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查报告毕业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市场调查报告毕业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国家的工业4.0体系的构建实质上就是信息化和自动化相融合的过程,未来各领域运营都将引来一系列的变革,工业工程身为交叉学科在这一过程中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IE毕业生作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存在一定的优势。

第一篇:市场调查报告毕业论文

经济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

摘要:经济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挑战,本文以调查分析为手段,掌握了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认为可以为就业工作提供抓手,为未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奠定现实基础。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建议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描述

G大学的学生就业工作伴随着该校的改革的转型,从工作时间轴上,就业工作可分为“两个时期”“三个年度”。“两个时期”,即从2010年至2012年6月,是本科生就业工作成熟完善期,而2012年6月至今,该校落实研究生二级管理,是本、硕学生就业工作共存发展期,两个时期的工作共同见证了该校的发展脉络和跨越进步。“三个年度”代表了2010年、2011年、2012年三个就业工作年度,三个年度均实现了较高的就业率,共同度过了2011年的相对就业低潮,三年平均就业率本科毕业生达到了95.53%,硕士毕业生达到了95.08%。

二、研究及调查概况

为进一步核实就业统计数据,在本文写作之前,笔者对该校经济类本硕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此次调查主要采用电话采访的方式,通过对调查者进行电话联系,收集相关就业信息。为保证联系到尽可能多的已就业本科、研究生,此次调查先后进行了三轮电话采访,历时一月。本科生三届毕业生共743人,通过登记电话号码取得联系共401人,占总人数的60%。三届毕业研究生共计347人,其中电话拨通且接受采访的共计213人,占61.4%。

本次调查从经济类本硕毕业生整体、各专业就业状况两个角度进行追访,双角度均从工作地点选择等八大项进行访问。

三、研究结果及建议

从毕业生整体角度,对本硕各项调研要素进行归总。值得注意的是,该表各要素数据均取各该调查所得的最高值,以此体现最具代表性的就业状况,年薪状况除外。由数据可知,毕业生通过互联网求职已成为主流,北京是该校本硕毕业生主要的求职意向地区,半数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到国企工作,并工作在与所学专业较相关的金融领域,从事第三产业的相关工作。毕业生初次就业三年内更换工作不频繁,能够踏实本职、专注工作。在“专业相关度”要素上,硕士的评价低于本科近半数(百分比衡量)。本硕工资呈现差距,入职年薪硕士毕业生高于本科毕业生17.37%,目前年薪则多出32.17个百分点。在“专业培养建议”上,本、硕不约而同选择了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该校经济类本、硕两个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对比来看,本、硕兼有的专业,除财政学专业外,硕士毕业生三年平均就业率高于本科毕业生;只设有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或学科中,专门史就业率最低。从经济类各专业三年平均就业率来看,本科方面,金融、国贸、贸经三个专业就业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而在硕士研究生方面,专门史三年平均就业率最低。从各专业内各年度数据看,2011年就业率最低,除保险专业走势平稳之外。出现逐年上升趋势的本科专业有金融学、国贸、保险、经济,维持平稳的本科专业有统计、财政,呈下降趋势的本科专业有贸经。硕士研究生方面,三年中,各年就业率逐年上升的专业有国贸、财政、专门史,保持平稳的专业(学科)有金融学、产经、统计、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没有就业率下降的专业。

针对经济类毕业生的就业调查结果,谨提出以下建议。

1.就业率统计仍需精确。数据是就业工作分析的基础,数据不尽不实是统计的大忌。本次调查中,离京工作毕业生多因手机更换而未能联系,造成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完整;年薪问题相對隐私,受访者的回复不够明确,可能会造成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失真等等。“就业率提纯”也应是工作重点之一,应将“签约率”作为就业率参考的主要指标。继续按照现有方法,将“签约”“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证明”“升学”“出国”“自由职业”的就业类别分项统计。

2.就业、培养仍需协调。就业工作和培养工作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两翼,学生未来走出校门能否在社会中赢得一席之地,能否在本专业领域呈上升发展趋势,有赖于就业和培养互相配合,共为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该校从2011年起招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一下简称“专硕”),包括金融专硕、保险专硕、应用统计硕士、税务专硕、资产评估硕士5个专业,共37人。2013届专硕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值得密切关注,与专硕培养方面的协同合作必将成为未来的热议之题。

3.学生指导、规划仍需深入。总结本次调查,可以得出,学生就业的狭隘性——就业意向地区集中在以北京为首的中心城市,中部、西部地区就业意愿极弱;升学率有所提高,但在考研、考博的学生中依然存在定位偏高,不切实际的情况等等。学生就业的盲目性——就业前不注重职业规划和就业、毕业准备,面临就业目标不明、职业选择盲目。凡此种种,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任重而道远。

