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2022-09-08

第一篇: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古代文学小知识整理

1、文学史家一般以枚乘的《七发》为汉代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七发》也是“七体”的开山之作。

2、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为汉代散体大赋成熟的代表作,对后来的辞赋创作影响很大。

3、东汉中期郑衡的《归田赋》语言平浅清新、体制短小,通常被看作汉代散体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的标志。

4、《史记》首创纪传体,第一次找到了文学与史学的契合点。“历史人生化,人生历史化”。 《史记》旧注有三家,即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 《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是司马迁的首创。

5、班固《汉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6、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其中王粲、刘桢的成就最突出。王粲的诗歌被刘勰许为“七子之冠冕”。

7、曹植的诗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锺嵘《诗品》)。对五言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诗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以游仙为题材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

8、鲍照对七言诗的成熟与发展很有贡献,其创造的七言歌行体对唐代李白、高适、岑参等人有较大影响。鲍照的边塞诗,在边塞诗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9、江淹诗文上承元嘉,下启永明,至永明后期,即有“才尽”之讥。

10、庾信诗歌风格以华艳为主,为宫体诗的重要作家。其诗赋集六朝之大成,导唐人之先路,其骈文更是自隋唐至明清一直被学者奉为楷模。

11、庾信《哀江南赋》名“哀江南”,盖有取于《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句意。

12、曹丕《燕歌行》是我们能见到的最古的完整的七言诗。

13、锺嵘《诗品》评论左思诗:“文典以怨,颇为惊切,得讽谕之致。”就是指《咏史》而言。 左思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

14、谢灵运是中国诗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他的诗打破了东晋诗坛上玄言诗的统治,扩大了诗歌的题材领域,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谢灵运诗往往是由纪游、写景、说理三部分构成。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15、鲍照、谢灵运和颜延之被称为元嘉三大家。

16、沈约历仕宋、齐、梁三代,是齐梁文坛的领袖。他和谢脁等人开创的“永明体”是比较自由的古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

17、谢灵运与谢脁并称大小谢。

18、谢脁的《玉阶怨》是一篇写宫怨的小诗,是唐代诗人以

五、七言绝句写宫怨的先声。

19、“八友”是指萧衍、沈约、谢脁、王融、范云、萧琛、任昉、陆倕。 20、《吴越春秋》进一步强化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21、马第伯得《封禅仪记》,是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游记。

22、《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锺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谈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时称“实五言之冠冕也”。

23、贾谊是汉初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也是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

24、扬雄“四大赋”是:《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京都赋滥觞于扬雄的《蜀都赋》。

1

25、“箫声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原型。王褒《洞箫赋》有生成开创之功。

26、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27、刘歆的《遂初赋》是汉代纪实性述行赋的开山之作。

28、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29、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30、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31、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32、锺嵘《诗品》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33、《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34、阮籍的《咏坏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35、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36、郭璞被刘勰评为“足冠中兴”,被锺嵘评为“中兴第一”。朱自清说“游仙之作以仙比俗,郭璞是创始的人。”

37、兰亭诗艺术水平不高,但标志着诗人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

38、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39、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填空题收集: A

1、《哀江南赋》的作者是——。

2、“北朝三才子”是指——、——、——三位作家。

3、《玉台新咏》的编者是——。

4、“举手长劳劳,——。”(《孔雀东南飞》)

5、 “——,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答案:

1、庾信

2、温子升、邢邵、魏收(答对三个给1分,否则不给分)

3、徐陵

4、两情同依依。

5、丈夫志四海。(

4、5填空有错别字不给分)

B

1、《五噫歌》的作者是——。

2、文学史上的“阴何”是指——、——两位作家。

3、“永明体”产生在——时代。

4、“蝉噪林愈静,——。”(王籍《入若耶溪》)

5、 “——,澄江静如练。”(谢灵运《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答案:

1、梁鸿

2、阴铿、何逊

3、南朝齐永明时期

4、鸟鸣山更幽。

5、余霞散成绮。

C

1、《论衡》的作者是——。

2、文学史上的“元嘉三大家”是指——、——、——三位作家。

3、玄言诗的代表作家是——、——等人。

4、“落地为兄弟,——。”(陶渊明《杂诗》)

5、 “——,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答案:

1、王充

2、谢灵运、颜延之、鲍照(答对三个给1分,否则不给分)

3、孙绰、许询

4、何必骨肉亲

5、时危见臣节 (

4、5填空有错别字不给分)

D

1、司马迁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____________。”

2、《乐府诗集》的编者为______。

3、《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__________。

4、“刚肠疾恶,遇事便发”的诗人是__________。

5、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诗人是__________。 答案:

1、成一家之言

2、郭茂倩

3、《文选》

4、嵇康

5、庾信

E

1、标志着汉大赋正式形成的作品是__________。

2、司马迁在__________一文中说明了他遭受“李陵之祸”的经过。

3、《孔雀东南飞》最早见载于徐陵所编__________。

4、正始时期四言诗写作别开生面的诗人是__________。

5、《哀江南赋》的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

1、《七发》;

2、《报任安书》;

3、《玉台新咏》;

4、嵇康;

5、庾信。

F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年不满百,_____________。 3.自古圣贤皆贫贱,_____________。 4.池塘生春草,_____________。

5.老骥伏枥,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_____________。 6.奇文共欣赏,_____________。 7.平畴交远风,_____________。 8.大江流日夜,_____________。

答案:

1、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2、常怀千岁忧;

3、何况我辈孤且直;

4、园柳变鸣禽;5.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6.疑义相与析;

7、良苗亦怀新;

8、客心悲未央。

G 27.《吕氏春秋》属于:

①儒家著作 ②道家著作 ③法家著作 ④杂家著作 28.两汉王朝总共:

①二百余年 ②三百余年 ③四百余年 ④五百余年 29.今存汉代最早的一篇以秦亡为史鉴的文章,是:

①贾山的《至言》 ②贾谊的《过秦论》 ③晁错的《论贵粟疏》 ④董仲舒的《天人三策》 30.两汉文学史上,第一位凭吊屈原的作家是: ①贾谊 ②枚乘 ③司马迁 ④刘向 ⑤王逸 31.曾任过长沙王太傅的汉代作家是: ①贾谊 ②枚乘 ③司马相如 ④王褒 ⑤扬雄 32.贾谊所著文章五十八篇,刘向编为:

①《新语》 ②《新书》 ③《新论》 ④《陈政事疏》 33.被后人称为“万言书之祖”的奏疏之文是:

3 ①贾谊的《陈政事疏》 ②晁错的《论贵粟疏》 ③董仲舒的《天人三策》 ④司马相如的《封禅文》 34.《天人三策》的作者是:

①贾谊 ②董仲舒 ③桓谭 ④王充 ⑤张衡 35.下列人选中,哪一位作家“字长卿”: ①枚乘 ②司马相如 ③司马迁 ④扬雄 ⑤班固 36.下列人选中,哪一位作家“字子长”: ①枚乘 ②司马相如 ③司马迁 ④扬雄 ⑤班固 37.《说苑》的编者为:

①扬雄 ②刘向 ③班固 ④王充 ⑤王符 38.《新论》的作者是:

①陆贾 ②贾谊 ③扬雄 ④桓谭 ⑤王充

39.东汉时期,敢于在当朝皇帝面前明确反对谶纬的作家是:

①桓谭 ②王充 ③班固 ④张衡 ⑤蔡邕 40.王充最为推崇的作家是:

①贾谊 ②司马迁 ③司马相如 ④扬雄 ⑤桓谭

41.在自己的论著中鲜明地提出“疾虚妄”主张的是:

①贾谊 ②司马迁 ③桓谭 ④王充 ⑤张衡 42.“才有浅深,无有古今;文有真伪,无有故新”,出自于 ①《报任安书》 ②《报孙会宗书》 ③《盐铁论》 ④《论衡》

43.《潜夫论》的作者是:

①邹阳 ②东方朔 ③司马迁 ④王符 ⑤仲长统 44.《昌言》的作者是:

①邹阳 ②东方朔 ③司马迁 ④王符 ⑤仲长统 45.标志着汉大赋正式形成的作品是:

①《吊屈原赋》 ②《七发》 ③《子虚赋》 ④《上林赋》 ⑤《二京赋》

46.《长门赋》的作者是:

①贾谊 ②枚乘 ③司马相如 ④扬雄 ⑤张衡 47.《大人赋》的作者是:

①贾谊 ②枚乘 ③司马相如 ④扬雄 ⑤张衡 48.“曲江观涛”一节见于:

①《七发》 ②《上林赋》 ③《两都赋》 ④《二京赋》 ⑤《归田赋》 49.《洞箫赋》的作者是:

①贾谊 ②枚乘 ③司马相如 ④王褒 ⑤扬雄 50.《悲士不遇赋》的作者是:

①贾谊 ②东方朔 ③司马迁 ④扬雄 ⑤赵壹

51.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这一看法的赋家是: ①贾谊 ②枚乘 ③司马相如 ④扬雄 ⑤张衡 52.《论六家要旨》的作者是:

①司马谈 ②司马迁 ③班彪 ④班固 53.《史记》人物中说出“彼可取而代也”一语的是: ①荆轲 ②嬴政 ③陈涉 ④项羽 ⑤刘邦 54.在《史记》中,孔子的传记见于: ①本纪 ②世家 ③列传 ④表 ⑤书

4 55.《艺文志》始见于:

①《史记》 ②《汉书》 ③《后汉书》 ④《论衡》 56.汉乐府诗中,以下列哪一类歌辞数量最多: ①郊庙歌辞 ②鼓吹曲辞 ③相和曲辞 ④杂歌谣辞 57.《乐府诗集》的编者为:

①刘向 ②王逸 ③萧统 ④郭茂倩 ⑤徐陵 58.《孔雀东南飞》最早见载于:

①《文选》 ②《玉台新咏》 ③《乐府诗集》 ④《汉书》

59.以安分守已与铤而走险两种思想冲突作为主线的汉乐府作品是

①《战城南》 ②《孤儿行》 ③《妇病行》 ④《东门行》 ⑤《有所思》 60.“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出自于:

①《战城南》 ②《有所思》 ③《平陵东》 ④《十五从军征》 61.汉乐府民歌最大的艺术特点是:

①现实主义精神 ②叙事性 ③以五言为主 ④浪漫主义色彩

62.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

①班固的《咏史》 ②张衡的《同声歌》 ③辛延年的《羽林郎》 ④秦嘉的《赠妇诗》 ⑤《古诗十九首》 63.“缇萦救父”是下列哪一首诗的主题:

①班固《咏史》 ②辛延年《羽林郎》 ③汉乐府《孤儿行》 ④《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 64.与《陌上桑》在内容与写法上极为相似的东汉文人诗是: ①《四愁诗》 ②《羽林郎》 ③《赠妇诗》 ④《董娇饶》

65.《同声歌》的作者是:

①辛延年 ②张衡 ③秦嘉 ④班固 ⑤蔡邕 66.《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_ ①《文选》 ②《玉台新咏》 ③《乐府诗集》 ④《汉书》 67.“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是钟嵘对下列哪一类作品的评价: ① 屈原的作品 ②汉乐府 ③《诗经》 ④《古诗十九首》 68.建安著名诗人曹操字

①孟德 ② 孟起 ③子桓 ④ 子 建 69.《咏怀诗》的作者是:

①阮籍 ② 嵇康 ③何晏 ④山涛 70.建安诗风的特点是

①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②嵇志清峻,阮旨遥远

③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④ 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71.《洛神赋》的作者是

①曹操 ②曹丕 ③曹植 ④曹彰 72.西晋诗风的特点是

①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②嵇志清峻,阮旨遥远 ③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④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73.下列作品为曹植所作的是

①〈三都赋〉②〈赠白马王彪〉 ③〈咏怀诗〉 ④〈游仙诗〉 74.下列作品作者为刘义庆的是

①〈世说新语〉 ②〈搜神记〉 ③〈笑林〉 ④〈郭子〉 75.最早的纯粹的文人七言诗是

5 ①曹操的〈短歌行〉 ②曹操的〈蒿里行〉 ③ 曹丕的〈燕歌行〉 ④曹植的〈升天行〉 76.左思的代表作是

①〈咏史诗〉 ②〈咏怀诗〉 ③〈游仙诗〉 ④〈赠妇诗〉 78 .郭璞的代表作是

①〈咏史诗〉 ②〈咏怀诗〉 ③〈游仙诗〉 ④〈赠妇诗〉 79.被评为“文典以怨”的作者是 ①左思 ②刘琨 ③ 陆机 ④ 潘岳

80.干宝的志怪小说是

①〈世说新语〉 ②〈搜神记〉 ③〈笑林〉 ④〈郭子〉

答案:27.④ 28.③ 29.① 30.① 31.① 32.② 33.① 34.② 35.② 36.③ 37.② 38.④ 39.① 40.⑤ 41.④ 42.④ 43.④ 44.⑤ 45.② 46.③ 47.③ 48.① 49.④ 50.③ 51.④ 52.① 53.④ 54.② 55.② 56.③ 57.④ 58.② 59.④ 60.④ 61.② 62.① 63.① 64.② 65.② 66.① 67.④ 68.① 69.① 70.① 71.① 72.③ 73.③ 74.② 75.① 76.③ 77.① 78.③ 79.① 80.②

