17、“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擐,穿上。即,走向。

18、“右援枹而鼓。” 援,接过来。鼓,击鼓,动词。

19、“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 逸,狂奔。

败绩,军队崩溃。20、“三周华不注。”

周,遍,这里为动词,意为绕圆周。

21、“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越,坠。

毙,仆倒,倒下。

22、“请寓乘。” 寓,寄,托,“寓乘”即搭乘别人的车子。

23、“骖絓于木而止。” 骖(cān),旁边的马,古代一车驾四马,中间的两马叫“服”,在旁的两马叫“骖。”

24、“下臣不幸,属当戎行。” 属(zhǔ),时间副词,适,正好。当,担当,任职。

25、“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忝(tiǎn),辱。

26、“摄官承乏。” 摄,暂时代理任职。

27、“郑周父御佐车。” 佐,在旁辅佐,有“副”(与“正”相对)义。

28、“载齐侯以免。”

免,免除祸患,这里指免于被俘。

29、“赦之,以劝事君者。” 劝,鼓励。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1)“皆主郤献子。”

主,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把„„作为主人”。(2)“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3)“故中御而从齐侯。”

中,方位名词作状语,意为在当中。(4)“从左右,皆肘之。”

肘,名词用作动词,指用肘推撞。

(5)“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难,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难”,即“不把„„看作难事”。免,使动用法,“使„„脱免于难”。

2、被动句式

(1)“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伤于矢”是用介词“于”引进主动者的被动句式,即郤克被矢射伤。(2)“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为戮”是用助动词“为”直接放在动词前构成的被动句式,可理解成“被戮”。

3、多义字词义辨析 及 :

在本篇中共出现6次,其用法和意义可分为以下三种: ①动词,追上,这里是被追上。例如:“故不能推车而及。”

②动词,到达,可以是具体到达某个地方,也可以是事情发展到某一地步。例如:“及卫地,韩献子将斩人。” “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 “流血及屦。”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③连词,和。例如:“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以

① 介词,表示凭借,用。例如:“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以肱击之。” “吾以分谤也。”(“以”的宾语被省略)② 介词,表示凭借某种原因。例如:“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③ 介词,相当于“把”。例如:“郤子使速以徇。”(“以”的宾语被省略)④ 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行为,相当于“而”。例如:“余折以御。”

“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

⑤ 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行为,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例如:“郤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卫、鲁。”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

“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 苟

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例如:“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冯谖客孟尝君

(一)文字方面

1、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属,通嘱。

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食si4,通饲,给人吃。

3、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责,同债。债的本字。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

懧,同懦。异体字。

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反,返,古今字。

5、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说,悦,古今字。

6、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介,通芥。小草。

(二)词汇方面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草具,粗劣的饭菜。

2、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有顷,不久。

3、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揭,举。

过,拜访。

4、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区区,少,小,此亦隐指放债之利。

拊,抚育,抚慰。

5、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就国,前往自己的封邑。就,走近,引申为前往。

6、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仅,副词,才。

7、(齐王)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不祥,不善。

被,遭受。

宗庙,祖宗。

祟,神祸,灾祸。

被于宗庙之祟,即遭受到祖宗降下的灾祸。

不足为,不值得帮助。为,帮助。

(三)语法方面

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客我,以我为客,处动用法。

2、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何市而反,宾语前置。

3、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好衣服,带上帽子。

4、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虚上位,把最高的职位空出来。

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使„„空。

季氏将伐颛臾

(一)文字方面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舍,捨的古字,舍弃。

(二)词汇方面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有军事行动。

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夫(fu2):指示代词,那。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力:施展才能。陈,摆布,这里是施展的意思。力,才力,才能。

就列:承担职位。就,动词,接近,走向,这里有承担的意思。列,位置,这里是职位的意思。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危:侧倾不稳。

持:扶持,搀扶。

颠:头朝下跌倒。

焉:疑问代词,用作状语,为什么。

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兕(sì):一种独角犀牛。

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椟(dú):木制的匣子。

6、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夫:指示代词,那个。

取:强力占有。

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讨厌,憎恨。舍曰,回避说。辞,托辞、辩解之辞。

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患:担忧。

9、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盖:连词,追述原因,原来是。

10、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相(xiang4):辅助,帮助。

(三)语法方面

1、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古代汉语中表示反问语气的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尔:第二人称代词,你。是:助词,标志“尔”是前置宾语。过,动词,责备,批评。

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东蒙主:以(之)为东蒙主的省略。

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何以„„为:古代汉语中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一般译作“为什么要„„呢”。

4、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动用法,使„„安心。

5、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使动用法,使„„来。

子路从而后

(一)文字方面

1、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

2、使子路反见之。反:“返”的古字。

(二)词汇方面

1、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后:用作动词,落在后面。丈人:年长的人,老者。蓧:diao4,除草用的农具。

2、子见夫子乎?

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有老师的意思。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四体:四肢。

勤:勤劳,勤苦。孰:谁。

4、植其杖而芸。植:立着插上。

5、止子路宿 止:挽留。

6、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行其义:做他应该做的事。

(三)语法方面

1、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食:给„„吃。

见:使动用法,使„„见。

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如之何:为什么,古代汉语表示询问的一种固定结构。

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其句子独立性。

夫子当路于齐

(一)文字方面

1、曾西蹴然曰。蹴,通“憱”。不安的样子。

2、以齐王,由反手也。由,通“犹”,好像。

3、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犹:通“由”,从。

(二)词汇方面

1、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当路:当道,指身居要职,掌管政权。许:兴。

2、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 或:有人。

乎:介词,作用相当于“于”。吾子:亲密尊敬的对称。

3、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 然则:这样,那么。

4、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艴(fu2)然:恼怒的样子。尔:你。

何曾(zeng1):为什么竟然。曾:乃,竟然。比:等同看待。

5、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

得君:遇君,受到君主的赏识重用。

如彼其专:像他那样专一。其:句中语气助词,无义。

6、功烈如彼其卑也。功烈:功业。

卑:低下,不足道。

7、尔何曾比予于是? 于是:和这个人。

8、(孟子)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所不为:所不做的那种人。“子为”之“为”:认为。愿:倾慕。

9、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以:凭借。霸:推行霸业。显:显名,扬名。

10、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滋:益,更加。

11、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犹:还。洽:滋润。

12、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若易然:这么容易。若:这么,如此。法:效法。

13、文王何可当也。当:对等,相当。

14、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 故家:有功勋的旧臣之家。遗俗:先代留下来的习俗。流风:流传下来的风尚。

15、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 相与:共同。辅相:辅佐协助。

16、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乘势:趁机会。

镃(zi1)基:锄头。待时:等待农时。

17、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改辟:再开拓。指扩展土地。

改聚:再聚集。指招徕、增加人口。

18、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 疏:间隔久。

19、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憔悴:困顿,萎靡。

20、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置邮:驿站传递。置是马递,邮是车递。

(三)语法方面

1、以齐王,由反手也。

王:音wang4,名词用作动词,行王道统治天下。

2、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朝:使动用法,使„„来朝。运之掌:“运之于掌”的省略。

3、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莫之能御:之用作御的前置宾语。

许行

一、文字方面

1、“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偪——逼,古今字,威胁。

2、“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煖——暖,异体字,暖和。

3、“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 有——又,通假字。

4、“劳之来之,匡之正之。” 来——徕,通假字,招徕。

5、“昔者,孔子没。”

没——殁,古今字,死。

6、“子贡反,筑室于场。”

反——返,古今字,返回。

7、“师死而遂倍之。”

倍——背,通假字,背叛。

8、“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暴——曝,古今字,晒。

9、“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也。”

倍——背,通假字 背叛。

10、“皜皜乎不可尚已!”

