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2023-05-15

总结是一次反思过程,是一种记录工作情况、回顾工作不足的重要方式,在总结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化的分析工作情况,这有利于我们的工作成长。怎么写出有效的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文化成就知识总结(高三复习)

中国古代史文化成就知识总结

类别 时期 代表者 春秋 战国 汉武帝 西汉 天 文 历 法 东汉 唐 北宋 张衡 僧一行 沈括

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成就

①《春秋》BC613“有星孛入于北斗”,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

地位或影响

①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历法已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 基本上确立 19 年 7 闰的原则。 ②比西方早 160 年。 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制订较完整历书“太初历” 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① 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② 地动仪 ①《大衍历》 ② 测量子午线长度 ①《梦溪笔谈》 ② “十二气历” ①创制简仪和高表等 20 件观测仪器 ①在我国和世界

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 发明管形火器“突火枪” 13 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对世界 13 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 阿拉伯传入欧洲。 “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为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 世纪传播到朝鲜、越南、日本,8 世纪传到中亚,经阿拉伯传到非洲 和欧洲 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 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

明末 造 纸 印 刷

宋应星

西汉前期 东汉 蔡伦 隋唐 南宋 毕升 唐末 北宋 南宋 宋代 西汉 史学 东汉 北宋 司马迁 班固 司马光 秦 雕 塑 东汉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春秋战国 秦汉 三国 艺 绘 术 画 东晋 隋 唐 宋 东汉 曹魏 书 法 东晋 曹不兴 顾恺之 展子虔 阎立本 吴道子 张择端 蔡邕 钟繇 王羲之 王献之 北魏 隋末唐初

为世界文明做出重要贡献。比欧洲 早 400 多年。向东传到日本朝鲜, 向西传到埃及欧洲

唐中期 火 药 指 南 针

航海上已经普遍使用。

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新航路 的开辟起重要作用

《史记》 《汉书》 《资治通鉴》 四川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兵马俑 成都说唱俑、洛阳杂技俑 砖瓦、瓦当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 楚国《妇女凤鸟图》 《御龙图》 长沙马王堆汉墓彩色帛画,画像石、画像砖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中国第一部断代史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春秋战国

中国雕塑艺术的珍品

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我国现在最古老的帛画

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游春图》 《萧翼赚兰亭图》 “唐画之祖”

《清明上河图》

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 有名的书法家

把隶书转化为楷书 《兰亭序》 《黄庭经》 “书圣” 与其父合称“二王” “魏碑”及“龙门十二品”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 主要受王羲之的影响

颜真卿 唐 柳公权 张旭 怀素

《颜氏家庙碑》 《神策军碑》 草书 《自述帖》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青铜编钟及其他乐器 《大面》 《城舞》 九部乐 十部乐,分健舞和软舞, 《秦王破阵乐》 《霓裳羽衣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 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离骚》 《九章》 《九歌》 《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东门行》《陌上桑》 , , , 曹操《蒿里行》 ;王粲《七哀诗》 ;蔡文姬《悲愤诗》 《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 《登池上楼》 《拟行路难》 南方《采桑度》 北方《敕勒歌》 《木兰辞》

创立了“颜体” 创立了“柳体” “草圣”

音 乐 舞 蹈

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隋

隋 唐 西周至春秋 春秋 汉 东汉 东晋 南朝 屈原 乐府诗

建安文学

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 我国伟大的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 人之一

特点: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

多彩,语言通俗深刻

特点:风格苍凉而富有生气

山水诗的代表作 对后世影响较大

陶渊明 谢灵运 鲍照 乐府诗 陈子昂

诗 歌

南北 朝 初唐

特点:缠绵婉转 特点:慷慨激昂

唐诗革新的先驱

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人 盛唐 高适、岑参:边塞诗人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陆游

诸子散文 司马相如

《蜀道难》 《望庐山瀑布》 “三吏”“三别” 《新乐府》50 首 小“李杜” 以诗为主,词也很出色 “诗仙” “诗圣”其诗为“诗史”

文 学 散 文 赋

中唐 晚唐 南宋 先秦 西汉 东汉 南唐 北宋 北宋 两宋 南宋 南宋 元 曲 小 说 元 元末 明初 明 清

杜牧、李商隐

《示儿》 老子,墨子,孟子,庄子《秋水》 《逍遥游》韩非子《五蠹》 《子虚赋》 《上林赋》 《两都赋》 前期多描写宫廷生活,后期主要是南唐亡国之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雨霖铃》