H 12.被后人称为“杂家”著作的有:

①《吕氏春秋》 ②《淮南子》 ③《春秋繁露》 ④《法言》 ⑤《论衡》 13.西汉前期、中期的著作有:

①《吕氏春秋》 ②《淮南子》 ③《法言》 ④《春秋繁露》

14.以下所列作家,哪些主要生活于汉武时期: ①司马相如 ②司马迁 ③刘向 ④东方朔 ⑤枚乘

15.刘向编撰的野史杂传有:

①《吴越春秋》 ②《说苑》 ③《新序》 ④《列女传》 ⑤《七略》 16.东汉反谶纬的代表人物有:

①桓谭 ②班彪 ③王充 ④张衡 ⑤赵壹

17.以下所列,哪些是东汉时期的散文作品:

①《狱中上梁王书》 ②《淮南子》 ③《潜夫论》 ④《论衡》 ⑤《报孙会宗书》 18.属于汉末清议之文的有:

①杨恽的《报孙会宗书》 ②扬雄的《解嘲》 ③王符《潜夫论》 ④崔寔的《政论》 ⑤仲长统的《昌言》 19.“马扬班张”指的是:

①司马相如 ②司马迁 ③扬雄 ④班彪 ⑤班固 ⑥张衡 20.下列作家中,哪几位是蜀郡成都人:

①贾谊 ②司马相如 ③司马迁 ④扬雄 ⑤班固 21.下列作品属于司马相如的有:

①《难蜀父老》 ②《大人赋》 ③《美人赋》 ④《解嘲》 ⑤《幽通赋》 22.写有京都大赋的作家有:

①贾谊 ②枚乘 ③司马相如 ④班固 ⑤张衡 23.司马迁除《史记》外,还写有:

①《报任安书》 ②《答宾戏》 ③《悲士不遇赋》 ④《太史公自序》

24.司马迁从实际出发为那些虽非帝皇但在一定时期为实际统治者的历史人物所作的本纪有:

①《项羽本纪》 ②《高祖本纪》 ③《秦本纪》 ④《吕后本纪》 ⑤《孝景本纪》

6 25.下列人物传记,哪些被司马迁的《史记》撰为“本纪”: ①刘彻传 ②项籍传 ③孔子传 ④嬴政传 ⑤李广传 26.下列司马迁的文章,哪些属于《史记》中的篇目:

①《报任安书》 ②《太史公自序》 ③《悲士不遇赋》 ④《平准书》 ⑤《天官书》

27.班固死后,最终撰完《汉书》的两位作者是:

①班昭 ②马融 ③马续 ④蔡邕 ⑤陈寿

28.大体而言,汉乐府民歌可分为下列三类:

①燕射歌辞 ②相和曲辞 ③杂曲歌辞 ④琴曲歌辞 ⑤鼓吹曲辞 29.下列作品中,属于汉乐府的有:

①《战城南》 ②《回车驾言迈》 ③《妇病行》 ④《西北有高楼》 ⑤《客从远方来》 30.下列诗句中,属于汉乐府的有: ①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②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 ③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④举手常劳劳,二情同依依

31.下列东汉文人诗作中,属于五言诗体的有:

①辛延年的《羽林郎》 ②班固的《咏史》 ③张衡的《四愁诗》 ④《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2.下列作品中,属于《古诗十九首》的有:

①《战城南》 ②《回车驾言迈》 ③《妇病行》 ④《西北有高楼》 ⑤《客从远方来》 33.下列诗句中,属于《古诗十九首》的有:

①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②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 ④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34.陶渊明的散文作品有

①〈五柳先生传〉 ②〈桃花源记〉 ③〈归园田居〉 ④〈饮酒〉 35.下列小说属于志人小说的有

①〈拾遗记〉 ②〈搜神记〉 ③〈西京杂记〉 ④〈郭子〉 ⑤〈笑林〉 36.南朝民歌大多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

①郊庙歌辞 ② 清商杂曲 ③杂曲歌辞 ④杂歌谣辞 ⑤梁鼓角横吹曲 答案:12.①② 13.②④ 14.①②④ 15.②③④ 16.①③④ 17.③④ 18.③④⑤ 19.①③⑤⑥ 20.②④ 21.①②③ 22.④⑤ 23.①③ 24.①④ 25.①②④ 26.②④⑤ 27.①③ 28.②③⑤ 29.①③ 30.①④ 31.①②④ 32.②④⑤ 33.①③ 34.①②③ 35.③④⑤ 36.②③④

I 16.秦代的唯一作家是_______。

17.西汉前期最为重要的散文作家是_______。 18.贾谊所著文章五十八篇,刘向编为_______。 19.《淮南子》又名_________。 20.《答客难》的作者是_______。 21.字子云的汉代作家是______。 22.《解嘲》的作者是______。

23._______是西汉后期政论文的代表作。它既是文史著作,又是了解中国古代经济体制的材料性文件。 24.《新论》的作者是________。

7 25.《政论》的作者是______。 26.《潜夫论》的作者是______。

27._____是汉代最为主要的文学样式,其形式介于诗歌与_____之间 28.标志着汉大赋正式形成的作品是__________。

29._________这一赋作设为子虚先生与乌有先生的对话。 30.“亡是公”是_________中的人物。 31.据《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曾曰:“赋家之心,_________,总览人物。” 32.“枚马”指的是枚乘与_________。 33.西汉后期最大的辞赋家是_______。 34.首创京都题材的赋家是_________。 35.东汉前期最大的辞赋家是_______。

36.由汉大赋转为抒情小赋、在汉赋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作家是_______。 37.司马迁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____________。” 38.司马迁在__________一文中说明了他遭受“李陵之祸”的经过。 39.《史记》将贾谊与______合为一传。 40.“作壁上观”这一成语源于___________。 41.“今若屈原,露才扬己”是______所言。 42.《乐府诗集》的编者为______。 43.《孔雀东南飞》最早见载于徐陵所编__________。

44.以安分守己与铤而走险两种思想冲突作为主线的汉乐府作品是_______。 45.汉乐府民歌最大的艺术特点是_________。 46.《汉书·艺文志》称汉乐府“皆_________,缘事而发。” 47.《大风歌》的作者是______。

48.张衡是在_______之后继续创作

五、七言诗的著名文人。

49.与《陌上桑》在内容与写法上极为相似的东汉文人五言诗是_________。 50.《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__________。 51.“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是_______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 52.著名文学批评著作〈典论。论文〉的作者是——————。 53.〈哀江南赋〉的作者是————————。 54.〈大人先生传〉的作者是————————。 55.“刚肠疾恶,遇事便发”的诗人是——————。 56.北朝诗人庾信的字是——————。

57.建安“三曹”是指———、————、——。 58.正始时期四言诗写作别开生面的诗人是————。 59.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发生在——————。

60.晋末宋初对七言诗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诗人是————。 61.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是————。 答案:16.李斯17.贾谊18.《新书》19.《淮南鸿烈》20.东方朔21.扬雄22.扬雄23.《盐铁论》24.桓谭25.崔寔26.王符27.赋,散文28.《七发》29.《子虚赋》30.《上林赋》31.苞括宇宙32.司马相如33.扬雄34.班固35.班固36.张衡37.成一家之言38.《报任安书》39.屈原40.《史记·项羽本纪》41.班固42.郭茂倩43.《玉台新咏》44.《东门行》45.叙事性46.感于哀乐47.刘邦48.班固49.《羽林郎》50.《文选》51.钟嵘52.曹丕53.庾信54.阮籍55.嵇康56.子山57.曹操 曹丕 曹植58.嵇康59.晋宋之交60.鲍照61.庾信

8 J 13.十五从军征,____________。

14.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来归相怒怨,____________。 16.我欲与君相知,____________。 17.人生有新故,____________。 18.所遇无故物,____________。 19.生年不满百,__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与君生别离。 21.相去日已远,_____________。

22.胡马依北风,____________。 23.浮云蔽白日,____________。 24.不惜歌者苦,____________。

25.迢迢牵牛星,____________。 26.终日不成章,___________。 27.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_。 28.采菊东篱下,——————。 29.自古圣贤皆贫贱,——————。 30.池塘生春草,————————。

31.老骥伏枥,————。烈士暮年,——————。 32.奇文共欣赏,————————。 33.平畴交远风,————————。 34.云日相辉映,————————。 35.大江流日夜,————————。 答案:13.八十始得归14.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15.但坐观罗敷16.长命无绝衰17.贵贱不相踰18.焉得不速老19.常怀千岁忧20.行行重行行21.衣带日已缓22.越鸟巢南枝23.游子不顾反24.但伤知音稀25.皎皎河汉女26.泣涕零如雨27.脉脉不得语28.悠然见南山29.何况我辈孤且直30.园柳变鸣禽31.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32.疑义相与析33.良苗亦怀新34.空水共澄鲜35.客心悲未央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期末整理。

中近史

————————————————————————————————————————————————————————————————————————————————————————————

本书概念

第一章:鸦片战争和近代史的开端

战前中国和世界(清落西发)

反对 英侵战争(鸦片扩中禁烟、英侵战、战三阶段、条约)

战后十年中国(经济、思想学风变化)

第二章:太平天国和二鸦

太平起义(洪秀全和金田起义、定都南京北伐西征)

太平制度和政策(《天》、各项制度)

二鸦(英法《天津》、《北京》、沙俄侵占北方)

辛酉政变以其后格局((政变、格局)

太平后及失败(集团分裂、后形势和《资》、安庆浙江、失败)

第三章:洋务和中资产生

太平败后社经(外政经势力扩大、农经凋)

统内部对洋务的看法(宗旨派别形成、争论)

军工海陆军

民用企业(官督商办、商办) 新阶级出现和思想演变

第四章:中法中日战争

中边疆危机(新疆收复《伊犁》、日美侵台湾、《烟台》、英俄西藏)

中法战争(法侵、不败而败)

中日战争(朝鲜问题和清内部矛盾、日侵、辽东失陷北洋军灭、《马关》、台湾人抗战)

第五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帝瓜分危机(租地划范围、帝资本输出、清危机)

资阶维新运动(民资初发、维新发端和康理论、运动高潮、维新与顽固争论、失败、思想文化转变) 义和团和八国侵华(反教会斗争、义在山东发展、侵华宣战、东南与保、失败《辛丑》

第六章辛亥革命

民族灾难和清末新政

资阶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兴中会、思想传革命团体、爱国运动、同盟会和纲领) 革命发展(论战、武装起义、)

清预备立宪运动(预备措施、国会请愿运动和保路风潮)

革命胜利和失败(各地响应、临时政府成立、袁夺、北迁和二次革命 革命时期的文化

第七章:北洋军阀和近代中国的走向

袁反动和护国运动(与袁斗争、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

北洋军阀争权与护国运动(割据和张勋复辟、段祺瑞统治和护法运动) 帝国分裂(俄分蒙古、新疆、英藏独) 辛亥革命后串国社会(民资发、工人阶级发)

新文化运动(兴起和中西言论经问题的论争、思想文化上的新局面、马克思传播)

鸦战和中近开端--太平和二鸦-----洋务和中资--中法、日战--戊变和义和团--辛革-- 北洋

禁烟和《南》

《天朝》《天、北》辛酉

军、民业

《马关》

瓜分、维新、八国、

新政

新文化 复辟

1

条约

《南京》=割香港、2100、广厦福宁上、协定关税

《天津》(俄美英法)外国公使进北京、南京等十处通商口中、军OR船在长江行、赔英法军费、外国人在中国活动 《北京》(俄英法):承认《天》有效、开天津、割9龙、华工出国、英法800、割俄库页 《瑗珲》(俄)割外兴安岭和南黑龙江60多

《中法新约》法对越南殖民、中法边界开商埠、与法商办广西云南铁路、法从基隆澎湖撤军 《马关》害辽东半岛台湾澎湖、二亿、沙重苏杭=日船可进、日开厂、运内地免税

《辛丑》4-5亿、东交文巷为使馆界、北至大沽口炮台、允各国守北至山海关、禁止成立反帝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于六部之上、改商约

填空:

1895.4.7中日马关。

三国干涉还辽-19末反分开端 1898德迫清《胶澳租界条约》租期99年。

1898俄同清《旅大租地条约》后《续订旅大租地条约》-旅顺口大连湾租俄25年。 1899法清《广州湾租界条约》99年。

1898英清《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新界租英99年。

瓜分中,输入大量资本-特点 甲午后瓜分-救亡图存

马关后清借内债于1898“日昭股标”:一万万两

甲午后民企公商人发出“实业救图”

允民间设厂-清工商政策改变 缫丝业-甲午前发民最早最多民资本工业,战后也明显发展。 1898毋须变法是中资阶第一次政治演出。

维新领导康有为 中儒家今文经学三统三世说马为康政治来源。

新学、——思想界飓风。孔子改——火山喷发。是维新依据。 1895康公车上书。毋须幕。

1895清帝党后党。康北京办《万国公报》后改《中外纪闻》。北京强学会。

1896梁主笔《时务报》 《变法通议》中梁“法者 ,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谭《仁学》述其思想 湖南省在维新中最活跃。

谭和唐才常《湘报》南学会机关报 严复《天演论》康称其为西学第一人。

资阶第一次向封建制度和思想挑战-维和顽固派的辩论

1897德占胶州 1898康上《应诏统筹局折》让光绪变法。成立保国会,救亡保国为口号 1898-611明定国是-921百日维 新。

毋须变君子。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 政变后。京师大学堂保留

1896-98梁,谭,夏曾佑“诗界革命”

1895康梁《中外纪闻》创办 直隶是清统治中心。也是帝国教会强大地区

义和团-天津成为以帝战场。 义和团山东后不久就“助清来洋”“光清灭洋”后“抚清灭洋” “扶清灭洋”反映了帝国与中华矛盾为主要

东局子清华北最大兵工厂。

1901十一国迫清《辛》-洋人的朝庭 1905《朴次茅斯条约》日俄议和

清末新政-改革官制、兵制、学制、奖励工商

2 1906停科举-加速 学堂建立

张謇-东南实业领袖 中资阶民主革命从孙中山开始

1895兴中会“驱,恢,创立合众政府”推清建资政

1903成立华兴会。 03拒俄运动为爱国运动 第一声

05抵制美货运动 收回铁路营利权争议-奥汉、川汉、苏杭铁路为焦点 湖广铁路为革命导火线

03年首提三民主义,05同盟会-东京-三权分立-成员:中小资阶-兴中会是其基础 -《民报》归纳三民主义-中国革命为新阶段

民报和新民丛报论战-要不要反满和用暴力推清为中心

1906清‘预备仿行宪政’9年 设立咨议局是地方官制的重项 资政院为中第一个代表民意法定机构

1911.10.10革命党人武昌起义为国庆日

首先响应武昌的是湖南和陕西 1912孙中山南京就职

二次革命是辛最后一战,其失败标志着辛失败 袁称帝,中代革命党是坚决力量

护国战争推洪宪制迫段其瑞恢复临时约法

参战问题是府院的焦点 沙俄和德支持复辟

1917张勋上演丁己复辟 1917《大总统布告》对德宣战

黎元洪、冯国彰、段其瑞新的府院之争-直皖系之争

1915反日本21条和以法强占天当老西开 的斗争为最大的工人为主力 1915陈独秀《青年杂志》为新文化的标志-新青年-民主科学 民主-法-反君主和军阀

科学-自然科学和态度

新文化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新文学。反旧文学和文言文-胡适《文学改良》陈独《文学革命论》蔡元培1916北大校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新诗《女神 》郭沫若 十月革命送来马列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最早的马列文献 洋政府怎样实行官僚专制?

扩充封军,建特务警察系统、造宁教仁案、复帝制、炮制《中国民国约法》 190

1、

9、7==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西,比=11 孙中山的五次起义:黄花岗、惠州、云南河口、镇南关、钦州马笃山 三国干涉还辽:俄法德-为瓜分开端 张振勋-张裕酿酒厂

张謇-大生纱厂

《南京》附件《五口》、《虎门》取得“领事裁判和片面最惠国” 清与英《南京、五口、虎门、天津、北京、辛丑》 清美《望厦、天津、辛丑》

清法《黄埔、天津、中法、北京、辛丑》

清俄《中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瑗珲、勘分西北界、改订、辛丑》=150万平方公里公里 清日《马关辛丑》

中近代D1大规模反侵略斗争:1841三元里抗英 粉碎西方瓜分:义和团

1860英法-园明园

57最早地方傀儡政权-联军委员会-广州柏贵 53赫德-阗殖民海关-英法美-上海

太平王-东杨秀清、西萧朝贵、南冯云山、北韦昌辉、翼石达开 1851金田、永安

53天京

洋务派:弈訢 曾国藩,李,张,左

3 中资兴起: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县继昌隆果厂

无阶产生:19C

4、50 甲午1894:平壤、黄海战役

辽东战役

威海战役(标志北洋军破产) 瓜分:争做债主-俄、

抢夺路权-法

办厂权-日

强占租借地分势力范围

德-胶州

英-香港新界、威海卫

法-广州

俄-大连 早期维新人物:王韬,郑观应,冯桂芬

90S代表:康,梁

军机四章京标志着维正式参与了政权

1898《应诏统筹全局折》资阶维新施政纲领

98光绪《定国是诏》毋须标志 毋须内容:官民上书言事、工农业发、征兵制、京师大学堂、废八股 1894檀兴中会 95香港兴中会

平均地权的作法:核定 地价、照价纳税、照价收买、土地涨价归公

府院之争:府-黎元洪,冯国彰(资及地方实力)

院:段祺瑞(封建)

复习思考题:

评魏源学习西方、反抗侵略的思想主张。

试述《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试述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点。

名词解释: 同盟会

由孙领导组织国人全国性政党、1905-8-20日本东京、前身华兴兴中会、根本政治要求为16字纲领、民报、孙为总理、1912分裂、标志中资阶革命新阶段、历史重要地位作用

三民主义

:孙倡导民革纲领、由三构成、简称、两阶段旧新、民权为核心、号召推封建民国、新后孙联俄共扶工农发展为新三民,表现资阶的进步性,成为D1国共合作基础

“苏报”案

:是清与帝国勾结镇压革命的政治案件、晚清最大文字狱、因发表鼓吹反封反帝吹共和而被镇压 、是民众和文人同封建斗争、是文字狱用于报界最早最典型的案件

护法运动

郑观、应王韬、李善兰、三河大捷

“门户开放”政策

:美提出其无力兼中国,向英德俄提、门户开放,贸易均等、内容、缓矛盾联合侵略 淮军

晚清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因为兵员来自江淮一带,故称。 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外援英军未到。曾国藩湘军驻安庆,上海向他求援。曾国藩早有计划,即命李鸿章招募淮勇,于1862编成 “淮军”。淮军乘轮船,闯过太平天国辖境,前往上海,与英、美各军合作对抗太平军。 洋枪队

19C60S清为镇压太平招外中人组成装备洋枪炮雇佣性,当太平攻苏州帝国阻止招外中人抵抗,后戈登与淮军配合太平、是中外联合表现 、不长但其制装备等都近代化,其中淮军最早仿洋枪队先走上近代化。

4 厘金制度:太平后清为筹军饷而设1853江北雷以诚首先在扬州开设向商贾、为工商税、坐贾板厘、行商活厘、值百抽

一、清推广到全国成制度、对近经济阻碍

百日维新:1898康改良主义通过皇的资阶改革、内容:西学教育工商等、太后反对政变、皇囚维新逃、10

3、由皇领导变革望走上君立制

东南互保:义和团北部反帝帝国与地方勾结保护利益、1901东南刘坤义,张之洞与各帝国《东南互保章程》:上海租界各国保护,其他归各个、表现洋务与帝国合作抵义、维护南利益破坏人民斗争

赫德:

英侵人物、1863中海关总税务司、制定海关制度控中国财政,得李鸿信任、干涉内政外交、任48年

天京变乱:建都天京后领袖作风关系变化、

56年杨秀清“逼封万岁”

、洪令韦;石返天京、 韦杀杨、洪诛韦、 后石走、 大伤元气弱战斗力坏团结

北京政变:1861咸丰死子载淳上位、8位政务大臣掌权 、砫怀奕訢勾结政变“垂帘听政”号同治、太后内重用汉地主外投降、标志外资和清封勾结

天朝田亩制度:53颁布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田分9等好坏搭配无分男女同食同耕、反映平均思想和废封土制的愿望、但为空想和违经规的落后性

清末新政

1901-05清为维权推行新政,内容“改总理为外务部裁汰官衙废科举建学堂开新科 工商,而练兵筹銄是中心

加剧了矛盾,促资革发

“亚罗号事件”

二鸦导火线。“亚罗号”走私的中国船只,曾在香港注册,执照失效。广东水师搜查黄埔的“亚罗号”,拘捕水手。本是内政,英诡称“亚罗号”是英国船只送回拘捕的人,并捏造说中国士兵扯下英国旗,要向英国道歉。叶名琛驳,避免事态扩大,将获疑犯交给英国。在事件中,英方故意激化矛盾。 “亚罗号事件”是英为战争的借口。 马神甫事件

即“西林教案”,二鸦导火线。53年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我国广西省传教,吸收地痞流氓勾结土豪劣绅,无恶不作,激起民愤。56西林知县逮捕马赖等,处死马赖。法以此为借口,同英一起发动了二鸦。

《中英烟台条约》

亦称《滇案条约》,附有“另议专条”。第一部分为:中国偿20万两;中国大臣带国书前往英国,对滇案表示“惋惜”;云南与英国商订滇缅通商章程;自1877年起,五年,英国驻云南大理等察看通商情形;英国有印度派员赴云南之权。第二部分涉及中外司法及官方交往,规定扩大英在华治外法权。第三部分为“通商事务”,《另议》中规定英国可派探路队进入西藏,或由印度来藏。

总理衙门

鸦战后,由两广总督专办与欧美国家的交涉,称“五口通商大臣”。《北京》后,各国在华设使馆、驻使节。外国要求建立专门机构。1861,奕请求建立。总理衙门首任事务大臣均为清朝贵族,且与外关系密切,使成为外控制清的总枢纽,是中国半殖化的表现。40年。到1901年,《辛丑》改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后,俄纠集德、法迫日放弃辽东半岛的领土要求的事件。《马关》中割辽东给日本,妨碍俄向东北扩张。俄联法德,向日施外交和军事压力,要求日本放弃。日放弃要求,但清三千万两白银为“补偿”。该事件是帝国争夺东北的斗争,是瓜分狂潮的开端。

问答题:

甲午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影响:

原因:日帝国主义为满足资利转移为战争

影响:中国—割地赔款主沦,输出资本、瓜分、新阶段半殖和国际地位

人民救国—维新和义和团

日本—战略要地台湾-辽东地区

远东—帝国间争夺勾结-三国还辽 甲午中国战败原因

主观:清腐朽-战前不准备避战自保、太后庆寿

客观:日本谋久、经政军先进——单纯学技术是不行的。 马关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内容:割地-辽东台湾澎湖

赔款:2亿

开口:沙市。重、苏、杭

设厂:口岸日本设且免税

独立:朝鲜

影响:半殖深-政治贷款、铁路、开矿、办厂

瓜分狂-德=胶湾、俄=东北、法=广东西云南、长江=英国 20C70-90S资义如何侵略我国边疆:

西北——英俄。英扶阿古柏政权。俄出兵伊犁。 东南——日美。美扶日侵朝鲜和台湾,日军国主义

西南——英侵云南,西藏-通过印度和《烟台》《藏印条约》来加强长江和藏 戊戌变法性质、失败原因、历史作用

性质:爱国救亡、资阶自上而下改革、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唤醒-变法图强对帝国抵制

推中资

西学。思想文化风气-推封

原因:封建强、中资弱、没有提升到反制度和发展资的目标上、国际环境 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

1、 灭洋放在第一位-主要矛盾变化,有爱国主义性质,鼓力

2、 只是感性认识,没有冲破皇权,保卫封建国定

3、 盲目排外落后性

4、 对清放松警觉,受骗 辛丑条约内容和危害义

内容:赔款-巨大,贫困经凋

使馆界-国中之国

占京津地区-镇压运动

清成为帝国帮凶,镇压 外务部-卖国外交政策

标志:两半社会确立,清成为工具 团运动 的性质特点意义失败原因 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特点:自发性-无纲领,无统一力量

分散性-各大自为战,无统一指挥领导 意义:显民力量大粉碎帝国计划

原因:主观上——自发群众性:无领导理论

盲目性——元目地性

无组织形式

用迷信手段——封建落后 对封建认识不清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强

评析旧三民主义

比较完备的资阶民革纲领,是进步的民族-反帝,民生-推封土地制建资制

但:不彻底,有革命性和妥协性但也进步-反应主要矛盾,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阶纲领,是旗帜,指导论点,动员群众反帝 试论革命派与保皇派思想大论战