尚——上,通假字,超过。

已——矣,通假字,句末语气词。

11、“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

贾——价,古今字,价格。

12、“或相什伯,或相千万。”

伯——佰,通假字,百倍。

二、词汇方面

1、词义

(1)“负耒耜而自宋之滕。”

之:至,到。

(2)“愿受一廛而为氓。”

廛:一户人家所住的房屋。

氓:由外地或外国迁来之民。

(3)“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褐:用粗毛或粗麻编织成的衣服,为当时贫苦人所穿。

(4)“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厉:危害,坑害。

(5)“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

易:交换。下文“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中的“交易”为词组。“易”为动词,指交换,以物换物。“交”为副词作状语,指交相,相互。注意此处“交易”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复合词“交易”。

(6)“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爨:烧火做饭。

(7)“何许子之不惮烦?”

惮:害怕。

(8)“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路:疲劳,羸弱。

(9)“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举:选拔。

敷:施行,也即治理的意思。

(10)“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动词,放大火烧。

焚:放火烧林进行围猎。

(11)“舜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 決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瀹:疏导。

注:把水灌入,让水流入。

決:排除水道壅塞。

(12)“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稼穑:并列复合词,指农业生产。单用则“稼”指种植,“穑”指收获。

树艺:并列复合词,指种植,“树”、“艺”都是种植的意思。

(13)“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叙:次序,等级。

信:诚信,诚实。

(14)“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易:治。此处指耕种。

(15)“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则:效法。

(16)“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亦:情态副词,只是,不过。

(17)“门人治任将归。”

任:担子,行李。

(18)“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非:动词,非难,否定。

(19)“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

幽:幽暗,幽静。

(20)“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

情:本性。

蓰:五倍。

(21)“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比:平列。

2、词和非词的辨析

(1)“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虽然:表让步连词“虽”(相当于现代汉语和连词“虽然”)与代词“然”搭配使用,意为“虽然这样”,其作用相当于表让步复句的一个分句。

(2)“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

句中“陶冶”指从事陶冶的匠人。又“且许子何不为陶冶?”句中“陶冶”指陶冶这类工作。陶冶:词组。陶,烧制陶器。冶,冶炼铁器。可用作名词

,指烧制陶器、制作铁器的匠人或工作。

(3)“‘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然则:代词“然”与表顺承的连词“则”的搭配使用,“然”承接上文,“则”表示在此情况下据事理应推出的下文。“然则”连用,意为“这样的话,那么„„”。

(4)“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荡荡:叠音联绵词,广大辽阔的样子。

(5)“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巍巍:叠音联绵词,高大的样子。

(6)“皜皜乎不可尚已!”

皜皜:叠音联绵词,光明洁白的样子。

3、多义词的词义辨析

①动词,给予。“文公与之处。”“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②动词,参与。“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③介词,同,和。“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④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带有推测的意味。“自织之与?”“自为之与?”“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

“踵”,原指足踵,脚后跟,此句中活用作动词,带宾语“门”,意思是走到门前。

(2)“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衣”,名词用作动词,穿。

(3)“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饔”“飧”本指早饭、晚饭,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做饭,用连词“而”连接,作动词“治”的状语。

(4)“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衣”“冠”皆活用为动词,意为穿衣戴帽,在句中作谓语,有的还带上宾语。

(5)“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劳”,使„„劳。

“匡”,使„„正。

“直”,使„„直。皆为使动用法。

“翼”,名词用作动词,意为庇护,带宾语“之”。

(6)“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德”,本指恩德,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施加恩惠。

(7)“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名”,用作动词,指用语言称赞形容,前面受状语“无能”修饰。

(8)“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北”,方位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学”,表示“向北方”。

2、宾语前置句式

(1)“奚冠?”

疑问代词“奚”充当动词“冠”的宾语而前置。

(2)“许子奚为不自织?”

疑问代词“奚”充当介词“为”的宾语而前置。“奚为”即“为什么”。

(3)“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先”的宾语而前置。“或”为肯定性无定代词,意为“有人”“有的”。这句意为:还没有人能超过他。

(4)“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江汉”、“秋阳” 分别充当介词“以”的前置宾语。此句应理解为:以江汉濯之,以秋阳暴之。

(5)“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戎狄”、“荆舒”分别是动词“膺”、“惩”的宾语,用代词“是”复指而前置。

(6)“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是”为动词“学”的宾语,用代词“之”复指而前置。

(7)“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之”是代词,因为充当否定句中的动词宾语而前置。“或”为语气词,无义。

3、被动句式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前句为主动句,后句为被动句,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人”的被动句式,应理解为:被人治理。

(2)“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治于人”“ 食于人”都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食于人”意为被人食。“食人”为主动句式,意为供养人。

(3)“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变于夷” 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夷”的被动句式,意为被夷所改变(同化)。

4、主谓倒置句

(1)“大哉,尧之为君!”

“尧之为君”是用连词“之”置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其独立性后形成的名词性词组,在本句中为主语。谓语“大”由于被强调,而放到了主语的前面,形成倒装句。

(2)“君哉,舜也!”

“舜”为主语,“君”为谓语。本句同样也是为了强调谓语而倒装。

5、习惯句式

(1)“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三句皆为“以„„为„„”的习惯句式。是介词“以”和动词“为”的搭配使用,意为“把„„作为„„”。

(2)“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以为”即“以„„为”的习惯句式,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可理解为“把这个作为谋生的手段”。

五蠹

一、文字方面

1、古今字

⑴“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说——悦 感到喜悦。

⑵“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采——棌 栎木。

⑶“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庸——傭 雇工

⑷“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士——仕 做官

2、异体字

⑴“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蜯——蚌

⑵“故饑岁之春,幼弟不饟。”

饟——饷 供给食物

3、通假字

⑴“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 脩——修 学习

⑵“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翦——剪 修剪

⑶“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窦——渎 水沟

⑷“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橐——託 投靠,依附

⑸“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上——尚 崇尚

二、词汇方面

1、“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胜:承受得起,经得起。

2、“有圣人作,搆木为巢以避群害。” 作:起来,兴起。搆:架起,搭起。

3、“民食果蓏蜯蛤。”

