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谣言最好的办法是

2023-01-28

第一篇:破解谣言最好的办法是

破解地震6大常见谣言

【导读】地震躲在“生命三角”存活机会大,动物行为可以预测地震?„„真的是是这样吗?想当然的认为还是有事实依据呢?一起看地震中最常见的6个谣言。

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地震常识。针对这样的流言,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和果壳网总结并发布了6条经常被传播的错误地震常识。

谣言

1.地震时躲在“生命三角”里存活机会最大。 2.根据动物行为可以预测地震,比如蛤蟆大量聚集。 3.灼热干燥的天气是地震的前兆。 4.伤员可外敷土豆片内饮土豆汁疗伤。

5.地震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地球进入“震动模式”。

6.利用磁铁,或者观测到所谓的“地震云”可以预测出地震。

真相

1.实际上,发生地震之后,国际公认最可靠的自救方法是“伏地、遮挡、手抓牢”:迅速钻到桌子下边或用靠垫捂住最脆弱的头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并做好桌子大幅度移动的准备。 2.目前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支持“动物预报地震”的存在,甚至有一些实验显示了相反的效果。此外,“心理聚焦效应”也会让人产生动物能预报地震的错觉。比如常见的“预示着要发生地震”的情况“蛤蟆聚集”,其实不过是一些蛙类繁殖期的大规模聚集行为而已。

3.尽管当天气灼热干燥的时候确实发生过许多地震(天气闷热潮湿时也发生了很多),气候和地震实际上是没有什么联系的。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几公里的地方,而气候对这里的影响实在是太少了。

4.土豆片是早期微生物培养中常用的培养基,它很容易引来细菌、真菌大量繁殖,反而更加不利伤口恢复。

5.地震其实一直挺频繁。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00年以来全球5级以上地震数量统计可知,每年的大地震数目没有规律,但2007年算是其间地震较为频繁的年份。2010年以来的地震数量并未显示出数量上有异常。

6.地震发生前后,由于地层内地质快速变化导致地磁场产生一定程度异常,是可以理解的,也可以观测到。但是,这种地磁场异常的量级实在太小了,100米外普通输电线产生的磁场都是它的1000倍。这种异常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几乎无法被探测,更不可能利用它预测地震。此外,我们现在对这种条状云带的形成原因已经很清楚了,它只是一种毫无根据的“民间传说”。

人们之所以会传播谣言,往往是因为无知和恐惧,因为不清楚,所以相信大众普遍的看法。因为恐惧,所以将获得的信息传播出去,以求获得心理安慰,像是寻找同盟和心理平衡。心理医生说,虽然一些人知道自己所转述的并不一定合理,但无处求证,只能够那不确定的信息作为正确信息使用。

破解谣言最有力的莫过于科学的解释,能够有依有据,且可以通过事实证明的,希望会有越来越多的科普知识,能够清扫人们心头的迷雾。

小编短评

之前对于三角地带确实是有认识误区的,觉得那应该是安全地带,看来也是加入了个人主观臆测。多看点应急科普知识,还是好的,能不能关键时刻想起来真说不准了,几率应该蛮大,因为危急时刻冷静下来,大脑效率还是很高的。

第二篇:打造农村电商系统是解决农村电商当下困境的最好办法

当前,县域农村电商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特色农业作为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支柱,它面临着市场化水平低、产业链普遍较短、适用技术难以更新、知名品牌难以形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到了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对县域经济的突破发展造成了很大障碍。这些问题的存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县域农村电商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妥善的处理好生产商、流通商、电商服务商之间的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机制。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生产商、流通商、电商服务商还没有实现有效整合。生产商主体包括零散的农户、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品牌商等,这些主体独自运营,各自分散,所以农产品普遍市场化水平低,销售渠道匮乏、产业链普遍较短。农产品流通商既可以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可以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市场或者零售企业,这些主体的主要职能是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他们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并不关心,当然由于生产商的分散,产品的质量也无从把控。电商服务商的职能就在于“服务”二字,为农产品塑造品牌,为生产商、流通商提供电商培训服务。只有这三者实现了整合,农村电商的发展才能可持续。

如何才能实现生产商、流通商、电商服务商三者的有效整合呢? 打造农村电商系统是实现三者有效整合的最好方法。

第一,此系统能够将所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市场或者零售企业、签约农户等主体整合起来,实现统一管理,成为农村电商平台线上订单的供应货源。当大量需求出现时,可以最快实现有效供给,提高效率,同时也避免了农产品的滞销。

第二,此系统由政府部门牵头打造,以商务局为承头,与经信委、工商局、供销社、企业一起合作,贯穿从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直到卖场全过程,环环把控,通过系统中的包含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及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切实保障线上消费者对农产品种植、加工运输等过程相关信息的知情权,进一步提升对农产品的监管和品牌建设。

第三,此系统的打造离不开电商服务商的支持。此系统中涉及到的区 、乡(镇)、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物流信息管理平台等的打造均需要电商服务机构的协助,为农产品销售提供策划、推广、运营等服务,为政府行业人员、合作社、农场主、流通商、经纪人、电商服务人员进行实务培训,为农村电商各方面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生产商、流通商、电商服务商的整合是实现县域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而农村电商系统的搭建就是平衡这三者的桥梁,政府作为系统的主导者,也需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尊重参与主体的平等性、互动性。

第三篇:啤酒厂的谣言危机处理办法

题目回顾:

啤酒厂老板去喝早茶,听见邻桌有人议论,说:“他们的啤酒厂的啤酒不能再喝了,因为他们啤酒厂出了事了。由于他们内部员工打架,造成一员工死亡,啤酒厂为了不让此事被曝光出去,影响声誉,便把那死亡员工碎尸藏在啤酒厂储存室里,甚至有人喝啤酒的时候,发现他们生产的啤酒里面有人的指甲。” 啤酒厂经理听到后,早茶也不喝了,立马回到厂里召集各科室的负责人开会,将他在外听到的事详细说了一遍,结果各科室负责人反应根本不存在内部员工打架一事,更没有致人死亡并将其碎尸加入啤酒的生产中。此事纯属有人故意散播谣言。

处理办法:

"危机如火,水火无情 "。无论危机事件的起因何在,企业都应以积极的态度主动进行处理,为妥善处理危机创造良好的氛围,而不应推卸责任,消极等待,贻误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

在本案中,我是根据啤酒厂老板得知“碎尸案”谣言时,谣言正处于传播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形成期、成熟期、衰退期)而分别给出解决方案的。具体如下:

当啤酒厂老板得知“碎尸案”谣言时,谣言传播正处于成熟期,即其具有传播范围广,影响程度深,不可控因素较多的特点的时候,应采取高调处理的方式。

1 方案一:热处理,积极辟谣

一、成立危机公关小组,迅速展开对啤酒厂“碎尸案”谣言的全面调研,确定出危公关的原则立场,方案程序。危机发生时,啤酒厂要以最快的速度成立危机公关办公室或工作小组,调配训练有素的,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人员直接组成(必要时聘请专业的公关专家 ),并迅速展开谣言的全面调查,以最快的速度制定出公关方案和程序,为控制信息,回击谣言,重塑企业形象做好准备。

二、巧用媒介,与媒体、公众、政府进行积极的双面传播沟通

1、统一信息发出口径,指定新闻发言人,确保一个声音对外。危机产生后,啤酒厂高层领导必须以“新闻发言代表”或“企业代表”身份出现,在第一时间以坦诚的态度出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坚称产品没有问题。同时,安抚经销商、终端客户。另外,啤酒厂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团结起来,全员公关,主动其向亲朋好友解析谣言的产生情况。

2、做好网络公关。在啤酒厂官网上及时澄清啤酒厂“碎尸案”谣言,并及时更新有利新闻 ;在微博上并对各界质疑给出解答;在各大贴吧、论坛上,呈现大量力挺啤酒厂产品的帖子(由网络公关小组操控)。

3、召开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澄清啤酒厂“碎尸案”谣言,回应消费者、媒体关于啤酒厂生产的疑问,并报道此事。

4、发布网络软文。主要围绕啤酒生产原理,生产过程进行宣传等。

5、组织媒体和消费者、专家等考察啤酒厂生产车间。并把他们的考察情况形成新闻报道,如实报道此事。

三、巧借政府力量,增加公信力,全力辟谣

1、请警方迅速介入调查。尽快得出结果,并通过媒体报道调查进展。

2、请质监部门和卫生部门对啤酒产品进行检测。并如实向大众公布调查结果。

3、寻找谣言源头,查明原由背景,回击造谣者。对发出谣言者提出上诉,要求其公开赔礼道歉,维护企业形象。

四、参加公益活动、加强广告的投入,重塑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美誉度。受啤酒厂“碎尸案”谣言的影响,该啤酒厂的声誉多多少少受

2

到不良影响,此时,需要举办公益活动,来提高企业的形象,如捐赠、成立某资金会等。

五、公关活动结束后,做好善后工作,进行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估与反馈。公关活动结束后,啤酒厂要进一步规范厂里的各种规章制度,多多关心员工,处理好员工之间,劳资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要在公关方面加强培训,使得队员的公关意识得到加强。更重要的是要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估与反馈,进行最后总结,以提高啤酒厂自身的公关水平,为以后的公关活动积累经验。

方案二:冷处理,全力封锁

当啤酒厂老板得知“碎尸案”谣言时,谣言传播正处于形成期,即其具有传播范围较小,影响程度有限,不可控因素较少的特点的时候,应采取低调处理的方式,全力封锁谣言或直接把谣言的形成动机戳穿,遏制谣言往更广的方向扩散。

同时,务必要找出谣言传出的源头,找出其造谣的意图背景,必要时向法院提出诉讼,维护啤酒厂自身权益。

今后,啤酒厂要进一步规范厂里的各种规章制度,多多关心员工,处理好员工之间,劳资之间的关系问题。另外,要在公关方面加强培训,使得队员的公关意识得到加强。

当啤酒厂老板得知“碎尸案”谣言后,谣言传播正处于衰亡期,如果分析发现谣言的传播已成不了气候,而且原来的扩散和影响不严重,最好的策略就是不理会它。要知道,越是对谣言解稀就越会复杂,更有助于谣言的扩散。

今后,啤酒厂要进一步规范厂里的各种规章制度,多多关心员工,处理好

3 方案三:冷处理,不加理会

员工之间,劳资之间的关系问题。另外,要在公关方面加强培训,使得队员的公关意识得到加强。

参考资料:

(一)

危机管理中的谣言控制

来源:职业餐饮网发布时间:2007年01月28日点击数:

449【收藏】【讨论交流】

我们现在谈论企业危机管理往往提醒管理者要从企业自身找问题的根源似乎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很多时候企业危机的发生并不全是自身的责任,来自各种渠道的流言与谣传才是危机深化的罪魁祸首。如2001年初发生的大量媒体载文宣称《莫忽视微波炉的危害》引发一场严重的谣言危机;国外发生的美国百事可乐的“注射器谣言事件”等,在这些危机中,谣言的无法控制与肆意传播都是导致危机恶化的重要原因。在大众传播学里,流言被定义为公众相互传播的没有切实依据的特定信息,而谣言往往是指凭空捏造的带有恶意的虚假信息,可想这种传播对于企业的杀伤力会有多大。尤其是在国内近年来大众传播媒介势力的膨胀与消费者主权意识的增强,由此引发的危机不在少数,因而,我们在探讨危机公关传播的时候特别要关注一下,企业应该如何有效应对公关危机中的谣言传播。

一、认识危机中的谣言传播

在危机中面对纷杂的头绪,企业可能会无暇应对,这时就给谣言的传播制造了空间。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它就象瘟疫一样,一个谣言往往不知从何处冒出来,然后就开始迅速繁殖、流传开来。一般来讲,谣言传播通常会经过形成期、高潮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在谣言传播的形成期,只有少数人作为谣言的发源地相互议论,随之谣言的传播速度开始加快,迅速传给他人形成一种“锁链式传播”,这样就进入了谣言传播的形成期。在形成期,谣言的传播速度逐渐加快,谣言很快呈燎原之势,参与传播的人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当谣言为绝大多数公众所接受,谣言传播就进入了高潮期。其后,随着谣言重要性的减弱,谣言传播的频率开始下降,谣言传播逐步进入衰退期,直到 4

谣言完全消失。对于企业危机管理来说,控制谣言的产生是极为重要的事情,而且预防要比控制的效果好得多,也就是说最好在谣言的形成期就把谣言的形成动机戳穿。

在现代企业危机公关中,谣言传播的主体及其动机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无论企业的消费者还是竞争对手抑或社会公众都会成为谣言的策源地,主要有:竞争对手;消费者;大众传媒;有意或无意制造事端的其他社会公众,他们彼此充当着不同的角色。

1、竞争对手。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面临企业诚信缺失的局面,处于竞争关系的一方为挤跨对方、夺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会释放一些没有科学依据、不符合实际的信息攻击对方。如当年曾经由竞争对手谣传的春都火腿肠内含人肉的事情。

2、消费者。在现实中,消费者往往会不自觉的充当谣言制造和传播者的角色,其动机常常是由于对于产品或服务的不满,特别在要求正当权利或索赔被遭到拒绝时会倾向于向亲朋好友及社会公众散布谣言以发泄不满。如恒升笔记本电脑由于消费者对于售后服务的不满而在网络上散发不利言论。

