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商贸论文范文

2022-05-13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融与商贸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论述了金融危机中商贸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措施和对策。关键词:金融危机;商贸企业;财务危机1金融危机下商贸企业的财务危机1.1财务危机的内涵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是最常用的界定企业失败的名词,但究竟什么是财务危机,不同的学者在进行研究时采用了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观点。

第一篇:金融与商贸论文范文

农村金融对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探究

摘要: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农村商贸流通业来说,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前者是后者的发展基础和动力,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的金融环境,为农村商贸流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实现农产品、日常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流通。同时,农业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也是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支持体现。因此,本文主要概括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探究农村金融对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商贸流通;影响因素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消费持续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今城市消费逐渐呈现饱和状态,农村消费就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接入点,也成为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随着各种惠民政策走入农村,农村商贸流通业逐渐建立并发展起来,但是商品流通和信息化建设水平仍需要提升,需要加强农村金融建设,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1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1农村金融受到抑制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农村常住人口数量5.6亿人,和获取的金融资源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协调关系。农村金融市场具有较大的潜力,对金融的需求也较大,但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需求并没有减少,农村人民在银行获取到的贷款出现限制情况。这种情况发生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和农村发展主题之间出现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金融受到抑制。通常农村地区的产业基础发展较慢,基础较差,金融资源的增长受到限制,而且金融资源的配置缺乏科学性,出现农村地区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农村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内容较少,主要是发展第一产业,对金融资源的提升没有明显作用。另外,农村区域的金融发展缺乏现代化和信息化,除了大规模的机械生产之外,其他小区域农业发展进度缓慢,出现较大的市场风险。而且从受教育程度来分析,一些农村人员缺乏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导致资金利用率低下。

1.2创新农村金融

一直以来,农村金融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科学几乎是的不断发展,将互联网应用到金融行业中,再加上社会经济组织的支持,使得我国农村金融有了明显的创新发展。现阶段,国家对农村网络金融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使得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有了良好的机会。农村金融发展主要包含五种模式,分别为银行贷款模式、小额信贷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电商平台互联网金融模式、农业服务商链式金融模式等,而且这五种模式都有不同的机构,实现线上金融和线下金融的和谐发展。另外,各大银行在国家的支持鼓励下,逐渐提升农村区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将社会金融资源偏向农村区域,而且还出现了很多对农村发展有帮助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1.3农村金融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经过实际应用,发现上述五种农村金融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然而,农村区域的商贸流通正处于发展中阶段,金融资源能力和基础条件还不够充足。一般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区域的创新发展,和实际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无法为商贸流通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服务,而且实际的服务效率较低,用户反馈较差。尤其是银行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上,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确定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发展方向。同时,农业生产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天气情况,处于被动发展的状态,存在很多无法预测的风险。另外,农村人员缺乏对金融知识的理解,无法实现有效的金融经营和管理,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差,一般在发生风险之后,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2农村金融对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

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对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有著关键性作用,开展农村信息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成为我国全力推进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战略手段,主要是因为农村区域的商贸流通发展对全国经济发展有着直接性关系。然而很多农村地区的小型企业存在一定融资难的问题,缺乏一定的惠普金融事件,导致农村区域的商贸流通业发展进程较慢,层次较浅。因此,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农村金融也就是惠普金融,前者是后者的具体实践,这是根据农村区域企业的规模进行确定的,农村金融发展和惠普金融实践从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来说,能够有效提升金融资金的支持,解决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容乐观,金融监管方面逐渐设立制度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农村金融资源的分配就需要有更多的支持。同时,实现农村金融有效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提升农村商贸流通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保证企业拥有融资的能力。通过对近些年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发现国家已经创新出各种能够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机构,这对于实现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有了明显的推动价值。另外,各个农村地区银行数量在不断增长中,农村商业银行达到1427家,贷款余额不断增加,农村商业银行用于小型企业贷款余额达到69619亿元。

从影响角度分析,农村金融主要为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利用资金流通,缓解资金供需问题,保证农村地区的商贸流通企业能够正常工作。相反,实现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也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一大举措,能够为金融机构融入农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市场还未完全开发,具有特色的农产品无法实现有效的流通,再加上农村区域的交通条件没有城市先进、成熟,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很多农产品从农村流通到城市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导致农产品的价值升高,需要消费者进行承担。同时,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涉及到的主体,包括农村人口自身、物流企业、包装企业、销售公司等,在实际中并没有获得高额的利润,农产品的利润被分摊到各个主体中,导致主体利润较低,严重影响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另外,农村金融发展也是在一步步解决农村地区企业的融资问题,加快这些企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降低了成本,进而获得较高的利益,增加农村人们的收入,保证农村经济能够有效发展。有一点需要注意,在发展农村金融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为农村实体经济发展所服务,保证农村金融和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和谐发展。

