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与机构论文

2022-05-13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金融市场与机构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家不再或者在一般情况下不会通过宏观调控来左右利率的变化。这是一个国家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主要依靠市场供求关系以及经济风险完善到一定程度必然需要做出的选择。而利率作为资本市场资金价格的重要信号,在市场化后直接显示着一国资金稀缺的程度。

第一篇:金融市场与机构论文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机构应对策略”研讨会综述

6月26日,由北京市金融学会主办、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承办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机构应对策略”研讨会在中行北京分行培训中心举行。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局、北京市金融学会、北京市国际金融学会和北京市保险学会的50余名代表应邀出席。会议由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金融研究处李海辉副处长主持,人民银行研究局货币政策研究处处长纪敏、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金融研究处处长盛朝晖、中行北京分行财务管理部副总经理余修斌、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固定收益部董事黄艳琼、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稳分别就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比较、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内部资金定价管理、利率市场化对债券市场影响以及利率市场化与寿险费率的关系等问题发表演讲。现将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比较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在90年代先后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对上述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的研究发现,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一般最先从货币市场开始,大多经历了先大额后小额,先长期后短期的过程。如美国在取消利率管制前,先后已放松了大额可转让存单、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以及期限5年以上金额1 000万美元以上定期存款利率的管制。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从由央行规定利率上限,过渡到央行只规定贷款利率在资金成本基础上的浮动幅度,到最终实现完全由市场定价的过程。

从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运行的影响来看,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普遍经历了从上升到回落的过程,存贷款利差减小,信用总量出现不同程度扩张。一些国家和地区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困难,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有1 000多家总资产超过5千亿美元的储贷机构倒闭,中国台湾地区在放松利率管制后的一段时期,信用合作机构也出现了经营较为困难甚至破产倒闭的情况。利率市场化后,汇率大都出现不同程度上升,除美国外,上述国家和地区本币汇率在利率市场化后均出现较大幅度升值。之后,汇率升值幅度减缓,甚至出现了贬值情况。部分国家和地区还出现了资产价格较快上涨的现象,如日本和中国台湾。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及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1996年我国以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突破口,正式启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1997年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逐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货币市场与国债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2000—2004年,逐步放开外币存贷款利率。2004年放开本币存款利率下限和贷款利率上限,并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设为基准利率的09倍。此后,在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方面以及货币市场交易中全部实行市场定价,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2012年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6月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7月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为进一步推进改革,需要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条件。实现利率市场化需要具备三方面的条件,一是良好的微观基础,即金融机构需要有较强的财务约束能力、流动性管理能力和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二是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确立能充分反映市场资金供求水平,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关联度强、影响大且具备一定稳定性的市场化利率,作为基准利率;三是稳健的宏观经济环境,即良好的宏观经济状况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第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衡量标准。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其不仅仅取决于官方的利率改革进程,更重要地取决于社会融资结构和议价方式。目前,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中,非信贷融资已超过50%,其定价方式是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金融机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也有所上升。但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财务硬约束性和流动性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潜在的宏观和微观风险在外部冲击下会逐渐显现和暴露,今年6月以来,由于金融市场流动性结构矛盾所引发的短期利率大幅上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利率市场化的压力测试,这次测试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还有不少工作要做,还要练好内功。

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央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影响和挑战

利率市场化必然带来风险的增加,主要是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由于资本套利引起的大规模资本流动也会对流动性造成冲击,影响国内利率水平,从而对各类金融机构造成冲击。利率市场化不仅对各类市场主体造成冲击,也对包括央行在内的监管机构提出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挑战

一是新的调控工具尚不成熟。尚未确立能够发挥主导作用的市场基准利率,相应地中央银行对市场基准利率引导调节模式也处于初级阶段。二是汇率升值压力增大。在放开基准利率前,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控制本外币利差来控制境外资本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汇率升值压力。利率完全放开后,如果本币利率上升导致本外币利差过大,境外资本流入增加,则会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三是调节信用总量压力增大。在存贷利差缩小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可能会通过以量补价的形式增加贷款投放,再加上境外资金流入的冲击,会带来社会信用总量的扩张,也会刺激资产价格的上涨。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

