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知识整理

2024-05-24

中国现代史知识整理(共6篇)

篇1:中国现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知识整理

1.梁启超,又号饮冰室主人,曾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全部著作汇编为《饮冰室合集》。

2.近代学者王国维著有《人间词》及《人间词话》等著作。3.《古文观止》是由清初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一部普及性的古文选本。

4.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于 1919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和胡适是推动文学革新的两个代表性人物。《新青年》是当时主要的文学期刊。

5.文学研究会 1921 年 1 月成立于北京,它是最早成立的新文学社团之一,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等,成员主要有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

6.创造社 1921 年 7 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

7.新月社 1923 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8.1922 年春,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等因在湖畔写诗,并合集《湖畔》,被称为“湖畔诗人”。他们对新诗最大的贡献是爱情诗的创作。广泛的社会批评是鲁迅早期杂文创作的特色。他早期的杂文主要收入《坟》和《热风》中。

9.鲁迅(右图)后期杂文主要反映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事件,代表作是《且介亭杂文》三集。

10.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11.《阿 Q 正传》是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 Q 的“精神胜利法”。阿 Q 这个人物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

12.《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女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凤凰涅磐》和《女神之再生》。

13.郁达夫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沉沦》是作者留日时期生活和思想的写照。

14.徐志摩的抒情诗《再别康桥》把他对母校的深情溶进了别离时的形象和想象中。

15.茅盾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16.老舍的作品很有北京味儿。他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17.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他的早期代表作。18.林语堂主要从事小品散文创作。他提倡“闲适文学”。赴美定居后,用英语写作了长篇小说《京华烟云》。

19.戴望舒是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雨巷》是他的代表作。20.沈从文最有特色的作品是反映少数民族地区风土民情的小说。中篇小说《边城》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21.曹禺,现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22.钱钟书的中篇小说《围城》生动地描写了战时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23.艾青,现代著名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抒发了对抚育他的保姆的深情的追怀。

24.梁实秋的代表作为散文集《雅舍小品》。

25.冰心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散文柔美、清俊,抒情性很强,被当时的读者誉为“冰心体”。

26.冰心影响最大的作品当推散文集《寄小读者》。母爱、童真是作品的主要内容。27.张恨水是通俗社会小说家。他的作品语言精炼,明白晓畅,其代表作《啼笑姻缘》是三十年代销售量最大的长篇小说。

28.张天翼是现代文坛杰出的讽刺作家。他的小说主要描写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和部分知识分子的庸俗虚伪,以及他们矛盾可笑的心理状态。他写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史上的名篇,还被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林。

29.胡适是现代诗人,著名学者。他是积极推动白话诗的先驱者之一。1917 年发表的他《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30.周作人的散文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风格冲淡平和。代表作有《乌蓬船》。爱情诗人冯至是个很有个性的诗人,鲁讯评价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诗集有《昨日之歌》。31.现代女作家丁玲的代表作有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和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32.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他提出了著名的“三美”原则: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他的作品大多表现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诗集《死水》是他的代表作。

33.叶绍钧(圣陶)善于描写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潘先生在难中》是大家熟悉的优秀短篇。34.赵树理是中国农村题材的优秀小说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35.中国第一部大型新歌剧《白毛女》是中国现代民族新歌田汉与冼星海在一起剧的奠基之作,它继承了民族传统,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歌剧的长处

36.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全部采用陕北民间流传的“信天游”写成,节奏流畅明快,语言在朴素中具有形象美,音乐美。37.丰子恺是一个有独特艺术气质的散文作家。代表作是散文集《缘缘堂随笔》。

38.田汉是中国现代卓越的戏剧家,是“五四”后早期话剧运动的开拓者之一《名优之死》是其代表作,他是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

39.朱自清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作品纯正朴实,篇幅都极短小,有一种朴素的美。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

40.庐隐是与冰心齐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充满了悲哀,某些小说具有自传性质。代表作有《海滨故人》。

41.沙汀 1940 年写了受人称道的讽刺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手法极为精炼和传神,每个人物都写得生动逼真。

篇2:中国现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选择题:

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56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

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8、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中华民族资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战死的爱国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简述题:

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为什么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入国家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地主的徒弟所有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中国资本主义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和发展是及不平衡的;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4、简述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继续拥有大量的土地;旧的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5、简述中国工人阶级为何具有无产阶级的特点? 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同农民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6、简述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②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线上。

7、简述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①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球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②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其区别在于,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解决生产力问题。其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8、简述反侵略斗争失败及其原因?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前者是根本原因。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选择题: 1、1851年的金田起义是太平运动的起点;太平天国由胜转衰的转折点是天京事变;1864年7月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

2、《天朝田亩制度》所建立的理想社会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3、对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洋务运动的性质是“自救”活动,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4、维新变法最早开始于1895年的“公车上书”;其后康有为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等著作;当时影响最大的学会是强学会、南学会和保国会等;影响较大的报纸有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湖南《湘报》等。

5、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写的《劝学篇》。简述题:

1、简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一是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二是鸦片战争带来的恶果,使得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普遍激化了;前者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简述太平天国的纲领文件。

太平天国前期的《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但此纲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的理想天国是一种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为涉及农民问题与土地问题。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3、简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是它沉重的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三是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评,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四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五是它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4、简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你哦年国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阶级局限性;太平天国的失败还在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

5、简述洋务运动的内容?

