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历程总结

2022-09-07

总结是一种事后记录方式,针对于工作结束情况、项目完成情况等,将整个过程中的经验、问题进行记录,并在切实与认真分析后,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报告。如何采用正确的总结格式,写出客观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古代史历程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中国古代史历程总结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的历史悠久,古时帝王政权更替是极为频繁,被权臣,大将或者外戚所夺权的有:西汉,东汉,东晋等;被其它民族所攻灭的有:西晋,北宋,南宋等;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有:秦朝,隋朝,元朝,明朝等。

因此,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防止权力的分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演变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了。帝王通过专制来加强自己的权力,达到控制臣民以及国家的目的,并且保证中央政府以及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历朝历代都不断从财政,政治,司法,军事等制度上不断完善。

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秦朝了。当时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以稳定国家的政权,促进社会的安定。

政治方面:秦王自称“始皇帝”拥有一切大权并且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 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便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

思想文化方面:统一了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施行愚民政策。这些制度对整个社会影响深远!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等都成为了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西汉时期,汉高祖首先铲除异性王(韩信,彭越等),封同姓王形成诸侯。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并威胁到中央政府,于是,刘彻颁布了“推恩令”来消弱诸侯的力量并且推崇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巩固中央集权。儒家思想代替道家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到了唐宋元时期,唐太宗继续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设工,兵,刑,吏,户,礼,六部。这样,分工合作,又互相牵连监督,消弱了相权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后来六部制度为各朝所沿袭。唐代的政治制度比较完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而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由于是黄袍加身夺取兵权,所以怕历史重演,于是将军权过于集中,军队力量加强,边防力量减弱,虽然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但是造成长期“冗兵冗官冗费”的后果,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从而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统治危机。元朝主要加强了对台湾,西藏等边疆的联系与控制,巩固了发展夺民族的统一国家。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时期可是说是明清时期了。明清时期业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衰弱时期。此时,封建制度仅仅依靠正常的统治已经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剥削了,从而只能依靠加强皇权的绝对化,控制人民的思想。朱元璋时,立时千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了,六部的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直接领导的秘密特务机构-东厂,西厂的设立更凸显了专制制度的腐朽性。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中央政府采取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皇权具有绝对的权威了。清朝设置的军机处是总揽军国大计的中枢机构,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进一步体现,里番院的设置业空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民族的控制管辖。清末的科举制度,也是为了选举官吏服务中央政府,加强皇权。文字狱兴起也对知识分子起了极大的摧残。此时,高强度的君主专制已经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当然,对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分析情况。总的来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主要作用是积极的。能够有力于维护国家统一,有里于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但是,中国步入封建社会的后期,由于君权专制的过于集中,导致了腐败的出现,文化的衰败,并且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以及科技的发展。

历史证明,地方割据会大大消弱中央集权,而高度的中央集权又会造成政府财政危机,这是封建统治者无法解决的问题。皇帝虽然想拥有绝对的至高无上权力,可是又不能事事亲历亲为,还是需要放任权力给机构官员,而过于放任的权力又使得君王感到了威胁,这也是一个令封建统治者头疼的问题。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基本矛盾与发展总趋势?

两个基本矛盾: 一个是地方分裂势力和中央之间的矛盾

一个是中央内部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趋势:一个是不断削弱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一个是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是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个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

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二是秦的统一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标志是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对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法制建设、古代治乱兴衰与分裂统一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主要含义: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三个发展阶段:

(1)西周时期萌芽;(2)秦汉至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完善时期;(3)宋元至明清丞相权力逐步削减直至取消,皇帝集政、军、财政于一身时期。

3、具体内容(演变过程):

(1)萌芽——战国时期: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商鞅变法初步确立。

(2)创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其特点是皇帝掌握各种大权。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巩固——西汉:西汉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其特点是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做官,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

(5)加强——北宋: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6)新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还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地区)和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7)强化(或顶峰)——明清:明初把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采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4、专制主义集权的政治特征:

①中国为农业大国,土广民众,于分散中求稳定需要集权;

②是封建地主阶级经济、政治需要的产物;

