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生论文范文

2022-05-13

第一篇:医学研究生论文范文

医学研究生与医学本科生吸烟态度调查研究分析

摘要:对医学生来说,医学教育使他们熟知烟草对健康危害,但他们中仍不乏吸烟者,他们是典型的“知而不行、行而不信”群体,这是我们关心和值得研究的问题;此外,这些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成为医务工作者或相关职业从业人员,其吸烟行为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服务的广大患者和社会舆论。研究这一人群具有特殊重要的社会意义。信念是因,态度是果,思想决定行为。我們通过研究医学研究生和医学本科生的吸烟态度这侧面来分析吸烟的原因。为政府制定控烟政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研究生 本科生 医学生 吸烟 态度

全世界烟民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3亿。每年,吸烟能导致大约500万人死亡,吸烟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2010年9月1日广州市正式施行《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使吸烟和控烟问题又成为社会热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5月27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显示:长期吸烟者有一半人死于心脏病、慢性肺病及癌症等疾病。二手烟同样致命,它可使非吸烟者患冠心病风险增加25%~30%,患肺癌风险增加20%~30%,并可以导致新生儿猝死综合征等。二手烟没有安全暴露水平,暴露时间越长健康危害越大。目前,我国男性吸烟者超过3亿,遭受二手烟危害的非吸烟者达7.4亿。对医学生来说,医学教育使他们熟知烟草对健康危害,但他们中仍不乏吸烟者,他们是典型的“知而不行、行而不信”群体,这是我们关心和值得研究的问题;此外,这些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成为医务工作者或相关职业从业人员,其吸烟行为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服务的广大患者和社会舆论。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整群抽样广州某医学院校的医学本科生、医学硕士研究生和医学博士研究生,共845人。

1.2 方法

采用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维清教授的《广州市大学生吸烟状况调查》问卷,可操作性强,信度和效度都有保证。通过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研究生和本科生两组对比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检验水准定为0.05。调查对象的一般特征,如性别、来源、年级分布情况等以构成比来描述。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医学大学生和医学研究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吸烟相关信念。吸烟态度得分用t检验,比较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差异。

根据韩旻雁等的吸烟信念因子分析,把吸烟态度共27个条目归类为五个因子:支持吸烟信念、反对吸烟信念、环境限制信念、个人意愿信念和社交功效信念。根据Likert五分法,负向态度条目计分为1~5分,正向态度条目计分为5~1分。然后把所有得分相加得出吸烟态度总得分。(如表1)

2 结果

吸烟态度总得分中,本科生和研究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吸烟态度得分比较中,研究生吸烟态度得分(109.81)比本科生得分(115.02)低。研究生吸烟态度不如本科生。见表2。

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吸烟信念水平比较中,反对吸烟信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3)。环境限制信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支持吸烟信念、个人意愿信念和社交功效信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本科生在支持信念(31.06)、环境限制信念(21.19)、个人意愿信念(11.46)和社会功效信念(11.25)的得分都比研究生得分高(研究生得分分别是28.3820.6510.58 9.99)。研究生对待吸烟的态度没有本科生好。见表3。

3 讨论

吸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社会行为。吸烟行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不吸烟、尝试吸烟、不规律吸烟和规律吸烟。在这个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来源、吸烟知识、吸烟信念、同学室友中有吸烟者、以及其它许多社会和家庭因素等。

