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每一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地理的专业知识。天气冷暖,植物生长,衣物增减,晴阴雨雪,都是因为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这些都是地理知识。学好地理知识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教师也应该思考在教学中让书本的知识与生活实例结合,让我们的教学变得生活化,实用化。

第一篇: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

初中地理教学与生活的融合

[摘 要]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很多教师将地理书本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理论知识点作为教学重难点系统讲解,而忽视了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忽略了地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应用性学科本质,因此,初中地理走向生活化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构建“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初中地理教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效、更实用。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融合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愤怒于学生对地理常识的一无所知,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并非对它熟视无睹,只是学生还无法将课本中的地理理论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所以,与其愤怒,不如尝试带领学生走近生活、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当注重到地理教学与生活的融合时,学生头脑中构建地理知识体系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一、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初中地理课程理念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进行中,2011年国家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地理“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更加重视学生在接受、理解地理知识之后,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在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理解、解决。

因此,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将“生活化”教学应用初中地理课堂,无疑是对初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的完美契合,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明智选择。

(二)初中生的思维特征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小学儿童的思维倾向于具体思维和动作思维,初高中生则倾向于抽象思维。初中生作为过渡阶段,思维形式正由具象思维过渡到以理性逻辑思维为主的抽象思维,但这种理性逻辑思维能力仍依赖于感性经验和具体形象,思维仍属经验型。所以初中地理等自然学科教学要从学生具体经验出发,当学生缺乏有关感性认识时,需要通过观察实验和其他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具体感知,借助形象思维,使学生思维不断向高水平转化。

二、初中地理教学与生活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结合生活实例,加深知识理解

想要让学生理解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先要让学生看到地理在生活中的形态。初中地理教师要善于创设与地理理论知识点相关的生活情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在教学中列举学生司空见惯的地理现象,以丰富学生的感知,并从这些现象中,挖掘地理知识。生活经验是学生亲身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自己身边,并不神秘。

学习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学校的“夏季作息时间表”和“冬季作息时间表”,发现学校在后者安排上,比前者提早上学、放学,由此追问:“学校为什么要作出这个改变?”再提出问题:“冬天放学回家的时候,天是亮的还是有点黑?夏天放学回家的时候,天是亮的还是有点黑?”

放学回家的天色,是学生每天经历的生活体验。这些我们每天生活遇到的事情,就是地理现象,正是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

这一节课,学生表现积极,参与度大大提高。学生能根据自身生活实际理解地理问题,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既对地理产生兴趣和信心,又对地理建立了一种需求感。

(二)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地理环境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深入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许多现象。

穿衣方面,运用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地理知识:夏季气温高,太阳高度大,太阳能量集中,浅色衣服反射率高,可以把太阳光反射回去,人吸收的太阳辐射就小,不至于太热;而冬季气温低,深色衣服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可以把太阳辐射更多吸收,人就会暖和,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人们夏季喜爱穿浅色衣服,而冬季穿深色衣服”。

居住方面,传统民居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限制。草原牧民为了让牲畜有粮食保障,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适应游牧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建方便、搬迁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窑洞源于黄土有直立、保暖性好的特点,为了适应该地区干燥少雨、多风沙天气的自然环境,一般背风建设,呈东北、西南方向,可保暖驱寒,避免风沙天气侵害;西南地区吊脚竹楼,高悬地面,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既通风干燥防潮,又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又如“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南尖北平”“南船北马”“江浙盛产丝绸”“新疆瓜果香甜”“黄河下游的地上河”等无一不与地理规律有密切关系,这些事实的原因都能从地理知识中找到答案。

理解、掌握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就能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待身边生活现象,生活在更理性的世界中。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好奇心,使之转化为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三)设计地理实践,解决生活问题

在“做”中学地理,是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充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越用,印象越深刻。身临其境感受知识的力量,会让学生更能接受抽象的地理知识,甚至爱上学习。

地理知识的实践,从身边小事开始:曾经拍摄的旅游照片,或旅游地图,以此引起学生对旅游生活常识的兴趣;生活中我们觉得顺利成章的事,也蕴含地理知识,如我们居住的房子朝向的选择,不同省份的四季存在较大差异等。有趣的学习方式,又能够提高让学生学习时,乐在其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四)有意观察生活,培养地理思维