③封建社会早、中期进步作用明显:创造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国家统

一、中华民族形成和中对外文化交流。也有对广大人民的统治、镇压加强的一面。

④晚清消极、反动作用为主:经济上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政治上拒绝民主,人民毫无地位;思想上禁锢、抑制科学文化发展。但也有维护国家主权、巩固统一的一面。

⑤专制主义本质上是政治文明的对立物,它滋养保守,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5、评价:

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

①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③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后期:

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

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6、近代以来,清政府对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的维护、最终废除和复辟帝制活动:

①晚清王朝的维护:四次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清末预备立宪。

②最终推翻: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

③两次帝制复辟:袁世凯1915年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5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于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夏,张勋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乘机打败张勋。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三个发展演变阶段:(1)西周封国制(贵族等级制);(2)秦汉至宋郡县、州县制;

(3)元以后省府县制。

2、具体内容:(1)周朝的分封制(内容、作用);

(2)秦朝的郡县制和汉朝的郡县与封国并行制(内容和作用);

(3)金朝的猛安谋克制;(4)辽蕃汉分治制度(南北双轨制);

(5)元朝的行省制度;(6)明朝的废行省设三司和僧官制度;

(7)后金和清政权的八旗制度;(8)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3、重难点剖析:

(1)分封制与郡县制

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在周朝以分封制为主,从秦朝统一全国起,以郡县制为主,也有分封制存在。在西汉和西晋两种制度并存,明朝也实行过分封制,但与先秦的分封制不完全相同。

区别在于: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他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虽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时,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而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官员按能力选任,打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关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

(2)府兵制与募兵制

都是重要的兵制。从南北朝到唐朝后期,我国主要实行府兵制;唐玄宗起则实行募兵制。

区别:一是士兵职业性质:府兵制下的士兵是与农业紧密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应征作战并自备武器、粮食等,军费由农民负担。军事结束,解甲归田。募兵制下的士兵应国家招募当兵,是一种职业兵,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由国家供给衣食,免征赋役。二是兵将关系: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募兵制下,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会导致军阀的形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此极有关系。

(3)猛安谋克制与八旗制度

都是女真人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都对各自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猛安谋克制由金朝皇帝阿骨打所创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八旗制度由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所创,是清代军事力量的核心。

(4)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在那里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这就是土司制度。

明朝永乐年间,贵州等宣慰司发动叛乱,明朝派军平叛,取消土司制度,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改土归流。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便大规模改土归流。其作用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纷争的状况,而且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1)秦朝: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2)汉朝: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东汉末年,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其影响是:刺史制度是一套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随着刺史掌握州的军政大权,失去了监察的作用,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如后来的曹操和袁绍集团。

(3)北宋:中央派遣文臣担任地方长官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4)明朝:设承宣布政使司,负责地方监察事务;另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第二篇:中国古代史文化总结

一 天文历法成就

1.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

2.商朝干支纪日法

3.夏商——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4.春秋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

5.战国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甘石星经

6.秦汉汉武帝时第一部较完整的吏书 太初历 ,开始以正月为岁首西汉时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东汉时张衡最早科学解释月食并发明地动仪

7.隋唐唐朝僧一行(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制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8.北宋沈括“十二气历”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

9.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创制简仪(测量天体位置)和高表(测量日影长短,推算节气和时间),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

10.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承古萌新,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具有总结性,科学技术发展停滞。

二。古代医学

1.商和西周时期医药学知识丰富石砭镰

2.战国扁鹊“脉学之宗” 望闻问切四诊法

3.秦汉时期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 黄帝内经 ,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 神龙本草经 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发明“麻沸散”

张仲景“医圣” 写 伤寒杂病论 。

4.隋唐唐朝孙思邈写 千金方 ,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的医药学成果吐蕃元丹贡布写 四部医典 。

唐高宗时编修的 唐本草 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5.明后期李时珍 本草纲目 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这部书反映了作者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

第三篇:高考历史考点总结: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秦汉

秦汉政治

[阶段特征]

1、时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公元220年曹丕代汉

2、朝代: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3、特征: 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具体特征: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经济:封建经济发展,出现第一个太平盛世思想:出现思想专制,儒术取得独尊地位