第一,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央行逐步取消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的管制,改由商业银行自行决定存贷款业务的定价,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一是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发生改变。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初期,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价格将成为商业银行主要竞争手段之一,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减小;随着市场化深入,客户、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风险定价能力将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手段。二是市场利率弹性明显增强,商业银行利差水平经历先缩窄再扩大的变化过程,且波动幅度明显降低。三是商业银行风险偏好水平提升,活期存款占比明显降低,贷存比不断增高,利息收入占比下降。四是市场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需求增大。五是市场利率波动加大,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明显增加。

第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管理带来挑战。目前,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的管理中普遍采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方式。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管理尤其是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提出巨大挑战。一是利率市场化后,准确获取定价基准的难度加大。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内部资金管理上采取全额模式。在内部资金定价上,按照利率的管制程度,采用不同的定价方式。对仍然存在较为严格管制的存贷款利率按照管制利率设定其收益率曲线,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货币市场交易和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的定价以市场利率为基础设定其收益率曲线。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管制利率最终将被较为完整的市场基准利率所取代,市场上会形成包含银行各类产品所有期限的收益率曲线。商业银行如何获取准确的定价基准利率成为其面临的首要问题。二是如何构建适合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和业务发展的收益率曲线。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业务导向,针对不同产品设定符合本行特点的收益率曲线。三是对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提出巨大挑战。利率市场化后,利率调整更加频繁,需要及时准确地计算和调整不同期限产品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对商业银行信息化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利率市场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一是对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影响。短期内,利率市场化加大债券市场收益率的波动,增加市场对高收益债券的需求。因为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风险偏好增大、负债成本增加提高了其对高收益债券的需求。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以系统性为主,微观主体对自身融资、投资行为进行调整会反映在债券的产品、价格和量等方面,进而对整个市场带来系统性影响。二是对信用体系建设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后信用风险发生概率增加,使债券定价更为复杂,信用风险定价的重要性凸显。三是利率市场化将增加各类机构对债券的需求,使债券市场的投资者更加多元化。四是利率市场化也将吸引更多的发行人参与债券市场融资,扩大债券市场的交易量。五是利率市场化缩小债券一二级市场价差,对主承销商的盈利模式提出挑战。六是利率市场化增大债券市场的创新动力。利率市场化将为债券市场引入更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和发行主体,同时,商业银行与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均会提升,这些将直接给债券市场带来创新动力。

(四)利率市场化对保险业的影响

一是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大。利率市场化必然带来保险费率的市场化,从而对保险公司的经营带来巨大影响。利率市场化后,基准利率上升,保险公司预定利率提高,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增大,对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二是利率市场化会加剧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改变保险市场的分布格局。三是利率市场化后,基准利率上升,信托和银行理财产品会进一步分流保险公司资金来源。四是利率市场化后,保险公司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

四、我国中央银行及金融机构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建议及策略

(一)对中央银行的政策建议

首先,中央银行应加快实现从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的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通过将利率设定为中介目标,将市场基准利率设为操作目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市场利率向目标利率收敛,实现调控意图。其次,加强市场基准利率建设。进一步理顺市场利率体系结构,提高Shibor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有效性,鼓励金融机构扩大Shibor的运用范围,提倡以Shibor为基准进行金融衍生产品定价,培育公认的市场收益率曲线。再次,中央银行应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最后,央行应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增强金融机构信誉。

(二)金融机构及投资人的应对策略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可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商业银行应确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业务发展战略,对客户进行细分,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确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定价策略和收益率曲线。二是商业银行应加大产品创新,不断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利率市场化后,市场利率弹性增大,客户面临的风险敞口增大,对资金的预期收益率提高,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设计多样化的产品,为客户规避各种利率风险,提高客户资金的收益率。三是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各种对冲工具,降低自身的利率风险。四是商业银行应适应市场利率的变化,逐步取消存贷款管制利率收益率曲线,不断完善市场利率收益率曲线,最终形成以市场利率为基础、客观公正反映银行资金成本、体现银行流动性等资产负债管理要求的FTP收益率曲线。五是商业银行应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及时调整和复杂计算的需要。

利率市场化后,债券投资人为应对不断加大的利率敞口,可采取被动投资策略或主动投资策略。被动投资策略,主要包括买入并持有策略、指数策略、免疫策略。买入并持有策略是指投资者根据投资目标构造一个投资组合,并持有至债券到期的一种方法。指数策略使资产组合尽量接近于某个债券市场指数的表现。免疫策略利用价格风险和再投资风险互相抵消的作用来锁定投资收益率。主动投资策略,主要包括对冲策略、水平分析策略、骑乘收益率曲线策略。对冲策略是指借助于大量的利率衍生产品来对冲利率风险。水平分析策略是一种基于对未来利率预期的债券组合管理策略,其中一种主要的形式为利率预期策略。骑乘收益率曲线策略根据债券收益率曲线形状变动的预期建立和调整组合头寸。