洋务运动持续时间为30年,其内容主要有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路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6、简述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7、简述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8、简述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两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要不要变法;

二是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三是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论战的意义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9、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在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在经济上,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在军事上,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在文教方面上,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提倡西学。这些新政的内容,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先进文化科学的传播都是十分有利的。

10、简述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11、简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自身有三方面的弱点和局限:一是不敢否认封建主义;二是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三是脱离人民群众。戊戌维新以悲剧性的失败而告终,不仅暴露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

第三章 辛亥革命

选择题: 1、1906年清末新政开始废除科举考试。

2、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孙中山组织的兴中会;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有黄兴的华兴会,蔡元培的光复会;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中国同盟会,其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三民主义是民族、民权、民主。3、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作有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轮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4、民生主义的基本方案是核定低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5、资产阶级组织的武装起义中影响做大的是1991年的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人民武装起义尤为强烈的属四川省的保路运动。

6、辛亥革命的高潮出现在1991年10月10号的武昌起义。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国号为“中华民国”,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7、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8、北洋军阀统治了中国16年;1915年袁世凯接收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北洋军阀进行的斗争有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蔡锷的护国运动,1917年孙中山率领的第一次护法运动,1919年的第二次护法运动。9、1914年孙中山成立的中华革命党,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简述题:

1、简述清末新政的内容?

一是改革管制,整顿吏治;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三是改革学制,提倡新学;四是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2、试述“三民主义”的内容?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性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其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民权主义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主义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其没有明确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主义”,但其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3、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辩驳内容与意义?

内容:一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二是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三是要不要社会革命。意义: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份额传播,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4、为什么说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一是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二是在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5、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局限性?

一是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与措施。

6、简述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一是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二是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四是推翻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五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7、简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能救中国。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选择题: 1、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还提倡白话文、新文学,反对文言文,主张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

3、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五四运动斗争目标是“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4、《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是陈望道翻译的。中国第一个地方共产党组织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是在上海举行。

5、第一个产业工会是上海机器工会。第一个农民协会成立在浙江省萧山县衙前村。

6、中国工人运动掀起高潮的起点是1922年香港海员罢工,终点是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最长的一次罢工是省港大罢工。

7、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是在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是新三民主主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改组后的国民党改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8、1924年成立的黄埔军校把政治教育提到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这是同一切旧式军校的根本区别。

9、北伐战争的直接目标是打到帝国主义支持北洋军阀。

10、国民党右派为了打击共产党员和工农革命力量,以蒋介石为首后制造了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事件。简述题:

1、简述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二是它大力宣传了民主与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与民主主义觉悟,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三是它为五四运动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2、简述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新闻欢运动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他们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3、简述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及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4、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5、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五四以后,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工人阶级急切需要找到实现本阶级意志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也迫切需要从工人阶级中找到物质力量。

6、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成员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了那三次论战?

一是同胡适围绕“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二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强调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的出路只能是社会主义;三是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指出必须以革命的手段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7、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即社会主义的前途。

8、简述中共“二大”的内容与意义? 1922年中共二大的召开,党的三大纲领:消除内战,达到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中共二大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9、简述北伐战争得以胜利进军的原因?

国内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北伐胜利的重要原因;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北伐战争得到了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

10、简述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上,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联合力量;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分裂统一战线,制造反攻政策;主观上,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11、简述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中国共产党正是从这场革命的失败中涉取教训,开始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选择题:

1、国民党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和军事独裁统治。

2、影响较大的中间党派的有:邓寅达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乡村建设派,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国家社会党。

3、中共中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是在1927年的汉口会议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说法是由毛泽东首先提出的。

4、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是八七会议。1927年毛泽东领到了秋收起义。5、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是由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发起的。1927年12月,张太雷、叶挺、叶剑英发动了广州起义。

6、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上,毛泽东有四篇代表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主要代表作)、《反对本本主义》。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土地问题。8、1931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的是毛泽东。9、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简述题:

1、为什么说国民党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从根本上说,国民党统治的建立,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而是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进一步敞开了大门。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国民党统治建立以后,官僚买办资本急剧的膨胀起来,它又是中国的垄断资本,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代表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在当时,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

2、简述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及其政治主张?

委员会成立于1930年8月,一方面不满国民党当局的内外政策;一方面又错误的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的革命主张不适合中国国情;同时还大力策动军事反蒋活动,商定武装起义计划,但其军事反蒋斗争,终因1931年邓寅达的被捕而告失败。

3、简述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它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它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4、“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内容: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成一个团;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脸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意义:它成为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5、试述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根本不原因);国民革命的影响;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

6、简述“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7、简述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依靠贫民、雇民,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8、试述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

在统一战线问题上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在革命道路问题上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在土地革命问题上,实行消极防御的方针;在党内战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方针。

9、简述中共党内屡次出现严重“左”倾错误的原因?

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拼命的冲动;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

10、试述遵义会议及其重大意义?