孟子:刚柔相济 庄子:文字优美,想象丰富 特点: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 缺点:辞藻过于华丽

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 豪放派的创始者和主要代表 是婉约派的主要代表 属于婉约派

班固 李煜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辛弃疾 陆游 关汉卿 罗贯中 施耐庵 吴承恩 曹雪芹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钗头凤》

继承和发展了苏的豪放词风

元曲:元杂剧与散曲的合称

《窦娥冤》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最杰出的代表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 具有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 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吴敬梓 蒲松龄 类 书 书 籍 丛 书 道 家 明 清 清

春秋 战国

《儒林外史》 《聊斋志异》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 《四库全书》 ①创始人②学说较深奥,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③无为 ①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②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①创始人。②思想核心:仁。③维护周礼。 ④教育:“有教无类”的思想。⑤编订整理了“五经” ①发展孔子学说②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 ①具有唯物思想。②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①发挥儒学思想 ②独尊儒术 ③思想核心: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①"理"是万物本源,是第一性 ③"存天理灭人欲" ①《论衡》②万物由元气构成 ③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 ①代表平民利益 ②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①历史是向前发展的②“以法为本”来治国,且“法不阿 ②"气"是第二性

我国古代

优秀的讽刺小说 我国古代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解缙 官修 纪昀

老子 庄子

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 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对保存文化 遗产贡献很大。 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大

春秋 战 国 西汉 南宋 东汉 墨 家 法 家 战国 战国

孔子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朱熹 王充 墨翟 韩非子

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 育家

儒 学

被称为“亚圣” 使儒学处于统治地位

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古代杰出的唯物思想家,对神学展 开了深刻的批判

贵” ③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佛教经中亚传入内 派人求佛法,建白马寺 佛教盛行 西行取经, 《佛国记》 《神灭论》的反佛思想 ①北魏太武帝 ②北周武帝

法家集大成者。主张有积极意义, 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西汉末 思 东汉明帝 想 佛 魏晋南北朝 哲 教 学 南北朝 法显 宗 齐梁间 范缜 教 反佛 东汉 道 教 东晋 萧梁 明 葛洪 陶弘景 李贽 黄宗羲 明 末 清 初

对我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是对我国古代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

①东汉时形成 ②主要经典《太平经》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 ①结合儒家思想改革道教 ②《抱朴子》 ①道教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②在我国古代化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神仙体系 ①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反对孔子是“天生圣 人” ②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①激烈批判封建君主制度,是天下之大害 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思想带民 主色彩。 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 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影响。

进 步 思 想

②提"法治",反对"人治" ③提出"工商皆本" ①强调“经世致用”,写出《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

②反对君主专制政治,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才能“天下治矣” ①唯物观点:"气"是物质,"理"是客观规律

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 很大

王夫之

②辩证法思想,否定理学 ③发展观:看待历史,提出“趋时更新”

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综述风云变换的八十年

1. 鸦片战争(1840年)——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鸦片战争钱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4. 近现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①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③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④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⑤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的矛盾;⑥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其中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主义的矛盾。

5. 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机器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 1858年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60年,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1864年强迫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1881年,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俄国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2.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3. 《辛丑条约》是赔款最多的条约。

4.

资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包括: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6.

甲午中日战争后俄、德、法三国又以干涉还辽“有功”为由,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

7.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8.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

第二章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徒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3.《天朝田亩制度》

①《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②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试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④实际上,《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未能实施。 4.《资政新篇》 ①《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1859年,洪仁轩从香港来到天京后不久提出《资政新篇》。

②他的主要内容是:在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在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馆。在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

③《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现。

6. 洋务事业的兴办

①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技术后兴起的。

②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建近代企业,兴办洋务,派遣留学生出国。 7.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特点

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高度中央极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被称作“大一统中央极权制”)。 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2、四次次大的侵略战争及其之后所签不平等条约

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的时间和所签订的《江宁条约》(含《南京条约》及其陆续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与英法美俄)和《北京条约》(与英法),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这些都有划时代意义。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4年日本在中国旅顺大屠杀,1900俄国制造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4、“教案”的内涵:中国人民反对宗教侵略而被中外勾结所镇压的事件。