与会代表还围绕利率市场化其他相关问题展开热烈研讨。大家普遍认为,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流动性暂时短缺和同业拆借利率飙升背景下举办这次研讨会,使学界和业界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利率市场化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挑战,同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同业交流平台,取得了探讨理论、交流业务、开拓思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效果。

作者:宋晓源

第二篇:利率市场化、企业融资与金融机构信贷行为探析

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家不再或者在一般情况下不会通过宏观调控来左右利率的变化。这是一个国家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主要依靠市场供求关系以及经济风险完善到一定程度必然需要做出的选择。而利率作为资本市场资金价格的重要信号,在市场化后直接显示着一国资金稀缺的程度。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美国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开始回暖,同时,很多国家不谋而合地打出了利率自由化、市场化的牌,以此来拉开本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序幕。在全球经济形势大好的环境下,这种利率的自由化为这些国家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我国在1993年党的第十四届三中全会中通过了《关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若干问题,开始走向利率市场化道路。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探索出并建立了比较完善适合利率市场化的经济体制。

一、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环境、商业银行信贷及企业融资的影响

(一)市场化改革对金融环境的影响 从1993年初次提出利率市场化以来的20年间,我国在存款利率方面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市场变化。我国商业银行之间的利率定价机制完善程度也有很大提高,利率逐渐显现出其在金融资源的配置当中的巨大作用。国家也从过去对利率的宏观调控转变为辅助调控,将调控的主要权利交给市场来做。从“十二五”以来,我国继续使用双轨制的方式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一方面,政府放松利率的管制,以此来推动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与此同时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建立了一系列短期基准利率体系以及各类中长期基准利率。人民银行于2012年6月8日宣布,银行存款利率可在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上有所上浮,最高为基准利率的1.1倍。随后各家银行的存款利率之间首次出现分化,也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显著表现。2013年7月20日起人民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意味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有序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将会促进金融机构的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信贷及企业融资带来影响 国家的宏观调控对我国金融的影响就好比让孩子在蜜罐中长大,在国际贸易日趋频繁的当今,这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好在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极大程度地提升了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资金流向以及配置不断优化,金融结构也在这种“压力”下不断完善,尤其对于我国欣欣向荣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如雨后春笋。当然利率市场化也有可能造成部分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中小银行破产,国外资本、热钱的流入等负面影响。但总体来讲利大于弊,对于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信贷以及企业融资带来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利率市场化提高商业银行效率。在40多年我国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下,严格的利率管制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商业银行在这种固定存贷利率下也没有太多的活力与创造力,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严重不足。与此同时,我国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建立较晚,一直以来政府都充当银行的最后担保人,导致我国在利率市场化之前信贷风险极高,出现的坏账死账只能由政府来消化,银行的风险和收益不成比例,从另一方面来看,也纵容了银行在道德方面无底线作为,政府压力逐年增加。但是利率自由化带来的风险同样也会在开始阶段由于市场体制的不够健全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芬兰、挪威等欧洲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刚刚推行的阶段,产生了比较严重的银行危机,这是市场配套体制不够健全带来的。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存贷差的缩小,迫使金融体系转型升级,而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就会大幅度地提高,整个国家的金融行业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方面也表现得比较突出。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在不同产品、资金的成本以及客户价值、风险程度等方面进行自主定价,这从长远来看,对国家商业银行发展有着巨大的好处。银行之间的竞争方式也从过去简单的硬件条件——规模竞争转变为更加富有活力的价格竞争,各大商业银行之间灵活的定价方式可以让不同商业银行在不同领域中取得符合自身条件的竞争优势,商业银行也会有更大的动力去改进资产负债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系统。同时,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利率市场化的驱使下也会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成为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增长点。