医学生是一群具有医学背景的特殊人群,他们在进行大学或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中,医学书籍、医学课程讲座以及临床实习等会出现有关吸烟危害健康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病人因为吸烟而导致各种疾病的鲜活案例。在深知吸烟危害健康的背景下仍然做出尝试吸烟的错误选择,或者在同伴、室友的影响下开始尝试吸烟,其中有部分尝试吸烟的医学生成为规律吸烟者甚至吸烟成瘾者。再者,这些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成为医务工作者或相关职业从业人员,是未来公众健康的宣传者,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周围人群,有“带头、模范、示范、先锋”等作用,影响着其服务的广大患者和社会舆论,影响面很广。研究这一人群具有特殊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下一步在大学生中开展控制吸烟的干预工作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研究生吸烟态度不如本科生。研究生有些是工作后再考研,研究生的年龄比本科生大,研究生的社会阅历、接触社会上不良环境会比本科生多。研究生吸烟态度比本科生差,是符合我们调查研究设计的预期设想的。研究生的吸烟相关知识得分高于本科生,研究生的吸烟态度得分低于本科生。研究生的高吸烟率,验证了我们的调查的设想:研究生是一个“知而不行、行而不信”的群体。说明吸烟的知识-信念-行为在医学研究生这一特殊人群的不统一性,这与我们普遍逻辑思维相冲突(传统惯性的思维模式认为“知识决定信念,信念决定行为”)。在De Bernardo[5]等研究中也出现这一现象(98%调查对象知道吸烟的危害,仍有11.5%不吸烟者准备开始吸烟)。具体表现在:医学本科生在支持信念(例如:“一个男人不吸烟就不像男子汉”等这些肯定吸烟的想法)、环境限制信念(例如:“应该禁止任何人在学校吸烟”等这些环境影响吸烟行为的作用)、个人意愿信念(例如:“学校只需管好学生学习,没有必要管学生吸烟的事”等这些自我效能自我意识的想法)和社会功效信念(例如:“不接受别人递的烟不礼貌”等这些吸烟对社会应酬交际行为作用的想法)的总得分都比医学研究生总得分高。我们总得分计算方法是采用正向态度越好得分越高;负向态度得分刚好和正向态度得分相反,负向态度越好得分越低。所以总得分综合了正向态度和负向态度,总得分分值越高表明吸烟态度越好。医学研究生对待吸烟的态度没有医学本科生好。本研究得出,吸烟态度是不同吸烟行为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不同阶段吸烟行为转变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加强控烟禁烟首先要端正吸烟态度,使他们认识到控烟禁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他们从被动的控烟禁烟行为变为主动的控烟禁烟行为。哲学告诉我们,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性原因,或称“根据”,也即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非根本性原因,或称“条件”,也即第二位原因;二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解决事情的内因入手,有助于避免日后烟瘾发作时重复吸烟的可能性。

吸烟态度决定吸烟行为。正如哲学所说的:内因影响着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态度决定行为。又如心理学所说的:信念是决定行为的动力。所以吸烟态度是不同階段吸烟行为的根本转变原因。

我们的研究是吸烟态度总得分。总得分包括了正向得分和负向得分。在本科生规律吸烟者的吸烟态度得分最低,说明成为了规律吸烟者后,吸烟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或者说吸烟已经变成了一种行为习惯。当遇到压力或者应酬等会有意无意地抽上一根烟。大学生已经是成人了,不像儿童,要改变某种行为习惯(规律吸烟)很难了。改变不良习惯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决心。而且改变不良习惯(规律吸烟)所花费的时间要比仅仅是尝试吸烟和不规律吸烟行为要长。

研究生在不规律吸烟者和规律吸烟者的吸烟态度得分差异不大(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年龄及社会不良影响有关。研究生的年龄大和受社会吸烟的不良环境影响,对待吸烟的态度是无所谓的态度了。他们认为吸烟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吸烟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戒烟难度在不规律吸烟和规律吸烟难度比尝试吸烟难度要大。

参考文献

[1]Honjo T,Lawachi I.Effects of market liberalization on smoking in Japan[J].Tobacco Control,2009,9:193~200.

[2]广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文件[EB/OL].穗爱卫(2010)20文件[EB/OL].http://www.gatc.org.cn/news.php item-82.html,2010.9.1.

[3]2011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EB/OL].http://www.jycdc.net/news_detail.asp?id=1843,2011.5.26.

