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施“导学图”课堂教学

2023-03-07

课前, 学生自学, 层层深人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 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 发现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教学安排, 对导学图进行“再创作”, 完成第一次教学;课堂上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 展示提高, 突破难点, 同时教师组织引导、巡回指导、鼓励帮助、引领点拨, 完成第二次教学;学生做导学图上的巩固练习, 同时进行交流评价, 及时得到反馈, 课外做导学图的同步练习, 教师批改进行评价, 完成第三次教学。这种设计, 把原来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前、课中、课外, 把以教师教为中心真正的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 把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能力为主, 把上课被动来“听”知识变为自己带着问题来主动“探求”知识, 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了, 课堂气氛活跃了, 教师更轻松, 学生更喜欢了, 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 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具有目标明, 方法优, 易操作, 效果好, 适用广的特点。

整个课堂一般分为六个阶段, 但随具体教学内容而定, 有模式, 但不唯模式。

1、自主学习。就是课前学生根据教师编写的自主学习内容进行自学, 并提出问题便于课堂解决。

2、合作交流。

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 带着课前的疑问在课堂上互动交流, 解决问题。这个阶段大约20分钟时间。此阶段是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共同发挥的重要环节, 决定着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交流的内容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一般设置1~2个合作交流的问题, 交流的形式一般是小组讨论或一帮一的互助。由于学生基础、思维、观点不一样, 对问题的看法不尽一致, 通过交流, 争取把问题解决;通过交流, 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通过交流, 求同存异;通过交流, 把问题暴露出来。然后对各组的问题, 再组与组之间交流解决, 不能解决的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解决;通过交流, 理清思路, 突破难点, 形成知识构建。在交流过程中, 教师不是一个逍遥自在、无所用心的牧师, 而要巡视整个交流过程, 一是要掌握交流情况, 指导交流的方法, 提高交流的质量, 二是调控讨论的进程, 对认识片面、钻牛角尖的同学给以指导, 对不愿发表意见的同学给以鼓励, 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 使自己的理解得到肯定, 或修正, 或深化, 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在讨论后, 教师要表扬鼓励交流好的小组和同学, 对知识和方法的概括要用恰当、准确、肯定的语言, 一语道破, 掷地有声,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学生有种“柳暗花明”、“云开日出”、“妙不可言”的感觉。

3、展示点拨。

把感想或思路展示给其他同学, “资源共享”, 共同提高, 教师起点拨和引领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 主动的学习, 积极的参与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真正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五让”:教材让学生自读;知识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解决;结论让学生概括;体系让学生构建。

4、巩固练习。

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课堂巩固练习, 及时矫正。

5、拓展提高。拓展提高,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6、反思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 有什么体会、收获、感想、见解、疑问等, 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上一篇:市政桥梁施工质量预防措施与处理探讨下一篇:大数据背景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