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国古代史总结

2022-08-11

总结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是我们反思自身、了解自身、明确目标的重要方式,通过编写的总结报告,我们可以在工作回顾中,寻找出自身的工作难点,掌握自身的工作优势,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考中国古代史总结》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高考中国古代史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民族总结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专题整理》

秦汉:秦始皇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移民戍边。促进边疆开发。

匈奴:秦---北击匈奴,修长城,东到临洮 西到陇西

汉---匈奴威胁汉的政权,西汉加强同匈奴关系,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越族:秦—南征百越,设四郡(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对珠江流域进行管辖),开灵渠,移民垦荒。

魏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

兴起于东北的鲜卑族拓拔部。①少数民族不断涌进中原,冲垮胡汉界限。②少数民族开始汉化,促进自身进步。

孝文帝:政治改革向汉族学习,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和民族大融合。

唐: 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被西北各族首领尊为“天可汗”。

宋:宋面临辽、金和西夏的威胁。

元:蒙古族

明清:满洲族。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②中央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③版图最终奠定。(乌兰布通战役和多伦会盟平西北和北部的蒙古准噶尔叛乱,接受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

)

第二篇:高考历史复习:中国近代史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归纳

中国近代主要不平等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 2.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 (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 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

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注意:

1、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文家市决策、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3、纠正党内的错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4、制定国共合作方针:中共三大、瓦窑堡会议

5、党的基本路线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

6、党的指导思想:七大(毛泽东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

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

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

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用心

爱心

专心

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建国初期

政策: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

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改造)

政策: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作用: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6.十年探索时期

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改革开放时期

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注意三化)

中国近现代的宪法: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

12、孙中山)

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2.《中华民国约法》(1914,袁世凯)

内容: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1931)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

内容:规定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内容:规定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公民权力和义务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1.过渡时期:一桥二铁三公四厂(西部的交通,东北的重工业)

2.十年探索时期:一铁二钢三油田;两大科技成果(原子弹、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十年**:湖北二汽;南京长江;国防科技(导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4.改革开放:宝葛大京、“神舟”飞船

(注意:课本上四个时期关于经济建设成就的地图)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

内容: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评价:革命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民主革命发展

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新三民主义

与三民主义相比:不同点:明确提出了反帝的要求、提出了“三大政策”

用心

爱心

专心 与中共纲领相比:相同点:都主张反帝反封(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不同点:(1)中共更代表人民的利益:中共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

时工作制、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等内容

(2)中共在民主革命之后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原因:受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

(2)影响: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

(1)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3.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

(1)原因: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列强忙于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影响:促进了新文化运动兴起;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1)根本原因: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具体原因:(思考:为何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

(2)影响:导致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失败(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日本侵华问题

1.侵华方针和主要内容:

“大陆政策”:(明治维新后制定)以侵略中国为中心

“田中奏折”:(1927年制定)确立侵略中国“满蒙”的方针 “国策基准”:(1936年制定)确保日本东亚霸主地位,并向南方海洋发展 2.侵华事件: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今年是甲午战争110周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7年,“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侵华暴行:

两次大屠杀:旅顺、南京 对根据地:“三光”政策、毒气战、细菌战、制造无人区 对沦陷区:经济掠夺、奴化教育、华北“治安强化运动”、华中“清乡运动” 4.甲午中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的比较

同:蓄谋已久、为摆脱国内危机、制造大屠杀等 异:结果不同、抗战的规模不同、抗战的方式不同

台湾问题

1.近代列强对台湾的侵略:英、法、美、日

2.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50年:1895年根据《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45年抗战

胜利后,中国收回台湾

3.台湾人民在1895年的反割台斗争:义军首领:丘逢甲、徐骧;黑旗军:刘永福 4.台湾的统一问题:

1979: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和平统

一、三通

用心

爱心

专心

1981: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阐明统一后对台基本政策(与港澳相比,台湾可保留军队)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1984年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 5.两岸交流:1980年以后两岸民间交往日益频繁(分裂势力、外国反华势力阻碍统一)

关于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问题

1.七届二中全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 2.“三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注意与“五反”的区别) 3.处决两大贪官:刘青山、张子善