4.多方配合仍需密切。从本科毕业生就业看,不得不提出的是,家长对学生的初次就业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个别家长对就业工作态度消极,对就业手续重视程度不够。这一方面是由于本科生中北京生源居多,学生就业条件较优越,家庭环境较好;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个别家长就业观念不正确,对子女教育培养的导向存在偏差,不能正确鼓励子女自力更生、勇于承担青年人的责任和义务,不利于学生成长、成熟。从本、硕士毕业生就业看,今后还需在校内外合作、实践实习平台创建和机会创造、就业培养两股力量协同配合上下功夫。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实现校企联合创建平台,如何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社会资源、校友资源的融合与互惠,如何利用如上利好为学生就业发展助力,都将是我们未来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载于《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2.赵崇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视点》[J],《特区经济》,2005年09期

3.东方言,《大学生就业不能靠下“死命令”》[J],《成才之路》,2007年08期

【责编 张景贤】

作者:张娜娜

第二篇:基于市场需求的工业工程毕业生就业趋势调查

摘 要:国家的工业4.0体系的构建实质上就是信息化和自动化相融合的过程,未来各领域运营都将引来一系列的变革,工业工程身为交叉学科在这一过程中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IE毕业生作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存在一定的优势。

关键词:IE毕业生;物联网;工业4.0;IE人才就业;IE人才培养

在当今的大形势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愈发严峻。特别是工业工程毕业生,大学期间学习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更是模糊不清。本报告主要以调查工业工程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入职岗位和往年毕业生从事的领域为依据,再依据其对未来大趋势的适当分析来探讨未来工业工程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前景,相信不论是在校学生、毕业生还是高校在面对当今的经济发展趋势都离不开对这些问题的探讨,相信读者能从中得到思考与启发。

1 调查方式及范围

针对工业工程毕业生就业前景,本次调查活动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运用线下和网络调查等方式获取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2 调查内容

2.1 工业工程毕业生就业去向

IE作为制造业的“诊断医生”随着改革开放浪潮所带来了的中国产业的激流,1993年招收了我国给第一批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近三十年的发展,目前已有超过两百所高校开设工业工程专业,每年为我国输入约四万名IE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根据最近几年的工业工程毕业生的就业区域情况分析,IE毕业生主要选择在一线城市就业,就业于上海、深圳的居多,占40%。一线城市的IE应用也较为广泛,由于这一带经济发达,IE毕业生在这些城市的工作满意程度更高。而在如西北地区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工业工程的运用较少,他们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仅少有工业工程的毕业生到较落后的地区就业。

2.2 社会对交叉学科人才的需求

国家的工业4.0体系的构建是自动化体系与信息化体系完全成熟后相融合的过程,也被工信部称为两化融合,这一新体系的构建也将随之迎来一系列的变革,因此对于高校学生的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

中国智能制造的同时也伴随着 用户对体验感的要求的并力提升。工业工程的毕业生作为交叉学科人才,掌握了生产相关要义的同时也相当程度地了解社会人文及人因,使得产品更加贴合用户的体验。工业工程的毕业生由于高校的培养以及工作的需要,本身对多领域都具有一定的认知,而且具有学习多个领域知识的能力,对于未来的万物互联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有着强大的适应能力。

3 工业工程毕业生就业状况

3.1 未来时代趋势

(1)生产智能化。在万物互联的趋势下,产品生产愈加智能化、柔性化、个性化,每一件产品将能做到按需生产且将能按照消费者的需求与特点量身定造。

(2)产品智能化。产品愈加智能化,产品逐渐成了“数据采集器”,产品可以自主采集使用者和产品自身的相关变化数据,最后数据被保存至云系统中,用户能够更好的观察自身和产品的情况及趋势,产品开发者可以根据用户的实时体验反馈来调整产品状态,也能更好地规划下一代产品的研发。

(3)服务智能化。产品端可以依靠由使用者的实时数据所组成的云信息网拓宽企业的服务业,厂商能够按时提醒使用者的身体状况以及产品的磨损情况并凭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4)云生产网。工厂的生产也愈加智能化,工厂不再是单单个体,而是源于信息化的融入,工厂与工厂将能够相互组合为“云生产网”。生产线的过载与空闲的不平衡情况将得到解决。

(5)跨界模式盛行。智能产品所收集的用户数据或存在产品端所用不到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往往对于其它行业领域可能迫切需要,厂商可以借此而开拓相关的业务使自身能在多个行业领域都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3.2 就业环境分析

时代变革引起就业严峻。目前处于时代的变革阶段,在自动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过程中,对于高校毕业生的知识体系的丰富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毕业生的专业所学知识过于偏重于技术或者过于偏重于理论,使得自己没能很好的过渡,导致自己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的脚步,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而工业工程专业作为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所以企业会更关注工业工程毕业生。随着中国智能制造2025的提出和复合人才在市场愈加受青睐的背景下,高校开始着手改革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使学生能成为即将到来的“物联时代”中的新兴人才,所以伴随着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改革, IE人才将不仅仅在制造业,可能在多个行业都愈发具有竞争力。