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和发展

对外:开始与周边国家交往,开辟了丝绸之路

[知识整合]

一、政治体制(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

1、秦统一中国

(1)统一条件: 各国相继变法和进行兼并战争;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实力的强大

(2)统一经过:公元前230-前221年,统一六国(3)历史意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4)疆域扩展“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居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一人独尊、皇权至上、帝位世袭

(2)中央官制与郡县制

中央机构:三公九卿

地方统治:郡县制

要害:强干弱枝,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四分五裂的局面

情况: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吏任免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秦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

作用:从根本上消除了地方与中央的对立,将地方的权力都集中在中央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选修四第一单元第1课)

3、千古一帝秦始皇

(1)兼并六国,一统诸元

(2)建立集权 ,巩固统一

建立帝制:自称皇帝中央集权: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推广郡县:全国设立郡县扩大疆域:南征百越,北击匈奴统一文字:推行小篆经济统一:统一货币、度量衡发展交通:修筑驰道、直道、渠道

(3)惟我独尊、专制暴虐

沉重的赋税: “收泰半之赋”繁重的徭役兵役:“ 发闾左之戍严刑峻法:“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思想专制:焚书坑儒土地兼并严重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对当时:巩固了新诞生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封建政权

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史论共享]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

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郡县制,郡县制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知识整合]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1、地方统治:汉初:郡国二制并行,设太守、丞相

2、解决方法:削藩策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知识整合]汉代的选官、用官制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察举制,举孝廉 秦汉文化

[知识整合]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1)发展: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2)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

(3)贡献发展儒家学说;提升儒家地位

2、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它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1)措施

思想:肯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教育:规定“五经”,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

(2)影响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知识整合] 必修三第二单元第1课

2、造纸

(1)情况:

西汉:后世发现了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作用: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在 “四大发明”中,其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知识整合]汉赋必修三第三单元第2课

1、特点:半诗半文,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气度恢宏

2、作品: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

[知识整合]书画必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选修四第一单元第1课

1、文字书法:小篆、隶书

2、绘画美术:

内容: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门类: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作品:西汉马王堆帛画、东汉壁画《夫妇宴饮图》

秦汉经济

[知识整合]农业经济的发展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1、秦朝的经济

措施: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和直道,开灵渠

2、汉代农业东汉牛耕画像石

[知识整合]手工业经济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

1、冶铁: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

2、制瓷:东汉时—技术达到成熟阶段,先青瓷后白瓷

3、纺织:西汉时—丝绸之路开通,丝绸外销的数量激增

[知识整合]商业经济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

1、“市”的形成:长安城东西有市,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

2、商业城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魏晋

[阶段特征]

一、时间:公元221-589年

二、朝代:三国(公元221 –280年)

魏、蜀、吴

两晋(西晋:公元266—316年

东晋:公元317--420年)

南北朝(南朝:公元420--589年)

宋→齐→梁→陈

北朝:公元439--581年)

东魏北齐

北魏

西魏北周

三、特征

总体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具体特征:政治:封建国家以分裂为主,南北对峙,朝代更迭频繁

经济:北方经济反复地破坏和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民族: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和发展,少数民族封建化

选官制度

[知识整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世家大族、九品中正制

经济发展

[知识整合]经济的复苏繁荣必修二第一单元第

2、3课

农业:手工业:灌钢法商业:

文化成就

[知识整合]文字书法必修三第三单元第3课

1、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2、功能:兼具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

3、书家:楷书——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

草书——盛行王羲之、王献之

行书——雅俗共赏,王羲之和《兰亭序》

[知识整合]绘画艺术必修三第三单元第3课

成就:士大夫画家活跃、总结绘画理论

作品: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史论共享]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汉字书法是线的艺术,它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各种形体、感情和气势。书法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隋唐 隋唐政治 [阶段特征]

一、时间:公元589年---907年

二、朝代:隋朝:589年—618年唐朝:618年--907年

三、特征:总体特征:封建国家的繁荣具体特征:政治:国家统

一、皇权加强经济:社会安定、发展繁荣 民族:友好往来、疆域辽阔对外:交通发达、交往频繁文化:繁荣昌盛、泽被 3

东西

[知识整合]唐朝三省六部制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

1、三省:

内容:中书省—决策机构,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审议机构,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六部

意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六部:

内容:吏、户、礼、兵、刑、工 意义: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知识整合]隋唐的选官制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

科举制的出现和完善

1、过程: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特点: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3、意义:1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素质2中央掌握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3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知识整合]唐太宗选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

1、政策

用人纳谏: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李靖、李勣、长孙无忌

轻徭薄赋:以民为本,休养生息,均田薄赋 处理民族关系:败东突厥、设羁縻州、和亲联姻

2、结果:出现“贞观之治”

[史论共享]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唐太宗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封建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 秩序比较安定的“贞观之治”的局面,并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而其纳谏、用贤之风更为后世称道。唐太宗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经济繁荣

[知识整合]农业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1、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犁耕技术相当完善

2、唐初经济恢复发展,出现贞观之治。

[知识整合]经济繁荣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

B、 手工业 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知识整合]

二、经济繁荣必修二第一单元第

2、3课

3、商业

(1)城市:黄河流域:长安、洛阳; 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都)

(2)市场:长安有东市、西市

柜坊、邸店、飞钱

农村集市进一步发展

唐朝后期坊市界限逐渐被打破

(3)外贸: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司

中国瓷器已输往国外

唐朝时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假如在唐朝鼎盛时期经商,你认为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①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②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③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繁荣。④长安、洛阳、扬州是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商贾云集。⑤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⑥出现了柜

4坊和飞钱,便利了商品贸易。

不利条件: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②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③商业交易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文化昌盛

[知识整合]

三、文化昌盛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课 1科学技术

造纸外传、雕版印刷、使用火药 [知识整合]

三、文化昌盛必修三第三单元第2课

1、唐诗

(1)原因:

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

(2)规模:

流传至今有诗人两千多位、诗歌近五万首

(3)作者:

初唐——王勃,陈子昂

盛唐——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孟浩然、王维山水诗

丰碑——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圣杜甫,现实主义;白居易,中唐,现实主义

[知识整合]

三、文化昌盛必修三第三单元第3课

2、书法

(1)楷书——唐朝步入盛世,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祭姪文稿》、 柳公权;

(2)草书——盛唐的张旭、怀素;

(3)行书——颜真卿

3、绘画

特点:吸取外来美术风格

作品:隋展子虔《游春图》

初唐阎立本《步辇图》

盛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第四篇: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民族总结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专题整理》

秦汉:秦始皇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移民戍边。促进边疆开发。

匈奴:秦---北击匈奴,修长城,东到临洮 西到陇西

汉---匈奴威胁汉的政权,西汉加强同匈奴关系,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越族:秦—南征百越,设四郡(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对珠江流域进行管辖),开灵渠,移民垦荒。

魏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

兴起于东北的鲜卑族拓拔部。①少数民族不断涌进中原,冲垮胡汉界限。②少数民族开始汉化,促进自身进步。

孝文帝:政治改革向汉族学习,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和民族大融合。

唐: 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被西北各族首领尊为“天可汗”。

宋:宋面临辽、金和西夏的威胁。

元:蒙古族

明清:满洲族。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②中央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③版图最终奠定。(乌兰布通战役和多伦会盟平西北和北部的蒙古准噶尔叛乱,接受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

)

第五篇:中国古代绘画总结

中国古代艺术鉴赏总结

生活在21世纪,距离最近的我们称之为古代的时间节点并不是很远,清末至今不过百年,环顾四周,似乎见不到丁点过去的影子。每当夜幕降临北京,这个千年古城,随便站在学校的一个角落,抬起头,看到的是等点亮的夜空和高楼。唯独走近皇城,在红墙边看着栋栋宫殿,才会嗅到些许古老的气息,忽然身边的一声刺耳汽车鸣笛,粉碎环境,告诉你,你生活在所谓的现代。