4.两次整风运动:1942年整风、1957年整风

关于广东的历史

1.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窗口(因林则徐设立译馆,使广东“海外图说毕集”) 2.是近代中国最早抗击外国侵略的地区(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3.建立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柏贵的广东巡抚衙门)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摇篮之一:(继昌隆缫丝厂)

5.中国近代革命的发源地:

(1)戊戌变法:康、梁领导;广州万木草堂是广东最早的新式学堂

(2)民主革命:孙中山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

(3)大革命的兴起: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时间、内容、影响)

黄埔军校(时间、领导人、特点、作用)

省港大罢工(1925年,长达16个月,当时世界最长,是五卅一部分)

广东革命根据地(二次东征陈炯明、广州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

(4)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1927个年广州起义及广州苏维埃政权 6.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三个特区(深圳、珠海、汕头);二个开放城市(广、湛);一个经济开放区(珠三角)(注意原因:沿海地区;靠近港澳;华侨众多) (注意:最先开放两省是广东、福建;最先改革的两省是安徽、四川)

新中国外交史

1.建国以前的外交政策:

(1)七届二中全会:首次提出革命胜利后的外交政策(同时注意首次提出工业化) (2)《共同纲领》:拥护世界和平与合作,反对侵略和战争(首次以宪法形式提出) 2.建国初期的外交:

(1)国际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对华“三政策” (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注意外交方针、原则)

①“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再考虑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③“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④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 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3年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3)外交成就:

建国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第一个国家是苏联)

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参加亚非会议(1955,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 3.50年代中-60年代末的外交:

(1)外交环境的恶化:中美继续敌对;中苏关系恶化 (2)外交政策:“一大片”(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4.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发展:

(1)中国加入联合国:1971年加入,并获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因国际地位提高)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关系正常化 (4)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5.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2)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原则的具体表现) (3)重视和第三世界发展关系

(4)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5)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工业化问题(近代化问题):

1.《资政新篇》:1859,洪仁玕提出。最早的近代化方案(最早提出以法治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最早提出新式学堂、最早提出平等外交)

2.近代企业:鸦片战后出现外商企业;六十年代开始出现洋务企业( 是中国自己最早的近代企业);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民族企业(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进一步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3.新中国工业化: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最早提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土地改革:1950,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提出一化三改造(重点发展重工业;1957,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中共八大:1956,提出总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国近代史总结

1.时间范围:1840-1949 2.一个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两个社会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4.两个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5.两个革命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6.三个统治政权: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篇:高考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测试题

政治史

1.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 2.《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这最能表明( ) A.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者有诸侯、卿大夫、士等B.西周的分封制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 C.在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宗法制不仅在天子和诸侯间实施,也在中、小贵族以至士与庶民之间实施 3.《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主要是( )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中央集权制度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4.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的宗法制。对其所谓“天”的正确理解是( ) 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5.《汉书》记载:“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为此秦开创了( ) A.郡县制 B.皇帝制 C.三公九卿制 D.中外朝制

6.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从继承的角度看,该制度受到了前朝哪些制度的影响( ) ①禅让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分封制 ④嫡长子继承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7.秦朝时李崇任陇西郡守,根据秦制度的规定,下列与其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职位由皇帝直接任免 B.是陇西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有权任免辖区内所属官员 D.陇西地处秦朝的西部边疆

8.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削弱地方权力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

9.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10.“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史实是( ) A.废分封,行县制 B.废丞相,设内阁C.实行刺史制度 D.推行行省制度 1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认为“海内新定,同姓寡少”,为了“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柳宗元说:“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秦朝灭亡是由于未实行分封制B.秦朝灭亡是由于实行了错误的地方管理制度 C.西汉统治者正确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D.柳宗元认识到了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12.《前唐书》百官志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自开元以后,常以领他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 ) ①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②实行宰相集体负责制 ③宰相分管事务较多 ④宰相不被重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14.《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隋唐时期的中央机构( ) A.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B.相互牵制,互为监督C.程序繁琐,效率低下 D.部门增多,相权削弱 15.《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16.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 A.刺史制度 B.科举制 C.编户制 D.察举制 17.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运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祈盼“朱”姓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18.下图中,图一和图二标示的两个王朝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分别是( )