3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建议

3.1提升农村人员专业能力

要想实现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农村人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可以加强基础教育培训,提升农业人员的专业化能力,特别是对农村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还需要出台各种激励政策,鼓励专业人才进入农村,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并将现代化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其中。我国很多农村区域缺乏专业的人才,大多数的人才在毕业之后选择在城市中发展,导致农村缺乏优秀的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因此,需要整体提升农村地区人们的专业能力。

3.2商业银行和电商企业加大支持

商业银行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等方面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还是调整我国农村区域金融供需结构的主要支撑。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电商企业来说,农村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这对发展农村金融也有良好的意义。从这可以看出,一些商业银行尽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参与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队伍中,但是只是形式化的参与,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却忽视了对农村人民的服务,对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而商业银行对于电商企业来说具有一定的资金优势和政策优势。因此需要商业银行和电商企业加大支持,推动农村商贸流通的发展。

4总结

总之,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商贸流通要想发展必须有大量的金融资源支撑,二者之间存在一种互相牵制的关系,需要提升农村人员专业能力,商业银行和电商企业加大支持,才能有效促进二者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会平.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9(12):133,135.

[2]朱芷娴.基于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3):167-168.

作者简介:安红玲(1987—),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本科学历,中级经济师。

作者:安红玲

第二篇:金融危机中商贸企业财务危机防范研究

摘要:论述了金融危机中商贸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贸企业;财务危机

1 金融危机下商贸企业的财务危机

1.1 财务危机的内涵

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是最常用的界定企业失败的名词,但究竟什么是财务危机,不同的学者在进行研究时采用了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观点。西方学术界主要把破产、拖欠优先股股利和拖欠债务界定为财务危机,认为财务危机分为四种情况,分别为经营失败、无力偿还、违约以及破产。但也有定义认为财务危机是企业履行义务时受阻,具体表现为流动性不足、权益不足、债务拖欠以及资金不足四种情况。

1.2 商贸企业的财务危机特征

商贸企业是服务业中发挥流通功能,以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为经营内容的盈利性企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服务等企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商贸企业与其它行业相比,财务危机必然具有一些特性。

1.2.1 市场决定性

商贸企业财务危机的出现主要取决于消费市场。企业在经营方面市场定位不准、促销不利,造成产品积压,严重影响企业的流动性,如日积月累,将最终使企业财务步入危机。另外,如果消费市场出现重大波动,或是价格急剧上涨、下跌,导致出现消费市场低谷,对商贸企业的销售、营运产生致命影响,将使其陷入经营和财务困境。

1.2.2 突发性

商贸企业的经营、理财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把握和控制的,但也有很多因素是突发性的、意外性的,有的甚至是急转直下的,商贸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般较高,自有资金所占比重偏低,同时其营运对资金的流动性依赖程度较高,如对财务活动还缺乏合理的规划与控制,出现资本结构不合理、筹资结构与投资结构不匹配等问题,一旦出现突如其来的变化,将无法应对,从而出现突发性财务危机。

1.2.3 敏感性

商贸企业的产出从根本上讲,就是利用一套有形的服务。使销售给消费者的商品更有价值。因为有服务就可以获得差价。商贸企业可以更大限度地享受现金流带来的好处,进而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因此对资金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以及现金流方面的关注程度较其他行业企业高。在评价财务状况时要密切注意现金流量的状况和作用。