3、大众传媒。现代传媒如虎是不少企业所心悸的,正所谓“成也传播媒介,败也传播媒介”,传媒的过分热情无意使得新闻媒体成为谣言的传播主体。更有甚者,传媒刻意炒作,往往使得危机中得的企业如火上浇油。这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

4、社会公众。其他社会公众也会有意或无意充当造谣、传谣者的角色。其中,有意者的目的在于利用谣言传播混淆人们的视听,以此方式发泄自己的某种好斗性、压抑性。如河南省郑州市“行长携巨款潜逃”的谣言造成该市交通银行发生挤兑风波。危机中的谣言传播从传播主体开始会以人际间的口头传播、大众媒体、因特网等渠道蔓延,更常见的是上述媒介的交叉组合,会呈现出网状的复杂结构。

1、人际间的口头传播。人际口传是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谣言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最无形也最具杀伤力的。按照大众传播学的解释,由于人际间口头传播很难保持信息编码、解码的完整性与精确性,因此难免谣言在传播过程中扭曲变形,甚至与信源的信息相差万里。对此想必我们不会很陌生。

2、大众传媒。很多时候危机中的谣言来源于大众传媒,由于大众传播媒体具有独特的舆论导向功能,因此它们的参与会使谣言形成自上而下的传播状态,传播速度较快、范围较广,受众具有“多”、“散”、“匿”的特征,所以经过大众媒介传播的谣言也就越发不易控制,而且更容易取得公众的信任。

3、互联网。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给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但是网络传播的匿名性、虚拟性使对网上发布信息很难进行事前审查过滤,人们在获取信息时也很难根据 5

信息本身进行真伪识别,人们往往津津乐道并予以传播。互联网的出现使危机公关变得越发有难度,如何控制网络语言的规范成为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

4、多种媒介结合。现实中的谣言传播不是孤立的,往往是人际间的口头传播、大众媒体与网络之间的结合,因此而形成的谣言信息“旋涡”式传播对企业的影响更大。

对企业而言,谣言传播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例如产品的质量、服务、性能、包装、商标,企业的资产重组、对手竞争、营销渠道、经营业绩、财务状况、人事变动等。最坏的谣言往往会宣扬企业反面消极的信息,如产品质量下降、使用不安全、企业高层人员的异动、企业面临破产等。如宝洁公司的商标被谣传带有魔鬼崇拜的标志等。谣言往往是对企业情况的一种猜测,其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的,在信息的解码、译码、释码过程中,记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发生变化,而且谣言传播者在传播中起一种主观评点的作用,下一级公众使内容本身带有上一级传播者意志出发的夸张性,也会引起谣言内容的偏激。危机公关中的谣言传播如不加及时、有效的控制,可在一定阶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从而给产品形象、企业形象以致命性打击。轻则产品积压、失去市场,重则一蹶不振甚至关门大吉。如雀巢公司曾由于在谣言开始期间处理不及时而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抵制运动,因而,正确的管理谣言的传播就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了。

二、谣言传播的危机管理

面对谣言传播造成的公关危机,企业必须做出自己的正确选择。克服谣言的影响,最好的方案是从自身做起,防范于未然,克服自己的弱点而使自己无懈可击;如果身陷危机的话,企业就要注意通过成功的危机公关传播对谣言予以回应,为自己挽回声誉。

1、建立谣言的预警机制。“有备无患”、“凡事预则立”,都说明预测、谋划的重要性,企业要全面、清楚地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情况进行全面预测,尤其是非企业自身原因而形成的谣言惑众等问题,制定危机公关的具体步骤和防范策略,企业可以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教训,针对企业自身的内、外部环境,预测可能出问题的环节,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公关措施,应该尽量具体、完善、富有操作性,使之制度化、标准化。如可能引发消费者方面的问题:对于产品或服务消费者是否真正满意,如果不满意的话他们是否有投诉渠道,投诉后是否会得到圆满解决,他们是否会向外传播,传播的剧烈 6

程度会是怎样?新闻传媒方面出现问题的可能往往有:最近企业与传媒的联络是否正常,报道的口径如何,出现过什么程度的反面报道?社会公众方面:企业与政府、社区、公众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企业有无伤害他们的地方?这就需要企业做出相应对策:尽量做好自身产品与服务,出现问题的话就及时派专人与消费者沟通、协商解决;与媒体联系,防止不实、不利信息扩散;内部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对问题性质定论等等。更重要的是危机管理小组要善于建立企业危机预警机制,对企业可能发生的谣言危机进行监控,当谣言一有苗头,企业讯息系统就会很快的感受到,及时反馈到管理层,以便随时保持警惕,以备随时对外宣传更正。特别是伴随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掌握的快慢将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加强企业内部沟通的顺畅、市场讯息的及时把握就显得十分必要。

2、组建危机管理机构。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应对谣言的措施最好是企业要做好组织上的准备,有备而无患。英国公关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在《危机公关》中提出了危机管理小组成员的常见特征,有:

1、点子型,积聚富有创造性的专门人才,不断提出新建议与新点子,使危机公关方案不断丰富完善;

2、沟通型,起承上启下的沟通协调作用以及与新闻媒体的融洽合作,使各方交流顺畅;

3、“厄运经销商”型,从反面不断运用逆向思维提出修正意见,尽量考虑完善;

4、记录型,善于总结完善,形成文字方案;

5、人道主义型,充分以人为导向,倾向于顾客利益至上,真正为社会大众利益着想,这正是危机公关获得成功最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现在“顾客导向”管理思潮盛行,CS理念大行其道,企业公关活动重视迎合消费者心理需求;危机公关也只有切实为消费者考虑,为社会大众创造价值,才会真正赢得顾客的信赖与支持,才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立身之本,这也正是我国企业家所缺少的、急需加强的经营理念。笔者认为现实运作中危机管理小组成员应包括:企业领导,他是重要问题的最终决策人物,有利于尽早做出权威决断。之所以要最高管理层参与危机管理,就是要保证危机管理的权威性、决策性;公关专业人员,是危机公关的理论参谋和具体执行者,负责危机公关程序的优化和实施;生产、品质保证人员,他们熟悉生产流程,容易把握生产过程出问题的环节,便于应付来自消费者及媒体的疑问;销售人员,对于流通程序熟悉,容易把握流通过程出问题的环节;法律工作者,作为企业的法律事务顾问熟悉企业日常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便于在法律程序上保证企业行为的正确性,特别是近年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越来越频繁、索赔金额日益看涨的情况 7