5、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开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后所签《北京条约》开天津。

6、广学会、《万国公报》和李提摩泰,宣传殖民地奴化思想。

7、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手工业者等。

8、中国资产阶级的分层: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9、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鸦片战争及其《南京条约》等的签订。

10、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两大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对是最主要矛盾。

11、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最早的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2、领导台湾人民抗击日本占领台湾的人: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13、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殉国的将领: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

14、甲午海战中殉国的将领: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管带邓世昌、林永生、刘步蟾等。

15、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

16、魏源的《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7、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

18、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开始普遍觉醒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19、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最先喊出“救亡”口号。

20、孙中山在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永安封王:1851年3月,洪秀全在东乡宣布称天王。后永安建制封五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皆受东王节制。

3、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4、天京事变: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

5、《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

6、《资政新篇》:1859年颁布,洪仁玕拟定的带有资本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为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7、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1864年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换言之,缺乏先进的阶级的领导。

8、洋务派及综理洋务的中央机构:奕是首领,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1861年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9、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目标:“求强”“求富”。

10、洋务派举办洋务军事工业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同时有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

11、举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早由冯桂芬概括出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2、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的形式和性质:形式:官办、官督商办(采用最多的形式)、官商合办。性质: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13、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14、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15、“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在京赶考的举人(由各省派公车送京赶考)向皇帝上书,要求拒绝与日本议和并变法。

16、宣传变法的理论文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

17、宣传组织变法的著名“三会三报三学堂”: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上海《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天津《国闻报》(严复主办)湖南的《湘报》。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主持)、长沙时务学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

18、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及其实质: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19、守旧派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写有《劝学篇》是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20、“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未开始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结束标志。

21、“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第三章 辛亥革命

1、“回收利权”运动: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 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11、保路风潮:1911年,反对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的运动。四川省最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1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即全国响应,从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13、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发点。它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的政治制度。

15、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政治集团。1912年到1928年为其统治期。

16、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洪宪皇帝。在人民的反对声中,于83天后取消。

17、“二次革命”:1913年因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而起,因战场主要在九江和南京而被称作“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

18、护国战争:1915年12月,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孙中山护法运动的目的:要求北洋军阀统治者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国时期的国会。 20、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1922年6月,孙中山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新文化运动发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阵地:陈独秀(旗手)、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是主要阵地。

3、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民主和科学:民主(德先生)主要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赛先生)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

4、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

5、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李大钊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6、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索:巴黎和会和中国的外交失败。

7、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1919年5月4日至6月3日前,学生为主题,中心在北京;6月3日后到6月下旬,工人阶级为主力,中心在上海。

8、中国旧民主主义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五四运动。

9、中国最早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学说的文章:1919年11月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0、中国最早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三类人:五四之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一部分原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11、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1920年3月,由陈望道翻译出版。

12、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重视理论学习,划清与第二国际的界限;注意中国世纪初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提出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现结合。

13、中国共产党产生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4、中国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上海小组,1920年8月成立,是党的发起组和联络中心。

15、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三次论战:“问题与主义”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16、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产业工会:1920年11月李中主持成立的上海机器工会。

17、早期共产党组织所办的工人通俗刊物:上海《劳动界》;北京《劳动者》;广州《劳动音》。

18、蔡和森对建党问题的认识:给毛泽东的心中,认为公产房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19、中国共产党一大:1923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 20、中国共产党二大: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通过的大会宣言中,强调了一大提出的最高纲领,首次针对对本殖民地半封建国情的分析,提出了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最低纲领。解决了个革命的对象和动力,分清了敌我。

21、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年8月成立,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总工会的前身)。

22、香港海员罢工:1922年1月发生。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与帝国主义势力进行有组织的较量。

23、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为终点。

24、中国共产党三大:1923年在广州召开。会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孙中山的国民党,确立了建立个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25、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因为大会对新三民主义做了新的解释,成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26、改组后的国民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27、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共产党人澎湃、阮啸仙、毛泽东等在国共合作期间的广州举办。

28、省港大罢工:1925年6月,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达16个月之久。

29、中国四大:1925年1月召开。提出了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30、北伐战争的开始: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等北伐先遣军进入湖南,揭开了北伐战争序幕。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举行誓师典礼。