[4]韩旻雁.大学生吸烟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广州:中山大学,2005.

[5]De Bernardo RL,Aldinger CE,Dawood OR,et al.An E-mail assessment of undergraduates’attitudes toward smoking[J].J Am Coll Heal,1999,148(2):61~66.

[6]Tamim H,Terro A,Kassem H,et al.Tobacco use by university students,Lebanon,2001.Addiction,2003;98:933~939.

[7]Akvardar Y,Demiral Y,Ergor G,et al.Substance use in a sample of Turkish medical students[J].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2003,72:117~121.

[8]文孝忠,陈维清,卢次勇,等.广州市六所中学初中男性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3):234~237.

[9]韩旻雁,陈维清.中国青少年吸烟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疾病控制杂志,2004,8(3):227~230.

作者:梁淑华

第二篇:基于转化医学理念培养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

[摘 要] 该研究旨在探讨基于转化医学理念培养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方法,通过对照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培养模式,试验组采用传统培养方案结合转化医学理念的培养模式,结果得出试验组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培养模式可以明显提高医学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有助于培养具有学习自主性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 研究生;转化医学;科研能力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健康中国视角下转化医学理念在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与实

践”(B3-YX20180302-18)

[作者簡介] 陈晓冰(1987—),女,广东潮州人,医学硕士,汕头大学医学院科研处研究生专职辅导员,主要从事研究生培养研究;张建军

(1967—),男,河北石家庄人,医学博士,汕头大学医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

研究生教育处于整个教育体系金字塔结构的顶端,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载体,肩负着推动知识生产和国家科研创新的重要使命,有着不同于其他教育层次的规律和特点。自国家推行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来,根据相关规定,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需要完成33个月的科室轮转学习,密集的培训任务让他们基本上得不到规范的科研能力训练,造成学生们整体科研思维缺乏、科研能力相对薄弱。而基础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多专注于实验操作,缺乏临床思维和经验的培养,其研究成果难以导向临床应用。转化医学是一种循环式科学体系,是建立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开发间的双向转化通道,转化医学的核心理念即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固有屏障,建立彼此间的紧密联合[1,2]。

一、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端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与推进医药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的坚实基础。医学科研是临床医学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亦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本研究根据实际制作了《研究生科研能力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创新能力、对资料的搜集和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和参与科研活动情况。通过问卷形式对汕头大学医学院三年级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现状调查,经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共有120人参与调查,其中男生51人,女生69人;学术型研究生59人,专业型研究生61人。

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13.33%的学生创新能力较差,22.5%的学生的资料搜集处理能力较差,11.67%的学生对科研难题的解决能力较差,15%的学生对科研成果的表达能力和参与科研活动情况较差。大多数研究生在资料搜集和处理、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水平较弱。

二、转化医学理念培养模式对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分析

转化医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一门学科,它需要整合多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需要全球化的视角[3]。本研究旨在运用转化医学理念的培养模式,探索有效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引导医学研究生以整体的观念来发现和解决临床科学问题、开发新的诊疗方法和手段,达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较强科研能力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汕头大学医学院2018级70名医学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抽取和自愿参加的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5人。对照组男生16人,女生19人,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4人,基础医学专业学生12人,其他专业学生9人;试验组男生15人,女生20人,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2人,基础医学专业学生13人,其他专业学生10人。

2.研究方法

对照组:根据汕头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培养。

试验组: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以下培养方式方法:(1)建立学习团队,由导师、经过转化医学理念培养的课题组成员和试验组的研究生组成团队,建立学习交流微信群,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学习成果交流、答疑、科研辅导,培养试验组学生的转化医学理念科研思维、激发其科研兴趣;(2)每学期通过微信群安排一次科研辅导微课,由经验丰富的导师授课,进行以“如何撰写SCI”和“如何申请课题”为主题的科研辅导,帮助学生提高撰写论文和申报课题的能力。利用微信群开展学术交流,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师生、同学间的互动性更强,参与性更高;(3)开展学术沙龙,让基础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进行学科交叉交流,通过头脑风暴讨论,将基础实验研究与临床实践工作有机联系起来;(4)通过课题合作培养学生运用转化医学理念,由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确定科研问题,再与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共同研究探讨,形成临床与基础医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推动临床实际问题的解决。