果蓏:木本植物结的果叫果,草本植物结的果叫蓏。

4、“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臭:气味。恶臭:难闻的气味。

5、“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化:改变,消除。

6、“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决:疏通水道。

7、“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

期:期望,要求。法;效法。常可:指永久不变的办法。可:相宜,适用。

8、“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论:考虑,研究。事;情事,情况。备:措施。

9、“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株:树桩。走:跑。

10、“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释:放下。冀:希望。

11、“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事力:使用劳力。养:给养,生活资料。

12、“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 厚:重。行:施行。

13、“而民自治。”

治:治理得好,政治上安定,与“乱”相对。

14、“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大父:祖父。

15、“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茅茨:盖房子的茅草、芦苇。采椽:栎木做的椽子。斲:砍削,这里指加工整理。

16、“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监门:看门的人。服:穿的。养:给养,这里指吃的东西。亏:减损,少。

17、“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身:亲自。先:动词,带头,做出表率。

18、“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去:离开。脱离。臣虏:同义词连用,都指奴隶。

19、“故饑岁之春,幼弟不饟;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饑岁:荒年。

20、“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易:轻视。

21、“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鄙:贪鄙。

22、“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诛:惩罚。戾:暴虐。称俗:适应习俗。

23、“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厚:多,充分。行武:使用武力。

24、“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修教:整治德教。干:盾。戚:斧。

25、“子言非不辩也。”

辩:言辞动听。

26、“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

去:距离,离开。门:指鲁国都门。

27、“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持:保有,保卫。

28、“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

息:止,废弃。循:依照,凭借。敌:抵御。万乘:拥有万辆兵车,用来代替武装力量强大的国家。

29、“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得:能够。行:施行。

30、“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句中的“政治”为两个词的临时连用,“政”是名词,指先王的政治措施,“治”为动词,治理。

31、“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丈夫”,复合词,成年男子的通称。

32、“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

“地方”,为两个词连用,“地”,土地,名词,做主语;“方”是“„„见方”的意思。

33、“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所以”,介词“以”和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在这里表示行为的方法、依据。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1)“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王”,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做王,统治。

(2)“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大水”为名词性词语活用为一般动词,发大水。

(3)“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美”,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美。

(4)“禽兽之皮足衣也。”

“衣”,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穿。

(5)“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6)“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多”,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多,即称赞的意思。

(7)“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重”,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重,看重。

(8)“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遗以水。”

“山”、“谷”名词做状语,表示处所。

(9)“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泽”,名词做状语,表示处所。

(10)“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食”,动词的使动用法,给„„吃。

(11)“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前“重”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

(12)“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作王。

2、宾语前置句式

(1)“是以仁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是以”,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2)“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是以”,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可分为表音体系的文字和表意体系的文字两类。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在汉字史上,汉字形体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一次是由小篆变为隶书,一次是由隶书变为楷书。

六书的“四体二用”说,四体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二用包括转注和假借。

从词义范围的差异看古今词义的异同,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三种情况。从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看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古褒今贬、古贬今褒、古中今贬三种情况。从词义程度轻重看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古义轻今义重、古义重今义轻两种情况。

宾语前置的的语法条件是:宾语是疑问代词的,否定句代词作宾语的,有“是”“之”作标志的。

平仄是古人在诗赋韵文写作中为利用声调升降变化造成的音律和谐而对声调的一种分类。在古代汉语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中,平声是指平,上去入声为仄。现代汉语中,平大致相当于阴平和阳平,仄大致相当于上声和去声。

指出下列划线字的今字。

1、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齐桓公伐楚)

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木兰诗)

3、焚林而田,偷取多售,后必无兽。(韩非子•难一)

4、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5、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论语•子张)

6、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7、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大宗师)

8、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孟子•藤文公上)

9、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商君书•禁使)

10、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史记•张汤列传)

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是一个复音词,还是两个单音词,并指出其词义。

(1)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妻,妻子。子,儿子。)

(2)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周易•丰。消,消减。息,增长)

(3)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衣,上衣。裳,下衣)

(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赵策。地,地方。方千里。纵横各千里。)

(5)屈原行至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楚辞•渔父,颜,两眉之间。色,色泽。形,形体。容,容貌。)

(6)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蔺列传。指,指点。示,给人看。)

(7)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晁错论贵粟疏。交,交结。通,交往。)

(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天下之事。(诸葛亮出师表。卑,地位低下,鄙,见识浅陋。)

(9)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诗。城,城市。市,做买卖。)

(10)公交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特,特地。征,征召。)

(11)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史记•项羽本纪。山东,崤山的东面,泛指秦以外的六国或关中以东的地方。)

(1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白居易琵琶行序。因,因而。为,作。)

(13)以致天下怨谤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以,因而。致,招来。)

(1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知”,懂得;“道”,道理。)

(15)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其”,它们的;“实”,果实。)

(16)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汉书•霍光传》“结婚”,结为亲家,指霍光之女嫁给上官桀之子。)

(1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曾”,曾经、已经;“经”,经历过。)

(18)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城”,城镇;“市”,买卖。“入城市”指进城卖丝。)

(19)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痛”本意是生理上的痛苦,引申作程度副词,作“甚”、“十分”讲;如:痛苦、痛骂、痛饮。“恨”:遗憾、不满意。)

(20)将军向宠,性行淑均,长晓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说文》:“试,用也。”同义词连用,即“任用”。)

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复音词是哪类复合词或单纯词。

1、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2、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梦游天姥吟留别)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郑人买履)

4、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5、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前出师表)

6、冥搜未已,一瘌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促织)

7、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8、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9、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冯婉贞)

10、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

指出下列各词的古义和今义,并指出其属于古今词义异同的哪种情况。

爱,谤,币,兵,池,除,党,贰,访,愤,粪,羹,购,国,恨,给,怜,脸,赂,勤,穷,去,劝,乳,色,售,树,睡,塘,涕,诬,写,臭,淫,狱,走

指出下列句子中名词等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就所在句的具体情况,从词义和语法两方面说明是活用为动词的依据。

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2、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触龙说赵太后)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

4、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君)

5、李祐、李忠义镢其城为坎先登,壮士从之。(李愬雪夜入蔡州)

6、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望尘惊悸。(中山狼传)

7、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譟,尽甲。(段太尉逸事状)

8、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

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10、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荣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史记•淮阴侯列传)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史记•苏秦列传)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韩非子•难一)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史记•滑稽列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车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史记•春申君列传)

天帝使我长百兽。(狐假虎威)

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史记•游侠列传)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魏公子列传)

指出下列句子是否为判断句,并对译为现代汉语。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前往。(桃花源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童区寄传)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童区寄传)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冯谖客孟尝君)

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韩非子•说林上)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梁惠王上)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齐桓公伐楚)

指出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的现象,并指出其前置的原因。

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史记•滑稽列传)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楚)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疑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归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

君何患焉?(郑伯克段于鄢)

城中皆不之觉。(李愬雪夜入蔡州)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故撞之。”

根据反切的原理,用汉语拼音注出下列反切的读音。

当孤切 呼古切 羊吏切 五忽切 苦化切 於如切

女廉切 式支切 苏甘切 胡桂切 奴鸟切 郎古切

律诗每一句的平仄句式是固定的。五言律诗的平仄句式有四种:

甲1:仄仄仄平平甲2:仄仄平平仄

乙1:平平仄仄平乙2:平平平仄仄

以平起首句入韵式为首句,写出一首五言律诗的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人文艺术系2007级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汉语结业试题(A卷)

一、选择题。(10分)

()

1、汉字属于 体系的文字。

A.表音 B.表意 C.表音兼表意 D.既不表音,也不表意

()

2、在汉字史上,汉字形体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其中第一次是:

A.由小篆变为隶书 B.由隶书变为楷书 C.由金文变为小篆 D.由楷书变为草书

()

3、六书的“四体二用”说,其中“四体”的内容是以下哪项?