2 金融危机下商贸企业防范财务危机的措施

2.1 优化债务结构

负债筹资是一把双刃剑,既可带来财务杠杆利益,又能引发筹资风险。对企业来说,采用负债经营必须衡量由其带来的收益和风险损失,既要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又要防范由于负债带来的财务危机。在金融危机下,商贸企业首先就是要降低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过高是财务危机公司的典型特征,避免过高的财务杠杆是公司得以发展的前提。公司资产负债率的高低应以有利于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本收益率和有利于资本结构的再调整为原则,必须确保企业具有偿债能力,保证有足够的权益资本作后盾。当公司债务负担较重,资产负债率过高时,企业为了防范财务危机必须采取适当措施,降低资产负债率。其次是优化负债结构。负债结构性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结构。优化负债结构应该关注以下几点:①企业应该尽量使债务的到期日期及数量与预期现金流量保持协调一致,避免债务到期日集中而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影响按期还款,甚至于影响公司的正常营运。②优化负债结构还要求企业避免单一采用银行贷款,尽量采用多种筹资方式,避免缺乏足够现金偿债而措手不及。③企业也应对长、短期负债的盈利能力与风险进行权衡,以确定既能使风险较小、又能使企业盈利能力最大化的长、短期负债比例。

2.2 保持良好的财务信用

财务信用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理财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财务信用对企业筹资、信用结算、产品销售、原材料购进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增强企业的潜在筹资能力。反之,财务信用的缺失致使企业正常的经济运行受阻,长此以往将酿成信用危机。因此,要降低财务危机爆发的风险,必须关注信用,保持良好的财务信用。第一是与银行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不管运营多么好的企业,总会遇到一些意外的事件。这就需要企业不时地向银行借款。因此,同银行保持良好的信誉关系是明智的。当企业不需要借钱时,应当让银行了解自己的财务情况和现金流预测,以为自己今后的借款建立基础。一旦真正需要借款,便有可能按正常的条件借到所需数量的款项。第二是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信用关系。企业若长期拖欠供应商的货款,其财务信誉必然受到影响。这样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公众形象,也会影响到公司的正常经营。企业一旦失去供应商的支持,不能及时购进原材料,或者被供应商逼债以至于被供应商起诉尽快还款,对企业来说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而企业若是平时财务信用良好,与供应商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一旦暂时遇到财务困难,也可以凭借以往良好的财务信誉向供应商请求延期付款或者赊购部分原材料来度过困难,给企业赢得时间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2.3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内部监督体系。它的目标在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重在防错纠偏。显然,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对风险的发生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企业的内部控制在财务危机防范方面主要是加强财务控制,这需要从建立严密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现金流量预算、应收账款、实物资产、成本费用和财务风险的控制等方面人手。具体地,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①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要求企业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權限,形成互相制衡的机制。不相容职务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或岗位。②授权批准控制制度健全。要求企业明确规定涉及资金的流入、流出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大小、程序、责任。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的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的范围内办理业务。③独立稽核的工作原则。独立稽核是指验证由另一人或者部门执行的工作和验证所记录的金额的正确性。比如企业可以人工稽核发票、工资计算表以及存货汇总表的准确性;可以比较资产和记录等。显然。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确保经济业务按照正常的轨迹发展,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和规章的执行,起到防止错弊和防范风险的作用。

总之,商贸企业的商品、资产流动性强,相比工业企业而言更加不易管理和监控,所以应充分而周到的防范措施减少隐患,减少发生财务风险事件直接导致财务危机的机会,从企业财务危机根源防范潜在财务危机。

作者:郑炜红

第三篇:城乡商贸统筹与我国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考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分割的商贸流通业日渐成为经济发展方式向“外需、内需共同发展”战略转变难以逾越的障碍。近年来在政策“介入性”助推和市场内生驱动双重作用下,我国城乡商贸获得统筹发展的同时,商贸流通业也从整体上得以转型升级,重庆市城乡商贸统筹的实践也检验了这种良性关系的存在。在市场内生动力尚未真正形成之前,推动城乡商贸统筹的各项举措都是我国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城乡商贸统筹;商贸流通业;介入性;内生驱动;转型升级;重庆

New Thoughts on the Coordination of Urban-rural Busines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Business Circulation in China

- Taking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WU Hua-an

(Research Center of the Economy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 China)

Key words:urban-rural business coordination, business circulation, intervening, internally-generated driv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Chongqing

商贸流通业作为连接城乡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在城乡生产与消费顺利对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愈发健全和完善的今天,更加依赖于城市和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均衡、和谐与现代化。但是,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业城镇发达、农村严重滞后的现状,导致城乡双向流通渠道不健全、通路断裂较多、城乡落差较大,直接影响了工业品“下乡进村”、农(副)产品“进城入社”、信息及其他要素物资(含再生资源)在城乡之间有序快捷的双向运动,也导致扩大内需始终没能在“出口拉动”和“投资推动”都乏力时,发挥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应有作用。因此,要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从城乡商贸统筹的视角研究商贸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我国城乡商贸统筹的相关研究回顾