31、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1927年1月。

32、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3月21日,周恩来领导。

33、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汪精卫1927年发动“七一五”政变。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东北易帜: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北洋军阀时代结束,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统治 。

2、《训政纲领》:1928年颁布的规定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的文件。

3、官僚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4、中间党派的社会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5、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最大的中间党派及其领导人: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

6、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的状况:总体上附和了蒋介石政权。

7、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

8、“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在八七会议的发言。

9、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领导,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10、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不同的两个特点: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秋收起义。特点:首次使用工农革命军旗帜和名号;首次吸收数量众多的工农参加。

11、大革命失败后的三大起义: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12、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本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13、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个方面:土地革命为内容、武装斗争为形式、根据地建设为依托。

1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15、《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1930年5月发表。主要针对党内盛行的吧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16、中央根据的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1930年10月至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和朱德等指挥下,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连接了赣南闽西,形成了中央根据地。

17、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的原则性改正: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11月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19、三次“左”倾错误: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盲动主义错误;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20、赣南会议: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次会议对取消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根据地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21、反“罗明路线”的斗争:对坚持贯彻毛泽东的路线的福建省党的领导人罗明进行了错误的批判。

22、长征的开始和结束: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中央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红

一、

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2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两次失败与两次崛起:从大革命的失败到人民军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红军长征的胜利。此后,中国共产党达到政治上的成熟期。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 日本“东方会议”: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2、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在东北沈阳制造借口而发动。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开始。

3、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作“华北事变”。是进一步侵华的事变。

4、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反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5、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

6、伪“满洲国”:1932年3月在长春建立,溥仪为形式的首脑,实权控在日本手中。东北实际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7、汪伪政权: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受控于日本。

8、南京大屠杀:1938年12月发生,我国遇害者达30万以上。

9、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同盟军北路前敌总指挥吉鸿昌是中国共产党员(后被国民党当局杀害)。

10、十九路军抗日反蒋事变(“福建事变”):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李济深、陈铭枢等反蒋爱国人士在福州举行抗日反蒋事变,组建政权。此前,第十九路军代表同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代表签署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11、《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1934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人签名发表。号召中国人民自己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

12、“一二.九”运动的宗旨性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3、《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就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都应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捐弃前嫌,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共同抗日。最早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

14、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到来做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

15、四项保证: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四项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16、八路军和新四军:1937年 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随后,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7、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18、国民党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主要战役: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

19、台儿庄大捷:1938年3月,李宗仁领导的第五战区在台儿庄战役中,歼灭日军1万余人。 20、国民党在抗战中牺牲的将领: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

21、八百壮士守四行:淞沪会战中,国民党军队谢晋元团长率军据守四行仓库,被誉为“八百壮士”。

23、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从速战速决到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24、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的变化:1939年1月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针;对日作战则趋向于消极,保存实力。标志国民党从片面抗战到逐步消极抗战。

25、中国战区与中国远征军:1942年成立中国战区,蒋介石任最高统帅。同年2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曾经救援出被日军所困的英军7000多人。

26、豫湘贵战役: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军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作战。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损失50多万兵力,丢失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对蒋介石集团的严重不满,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陷入深刻的危机。

27、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1944年9月,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28、《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洛川会议上通过。反映了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具体内容(1)强调使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与国民党政府包办的片面抗战相对立的。(2)指出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

29、《论持久战》所预测的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30、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所发动。这是全国性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31、在敌后战场捐躯的将领: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等。

32、1937年太原失陷后的华北抗战情况: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取代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而上升到主要地位。

33、三次反共高潮: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和太行山的新军和八路军总部。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针对南方的新四军。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策划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未遂)。

34、三三制政权: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在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的名额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35、精兵简政:1941年党外人士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的提案,中共中央立即采纳,在各根据地实行。

36、大生产运动:为克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抗日根据出现的严重的经济困难。根据地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进行,八路军三五九旅将荒芜人烟的南泥湾改造成为“陕北的好江南。

37、延安整风运动的指导文献和阶段: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38、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

39、中共七大:1945年在延安召开。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40、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些标志性举动:1945年8月15日,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签订投降书(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在南京举行;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的收回,是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