A.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B.象形、会意、指事、假借

C.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D.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

4、下面不属于宾语前置的的语法条件是:

A.宾语是疑问代词的。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

C.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的。

D.有“是”“之”作标志的。

()

5、平仄是古人在诗赋韵文写作中为利用声调升降变化造成的音律和谐而对声调的一种分类。在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中,关于平仄分类正确的是:

A.平声和上声为平,去声和入声为仄。

B.平声指平,上去入声为仄。

C.平上去声为平,入声为仄。

D.平声和去声为平,上声和入声为仄。

()

6、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A.睡:打盹—睡觉

B.臭:气味—臭味

C.恨:遗憾—仇恨

D.涕:眼泪—鼻涕

()

7、下面的例句中加下划线的字属于古今字的是:

A.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蜯——蚌

B.茅茨不翦,采椽不斲。翦——剪

C、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庸——佣

D、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也。倍——背

()

8、下列句子中含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A.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B.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C.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D.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9、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是:

A.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D.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

10、以原因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母叫做:

A.阴声韵

B.阳声韵

C.入声韵 D.仄声韵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等用字情况。(10分)

1、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2、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禽之而乘其车。”(齐晋鞌之战)

4、韩厥俛,定其右。(齐晋鞌之战)

5、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客孟尝君)

6、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冯谖客孟尝君)

7、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冯谖客孟尝君)

8、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

9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

10、曾西蹴然曰。(夫子当路于齐)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词义。(20分)

1、多行不义,必自毙。(郑伯克段于鄢)

2、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3、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

4、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许行)

5、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许行)

6、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许行)

7、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许行)

8、愿受一廛而为氓。(许行)

9、赦之,以劝事君者。”(齐晋鞌之战)

10、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冯谖客孟尝君)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古义和今义。(20分)

1、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2、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周易•丰)

3、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

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赵策)

5、屈原行至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楚辞•渔父)

6、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蔺列传)

7、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晁错论贵粟疏)

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天下之事。(诸葛亮•出师表)

9、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诗)

10、公交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20分)

1、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4、从左右,皆肘之。(齐晋鞌之战)

5、人不难以死免其君。(齐晋鞌之战)

6、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7、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8、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伯乐荐九方皋)

9、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臾)

10、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夫子当路于齐)

六、古文翻译题:把下面短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无乃尔是过与?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七、律诗每一句的平仄句式是固定的。五言律诗的平仄句式有四种:

甲1:仄仄仄平平甲2:仄仄平平仄

乙1:平平仄仄平乙2:平平平仄仄

以平起首句不入韵式(乙2)为首句,写出一首五言律诗的平仄。(10分)

答案:

一、1B,2A,3A,4C,5B,6B,7C,8D,9B,10A

二、1、辟:避,古今字,躲避。

2、知:通“智”,通假字。

3、禽:擒,古今字,擒获。

4、俛:俯,异体字,弯下身子。

5、责:债,古今字。

6、懧:懦。异体字。

7、说:悦,古今字。

8、介:通芥。通假字。小草。

9、芸:通“耘”,通假字,除草。

10、蹴:通“憱”。通假字。不安的样子。

三、1、毙:倒下去。

2、揭:举。

3、或:有人。

4、爨:烧火做饭。

5、易:治。此处指耕种。

6、亦:情态副词,只是,不过。

7、非:动词,非难,否定。

8、氓:由外地或外国迁来之民。

9、劝:鼓励。

10、有顷:不久。

四、1、妻,妻子。子,儿子。

2、消,消减。息,增长

3、衣,上衣。裳,下衣

4、地,地方。方,方圆,纵横。

5、颜,两眉之间。色,色泽。形,形体。容,容貌。

6、指,指点。示,给人看。

7、交,交结。通,交往。

8、卑,地位低下,鄙,见识浅陋。

9、城,城市。市,做买卖。

10、特,特地。征,征召。

五、1、惊:使动用法,使„„惊。

2、隧:名词用作动词,指挖掘隧道。

3、“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

4、肘:名词用作动词,指用肘推撞。

5、难: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难”,即“不把„„看作难事”。免:使动用法,“使„„脱免于难”。

6、客:处动用法,以„„为客。

7、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好衣服,带上帽子。

8、形容,筋骨:名词作状语,表凭借。从形体毛色,从筋骨。

9、来:使动用法,使„„来。

10、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六、1、季氏将要攻打颛臾。

2、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3、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4、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

5、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国君身上。

七、1、平平平仄仄

2、仄仄仄平平

3、仄仄平平仄

4、平平仄仄平

5、平平平仄仄

6、仄仄仄平平

7、仄仄平平仄

8、平平仄仄平

人文艺术系2007级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汉语结业试题(B卷)

一、选择题。(10分)

()

1、汉字属于 体系的文字。

A.表音 B.表意 C.表音兼表意 D.既不表音,也不表意

()

2、在汉字史上,汉字形体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其中第一次是:

A.由小篆变为隶书 B.由隶书变为楷书 C.由金文变为小篆 D.由楷书变为草书

()

3、六书的“四体二用”说,其中“四体”的内容是以下哪项?

A.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B.象形、会意、指事、假借

C.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D.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

4、下面不属于宾语前置的的语法条件是:

A.宾语是疑问代词的。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

C.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的。

D.有“是”“之”作标志的。

()

5、平仄是古人在诗赋韵文写作中为利用声调升降变化造成的音律和谐而对声调的一种分类。在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中,关于平仄分类正确的是:

A.平声和上声为平,去声和入声为仄。

B.平声指平,上去入声为仄。

C.平上去声为平,入声为仄。

D.平声和去声为平,上声和入声为仄。

()

6、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A.焚:烧田—焚烧

B.色:脸色—颜色

C.宫:房屋—宫殿 D.暂:突然—暂时

()

7、下面的例句,皆选自《郑伯克段于鄢》,其中加下划线的字不属于异体字的是: A.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避 B.不义不暱。暱——昵 C.佗邑唯命。佗——他

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阙——掘

()

8、下列句子中含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A.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从左右,皆肘之。

D.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9、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句式的是: A.姜氏何厌之有? B.敢问何谓也? C.君何患焉? D.君将若之何?()