图一

图二

A.分封制与行省制 B.郡县制与封国制C.分封制与刺史制 D.郡县制与行省制 19.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ACCDA DCDBB DBCAD DBADC 经济史

1.西周时 “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② 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③ 社会秩序的稳定 ④ 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及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A.原始社会晚期 B.夏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朝

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时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4.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5.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 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6.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 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7.以青铜为主要材料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时代叫青铜时代,关于商朝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商朝青铜器精品的代表是四羊方尊B.商朝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C.商朝青铜器铸造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D.商朝青铜制造业是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8.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9.某现代古物收藏家收集到下列文物,其中可能是赝品的是

①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尊②宋代缂丝图一副③唐代青花器一件④明代珐琅彩瓷器一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0.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州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1.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12.下列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②唐朝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③宋代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 ④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新高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长安城商业发展范围扩大 B.长安城内的夜市非常繁荣 C.住宅区内出现了商业活动 D.唐政府设立了新的商业区

15. 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BCBCC DBDDB BDBDC 思想史 1.(原创)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这里的“百家”的含义是( ) A.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不同学派B.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C.每个不同学派都创办了一百家以上的私学D.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著名的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 2.(2005年唐山4月模拟)《汉书·游侠传》记载:“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B.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

C.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D.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 3.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是( ) A.教育应分类别进行,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 B.对平民进行教育 C.不问出身贫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D.教育不应分类别

4.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其实质是要( ) A.改革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B.维护奴隶制度 C.主张建立封建制度 D.主张“百家争鸣”

5.(2004年高考上海卷,3)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6.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主张的是( )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7.下列思想中属于儒家倡导的思想道德准则范畴的是( )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B.“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制天命而用之”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儒家思想创立并完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常把儒家思想的精髓称为“孔孟之道”。其核心是( ) A.“仁”、“仁政”、“爱人”、“政在得民”B.“六经”:《诗》、《礼》、《书》、《易》、《乐》、《春秋》 C.“三纲五常” D.“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9.秦朝和西汉的主流思想分别是( ) A.儒家、墨家 B.道家、法家 C.法家、儒家 D.道家、儒家 10.“少治《春秋》„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 A.朱熹 B.顾炎武 C.董仲舒 D.程颐 11.下列哪一言论不是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的体现( ) .A.“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 B.“塞兼并之路”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春秋大一统” 12. 封建儒学不断发展,汉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的核心是

A. 克己复礼 B.“三教合归儒” C. 君权神授 D. 人无有不善 13.下列属于董仲舒的思想观点的是( ) ①春秋大一统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三教合归儒” ④ “三纲五常”、“孝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4.(原创)读图,下列哪一思想家不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 )

A.董仲舒

B.程颐 C. 孟子 D. 庄子

15.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的主张是在( )

A.南北朝时期 B.隋朝时期 C.唐朝时期 D.明清时期 16.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宋代出现的新的儒学体系

B.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C.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D.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产物 17.(原创)下图是与岳麓、雎阳、石鼓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的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800多年前,曾经在这里举行过多次由朱熹请来的另外一些大儒的讲学活动与大辩论活动,大开了我国封建社会学术自由、探究辩诘之风。当时请来的大儒主要有( )

A.陆九渊、陈亮 B.王阳明

C.程颢、程颐 D.李贽、黄宗羲

18.下列各项中,发挥和光大儒家思想的是( )

①“制天命而用之” ②“焚书坑儒” ③“天人感应” ④“存天理,灭人欲”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9.(2005年珠海深圳三校4月模拟)关于理学的演变,不正确的是 .A.理学和心学是明清两代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B.明朝初期程朱理学盛行

C.明朝中期王阳明创立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即心学 D.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使理学走到极端 20.儒家思想开始受到近代社会思潮的批判,始于( ) A.明朝后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维新运动时期 D.新变化运动时期 21.(原创)最早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的是( ) A.黄宗羲 B.李贽 C.顾炎武 D.王夫之 22.(原创)下列哪一项不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在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的主张( ) .A. 黄宗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B. 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 C. 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 D. 三人都尖锐地揭露道学家是“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23. 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的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24.这维护君主的至尊地位,历代统治者不择手段控制人民的思想,西汉、南北朝、隋唐与秦、明、清显著不同的是( ) A.借助宗教,神化君权 B.重视发展官方教育

