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火探微

2022-09-11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论治疾病以重视脾胃享誉医林, 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阴火是李东垣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 综合前贤之论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理论概念, 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李氏本人对“阴火”的阐述不甚明确, 致使后世医家在探讨和解释“阴火”学说时众说纷纭, 未成定论。予近读《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医籍, 对书中所述之阴火理论颇有感悟。今将笔者之一得浅见求正于同道, 敬祈指正。

1 阴火的含义

火为阳邪, 其前冠以阴字, 说明阴火的含义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阴”字。《素问·调经论》云:“夫邪之生也, 或生于阴, 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 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 得之饮食居处, 阴阳喜怒。”这里用阴阳这对概念来区分内伤病和外感病。《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阴虚则内热, 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 谷气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 故为内热。”由此可见, 东垣所论的阴火乃为内生之火。

2 阴火的病机

在论述阴火病机时东垣详于脾胃, 略于其他。他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说:“若饮食失节, 寒温不适, 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 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 元气不足, 而心火独盛。心火者, 阴火也。起于下焦, 其系系于心, 心不主令, 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 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 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 则下流于肾, 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这一段文字写的言简意赅, 使得后人对阴火的争议源于对此段的不同理解。

在正常情况下, 心火为君火居上, 肝肾之火为相火居下, 脾胃居中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受纳腐熟水谷, 如沸之釜;君火下降, 相火上升, 助脾胃蒸腾气化, 如燃之薪。若脾胃为饮食劳倦、情志所伤, 三焦元气不足之后, 可导致心火独盛。心火者, 君火也, 火旺则金烁水亏, 为火独存, 肾水常借肺金为母, 以补助其不足。心火亢盛则刑肺金, 上源水枯, 下源断流, 肺金燥, 肾水亏, 肾水亏则相火也动, 由心火而及相火, 这是心火之为病的一个发展阶段。心火乘脾为热中, 故阴火实则是“火土二家之为病”。《格致余论·鼓胀论》曰:“脾土之阴受伤, 转输之官失职, 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 阴自降, 而成天地不交之否。于斯时也, 清浊相混, 隧道壅塞。气化浊, 血瘀郁, 而为热。热留而久, 气化成湿, 湿热相生”“阳自升”指心火炎上, “阴自降”指水湿走下。三焦相火衰弱, 不能气化水湿, 气寒反化浊而成水湿。心火内伏血脉, 百脉沸腾, 热之所过, 血为之凝滞, 故“血瘀郁”。故“火土”病也是“湿热内伤之病”。

3 阴火的症状和治疗

按东垣所述, 阴火的症状主要有3方面: (1) 脾病则怠惰, 气短神疲, 嗜卧, 四肢不收, 大便泄泻, 当脐有动气, 按之牢若痛, 食入则困倦, 精神昏冒而欲睡, 体重节痛。 (2) 心火热中上炎则气高而喘, 身热, 心烦, 头痛, 烦渴, 面热, 口燥咽干, 胃中灼热, 脉洪大。 (3) 三焦阳气不足, 水湿聚肾则作涎, 唾多, 尿多而恶寒。甚则足不任身, 骨乏无力, 腹中隐隐而痛, 腰、脊、背、胛皆痛。

在治疗方面, 东垣确定了甘温除大热的治疗原则。他强调阴火是“伤其内为不足, 不足者补之”, “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并根据《内经》“劳者温之, 损者益之”的宗旨, 提出“以辛甘温之剂, 补其中而升其阳, 甘寒以泻其火”以及“以诸风药升发阳气, ……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的治疗大法, 创制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火土二家之为病, 并附有加减法, 云“如脉缓、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 此湿胜, 从平胃散。若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槁、发脱落, 从黄芪建中汤。脉虚而弱, 于四物汤中摘一味或二味, 以本显证中加之。或真气虚弱及气短脉弱, 从四君子汤。或渴, 或小便闭涩、赤、黄、多、少、从五苓散去桂摘一、二味加正药中。以上五药, 当于本证中随所兼见证加减。”“本证”指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主治之证, 此方有柴胡、升麻升阳开郁。

综观东垣《脾胃论》治疗阴火之法, 可分为3个方面: (1) 甘温补中。脾胃阴火是由于饮食劳倦, 寒温不适或喜怒忧恐损伤脾胃始得, 东垣依《内经》“劳者温之, 损者益之”的原则, 以黄芪、人参、炙甘草温补脾胃, 并认为以上三味是“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 (2) 升阳散火。《内经》曰:“从上下者, 引而去之”, 治病之要在于能够因势利导, 火性炎上, 故东垣以柴胡、升麻、羌活、葛根等风药配合上面辛甘温补益之剂升发阳气, 引火从上散之, “乃火郁则发之”之意也。 (3) 甘寒泻火。东垣所谓甘寒泻火并非应用石膏、知母等重剂直接泻火, 而是将黄芩、黄连、黄柏、石膏、知母等大寒之药佐于大量补益脾胃的甘温之剂中, 并且申明这些甘苦大寒之剂非独用, 而必须经火酒二制, 以防大苦大寒伤脾胃。一般上焦症状偏重者, 加黄芩、黄连;下焦症状偏重者, 加知母、黄柏。

摘要:阐析有关阴火的论述, 认为阴火是内伤之火, 实则为“火土二家之为病”, 症状主要表现在3方面, 治疗谨守东垣之“甘温除大热”之法。

关键词:阴火,病机,治疗

上一篇:浅谈髡残绘画艺术对我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启示下一篇:电气施工中应注意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