下,法律工作者出面利于尽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消费者热线接待人员,他们是接受消费者投诉、沟通信息和对外树立形象的重要环节,危机公关的第一道门户,如果处理得当的话,往往会把由投诉引起的谣言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众所周知,PPA风波让很多人茫然失措,社会上谣言四起,而训练有素的专职接线员,成为架起中美史克公司与客户、消费者的一道桥梁,一个极为有效的沟通渠道。在康泰克危机公关中,接线员的作用不可低估,从销售热线险些被打爆的事实可见一斑。危机管理小组强调企业内每个关键环节都有人参与,就是要在谣言爆发初期比较容易地找出问题所在,避免拖拉、扯皮现象,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对症下药而掌握主动。重要的是,在危机管理小组中要指定企业危机公关的新闻发言人,在危机来临时刻,企业内部很容易会陷入混乱的信息交杂状态,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危机传播,因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对外传播声音是形势要求的必然结果。新闻发言人专门负责与外界沟通,尤其是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口径一致地按照企业的对外宣传的需要把公关信息发布出去,形成有效的对外沟通渠道。这样,就可以避免危机来临时对外宣传的无序、混乱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公众猜疑,便于企业驾御危机公关信息的传播。

3、控制信息、回击谣言。谣言传播的初期一般容易为企业疏忽,或者自认为身正不怕影子歪而置之不理,典型就是三株公司的常德事件。其实,企业应该在“风乍起,吹皱一弯春水”时就引起警惕,并寻找谣言的来源、影响范围、造谣者的意图背景,以便对不同类型的谣言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在危机管理的经典著作中,都把危机发生的最初的24小时作为企业工作的重点,尽可能向公众提供其关心问题的相关信息,并通过扩大信息量的方法来防止歧义产生,以消除他们对企业相关问题的神秘感,这是减少谣言进一步扩散的重要方法之一。谣言出现后,企业要很快地作出自己的判断,确定企业公关的原则立场、方案与程序;在最快时间内把企业已经掌握的危机概况和企业危机管理举措向新闻媒体做简短说明,阐明企业立场与态度,争取媒体的信任与支持,避免事态的恶化。谣言产生后,最关注企业应对举措的不外是这么几种人:新闻媒体、竞争对手、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信息社会里的一个必然现象就是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它们对于企业的评判往往会左右着社会舆论,他们的舆论口舌将关系着企业的声誉和品牌形象。现在,新闻媒体的力量前所未有的高涨,他们会比企业更关心危机进程,也更有自以为是的对应措施提示给企业;同时往往会倾向于保护弱者,暗 8

中无形地加大了企业危机管理的难度。要避免一个误区:在真相出来之前,尽量避免接见媒体。其实,就是你不接触媒体,媒体也会编出种种理由作推测,国内不少危机风波的升级不正是没有及时控制不利信息传播的结果吗?不要试图隐瞒,那样只会使事情清越来越糟糕,还不如及时与媒体接触,争取他们的客观真实报道呢。千万不要忘记,危机公关的一个重要原则:开诚布公。这时也要注意出现不等事件搞清楚就盲目下结论,做出某种承诺的情况,这样往往会使企业难以自圆其说,陷入两难境界。企业危机公关会伴随着种种猜疑而艰难地进行着,企业要注意及时地把最新情况与进展通报给媒体,也可以设立专门的信息沟通渠道方便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探询,为真相大白之日作铺垫。这里的一大问题是他们对于企业危机的敏锐反应和过度关注,必然可能导致报道的失真或非理性化,因而能否争取到新闻媒体的真实客观报道就是危机公关的第一道难题。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处理绝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加强日常的情感联络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也有利于企业及早发现投诉事件的苗头,杜绝不利信息在新闻媒体中的传播,可决不能在谣言四起时才想起他。对于竞争对手来说,谣言的产生给其一个难得的市场进攻的机会,可能会利用一切机会来借机提高自己的影响而诋毁对手。企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给予同行一种暗示,不要利用谣言做什么文章,这样对于双方都不是好事情。社会大众作为企业的外部公众,是企业生产、销售、公关的现有或潜在的对象,对企业会有无形的压力。谣言会潜在地影响到所有消费者??他们会据此重新判断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问题。企业要注意争取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与信任,防止社会信任的丧失是头等大事,这就意味着企业要积极主动的作出企业的某种表示或说明来挽救企业声誉。其中应特别引起重视的是政府机构的作用,尤其是某些行业管理部门,它们对于企业的评价往往具有起死回生的力量。事实上,挽救危机的一个关键也是争取权威机构的鉴定支持,他们的结论往往是公正评判的最终依据。

随着公关工作的开展,应确保企业内部信息畅通无阻,尽可能让外界了解企业关切公众利益的立场与态度。在具体传播内容上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拨乱”,即尽快拿出事实真相给谣言传播者以迎头痛击??谣言最怕事实。此时,需要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如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等,利用他们的权威性消除谣言的影响;二是“反正”,即从正面阐述真相,在必要的情况下适时对公众做出必要的承诺。要尽量避免重复谣言本身,以防公众只获取信息中的谣言片段而强化对谣言的信任。为配合公共关系 9

措施的有效执行,企业要适当采用“以阐述事实为主,必要时可采用严正声明” 的公关广告宣传形式,拿出科学证据和事实,在谣言的主要密集区、在谣言的高潮期之前广为投放,用正确的信息赢得公众。同时也注意适时的司法介入。司法介入主要用以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彻底揭穿谣言的真相,同时对其他公众起一种警告和威慑力量,防止谣言肆无忌惮的蔓延。

4、总结经验与教训,提升企业公关水平。谣言危机过后,企业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手段处理谣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修复谣言给企业形象造成的破坏。同时,可以利用谣言危机创造的机会宣传企业正面形象,以求与公众重建互信关系。危机管理要注意“无风不起三尺浪”,审视危机发生深层原因,找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漏洞,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教训中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使公关意识渗透到每个员工的心里,真正把预防工作落实到位,让谣言没有可以产生的土壤。

阅读更多相关知识,返回【 危机公关 】栏目列表

参考资料(二) 公关中的谣言传播及其危机管理初探

谣言,是指凭空捏造的不可信的话。在各类公关危机中,谣言传播是导致组织形象严重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应对谣言传播造成的公关危机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管理层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本文在分析了公共关系中谣言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危机管理对策。

一、公关中的谣言传播特征

1、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一个谣言往往不知从何处冒出来,然后就开始迅速繁殖、流传开来。一般来讲,一次完整的谣言传播通常经历了形成期、高潮期和衰退期等三个阶段。在谣言传播的形成期,只有少数人作为谣言的发源地相互议论,随之谣言的传播速度开始加快,迅速传给谣言的次极源地,再传给他人形成一种“锁链式传播”,这样就进入了谣言传播的形成期。在形成期,谣言的传播速度逐渐加快,谣言很快呈燎原之势,参与传播的人越来越多 ,范围越来越广。当谣言为绝大多数公众所接受,传播达到或者接近一种平衡状态,谣言传播就进入到了高潮期。其后,随着谣言重要性的减弱 ,谣言传播的频率开始下降 ,谣言传播逐步进入衰退期,直到谣言完全消失。