1905-0

7、革命《民报》保皇《新民丛刊》

要不要以武力推清、建资民国、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

扩大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划清与改良的界限、革命派胜利 、为辛革作准备

6 辛亥背景失败原因、经验教训、历史意义 背影:清成工具,民族反抗。矛盾激化

原因: 主观方面——经薄革命弱,软弱和妥协性(无彻底纲领,革命军队,统一领导,统一战略)

客观:帝国封建力量强(帝国控制中国。袁买办封建力量强) 教训:要有统一领导革命党,明确纲领等。

没有依靠群众的力量

民资软弱性妥协性不能胜利

在中国封建半殖的情况下,不能进行民资

意义:近代第一次民资革、

推清完封建

打击帝国主义

解放生产力,促民资

思想传播 范例 从鸦片到辛亥,清政策哪些调整?什么趋势?什么认识? 1, 自上而下进行了:洋务、维新、新政、和预备立宪 2, 从器物到制度的调整再到形式上的政体改革 3, 坚持中体西用——在中外冲击下潮流,符合近代化 比较太平和义和团异同点

同:背景-列强侵,半殖

形式:武装斗争,农民

规模:大

作用:打击中外反动

失败原因和教训:主-阶级、客:中外联合

异:组织领导:前有后无

斗争目标性质:前反封反侵,后反帝爱国

对西文明:前通商发资

后排外 近代上的几次论点:

洋与顽固派:要不要向西方学习

维新和顽固派:要不要支,兴民权,行君立制,提西学

D1思想解放运动 革命和保皇:

传播,D2思解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道德新文学

动摇封建

D3思解 三民主义内容:

民族:驱除、恢复。 --推清,变民族歧视和压迫、求建民族独立国家 民权:创立。

--推清专,建资阶民主共和国

民生:平均。

--核定地价,革命后地价归国与民共享 但没有提 出反帝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可能完成两反任务 军阀内容:

袁强选为总统==散国民党==散国会=废《临时》颁《约法》将内阁改为总统制==二十一条==改中华帝国,“洪宪”1916==护国运动中,消帝制

根源:半封建性=封建经济

半殖民性=分而治治 帝制失败:逆流而上、观念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 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

2、 民主科学弘扬

3、 为五四作准备,民族觉悟

4、 后期传马克思,-无产

5、 文化普及

6、 但过于偏激

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原因:辛激发、一战和国外市场扩大、抵制日货 特点:外资,封建重

轻重不协

户开内容 :在其势力内,别国不得干涉

势力内口岸的货物,由中国收税

税收一律平等

实质:机会均等缓和矛盾。保护中对美的开放 东南互保:

原因:义和团影响长江,对帝国威胁

长江损失会很大

局限在北方

影响:免损失

护帝国利益 东南为清提供物资

为清朝和帝国谈判协调 辛丑为啥没有割地开埠?

1、 没地

帝国矛盾 美门开

人民反抗

其时重于政治和殖民掠夺

2、 对《资政新篇》的评价

3、

(1)以学习西方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治国方案;

4、

(2)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治斗争的需要,强调集权、反对帮派,目的是要维护和巩固太平天国的政权;

5、

(3)脱离了当时军事斗争实际的方案,未解决最紧近的军事问题。打仗是第一位的,却未提出,只提出了宏观的长远的空的设想

论述题

1. 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①是由封逐渐沦为两半的转折点。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②政治上:独立自主统一——领土、主权遭破坏;

经济上:自然经济的基础遭破坏,被纳入殖民主义体系;

革命性质和任务:从此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思想领域: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折点。 2. 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 清腐败,战和不定;2没有发动依靠群众,反而打击压制群; 3军队和战略失误。

4八旗、绿营兵腐败,装备落后。 4. 评析《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1,绝对平分土地。2,按太平军编制建立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人民生产生活。 ②空想性与局限性:

一,生产和分配着矛盾。

二,平分一切土地,超越了反封建的界限,伤及自耕农的利益。

三,否定了商业手工业的地位,幻想自然经济生活方式,不符趋势,倒退。

③《制度》的空想落后性,并未实行,而 “照旧交粮纳税”政策,农民得到实惠,《制度》的基本精神有所体现。 5. 试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特点。 出现:19-60-70S。

途径:由官僚、地主和商人(买办)直接投资兴办近代工矿企业;

由原来的旧式转变为近代企业的。

原因:一,外资和洋务派的高额利润的刺激作用;

二,外资的侵入自然经济解体。 (劳动力市场)。 三,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市场形成。

四,洋务引进了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有先导借鉴作用。 特点:轻工业和小型采矿业投资规模小;

技术设备陈旧落后;

多分布在沿海的通商口岸;

不是中国社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壮大,而是由商人、地主和官僚直接投资而产生 6. 如何认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

1这两派在镇压人民革命和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但对如何维护却存在分歧。几乎都遭到顽固派的阻挠,使洋务事业举步维艰,

2争论有六十年同文馆之争、应否停造轮船的争论、修建铁路问题的争论。

8 7. 概述左宗棠一生的政治活动并简述其历史功绩。

政治活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镇区西捻军与陕甘回民起义;从事洋务活动;收复新疆。 9. 试评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美对列强在华抢夺势力范围狂潮的外交政策。

内容为:美国承认各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但在各国势力范围内,美国既得利益不受

侵犯;要求均沾利益,这样,表面无“势力”的美国,却分享一切权益,并凭借其经济优势取得有利地位。 “门户开放”帝国协调侵略利益的产物;置中国于国际列强的共同奴役之下。 10. 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失败原因:1维新派不推翻清封建统治,又触动帝国主义依靠皇帝,又寄希望于帝国支持,软弱性和妥协性,这是基本原因;

2维新脱离了群众使孤立无援;维新不反帝国,又幻想靠帝支持实行变法,同时也不从根本上反封。

意义:在当时的情况下,维新派要求变法自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 有爱国性质;它是以改内政、发展民资的政治改良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 13. 综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第一,提出了指导革命的理论和纲领。 第二,创建了中国同盟会,奠定了组织基础。

第三,发动与领导多次武装起义并同改良派展开论战。 第四,为巩固新生的政权而斗争。

回答题:

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结合史实说出你的理由.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和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 《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 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他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和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孟子》的雄辩色彩:

1、把握对方心里,循循善诱,是对方心悦诚服;气势丰沛,是非鲜明,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 以下几点最具文学色彩:

1、异彩纷呈的故事

2、奇幻谲诡的想象

3、空灵飘忽的文风

4、谐趣和讽刺横生

5、精湛传神的文笔

《荀子》

1、长于比喻,但少用寓言。

2、创作赋和诗

《韩非子》最具文学色彩的是它的寓言,韩非寓言的一贯特征是,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思想

,这些寓言通俗浅白,形象可感。但表现手法比较单调,较之,《庄子》寓言的想象富奇、飞动飘逸,显得沉闷而缺少姿彩。 屈原与楚辞

楚辞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可以由以下几方面来看:

1、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2、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紧密

3、楚辞充满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 楚辞体共同点:

1、从诗风言,想象富奇,铺排夸饰,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2、从体式言,句式长短不拘,参差错落,使抒情达意更为透辟淋漓,扩展了表现的能量。

3、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多写楚地风物。 《离骚》精神价值:

1、“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离骚》的艺术表现成就:

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比兴手法的拓展

4、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民歌形式,散文笔法 屈原的其他作品:

清新幽眇的《九歌》;平实素朴的《九章》;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 《招魂》特色:

1、结构精密;

2、长于铺排描摹

宋玉《九辩》艺术表现特色:

1、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

2、造语用词也很值得称道。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抑扬变化,双声叠韵字和叠韵词的大量使用,更增强了诗歌的文字美和韵律美。 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秦代散文

《吕氏春秋》文章比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最大的成就就是创作了近300则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李斯《谏逐客书》

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

从刘邦称帝到汉景帝末年(前202-前141),是西汉王朝政治、文化发展的初期。 在汉初众多的政论散文家中,贾谊和晁错最具有代表性,他们的文章,切近现实,长于分析和对策、情感浓郁、纵横驰骋,成为“大汉鸿文”的标志。 贾谊文章特点:

1、文章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实晓畅

2、具有铺排渲染的战国纵横家遗风 《过秦论》 晁错文章特点:

1、切实中肯、质实朴厚、擅长分析、往往能提出建设性的切实可行的具体对策。如《论贵栗疏》

2、文章以事实为根据,准确的剖析时弊,通过对常理、人情的细致分析提炼结论。

3、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风气。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从汉武帝即位到西汉末年,是西汉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后期。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经学开始与政治联姻。到了西汉后期,经学更成为言政论事的依据。政治文化新的发展趋势,使这一时期的政论散文创作,在总体倾向上出现了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的新特点。文风转向平实沉稳,极少感情波澜。

董仲舒和刘向是西汉中后期争论散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董仲舒的文章特点:推衍《春秋》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思想,逻辑严密,引经据典,冷静沉稳,完全没有了西汉初期散文的纵横排宕之气。

刘向,字子政,初名更生。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

刘向奏疏文的共同特征是: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往往先以正论开篇,继之以反正,然后总结观点,最后落脚在所针对的时事之上。

西汉中后期情真意切的叙事。抒情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杨恽《报孙会宗书》。两者均为写个人怀抱之作,以其真挚浓烈的情感撼人心魄。

桓宽《盐铁论》全书采用对话体,诘难辩驳,简洁犀利,行文质直平实,但是缺少汉初政论文的丰沛气势。

东汉散文的演变

东汉前期散文:疾虚妄,崇实诚:桓谭《新论》、《陈时政疏》;王充《论衡》 东汉后期散文:切中时弊,情感浓郁:王符(字节信)《潜夫论》

仲长统(字公理)《昌言》(文风较为质朴,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比较激烈);因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有的文章也写的潇洒美丽,如《乐志论》。 东汉其他散文

东汉时期除经世致用的政论文外,还有少量文章或叙写个人情事,或讥刺世情浇薄,情感浓厚,以冯衍、朱穆成就最高。 冯衍,字敬通,《与妇弟任武达书》

朱穆,字公叔,《崇厚论》、《绝交论》:针对世俗而发,于阐明道理之中,蕴藏深沉的情感,文风朴实无华,辞不迫切而深刻达意,没有汉末文章骈俪化的倾向。

司马迁《史记》

史官世家出身对司马迁的影响最大,鲜明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1、家族浓厚的文化气氛,使他从小就得到优良的文化熏染,并培养了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坚定的著史志向。

2、“司马氏世典周史”的家族荣誉,令司马迁深感自豪,激发出强烈的著史愿望,成为实现他人生价值的最有力的支柱。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2、刻画人物性格的几种典型手法(1)以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2)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3)在特定环境中凸显人物性情;

(4)以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凸显人物某方面的精神风貌;

班固和《汉书》

班固,字孟坚。《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起于高祖元年(前206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全书100篇,包括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传。 《汉书》的文学价值:

叙事详实平妥,语言典雅凝练,笔法严谨,是一部信实可据的优秀史著。他的人物传记,有不少生动的描摹和细腻传神的刻画,在文学史上也有较高的地位。 东汉其他历史散文:赵烨《吴越春秋》;袁康《越绝书》

两汉辞赋

从其内容和表现形式看,可分为两类:

1、以抒情述志为主 如贾谊《吊屈原赋》

2,以状物摹绘为主,铺排夸饰,文辞富丽 如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 东汉中后期,出现”抒情小赋”,成为汉赋发展新趋向。 整个汉代辞赋创作就是沿着这两条线索发展: 一是“骚体赋”时时出现,延续不断

二是讲究铺夸描摹的赋体文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 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贾谊;

枚乘:无论内容还是形制上,标志着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七发》。其特征是:

1、铺叙描摹,夸饰渲染。

2、失去了作者自我的真实情感。

3、在遣词造句方面,也不同于贾谊的质朴无华,而是走向了繁难和华丽。

4、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着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司马相如、杨雄与汉大赋的勃兴

司马相如赋的创作特征:

1、丧失了真情实感

2、空间的极度排比

3、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

4、遣词造句更加繁难僻涩 杨雄对大赋创作的拓展:

1、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2、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

3、艺术表现上有了新的变化(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其次是“以美为讽”的思想表达方式)

西汉中后期的其他辞赋创作

汉武帝《李夫人赋》;刘歆《遂初赋》;王褒《洞箫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东汉辞赋的发展演变

班彪《北征赋》情感浓郁沉重;冯衍《显志赋》;蔡邕《述行赋》 东汉文学的创作轨迹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演变。

班固《两都赋》(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京都赋);杜笃《论都赋》(京都赋的开端) 张衡在赋史上是上承前启后的作家。

《二京赋》(汉代大赋的绝响)、《归田赋》(抒情小赋开山之作)。 张衡之后的抒情小赋作家主要有赵壹和祢衡。

两汉诗歌

五言诗的兴起和成熟。

《陌上桑》、《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 最早的是东汉前期应亨和班固。 《古诗十九首》艺术表现特征:

1、意蕴多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风格

2、浅近自然,不假雕饰而富于表现力

3、情思与景物,情境的融合

两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的文学价值:

1、题材的承变

2、艺术表现手法的演变 第一,与周民歌相比,汉乐府民歌叙事成分增多,许多民歌都有情节,有的还描写了人物的形象。

第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抒胸臆的作品,同时也善于以比兴、述描的手法抒情。 第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突破了以四言为主的格局,变为以杂言和五言为主。 魏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诗歌(汉献帝建安元年(196)至魏明帝太和六年(233)。)

“建安风骨”的成因:建安时代,连年战乱,经济萧条,人口剧减,民生凋敝。汉末的**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給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格。在思想方面,这时期由于儒学的传统地位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出来,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重个性表现。所以在文学方面一改汉代诗学是经学附庸的传统,而转向非功利的抒情。诗歌创作完全是抒一己之情怀,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叙事为浓厚抒情所掩盖,写景的目的也是为了抒情,写的感情浓烈,反映社会的**残破,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1、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胜局面。

2、曹操的诗歌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总之,曹操的诗大都写的高远扩大,语言质朴,气势雄伟,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磐石般地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曹植诗歌:

既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形成了华丽绮幻且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即所谓华丽壮大,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曹植诗歌的“壮大”是指他诗歌雄健豪放的特点。

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上。 曹植诗歌艺术成就还表现为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 其他建安诗人:

曹丕《燕歌行》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既吸收了乐府民歌清新真挚的特点,又加之以个人艺术化的藻饰,准确成功的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里牵念夫君的无限情谊。 王粲(字仲宣,七子中词、赋最佳者)诗歌艺术特点: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美,局面阔大。

刘祯(字公干);陈琳(字孔璋)兼悲凉之音与秀美之词;

阮瑀(字符瑜),其咏史诗改变了班固咏史的“质木无文”的面貌,开启了后世左思咏史的先声。

徐干(字伟长),体弱多病,恬淡寡欲,发之于诗,抒情婉曲,辞气平和。 蔡琰(字文姬),《悲愤诗》:

1、它是一位女诗人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感情描写,心理活动的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

2、注意细节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对烘托主题起到良好的作用。

3、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字字血泪,真实生动,深刻的反映了汉末**年代给人们带来的深重苦难,有史诗般的效果。

正始诗歌(魏明帝青龙元年(223)至魏元帝咸熙元年(264))。

1、政治时局是影响士人心态以及他们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2、由于对现实社会的失望,转而追求一种理想中的人生境界。而且由于玄风的影响,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出一种老庄人生理想的倾向。

代表诗人阮籍和嵇康。

阮籍(210-263),字嗣宗。主要成就在于82首五言《咏怀诗》。其成就:

1、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

2、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响逸而调远”。

阮籍的《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向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称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作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开后世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

嵇康(223-263),字叔夜。主要文学成就在散文。其特色:

1、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

2、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 两晋诗歌

太康诗风的总体倾向

泰康诗歌内容形式特点:

1、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

2、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 艺术形式特点:

1、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

2、追求新的技巧,注意俳偶,以陆机为代表。

3、描写更加细腻。 太康诗风的代表诗人是陆机和潘岳。

陆机(261-303),字士衡。其《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名篇。 潘岳(247-300),字安仁。《悼亡诗》三首。

西晋诗坛的主潮是太康诗风,但也有少数的诗人舍弃追求华美与技巧,注重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形成一种不饰雕饰,慷慨悲歌的刚健诗风,代表诗人左思和刘琨。 左思,字太冲。《三都赋》,洛阳纸贵。

1、左思的诗歌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

2、左思的诗歌充满着一种悲愤不平之气。

刘琨(271-318),字越石。仅存诗四首,以《扶风歌》和《重赠卢谌》。

游仙诗与玄言诗 永嘉南渡,时局及诗风又为之一变,诗歌又随之一变。先有郭璞游仙诗,继由孙、许玄言诗,均被不同于陆机、潘岳的华丽绮靡,亦不同于左思、刘琨之刚健多风。 郭璞(276-324)。《游仙诗》。

游仙诗两种不同内容倾向:

1、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

2、一种是疾世愤俗之言。

东晋中期是玄言诗的成熟和高潮期。

东晋末叶殷仲文和谢混的诗已经变得以抒情写景为主,玄言诗已经式微。 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 东晋玄言诗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

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陶渊明诗歌成就: 一。开创了田园诗。

1、不是泛咏山林,而是亲切自然的描绘田园风光,写出他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

2、真实的描写了作者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作者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矢志不渝。

3、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

二、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形成冲淡自然之美的原因:

1、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

2、

2、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

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今传散文四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与子俨等书》;

赋:《感士不遇赋》、《闲情赋》。 韵文五篇,祭文三篇(自祭文较有特色) 南北朝诗歌之南朝诗歌

南朝诗歌的主潮可以大略分为三个阶段:刘宋时代的元嘉诗歌;齐至梁初的永明新体诗歌;梁中期至陈末的宫体诗。

元嘉诗歌主要的新变化:以情思代替玄理,有哲思回到感情上来。在艺术表现上也有淡乎寡味,变为注意对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探讨。

转变原因:

1、刘宋时代,玄学在在思想领域中已经不占主要地位,而是儒、玄、佛并存,由此影响到士人心态,使它们从玄虚思索中回到现实来,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是从玄理思索转向感慨人生。

2、刘宋皇室出身寒微,即位后用寒门掌机要权柄,士族文人虽门第高贵但已无实权,遂生人世多艰之感慨。

3、朝野上下普遍爱好欣赏自然山水。 元嘉诗歌变化:

1、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把山水作为审美的对象,非常写实的模山范水,正式的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化的根基。(谢灵运)

2、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强烈的感慨。(鲍照)

3、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

4、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 以谢灵运和鲍照成就最高。

谢灵运(385-433),小字客儿。其山水诗的特点:

1、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

2、在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和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面发展。(这一模式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倾向的雏形)。

3、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具体的描绘。

鲍照(?-466)字明远。主要成就是乐府和五言古诗,而以其中八十多篇乐府诗成就最高,《拟行路难》18首是他乐府诗中的代表作。 鲍照的诗歌成就,在南朝中可谓最高,原因:

1、他的乐府诗具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

2、诗歌语言上,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3、对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永明诗

“永明声律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必然要求。为齐梁诗歌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新的贡献,实现了由古体向近体转变的关键。 代表诗人有谢朓,、江淹、王融等人。

谢朓诗歌特点:情思明净潇散,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声韵流丽和谐。

梁陈诗歌的三种类型:

1、重功利,主质朴的文学观,以裴子野为代表。

2、尚自然,主风力的诗歌思想,以吴均,何逊,尹铿等人。

3、重娱乐,尚轻艳的文学观,是此时文学思想的主潮,其创作上的代表,即宫体诗。 徐陵成《玉台新咏》,宫体诗的高潮期。 宫体诗的创作特点:

1、表现为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

2、对写实技巧的追求。

南北朝诗歌之北朝诗歌 北朝诗坛:“北地三才”

温子升(495-547),字鹏举,是北魏文学成就最高者。具有北地质真朴野之风。 邢邵(469——?),字子才,慷慨悲凉,有魏晋之风。“北间第一才士”。 魏收(506-572),字伯起。

真正体现南方清绮诗风与北地贞刚诗风融合的,是由南入北的诗人,其代表是庾信和王褒。 庾信(513-581),字子山。重要宫体诗人之一。 王褒(513-576),字子渊。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朝乐府诗歌起于东吴迄于陈,绝大多数表现男女之情,原因:

1、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作者多为船户织女,贾客歌妓。

2、思想观念已脱离了两汉以来的经学道德规范,时代风气有利于民间情歌恋曲的发达。 《西洲曲》代表。 北朝民歌

1、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

2、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猎生活和尚武精神。

3、反映战争及其带来的苦难。 代表作《敕勒川》、《木兰诗》。

《木兰诗》与《西洲曲》被视为南北朝诗歌中的双壁。 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建安散文:

1、在内容上不再是重复和敷衍经义,而是注重抒发情怀,言之有物。

2、在形式上摆脱了经生式的引经说教,枯燥拘束,变为注重文采,渐求骈俪。

3、建安文章作者都有很强的个性特点。 建安辞赋创作特点:

1、有一个自觉主动进行辞赋创作的作者群,他们积极创作,互相切磋,写出了大量赋作,而且进行理论探讨。

2、建安作家由于思想比较自由,其赋作的题材更为广泛。

3、建安赋作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

4、艺术形式方面也有新的进展,成为汉赋向南北朝骈赋变化的开端。

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 正始散文。

代表: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正始辞赋。

1,政治上黑暗恐怖,给士人造成极大地精神压力。向秀《思旧赋》

2、玄学思潮的影响。嵇康《清思赋》 两晋散文:

潘岳《哀永逝文》;陆机《豪士赋序》。 两晋辞赋: 在东晋时代出现了山水赋。西晋赋坛主要有张华、左思、陆机、潘岳、陆云、傅玄、挚虞、成公绥等人,其中以左思、潘岳、陆机成就最高。

南朝

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刘宋时期是南朝骈文的形成期,齐梁以后,是南朝骈文的成熟期。骈文至徐陵、庾信达到高峰。

鲍照《芜城赋》、江淹《恨赋》、《别赋》。

南朝骈赋的精致化特点,直接为唐代的律赋的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朝:以散文繁荣为特色。代表作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珈蓝记》。合称“北朝文学双壁”。 北朝赋《哀江南赋》 。

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创作的繁荣:

小说分为两大类,一是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二是志人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 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建安散文:

1、在内容上不再是重复和敷衍经义,而是注重抒发情怀,言之有物。

2、在形式上摆脱了经生式的引经说教,枯燥拘束,变为注重文采,渐求骈俪。

3、建安文章作者都有很强的个性特点。 建安辞赋创作特点:

1、有一个自觉主动进行辞赋创作的作者群,他们积极创作,互相切磋,写出了大量赋作,而且进行理论探讨。

2、建安作家由于思想比较自由,其赋作的题材更为广泛。

3、建安赋作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

4、艺术形式方面也有新的进展,成为汉赋向南北朝骈赋变化的开端。

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 正始散文。

代表: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正始辞赋。

1,政治上黑暗恐怖,给士人造成极大地精神压力。向秀《思旧赋》

2、玄学思潮的影响。嵇康《清思赋》 两晋散文:

潘岳《哀永逝文》;陆机《豪士赋序》。 两晋辞赋:

在东晋时代出现了山水赋。西晋赋坛主要有张华、左思、陆机、潘岳、陆云、傅玄、挚虞、成公绥等人,其中以左思、潘岳、陆机成就最高。

南朝

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刘宋时期是南朝骈文的形成期,齐梁以后,是南朝骈文的成熟期。骈文至徐陵、庾信达到高峰。

鲍照《芜城赋》、江淹《恨赋》、《别赋》。

南朝骈赋的精致化特点,直接为唐代的律赋的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朝:以散文繁荣为特色。代表作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珈蓝记》。合称“北朝文学双壁”。 北朝赋《哀江南赋》 。

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创作的繁荣:

小说分为两大类,一是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二是志人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 隋代文学

卢思道(535-586),字子行。 杨素(544-606),字处道。 薛道衡(540-609),字玄卿。

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虞世南、上官仪、王绩《野望》。王勃(650-?676)字子安。卢照邻,字升子,自号幽忧子。

骆宾王,杨炯。 “文章四友”

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字延清),沈佺期(字云卿)最后完成的,是武后时期有代表性的台阁诗人。

陈子昂: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刘希夷《代悲白头吟》 李白。

李白的乐府诗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借古题写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2、用古题写己怀。

李白的乐府,实际已完成了从汉魏古体到唐体的根本性转变。„„„„„„„„„„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1、强烈的主观色彩

2、想象的变化莫测

3、意向类型与词语色调:清亲明快,明丽爽朗 杜甫 写实手法。

杜甫律诗:五律七律兼擅;以律诗写组诗;拗律与绝句; 艺术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指其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其情感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杜甫的集大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虚心学习前人的经营,不薄今人爱古人。

2、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

3、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词。 诗圣。 大历诗坛 韦应物、刘长卿。 大历十才子:

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 十才子诗歌特色:

1、由于大历诗人多生不逢时之感,意气消沉,诗歌的词语选择,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黯淡的色彩。