改革开放前,受苏联商学理论的影响,“无流通论”成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教条,国营商业则执行着国家计划分配实物的职能。改革开放后,孙冶方、卓炯、薛暮桥和刘国光等一大批经济学家,先后从不同视角对“无流通论”进行了批判。伴随改革的深入,纪宝成(1997)认为,我国流通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将逐步从部门分割向公共规制管理转变,流通渠道将从计划条块分割演变成市场竞争主导,流通体制改革将成为我国体制转轨的前导和基础。[1]特别是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高涤陈(2003)认识到我国零售业开始进入实质性的改革发展阶段,将放开小型国有零售企业,扶持个体和私营企业发展。[2]而黄国雄(2006)认为,加入WTO使得服务业更是进入了全面开放阶段。流通领域虽被视为竞争性领域,但流通产业对于经济有着先导性、基础性作用[3],国有商贸流通组织的作用将再被重视。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判定“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城乡统筹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城乡商贸流通和谐均衡发展问题开始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已有文献更偏重于城市商贸流通业的研究,认为城市与流通具有互动关系。谢朝斌(1995)认为,城市化过程是现代商品流通发展与变革的直接推动力量,而现代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也反作用于城市化过程。[4]晏维龙、韩耀和杨益民(2004)认为,城市发展促使简单商品流通向发达商品流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差异造成流通水平差异,实行“流通先导”战略将是推动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根本道路。[5]因此,柳思维(2004)认为,优化城市商贸流通结构将有利于促进城市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有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与满足居民消费需要。[6]

近年来,有较大部分学者认识到城乡市场一体化或城乡双向流通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些促进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具体举措。周万钧(2001)较早认识到城乡一体化与商贸流通之间的关系。[7]高铁生(2005)注意到城乡双向协调的流通需要政府介入和参与,更要注重发挥农村流通业在城乡互动的先导、联结和资源配置及收入再分配中的功能。[8]原梅生和弓志刚(2005)则探讨了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是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和实现城乡双向流通的有效途径。[9]丁俊发(2007)则指出,缩小城乡差距,需要从流通模式到组织体系上解决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特别是物流体系。[10]程国强(2007)认为,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对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村市场体系有重要意义。[11]王崇举(2008)认为,现代服务业所具有的环境营造、产业集聚、城乡沟通、人才培养和增加消费等功能在城乡统筹进程中起着基础媒介和桥梁作用。[12]夏春玉等(2010)认为,构建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最为重要的是如何有效降低流通成本,而消费品“下乡进村”与农产品“进城入社”中对物流设施、店铺网络、人力等流通要素的共享则是有效降低流通成本的最重要途径,其中的关键是城乡一体化的流通网络规划、建设与整合等问题。[13]

综上可见,我国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相关研究经历了从建国到文革的“重生产、轻流通”阶段,从改革开放到十七大的“重城市、轻农村”阶段,以及十七大之后城乡统筹下的“城乡并重”阶段。商贸流通业的地位及作用正逐渐“由末端产业升位为先导性行业、一个基础性产业”。但要在理论、实践及政策层面形成这种共识,还需依靠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业从整体上实现现代化和高级化来支撑。因此,如何在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中促进我国商贸流通业整体转型升级,或在农村商贸流通业的“介入性”转型升级中推进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外需、内需共同发展”中成为现实,这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将有更重要的意义。

二、城乡商贸统筹与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互动关系:一个分析框架在发达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商贸流通市场也不会出现人为的或体制上的分割。我国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城乡分治、城乡对立,几乎漠视了农村消费群体的意愿,只是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时,在外向型增长受阻、靠市场行为的内需拉动又乏力时,举国上下都将目光和责任寄予农村、农民,长期相对分割的城乡商贸流通市场才引起大家的关注,推进城乡商贸统筹和促进城乡市场一体化被提上日程,二元结构突出的中西部地区则更显迫切。

与业态结构日渐丰满、网点布局日趋合理、规模不断扩大、流通技术不断升级、配送系统渐趋完备、人力资本供给近乎无限的城市商贸流通业相比,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远、小商品色彩较重、市场化程度偏低、商贸流通设施设备简易、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曾经以供销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商贸流通业却十分落后且极其脆弱。由于城乡基础设施及环境的巨大差距,城乡商贸流通业呈现相对断裂和严重失衡,根本不能发挥“连接城乡生产与畅通城乡消费的桥梁和纽带”的功能,更不用说通过“整体转型升级”去承担“先导产业”的功能。