研究周期:一年。

3.科研能力评价。本研究制定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评量表》和《研究生科研能力调查问卷》,针对研究生遇到问题中的推断能力、逻辑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内容,对干预前后两组的研究对象进行测评,将测评结果进行组内前后对比和组间比较,探讨转化医学理念培养模式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

4.统计学方法。运用EpiData软件录入资料、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 ±s)表示,两样本均数成正态分布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1.两组间批判性思维能力评分比较

根据表2结果所示,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两组的得分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说明干预后试验组研究对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比对照组有了明显提高。

2.两组间科研能力评分比较

根据表3结果所示,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的科研能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两组的得分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6),说明干预后试验组研究对象的科研能力比对照组有了明显提高。

3.干预前后对照组和试验组科研能力评分比较

根据表4结果所示,对照组的科研能力在干预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科研能力在干预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运用转化医学理念培养方法能明显提高试验组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三、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培养模式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我国目前的医学研究生教育分為专业学位教育和学术学位教育,即通常说的临床型和科研型,前者培养的重心在于提高医学生的医疗水平,而后者培养的重心在于带动基础医学研究。就传统的培养模式而言,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更倾向于批判能力和知识构建能力的开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注重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锻炼。转化医学是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研究应用的均衡发展,既离不开基础研究的发现和探索,也离不开临床实践平台[4]。在转化医学理念的倡导下,当今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不仅限于培养具备过硬知识技能的基础医学方向研究生,更倾向于培养能胜任多学科相结合研究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5]。本研究运用转化医学理念的培养模式,创新课堂教育理念,通过多学科交叉学习,既丰富了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又让同学们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激发研究兴趣,大大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科研水平。如上文表2、表3结果所示,试验组的研究结果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培养模式能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四、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前景与展望

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教育逐渐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发展瓶颈,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管理者需敏锐地把握新趋势,勇敢地担当新使命,正确地回应新需求,积极推动研究生教育走向新时代和新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之际,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也进入“质量时代”,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各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严把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关”显得格外重要。自“双轨合一”培养模式推行后,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需接受33个月的临床规培,科研设计、科学实验、统计分析等内容的学习量和实践量大大减少,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相对减弱,论文质量下降,成果产出不足。我国传统的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医学专科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培养的研究生素质与转化医学理念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6]。而转化医学教育理念的运用,避免了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孤立”培养,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并重,能够培养出集学术型与专业型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而此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现状,整合基础科研与临床实践,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医学发展的双向共赢。转化医学理念在未来医学研究生培养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也为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显然,复合型医学研究生更有潜力成为未来转化医学的领航员。因此,加强转化医学型研究人才的培养,能够推动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强化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我国基础研究与临床病例优势资源的深度整合,快速提升我国诊疗技术与生物医药研发的创新能力,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最终提高我国综合卫生系统防病治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申艳伟.杨谨.精准医学时代背景下转化医学教育模式在肿瘤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3):385-388.

[2]王闻楚.黎静.谭机永.转化医学理念在医学类高校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25):147-148.

[3]Albani S,Prakken B.the advancement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from regional challenges to global solutions[J].Nat Med.2009,15(9):1006-1009.

[4]刘正芸.王欢.转化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转化医学杂志,2019(3):166-167+174.

[5]周剑,徐红梅,孙晓云,等.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的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训[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5(3):250-252.