10

谣言传播速度之所以很快,除了因内容具有稀奇性外,还与谣言传播的特殊网络有关。国外传播学者研究发现,谣言在一定群体或组织范围内的传播网络不同于其它类别非组织传播的网络。美国的传播学者曾用“葡萄藤”来形容谣言的传播。他们发现,“葡萄藤”传播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反馈性强等特点,呈现出一种双向性、交叉性,其传播覆盖面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

针对某一主题的谣言传播还有可能反复、循环出现。在企业公共关系中,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企业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危机管理对策所致。由于公众所关心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疑问没有得到解释,谣言便有反复出现的可能。这种反复表现在潜在状态和显在状态的交替。

2、谣言传播的主体及其动机具有复杂性。对一间公司而言,谣言传播的主体一般包括四类:竞争同业;消费者;大众传播媒体;有意或无意制造事端的其他公众。在这四类主体中,前两种更多见于后两种。

A、竞争同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处于竞争关系的一方为挤跨对方、夺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会释放一些没有科学依据、不符合实际的信息攻击对方。这种行为虽然在法律上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但仍为一些企业视为法宝。如1995年巨人集团为尽快以自己的产品“巨人吃饭香”取代娃哈哈,就在自制的《巨人集团健康产品销售书》中声称:“据说娃哈哈含有激素,造成小孩早熟,产生许多现代儿童疾病。”该书随巨人开发市场的触角伸向全国各地,造成娃哈哈当年销售量同期减少2/3。

B、消费者。消费者有时也充当了谣言制造和传播者的角色,其动机常常是由于产品使用不当或用过期、假冒伪劣产品而引发不满,集中攻击生产厂家或经销商。特别在要求赔偿而遭到拒绝时更倾向于散布谣言以发泄不满。再者,企业处理其它方面的危机不当或不及时的情况下消费者也容易由于购买或使用该企业的产品而诱发恐惧不安情绪,由相互议论而造成一定的舆论声势。比如,湖南常德“三株口服液致死人命”的事件发生后,由于厂家没有时采取有效的公关措施,消费者将病人死亡单纯归因于三株口服液,再加上新闻媒介的介入,从而舆论四起,三株公司的声誉严重受损。

C、大众传播媒介。新闻媒体成为谣言的传播主体往往是因为只顾追求新闻时效疏于调查而致。这种违反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行为使得媒体无形之扮演了造谣者的角色。如1998年7月22日南方某大报刊登了一则“一台沙松冰箱爆炸”的现场图片新闻,引发了一场“一台沙松冰箱自动爆炸”的谣言传播。几十万该冰箱用户强烈反应,有的甚至将冰箱搬到室外。后证明并非冰箱本身爆炸,而是一用户在冰箱中存放了易燃易爆品——丁烷气瓶所致。

D、其他公众。其他公众(个体或群体、组织)也会有意或无意充当造谣、传谣者的角色。其中,有意者的目的在于利用谣言传播混淆人们的视听,以此方式发泄自己的某种好斗性、压抑性。如1999年4月,河南省郑州市两名蓄意干扰该市金融秩序的个人制造了“行长携巨款潜逃”的谣言,造成该市交通银行发生挤兑风波。

2、谣言传播的渠道具有交叉性。有损企业形象的谣言传播是经过一定媒介传播的,包括人际间的口头传播符号(一定群体或组织内部的谣言个人交流系统也可归入此类)、大众媒体、因特网等,更常见的是上述媒介的交叉组合。

A、人际间的口头言语、非言语符号。由于人际间口头传播很难保持信息编码、解码的完整性、精确性,因此难免谣言在传播过程中扭曲变形,甚至与原始信源处的信息相差万里。因此,

11

这种口碑符号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随意性大、反馈迅速、保密性强等特点。我国先秦时代的《察传》一文就生动描绘了人际间谣言传播的奇特情形:“故狗似獗,獗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见《吕氏春秋·慎行览》)

B、大众传播媒体。由于大众传播媒体具有独特的舆论导向功能,因此它们的参与会使谣言形成自上而下的传播状态,其发出的谣言信息更容易取得公众的信任。大众传播媒体传播速度较快、范围较广,受众具有“多”、“散”、“匿”的特征,所以经过大众媒介传播的谣言也就越发不易控制。

C、因特网。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给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但是网络传播的匿名性、虚拟性使对网上发布信息很难进行事前审查过滤,人们在获取信息时也很难根据信息本身进行真伪识别。在求新求奇心理驱使下,人们往往喜欢对于谣言等反面动态信息津津乐道,不辩真假或半信半疑即予以传播。前述郑州交通银行挤兑风波中 ,造谣者就是通过因特网发布“行长携巨款潜逃”的虚假信息的。

D、多种媒介交叉组合。在一场完整的谣言传播中,往往既有人际件的口头传播和其他媒体的组合,也有大众媒体与网络之间的交叉。这种媒介的交叉组合容易形成谣言信息的“旋涡”型传播而富积更大的能量。

3、谣言传播内容以“黑色谣言”为主,且具有稀奇性、变动性。对企业而言,谣言传播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例如产品的性能、包装、商标,企业的资产重组、同业竞争、营销渠道、经营业绩、财务状况、人事变动等等。按照感情色彩的不同,谣言内容可分为“黑色谣言”和“玫瑰色谣言”两类,但以前者为主。

A、“黑色谣言”。这类谣言是指预告或宣扬企业的坏事、灾害、失败、分裂等反面消极的信息,是一种蓄意攻击、挑唆事端的行为。如产品质量下降、使用不安全、企业高层人员遭到意外人身伤害或法律诉讼、企业被收购等等。如某厂生产的“宫宝口服液”本是以人体胎盘为原料精加工而成,却被谣传是用牛、猪胎盘和人尿做的;宝洁公司的商标被谣传带有魔鬼崇拜的标志等。可以说,“黑色谣言”对企业起到了一种“骂杀”的作用。

B、“玫瑰色谣言”。对企业而言。“玫瑰色谣言”是指散布、拔高超越企业实际的种种承诺,但企业最终无法兑现的信息。公众在谣言传播的过程中由兴奋转为大失所望,继而大为不满或愤慨,将满心怒气都撒向企业。因此,“玫瑰色谣言”对企业起到了一种“捧杀”的作用。

谣言传播的内容一般还具有稀奇性,缺乏事实根据。谣言的情节越离谱、越违反常规,越能够迎合人们的求奇心理,就越容易引起人的关注,也就越容易流传开来。尤其对于“黑色谣言”来讲,更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如1996年法国奥尔良市的6家以色列人开办的服装店突然从车水马龙变为门可罗雀。原来该市流传很多年轻女子在该店秘密失踪。另外,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曾多次遭到各种稀奇古怪的谣言的攻击,如该产品瓶子中有老鼠肉的碎片、玻璃片等。