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意义:遵义会议在及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11、简述长征的伟大意义?

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建;它为迎接中国人民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长征播散了革命的火种;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选择题:

1、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侵略完全胜利的战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是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3、引发抗日战争的三大事变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

4、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是一二·九运动。5、1935年在陕西召开的瓦窑堡会议提出了抗日统一战线的线政策。6、1936年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7、第二次国共合作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和蒋介石的谈话。第二次国共合作时,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8、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

9、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中的著名战役是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

10、抗日战争中国民党著名的爱国将领有:佟麟阁、赵登属、谢晋元(淞沪会战)、张自忠(枣宜会战)、戴安澜。

11、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12、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军队取得胜利的第一个大胜战平型关大捷。

13、中国军队对日本军队发动的规模最大的战役是“百团大战”。14、1941年,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中最著名的事件是皖南事变。

15、为了坚持、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制订了“发展进步实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抗日战争期间,进步势力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中间势力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16、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坚持的是“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抗日战争期间,土地政策施行的减租减息的政策。

17、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的主要任务。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中国共产党内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是教条主义。18、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以毛泽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19、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20、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简述题:

1、简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组织过若干重大战役,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随着相持阶段的到来,正面战场转化为比较消极,多次制造反共军事摩擦,在对日战场上连接出现溃败;国民党坚持独裁的政策也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2、试述持久抗战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①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版殖民的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战。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我进,敌寡助我多助;②毛泽东还科学的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阶段。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③它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意义: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思想,抓住了中日战争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战争性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3、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毛泽东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全部革命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他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纲领;他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经验,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带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意义:新民主主义理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新民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5、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得到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6、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

7、简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持久战争为同盟军对完成太平洋战争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8、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阐明了抗日战争的规律和进程,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选择题:

1、共产党成立以后的四大战役是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2、1946年挑起全国性的内战的标志是以大局围攻中原解放区。

3、在国统区开展的爱国民主运动是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4、人民解放战争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5、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对民族工商业采取保护措施。

6、开始转变没收地主土地的标志是1946年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清算、减租即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

7、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总路线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的、又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8、国统区人民斗争的高潮运动有昆明“一二·一”运动,抗暴运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五·二〇运动)。

9、中国最早宣告成立的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

10、中国各民主党派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工农党);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

11、“第三条道路”的幻想归于破灭的标志是民盟总部的解散。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政治协商格局形成于解放战争期间。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简述题:

1、简述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的三种政治力量和三种建国方案?

一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此方案维护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二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此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此方案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它希望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

2、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

一是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成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是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使得它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而未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3、如何理解毛泽东说“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一是必须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一场在美帝国主义指挥下的反对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不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将变成黑暗的世界,中华民族的前途就会被断送;二是能够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暂时的现象和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是人心的相背,则是经常性起作用的因素。

4、简述解放区经过土地政策出现的新面貌?

①广大农民对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人民民主政权进一步巩固和加强;②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③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5、试述国民党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

一是抗日胜利后,国民党把接受变成“劫收”,使民众期望破灭;二是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人民要求休养生息的意愿,实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三是国民党统治集团将全国各阶层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线上,迫使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反动政府作斗争,除此以外,在无出路。

6、简述台湾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①1947年台湾的二二八起义;②1945年新疆省的“三区革命”;③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

7、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意义?

一是重庆谈判期间,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二是在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同共产党保持一致;三是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有的为此流血牺牲;四是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后各民主党派都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

8、简述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主要内容:一是规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二是指出了中国有农业国转为工业国、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转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三是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

9、简述《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

一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农联盟;二是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三是为建立新中国,必须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四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10、试述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

主义的残酷压迫,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主义斗争的伟大时代;三是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11、简述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一是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二是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三是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12、简述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关系?

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即工农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关系: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

1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①中国共产党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②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人以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选择题:

1、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大陆和平统一。

2、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3、1950年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的报告中指出要获得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需要创造三个条件是指土地革命的完成,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经费的大量节俭。

4、“三反”运动是指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运动是指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5、1949年,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是苏联。

6、抗美援朝战争中,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是彭德怀。

7、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的五种成分分别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性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8、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总任务,是实现“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其主体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9、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行赎买政策,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

10、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其初级形式是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简述题:

1、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一是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二是宣告中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三是标志军阀割据。战乱频发、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四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五是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2、简述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

抗美援朝的胜利,打击了美国的侵略和战争策略,保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使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和性质?

特点: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在经济上即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其性质具有过渡性。

4、为什么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从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来,由于受到外国垄断资本的压迫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始终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已经失去、。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5、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一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二是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三是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四是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6、试述一条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的农业合作化道路?

一是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二是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逐步过渡的方针;三是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四是是否把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五是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7、论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一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标志;二是社会主义改造是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韦德的变革,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三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选择题:

1、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是共产党人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2、1961年中共提出的对国民经济实行的八字方针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3、1971年,文化大革命粉碎了江青、林彪两大反革命集团。

4、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5、毛泽东的几大贡献:“二弹一星”的研制(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1967年第一颗氢弹的爆发,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6、1972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简述题:

1、简述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①国家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②计划生产是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③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2、试述《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一是毛泽东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二是毛泽东科学的分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为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三是毛泽东说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的矛盾,前者需要用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意义:它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3、简述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

一是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实行坚决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二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的扩大化了。

4、简述1958年通过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一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二是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5、如何认识错误的性质及其原因?