[6]刘冉冉,雷聪,王金芳,等.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建[J].中国医药科学,2013(12):162-163.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with the Transform of Concept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CHEN Xiao-bing,WU Xiao-ting,ZHANG Jian-jun

(Academic Affairs Office,Medical College,Shantou University,Shantou,Guangdong 515041,China)

Key words:graduate student;translational medicine;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作者:陈晓冰 吴晓婷 张建军

第三篇:运用转化医学理念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

[摘 要] 我国现阶段的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尚存不足,将转化医学理念融入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从平台、师资、课程、教学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能够有效联通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与推广,提高医教研水平,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转化医学人才,更好地满足未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转化医学理念;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亚健康群体也随之增加,人民群众对疾病诊疗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转化医学理念倡导将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相结合,能够满足现代和未来医学发展的需求,转化医学人才也成为国家重点培养的目标对象。培养高层次的转化医学人才,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如何在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中融入转化医学理念,引导学生成长为兼具基础研究意识和临床诊疗技能的复合型转化医学人才,需要继往开来,从多方面入手去探索与突破。

一 转化医学理念的内涵与外延

转化医学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968年The New England of Medicine刊物上的一篇社论提出“bench-bedside interface”的说法,1992年,Science杂志中一文提出“bench to beside”的概念,即“从实验室到病床”,1996年,The Lancet杂志中一文正式提出“Translational Medicine”——“转化医学”这一概念,受到学术界的密切关注。转化医学理念旨在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通过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的有机结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诊疗,实现“实验室到病床”的无缝衔接,同时推动前沿性、创新性科研成果产出,形成良性循环。作为连接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转化医学理念的特色在于把临床上的问题放到基础研究中解析,并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以提高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导向性,充分发挥新型医疗技术和药物的作用。现代医学发展的规律表明,未来医学的长远建设不能仅靠单一学科的成熟发展,需要多学科交叉结合,方能事半功倍。运用转化医学理念发展现代医学,既有效缩短了从科学研究到临床运用再到产业化的过程,也拓宽了基础研究的覆蓋面和适用性,有助于推动创新成果产出转化。

转化医学理念对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型人才教育改革也具有里程碑式的启发意义。现阶段,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类新兴的人才培养类型,其培养模式较为定向,未能紧密跟上现代医学的前进步伐,临床工作者攻克疑难杂症的进展也较为缓慢。因此,需要运用转化医学理念,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为集科研思维与临床技能于一体,适应特定岗位的高层次复合型转化医学人才,为我国医学事业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积蓄强大后劲。

二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现阶段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主要分为两大类:学术型与专业型,二者的培养重点有所不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更侧重于理论基础和科研教学,以培养科研人才为目标;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多集中在临床实践技能训练,专业型研究生需要接受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意味着学生需要长时间在医院各临床科室间进行轮转,密集的临床工作让其能投身到实验室开展科研的时间大幅压缩,在临床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这类研究生群体在基础研究方面受到的锻炼和培养相对不足,在遇到临床问题时,容易局限在传统临床经验的框架中,缺乏深度思考的科研思维,难以打通研究到临床运用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的导师或导师组成员大多是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往往侧重于某个专科领域或学科方向的临床技能训练,教学趋向于碎片化、单一化,多依赖于老师们直接传授知识和经验,而非学生自主获取;加之医院各科室之间联系有限,不同学科间缺乏密切的交流合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虽掌握了临床技能,但对临床病种产生的机制和原理等方面并不全然通晓,从临床实践中捕捉到科学问题的敏锐性也相对较低。学生们的研究成果大多仅体现在发表SCI论文或者参与项目建设方面,研究成果与实际运用明显脱节,难以产生临床效益。医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新生力量的接棒,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成长为复合型转化医学人才,将来才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 运用转化医学理念开展“临床专硕”培养的思考

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中国数字人和数字医学研究倡导者钟世镇院士曾指出:医学有“救死扶伤”的任务,在以往科研成果中,所体现的如何“治病”、如何“救人”,都寓有较明显的转化医学意识。转化医学是跨专科、跨行业、跨单位大协作,才能发挥效能的系统工程。因此,运用转化医学理念来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需要从多方面数管齐下,对软硬件条件进行完善。