C.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D.制造冤案,消除异己

25.与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一样,儒家思想也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他们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 A.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BBCBC ADACC DCBDB DACDA BDBAC

第四篇:2009年高考中国古代史分章汇总

第一章 先秦部分

1.(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

2.(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12)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C A.族号

B.邑号

C.爵号

D.官号

3.(2009年北京文综12)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C A.禅让制 B.丰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4)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C A.人寿年丰 B. 祈盼丰收 C. 庄稼收获 D. 祭祀谷神

5.(2009年浙江文综12)隶书是我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 A 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古文和金文

B.始于秦朝,李斯以该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

6.(2009年江苏历史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D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7.(2009年上海历史2)将右图陶尊上的刻画符号与楔形文字 、甲骨文 、圣书字 和腓尼基字母文字 相比照可推断该陶尊最有可能出土于 B A.两河流域

B.中国C.地中海东岸

D.埃及

8.(2009年上海历史3)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D A.① B.② C.③ D.④

9.(2009年广东历史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应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C A.《老子》 B.甲骨卜辞 C. 《诗经》 D.《楚辞》

10.(2009年广东历史2)“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B A.王位继承制度 B.分封制度C.三公九卿制度 D.郡县制度

11.(2009海南历史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B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12.(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12)孔子曾用“而立”“不感”“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 C A.20岁、30岁 B.30岁、40岁 C.40岁、50岁 D.50岁、60岁

13.(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26)《韩非子•喻老》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载,神医扁鹊四次面见蔡桓公,便知其?腠理、肌肤,逐渐发展到肠胃、骨髓。该典故说明扁鹊看病所用的诊法是 A A.望诊 B.闻诊 C.问诊 D.切诊

14.(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42题第(3)小题)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D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4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D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6.(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53)中国历来有推己及人、关爱天下苍生的优良文化传统。下列语句体现这种情怀的是 C A.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B.爱其亲,敬其长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言而有信,见贤思齐

17.(2009年山东文综27题第(1)小题)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话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于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自讲求

 ——《三字经》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4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 答案要点:

(1)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18.(2009年广东历史32)(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妈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

——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 (2)材料

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 答案要点: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3分)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19.(2009年浙江自选模块题号0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说历史现象的原因。(4分) 答案要点: (1)“诱”因: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受诱”因:“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原因: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专心应敌于外。

第二章 秦汉部分

1.(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3)“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 这主要是因为 B A.南方经济的影响

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

D.民族融合的结果

2.(2009年北京文综14)为解决与匈奴之间的长期冲突,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作出了多种努力,其中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是 A.张骞“凿空” B.卫青远征 C.昭君出塞 D.甘英出使

3.(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4.(2009年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C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5.(2009年福建文综13)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D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6.(2009年福建文综14)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D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7.(2009年重庆文综12)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D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8.(2009年重庆文综13)汉武帝时期,一位前往中国的日本人途经朝鲜半岛时可能看到 D A.作坊里正在生产麻纸 B.寺庙里在进行佛事活动 C.工匠用雕版印刷书籍

D.许多中国人在那里生活

9.(2009年上海历史1)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 B A.以事件为中心 B.以人物为中心 C.以年代为中心 D.以制度为中心 10.(2009海南历史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11.(2009海南历史4)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 D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12.(2009海南历史5)“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C A.什伍连坐 B.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

13.(2009广东文科基础19)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D 高考资源网 

14.(2009广东理科基础59)人们一提到中国,就想起长城;提到埃及,就想到金字塔。这表明长城、金字塔 B A.是落后文化的象征 B.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只具有建筑文化意义 D.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15.(2009年四川文综39题第(1)小题)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自秦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专家认为这段约350米长的道路保存完好,具备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第

12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在当时有何影响。(4分)分析材料中五尺道的历史价值和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利条件。(

4分) 答案要点:

(1)影响: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4

分)。

历史价值:有助于研究秦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治理(2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表述亦可相应给分)。有利条件:历史悠久;保存完好(2分)。