10、下列句子中含有意动用法的一句是: A.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B.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C.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D.禽兽之皮足衣也。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等用字情况。(10分)

1、“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2、“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3、“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

4、“劳之来之,匡之正之。”

5、“昔者,孔子没。”

6、“子贡反,筑室于场。”

7、“师死而遂倍之。”

8、“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9、“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也。”

10、“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词义。(20分)

1、君将不堪。(郑伯克段于鄢)

2、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鄢)

3、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齐桓公伐楚)

4、余病矣。(齐晋鞌之战)

5、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6、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夫子当路于齐)

7、其徒数十人,皆衣褐。(许行)

8、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许行)

9、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五蠹)

10、子言非不辩也。(五蠹)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古义和今义。(20分)

1、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2、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周易•丰)

3、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

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赵策)

5、屈原行至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楚辞•渔父)

6、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蔺列传)

7、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晁错论贵粟疏)

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天下之事。(诸葛亮•出师表)

9、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诗)

10、公交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20分)

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4、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史记•苏秦列传)

5、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6、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韩非子•难一)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8、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车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史记•春申君列传)

9、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10、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史记•游侠列传)

六、古文翻译题:把下面短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郄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1、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2、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3、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4、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5、左并辔,右援枹而鼓。

七、律诗每一句的平仄句式是固定的。五言律诗的平仄句式有四种: 甲1:仄仄仄平平甲2:仄仄平平仄 乙1:平平仄仄平乙2:平平平仄仄

以平起首句入韵式(乙1)为首句,写出一首五言律诗的平仄。(10分)

答案:

一、1B,2A,3A,4C,5B,6C,7C,8A,9D,10C

二、1、偪——逼,古今字,威胁。

2、煖——暖,异体字,暖和。

3、有——又,通假字。

4、来——徕,通假字,招徕。

5、没——殁,古今字,死。

6、反——返,古今字,返回。

7、倍——背,通假字,背叛。

8、暴——曝,古今字,晒。

9、倍——背,通假字 背叛。

10、贾——价,古今字,价格。

三、1、堪:经得起,受得住。不堪,即受不了。

2、启:开门。

3、风,放逸奔跑。

4、病,伤重。

5、草具,粗劣的饭菜。

6、当路:当道,指身居要职,掌管政权。

7、褐:用粗毛或粗麻编织成的衣服,为当时贫苦人所穿。

8、树艺:并列复合词,指种植,“树”、“艺”都是种植的意思。

9、臭:气味。

10、辩:言辞动听。

四、1、妻,妻子。子,儿子。

2、消,消减。息,增长

3、衣,上衣。裳,下衣

4、地,地方。方千里。纵横各千里。

5、颜,两眉之间。色,色泽。形,形体。容,容貌。

6、指,指点。示,给人看。

7、交,交结。通,交往。

8、卑,地位低下,鄙,见识浅陋。

9、城,城市。市,做买卖。

10、特,特地。征,征召。

五、1、安:使动用法,使„„安。

2、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3、凄,寒:使动用法,使„„凄,使„„寒。

4、一:使动用法,使„„统一。

5、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6、贤,圣:意动用法,以„„为贤,以„„为圣。

7、耻:意动用法,以„„为师。

8、臣:处动用法,以„„为臣。

9、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10、恨:为动用法,为„„而恨。

六、1、我姑且先消灭了晋军再吃早饭。

2、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进了我的手和肘。

3、如果有难走的路,我一定下来推车,您难道知道这些吗?

4、怎么能因为负伤而毁掉了国君的事业呢?

5、左手把缰绳合握在一起,右手取过鼓槌击鼓。

七、1、平平仄仄平

2、仄仄仄平平

3、仄仄平平仄

4、平平仄仄平

5、平平平仄仄

6、仄仄仄平平

7、仄仄平平仄

篇3: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

相关高校中文专业开设的古代汉语课程便以文言文为讲授对象。古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必修课,是学习语言学、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历史学、古代哲学等知识的基础,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对提高学生的汉语文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高校的古汉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不少师范类院校中文专业的古代汉语教学与汉语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脱节[1]、与中学语文教学脱节[2]。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对西部地区师范类高校的古汉语教学提出一些看法。

一、中文专业古汉语教学现状

古汉语教学实践过程有三个参与角色:学生、教师、 教材。我们分别从这三个角度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1.语文素养相对薄弱。与中东部教育发达省份相比,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不高,而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又来自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加之高校扩招,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偏低。

2.学习模式化与功利化。经过在校一年学习(古汉语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可能受某些课程学习模式影响,一些学生忽视了古代汉语的学科特点,缺少刻苦钻研的精神,上课不肯动脑筋、记笔记,课下不肯去阅读、动手做作业,偏爱那些直观有趣和现成的东西,对抽象的知识概念望而却步,认为考试时教师划范围便可通过,甚至存在考试作弊、侥幸通关的念头。另外,部分学生学习功利性较强,重视考级考证,而忽略了对基础专业课的学习。

3.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不够。大二年级开设的大学基础课、专业必修选修课程较多,除去一些学生活动,所剩时间有限。然而,不少学生喜欢跟风,把大量课余时间放在玩手机、玩游戏上面,真正用在专业学习上的时间无几。

4.自信心不足。部分来自农村边远地区的学生,因经济上的因素,又疏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处理事情时一旦遇到困难常常显出不自信的心态,反映在学习上就是畏难情绪。

(二)教师方面

1.参与教改的积极性不高。古代汉语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备课往往需要补充大量资料,在强大的科研压力下,高校教师往往不能投入较多的精力于备课教学、 创新教法,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如果再上较多课程,每天疲于奔命,用在教改上的时间自然不多。

2.与学生的沟通不够。教师与学生多仅在课堂上见面,古汉语一般一周有3个课时,课间与学生有短暂的交流,但因大多学生喜欢保持沉默,教师不能及时全面把握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态度,如遇学生学习情绪低落且又缺少交流,可能导致教师与学生互不信任。

3.对学生要求不严格。因部分学生素质基础薄弱,而降低了教学的整体难度;为避免评教时学生的恶意差评,而对一些行为懒散的学生较为放任。

(三)教材方面

教材的局限性。坊间古汉语教材数种,当以20世纪60年代初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最为权威,以文选、通论、常用词作为教与学的模式。高校本科教学较多使用之。但有不少学者指出其不足之处,如未吸纳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部分理论内容讲解不太详细、文选部分与现行中学语文文言文重复较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不能很好地指导中学语文教学等[3]。

综上,当前古汉语教学中的问题集中体现为:一是教师如何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二是教师如何能处理好教学与现有教材的关系;三是学生如何能更好地认识自身学习与教师、教材的关系。

二、加强中文专业古汉语教学的应对策略

古代汉语课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强调知识的获取、 知识结构的合理生成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原国家教委 (现教育部)师范司1991年颁布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指出:“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并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4]因此,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感性知识,即古代汉语语感;获取理性知识[5],即古汉语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会使用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来独立进行文言文阅读赏析。结合古汉语教学目标和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古汉语教学对策。