性质: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所犯的严重错误,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是探索中的错误,不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制造。原因:一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二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把根本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做是阶级斗争,促成了阶级斗争的扩大化错误的产生;三是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严重破环,致使党无法依靠制度和集体的力量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6、简述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

一是毛泽东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三是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时期

选择题:

1、历史决议评价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营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4、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6、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促进。7、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8、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9、1998年,中共十五大提出的“三讲”是指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10、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方法是统筹兼顾。

11、和谐社会的特征是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13、四位一体的内容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14、和平发展的内涵: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15、新时期特点是改革开放,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17、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一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简述题: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是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二是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2、论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含义?

一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3、简述“两个飞跃”的思想?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发展集体经济。

4、简述“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5、简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的主要表现?

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二是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三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以宪法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逐步完备。

中国近代史4月4日串讲内容

一、主要讲解了书后的《模拟测试卷》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纲领: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

2、新民主义三大纲领: 没收官僚资本,没收地主土地;保护民族资本;保护工商业

3、中国共产党建国方案、内容以及评价(P125)科学的建国方案

4、三反运动内容(P153)三反五反的内容及意义

5、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成就(P118)十大成就(P229)

二、重点讲解了书上(P74)问答题

1、答案在P57

2、答案在P60的四点

3、答:问题一:A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破产,促使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B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阶级条件;C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思想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促进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问题二:A经过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对比,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B经过对五四时期各种主义和学说的比较和研究,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C通过多次的思想论战之后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4、答:P65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答四点,毛泽东的话。

5、简述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的历史作用?

答:

1、中共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中共倡导和推动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的建立;

3、中共发动和组织了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

篇3:中国现代史知识整理

1 西北郊水系整理工程概况

清乾隆年间, 随着皇家园林的发展与兴建, 在建设清漪园和静明园的同时, 对北京西北郊的水系进行了彻底的整治, 这一次整治也是自元、明以来对西北郊水系规模最大的一次整治。

1.1 水系工程整治的原因

乾隆初年, 海淀附近陆续兴建和扩建的园林愈来愈多, 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这里的耗水量与日俱增。而当时的园林供水主要来源除流量较小的万泉庄水系之外, 大部分必须仰给于玉泉山汇经过昆明湖之水———玉泉山水系。而后者正是明代以来惠通河赖以接济的上源, 如果上源被大量截流而去, 则会直接影响大运河通州到北京一段漕运畅通, 所以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就对西北郊水系进行大规模的水系整理。

1.2 水系工程整治的内容

水系整理的核心内容是开源节流, 而开源节流必须同时考虑, 于是针对这次水系工程整治确定了3个主要内容: (1) 拦蓄西山、香山、寿安山一带的大小山泉和涧水, 通过石渡槽导引入玉泉山的水系, 再通过玉河而汇入西湖; (2) 结合兴建清漪园来拓宽、疏浚西湖作为蓄水库, 乾隆二十四年在静明园南宫门的南面开凿“高水湖”, 稍后又开凿“养水湖”与玉河连通, 作为辅助水库, 并安设相应的涵闸设施; (3) 疏浚长河, 长河即元、明以来一直沿用的自西湖通往北京城的输水干渠。

1.3 水系工程整治的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整治工作, 香山之东, 昆明湖以西开挖的两条泄水河在外围保护着高水、养水、昆明三湖不受山洪泛滥之威胁, 也维持了附近广大农田的正常灌溉之利。整治之后的主要结果是: (1) 昆明湖的蓄水大为增加, 北京西北郊形成以玉泉山、昆明湖为主体的一套完整的、可以控制调节的供水系统。 (2) 它保证了宫廷、园林的足够用水、补给了通惠河上源, 增加了储水量, 也收到了农田灌溉的效益。 (3) 同时, 创设了一条由西直门直达玉泉山静明园的长达10余km的皇家专用水上游览路线。

2 水系整治与古代大地景观规划

北京西北郊的水系整理工程与皇家园林的建设息息相关, 它把水系的整理放在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去思考, 与整个古代大地景观规划思想相融合, 意在达到山、水相互依存的自然环境关系。同时, 水系的整理也为“三山五园”的形成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所以, 西北郊水系的整治不仅是一个水系工程, 还是古代大地景观规划对传统造园“山水格局”思想的体现。

3 中国古代大地景观规划的特点

3.1 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自然山水格局”

中国古代大地景观规划的核心思想跟古典传统造园思想是统一的, 都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山水格局”。它的特点可以归结为: (1) 从绘画中吸取灵感, 并模拟自然山水的特点。 (2) 源于自然, 高于自然, 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 通过山水写意, 人在画中游, 以带来超脱自然的感受。所以, 中国古代大地景观往往形成的是一个“依山傍水或兼得山水”的环境。

3.2 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

中国古代大地景观规划趋向于营造一个生态可持续的自然环境, 它所形成的山水格局形式是来源于对自然环境特点的模仿, 而这样的一个系统是具有自我调节, 并维持环境稳定的完整的生态系统。