从动态来看,谣言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的。这主要是因为:第一,谣言作为一种非组织传播,一般靠人的记忆进行传播。而记忆则难免很难保持与原形完全一致。在信息的解码、译码、释码过程中,记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发生变化。第二,谣言传播者在传播中起一种主观评点的作用,下一级公众使内容本身带有上一级传播者意志出发的夸张性,也会引起谣言内容的变化。

12

5、谣言传播往往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公关中的谣言如不加及时、有效的控制,可在一定阶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从而给产品形象、企业形象以致命性打击。轻则产品积压、失去市场,重则一蹶不振甚至关门大吉。如70年代雀巢公司由于在谣言开始期间处理不及时而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抵制运动。虽经7年努力挽回声誉,但仅婴儿乳制品一项直接损失就达4000万美元之巨。

此外,竞争同业如对谣言传播以牙还牙,也以制造、散布谣言的方式相对抗,还可能导致两败俱伤,失去共同市场。如1992年北京市场的“亚都”、“百龙”矿泉壶大战即为生动一例。二厂都为排挤对方而大造谣言、相互诋毁。一方说使用对方产品可导致癌症、死胎、怪胎、心血管破裂,另一方则断言过久使用对方产品会造成结石。一时各种有关矿泉壶的谣言纷纷粉墨登场,终致北京市场萎缩疲软并波及全国其它市场。

二、谣言传播的危机管理

面对谣言传播造成的公关危机,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对待这一问题。事实证明,无论是采取对谣言不闻不问、视而不见的“鸵鸟”政策还是任由事态发展的“等着瞧”政策都会错过最佳处理时机。一般而言,组织可采用的应对方式有:

1、司法介入;

2、广告反击;

3、公关控制。应该说这三者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笔者认为相应的危机管理以公关控制为主、以其它两种方式为辅,相互结合、综合治理为上策。具体来讲,相应的危机管理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预警。企业应将谣言传播造成的危机列入管理当局的危机清单。鉴于谣言传播后果的严重性,组织最好能制定专门的预警措施和应对方案,以避免危机出现时的混乱和延误时机。企业可以指定自己内部的公关机构或者委托专门的媒介、公关公司对组织环境的各方面变动进行监控。

2、建立机构。主要是建立临时危机管理组织以调查谣言的缘由、预测谣言传播的危害程度及实施有效的信息控制等。谣言传播的初期阶段一般容易为企业疏忽,或者自认为身正不怕影子歪而置之不理。但企业应当在“风乍起,吹皱一弯春水”时就引起警惕,并寻找谣言的来源、影响范围、造谣者的意图背景,以便对不同类型的谣言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此外,如果谣言的来势很猛,就应立即成立相应的危机管理小组。该小组由公关、法律、传媒、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人员参加,并由企业高层管理者负责协调指挥。如聘有公共关系顾问也应及时取得联系,共商对策。

3、信息控制。减少谣言进一步扩散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尽可能向公众提供其关心问题的相关信息,并通过扩大信息量的方法来防止歧义产生,以消除他们对组织相关问题的神秘感。因此,在谣言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应确保组织信息畅通无阻,并尽可能让外界了解组织关切公众的态度。此时,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信息传播口径的一致。在具体信息内容上,应注意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拨乱”,即尽快拿出事实给谣言传播者以迎头痛击——因为谣言最怕事实。此外,还要注意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如企业最高领导人、行业协会、政府等,利用他们独特的权威性消除谣言的影响二是“反正”,即从正面阐述真相,并在必要的情况下适时对公众作出必要的承诺。另外,尽量避免重复谣言本身,以防公众只获取信息中的谣言片段而强化对谣言的信任。

为配合公共关系措施的有效执行,针对谣言传播的广告反击应注意以下几点:(1)、以阐述事实为主,必要时可采用严正声明的形式,以正视听;(2)、广告的目标是扼住谣言进一步蔓延,因此应在谣言传播的高潮期或此前开始投放;(3)、广告的投放地域应以谣言的主要密集区为主,

13

注意拿出科学证据和事实;(4)、不要重复谣言信息本身。

组织还应明确的是公关并非与司法的介入相冲突。此刻法律的介入主要用以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以防止其再次成为谣言传播的源头,同时对其他公众起一种警告和威慑力量。

4、善后。谣言危机过后,企业仍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手段处理谣言所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修复谣言给组织形象造成的破坏。同时,还可以利用谣言传播危机创造的机会宣传组织正面形象,以求与公众重建互信关系。如1982年强生公司“泰勒诺尔”风波过后,消费者仍不敢购买,惟恐再遭到投毒之险。该公司果断撤回市场上高达1亿美元的药品,将更坚固的三层密封新包装药品投放市场,消费者彻底摆脱了谣言的阴影。结果,公司声誉并没有下跌反而上升。

第四篇:抓住最好时机破解“三农”难题

抓住最好时机破解“三农”难题是一篇关于会议讲话的范文,由中国范文网编辑收集整理!免费提供,希望能够帮助您。 一、目前是中国农村发展环境最好的时期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深感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时期。从政策层面上,有了一个很好的政策环境,从舆论氛围上,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2004年中央1号文件专门就农民增收问题下发文件,是历年来力度最大、反响最强烈的文件。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把中央1号文件誉为当前“三农”问题的“百科全书”、农民致富的“冲锋舟”,为之拍手叫好。 目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三农”,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谏言献策,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良言,各级干部也在大声呼吁,基层干部按照政策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正开始热火朝天的贯彻执行。但是许多基

二、“三农”问题必须拆分细化逐项解决“三农”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农村、农业、农民的合称。农村是一个大概念,农业是一个产业,农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农民问题是“三农”的核心,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三农”问题急不得、慢不得。因其是历史造成,并在历次体制变动中不断积累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市场经济的实践也证明,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科学、理性,从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瓶颈入手,拆分细化,逐项解决。