41、联合国制宪会议:1945年4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1)●德、日、意战败,英、法严重削弱,美国开始称雄。●社会主义苏联战后得以较快地恢复和巩固。●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多国建立;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影响显著增长,工人运动有了新的发展。(2)欧洲中心格局打破,形成了美苏两极的政治格局。逐步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

2、三种政治力量和三种建国方案: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3、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在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的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

3、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在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的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

4、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开幕。参加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及社会贤达代表38人。会议通过了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 。

5、校场口惨案:国民党制造的破坏和平的事件。1946年2月10日国民党破坏进步团体在重庆较场口举行的“庆

祝政协成功大会”,李公朴、郭沫若、马寅初及新闻记者等多人被打伤,逮捕数十人。

6、下关惨案:1946年6月23日,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请愿团向国民党当局呼吁和平,请愿团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国民党当局指使的大批暴徒的围殴。团长马叙伦和代表雷洁琼等多人受伤。

7、解放战争时期关于土地问题的两个重要文献:●《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8、土地改革总路线: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明了土地改革总路线,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9、“五二0”惨案及第二条战线的正式形成。1947年 5月20日,南京和天津游行学生,要求“反饥饿、反内战”,遭到国民党镇压。即 “五•二○”惨案。以此为标志,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的正式形成。

10、台湾“二.二八”起义: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抗议反动军警屠杀市民,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遭国民党军警镇压。之后,台湾各地各族人民夺取武器,举行起义。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13、八个民主党派(大多成立于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领导人:宋庆龄、李济深。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由原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名而来。领导人:黄炎培、张澜。

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以及有联系的知识分子发起。创建人:黄炎培、胡厥文等。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以文化教育出版界知识分子为主,还有一部分工商界爱国人士。领导人:马叙伦。 九三学社。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由民主科学座谈会改建为九三学社。领导人:许德珩等。

14、战略决战(即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林彪东北野战军主打)、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中原、华东野战军主打)、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主打)。

15、北平谈判:1949年4月1日起,国共双方代表以中共所提八项条件为基础在北平进行谈判。4月20日,国民党政府电令其和谈代表拒绝在中共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和谈破裂。

16、渡江战役与南京解放: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第

二、第三野战军强渡长江天险,摧毁国民党长江防线。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延续了22年的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

17、政协《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布前的临时宪法。

18、解放战争的进程: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至1946年6月,其中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打破国全面进攻,1947年2月至7月,打破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6月至1948年9月,挺进大别山拉开序幕);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底,三大战役等决战);渡江战役和向全国进军阶段(1949年4月至1950年海南岛解放)

第四篇:考研政治之中国近代史纲要备考知识点总结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考研政治之中国近代史纲要备考知识点

总结

本文为各位考生汇总了以时间线为主的周年纪念事件,希望帮大家更好的复习这一部分。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随即开始入侵中国华北地区。接着,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两市“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这就是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一二·九运动

在民族危机的重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正确主张,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很大影响,有力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屡次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发动了西安事变。事变后,张、杨联合发表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等八项抗日主张。

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经验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表现在: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

③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⑤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第1页共1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积累的丰富经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积累的丰富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显示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1935)

(1)内容:①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②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③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是中共中央政治局1935年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大革命失败后,在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时,党内开始滋长一种“左”的急躁情绪。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其中,尤其以网名为代表的“左”倾胶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其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这次错误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严重,其教训是极其惨痛而又深刻的。长征初期,中共中央领导人依靠共产国际代表,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对红军造成严重损失。在占领遵义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 2页共2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了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委托张闻天起草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明确指出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决议》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的军事路线,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会后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腐恶红军的军事行动。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从命题角度来看,遵义会议既可能命制单项选择题,也是多项选择题的重要考点,例如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党的什么问题,正确答案应该是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但同时关于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也要注意,遵义会议是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而非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是在命制选项时一个重要的干扰项。

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纪念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民国的成立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反思中认识到要确实改造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刊物和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1917年,《新青年》编辑部迁往北京。1918年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的刊物改名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为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以及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闻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陈独秀提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胡适对白话文的提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新文化运动提出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它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从而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激励着人们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5、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首先,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其次,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3页共3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再次,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表现为肯定和否定一切。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高效的复习有助于考研成绩的提高,以上就是为大家准备的2016年考研政治重要概念,希望对大家有用。