3.3 连续的自然环境景观

自然的山水格局的形成, 不管是从宏观还是微观的角度去看待, 都是充分结合和利用周边自然环境的特点, 并保持与自然环境的连续性, 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融。

3.4“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从西北郊水系的整理的原因以及皇家园林的特点出发, 可以总结为都是秉承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功能的需求为前提。

3.5 遵循文化的主导性原则

中国古代大地景观规划是遵循文化主导性原则, 继承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 并充分挖掘当地文化特色, 凸显当地环境景观特色。

4 中国古代大地景观规划与现代大地景观规划的异同

中国大地景观规划有别于现代大地景观规划。 (1) 它都是人工创造参与的, 是一种适应自然的自然式山水景观,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营造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系统。 (2) 注重保持景观的自然山水连续性, 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破碎的景观片段存在, 这样有助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形成, 同时也有利于生态景观廊道的构建。

5 中国古代大地景观规划对现代景观规划的启示

通过中国古代大地景观规划和现代大地景观规划的对比, 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又有各自的时代特点。中国古代大地景观规划的思想对现代景观规划有着重要启示。

5.1 保护自然景观的连续性

进行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 更多要考虑从整个大自然的环境为出发点, 使之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因自然而生, 让场地与自然形成一个整体, 借助场地和构筑物使自然和景观设计相适应, 例如借助山川、溪流和河谷等等。

5.2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当代社会的环境设计背景下, 人们的设计理念缺乏对环境生态的考虑, 导致种种危机, 出现了对环境的不同程度破坏, 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 人与人的关系上出现了问题。所以现代景观规划应该与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相适应, 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 倡导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可再生利用。

5.3 因地制宜, 顺应环境

在传统园林讲究相地, 根据市井、郊野或山林等不同地形地貌, 结合风水等要素来设计园林, 以求“精在体宜”。充分挖掘场地本身内在的逻辑特点, 顺应周边的自然环境, 才能创造出具有它自身特点的景观, 所谓“相地合宜, 构园得体”。

5.4 功能性为前提

随着现代美学设计的发展, 现代景观设计过分地去追求形式美学上特征, 而摒弃了“以人为本, 功能原则”这个最重要的价值点, 失去功能的主导作用, 就失去了人的参与性, 是经不起时间考验。中国古代大地景观规划服务于大众, 意在创造一个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环境是非常值得现代景观设计所借鉴的。

5.5 弘扬传统文化特色与创新

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 量化的现代景观建设失去了质的特点, 往往形成的是千篇一律的设计形式, 文化是思想的表达, 没有了文化内涵, 人文气息的现代景观是空洞的。中国古代大地景观规划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 启示现代景观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

6 结语

中国古代大地景观规划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在大宏观尺度上的体现, 同样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只有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出发, 本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才能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空间, 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景观艺术。

摘要:由于中国古代景观规划思想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产生, 同时也与中国古典造园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于是就形成了它本身独有的美学思想, 体现出“天人合一, 师法自然”的艺术特征。本文通过对北京西北郊水系整理工程的分析, 从中总结出中国古代大地景观规划的特征与思想, 希望对现代景观规划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西北郊水系整理,古典造园思想,大地景观规划对比

参考文献

[1]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3]陆楣.现代风景园林概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篇4:中国近代史知识梳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人民在中国近代史上面临的两大任务即中国近代史的两大时代主题是:反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反封建,实现民主富强。

革命的任务决定了革命的性质,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决定了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抗争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由于领导阶级不同,1919年的五四运动又把中国近代史分为两大时期:1840—1919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1919—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中国近代史的三条主要线索是:外国侵华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现代化)史。

一、外国侵华史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对华正当贸易和鸦片走私先后受挫后,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年,英法不满足于既得权益,对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火烧圆明园),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俄美也趁火打劫,尤其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蚕食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世纪60年代,英俄支持阿古柏入侵我国新疆。

1894-1895年,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的日本对华发动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的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可欺,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00年,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为攫取更多的利益,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于190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至此,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列强通过扶植它们在中国的代理人维护并扩大它们在中国的利益。最初是清政府,接着是袁世凯。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混战局面,列强对中国实行扶植各自代理人、“分而治之”的统治政策。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主要成为英美尤其是美国利益的代言人。所以,在蒋介石当政时期,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不断膨胀。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是“扶蒋反共”。

日本一直没有放弃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一战期间,它独霸中国。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朝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方向上升。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这也成为中国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主要原因。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在侵华期间,日本对中国犯下了如发动细菌战、进行南京大屠杀等诸多令人发指的罪行。

列强在侵华过程中,侵略手段不断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五口通商”的条款体现了列强商品输出的经济侵略手段;甲午中日战争后的《马关条约》中割地和开办工厂的条款体现了帝国主义国家分割世界和资本输出的侵略手段;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中对镇压反帝运动不力的官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的内容则反映了列强对中国“以华制华”的侵略政策。“以华制华”政策的使用体现了除日本外,其他国家基本上放弃了灭亡中国、直接统治中国的计划。