(一)严格要求,构建融洽互信的师生关系

1.严格要求,有责任感,树立公正公平形象。在大学同一间教室读书的学生,智力上下相等,可能有的接受理解知识快,有的相对慢,课堂上也不宜以毕业去向而对学生进行分化。因此,教师要富有耐心和责任感,强调学习测试的公正公平,摒弃模式化功利化学习观念,明确学习古代汉语必须下工夫,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的练习对每一个学生都应严格要求。

2.建立沟通的多元渠道,把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强调教师与学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建立融洽互信的师生氛围。上课鼓励提问,有些学生碍于情面,课下也可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实施即时沟通,把沟通的内容公开,有些话题大家可以集中讨论,使之成为大家乐于接受的形式;对于那些不愿透漏自己姓名的学生,可以私信私聊, 鼓励其要善于与大家分享。以此第一时间了解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并及时跟进解决。

(二)合理补充教材,创新教学手段

1.合理补充教材。古代汉语现行授课(以王力古汉语教材为例)一般以通论和文选两部分为主,常用词部分较少涉及。文选主要为第一、二两册的先秦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诗歌作品等,这部分可突出趣味性;通论主要系统讲解古汉语知识,包括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诗词格律以及古书的注释、标点和翻译等内容,此环节应强调实用性。考虑到王力古汉语教材的局限,现以“有用” 和“有趣”为标准,我们尝试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1)文选部分。讲解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等产生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历史感受。例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的产生源于多种因素的契合:一是礼乐制度的破坏,将统治阶级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特别是醉心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导致以劳心为务、专门从事精神创造的智囊团体“士”这一阶层的崛起;二是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原来封闭、孤立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规模渐盛;三是竞相争霸的诸列国,尚未建立起一统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冲突、融合,士人可以进行自由的、具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四是随着周天子势力的衰微,世代专门从事文化事业的宫廷官员开始转移至诸侯国,推动了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6]。以上诸条件的聚合,创造了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等战国诸子的“百家争鸣”。

解析语言文字蕴含的文化事象,增强学生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感受。例如《左传·成公二年》“齐晋鞌之战” 一文,可结合出土的战车实物图片,解释春秋战国时代主帅战车和一般战车形制的差异,解释“不介马而驰之” 中的“介”是系马尾,不是“给马披上战甲”,那个时期的战车马不披甲;也可解释“而矢贯余手及肘”中“及”是和的意思,非教材上讲的“箭射进我的手,一直穿到肘”,因为驭者驾车时手是下垂的[7];还可以联系《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中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晋将子犯释之为:“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梦大厉”中桑田巫占梦曰“不食新矣。”(指晋侯不能吃到新的麦子,后国人献新麦,馈人用新麦做好了饭并呈上时,“召桑田巫,示而杀之”,但“将食,张,如厕,陷而卒。”)与该文韩厥梦见父亲告诫自己“旦避左右”等与“梦”有关的灵异事件,揭示 《左传》所述的历史命题“历史是神秘的还是理性的”,其背后与夏、商、周三代形成的“敬天法祖”“重鬼神”的信仰系统密不可分。

(1)略讲与中学文言文重复文选,适当增加与地域文化有关的篇目,拉近古代汉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例如贵州地区可以赏析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黔地的《象祠记》《瘗旅文》,清西南巨儒郑珍的《亲属记》《母教录》 等学者的文学、小学名篇。其中,郑珍、莫友芝纂《遵义府志》中《夜郎考》一篇,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考察了“夜郎”这一称谓与其所指地域的历史演变,结合《史记·西南夷列传》,让学生了解贵州人文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 加强自身与古代历史文化之间的亲和力。

(2)通论部分。其一,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应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点, 透彻不贪多。例如六书部分,教材讲得不深入,而这部分又是文字学的基础,这就需要适当详解东汉许慎对六书的定义,并补充相应的文字演变历程等。其二,适当增加一些语言学知识或相对较新的理论成果。这部分对初学者难度不宜过大,主要作为一个扩展内容,以解释清楚学生理解即可,例如讲解字与词是不同的概念、词义的演变和“义位”“义素”的关系等。

(3)常用词部分。字词是初学者掌握的主要内容之一,因字词知识点比较散,常用词部分很多教师不作为讲授内容,但其中一些经典条例,特别是涉及词义辨析和古今词义差别的,如“疾、病”,“二、贰、两、再”,“军、 士、卒、兵”,“饥、饑、饿”等,均是感受古汉语的好素材。

2.鼓励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加大教改力度、创新教学手段也是广大专家讨论的热点,比如多媒体的使用、网络资源的使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等[8]。我们强调三点。

(1)鼓励一线教师加强研究。广大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中坚,可适当增加科研资金和奖励,放宽科研时间等,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2)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强化教学中获取知识的实践性[9]。涉及比较抽象的语法词汇概念,不能只停留在教材所举的典型例证,还要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训练学生处理分析语言文字现象的能力。马景仑等学者编写的《王力〈古代汉语〉同步辅导与练习》里面有不少的试题可供选用。文选部分要加强片段训练和阅读训练, 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定数量的片段练习,涉及标点, 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语法分析等,在精讲一定量名篇的基础上,要采取措施督促学生诵读相关篇目,以培养学生的古汉语语感。

(3)营造民主、互动、多元的课堂氛围。一个班级的学生大致可分为三个层级:第一阶层是学霸,第三阶层较自由散漫,第二阶层的状态则处于两者之间。要调动全班的学习积极性,需在每个圈子设置典型,上课随机提问时,常激发和关注这些人,首先让他们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再不断鼓励一下圈子里的其他人,并诱之以学分,让他们各自圈子里的人跟着活跃起来。否则一部分人的自由懒散可能会带坏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及怀疑精神

1.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自学古代汉语。课堂教学首先需明确两点:一是强调新形势下学习古代汉语在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二是阐明大学教育与中学应试教学的不同,强调自学是大学阶段主要学习手段之一。引导学生自学古代汉语是授课灵活性的体现。在吃透教材、培养起初步语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阅读一定数量的古文典献,逐步学会独立分析阅读元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运用工具书和相关资料来解决相关疑问。

2.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怀疑精神是大学阶段需要启发的意识之一。可以教材为例,指出其中一些解释可疑的地方,说明语言大家有时也是会考虑不周的,并欢迎学生指出教材或教师上课时出错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可讲解一些与古代汉语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 (如训诂),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例如王力《古代汉语》 (二)文选庄子《胠箧》篇“而弃规矩”实为“面弃规矩”, “而”为“面”的形误,“面弃”同义连言[10]。