2、更多的偏爱使用描述性意象,采用白描手法写诗,以求意象的创新。

3、观察入微。

顾况,字逋翁。通俗坦易,纵横不羁

李益,字君虞。边塞诗出色,写景抒情时注重在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描写。

中唐诗歌

元白:元稹、白居易 张王:张籍、王建 韩孟:韩愈、孟郊

李贺、卢仝、马异、刘叉、刘禹锡、柳宗元

李商隐

唐朝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

政治诗;无题诗;要眇唯美的词美特征。 杜牧、许浑。

贾岛、姚合、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

韩愈柳宗元,散文创作成就代表着唐代散文最高艺术水平。

韩愈的杂文比较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

柳宗元主要贡献是在人物传记,山水游记和寓言等文学散文的创作上。寓言大都结构短小而富有哲理意味。 晚唐讽刺小品文:

篇幅短小,多为刺时之作,批判性强,情感炽烈,其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

唐传奇的崛起和兴盛,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文体成熟的标志。

唐传奇发展过程:发轫期(初唐至肃宗时)、繁荣期(代宗至文宗朝)、衰落期(文宗朝至唐末)。

唐传奇标志着古代小说艺术渐趋成熟,小说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唐代的俗讲和变文 俗讲,说唱。

变文,分为讲唱佛经故事和讲唱人世故事(历史、传说、现实)两类。

1、直接说经;

2、间接说经

唐五代词 词的起源。

1、敦煌曲子词

2、文人词 花间词派 温庭筠(鼻祖);

专以描写美女和爱情为主要内容,词风浓艳柔婉,意象细腻绵密,韵律流美,尤善表现精致的官能感受,创造一种窈深幽约的词境。

在开创词境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温庭筠可以视作是由诗变词的开创性人物。 韦庄。字端己。 韦庄词的主要特征就是将文人词带回到民间作品的抒情路线上来。 韦庄是词史上第一位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的作家。

李煜及其他南唐诗人

李璟(916-961),字伯玉。 李煜 冯延己

第四篇:中国近代史时间轴(整理版)

中国近代史时间

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南京条约》影响: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43年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6-1850年两广自然灾害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月11日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国。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在南京建都,改称天京。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天平军北伐。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9月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1857-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 1858年

1、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2、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

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签订 1859年洪仁圩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1859-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

1860年

1、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进军苏南、上海近郊、退回苏州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60年5月23日江苏巡抚薛焕与英、美、法等国勾结组织配有洋枪、洋炮的清军武装部队,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该武装称“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流预。 1862年,清政府授称“常胜军”,由英国军官戈登统领。 1864年,在昆山解散。 1861年总理衙门建立

1861年辛酉政变、曾国藩被命为四省总督、洋务运动开始 1862年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1862年清军围攻天京、安庆陷落 1864年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1865年洋务派兴办军用工业:

1865年,李鸿章筹办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 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 1867年,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

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民用企业(官督商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1869年方举赞在上海开设发昌机器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19世纪

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诞生

2、19世纪

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兴起早期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

3、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一场洋务运动

4、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开展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建成北洋水师

19世纪70至80年代"边疆危机":英国从印度侵人西藏,又从缅甸入侵云南;法国则从越南侵犯广西;俄国从中亚人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中国台湾。

1872年(1)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30名幼童赴美留学(2)陈启源在广东南海设立继昌隆机器丝厂(近代中国第一家缫丝厂)(3)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著名日报《申报》由英国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在上海创刊。 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 1881年中国人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

1885年3月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1888年成立北洋舰队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1894年(1)7月,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2)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海战(3)7月到9月,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4)10月到次年4月,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1895年4月(1)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内地免收内地税。→《马关条约》的影响:《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严重。(2)反割台斗争,台湾全境沦陷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1895年

1、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运动。

2、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记闻》

3、严复《救亡决论》,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翻译了《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896年

1、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等。

2、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1897年(1)德国强占胶州岛,掀起列强瓜分狂潮(2)商务印书馆 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了《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4月,康有为创办保国会。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开始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戊戌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意义:首先,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其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最后,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1898年秋“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开始。 1899年袁世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转移到直隶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在华“利益均沾” 1900年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匈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清政府与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匈、西、荷、比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影响《辛丑条约》是继《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03年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写了《革命军》,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

1904年开始出现多个革命团体: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 1901年~1911年清末新政

1905年

1、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创办机关刊物《民报》,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并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人到一个新的阶段。

2、清预备立宪 1906年萍浏醴起义

1908年光绪和慈禧太后先后逝世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皇族内阁”成立 1911年5月保路运动,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武昌起义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告各友邦书》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辛亥革命的意义: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2)创建了中华民国;3)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4)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5)给中国先进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

深刻的启发,使他们觉悟到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局限性: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912年8月(宋教仁)同盟会联合几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

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杀;7月至9月,袁世凯武力镇压"二次革命";袁世凯任正式大总统 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民党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 1914年秋日本派兵入侵山东,取代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

1915年5月9日“五九国耻”1915年12月25日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形成护国运动。

1915年袁世凯尊孔复古;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发表《敬告青年》,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1916年杜亚泉在《东方杂志》上抨击新文化运动,拉开中西文化论战序幕 1917年初(1)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8年5月护法运动失败,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 终结。

1912年---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

1919年(1)《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2)5月4日,“五四运动”(北京天安门前);6月,中心转移到上海。“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20年秋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当前阶段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在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推动下,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髙潮。(包括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开滦五矿工人罢工)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924年5月黄埔军校的建立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1924年冬孙中山扶病北上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西山会议派”分裂国民党

1925年5月“五卅运动”爆发,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广东战争的胜利统一并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7月1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

1925年6月省港大罢工,当时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 1926年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又提出“整理党务案” 1926年7月北伐开始,推翻北洋军阀

1926年9月1日毛泽东发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

1927年

1、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成为当时全国革命的中心

2、年初,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3、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南京惨案。

1927年(1)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2)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3)5月,夏斗寅、许克祥叛变(4)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

“分共”会议,制造“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政变后,宁汉合流;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1927年8月7日

1、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2、毛泽东在会上强调“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3、“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9月三湾改编

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在井冈山创立革命根据地;12月,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十年内战时期); 1928年井冈山会师(朱德、陈毅与毛泽东)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改定新约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革命根据地建设者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统一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设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1930年5月

1、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査,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日本扶植前清逊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长征

1935年

1、1月,遵义会议。历史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

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3、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4、一二.九运动[“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935年12月

毛泽东在瓦窑堡政治局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0月红

一、红

二、红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前期,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重要的理论著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史称“西安事变”。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

1937年夏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矛盾论》,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开始 1937年9月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

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陕北洛川会议,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军队开展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取得的战果 最大的一次胜利

1938年5月至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38年9月至11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这个命题 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后,日军占领武汉,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1938年12月汪精卫投降日本

1939 年1月国民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1940年3月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0年8月至12月百团大战

1941年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髙潮,制造了皖南事变。

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美、英对日宣战,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1942年5月毛泽东作了《鹏我们的学习》的报告 毛泽东重要文章及中国近代史大事件

1927《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是毛泽东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代表作

1925《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情况,科学地划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指出各自的政治态度。2.指出国民问题中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3.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4.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阐明对象对革命胜利的极端重要性。5.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

1926《国民革命和农民问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农民问题乃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1927《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总结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2.指出国民问题中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3.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4.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1928《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斗争》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辨证统一)

1930《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阐明了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提出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对中国的革命道路的阐述是“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

1937《实践论》、《矛盾论》对党的思想路线做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1938《战争和战略问题》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作为革命道路正是确立下来的文章

1938《论新阶段》:六届六中全会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1938《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分析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1939《<共产党人>发刊词》:总结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的经验教训,分析了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对象,革命的动力,革命的形式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称“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939《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提法 1940《新民主主义论》这篇文章发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完整形成

1942年开始的整风运动中发表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整顿党的作风》

1943年王稼祥《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解放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提法

第五篇: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知识点经典整理

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知识点经典整理 一.诗歌分类

按表达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赠别诗、悼亡诗、爱情诗等。

叙事诗--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如《石壕吏》《卖碳翁》《陌上桑》《木兰诗》,有的还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如《孔雀东南飞》。

抒情诗--主要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怀(即咏怀诗,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和托物言志(即咏物诗,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以石灰自喻,表达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即歌咏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喻理诗---特点:通俗自然,善用比喻说理,耐人寻味,富于理趣。主要写法:

①寓理于形象之中(在“景”或“物”的描绘中说理)--形象、生动、有趣

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朱熹《观书有感》(问君哪得清如许„„)、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议论说理--议论与形象描写相结合,多用比喻等修辞法。

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注意】

1.读诗时要"想诗"。诗中的道理,如盐溶于水--“体匿味存,现相无相”,要细细品味。

2.诗中之“理趣”①本身固有 ②引申而来,其理趣要用辩证观点分析诗句,“思而得之”。

3.一般诗歌也常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有的诗还把议论与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如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怎样鉴赏诗歌

(一)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及其身世、地位和创作风格,更好了解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诗序和诗歌后注释)

如李纲《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赞颂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 “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作者李纲是跨越两宋的抗战派领袖,为相时颇有政绩。因为被投降派所排斥,屡次被谪。《病牛》便是他罢相后在鄂州所作诗歌。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风格补充】

1.三曹--苍凉雄健。

2. 陶渊明--田园诗之大家。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表现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反抗精神。讴歌田园风光,把美丽朴素的田园风光与黑暗污浊的仕途生活加以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佳途的虚伪。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在《咏荆何》、《读山海经》中,诗人通过对古代英雄战斗精神的颂扬,反映了诗人自己反抗黑暗现实的思想,表现了他“金刚怒目式”的一面。说明他没有忘怀现实,也没有放弃他的伟大理想。

3.陈子昂--其诗开一代诗风,其中《登幽州台》最为出名,抒写不遇之悲怆,蕴含自信自负,情怀壮伟,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之伟大孤独。

4.张若需--《春江花月夜》,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

5. 王昌龄--诗歌具深厚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诗风雄健浑厚。

6.高适、岑参--诗风雄浑奇拔。岑参写边塞风物雄奇瑰丽,写人物豪情奔放。

7.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表现山水田园之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平和心境。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其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又有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更多见的是融诗情画于一体而清逸雅致、表现物即我、我即物的庄禅境界的山水诗。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8. 李白--飘逸洒脱,豪迈奔放,其诗抨击时政,愤世嫉俗,表达怀才不遇、希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歌具浪漫主义色彩,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想象瑰丽而变幻莫测;乐府和歌行写得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其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有时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

9. 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诗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以诗写历史,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诗人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

10.李贺--灵心善感,诗风的忧郁激愤。诗歌充满青春乐趣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意象色彩斑斓且组合密集。

11. 白居易--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抨击黑暗,针砭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是中唐

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主张。诗风平白清新。

12.

杜牧--咏史诗的大手笔,历史与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诗风含蓄绰约。

13.

李商隐--诗风清丽俊逸,开拓朦胧、幽约之美丽、令人回味无穷的境界。

14.

贾岛-- 其诗以清奇幽峭见称,诗风萧瑟悲愁。

15.

张九龄--委婉蕴藉。

16.

韦应物--清新典雅。

17.

韩愈--诗风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18.

元稹--诗风艳丽浅近。

19.

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

20.

李煜--词风伤感细腻。

21.

欧阳修--词风清丽明媚。

22.

范仲淹--词风苍凉悲壮。

23.

苏轼--旷达豪迈,开拓豪放派词风。

24.

柳永词风--缠绵悱恻,开拓婉约派词风。

25.

黄庭坚--词风自然流畅。

26.

秦观--词风情真意切。

27.

李清照--词风婉约凄切,表现闲适与愁苦。也有金刚怒目式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8.

杨万里--词风新鲜活泼。

29.

陆游--诗风雄浑奔放、明朗流畅。一生“位卑未敢忘国忧”。也有爱情诗和悼亡诗传世。

30.

辛弃疾--词风气势雄壮。一生力主抗金,成为作品主旋律。也有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诗。

31.