3.3 可就业职位与市场需求形式

工业工程作为交叉学科,也使得工业工程的毕业生具备了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能够就业于多个行业领域,制造业、政府机关、服務业、互联网行业、金融、房地产、医疗设备等等都有工业工程的影子。工业工程在制造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物流业、金融银行、交通运输业、医院、环保、农业管理、咨询服务、军事后勤等行业都将需要IE去优化,因此工业工程将来可能成为备受各行业青睐。

4 调查结果分析

4.1 就业行业分析

从近几年工业工程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制造业与互联网行业是工业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有近76%的工业工程毕业生选择就业于这两大行业领域,其中有近44%的毕业生就业于制造业,有近22%的毕业生选择了互联网行业。而作为新兴产业的新能源也成了工业工程毕业生的向往领域,有近13%的毕业生选择就业于新能源行业。其余毕业生选择就业于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分别占比9%、7%、5%。

4.2 工业工程主要就业行业薪酬分析

如图2所示,就业于互联网行业的毕业生的薪酬最高为7.1k与制造业和房地产行业分别相差17k和18k。就业于金融的薪酬为6.3k仅次于互联网行业,次之是批发和零售业。笔者认为IE人才会趋向就业于信息、互联网行业,不仅仅是因为当前的互联网与信息行业的薪酬较高,还在于当今“万物互联”的时代趋势所然,在未来的物联网时代,作为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将会变得尤为重要。

5 总结

5.1 结论

(1)面对当今“万物互联”的大趋势,工业工程专业在我国应用宽阔,有交叉学科知识体系的复合人才在当今各行业领域中都是较为稀缺的,对于IE人才而言,他们有着较前的就业竞争力且发展潜力大。

(2)工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目前相对其它行业而言更加适合在制造业发展且具有相当的成长空间,而互联网和信息行业鉴于时代趋势,就业于该行业的毕业生也有着可观的前景。

(3)相对于我国内陆,IE人才在一线、新一线等有经济优势的城市往往更受欢迎,往往这些城市的企业对IE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因此工业工程毕业生更加适合就业于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地区。

(4)毕业生从事制造业的人最多,约占44%,其次是互联网新能源和金融行业。主要从事的岗位是IE专员,约占25%。

(5)工业工程毕业生作为交叉学科的复合人才,在当今“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变得愈发重要而不可替代。

(6)企业对工业工程毕业生需求较大,毕业生有很强的岗位适应性,大多数参加工作的毕业生都学以致用,就业前景良好。

5.2 对工业工程毕业生就业和企业的建议

(1)为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产业结构,企业应该多引用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来改善基础设施,达到向现代型企业发展的目的。

(2)随着2025中国智能制造的提出,不管是制造业和互联网行业,还是其它产业都应加大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应用。

(3)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和企业类型非常集中,这一点与调查报表的统计信息一致,需要适当引导。

(4)高校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与模式需要跟进国家的2025计划,使得工业工程毕业生能为实现2025计划发挥重要作用。

6 結束语

鉴于当今时代变革之势,IE毕业生面对的就业压力骤增。在本次对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展开的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对于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广泛涉猎多个方面的知识,构建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使自己成为对接未来的“万物互联”时代的复合人才是尤为重要的。当前高校教师与学生都应当意识到这一点,若过分侧重理论知识,高校所培养的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能力与未来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要求之间将存在可见的差距。针对此,高校需要深度分析时代所需,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师资力量的投入,引入新的教学方案,改变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未来的物联网时代的创新型与复合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昕,刘军,刘新宇.工业4.0与智能制造背景下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25):254-255.

[2]张建桃,何栢强,张凯,等.工业工程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7,(36):25-29.

[3]曾莉,张建桃,叶碧柳,等.华南农业大学工业工程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现状[J].现代计算机,2019,(15):65-69.

[4]王波.物联网时代创意思考与跨领域人才培育[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9):138.

[5]赵翠芹,韦丽娟,冯太琴,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物联网技术,2019,9(08):103-105+108.

[6]紫轩.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国家软实力——培养高端复合人才是第一要素[J].科技与企业,2011,(12):2-4.