篇4:转型发展下的古代汉语教学探讨

一、重新审视古代汉语课程的价值

目前的大多数教材只在绪论部分简单地谈到了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或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例如王力版《古代汉语》认为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郭锡良版《古代汉语》认为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增进读者阅读古书的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以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荆贵生版《古代汉语》认为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和根据格律写作诗、词、曲、联以及写作应用文言文的能力”;蒋冀骋版《古代汉语》认为学习古代汉语“可以增加我们对自己所说的‘话的理性认识”,“提高我们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可见,古代汉语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掌握研读古籍的能力,进而可以从灿烂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去探寻这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认识到这一点,很多非中文的专业如医学、建筑学、军事学、翻译学等也开设了古代汉语课。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开展得要好些,学好古代汉语至少有助于中文语文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但更多的院校是把古代汉语看成是一门只适合研究的理论性课程,特别在当前需进行转型发展的一些应用型本科大学。中文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课面临着课时削减,而文秘专业等甚至不上古代汉语课的处境,与当今社会的“国学热”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阅读古籍的能力不是短时期就能得到提高的,更不必谈短时期进行格律诗词曲联的创作,人文素养的提升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当今社会受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影响,很多学生甚至是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者正因为看不到古代汉语与现实生活有什么直接联系,因而使古代汉语越来越冷门。可见,具有人文性、工具性、文献性等的古代汉语课程的价值需要重新审视并加以挖掘。一方面,应编写适合应用型本科大学学生学习的古代汉语教材,并结合实际阐述古代汉语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作为古代汉语教师,应通过举办讲座,上公开课等形式切实地让学生以及非古代汉语教师了解古代汉语到底是一门怎样具有实践性的课程。更重要的是,古代汉语教师在授课前,应就为学好这门课程的意义做好铺垫,强调古代汉语就在我们身边,能够用古代汉语解释、分析并欣赏我们身边的语言现象,并在授课中始终贯彻好教学目的。

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

古代汉语教材包括通论和文选两大部分,通论分为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文体、文化等知识,文选部分主要是上古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的典范作品,内容比较繁杂。对于学习古代汉语,有些人简单地认为就是认识一些繁体字以及读点文言文,要么就是认为是进行枯燥的理论,诸如一个词的词义,一个字的语音怎么从古代一步一步发展到现代这个样子的。总之就是与现实脱离,只适合做学术研究,有些学生觉得今后在工作中不需要进行大量的古代文献的阅读,更不需要进行应用文言文写作,学了没多少用处。但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入实际生活,我们能发现身边有很多的语言现象与古代汉语有关,学好了古代汉语能应用于社会实践。

比如在文字部分,学习汉字形体的演变以及古书中的用字,诚如央视举办“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倡导的一样,“唤醒更多的人对文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对汉字文化的学习”,“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领略汉字之美”。生活中,即使不阅读古籍,也还要对诸如博物馆、名胜古迹里的文字及其他书法作品等进行识别和欣赏。令人担忧的是滥用或错用古文字的事例在近几年时有发生,如毕福剑送给潘晓婷的书法作品,已悬挂近10年的北京国子监大街的门匾等。学生若学好了汉字的结构,也就能把汉字、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为人联系起来,从而领略汉字之美。例如孔府门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文章道德对人家”中为何“富”字上面少一点而“章”字一竖通到上面的“立”字,原来其有深刻寓意,分别寓“富贵无头”、“文章通天”,概括出千百年来“圣人家”的气派;再例如“夫”字,《说文解字》释为“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夫”由“大”和“一”组成,“一”表示的是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成人礼时戴的簪子,在了解“夫”的结构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国古代成人礼之类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当然,生活中并不一定要用《说文解字》来解释汉字的结构和意义,所以在教学中,古代汉语教师除了讲解古代的造字法外,还可以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还以“夫”为例,可以把它与“天”字联系起来,“夫”是顶天立地的人。

在词汇部分,王力先生认为,“我们学习古代汉语,重点放在词汇上”,“至于词汇,重点又需放在掌握常用词上”,“我们如果掌握了它们一般的常用的意义,我们就能扫除很多的文字障碍”。学好了词汇,就能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了解词的构成以及词的形成过程中与文化的关系,就能理解生活中一些名称的由来。例如“元旦”,“元”本指“人首”,在时间上引申为“第一”,每年的第一个月叫元月,每年的第一天叫元旦,“正月”、“端午”等等都有一定的理据性。再例如是“名字”而不是“字名”,就与古代的姓名文化有关系,古代的人有名有字,命名在前,取字在后,所以在构词的顺序上也是“名”在前“字”在后。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古代的和现代的词汇量,就能提高写作的技能,同时也能看到现代的很多尊称和谦称就来自古代,也能正确看待当今网络词汇的雅与俗,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准确而优雅地使用词汇。许多人凭感觉认为音韵学部分理论性更强,与现实生活脱钩更严重,学起来更枯燥更难。但实际上现在很多地名、人名还保留了古读,方言中一些字词的读音就是古代汉语语音的保留,尤其是在对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更是蕴含了丰富的音韵学知识。若没有一点音韵学知识,很难欣赏甚至撰写我们生活中需要广泛使用的对联,更有甚者,有些人连对联的上下联都分不清。

学习古代汉语的语法和修辞,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准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的语言,学习古代的文体,能应对不同文体的欣赏和创作,从历代经典的文学作品中,能感受到古代文化的传承与熏陶。所以,在对基础知识进行教学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的不同,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淡化理论教学,突出其与生活对接的内容。例如,师范类的学生可以突出文选的阅读以及文言文教学,秘书类的学生突出应用文的写作以及怎样引用和欣赏古诗文,翻译类的学生突出古代词汇以及古代语序的理解等等。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优化教学内容,还要挖掘生活中与古代汉语有关的语言现象,营造良好的古代汉语学习氛围,从而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的实践教学。如字典辞书的查阅、古典诗文的背诵与默写、应用文言文的写作、调查生活中的古汉字运用情况、书法作品中文字的识别程度、生活中地名、人名的特读现象、对联的撰写情况、生活中的礼仪、甚至古装电影电视剧中的语言、称呼、服饰、礼仪等等都可以用来进行实践教学。

三、改革教学方法,延伸课堂教学

不能为了迎合转型发展而随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更不能因为追求功利而放弃古代汉语教学的转型,应该在突出实践教学的同时改革教学方法。前贤时人在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上做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地借鉴他们改革的成果并运用到现在的教学中,例如分层次式教学、活力课堂的创建、参与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文本优先式教学、联系式教学等等。古代汉语以及其他的人文类课程,集人文性、文献性、思想性、艺术性、工具性等为一身,强调为人的终身教育服务,对人产生一生的影响,因而过分地追求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反而会适得其反。

在应用型本科大学里,古代汉语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学习丰富的知识内容,不改革教学方法往往会顾此失彼,更加重要的是还要在延伸课堂教学上多下功夫。教师要示范怎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身边的语言材料,根据注释阅读文选等等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进行自我学习。可以借鉴当前流行的微课、慕课等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在在线课堂进行自我学习,翻转课堂更像是实践教学,提高课程教学的现代化,从而使学生得到不同能力的提高。

应用型本科大学里的古代汉语教学必须顺应转型发展的要求,修订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得到不同层次能力的提高,成为人文修养高、古汉语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改项目(RKJGY1405)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蒋冀骋,唐贤清.古代汉语[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