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领土、贸易、领海、关税等主权不断丧失,中国的统治者日益成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秩序逐步形成并不断深化。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控制和奴役的国家或地区。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

1.地主阶级的抗争和探索。

地主阶级的抗争主要表现在反抗外来侵略方面。我们应重点关注民族英雄,像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关天培,收复新疆的将领左宗棠和外交官曾纪泽,甲午中日战争时在黄海大战中为国捐躯的邓世昌等。地主阶级的探索主要有开眼看世界和开展洋务运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代表作《海国图志》)等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导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他们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创建了三支近代化海军,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的近代化,尤其是经济的近代化,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是由于近代中国落后的两大根源是外国的侵略和腐朽的封建统治,而地主阶级不可能改变封建制度,故地主阶级不能挽救中国。

2.农民阶级的抗争和探索。

农民阶级的抗争和探索主要表现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这两大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反抗清政府的统治,但也开始承担起反侵略的任务。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侵略者,幻想扶持清政府一起抵抗外来侵略。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如无法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这两场运动都失败了,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但是,这两场运动,尤其是义和团运动,反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成为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针、中国没有走向亡国的主要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旧式农民运动的终结,新式农民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

3.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主要表现为进行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翻译《天演论》,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论证维新变法的道理)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运动,主张通过维新方式确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成为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随着民族矛盾的不断加深和清政府反动面目的进一步暴露,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主张通过革命方式确立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也推动了社会习俗的文明化。随着民主共和与尊孔复古逆流矛盾的激化,陈独秀、李大钊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除了上述三场运动外,资产阶级还在经济领域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希望通过积极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实现民族独立富强的目的。由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和束缚,发展很不充分,这就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具有妥协性,也最终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挽救中国。endprint

4.无产阶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1918年,李大钊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f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开始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使命,因此,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完成创建工作。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领导工人运动当作党工作的重心,在192l一1922年领导了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遭到北洋军阀的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必须与其他革命阶级合作开展武装斗争。1924-1927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大革命(高潮是北伐)。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最终由于中国共产党放弃了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等原因走向失败。国民大革命留给中国共产党的教训是必须坚持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开展武装斗争。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政府十年对峙,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由于日本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7~1945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先通过政治谈判,后通过解放战争争取和平、民主的光明前途,最终通过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基本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在抗争与探索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日益深化的过程:学习主体上由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到资产阶级,再到无产阶级;学习对象上由英日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到美法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再到俄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内容由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学习方式由照搬外国模式到与中国国情结合,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三、中国的近代化史

近代化(又称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近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还包括思想科学化、生活习俗文明化等。中国各阶级的探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1.经济工业化。

“工业化”的主要含义就是使用机器生产。中国工业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自己的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我国的近代民族工业萌芽;一战期间,主要由于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民族工业日益凋谢、萎缩。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民族工业总体水平低,主要发展的是轻工业,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

2.政治民主化。

戊戌变法主张通过维新方式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大提出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二大提出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七大提出把中国建设为独立、自由、民主、统~、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解放战争推翻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为民主制度的真正建立开辟了道路。

3.思想科学化。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导人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又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被认为是思想近代化的开端。五四运动后,弘扬科学精神成为进步文学艺术家的使命。《狂人日记》、《孔乙己》、《屈原》、《小二黑结婚》等作品对封建专制、愚昧思想进行了抨击。《愚公移山》、《奔马》(徐悲鸿画)、《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则表达了抗日的主题。

4.生活习俗文明化。

生活习俗文明化的重要里程碑事件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废止缠足、新式的称谓和礼节受到推崇。生活近代化还包括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报、电话成为人们加强联系的重要工具,报纸、杂志、电影、照相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等内容。

其他方面的近代化成就还有:科技近代化的主要成就有京张铁路和侯氏制碱法;教育近代化的主要成就有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期间的京师大学堂、国民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等;军事近代化的成就有洋务运动时期创建的三支近代海军,北伐期间建立的国民革命军等。

篇5:中国现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章

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一节

人民民主政权的初步巩固 一.建国初期的形式和任务

1.国际形势 :

英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企图扼杀新中国。2.国内形势 :

政治上: 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切底完成 经济上 : 面临重重困难

3.基本任务:

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迅速恢复改造国民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条件。

全国大陆的解放和各级地方人民政权的建立 1.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和剿灭土匪 2.和平解放西藏

1951年,阿沛阿旺晋美和李维汉双方谈判,签订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

3.各级政权的建立

最初实行军事管制,1950年 三.没收官僚资本 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三种途径:

1、没收官僚资本

(a、不大乱原有的企业组织机构。B、保持企业原来的各种制度。C、派军代表进驻企业,进行监督,不直接参与生产管理)

2、收回列前在华企业

3、发展解放区原有国营经济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毛泽东 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1950年2月14日,中方与苏方经过多次会谈,最终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一旦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同盟国之侵袭而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结果是中苏两国的关系以条约形式固定下来,推动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