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林则徐1839年6月(3日至26日)在广东虎门销毁收缴鸦片,英国针对中国禁烟,1840年4月,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1840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战争的结果:1842年8月29日,清政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后陆续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了,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和世界

一、鸦片战争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多选)

在经济上,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地主制经济。

在政治上,其基本特征是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

在文化上,文化思想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在社会上,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

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多选)

(一)鸦片战争期间的不平等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关税协定

2、中美《望厦条约》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日《马关条约》

割地(台湾岛和澎湖列岛)、赔款、四地通商、承认“朝鲜独立”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三)《辛丑条约》

1901年9月7日,中国同俄、美、英、法、德、日、意、奥、西、比、荷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三、列强侵略的结果——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一)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毛泽东指出:“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及其特点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多选)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①中国由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国家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②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为有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4页共4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中国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②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特别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问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使得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征服中国,也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因此,近代中国尽管在实际上已经丧失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的地位,但是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因此被称作半殖民地。

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的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②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某些发展,但是并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在中国农村中,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着显然的优势。这样,中国的经济就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作了如下分析:①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著优势。②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但它的力量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③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史柱。④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使中国实际上丧失了独立的主权,成为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⑤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⑥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形成“三座大山”),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少有的。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是近代中国的最基本的国情。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多选)

1、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也能够表现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的。

四、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5页共5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时,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19世纪70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又从缅甸入侵云南。法国则从越南侵犯广西。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侵犯台湾。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更大大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领土的野心并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德、法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为由,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由此,德、俄、英、法、日等国于1898年竞相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多选)

总之,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其原因是:一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二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图谋。这是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的原因。

五、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的觉醒

林则徐可以算得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1年,他组织编成《四洲志》一书。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在1895年,严复就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甲午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的大旗下发生的。

6页共6页

第五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5分)

1、其实百倍 它的实际情况

2、思厥先祖父 祖辈和父辈

3、至于颠覆 到了„„地步

4、可谓智力孤危 智慧力量

5、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事,前例

6、刺客不行 不去行刺

二、找出词类活用词并解释(5分)

1、理固宜然 名词作状语 从道理上说

2、义不赂秦 名词作动词 坚持正义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名词作动词 以礼相待

4、日削月割 名词作状语 一天天地 一月月地

5、李牧连却之 使动 使退却

6、始速祸焉 形容词作动词 招致

三、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28分)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交错,一律、一概

2、不能独完 完好

3、思厥先祖父 他们的

4、举以予人 拿

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既然这样那么

6、暴秦之欲无厌 满足

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奉送 更加

8、强弱胜负已判矣 辨别

9、理固 宜 然 从道理上说 应该 这样

10、以地事秦 侍奉、对待

11、始有远略 开始、起初 谋划、打算

12、始 速祸焉 才 招致

1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两次 使退却

14、洎牧以谗诛 及、到

15、革灭殆尽之际 将要

16、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假使

17、胜负之数 天数

18、或未易量 或许

19、封天下之谋臣 封赏 20、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胁迫

2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 被

22、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跟从

四、解释一词多义(23分)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不是)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

2、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获得) ②此言得之 (适宜)

③诚不得已(能够)

3、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

4、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 ②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

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才

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来 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用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用 ⑦洎牧以谗诛 因为 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用

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凭借

五、分析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6分)

1、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3、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

4、其势弱于秦 状语后置

5、举以予人 省略句(省略代词“之”,应为“举以之予人”)

6、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7、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六、翻译下列句子(15分)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灭亡,并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因而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厉害。所以不用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一直发展到灭亡,按道理讲本来也应该是这样的。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行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或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4、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

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蓄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地被削弱,一月月地被分割,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蓄的威势胁迫啊!