[3]荆贵生.古代汉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4]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篇5:中国古代是复习专题 提纲

一、青铜铸造艺术

⑴商周的雕塑艺术”(纹饰)

①商代青铜器上的平雕、浮雕工艺精湛。

②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商朝: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③西周青铜器上有大量青铜铭文。⑵商朝青铜铸造艺术”(造型)①20世纪80年代,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了相当于商朝时期的大型青铜铸像。②人物粗眉大眼,威武肃穆,是那个时期青铜艺术的杰作。③广汉三星堆青铜人像,神气活现地立于兽面纹的方座上。

④商朝的玉雕,利用天然色彩与分层,雕出动物的不同形体和部位,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堪称玉雕艺术的杰作。

二、古代四大发明

1、造纸术:

①西汉前期: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②l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造价低廉,便于书写,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③魏晋时期,造纸技术水平进步明显,纸张白度增加,表面光滑而质地细薄,并且逐渐取代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北方的长安、洛阳、南方的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④造纸术的外传:朝鲜(4th)→日本(7th)→阿拉伯国家(8th)→欧洲、非洲(12th)→美洲(16th)→大洋洲(19th)

2、印刷术:

①隋唐时期已有佛经、日历、诗集等雕版印刷②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西夏在此基础上使用木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个多世纪,后先后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A.11世纪中期,北**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B.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C.欧洲人用活字排版印刷比毕升晚了四个多世纪。D.用西夏木活字印刷的佛经,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3、指南针:

①战国时,制造了用以指示方向的司南②北宋时指南针已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13世纪时(南宋时),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为欧洲航海家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指南针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4、火药:

①唐朝中期的书籍已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②北宋在东京设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南宋时出现了管形火器“突火枪”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③13世纪(元朝)火药和火器由阿拉伯入传入欧洲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三、古代医学成就

1、先秦时期:商和西周已有丰富的医药知识;商代的石砭镰;战国时扁鹊被奉为“脉学之宗”提出中医理论的“四诊法”,两千多年来一直沿用。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2、秦汉时期:①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②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③东汉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麻”法。比欧洲早1600多年,被称为“神医”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作体操“五禽戏”,以便使人体各部分都得到适当的运动。

④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重要经典,称为“医圣”。A.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书)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为中医临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

3、隋唐时期:①《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②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成果。③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4、明清时期:明末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成就,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四、古代建筑学

1、秦汉时期:长城和兵马俑。中国古代的建筑成就中国古代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长城依地形而建,绵延万里,其宏伟的建筑的规模、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一绝。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原农业生产,成为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保护了北方的生态环境。但同时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中原民族与各北方少数民族的交往。

2、隋唐时期:①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②隋宇文恺主持修建大兴城,唐朝在此基础上扩建为长安城。长安城体现了当时城市建筑的高超技术。③隋李春设计赵州桥,“奇巧固护,甲于天下”,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明朝:营建北京,布局突出了皇权,城有三重:宫城、皇城、京城,宫城又称紫禁城。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北京城,建筑宏伟壮丽,是我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五、古代数学

1、秦汉时期: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魏晋时期:南朝的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比外国早近1000年,其数学专著《缀术》后来成为朝鲜和日本的教材A.精确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近一千年。B.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对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C.运用岁差原理,测出一回归年的时间,与现代科学测定的数字只差50秒。D.还以十万分之一的误差计算出了“交点月”的数字。E.他发明的“千里船”,据说能日行百里。

六、古代著名科技著作

1、魏晋时期北朝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2、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3、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的许多科技成就,被英国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沈括是“中国科学上最卓越的人物”。

篇6:一年级汉语拼音复习提纲

一、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表(语文课本43页)声母表(23个)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翘舌音)z c s(平舌音)y w 常见考查方式:按顺序填空、连线等。韵母表(24个)

单韵母:a o e i u ü

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特殊韵母:er

前鼻韵母:an en in un ün

后鼻韵母:ang eng ing ong

常见考查方式:

1、用单韵母组成复韵母,一共可以组成8个。

2、按要求默写。例如:默写出前鼻韵母。

3、按要求分类。整体认读音节表(16个)

zhi、chi、shi、ri、zi、ci、si、yi、wu、yu、ye、yue、yuan yin、yun、ying 整体认读音节读时要注意不能拼读,它是一个整体,直接读出发音。

标调说明:标声调的顺序和单韵母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去找音节中的ɑ,ɑ 不在,找o、e,有o标在o身上,o不在找e,e不在找i、u、ü,i和u都在的时候,谁在后面给谁标调.例如:iū、uī。标调儿歌:有a不放过,没a找oe,i、u并排走,声调标在后。

二、比较形近字母(学生易混淆,需强化练习)声母:b----d

p----q----ɡ

m----n

f----t

z----zh

c----ch

s----sh 韵母:ei---ie

ui---iu

ao---ai

ei---er

ai---an

üe---ün

an---ang

en---eng

in---ing

三、音节拼读规则:

1、零声母音节: ā á ǎ à ō ó ǒ ò ē ã ě â āi ái ǎi ài

ēi ãi ěi âi āo áo ǎo ào ōu óu ǒu òu

ãr ěr âr ān án ǎn àn ēn ãn ěn ân

ānɡ ánɡ ǎnɡ ànɡ ēnɡ ãnɡ ěnɡ ânɡ

2、两拼音节:由声母、韵母组成。例如:dà是由声母d韵母à组成为两拼音节。两拼音节举例 ge

bái

bānɡ

zhui

lou。

3、三拼音节:由声母、介母、韵母组成。例如:jia 是由声母j 介母 i 韵母a组成。(中间的i在此称为介母)三拼音节举例:juan huang xia quan hua qia

四、ü上两点的省写规则:

1、小ü见到j、q、x,摘掉帽子敬个礼:

两拼音音节:j------ü(üe ün)-→ju(jue jun)

q------ü(üe ün)-→qu(que qun)

x------ü(üe ün)-→xu(xue xun)

三拼音音节:j---ü----an-→juan

q----ü----an-→quan

x----ü----an-→xuan

2、小ü见大y,擦掉眼泪笑嘻嘻

整体认读音节:yu

yun yuan 常见考查方式:音节的分解和组合。分解时将ü的点还原,组合后将点去掉。

五、关于读音相同的整体认读音节和韵母

1、i-----yi

u----wu

ü----yu

zh----zhi

ch----chi

sh----shi

r----ri

z-----zi

c-----ci

s-----si

ie----ye

üe----yue

ün----yun

in----yin

ing----ying

2、注意ye

yue yun的变化:

小i变大y:ie——ye;üe见大y去掉点:üe——yue

ün见到大y去掉两点:yun

六、在音节中找出韵母。

常见例如:找出下列音节中的韵母。注意不要把介母放在其中。

juan(an)

qiang(ang)

kuo(o)

上一篇:消防安全在第一作文下一篇:妇女节爆笑幽默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