然而,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业之间存在的巨大落差所产生的“市场势能差”,却为相对发达富裕的城市借助商贸流通业发挥“以城带乡、以商助农、商农联动”创造了条件,给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商贸流通业向农村延伸及扩张提供了动力,进而为农村商贸流通业带去了“设施设备标准、业态新兴现代、技术信息先进、经营管理规范”等一系列转型升级的机会,也为城乡市场的均衡、融合到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可能。这正是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过程,也正好推动了城乡商贸流通业朝高级化和现代化方向转型升级(见图1)。

2005年商务部在全国推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等,依靠财政补助或贴息方式,“介入性”地引导城市连锁店和超市等现代流通企业“下乡进村”,依托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的配送中心、仓储、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废弃物处理及冷链系统等解决农产品“进城入社”,培育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农村商贸流通业进入“介入性”全面加速转型升级阶段。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更加多元、生产方式不断改进、消费更加方便放心、商品经济意识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不断提高,“三农”问题不断改善。在此过程中,城乡商贸差距逐渐缩小,城乡双向流动的商贸流通体系加速形成。

从图1反映的关系来看,城市商贸流通业在不断高级化和现代化的过程,由于城市消费容量的增量增加趋缓、行业竞争加剧和业态网点布局空间有限,在政策介入情况下,基于利益驱动和担负社会责任的双重考虑,城市商贸流通主体将选择几乎如同处女地的农村市场作为扩张的“第二主战场”。新兴业态、现代经营管理、先进技术、信息和设施设备等将被“介入性”地引向农村市场,农村商贸流通业在城市商业资本“下乡进村”中跳跃式地升级转型,农村消费市场也在整体消费环境快速改善过程中成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战略转变的重要支撑点。同时,在连续八个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央1号文件的支持下,市场内生的驱动力逐渐显现,农产品流通模式已从传统单一渠道快速地向依靠专业市场、农超(餐)对接、商务信息网、现代物流配送网、新型合作组织和专业人才等组合式、多元化、现代化演进,农产品“进城入社”的多渠道快捷网络基本形成。

由此可见,在政策扶持和市场内生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城乡商贸流通的差距不断式微,农村商贸流通业不断转型升级,进而提升了整个流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而这也是我国实现城乡商贸统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和农村的商贸流通业之间由此将形成一种彼此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谐共生的互动关系。

三、城乡商贸统筹与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之间互动关系的印证:以重庆为例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直辖市的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是一个人多地少、城镇化进程滞后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典型区域,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相比另外三个直辖市或其他人口规模相当的独立行政区域而言会更大。自2007年国家批准重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及商务部批准为全国城乡商贸统筹试点区以来,重庆抓住这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在统筹城乡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城乡商贸统筹与较快实现商贸流通业整体转型升级之间良性互动的道路,为中西部其他同类区域发展城乡商贸流通业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一)统筹城乡消费市场,挖掘商贸流通的增值空间商贸流通业是畅通生产和消费的最关键一环,长期的“城乡断裂、产需脱节”使得商贸流通没有完全发挥引导生产、引领消费的基本功能。而城乡商贸统筹试验给重庆商贸流通业挖潜升级提供了契机。发掘商贸流通业尤其是城乡一体的商贸流通的增值空间,提升城乡社会消费的价值内涵,成为重庆实现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在城乡统筹过程中,农村消费升级是重庆商贸流通业整体转型升级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主动抓住这个机会也是重庆商贸流通业快速提升整体水平的成功之处。2009年重庆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479.01亿元,是“九五”末的3.44倍,“十五”末的2.02倍①①本处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2010)》,后面的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与本处数据来源相同。。而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也有较大比例的增加,2009年为626.06亿元,占重庆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25.25%,分别为“九五”和“十五”末的3.24倍、1.85倍。同时,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96年的50.2%下降到2009年的37.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96年的63.2%下降到2009年的49.1%。消费升级为“家电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提供了直接的支撑,也为农产品“进城入社”、“农业产业化”等带来强有力的支持,这也是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通过拓展商贸流通增值空间后实现内涵式增长的必然结果。