16.(2009海南历史33)探索历史的奥秘(8分)

材料一 自周衰,戎狄错居泾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1934年,中瑞西北考察团在罗布淖尔孔雀河下游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近四千年前),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后经科学家检测,小珠所用的材料是海菊贝壳,这种海菊贝只见于我国东南部沿海海域。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商王武丁之妻)墓中,出土玉器共756件。经过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大部分属于青玉,白玉较少,青白玉、黄玉、墨玉更少。这几种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

玉。

 ——摘编自苗普生等主编《新疆史纲》等

(1)根据材料

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骞始开西域只之迹”的观点。

(5分)

(2)材料一为古籍文献资料,材料二出自考古材料。如何认识考古资料与文

献资料之间的关系?(3分)

答案要点:

(1)根据材料一,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始于张骞;材料二表明西域地区与祖国内地某种形式的经济文化联系在张骞之前就已存

在。(5分)

(2)考古资料可以印证、丰富、改变人们从古籍文献中已获得的认识。(3分)

第三章 南北朝部分

1.(2009年四川文综12)图

4、图5是甘肃嘉峪关、酒泉一带魏晋古墓中发现的以庖厨为题材的彩绘墓砖。这两幅图 D A.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百姓民族构成情况 B.证实了魏晋时期男女劳动分工状况

C.展现了魏晋时期当地动物养殖状况 D.有助于了解魏晋时期饮食生活状况 2.(2009年重庆文综14)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的史实是 C A.吸收儒家思想对道教进行改造 B.吸收佛教思想以丰富道教教义 C.形成了道教主要经典《太平经》 D.开始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3.(2009年江苏历史4)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C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4.(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39第(1)、(2)、(3)小问)(20分)阅读分析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鲁)肃对(孙权)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三国志•鲁肃传》

材料二 (诸葛)亮答(刘备)曰:“……今(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

一、二,概括指出鲁肃和诸葛亮对荆州认识的相同之处。(4分

(2)根据材料

一、二,分别指出鲁肃和诸葛亮提出的战略目标及实现步骤。(12分)

(3)根据材料

一、二,分析荆州问题对孙、刘双方未来关系的影响。(4分) 答案要点:

(1)相同:荆州地域广阔,特产丰富,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战略要地。(4分) (2)鲁肃:夺取荆州,确保江东;进而占据长江流域,形成南北对峙;实现建立帝业的战略目标(6分)。诸葛亮:夺取荆州,进占益州;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形成三方鼎立;实现复兴汉室的战略目标(6分)。 (3)影响:双方围绕荆州必然展开激烈争夺;双方均视为主要敌人,为抗击曹操,在荆州问题上会有所妥协。(4分)(如考生答出历史分析需用史实予以证明等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5.(2009上海文综33)随着文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联系日益紧密,彼此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边线。

答案:(3分)一个1分:三权分立制度——法国启蒙思想;龙门石窟——印度佛教;法国民法典——罗马法。

第五篇:中国古代通史(高考复习资料)

中 国 古 代 通 史

上古时代

相关帝王: 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

政治:史前社会,以部落联盟为主体经济:由采集经济逐步转向种植经济,并在黄河与长江流域文化:原始图腾崇拜;原始艺术;象形文字

少昊(青阳氏)

颛顼(高阳氏) 帝喾(高辛氏) 帝挚(青阳氏) 唐尧(陶唐氏) 虞舜(有虞氏)

形成规模,以石制和木制的耒耜为耕作工具,刀耕火种;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生产为主;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养蚕缫丝技术的出现与发展

夏朝(姒姓)

主要君主: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政治: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王位世袭制经济:进入青铜时代文化:创立夏历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癸

商朝(子姓)

主要君主: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政治:实行内外服制度;具有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经济:青铜技术日益成熟,青铜农具出现,主要耕作方式为文化:甲骨文的成熟使用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大规模简单协作,井田制开始实施;出现了职业商人与贝币

西周(姬姓)

主要君主: 武王 发 成王 诵 康王 钊

政治:实行以同姓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同时又实行以嫡长经济:以土地国有为名,实际上为贵族土地所有制的井田制文化:建立起完备的礼乐体系以维护分封制