姜夔--词风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二)把握诗歌题材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1.咏史诗--借题发挥--对史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多用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思路:历史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之比---表达主旨。

①借古讽今--劝谕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抨击时弊。

②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岁月瞬息变幻,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忧患意识。

③借古抒怀--寄托对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抒发豪情壮志,或自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功业未就鬓发已白。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相似点,相似点常见于学过的课本。)

2..咏物诗--托物言志,咏物 “不即不离”,状物“似与不似”--由形写神,物我一境--所写似物非物,意在写人--写时曲尽“物”之妙处而寄情其中。

思路:物--情

物--理。

--要抓住诗歌中所表现的“物”的主要特征(某一与诗人情感相吻合的特征)--揣摩诗中的比喻意和象征意。

①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志向情感 。

②借物喻人--赞美或批判社会上某类人。

③借物喻理--.劝世道德箴言

(物之特征具多面性,诗人写时“只取一瓢饮”;诗人性格、经历各异,故同咏一物,诗歌主题可能有差异。但因文化积淀,不同诗人对同一“物”的吟咏,所抒之情感也可能相同,注意诗歌具体的意境)

如王勃《咏风》“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来去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借“风”而起兴,结句表达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在诗坛上引领风骚的志向。

【物象象征意义举例】

松--傲霜斗雪,刚毅坚强,不畏艰难,高洁,正直、坚贞,不谄媚权贵。具有高风亮节。

梅--坚强,,高洁、超逸、傲岸,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也有以梅自喻,写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或表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虚心劲节,不随流俗、不畏风霜、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孤高刚劲。

菊--卓尔不群,坚强、、坚贞、高洁、宁死不变节(如宋人郑思肖《寒菊》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或隐者形象。

兰花---朴实与纯真,不事雕琢,有卓尔不群、宁静之美。具有美女似的纯洁,君子似的风范,勇士似的气概。也喻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谊。

但陈子昂《感遇》(其二)咏兰:“兰若生春夏,苹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凤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首联写兰叶的茂盛,领联叙兰花兰茎的艳丽,须联述兰在秋风中遭到打击,尾联叹兰的一生劳意无人理解。诗人通过对兰的咏叹,寄予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心。

3..写景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

⑴写法:

①写景抒情--先写景,后直抒胸臆。

②情景交融--全诗皆写景,但融情于景,注意景物色彩,特别是注意常用的寄托某种情思的意象(景物)。

例: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对仗工整,看是句句写景,实则字字含情,情景交融。开头两句描写明媚的春景图,流露出诗人喜悦之情。后面两句“千秋”与“万里”相对,表现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浩茫心绪,卒章见底,关键词(诗眼)在“万里船”。门外所泊是来自东吴的“万里船”。可是诗人却有船行不得,有家归不了。只能倚窗见到千年不变的茫茫雪山,满眼异地风光。再回想去年官兵收复河南河北,诗人就想“青春作伴好还乡”,可是一年已过,春天又至,诗人仍然淹留他乡。于是喜悦之情随着视线的转移而消逝,代之而起的是无限思乡之情,以至心随白鹭和东吴万里船俱往故乡。最后乐景却反衬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⑵写景诗类别及其常常抒发的感情:

①田园诗

原是歌咏恬静悠然情景的田园生活。如东晋陶渊明一些诗曾被称为“田园诗”代表作。某些诗人不满现实,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远离尘嚣,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洁品质。

--对于趋膻逐臭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

--隐逸田园、躬耕陇亩的喜悦、闲适的心情。

--弃官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的思想。

--表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耕读生活。安贫乐道的思想。

田园诗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不仅描写美丽的田园自然风光,还涉及农事方面的內容,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现代汉语词典》“田园诗”词条解释:“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因此一些田园诗也表现以下主题:

--描写农村勤劳、淳朴、安乐的生活情景。

--描写江南稻乡安静富庶的田园风光。表现盛唐时期农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和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庆丰收、与民同乐的情感 。

--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热爱之情。

--辛勤劳动,秋收时的欢快心情。

--男丁戍边,田里只有妇孺老人耕种,土地荒芜,揭露战争带给农民的深重灾害。

--反映了农村凋零残破的情景。

--闵农、怜民的思想感情。即对农民们艰苦生活的同情。对官府的赋税徭役繁重,残酷剥削农民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表示强烈的不满。

--对比农民的痛苦生活,为自己过着不劳而温饱的生活表示疚愧和自责。

--讽刺嘲笑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识的城里富贵人家。

--把农家苦与王孙乐对比,表达希望农民与王家“不饥不寒,上下一般”的美好理想。

写田园诗的主要有:晋代陶渊明,南朝的鲍照、江淹、沈约、谢脁南北朝的庾信,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有王维、盂浩然,此外唐朝诗人张籍、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李绅、元稹、姚合、温庭筠、司马札、皮日休、聂夷中、陆龟蒙、杜荀鹤、颜仁郁、可朋、韦庄、王驾等。李白、储光羲、高适、杜甫、元结、袁高、戴叔伦、韦应物、孟郊、王建、颜仁郁都留下田园诗达到佳作。

②山水诗

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境界。表现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意愿。

--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的胸中之景--意境。

--远离尘嚣,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

--隐逸山水的喜悦、闲适的情感。

--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希望、喜悦之情,热爱大自然之情。

--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宁静平和的心境,“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

--表现自然恬淡的情趣以及掩盖不住的内心的孤清和寂寞之情。

曹操《观沧海》--汉以前唯一完整的山水诗,全诗不加作者主观抒情,只作客观描写,是汉以前所未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主要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唐代的孟浩然、王维、李白,宋代的杨万里和范成大等。唐代诗人几乎都写有山水诗,杜甫和宋代的梅尧臣、苏东坡、王安石、陆游等大诗人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③四季图及其它风景诗

--希望、喜悦之情 ,热爱大自然之情。

--自伤迟暮,独守闺房,感伤青春易逝,佳人(良人或家人难再);或感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或抒发亡国之恨。

--感伤物是人非,人生短暂,报国无门,功名难就。

--怅恨离别,思念家乡。

(想象诗歌画面,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从动静、虚实、形、声、色、点线、面对比等去欣赏构图美、形象美、色彩美和意象美,抓住诗眼挖掘深意)

4.边塞诗和战争诗:

诗文思路:塞外景物--戍边战士的情怀。

--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显示祖国河山之壮美,抒发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

--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示戍边战士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为国捐躯的决心。

--写边塞的风光或思乡怀人的情怀。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之情。

--表达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诉连年征战之苦,思乡思亲之苦。(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争诗常如此)

--通过征夫怨妇侧面写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争诗常如此)

5.赠别诗和悼亡诗:

两类诗共同点:

①较其他类属作品,情感更为挚厚、强烈。

--古语: “悲莫悲兮生离别。”

②展现出主体意愿与严酷现实的矛盾,前者 “欲留不能,欲舍不忍”,后者 “抚存感往,物是人非”,以感情的悲剧性冲突和心灵的巨大波荡唤起读者的共鸣、同情与悲悯。

⑴送别诗:

①重团聚、怨别离,诗中除了抒发恨别之情外,往往蕴含其他思想感情:

A.建功立业的豪情

B.壮志难酬之惆怅

C.被贬之愤懑

D.忧国忧民之情.E.男女之情爱

F连年战争,有家难归之悲愤

②注意想象诗中描写的景物所蕴含之感情。

古人送别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

可供作者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

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 “人化的自然”,---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

③领会诗中典故含义。(注意注解提示或联想已学过的诗歌。)

④化用前人诗文,如:

萧萧斑马、携手相看泪眼--写离别

六郡良家子、霍去病、魏大--表为国立功之志向

⑤注意细节描写。

⑥注意谐音--“柳”谐“留”,“秋”谐 “愁”,“丝”谐“思”。“晴”谐“情”, “莲”谐“怜”,爱怜,借以表达爱情。

⑵悼亡诗--多是感怀亡妻之作。从魏晋南北朝潘岳悼亡妻的三首代表作起,后人感怀亡妻的作品多沿袭之,用"悼亡"为题。--悲叹“双栖一朝只”、“比目中路析”--表达悼亡的痛楚和哀伤。

①诗中所写地点或物象:

【地点】

⑴闺阁庭院---亡妻生前所生活的空间。--“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黯然伤神。

【物象】苔径凉阶、弱蕙衰兰、芜闺尘窗、孤帐空床、长簟床空、室虚悲风、残灯虚座、余墨遗芳、翰墨馀迹、遗挂在壁、朗月胧胧、针线犹存----物是人非,凄寂而清冷、衰颓而黯淡。

⑵墟墓间--怅恨阴阳两分隔,表现“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的伤逝之情。

【物象】坟、墟墓、落叶、孤魂、凄凄朝露、烈烈夕风。

【其他词语】茕茕

徘徊、踟蹰、不忍、未忍

②历代著名诗人如潘岳、鲍照、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直到明代的于谦和清代的吴嘉纪、厉鹗等,都有悼亡诗流传。

6.乡思诗、.行旅诗、记游诗。--表现愁肠百结,思乡怀人的主题。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思路:写物象--触“物”生情--抒情。

①注意所写物象:如:黄昏、落日、枯藤、老树、昏鸦、倦鸟、流水、孤雁、鸿雁、秋雁、万里船、孤舟、浮云、杨柳、明月、残风、笛声、歌吹、鸡声、茅店、寒灯、孤影、夜雨、孤灯、风烟、家书、书札、梦、乡关、等。

②乡思诗还有写节日之乡思。如佳节、重阳、寒食。

构思上“以超极表至极”--把乡思之情推到极点之后,又往前推进,超过极点--虽有悖常规,却合情理。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书朔方》)划线句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乡思之情得到超强表现,微妙真实。

7. 咏怀诗--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也有的咏怀诗叹世道不予我生、伤夫妻离别、苦人生短暂(人生若尘露)、哀朋友遗弃,即抒发嗟生、忧时、愤世、疾俗等思想感情,如阮籍的咏怀诗。

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咏怀名作。

8. 游仙诗

--历代文人被压抑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不平则鸣的文艺成果。在浪漫的想象之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建构理想中的仙境,以寻求对现实环境的解脱。宣泄心中的愤懑不平,表达对时局的无可奈何与失望之情,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精神和离经叛道的气质。

(也有写道家求仙求长生不老的游仙诗。)

9.悯农怜民诗--讲农民劳作之苦,或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或苛捐杂税政策,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10.家庭生活、亲情之乐或.农家、渔家乐与苦

11. 讽喻诗--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运用含蓄的手法,往往是同讽刺相结合在一起的。

12. 闺情诗---是以女性为主题的的描写女性心理情感的诗篇。--归结“怨”字。

①宫怨诗--反映皇宫内妇女生活的怨诗,--写皇帝喜新厌旧和封建社会红颜衰老而被遗弃的可悲结局。表达诗人对宫中广大嫔妃不能自主命运的深切同情。(如王昌龄的《春宫曲》《长信秋词》,李白《玉阶怨》,杜牧的《秋夕》,白居易《后宫词》,张祜《宫词》。)

②征妇怨--妇人独守空闺,对远在边关的良人(丈夫)的思念。良人可能是为了功名,但更多的却是被征调入边关。诗歌既有战争早日结束、良人早归的期盼,也有对战争的诅咒。亲人不得相见,无尽的思念只好寄托在梦里。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休教树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但是更可怕的是春闺梦里人已经成了无定河边骨。

③商妇怨--商人重利轻别离,留下妻子独守空房,商人妇因爱而生怨。如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于弄潮儿。”

④情人怨--担心自己命运、或抱怨自己被抛弃。也有写对爱情的向往。

13.干谒诗--为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而作,诗中表现自己的才华,抒发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含蓄是好的干谒诗的必备条件之一。

(三)注意诗歌标题、诗序和有关考题后的注释。

1. 标题--表明所咏之景、物,所说之人、事,或所抒之情。

【分析诗题,把握中心】

如: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隔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全诗围绕诗题中的“望”字。如清代仇兆鳌评:“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未联极望之情”。

2.诗序--交代背景、作品产生缘由和过程,奠定感情基调。

3. 注释--解释词语,交代背景,或解释诗中有关典故。

(四)抓住意象特征领悟意境:

㈠注意不同景物色彩所象征的情感特征。

㈡借助物象分清作者情感,

【部分常见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思乡类:

孤灯、孤云--孤苦的思乡、思亲情、游子情,或孤独、失落的感觉。

飞镜、明月--望月怀远、思乡、思亲情,别离思聚;或发怀古之幽思。

落日--故人情。

日暮--思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双鲤、鲤鱼、鲤素--传递书信,信、音讯。

尺素:、札、书札--信。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浮云、孤雁、飞蓬、孤蓬、归蓬落帆、断鸿、--:孤寂的游子。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戍鼓、雁声--离别、思念之悲凉。

玉关情、羌管--思念征人远戍或征人思归。

战争类:

投笔--弃文从武。

长城--守边的将士。

朔马、胡马、楼兰--:边境之敌。

胡霜--边地。

撞金--止行阵。 鸣鼓--进军。

边声、角起、角声--军中号角吹响。

戎旌--军旗。

千嶂、孤城--边塞之荒凉

山水田园诗类:

闲云、野鹤--隐居之闲适、怡然自得。

其他类: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武陵人--桃花源

旧家燕子--物是人非的伤感。

庄生梦蝶--美好而虚幻。

红豆---爱情或相思。

比翼、比目、双栖--夫妻恩爱。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商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五柳--隐者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 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青云--高的地位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有时也有思乡之意。如“日暮乡关何处是”。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

(梅雨:悠悠愁绪)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出山--①首次当官②隐居后又出任官职。