(二)统筹城乡商贸流通设施,构筑城乡双向互动的流通网络体系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第一环节在于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流通网络体系,而城乡流通统筹的关键又在于城乡交通及物流设施的一体化。因此,能否建成城乡一体的物流基础设施,搭建城乡双向互动的流通网络平台,对实现工农商品要素在城乡之间无缝对接与低成本流通至关重要,对农村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有决定性作用。

为加速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重庆市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建设不仅走在了西部地区前列,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加快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奠定了坚实基础。到2010年9月底重庆市“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的全面建成,使重庆的省际出口通道达到10个,到周边省会城市贵阳、西安、昆明、武汉、长沙的时间,缩短为8小时以内;同时,“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使重庆市40个区县中,有38个区县均能在4小时内到达主城,时空距离大大缩短,物流成本迅速降低。另外,重庆市公路网密度从2005年的119.20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2009年的134.65公里/百平方公里;在此期间,重庆市高速公路密度从1.03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2.46公里/百平方公里,已跃居西部第一。借助“畅通重庆”工程建设,城乡双向互动的流通网络体系也基本成型,这为工业品“下乡进村”、农产品“进城入社”搭建了快速、有效和低成本流通的平台。

目前,重庆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县(区)为龙头、镇(乡)为骨干、村为基础、大中型商贸服务企业为主体,功能较为完善的农村日用消费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购销、再生资源回收、农民生活服务、商务信息服务“六大”新型商贸网络体系。初步建成了区县商贸发展“十个一”工程(即至少建成一个中心商圈、一条商业特色街、一个综合批发市场或专业或特色市场、一条餐饮娱乐夜市街、一个商业示范社区、一个物流配送中心或园区或基地、一家龙头商贸企业、一家三星级以上宾馆、一家餐饮名店、一个品牌展会),乡镇商贸发展“五个一”工程(即打造一个商业中心或商业集聚区、引进一家品牌连锁超市、新建或改造一个农贸市场或专业市场或特色市场或边贸市场)、培育一家知名餐馆、一家星级农家乐,村级商贸综合服务点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三)统筹城乡商贸流通载体,实现业态、经营及管理转型升级我国商贸流通现代化的薄弱环节主要在农村,而农村商贸流通主体的规模小、实力弱;夫妻店、杂货店多,业态传统、经营方式落后,流通组织化程度不高;设施设备及经营方式的现代化程度低,城乡商品与信息流通不畅。重庆通过改造传统或兴建新型零售网点,同时将现代商贸流通业态与经营管理方式引入到村镇社区,实现了城乡商贸流通业整体水平的“介入性”转型升级。

为打通城乡之间双向有效流通的阻隔,重庆市选择了连接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流通和生产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作为实现城乡商贸统筹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和发挥了市、区(县)、镇三个层级原有的经营网络优势,以改造传统店和引入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等新的经营业态为抓手,以盘活存量为纽带,通过连锁经营整合供销社网络,在各个区县分别培育了一些带动力强、具有产业优势的连锁企业;通过合作制与连锁经营联动,以全新的零售业态构筑城乡双向互动互通的流通网络。经过改造升级或新建的镇级便民放心超市、村级便民放心商店(农家店),附带承载农资、再生资源回收、农产品供求信息等功能,实现了由供销系统企业改造创新后的县级中心超市(设配送中心)向镇级超市配送,镇级超市(兼配送功能)向农村配送的新型业态和连锁经营方式的有效结合。到2007年底,重庆市已改造、新建区县配送中心50个,改造建设农家店3472个(乡镇连锁超市269个,村级便民放心商店3203个;日用消费品店2339个,农业生产资料店1133个),覆盖重庆市897个乡镇的30%,覆盖重庆市9065个行政村的35%。[14]在缩小城乡商贸流通经营管理差距的同时,也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四)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主体,培育多元、内生、现代的市场力量商贸流通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市场内生性作用,培育多元化的现代流通主体不可或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已证明了这一点。而在城乡商贸落差较大,农村商贸流通面临着跨越式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多元化现代流通主体的作用就更加凸显。