(2)利率市场化减轻企业融资约束。企业融资的约束问题突出存在于我国规模庞大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这些中小型企业在资信方面没有优势,从而在融资方面渠道比较狭窄,很难通过信贷渠道来进行融资,这与利率管制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在过去的利率管制体系下,低利率带来的结果就是资金需求量过大,所以国家或者银行只能有选择性地选择资信比较好的企业来配发贷款,包括有国家担保的国有企业以及一些大型的私有企业。但是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考虑,这种具有严重倾向性的资金分配方式很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信贷的分配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游说力度以及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中小型企业在这种金融体制下很难生存,长期的利率管制只能带来金融的抑制,资金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利率的市场化首先会增加商业银行对存款市场的争夺,对存款利率的水平有很大提高,无形中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运行成本。同时,金融机构也会在这种压力下放弃只依靠大型企业的利息差来生存的观念,逐渐向中小型企业靠拢,追逐更高利率的市场。随之产生了适合各行业的各类融资产品,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危机,资金得到了更加科学的配置。这种融资的压力反而转向大型企业,特别是国企和央企,当然随着存款利率水平的提高,也会造成部分银行现有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增加。

(3)利率市场化带来企业融资结构调整。利率的市场化会驱使金融信贷按照优序进行配置。如果金融市场足够成熟,由于存在融资成本的差异,无论什么企业,在资金不足时,首先会从内部资金入手进行筹措,直到内部资金不足时才转而向外部伸出“援手”。

从这个角度来评价我国在利率市场化之前的金融结构,可以看到我国的金融结构存在严重问题。上市公司在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首选是股权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选择进行内部融资。从比例上来看,外部融资能占到企业融资的八成以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中在债券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股权成本过于便宜;另一方面,也是主要原因,是我国利率管制过于严格,债券融资在管制下与市场分离,成本偏低。

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我国企业融资结构逐渐有所调整,给企业的投资行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从分析可以看到,利率的市场化必然带来利率的上升,加大了借贷企业的融资成本,让企业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有所缓解,一些金融结构被赋予定价的权利,他们会根据每个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信贷的等级以及发展前景做一个评测,以此来确定贷款的利率,这就使得企业不得不开始注意资金的使用成本,让自身的融资行为变得更加合理,整个经济市场的效率会有很大幅度的提高。

二、利率市场化后信贷行为与企业融资行为模型分析

(一)资本需求者(企业)行为 假设在这个经济活动中存在两种类型的企业:国有大型企业以及民营小企业。两种类型的企业生产同样的产品,并且技术类似。在垄断竞争模式和经济变量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的资本密集程度越高,其对于资本的需求量就越大,同时,在这种没有变化的经济环境下,两种企业中劳动投入量大、技术越先进,资本的需求量就越大。

(二)银行行为分析 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作为发放贷款的标准。贷款利率定价的一般模型为:R=rd+rm+rt+rc+rr+rp。等式右边依次为资本成本率(资本所有者在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银行自身的运营成本率、税金成本率、资金成本率(利用资金而付出的年复利率)以及风险成本率和期限补偿率。从上述6方面的利率可以将银行信贷产品分为两部分:基础成本+运营成本。资本成本属于银行的基础运营成本,一般情况下是由外部确定的,其与银行整体的规模大小以及自身在运营方面的能力没有太大关系。所以从基础成本可以算出资本的经营回报率为R-rd。运营成本是银行另一成本。银行作为一个机构,在日常的运营当中产生的成本都算作是运营成本,包括银行自身运营成本、税金成本、资金成本、风险成本以及期限补偿,这些不同类型的成本都从某一个特定的方面反映了银行的经营能力和水平,这些成本率与银行提供产品的服务对象有着很大的联系。如果某一金融产品服务对象为大型国有企业,那么其风险成本率会有所降低,但是由于一般大型国有企业的贷款额度较高,因而税金成本会相应提高。对于银行的信贷行为来说,风险成本率是他们考虑的主要运营成本率,因为风险率越高,风险就越高,侧面说明了信贷产品能够按期收回本息的可能性就小。但同时,高风险高回报是信贷行为的一个准则,所以银行会综合分析资本需求者为他们带来回报和风险之间的对应关系来择优选取。

通过分析两个群体在进行经济行为时候遵循的原则,就很容易看到利率的市场化为这两个群体的经济行为带来何种影响。利率脱离管制后,利率完全由资本的所有者、中介者以及需求者通过相互之间的“博弈”关系、以及群体之间的竞争关系来确定,资源的配置也会产生相当大的变化:市场化的利率体系让资本的所有者,也就是存款人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利,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能够给他们带来最大效益的存款方式以及存款的银行,从深一层来看,这种选择权代表了他们对不同金融机构服务的认可或者不认可;资本的中介从中获取了自主经营的权利,他们可以对自己提供的金融服务和产品进行定价;资本的需求者能够在利率市场化下充分表现出他的差异性,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融资平台。从这个角度发现,利率的市场化同时给资本的所有者、中介以及企业的融资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利好,同时也给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带来了更广阔的平台。