4.注意季节、节日中的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①春日--喜庆、美好、希望。

【借助的物象】

青山、霞、春色、春光、春阳、春昼、春风、东风、晴云、烟笼、麦雨、好雨、春雨、春流、绿波、兰溪、鹅湖、新燕、早燕、飞燕、喜鹊、鹊声、鸳鸯、新莺、娇莺、杜鹃、黄鹂、黄鸟、黄蜂、粉蝶、戏蝶、白鸥、白鹭、芭蕉、草色、绿锦、浮萍、杨花、梅花、海棠、兰花、菜花、绿葵、芍药、蔷薇、山榴、梨花、杏花、红杏、梅杏、点红、桃花、桃红、柳絮、柳花、暗翠、绿翠、翠柳、翠微、晴翠、垂杨、花树、暖树、红树、芳树、鞭笋等。

也有以乐景反衬悲情的,如伤春诗、怀人诗。

②夏日--青春、热烈,畅抒情怀。

【借助的物象】

子规、蚕桑、蛙声、鸣蛙、蜻蜓、黄梅、梅子、雨蓑、琵琶、种瓜、菜花、芙蓉、小荷、莲花、莲叶、荷叶、荷香、藕花、榴花、榴红、早菱、初莲、白鹭、鸣蝉、萤火、浓荫、稻畦等。

秋日--多表凄清、悲苦、乡思之情。

【常用词语】

愁、孤、残、寂、冷、凉、凄、苦、清、黄等。

【借助的物象】

秋夕、秋夜、秋水、秋风、秋雨、秋霜、秋月、秋兰、秋叶、木叶、霜叶、落叶、黄叶、落木、落霞、残霞、孤烟、芦花、残阳、夕阳、落日、桐叶、梧桐、衰草、寒山、夕岚、飞霜、霜天、霜晴、霜气、霜月、冷月、冷露、冷桂、冷松、婵娟、月斜、月落、半月、寒星、寒塘、寒蝉、寒雁、寒鸿、塞鸿、鸿声、凉雁、北雁、去雁、孤雁、雁阵、燕去、虫吟、蟋蟀、乌啼、采菊、菊花、菊黄、黄花、荞麦、西风、枫林、江枫、清笳、渔火等。

冬日--傲寒、狩猎、艰难、旅景、艰难、咏雪。

【借助的物象】

冬雪、江雪、琼枝、飞花、天寒、风雪、风霜、草尽、沙雪等。

注意借代修辞格所常用的景物“套路”--古人状物抒情常用的一些较为固定的代称。如:

【战争、战乱】烽火、硝烟、狼烟、干戈、天狼、兵锋。

【书信】鸿雁、鲤鱼、青鸟、青鸾、尺素、锦书、函、笺、简、札、书札、尺牍。

【船】扁舟、兰舟、画舫、樯、帆、棹、橹、楫。

【马、车马】平聪、玉鞭、玉勒、征辔、鞭、雕鞍、鞍。

【太阳】羲和、东曦、金鸟、金盆。

【月亮】蟾蜍、蟾宫、蟾、玉兔、素娥、姮娥、嫦娥、婵娟、银阕、珠宫、银盆、玉轮、冰轮、玉环、玉盘、清辉、桂树、桂花。

【时光】鸟、兔、漏、鉴

表节日的词:

元日--正月初一,喜庆之日。

寒食、清明、重阳--登高怀远。

(五)揣摩诗眼,注意诗中用字。

诗眼,即点睛之笔,着此一笔,境界全出。

--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信息,能引起人无限联想。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令人想象到枝头蝶飞蜂舞,鸟争鸣,花争艳,人欢笑的景象。

1.多是动词,有时是形容词

2.或形容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之词不但具有原有词语所具有的色彩、情状或具体形象,而且有了动感。

3.动词的使动用法 或形容词或名词活用使动用法--言简意赅。(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即诗眼)

4.巧用虚词,有时虚词也传神主要是转折连词或语气副词。(如:“无端偏向别时圆”的“偏”字)

5.平字见奇,常字见新。(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状鱼儿之乐。“斜”状燕儿之轻盈,两字皆诗眼)

6.注意诗中与标题相照应的词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其中“早”与“一枝”相呼应。

又如:“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唐人钱珝《未展芭蕉》)

诗中“未展芭蕉”--“冷烛”--“绿蜡”相照应,说明把“未展芭蕉”比作不冒烟的绿烛;“未展芭蕉”--“书札”--“芳心”相照应,“卷”--“未展”--“缄”相照应。说明把未展芭蕉叶比作卷起的“书札”书札包藏的是因为害怕什么羞于展开心曲的“芳心”。即书札里表露的是一个正在暗恋中的姑娘的心意。

7.多用具体名词,塑造具体形象,或使多个意象并列入句,组成生活画面(如“枯藤、老树、昏鸦”)。

(六)分析写作方法

㈠情感表达方式

1. 直抒胸臆

2. 借物咏怀(借物喻人言志)

3. 借事抒情

4. 借景抒情

5. 情景交融

㈡修辞手法

1.修辞格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言简意赅、含蓄,以古人自况,借古讽今(以诗歌形式写时事评论),告诫世人或统治者„„的历史教训,寄托„„的理想和情怀(书怀咏志)。构成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寄托诗人的„„理想和情怀。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①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

②语意双关

⑷对比

矛盾的对比,揭示和强化(如“心忧炭贱愿天寒”“近乡情更怯”),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对生活、社会的思考,或批判了„„社会现象。

其他对比:

形-色-态、明-暗、浓-淡 、虚-实、冷色调-暖色调-热色调、动-静、点-线-面、曲-直、忧-乐、无声-有声、忆昔-伤今、美-丑、贫-富 、善-恶 、纵-横、今是-昨非、物是-人非、现实-梦境 „„

作用: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例:明代杨慎曾批评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相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但若作此修改,虽然实景俱在,却使诗境全无。因为前两句“千里”虚写,其余景物实写,实中有虚,使得“实景清而空景现”,描绘了广袤美丽的江南春景图,意境开阔,若“千里”改作“十里”,则无此表达效果。

同样的,后两句中 “南朝四百八十”“风雨”也是虚写,而寺院是眼前实景,虚中有实, “真景逼而神景生”,诗人所见是阳光下金碧辉煌的寺庙,却想象它们是处于春天的风雨之中。这样诗人在想象中为景物抹上一层迷离的色彩,全诗既描写了晴光潋滟的春景图又想象了山色空朦的春雨图,明亮与迷朦对比,色彩丰富多变。而且用“风雨”与诗人所见不到的“南朝”相呼应,使之具有历史的沧桑感,进而在赞美江南美景的同时,流露出些许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慨。(加点的文字引自语文课文第五册《中国艺术表现的虚与实》,课文的有关知识要熟知。)

⑸衬托(烘托或反衬)

⑹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⑺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⑻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⑼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⑽反语,讽刺。

2.遣词造句

⑴练字

⑵多用具体 名词入句--多种物象入句,言简意赅。语言跳跃,激发联想想象,含蓄美。

⑶句式(语法)

①对仗工整,整齐美

②运用不完全句(多是省谓语句),言简意赅,语言跳跃,激发联想想象,含蓄美。

③倒装句--为符合平仄韵律。

有时也能强调某种情感或事物特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先听见竹喧,看见莲动,而后才发现浣女归和渔舟下,表现发现的喜悦,制造悬念。)

④假设句,联想、想象丰富,或造成正反对举,强调某种情感。

㈢其他表现手法

⑴取材方法

a) 以小见大【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例:“风正一帆悬”--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表现了„„的意境。

b) 写梦幻--想象奇特,表现某种理想或追求。--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的热烈追求。

⑵赋比兴

赋(直陈其事,交代事件;铺写了„„的场面;渲染了„„的气氛)、比(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特征或生活画面)、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渲染了„„的气氛)。

(七)注意语言和结构特点

㈠语音:

⑴平仄韵律、押韵,--造成音韵美、抑扬美、回环美。

⑵平声韵常见,平声开口韵--声音清亮高扬,表喜悦昂扬之情,仄声闭口韵韵声音短促表急促、紧张之情状。

⑶双声、叠韵、叠词,造成音韵美、抑扬美,或使声音响亮。或摹状声色行态,或强调某种情感。

㈡结构上:

1. 起承转合――首句(或首联),奠定感情基调,引领全篇,或描绘背景画面;颔联与颈联叙事写景,颈联或转入抒情议论;末句(或尾联)抒情议论,或以景语作结,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2.结构跳跃.或如散文形散神聚--写景上放开,可时空交错,抒发的„„情感是统一的。巧于构思,善于用事。或咏物寄托遥深,寄托了诗人„„的思想或情感。

㈢语言表达手法:

1. 叙述描写

⑴用第一人称写,便于表达感情,更加自然亲切,真实感人。

⑵描写顺序

① 远-中-近;

② 景-情;

③ 时空顺序;

④ 心理顺序,常表现为时空往复(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纸,却话巴山夜雨时”,随着诗人的意识流动而表现为诗歌物象在空间上的往复:“巴山-西窗-巴山”为“此地-彼地-此地”,造成回环往复之美);

⑤ 物-人-物,造成物我交融。

⑶观察、描写角度--指感觉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视觉观察角度(注意,此仅指视觉角度)--俯视、平视、仰视

⑷典型片断描写、细节描写--

① 侧面烘托。

① 正面描写:(注意虚实、动静结合的写法,色彩烘染的方法和修辞手法)

③ 描写特点:如

描写逼真,叙事确切,丰满地表现形象。描绘出(开阔、雄浑、壮美、明丽、明朗、优美、祥和、民风淳厚、和谐、清隽、宁静、淡雅、质朴、冲淡、清远、惨淡、阴晦、凄美、悲壮、沉郁、苍凉、幽静、清幽„„)的„„(行旅图、行军图、春色图、离别场面、战争画面、渔家生活画面、农家生活画面、„„)生活画面。--此情景交融的生活画面即意境。展示„„精神世界【抒发(豪迈、坦荡、旷达、激动、喜悦、欣慰、愉悦、热爱大自然、挣脱„„的束缚后的轻松愉快、闲适、欢乐、怡然(悠然)自得、爱国、忧国忧民、报国无门或壮志难酬的失望和悲愤、怀才不遇的感慨、悲苦、忧伤、无奈、哀伤、孤独、凄苦、惆怅、思念、失落、失意落魄而黯然神伤、不向世俗献媚、洁身自好„„)的感情】,或抒写建功立业的抱负,表达对„„的追求和向往,或对„„的同情,或对„„的不满。

⑸状物,浅切形象,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2.抒情

⑴直抒胸臆--热情奔放或富于激;,

⑵以曲笔抒写胸臆,即间接抒情--耐人寻味,富有情趣。

3.少有直接议论,常用形象说理--“象教”,不加评论,表现具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意蕴深刻。(宋诗更常用此法)

把日常„„的生活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结合,发人深醒。

(详见“喻理诗”)

㈣语言风格:

⑴平淡而有味 ⑵清新自然 ⑶质朴通俗(明浅如话) ⑷俗语俚词入诗,通俗凝练 ⑸冷峻 ⑹镂金错采。⑺自然流畅,不事雕琢 ⑻清丽 ⑼隽永„„

【说明】以上是不完全归纳,可按此法从诗歌鉴赏题中归纳出其它特点。分析具体诗词时,不要面面俱到。要根据考题要求选择以上 。

2011年寿县一中现代古代诗词鉴赏【含精品解析】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21、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2、螟蛉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23、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24、神器 指帝位、政权。

《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25、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26、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

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27、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28、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29、连理枝、比翼鸟 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30、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31、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32、问鼎 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33、见背 背,离开。谓父母去世。

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34、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35、三尺 是法律的代名词。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36、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7、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8、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9、彭祖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40、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41、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42、婵娟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43、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44、执牛耳 用“执牛耳”指盟主。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45、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46、虞美人 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王意气过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47、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48、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49、精卫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50、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51、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52、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53、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54、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55、人杰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56、仁人

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57、传人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58、玉成

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59、口碑

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60、壁还

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6

1、方家

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6

2、等身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6

3、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6

4、心许

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6

5、三味

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6

6、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6

7、斧正

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6

8、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6

9、染指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70、射影

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7

1、掣时

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7

2、青鸟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7

3、雷同

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7

4、涂鸦

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7

5、城府

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7

6、借光

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7

7、物色

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7

8、不才

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

7

9、方寸

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80、提刀

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8

1、下榻

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

8

2、润色

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

8

3、春秋

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8

4、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8

5、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86、班马 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8

7、问鼎

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今常以喻谋求夺得。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8

8、辞第

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8

9、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90、钓鳌 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91、三尺 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92、还珠 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93、金鸡 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多鸡”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94、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95、青眼 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96、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97、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q ,劳苦)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 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9

8、巴歌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

99、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100、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文 章 来源莲山课件 ww w.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Health/gaoshan/76023.htm

上一篇:职工安全环保责任状下一篇:杂工安全技术交底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