三、解决农村问题要三管齐下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出台了农村三项政策,即土地二轮承包期限三十年不变、减轻农民负担和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当前解决农村问题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当前应该急速出台土地“永佃”,使用权继承、抵押、转让的土地政策,建立一个能使土地迅速流转的平台,如建立农村政策性银行,赋予其经营货币和经营土地的职能。 第二,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改革开放二十年,仅城市建设用地一项,城市就从农村拿走增值的2万亿。 1979--1994年的16年间实行农副产品剪刀差,农村就向城市贡献15000亿。目前,占全国70%的农村人口金融资产不足30%,城乡差距越拉越大,现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与城市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4,这是建国以来差距最大的时期。因此,政府对农村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必须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建议每年全国人大的例会审议财政预决算报告时,专题审议财政支持农村预决算执行情况。各级人大例会也照此执行,使财政支持农业制度化、法制化,不再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领导人的更迭而变化。力争在近年内将财政支持农业资金量由现在的占年度财政收入10%左右提高到16%左右,达到发展中国家的中上等水平。 第三,建立有效的农村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农村管理体制不仅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经济的需要。现有的农村管理体制特别是乡镇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的发展,乡镇政府被赋予越来越多的义务,官僚主义、机构膨胀、收费欲望强烈,因此必须重新构筑乡镇治理机制。现在有一种建议,撤销乡镇政府,从基层的实践来看,这种建议不现实。目前我国现阶段城乡二元结构和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突出,城乡人口比例4:6,城乡收入比例4:1;农村劳动力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大。加之我国地理条件复杂,农村防灾、抗灾和救灾能力脆弱,防灾抗灾任务繁重。需要有强有力的政权机器和政治动员能力,需要基层政府行使职能保护产权、维护法治、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乡镇治理机制如何设计?中央党校曾业松教授提出的“建立乡镇村一体的自治行政体系”的构想,很符合农村实际,就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地方行政自治的思路和原则,使行政体制和自治体制结合起来,使乡镇政府具备更多的民意基础和责任意识。

四、解决农业问题要充分考虑产业规律 正确认识农业是一项产业。以工业理念指导农业的确是不少地方的实践,但目前一些地方还停留在微观层面,还没有从宏观上将农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从产业政策上来研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村更应该把农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这个产业不管是弱势产业还是强势产业,还是传统农业状态下的小农产业,它毕竟是一个产业。大部分国家,特别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从农业起步的。我们应在认识上树立农业是一个产业的概念,从产业政策和市场经济规律角度来研究农业。 正确认识国家农业直补政策。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对农业的直补政策,是对农民“多予”的一个直接体现,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但这只能是暂时性的措施,从长远考虑,应该研究直补资金效益最大化的问题。目前国家从总量上拿出了一大笔钱,但具体到每个农民头上,补助效益如何,值得深思。农民一亩地国家补上十几元,农民也很高兴,一家三四亩地得几十元补助,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解决不了多少问题。许多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反而没有能力和资金来解决,比如灌溉用的塘湖堰渠的修缮,农资市场的假冒伪劣整顿与治理等等,若政府在这方面对农业产业扶持就大有作为。 发展农业应加大对农业的支持。重点支持与农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基本农田的治理和保护、旱涝保收田的建设、蓄水和灌溉工程、防洪除涝工程、机耕道路的修建、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再如建立质量检测体系、质量评估体系和品牌保护体系,在注册、保护和申报农业产品等方面出台一些政策。这些资金补助和政策性支持并不是对哪一种产品进行的,而是对整个产业进行补助。 发展农业应走产业化的道路。只有走产业化的道路,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够解决全国2.3亿户农民分散经营的问题。通过产业化把农民组织起来,适应和参与市场经济,才能使我国农产品“优的多起来,多的优起来”,产业的“蜂窝型”才能“板块化”。在过去我们对于产业化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用行政手段干预和干涉的形式来发展产业化;二是把产业化限定为农特产品的经营,忽视了对大宗农业产品的发展。所以,必须走出这两个误区。 首先应考虑传统的优质农产品,比如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性特产,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能够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都是被广大农民所接受的,适合当地农民种植习惯的,也是后来推广发展成本最低的产品。所以,应从传统优良产品入手,走产业化的道路。 其次,对于已经形成的、具有比较经济优势的优良产品,迅速整合成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比如说山东的蔬菜、沿海的渔业,河南优质专用小麦等优特质产品。 其三,农业产业化不能忽视大宗农产品的产业化,比如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等的产业化,应迅速用政策催生一部分龙头产业。同时,农业产业化要走农业工业化的道路。现在很多人认为工业化只存在于城镇,而且普遍认为乡镇企业已经垮掉了,工业化道路没法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新时期农村工业化的道路怎么走呢?有三条路径:做大做强现有的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项目;从提升传统农业入手,走劳动密集型、资源转化型的工商业。如果在农村也搞高科技,这是一个指导性的误区。应着力发展一头在田间,一头在工厂,产品进商场的产业,特别是千家万户都能上的工业产业。

五、解决农民问题关键要解决好城乡统筹 当前城乡统筹亟待解决的是农民绝对贫困问题,农民的市民待遇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的入手处,出路就是要加大农民市民化的福利建设,这也是城乡统筹的必然要求。城乡统筹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农民贫困的体制性障碍也就清除了。 第二,建立农村养老体系。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农民占总人口的74%,其中,60岁以上的有7285万人。这部分人的养老问题不解决,农村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比如计划生育问题,农村家庭的规模虽然逐渐变小,完全核心户不断增多,理论上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但由于养老仍以家庭为主,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的迁徙。农村若建立像城市一样的养老体系,可以参照城市筹措资金的方式来进行。有个人部分,有集体部分,以及中央政府的补助。从操作层面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渠道解决资金的问题。一是可以将7285万60岁以上老人承包的责任田的使用权的若干年抵押给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既经营货币又经营土地),获取社保资金。如果使用权按15年抵押,每年使用费按300元计算,可以一次筹集近4000亿;二是将粮食直补资金和各级承担的粮食风险基金打入个人养老帐户;三是个人缴纳。四是集体收益和社会筹集部分。 第三,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开展的有声有色,国家应该把它制度化、规范化。在解决了低保和养老问题后,农村合作医疗可以考虑自筹资金,国家适当补助的方式。

六、成立政策性银行为农村金融输血,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本金

《[推荐]抓住最好时机破解“三农”难题

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五篇:抓住最好时机破解三农难题

一、目前是中国农村发展环境最好的时期“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深感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时期。从政策层面上,有了一个很好的政策环境,从舆论氛围上,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2004年中央1号文件专门就农民增收问题下发文件,是历年来力度最大、反响最强烈的文件。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把中央1号文件誉为当前“三农”问题的“百科全书”、农民致富的“冲锋舟”,为之拍手叫好。

目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三农”,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谏言献策,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良言,各级干部也在大声呼吁,基层干部按照政策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正开始热火朝天的贯彻执行。但是许多基层干部,有个共同的感受是中央1号文件出台前大家千呼万唤,出台后又猛然不知如何下手抓落实,这反映出基层干部在做农村工作中如何科学理解领会中央精神、如何积极主动地落实中央决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但大家也感觉到,有两对矛盾需从政策层面解决。一是“三农”政策与各级基层落实之间的矛盾;二是“三农”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存在。因此,在政策的制订上,必须体现高效率、低成本、易操作;在抓落实上,必须是“横到边,竖到底”,不留死角。学者和研究机构既要有使命感,又要切忌片面性、理想化。实践者既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又要防止盲从和畏难情绪。