目前,重庆在推进城乡商贸统筹过程中已呈现多元化现代流通主体的格局,多种性质的商贸流通企业较好地联结了城乡,特别是现代化的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对农村商贸流通转型升级和城乡商贸一体化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在重庆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非国有和集体经济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75.68%上升到2009年的94.26%,其中个体及私营的比重从39.67%增加到68.37%。在工业品“下乡进村”过程中,以重庆商社集团、重庆百货、新世纪百货等一批现代化的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和加速了农村商贸流通业的转型升级。目前,重庆商社集团已有经营网点313个,经营面积130多万平方米,提供就业岗位9万人,位居中国500强第256位,中国服务业500强第80位,重庆企业百强第2位。[15]重庆百货集团已开设连锁经营门店120多个,遍布重庆20多个区县以及贵州遵义、四川的泸州、广安、武胜、岳池等多个县市,涉及百货、超市、家电等多个领域。[16]

在农产品流通领域,以国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渝惠食品集团为核心,通过江苏华西集团、深圳布吉农产品集团公司、新世纪超市、新大兴集团、永辉超市、人人乐、家乐福等市内外知名品牌企业积极参与,三级联动的市场体系已基本成型。该体系即以重庆主城区的观农贸、万吨冷冻品、三亚湾水产品、上桥粮油、菜园坝水果、九龙坡蔬菜六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以万州宏远、渝东农产品、永川农副产品、荣昌饲料兽药、石柱黄连等一批区域性或专业性农产品交易市场为骨干,以潼南、梁平、南川、南岸、荣昌、石柱、巫溪等农产品批零市场为重要节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经纪人等多方积极广泛参与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到2009年底,观农贸市场的交易量已占主城区农产品批发的80%左右,交易额达167亿元,带动了1.2万人就业,在2009年第二届亚太批发市场大会暨第三届中国(福州)国际农产品贸易对接会上,被商务部和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评为“十佳突出贡献市场”、“全国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十强市场”[17]。重庆市已形成10158个合作经济组织,其中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9341个,占92%;有专业合作社5681个,其农村专业合作社4864个,占85.6%,入社入会农户达到216万户,农民入合率达到30.1%。[18]

(五)统筹城乡商贸流通制度设计,引导城乡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商贸流通业作为较早与市场接轨的产业,其发展源自参与者对市场的灵敏嗅觉,但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利润最大化的追逐者,纯粹依靠市场机制短期内还难以吸引企业主动进入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都比较薄弱的农村市场,因而如何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制度并辅之以政策支持,合理定位好企业和政府的职责功能,就成为实现城乡商贸统筹的关键环节。重庆在城乡商贸统筹试验中通过富有吸引力的制度设计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在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并主动介入过程中,较好地发挥了政策助推农村商贸流通转型升级的作用。

由于长期受“重生产、轻流通”、“重城市、轻农村”等传统思想的影响,重庆城乡之间商贸流通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较大,农村商业相对于城市商业仍显落后,尤其是农村市场网络体系不健全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商贸流通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为此,重庆通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区县(自治县、市)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革促进发展的意见》、《关于城乡统筹商贸网络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重庆市支持连锁经营发展的实施办法》、《重庆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连锁经营超市建设与改造规范》、《重庆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便民放心商店建设与改造规范》等一系列制度推进设计和商务部、财政部及重庆市商委、财政局等出台的资金扶持政策。在积极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的过程中,较好地发挥了政策“助统筹、促转型”的导向作用。到2009年底,重庆市已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商农互动的 “四个层次”(包括城市商圈、商业特色街、乡镇“五个一”设施、街道片区型和住宅小区型商业中心)。商业设施,建成县级配送中心55个,乡镇超市1728个,村级便民店18256个,商业社区161个(网点3460个),新增商业面积39.6万平方米,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县县有商品配送中心,镇镇有连锁超市,村村有商贸网点、社社有便民网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8亿元,商业增加值657亿元,占GDP比重的10%,占第三产业比重的26.5%,支柱产业作用明显。

四、对策建议

重庆的实践表明,依靠政策推动的城乡商贸统筹试点,已经“介入性”地改变了农村商贸流通业的传统面貌,城市商贸流通业现代化和高级化特征的“根”开始在农村市场成长延伸。与此同时,在政策持续引导下,市场内生驱动力也开始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作用。借助“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家电下乡”等,无缝对接、双向流动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开始加速形成。但我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在较长时期内还缺乏自发缩小城乡商贸流通差距和转型升级农村流通业的基础条件,因而我国城乡商贸统筹还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为此,笔者立足于扩大内需的长远考虑和构建城乡一体化市场,就推进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和加快我国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五点建议。