《伶官传序》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敌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无”通“毋”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二)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 前:向前 2.仓皇东出 东:向东 3.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4.乱者四应 四:在四面

(三)动词作名词

1.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四)使动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亡 使动

(五)形容词作动词

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六)形容词作名词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细小的事情 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三、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与其:(古义)和他(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至于:(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 (今义) 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 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所以:(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还矢于王,而告以成功 成功:(古义)成就功业、政绩或事业 (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

四、一词多义 1.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 (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强盛) 2.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 (困扰) 3.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告诉)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祭告)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禀告) 4.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应当,一定,表其实的语气)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5、微

祸患常积于忽微 (微小的事)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

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句 请其矢,盛以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 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望而却步宗而告之曰

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韩愈《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整理

一、 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

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二、一词多义

1、诚: 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

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 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3、以: 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4、省: ①不省所怙(知道,动词)

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5、孤: 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

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6、长: 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 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7、终: 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

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8、致: 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

②将成家而致汝( 使„„来,使动)

9、就: 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0、知: 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 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其”的用法 (一)、代词 1. 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或物,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其,代嫂嫂)

——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韩会 )

——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

——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代死讯)

——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 (2) 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其,代十二郎))

——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

2、 指示代词。

(1)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 (2)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二)、语气副词 (用在句首或谓语前)

1、 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2、

呜呼!其信然矣! ——唉!大概是真的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3、 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

4、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

——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2、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还是”。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三、词类活用

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

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

4、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

5、 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

6、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

7、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

四、古今异义的词

1、将成家而致汝 成家:①古:安家。②今:男子结婚。

2、吾与汝俱少年 少年:①古:青年男子。②今: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 。

3、志气日益微 志气:①义:精神。②今: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4、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几何:①古:多少。②今:几何学。

5、少而强者不可保 强者①古:强壮的人(生理上)。②今:坚强的人(心理上)。

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成立:①古:成长立业。②今:创立,有根据。

五、文言句式

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

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

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

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 7.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以”之后省略宾语“之”) 8.吾念,汝从于东(省略句。即“汝从我于东”)

六、难句翻译

1、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译: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

2、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译:你来探望我,住了一年,你又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

3、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译: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结果你没有来)

4、诚知其如此,虽万乘(shèng)之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是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5、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译: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保全活下来吗?

6、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译:这就是天理不可以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7、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译:装殓不能亲临你的棺前,入葬不能亲临你的墓穴。

8、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译: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言知识整理

一、 文言实词

(一) 文言通假

1、 与可没于陈州:没,通“殁”,死亡

2、 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

3、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

(二) 古今异义

1、 初不自贵重: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

2、 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这样;今,也许

3、 废卷而哭失声: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

4、 吾将以为袜:以为,古:把„„当做;今,认为

5、 发函得诗:发,古:打开;今:发送

6、 而读书者与之:与,古:赞成;今:给

7、 以书遗余曰:遗,古:赠送;今:遗失

(三) 词类活用

1、 形容词做动词

(1)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养老 (2) 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3) 与可厌之:厌,厌恶

2、 名词作状语

(1)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 蜩腹蛇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

3、 意动用法

(1) 初不自贵重: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 四) 一词多义

1、 熟 执笔熟视:仔细

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2、 语 近语士大夫:告诉

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

3、 过 不学之过也:过错

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

二、 文言虚词

1、 然 自视了然:„„的样子

予不能然也:这样

然二百五十匹绢:然而

2、 以 以追其所见:来,从而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把„„,表对象

与可以书遗予曰:把„„

吾将以为袜:把„„当作

3、 之 竹之始生:取独标志

一寸之萌耳:的

生而有之也:代词,代节叶

临事忽丧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

士大夫传之:代词,指与可之言

而读书者与之:代词,代轮扁讲的道理

4、 于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表对象

与可没于陈州:在,表地点

5、焉 而节叶具焉:助词

而临事忽焉丧之:无义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兼词

6、 其 乃见其所欲:代词,代“画家”

以追其所见:代词,代“画家”

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

岂独得其意:代文与可

7、 而 而节叶具焉:但是,表转折

生而有之也:就,表承接

废卷而哭失声: 表承接

三、 文言特殊句式

(一) 判断句

1、 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 庖丁,解牛者也

3、 轮扁,斫轮者也

4、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5、 《筼筜谷》其一也

(二) 省略句

(1) 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 (2) 吾将以(之)为袜

(3) 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

(三) 倒装句

1、 疑否宾语前置

2、 定语后置 (1)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3、 状语后置 (1)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2)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3) 足相蹑于其门

(四) 固定句式

1、 岂复有竹乎:岂„„乎:哪里„„呢?

2、 世岂有万尺竹哉?:岂„„哉?:哪里„„呢?

上一篇:中国古代百句经典名言下一篇:中国的历史耻辱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