从我自身来说,古代对我而言好像只有一个个的传说故事,探索节目中的墓地金银珠宝,昏君的暴戾还有一个个的老学究。中华文化这几千年对我,对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对普罗大众有什么影响,我不知道,但我很好奇,于是我选了这门课,企图通过中国绘画的发展得以窥探历史的真迹。

第一堂课,老师说伟大的民族的自传包括记载行为之书,记载言论之书,艺术之书。仔细想想,从小的方面说,人的一生由他一生中说过的画,做过的事情,还有他一生的成果组成,民族亦是如此,而成果我们称之为艺术,是人,民族奋斗一生的结晶,更是尤其珍贵。人们为什么要欣赏艺术呢,艺术能够带给人什么?首先,能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鉴赏力,虽然对于不懂艺术的人来说并不能说清楚一幅画一首歌好在哪里,但一幅画直觉能够让人觉得好看不好看,音乐好不好听,通过学习欣赏艺术,能够让人获得进一步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主观上的好看好听美而已,不仅知道好还知道好在哪里,给人以成就感,也为创造美打下基础。其次,对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性能力都大有裨益。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反映生活,中国的艺术也带着中国人民生活的点滴,美好期望,世界观和社会的印记。对艺术了解程度深刻,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也了解了古人的生活习俗性格,可以从历史影响的角度加深对现在社会的理解。中华民族奉行中庸之道,忍耐细致,热爱自然,受儒释道的影响很深,这些都可以在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里找到痕迹。从人类开始发展期,艺术也开始了它的征途。由于原始社会没有文字产生,绘画也就起了一定文字的作用,具有文字的功能和符号意义,反映了先民的社会生活信息和相关图腾,与其说是艺术,倒不如说是那时的人民生活的记录。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舞蹈人纹彩陶盆”,其上的人形表现为符号形,手臂已经有摆动效果,并且有规律变化,是一种均衡的美。而鹳鱼石斧图形陶缸上的图像则进一步具备象征意义,线条饱满,表现力很强。稷神崇拜图则表明了古代人们对神灵的崇拜。总的来说,从人类文明开始,绘画就开始作为一种载体来表现人们的生活和心理。

到了夏商周时,随着手工艺规模的扩大,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提升,这一阶段的绘画艺术主要表现在青铜器上,主要以对鬼神的表现居多。

造纸术出现之前,古代画的主要为帛画和缯画。湖南长沙楚墓的《人物龙凤帛画》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有独立意义的绘画,从此中国的绘画开始了它的发展。

中国绘画的发展分为三条线索,第一条是围绕儒家伦理教化观念形成的宫廷绘画艺术,第二条是以佛儒道互补的中国文化心理格局为主导的文人绘画艺术,第三条线就是带有楚文化奇幻热烈色彩的民间绘画艺术,这几种绘画形式各具风貌,相互联系影响,一同构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艺术长河的发端。

到了汉代,画像石得以发展,主要用于构筑墓室祠堂等,题材主要涉及日月天象现实生活历史人物故事。画像砖在汉代也得到了发展。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造诣很高,《女史箴图》是其代表作。谢赫的《画品》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绘画论著。 到了唐朝,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让我感怀古人的技艺工巧。 而宋朝的宋徽宗身为一朝之君居然为了画画不理朝政,还达到了很高的造诣,让人不禁感慨。

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故事则广为流传,前几年也为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做出了贡献,这大概就是艺术的力量吧。

到了明清的时候,封建统治到达顶峰,对人的控制和限制也越来越多,绘画上崇尚复古以达到安民的目的,但也有一些画家立意创新,不畏压迫。所以艺术有时候也常常被通知阶级利用,而真正的文艺力量并不会轻易屈服。

鉴赏课结课了,我问自己,你学到了什么,除了欣赏了一幅幅的名画,懂了点画的历史,还学到了什么。如果非要一个答案,我可以给出自己许多,学到了这个那个的,忽然想起前几天逛北航艺术馆,看着一幅幅的画,感觉着艺术的美,等到出来的时候,一天的疲惫和烦恼都忘记了,我想这就是艺术的力量,这就是我学到的吧,孤寂的时候,还有艺术陪着我。

上一篇:中国工商银行教育部下一篇: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