《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此外承认蒙古独立

重大影响:第一:它促进中苏友好的合作,为我国获得苏联的援助确定了法律上的依据,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二,它冲突了大国主宰的雅尔塔体系比较成功的解决了中苏旧约中有关中国国家主权的重大问题,有效的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三,它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加大了中国对坑美国的砝码,对于粉碎美帝国主义企图,孤立,颠覆新中国的阴谋和维护特别是远东地区的和平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三节

抗美援朝的各项民主改革 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毛泽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不要四面出击》

报告中指出,今后三年的中心任务:为争取国家财经状况根本好转 基本条件:(1)土地改革的完成,(2)现有工商业合理调整,(2)节减国家机构所需大量经费

八项工作:土改,整党,肃反,财经,统战,文教,救济,精兵简政 二.抗美援朝

保卫国家 1.出兵参展的决策依据 必要性

可能性:第一,美帝国主义进行非正义的战争不得人心,士气不高,我们进行的是正义战争,由人民支持,士气高昂

第二,美国称霸世界的需要,中方在战略地理位置和补给上占有优势。第三,我军有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的丰富经验,执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有不拍牺牲的革命精神,还有巩固的全国政权和后方。第四、我们准备不够,美国准备也不够,故晚打不如早打。2.出兵参展的目标 3.参展的时机选择

4.出兵参战的“口号”和策略 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义参战策略 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 5.简单经过和历史意义 1950.6-1951.1 第一阶段 1951.7-1953.7第二阶段 最大攻势是上甘岭战役

1953年7月与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牺牲主要人物: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恩 历史意义: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朝鲜了独立和我国的安全,维护了远东和世界的和平,大大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及其侵略,保卫了世界和平的信心。

第二、这一胜利,大大的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和社会主义积极性,保障了我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各项改革的胜利进行。三.土改运动

1950.6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土改的特点:一是,强调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的进行。

二是,采取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政策。

三是,发动群众,建立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2.土改意义: 第一,它切底消灭了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摧毁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社会基础,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身做了主人,从而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第二,它解放了生产力,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得到迅速恢复,从而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三,它有力的促进了当时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的开展,这些运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扫清了障碍。

第四,它大大促进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村文化教育的垄断局面,科学的进步,人民大众的文化开始在农村建立自己的阵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在土改后的农村蓬勃兴起。反映土改的 文学作品

周立破《暴风骤雨》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四

镇压反革命运动

1950.10《关于纠正镇压反革命活动的右倾偏向的指示》 1951.2《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

建国初期三大活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第四节

国民经济恢复 一,三反

五反 运动

1951年冬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1952.1.26日中共中央部署在各大城市的工商业者中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

1、概况 1951、12、1《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

1952.12.6《关于在城市中无限期展开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其中指出了所谓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经济情报” 2.关于三反五反运动的性质 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3.怎样看待三反五反运动中的偏差 4.三反五反运动的现实意义

1,在历史发展重大转折时期,共产党员不能停留下来追求享受,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时刻警惕和防止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

2,在当时打击不法资本家的同时我们并没有改变团结资产阶级的政策,同样,今天我们打击经济领域里的犯罪活动,也不改变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政策。

3,三反五反运动时为恢复国民经济这中心服务的,当前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是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服务的,只有严厉打击犯罪活动才能使恢复建设顺利进行。

4.反腐败斗争应常抓不懈,对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党员要严厉惩处,这样才能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才能赢得人民的信赖。二,国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1,控制市场,稳定物价,2,统一财经,平衡收支

1950.3《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 第一,统一全国的财政收支 第二,统一全国的物资调度 第三,统一全国的现金管理 3,合理调整工商业

“看红旗,五星不定,捏秧歌,进退两难” 第一,调整公私关系 第二,调整劳资关系 第三,调整产销关系 4,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二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提出的历史背景

第一,人民民主专政进一步巩固,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社会秩序安定,为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创立了有利条件。第二,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特别是土改的任务完成后,工人阶级好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第三,土改后,个体经济成为农村主要的经济成分,它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它进行行政改造,而在许多地区出现,的互助合作运动,它为这种改造提供了经验。第四,朝鲜战争结束后,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为我们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2.提出的经过,1953提出阶段一酝酿阶段一修改完善阶公布阶段一确立阶段1956 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特点和性质

内容:从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 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完成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初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

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合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同时并举 实质:发展生产力

4.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简要认识 第一,反映了当时历史的客观要求

第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国情认识不足,导致出现问题片面强调公有制度改造,忽略其它的改造。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工业化的起步 1,一五计划的确定(1953-1957)2,我国工业化的起步 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果:

三,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 1953年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一第一节全国人大召开和中国宪法制定 1.全国人大二届会议1954.9.15 提出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业,国防 选举了国家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 人大委员长:刘少奇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董必武

检察长:张鼎丞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内容精神: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

坚持社会主义改选的道路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 3.一届人大和第一步宪法的意义

第一,体现了中共领导下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结束了有政协代替人大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时期,它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保证社会主义和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二,宪法的制度和颁布,使我国有了立国的章程,有了根本的大法,标志着我国的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肯定下来,这就给全国人民指出了一条真确的道路,极大的提高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 1.制定农业合作化政策的依据 第一,广大农民确有互助合作的要求 第二,工业化的开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 第三,农村的两极分化对贫农的经济的威胁