昭王 瑕 穆王 满 共王 翳扈 懿王 囏 孝王 辟方 夷王 燮 厉王 胡 共和 宣王 静 幽王 宫湦

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来维护分封制

发展成熟;工商食官

东周(春秋、战国)

主要国家及君主:

东周(姬姓): 平王 宜臼——赧王 延 春秋五霸(依《史记》载): 齐(姜姓)桓公 小白

晋(姬姓)文公 重耳

楚(芈姓)庄王 侣

秦(赢姓)穆公 任好 宋(子姓)襄公 兹甫 战国七雄: 韩、赵、魏、楚、燕、齐、秦

政治:周王室衰落,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吞并,宗法分封制原则遭到破坏;各国开始进行变法;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制社会逐步建立

经济:各国承认土地私有,井田制崩溃并逐步瓦解;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铁质农具和牛耕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封建小农经济开始出现;各国修建水利工程(例如楚国的芍陂、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以促进农业发展;私人手工业出现,与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商业繁荣,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文化: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老子开创了道家学派,“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儒、墨、道、法等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甘德著《天文星占》,石申著《天文》,合称《甘石星经》;司南的发明

秦朝(赢姓)

主要君主: 昭襄王 稷 孝文王 柱 庄襄王 子楚 始皇帝 政 二世 胡亥 三世 子婴(去帝号)

(注:秦国君主仅记录东周灭亡后的三任)

政治: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车同轨文化:书同文,以小篆为官方文字;焚书坑儒

中央集权国家;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建立一套以军功爵制为代表的考察选拔官吏的制度,颁行《秦律》;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西汉(新莽)

主要君主:

西汉(刘姓): 高祖 邦 惠帝 盈

高后 吕雉(临朝称制)

文帝 恒 景帝 启 武帝 彻

昭帝 弗陵 宣帝 询 元帝 奭 成帝 骜 哀帝 欣 平帝 衎 孺子 婴

新莽(王姓): 新太祖莽 玄汉(刘姓): 更始帝 玄

政治: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引发王国问题,汉景帝削藩导致“七国之乱”的发生;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并利用“酎金夺爵”等方式削弱王国,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设立刺史负责监查地方;武帝时期建立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实行察举、征辟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品行

经济:牛耕得到普及,出现二牛一人犁耕法,发明耧车、犁壁;兴修白渠、漕渠等水利工程;开始用煤来冶铁;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专门进行贸易的“市”出现;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盐铁官营;组织大规模治理黄河的工程,例如王景治河

文化:汉初以黄老之学为主要指导思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将阴阳家的五行思想、道家的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融合在一起,形成新儒学,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至此,儒家思想开始占据统治地位;汉赋成为西汉主要的文学体裁;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东汉(三国)

主要国家及君主:

东汉(刘姓): 光武帝 秀——献帝 协 三国: 魏(曹姓) 武帝 操——元帝 奂

政治:外戚与宦官争斗日益加剧,东汉末年国家分裂,并最经济:烧制出青瓷;发明出水排,用于冶铁;发明筒车,用文化:佛教的传入,道教也开始兴盛,儒学出现危机;书法 蜀汉(刘姓) 昭烈帝 备——后主 禅 吴(孙姓) 大帝 权——末帝 皓 终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曹魏时期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

于浇灌;东吴开始经营南方地区,江南地区初步开发;开始使用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地区烧制出白瓷;艺术进入自觉时代,士大夫文人画开始出现;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浑象仪;“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华佗著《青囊书》,发明麻沸散,五禽戏;《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西晋(五胡十六国)

主要国家:

西晋(司马姓): 武帝 炎——愍帝 邺

五胡十六国: 前凉(张姓) 后凉(氐族吕姓)

政治:西晋曾短暂完成统一,后少数民族南下占领北方中原经济:因北方战乱,中原人口纷纷南迁,北方黄河流域生态文化:玄学兴起南凉(鲜卑秃发姓) 西凉(李姓) 北凉(匈奴沮渠姓) 前赵(匈奴刘姓) 后赵(羯族石姓) 前秦(氐族苻姓) 后秦(羌族姚姓) 西秦(鲜卑乞伏姓) 前燕(鲜卑慕容姓) 后燕(鲜卑慕容姓) 南燕(鲜卑慕容姓) 北燕(冯姓) 夏国(匈奴赫连姓) 成汉(氐族李姓)