作者:匡泽巍 徐智超 何龙巡

第三篇:湖南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摘 要】据2010年麦可思调查机构对主要专业就业率的统计排序,其中美术学与音乐学分别占据了失业率的前两位,达到15%左右,且不论这份数据的可靠性有多少,至少它隐含了一个客观现象,即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让人乐观。本文就湖南省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原因以及对策做简要论述。

【关键词】音乐毕业生    就业    现状   原因     对策

一、现状

笔者曾制作了一份针对音乐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湖南师大音乐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生。因各项因素的干扰,回馈数量并不大,但根据已回收的调查统计可略见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从学校毕业走入社会已将近3年,在反馈的数据中有一半的人在做着和自己原本专业不符的工作;对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结合程度一项有一半人数认为基本结合,认为结合很好的仅14.29%;而选择结合较差的同学比例达到了35.71%。对现任工作的满意程度一项不满意者占到了1/4,其他则为基本满意,在对未来的打算一项中决定做好现任工作的比例为42.85%,不到总人数的一半;占比次之的则为寻找工作机会或更换工作,这部分人的比例为35.71%,如果加上决定自主创业的人数,有意或决意更换工作的人数比例则将达到57.14%;而在收入水平一项中意外地出现了一个分水岭,即月收入为4000~5000元之间的人数甚少,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人数比例近总人数的1/4,四千元以下的占比超过了总人数的3/4,而3000元以下收入人群又占到了绝大多数,就连2000元以下的人数也占了相当比重。即便是在如此不利的收入水平或不尽满意的职业岗位上,还是有近3/4的人对现任工作表示基本满意,笔者仅能凭猜测领会这其中的无奈。

二、探因

(一)高校扩招

自1999年国家教育部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以来,全国各大高校扩招人数逐年递增,新开设的各类学科专业也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音乐专业这门学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为了扩大招生力度,吸纳生源,大部分学校同时期开设许多新学科课程,然而这必然增长了学校师资的需求量,加之新成立的学科和学院教学资历尚且年轻,给教学质量造成了实质性的压力。这一方面影响了教师行业的整体水准,另一方面对于学校针对扩招后的课程改革和调整以及人员管理甚至相应教学条件设施的更新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考验。高校扩招不仅仅带来万千学子争相考学的压力,也直接造成庞大毕业生规模的就业压力。

(二)市场需求

湖南作为艺术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艺考生每年络绎不绝。但随着每年毕业人数的不断增长造成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就业环境,尤其高投入的音乐教育培养与相对低回报的就业收入和就业质量,终于冷却了人们的热情,音乐专业并不算宽泛的择业面也为人们所看清。

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虽然具有一定的择业范围,但大多数都是倾向于音乐教师和艺术团体演员这两种职业,这是绝大部分音乐专业的学生普遍认可的就业方向。上文提到的调查问卷中一项“毕业时理想就业单位”选择的统计数据的结果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但随着近几年艺术团体的不断整合、缩编、改制,民间存在的大型艺术团体数量大大缩减,其要求的专业化水平也相应苛刻,这对于比起专业素质更注重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已不存在向艺术团体进发的优势了,加之艺术团体现行的“合同制”不能给予毕业生以“安定感”,进入艺术团体做演员只能成为很多音乐专业毕业生最初的“理想”。而音乐教师的情形也同样不让人乐观,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音乐有一定的特殊性,大部分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岗位都不多,而音乐专业毕业生数量又庞大,学校对于音乐教师的需求量早已趋于饱和。湖南省各区每年都要上演省内省外大批应届、往届音乐毕业生为少许几个音乐教师招聘考试职位使出浑身解数备战迎考的激烈场面。如此路不通,很多毕业生便不得不面临“转行”的境遇。

三、对策

音乐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困境,依笔者之见,主要是由于学校方面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的需求不尽一致。如上文所述,现今的音乐教师岗位和艺术团体因种种原因趋于饱和,不再适合作为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吸纳源。但是市场上对于音乐人才的需求并不少,很多看似与音乐专业毫无关联的企业,其实都因其企业形象的需要或企业文化的培养、宣传都需要音乐专业人才来组织策划,而基层社区也因为日益丰富的文娱活动,如合唱队的排演、文娱歌舞的创编等也都需要音乐人才的组织参与,等等。所以,高校需要做的就是进行适度的课程改革,明确和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出市场需要的能组织能策划、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新型音乐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进一步加强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尤其要端正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引导学生放宽视野,鼓励毕业生“下基层”“进社区”“入企业”等,打开除了中小学和文艺团体之外新的就业环境,以拓宽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四、总结

湖南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其原因主要包含高校扩招导致师资结构不合理、音乐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下滑、音乐专业本身相对较窄的就业面以及传统择业方向上需求量的饱和等因素。究其本源,笔者认为是由于高校培养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传统理念已和现今社会需求、市场走向不相符合,属于供需关系的脱节。解决之法必然是依市场所需,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专业课程调整甚至改革,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艳红,许晖.高校扩招后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9(3).

[2]朱佳宇.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2.

[3]林春曙.探索高校音乐专业招生考试新模式[J].音乐创作,2012(2).

作者:吴旭东

上一篇: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论文下一篇:淘宝店铺推广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