三、新形势下利率市场化继续推进与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构想

(一)金融市场多层次建设 利率市场化最有力的保障就是健全的金融市场,为此,我国要不断去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以及深度,让金融市场体系更加发达、向多层次化去发展。继续推进货币、股票、债券三个市场的流动自由,加强市场间的交流与沟通工作,同时不断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体制,让央行能够快速地对短期利率进行调控,进而推动产期利率的发展。

(二)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中小型企业的融资贷款成为各大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增长点,与此同时,存款保险制度也应该作为其中重要一环。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就使得我国缺乏金融风险的处置机制,不能对风险银行做到及时化解,同时分散金融风险。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与长期发展,要尽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三)提升经营效率,增强竞争力 利率市场化道路带来的必然是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一味的服务大型企业、依靠信贷收取利息差的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合利率市场化下的金融业竞争。为此,要鼓励银行去不断拓展中小企业客户,同时增加多元化的服务来提升自身的经营范围,进而增强相互之间的竞争力,保持我国金融行业的活力。

(四)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利率过早全面市场化可能危害整个国民经济,并付出沉重代价。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应该和经济基础、管理体制改革同步推进,而完善、健全、有力的金融监管是利率市场化顺利进行的安全保障。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小银行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相比较在经济形势下行或停滞不前时,会收缩信贷融资规模,可能会造成企业融资困难。而在经济复苏或上行时,银行为了利润最大化会扩张信贷融资规模,在这样的情况下,会造成整个金融市场运行的不平稳,需要积极推进能自负盈亏的民营银行设立,同时要进一步促进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全方位、多层次地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参考文献:

[1]寿玉琴:《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企业融资影响的若干探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7期。

(编辑 向玉章)

作者:章叶英

第三篇: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改革

摘 要:金融市场又被经济学者称为资本融通的市场,是指资本供应者以及资本需要者两方经过信用工具的方式进行往来交易而融通双方资金的市场,即为金融商品交易往来的场所;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以市场为基础进行合理配置资本资金以及使用效率的前提下,以灵活迅速的方式将存储转化为投资的有效渠道。

关键词:中国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改革;创新

一、中国金融市场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相当复杂,当今经济学家普遍将其分成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这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又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子市场。其中,货币市场包括很多方面,其中金融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大面额可转让存单市场等是货币市场相当重要的几个方面。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有两大方面:中长期信贷市场以及证券市场。其中金融机构以及工商企业之间的贷款市场即为中长期信贷市场。而证券市场是经过证券的发行与贸易进行融资的金融市场,此中包含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保险市场、以及金融租赁市场等。当今金融市场也存在着一定的优缺点。

先从缺点方面来看:虽然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迅速,然而与西方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来一一列举。

首先,金融市场缺乏竞争力。目前,我国的金融创新过度依赖于政府,民间资本不突出显出死板僵硬,且在有限的各领域创新中,进展失衡。这都导致了金融资源效率降低,我国金融创新能力削弱。第二,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虽然目前,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已经建立,但与金融市场的现实情况还有一定的距离。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国家的政策落后,并且国家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导致一些企业钻空子,插漏洞。第三,上市公司的股权及治理结构不周密。2006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我国上市公司关于股权和治理结构的很多问题已经被解决,然而过小的投资者比重,较大的国家股,法人股比重,使流通股过于分散,与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相违背。第四,对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不足。目前,我国金融体制出入不断完善的阶段,关于投资者权益方面的法规还不健全。因此,对于资本,信息,专业知识都相对滞后的中小投资者来说,在交易时,权益往往受到侵害。而目前,我国应适当对中小投资者的权益进行保护。

优势方面:即使我们国家金融市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三十多年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朝着市场化方向的不断改革,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社会金融体系的范围不断扩大,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广泛。它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工明确的市场体系,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稳步地推进了金融市场的创新,迅速发展已有的创新产品;市场布局尤其是融资结构更为优化,直接融资范围有很大提高;金融市场范围不断加大,市场影响力和涵盖面也不断加强;金融市场改革进展顺利,呈向上结构发展。