地区,多年混战不休,但民族融合趋势已经初步形成环境迅速恶化,但同时却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因多年战乱,商业发展几乎陷入停滞,甚至遭到严重破坏

东晋(南北朝)

主要国家及君主:

东晋(司马姓): 元帝 睿——恭帝 德文 南朝: 宋(刘姓)武帝 裕——顺帝 准

北朝:

政治:孝文帝改革中改姓易服等措施,促进了以鲜卑为代表经济:北魏完成对十六国的统一,逐步使北方经济恢复并得齐(萧姓)高帝 道成——和帝 宝融 梁(萧姓)武帝 衍——敬帝 方智 陈(陈姓)武帝 霸先——后主 叔宝

北魏(鲜卑拓拔姓,孝文帝时改为元姓)道武帝 焘——孝武帝 修东魏(鲜卑元姓)孝静帝 善见

西魏(鲜卑元姓)文帝 宝炬——恭帝 廓 北齐(高姓)文宣帝 洋——幼主 恒 北周(鲜卑宇文姓)孝闵帝 觉——静帝 阐 的少数民族汉化,加强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九品中正制逐步完善,世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入仕

到发展;孝文帝时期进行一系列改革,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东晋建立后,南迁人口规模更大,带来大量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工具,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发展 文化:儒、释、道三教并行,尤以佛教最为兴盛;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顾恺之以《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画作著称于世;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隋朝(杨姓)

主要君主: 文帝 坚

政治:隋朝结束了全国自西晋以来的分裂,完成了南北方的经济:开凿了京杭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商业文化:隋朝沿袭了南北朝时期的崇佛思想

炀帝 广 恭帝 侑

统一;正式将三省六部制确立为中央官职;开创科举制的选官用人制度并以此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以才能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逐渐繁荣

唐朝(武周)

主要君主:

唐朝(李姓): 高祖 渊 太宗 世民 高宗 治

中宗 显 睿宗 旦

武周(武姓): 圣神皇帝 曌

唐朝(李姓): 中宗 显 睿宗 旦 玄宗 隆基

肃宗 亨 代宗 豫 德宗 适

顺宗 诵 宪宗 纯 穆宗 恒

敬宗 湛 文宗 昂 武宗 炎

宣宗 忱 懿宗 漼 僖宗 儇

昭宗 晔 哀帝 柷

政治: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地方设立节度使,不利于中央集权,最终演变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设置御史台主管监察,另有言官谏正皇帝过失;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频繁

经济:沿袭了先代的均田制;发明曲辕犁;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发展基本已超过北方;制瓷业技术发展,出现“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出现国际性的大都市——长安,城内有界限分明的“坊”与“市”

文化:唐朝诗歌进入繁荣时代,出现了以李白、杜甫等人为代表的诗人;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人擅长楷书,张旭、怀素和尚等人擅长草书;绘画方面以吴道子、阎立本等人为代表;雕版印刷开始普遍使用;唐朝传奇兴盛;发明火药,并在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僧一行、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并测定了子午线长度;“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五代十国

主要国家及君主:

五代: 后梁(朱姓)太祖 温——末帝 瑱

后唐(李姓)庄宗 存勖——末帝 从珂

十国:

政治: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权更替频繁经济:经济发展基本停滞文化: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在词赋上有较高成就

后晋(石姓)高祖 敬瑭——出帝 重贵 后汉(刘姓)高祖 知远——隐帝 承祐 后周(郭姓,世宗后为柴姓)太祖 威——恭帝 宗训

前蜀(王姓) 后蜀(孟姓) 吴(杨姓) 南唐(李姓)

吴越(钱姓) 闽(王姓) 楚(马姓) 南汉(刘姓) 南平(高姓) 北汉(刘姓)

宋朝(辽、金)

主要国家及君主:

辽(耶律姓): 太祖 阿保机——天祚帝 延禧 北宋(赵姓):太祖 匡胤——钦宗 桓 金(完颜姓):太祖 阿骨打——哀宗 守绪 南宋(赵姓):高宗 构——末帝 昺

政治:通过①“收精兵”——分离统兵权与调兵权;②“削实权”——削弱地方的权力,设通判监查地方,派遣文官出任地方长官;③“制钱谷”——财赋收归中央,这三个手段来加强中央集权,从此地方再无力与中央抗衡;中央又设“二府三司”来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最终造成了“冗兵”、“冗费”、“冗官”的现象出现,导致宋朝积贫积弱严重,在与少数民族的对峙中处于不利地位;出现独立的谏议机构——谏院。

经济: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自耕小农衰退,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南宋时期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制瓷业兴盛,出现“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不再采取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商人地位提高,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打破了坊市制,出现“夜市”、“草市”,商业活动也不再受到官府限制;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开始用焦炭冶铁

文化:“三教合一”最终以程朱理学的方式展现出来,以程颐、程颢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发展为官方哲学;象山先生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发明本心”,心学产生;主要成就为宋词,以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豪放派和以李清照、柳永等人的婉约派为代表;山水文人画兴起,以马远、夏圭等人为代表;风俗画兴起,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代表;宋代出现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主张追求个性,忽略法度

元朝(孛儿只斤姓)

主要君主: 太祖 铁木真 睿宗 拖雷 太宗 窝阔台

乃马真后 脱列哥那·哈屯(临朝称制)

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斡兀立·海迷失(临朝称制)

宪宗 蒙哥 世祖 忽必烈

成宗 铁穆耳 武宗 海山

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 硕德八剌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文宗 图帖睦尔 明宗 和世瓎 宁宗 懿璘质班 顺帝 妥懽帖睦尔

注:元朝为蒙古帝国的一部分,蒙古帝国包括元朝与其他四大汗国,各国之间并无统属关系

政治:废除三省制,实行中书省一省制;地方实行行省制;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事务;实行严格的种族制度

经济:棉花向内地传播,促使棉纺织业兴盛,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松江成为当时的棉纺织中心;开始生产彩瓷

文化:杂剧兴起,以元曲四大家为代表;郭守敬发明简仪;王祯著《农书》

明朝(朱姓)

主要君主: 太祖 元璋 惠帝 允文 成祖 棣

仁宗 高炽 宣宗 瞻基 英宗 祁镇

代宗 祁钰 宪宗 见深 孝宗 祐憆

武宗 厚照 穆宗 载垕 神宗 翊钧

光宗 常洛 熹宗 由校 思宗 由检

政治: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时期设内阁,此后内阁地位逐渐提高,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科举制的八股取士逐渐僵化,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开创厂卫制度,在中央和地方分设都察院、监察御史及六科给事中等监察机构,加强对中央及地方的监督;谏议机构被裁撤

经济: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区域性大商帮出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焦炭冶铁开始流行;玉米、番薯粮食作物引入,导致人口数量迅速增长;棉花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私人手工业开始在某些领域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但是政府实行的“重农抑商”以及“海禁”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心学进一步发展;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为代表的对儒学的反动,具有早期反封建性质的启蒙思想产生;徐光启著《农政全书》;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书法艺术更加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创造;士人画在某些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以八大山人为代表;小说发展兴盛,以“四大奇书”为代表,木刻版画以其中插图的形式出现;民间还出现了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风俗画;“百戏之祖”昆曲艺术出现并逐渐开始走向兴盛

清朝(爱新觉罗姓)

主要君主: 太祖 努尔哈赤 太宗 皇太极

世祖 福临 圣祖 玄烨 世宗 胤禛

真宗 弘历 仁宗 颙琰 宣宗 旻宁

文宗 奕詝 穆宗 载淳 德宗 载湉

废帝 溥仪

政治:清前期即承明制设立内阁,同时又建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君主专制;后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重新加强君主专制,逐渐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经济:制瓷工艺出现了粉彩和珐琅彩;继续实行“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

文化: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兼收各种表演艺术形式,形成了“京剧”

上一篇:高考一百天复习计划下一篇:管理岗位竞聘自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