二、“三农”问题必须拆分细化逐项解决“三农”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农村、农业、农民的合称。农村是一个大概念,农业是一个产业,农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农民问题是“三农”的核心,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三农”问题急不得、慢不得。因其是历史造成,并在历次体制变动中不断积累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市场经济的实践也证明,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科学、理性,从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瓶颈入手,拆分细化,逐项解决。

三、解决农村问题要三管齐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出台了农村三项政策,即土地二轮承包期限三十年不变、减轻农民负担和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当前解决农村问题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当前应该急速出台土地“永佃”,使用权继承、抵押、转让的土地政策,建立一个能使土地迅速流转的平台,如建立农村政策性银行,赋予其经营货币和经营土地的职能。第二,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改革开放二十年,仅城市建设用地一项,城市就从农村拿走增值的2万亿。1979--1994年的16年间实行农副产品剪刀差,农村就向城市贡献15000亿。目前,占全国70%的农村人口金融资产不足30%,城乡差距越拉越大,现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与城市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4,这是建国以来差距最大的时期。因此,政府对农村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必须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建议每年全国人大的例会审议财政预决算报告时,专题审议财政支持农村预决算执行情况。各级人大例会也照此执行,使财政支持农业制度化、法制化,不再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领导人的更迭而变化。力争在近年内将财政支持农业资金量由现在的占财政收入10%左右提高到16%左右,达到发展中国家的中上等水平。

第三,建立有效的农村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农村管理体制不仅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经济的需要。现有的农村管理体制特别是乡镇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的发展,乡镇政府被赋予越来越多的义务,官僚主义、机构膨胀、收费欲望强烈,因此必须重新构筑乡镇治理机制。现在有一种建议,撤销乡镇政府,从基层的实践来看,这种建议不现实。目前我国现阶段城乡二元结构和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突出,城乡人口比例4:6,城乡收入比例4:1;农村劳动力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大。加之我国地理条件复杂,农村防灾、抗灾和救灾能力脆弱,防灾抗灾任务繁重。需要有强有力的政权机器和政治动员能力,需要基层政府行使职能保护产权、维护法治、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乡镇治理机制如何设计?中央党校曾业松教授提出的“建立乡镇村一体的自治行政体系”的构想,很符合农村实际,就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地方行政自治的思路和原则,使行政体制和自治体制结合起来,使乡镇政府具备更多的民意基础和责任意识。

四、解决农业问题要充分考虑产业规律正确认识农业是一项产业。以工业理念指导农业的确是不少地方的实践,但目前一些地方还停留在微观层面,还没有从宏观上将农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从产业政策上来研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村更应该把农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这个产业不管是弱势产业还是强势产业,还是传统农业状态下的小农产业,它毕竟是一个产业。大部分国家,特别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从农业起步的。我们应在认识上树立农业是一个产业的概念,从产业政策和市场经济规律角度来研究农业。

正确认识国家农业直补政策。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对农业的直补政策,是对农民“多予”的一个直接体现,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但这只能是暂时性的措施,从长远考虑,应该研究直补资金效益最大化的问题。目前国家从总量上拿出了一大笔钱,但具体到每个农民头上,补助效益如何,值得深思。农民一亩地国家补上十几元,农民也很高兴,一家三四亩地得几十元补助,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解决不了多少问题。许多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反而没有能力和资金来解决,比如灌溉用的塘湖堰渠的修缮,农资市场的假冒伪劣整顿与治理等等,若政府在这方面对农业产业扶持就大有作为。

发展农业应加大对农业的支持。重点支持与农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基本农田的治理和保护、旱涝保收田的建设、蓄水和灌溉工程、防洪除涝工程、机耕道路的修建、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再如建立质量检测体系、质量评估体系和品牌保护体系,在注册、保护和申报农业产品等方面出台一些政策。这些资金补助和政策性支持并不是对哪一种产品进行的,而是对整个产业进行补助。

发展农业应走产业化的道路。只有走产业化的道路,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够解决全国2.3亿户农民分散经营的问题。通过产业化把农民组织起来,适应和参与市场经济,才能使我国农产品“优的多起来,多的优起来”,产业的“蜂窝型”才能“板块化”。在过去我们对于产业化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用行政手段干预和干涉的形式来发展产业化;二是把产业化限定为农特产品的经营,忽视了对大宗农业产品的发展。所以,必须走出这两个误区。

首先应考虑传统的优质农产品,比如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性特产,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能够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都是被广大农民所接受的,适合当地农民种植习惯的,也是后来推广发展成本最低的产品。所以,应从传统优良产品入手,走产业化的道路。

其次,对于已经形成的、具有比较经济优势的优良产品,迅速整合成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比如说山东的蔬菜、沿海的渔业,河南优质专用小麦等优特质产品。

其三,农业产业化不能忽视大宗农产品的产业化,比如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等的产业化,应迅速用政策催生一部分龙头产业。同时,农业产业化要走农业工业化的道路。现在很多人认为工业化只存在于城镇,而且普遍认为乡镇企业已经垮掉了,工业化道路没法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新时期农村工业化的道路怎么走呢?有三条路径:做大做强现有的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项目;从提升传统农业入手,走劳动密集型、资源转化型的工商业。如果在农村也搞高科技,这是一个指导性的误区。应着力发展一头在田间,一头在工厂,产品进商场的产业,特别是千家万户都能上的工业产业。

五、解决农民问题关键要解决好城乡统筹当前城乡统筹亟待解决的是农民绝对贫困问题,农民的市民待遇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的入手处,出路就是要加大农民市民化的福利建设,这也是城乡统筹的必然要求。城乡统筹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农民贫困的体制性障碍也就清除了。第二,建立农村养老体系。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农民占总人口的74%,其中,60岁以上的有7285万人。这部分人的养老问题不解决,农村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比如计划生育问题,农村家庭的规模虽然逐渐变小,完全核心户不断增多,理论上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但由于养老仍以家庭为主,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的迁徙。农村若建立像城市一样的养老体系,可以参照城市筹措资金的方式来进行。有个人部分,有集体部分,以及中央政府的补助。从操作层面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渠道解决资金的问题。一是可以将7285万60岁以上老人承包的责任田的使用权的若干年抵押给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既经营货币又经营土地),获取社保资金。如果使用权按15年抵押,每年使用费按300元计算,可以一次筹集近4000亿;二是将粮食直补资金和各级承担的粮食风险基金打入个人养老帐户;三是个人缴纳。四是集体收益和社会筹集部分。

第三,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开展的有声有色,国家应该把它制度化、规范化。在解决了低保和养老问题后,农村合作医疗可以考虑自筹资金,国家适当补助的方式。

六、成立政策性银行为农村金融输血,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本金

抓住最好时机破解三农难题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上一篇:贫民窟百万富翁观后感下一篇:培训班开学典礼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