要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地理知识,不仅能巩固已学地理知识,更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以此学习未曾掌握的地理知识。鼓励学生以怀疑的眼光看生活,对习以为常的事物,更要重新思考,探究每个地理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

我们从《地理》教科书中知道,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占用资源少,不会产生废气、废水等污染物而被称为绿色产业,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每到假期总能见到各大景区人山人海。家乡的菊花展、五店市传统街区作为当地力推的旅游产品,早已闻名遐迩,只要走出家门就能见证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人流的爆发性增长带来周边餐飲的繁荣,也增加污水、垃圾排放量;越来越多家庭置办了汽车,自驾游成为一种潮流,汽车尾气也跟着“蒸蒸日上”;超负荷接待造成景区破坏……这样的旅游业并非我们期望的“纯天然,无污染”。这样的观点,正是来源学生对于生活与书本知识的思考,学生们敢于对既有理论质疑,不正体现了他们的地理思维吗?

著名捷克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这样一个学生学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立刻就消失掉了。”

紧紧围绕新课标,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中处处有生活,体验到地理来源生活,服务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教师的职责才能得到更好履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

[2]张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47-49.

[3]杨景娜.让初中地理教学更贴近生活.关爱明天.2015(6):351-352.

[4]岳利敏.初中地理教学与生活.学苑教育.2011(7):90.

责任编辑 邓 振

作者:陈超

第二篇: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结合,探究生活化教学

摘 要: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每一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地理的专业知识。天气冷暖,植物生长,衣物增减,晴阴雨雪,都是因为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这些都是地理知识。学好地理知识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教师也应该思考在教学中让书本的知识与生活实例结合,让我们的教学变得生活化,实用化。

关键词:高中地理;结合;生活化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讲究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高中地理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地理学科是一门重应用的学科,所谓“学以致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改善生活品质。高中阶段的学生,马上就要步入大学生活,开始自己的生活,掌握好地理知识可以很大程度帮助他们提前了解风物地貌。教学的研究应该在于如何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利用地理的学科知识,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地理的专业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课堂教学研究。

一、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高学生的学科兴趣

在掌握初中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有了地理学科的概念。但是高中知识的深奥与抽象,并不是学生可以轻易理解与掌握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现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先引起学生的学习冲动、学习兴趣。比如在电影《流浪地球》中出现的好多片段与场景都与地理知识密不可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其中图片以及小视频来辅助自己的知识讲解;又比如在热门综艺《向往的生活》中,节目中的自然景观和百姓生活让学生觉得惬意,老师可以以此为教学切入点,来让学生学习我国的不同地貌与气候、植被、景观。

二、以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冲动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存在许多人们习以为常却没有引起仔细观察的现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这些生活现象,在学生不以为然的情况下,利用学科知识发出提问,在学生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究学习冲动。比如在讲授压强、海拔时可以利用在旅游中人们在去攀登云南的玉龙雪山时出现高原反应、会背着氧气瓶这一现象去激发欲望,去学习海拔的变化对人身体的影响,了解高原反应的出现原因、应对办法。这样在学生以后的外出旅行时,可以知道学生提高做好旅游攻略,防止意外发生;在新近电影《攀登者》中攀登过程中珠峰上瞬息万变的气象云图,除了陡峭险峻的地形外,为什么攀登珠峰会死那么多人?在钓起学生胃口时去主动引导他们探究学习生态环境的脆弱、地质的不稳定、气象的变化等知识。在生活现象中学习知识,在掌握知识后更好地知道生活。

三、创设情境,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行为习惯

教师可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比如教师可以通过集体露營的情境创设,让学生自己搜索露营地的相关资料,再分组进行讨论确立最终方案。来锻炼团结协作和个人独立能力。又或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这个现有团队创设模拟情境,比如假设全班同学是在山上旅行的驴友,突然天气骤变,狂风暴雨,这时应该怎么寻找躲避点,判断天气持续时间和变化,利用怎么样的方式寻求帮助等等,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让学生有参与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学以致用,地理学科的属性决定学科的学习方式,利用情境的创设间接来增加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利用多渠道的信息,增加学习的直观性

仅依靠教师课堂的口述和课本上的图片文字的学习是片面的,抽象的,很难满足现在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打破限制,探索多渠道的教学,使教学生活化,使学习和生活相融合。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来获取专业的地理知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鲜活性;可以利用广播电视节目的趣味性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适应教改的要求,增加学生的课内课外阅读量,在丰富的阅读中体会地理知识的美好,拓展学生的学科知识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知识储备。