第一,打造转化医学研究平台。转化医学具有跨学科、跨行业的鲜明特点,打造转化医学研究平台,打破以往课题小组单打独斗的模式,汇集不同交叉学科的团队,与理工药化等相关专业的成员合作设计科研选题,通过不同学科、专业间研究生的集思广益,能够发挥各方优势,攻克科研难题;另可充分依托研究生所在规培医院的公共实验平台,鼓励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参与不同科研团队的实验操作,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基础实验能力。

第二,创新交叉学科导师培养机制。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的导师一般为临床一线的工作者,教学方面以临床带教为主,由于身兼繁重的临床任务,导师往往难以兼顾基础理论和实验教学,学生在遇到临床问题时,只能凭借导师传授的知识和经验来应对。交叉学科导师协同培养可以改善此类现象,如由临床领域的导师和基础学科的导师共同进行教学,在研究问题时能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给予研究生指导,帮助其打破现有科研思维的桎梏,激发其创新思维。

第三,建立常态化学术交流模式。医学事业是不断发展的,研究生需要常学常新,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培养单位可以多为研究生创造学术交流的机会,如多举办学术讲座,请各專业领域的名师分享经验成果,让研究生们及时获知前沿医学动态;提供研究生外出进修的机会,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定期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西澳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开展短期交流合作,帮助研究生们拓宽国际视野,了解更多临床医疗模式,在实验室学习中养成科研思维,提高临床综合素质;此外,学院定期举办Research Day学术比赛活动,以研究生为主要对象,开展壁报比赛和演讲比赛,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给予点评建议,为研究生提供高层次的交流平台,加强不同学科和专业间的互动。

第四,打造“基础——临床”整合课程。课程设计是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核心环节,传统的研究生课程设计注重学科知识的专业性与独立性,教学内容趋于应试化,学生虽能牢记知识点,但在实际生活中难以灵活运用。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对医学理论和基础研究的掌握相对较为薄弱,可以通过整合课程来补齐短板,如将人体结构、基础实验、疾病机制、治疗方法等内容梳理成系统模块,打破学科界限,同步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教学,将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辅以医学人文内涵整合、大学英语——医学学术英语整合等课程,兼顾医学教学的多样性和社会性,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第五,实施问题、病例导向式课堂教学。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课堂以说教式教学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可以实施以问题或病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采取问题导向式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由老师引导学生们自主思考,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汇报,促进思想火花的碰撞;此外开展CBL(case based learning)教学,以典型病例为分析对象,有助于深化研究生对临床疾病诊治的认识。这两种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为导向”,通过情景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养成“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对提升研究生的转化医学意识大有裨益。

转化医学理念是与现代医学发展并行齐驱的先进理念,与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息息相关。人才是第一资源,医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研究生教育,运用转化医学理念培养出来的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兼具扎实的学术与专业能力,能推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加速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创新科研成果的转化。培养复合型转化医学人才任重道远,需从平台、师资、课程等方面对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进行逐层完善和改革,形成全面系统的培养体系,才能真正将这一理念转变为看得见、推得广的医疗科研效益,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Editorial from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Phagocytes and the bench-bedside interface [J].N Engl J Med,l968,278(18).

[2]Choi DW.Bench to bedside: the glutamate connection[J].Science,1992,258(5080).

[3]Geraghty J.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J].Lancet,1996,348(9025).

[4]钟世镇.对转化医学与人才培养的感受[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02).

[5]张洪芹.转化医学理念在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的探索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1(04).

[6]陈发明.用转化医学理念指导医学研究生教育[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1(11).

[7]钟世镇.请关注转化医学理念和数字医学[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01).

(责任编辑: 王义祥)

作者:吴晓婷 陈晓冰

上一篇:体育系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