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

2022-12-13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因素, 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一般具有独创性、多向性、灵活性、综合性、批判性等特征, 或几个方面兼而有之。

下面就如何优化课堂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谈论—下我的几点看法: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数学学习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在引入“过三点的圆”新课时的教学中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先在黑板上画出图l, 然后提出下列问题: (1) 有一个圆镜被打碎, 现欲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镜, 要不要把所有的碎片和这块残片都带去? (2) 这个实际问题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 同学们认为可转化为什么问题? (同学们在“愤”与“悱”地探究、讨论) 学生甲: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形镜。学生乙:把玻璃残片补成一个圆。 (3) 要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 必须知道什么?

这样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 促使他们集中精力, 开动脑筋, 尝试探寻各种积极的解决办法, 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

2 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是创造力的重要测量指标, 因此, 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中, 把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作为一项重要因素看待。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一题多解是教会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

例l:已知 (b-c) 2=4 (a-b) (c-a) , 且a≠0, 则 (b+c) /a的值等于多少?

在教师把题目展示给同学们以后, 问同学们:这个问题怎样解决?是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反应快的同学肯定回答“不是”, 这时, 让他们细细思考, 看看有多少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以后, 就会有不少同学来说出自己的解法:

解法l:主元法。将a视为主元, 由已知可得:4a2—4a (b+c) + (b+c) 2=0, 分解因式, 得:

[2a- (b+c) ]2=0, 即2a=b+c, 由于a≠0, 故有 (b+c) /a=2。

解法2:配方法由已知得: (b-c) 2=4 (a-b) (c-a) , 从而:

故2a-b-c=0, 即:2a=b+c, 因为a≠0, 所以有 (b+c) /a=2。

解法3:利用等比性质

(1) 当a=b, 或a=c时, 均有a=b=c, 从而 (b+c) /a=2。

∴c-b=2a-2b, c+b=2a, 由于a≠0, 故 (b+c) /a=2。

学生学会了发散性思维, 可以全方位的考虑问题, 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 寻找尽可能多地设想、思路、可能性和联系, 能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思维流畅、随机应变, 达到高效率学习的目标, 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

3 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中出现灵感, 对于学生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 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 解题时别出心裁的想法, 即使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其合理的, 有价值的一面,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所以, 探索的过程就是思维创新的过程。

例如:比较下列有理数的大小:-4/31、-6/17、-3/14、-12/43, 几乎所有的学生看到此题后, 都采用一般的思维方式, 即将这四个数转化为同分母的分数, 如此就会变得十分繁难。这时, 教师提醒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 为此可让学生回头看一下后面学生抄写的题目, 看到的结果是分子与分母刚好颠倒位置, 然后问学生有什么感想, 立即就有几位学生受到启发, 使他们灵机顿发——化为同分子分数, 再比较其大小。设计这个“回头一看”, 正是为了让学生触景生情, 诱发瞬间的灵感。

4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想象力也是探索活动中进行创造的基础, 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数学教学中培养想象力也是很有潜力可挖的,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 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 创设想象情境, 提出想象材料, 诱发学生创造想象。

例如:⊙O1和⊙O2外切于A, B C是外公切线B、C为切点。求证:A B┴A C

(证明过程略) 。诱发学生想象下面几个问题:

想象1:若将原命题中的“两圆外切”条件改为“两圆外离”, 是否仍有类似的结论?

想象2:若将原命题中的“两圆外切”条件改为“两圆相交”, 是否仍有类似的结论?

事实上, 极易证明上述两个经延拓后的新命题仍然为真命题。

想象与观察常常是密不可分的, 深入观察, 大胆想象, 从观察中可以获得信息, 信息能够储存, 储存的信息在外界相关信息的诱发下, 可以产生联想, 从而刺激想象, 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几点见解, 人贵在创造,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已经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努力实践的目标。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已越来越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不失时机的诱发学生的阳造潜能,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大胆猜想、不断创新, 提高思维的质量,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关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引导学生不断探求知识,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发现创新。

关键词:优化,教学,培养,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为.创新理念下数学的教与学[J].创新教育, 2001, 4.

[2] 刘玮.探究旋转规律, 培养创新能力[J].中学数学教与学, 2006, 7.

上一篇:糖尿病护理中人性化护理干预应用评价下一篇: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开发策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