(一)创新和调整商贸流通产业组织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大型现代商贸流通企业“走出去”建立面向世界的分销体系的同时,扶持和引导城乡连通互动的各类商贸流通企业发展。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应以现代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为主导,以中小商业为基础,坚持“城乡并进、内外兼顾”的市场开拓原则,不断探索城乡市场一体的商贸流通企业组织模式。

(二)科学规划并合理布局沟通城乡的交通、物流配送及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市场和农工商一体化流通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农村市场分散、农民买难、农产品卖难与城市市场拥挤、工业品大面积滞销积压的“双重不对称滞销”难题。而城乡交通及物流配送设施和信息网路平台配置失衡或供给不足是造成城乡市场通路堵塞难题的根本原因。因此,规划和布局城乡一体的交通基础设施、物流配送设施和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网络设施,将有助于以新兴零售业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尤其是服务农产品的冷链物流)等为依托的现代商贸流通企业在农村的快速成长壮大。

(三)着力培育农村从事现代商贸流通的专业人才。人力资本缺失是城乡差距的重要因素,而专业经商人才严重不足是城乡商贸流通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收入差距及工作环境差距等诸多因素。农村市场很难吸引到城市商贸流通人才。因此,应建立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为农村培养本土化的经商人才,尤其是熟悉现代商贸流通的专门人才。这是实现城乡市场一体化、构建城乡连通互动商贸流通企业组织和“以商哺农、以城带乡”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积极发挥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对农村商贸流通领域支持的杠杆效应。商贸流通领域是否存在公共品、哪些可归属为公共品,目前还鲜有界定。但笔者认为,农村商贸流通领域的区域性物流配送设施、信息网络设施、大型特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可视为公共品或准公共品。公共财政政策应该倾斜性地给予支持这类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这远比单纯地给农民购买某类耐用消费品、给一些补贴,或在农村建几个网点所产生的效应更持久,其对农民增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消费能力、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作用也更可持续。

(五)因地制宜地推进不同模式的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城乡商贸统筹的最终目的是想通过“以商助农、哺农、富农”来改变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整体上推进农村的市场化进程,提高农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缩小城乡差距。而引导农民适当集中居住和规模化生产的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现代商贸流通网点布局、激发消费欲望,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为卖而买”、“为卖而耕”,能从根本上革除小农经济下的生产生活方式,长久持续地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纪宝成,李辉华.关于商品流通秩序的几个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3):1-7.

[2]高涤陈.解决“三农”问题与发展我国新型合作经济[J].中国经贸导刊,2003(12):6-8.

[3]黄国雄.充分发挥我国商业在促进内需中的基础性作用[J].市场营销导刊,2006(3):16-17.

[4]谢朝斌.工业化过程与现代商品流通[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5.

[5]晏维龙,韩耀,杨益民.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04(2):75-83.

[6]柳思维.努力实现城乡消费品市场协调发展的思考[J].财贸经济,2004(3):64-68.

[7]周万钧.城乡一体化与商贸发展战略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8]高铁生.关于中国市场体系建设和流通现代化的几个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05(3):4-8.

[9]原梅生,弓志刚.论现代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构建[J].财贸经济,2005(3):81-83.

[10]丁俊发.构建现代流通体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J].中国流通经济,2007(2):8-11.

[11]程国强.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7(4):59-62.

[12]王崇举.现代服务业与城乡统筹[J].社会科学,2008(3):112-116.

[13]夏春玉,张闯,梁守砚.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互动机制与建立路径[J].财贸经济,2009(10):106-112.

[14]重庆市商委.重庆推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政策解读[EB/OL].[2008-10-17].http://www.cq.gov.cn/zwgk/zcjd/119773.htm.

[15]童辰,王小妆.重庆“商社现象”考问中国国企改革[N].中国经济时报, 2010-01-21.

[16]陈斌.重百60年连锁店开了120多家[N].重庆晚报, 2009-08-12.

[17]周克勤.在全市农产品市场建设工作会上的讲话[EB/OL].[2010-07-05]. http://wsy.cq.gov.cn/html/2010-07-05/402880bc299e32640129a18ac3e20016.html.

[18]黄奇帆.供销系统应成为联系城乡市场的纽带[N].重庆日报,2010-03-16.

责任编辑:吴锦丹

作者:吴华安

上一篇:电子信息类导论论文下一篇:交通信息与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