二、金融机构改革

1.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金融机构只有一家,即承担中央银行任务又具体办理大部分银行任务的中国人民银行。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金融市场得到很大改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金融机构30多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由中国人民银行参与布置宏观调控,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的新型商业银行为主体,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分业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以及外资金融机构并存的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的新金融架构体系。

2.深化金融机构改革

此次在杭州举办的G2O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就世界经济展开重要讨论。我国的金融机构如何适应世界经济大潮,以确保可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就是改革。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使其平稳按照向上的轨道运行,金融机构改革成为三十多年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针对我国金融机构现状,应深入金融机构改革。

首先,应深入进行金融监管机制改革。众所周知,美国金融业监管及其严厉,我国也可以根据国情,将新兴金融机构纳入立法的范畴,以强化对于金融公司的监管。并以美国为前车之鉴,吸取教训,防止发生类似美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广大人民的正常理财以及国家金融业平稳有序发展。防止系统性风险也是必须进行的,去年,中央提出了包括去杠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要求没有系统性的财务风险,出现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资产与负债期限错配严重,监管部门需要对此提高警惕。

其次,改进政府的作用。政府应将有利于增强金融服务的税收,会计,财务等制度建立起来;也应将金融机构发展所面临的种种束缚解除;政府对社会金融机构的管制放松,不必要的金融发展条件予以去除,采用支持的策略使其建立正确的激励体制;稳步推行各种工具以利于形成市场定价机制,其中包括衍生的金融工具;针对评级评估会计确立明确的战略,使其既能考虑中长期市场发展和培育的需要,又能满足当前市场上的需求。

第三,应加快金融机构的创新。通过多样化,全面化,同质化这三方面进行市场金融组织结构创新,并使金融机构与其他业务领域结合,将以传统单一业务经营为主的金融机构转变成提供全能的服务的金融企业,使不同机构逐渐趋同。70年代以后,几乎所有大型商业银行均向连锁银行制和集团银行制发展。此举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同时增加经营效益,以开拓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品种。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市场化程度更高,更敏锐。

第四,完善金融组织体系的建设。大力支持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区域性专业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发挥典当行业的作用,使其对中小微企业进行融资服务。大力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鼓励符合相关条件,自身具有经济优势的地方法人以及金融机构尽早申请上市。同时,积极引进外资,完善金融监管机构设置,加强建设地方金融服务管理机构。尽早和相关部门联系,推出合理的共同协调的金融改革和创新方案,服务于社会金融市场。

第五,有效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国家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从而引导金融机构使其稳健经营,切实改进流动性管理和信贷管理方式,注意保证将金融市场的预期稳定,建全金融风险预警和处置方式以提高防控风险的能力及水平。加强跨市场金融产品的监管协调和风险监测,加强交叉性以促进社会各类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工具的协调高效有序地向前发展。国家应该采用综合措施来维护社会市场金融稳定,将存款保险制度的组织实施工作扎实做好,守住底线,坚决不让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保证金融市场平稳有序发展。

第六:新型金融机构应建设金融业新格局,拥抱“互联网+”。随着互联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终端通信等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型词汇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并以蓬勃之姿迅速发展,对传统金融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当今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新型金融机构应当积极采用“互联网+”的新型金融模式,推动自身企业转型。使企业适应世界潮流趋势,发展更好,建立需求导向的创新路径,使中国金融市场充满活力与生机。

第七,建立与农村新金融相得益彰的金融体系。推出适应农村和农村新经济发展的治理结构。当前,村镇银行的收取存款的渠道狭窄,业务范围受限,如一些银行卡业务及国际贸易结算等业务在村镇银行是不能进行的。截止2015年底,中国大约有500家村镇银行,其中大部分村镇银行里还未形成独立的IT系统,这使得新产品研发的速度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村镇银行应积极面对挑战,主动适应新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如引进民间资本,探索员工持股等制度安排,深耕农村市场,做有特色的“精品银行”等。在公司治理上,应该严格按照《公司法》及村镇银行相关章程,有效行使出资人及股东职责。相关领导也应该尊重其独立经营权,坚持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原则。

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改革是关乎国际民生的大事,追溯历史,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积极面对当前经济局势;方眼世界,我国应积极改革,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创新思想,发展理念,使我国金融市场平稳有序发展,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作者简介:曹博焮(1996- ),男,辽宁省锦西市人,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金融学专业学生

作者:曹博焮

上一篇:六年级数学学科论文下一篇:经济管理专业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