生活化教学、快乐教学,不仅在教师,主体在学生。要让学生有学科意识、学科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参与地理知识的学习。高中地理不同于初中的浅显易懂,它有深度、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复杂的学科知识变得有趣味、容易理解和接受。用生活化的语言和手段,将教学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形成良好的地理学科素养,从而全面的掌握知识,提升全学科的学习理解力。寓教于乐,在快乐学习中让知识的掌握和生活问题的解决得到统一,让生活化教学成为新形势下地理教学的主要手段。让学生的思维力、行动力在地理的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马增光《高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探究》——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18

[2] 谢春花《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模式探析》——公务员期刊网

作者:赵晓敏

第三篇:强化与生活联系 有效开展地理教学工作

地理学科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强化这一方面的联系,走出“就教材讲教材”的误区,将课堂教学内容、空间辐射开去,进一步强化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地理教学更加丰满、生动和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注重联系生活,增强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本文将进行简要分析。

一、选取生活中的趣味地理知识作为“激趣引子”

在许多初中生的眼中,地理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各种概念、图标,让学生学得头昏脑胀,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不足。出现这样的状况,根源在于一些地理教师缺乏对教学的深入研究,没有能够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有效激发他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没有直接从枯燥的地理知识进行教学,而是转变角度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选取生活中的趣味地理知识作为激发学习兴趣的载体,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教学《多民族的大家庭》时,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精心选择了部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补充,如云南彝族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抢婚”习俗、独龙族庆丰收“剽牛”祭祀活动、苗族青年交友婚恋“踩月亮”,等等。通过这样的趣味知识,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提高了兴趣,有助于地理教学的深入开展。再比如教学《河流和湖泊》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江苏省和盐城市一些有名的湖泊资源和景点,并出示这些景观的美丽图片,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灵,拉近了地理學习与学生生活感知之间的距离。心理学研究显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接近生活和趣味性强的学习内容,探究欲望更为强烈,学习兴趣浓厚,地理教学中抓住生活化趣味知识这一有效切入点,对于教学成效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结合生活环境补充教学信息,开展“课堂探究”

地理教学中,课堂是师生进行信息交互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在这样的环节中,教师要着力创设一定的载体与途径,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学习中主动获取答案、提高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许多教师选取了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启发探究,取得了明显成效。笔者在借鉴的基础上,对探究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改进,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学生既有感知的基础性作用。如教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笔者选取了本地区气候、地形、水分、土壤等方面资料,以及主要农业产品和产业方面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并与种植业、林业、渔业等方面的地理条件、产业方向进行分析对比,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并进行相关产业方向的换位发展思考。通过深入的分析与形象的对比,学生对于“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影响”这一论断的理解更为直观和深刻。我国西部地区干旱少水,地势高峻,水、热、土配合不佳,以发展畜牧业较为适宜,而东部地区气候主要为湿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地貌为平原为主,水、热、土配合良好,种植业发展具有优越的条件。这样的对比探究学习活动中,由于加入了学生家乡环境的地理地貌与农业发展信息,学习中理解效果更为理想,有效避免了枯燥讲解对学生理解方面的制约。

三、走进生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全面发展”

初中生在地理学习中,除了学好课堂理论之外,还应当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要积极参加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提升分析、理解、运用能力,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抓好了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实践活动,打破地理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之中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领悟自然的鬼斧神工,强化环境教育,在活动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如教学《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一课之后,笔者从两个方面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一方面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查阅、走访调查,了解本地区在自然资源储藏、开发方面的情况,增加对家乡自然资源方面的了解。另一方面,笔者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分析在资源合理利用方面的状况,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这样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询问家长以及观察生活等方法,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不仅增进了对家乡的地理地貌、自然资源状况的了解,而且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保护等方面具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学生在讨论研究之后,还以班集体的名义在博客上发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的倡议,发挥了正能量的引导和辐射作用,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在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之中增进了知识的了解,促进了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环境教育。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立足学生的思想与思维特点,深入研究教材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作为教学补充信息,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开展实践活动,更好地促进地理教学成效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特庸初级中学)

作者:陈昕

上一篇:医学研究生论文范文下一篇:会计毕业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