第四,农村自发的资本主义趋势,将破坏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2.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和实施过程 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原则:自愿互助

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经历阶段

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底:兴起试办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互助组,试办初级社

1954到1955春:发展普及阶段,初级合作社普遍建立 1955年底到1956年底:高潮完成阶段

创办高级社 3.对农业合作运动的认识和评价

在当时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它是在我国农村一次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同时它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它奠定了整个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运动后期产生的缺点,偏差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4.对手工业的社会改造 改造方针政策

原则:自愿互利

方法;典型示范 逐步推广

固体所有制通过合作化的道路向集体所有制转变 改造的阶段和形式

建国后到1953年底

重点试办:典型示范阶段形式:手工业生产小组

1954年到1955年底:普遍发展阶段,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1956年高潮阶段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经验教训

后期过快,形式过于单一

二,资本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和平赎买 1.改造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资本家私有制通过和平赎买方式达到全民所有制 2.过程

从建国后到1953年底为第一阶段 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方式: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报销,商业;经销 代销 从1954年到1955夏为第二阶段

实行高级星时代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四马分肥

四马:国家税收

职工福利奖金

企业公积金 资本家红利 从1955秋到1956年年底为第三阶段 高级形式(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3.改造后期出现的问题及党地补救措施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1.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及其历史地位 时间:1956年底 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

历史经验:第一,正确选择了革命转变的时机,抓住国内主要矛盾。第二,积极准备革命转变的力量 第三,采取恰当的革命转变】 2,高度集中统一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1,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其特征

抗战时期提出了,一元论领导,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 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2.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特征

原则:大统一,小自由,大集中,小分散

表现:第一,计划体制,直接计划(指令性计划)。间接计划(指导性计划)形结合。

第二,财政体制一以中央集权为主

第三,工业管理体制一主要工业企业中央各部直接管理 第四,商业流通体制,计划流通为主,第五,劳动工资体制一实行统包统配的劳动制度和全国统一的等级工资制度

基本特征:经济决策,经营管理权力的高度集中统一,即由国家政府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实行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产品生产。

第三章

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 一.探索建设道路问题的提出 1.历史背景

国内: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到来和基本完成,我国即将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国际:1956.2苏共二十大召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中共的反思和警惕

2.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 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报告 向现代化科学进军

3.《论十大关系》发表;1956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重工业同农业,亲工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指导思想

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初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历史意义:第一次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课题,为中共八大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它是当时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对当前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八次代表大会 1.八大的召开

选举了中央主席:毛泽东

副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 总书记:邓小平检查书记:董必武 2.八大的主要内容与功绩 第一,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第二,总结了一五计划期间的基本经验,重申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第三,提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展开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四,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的问题。3.八大历史意义

第一,它深刻的分析了当时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做出了把党的重心转移到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第一,它提出了和制订了许多新方针,新设想,是社会主义时期对马列主义的创造性的运用时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

基本内容:第一,分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的矛盾及其特点。

第二,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及其解决方法。

第三,把正确处理人民颞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政策。

第四,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目的是为团结各族人民向自然开战,是为实现工业化。四,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1957年(1)整风运动的必要性、第一,根本上是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更好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为了纠正党内存在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倾向。第三,为了避免中国出现类似波兰,匈牙利事件。(2)整风运动的内容,方针,方法 内容: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 方针: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2.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1)概况: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2)原因:

(3)第一,党对社会主义时期阶段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当时我国基本国情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第二,对国际国内形势估计过于严重。第三,反右派斗争的方法不对。“四大”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 第四,没有及时的制定和下达划右派的标准。3.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结果

第一,它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延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步伐。

第二,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造成国内政治生活的不正常。第三,形成了对以后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八大二次会议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1.背景

2.党的八大二次会议:1958.5.22-23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3.关于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总路线的基本特点及其实质 基本点: 实质:快,高速度(2)对总路线的评价:

学术界:基本肯定,基本否定,中间说 二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形成原因:

主观:骄傲兴许增长,个人崇拜的提倡和加强导致

客观:广大人民群众急于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而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导致。党的不断批评,反冒进,推动了生产力上的大跃进。

简单经过: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对大跃进的评价:一方面,大跃进运动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损失,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大跃进运动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坚决用政治运动来推动经济建设的错误的做法。第二,正确处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第三,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综合平衡。

第四,既要尊重有要合理引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2.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三节

纠正左倾错误的开始 一,庐山会议前,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二,庐山会议和反右倾斗争

庐山会议: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指1959年7月2日到8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上举行的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第八届第八次会议,又简称“八届八中全会”。庐山会议原本是为了“纠左”,但会后却在全国展开了“反右倾运动”(反对以彭德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上万名党员受到了批判。1.庐山会议的进程 2.庐山会议转向的原因:

《庐山会议实录》李锐《庐山风云》谢春涛 学术界:国外:争权夺利说

国内:1.彭的信刺激了毛

2.毛对彭的个人偏见,由于彭在朝鲜战争中没有保护毛的儿子,毛岸英

3阴差阳错说,苏晓康 必然原因:1.党内左倾思想,一直存在对左倾缺乏冷静的思考。3.庐山会议的严重后果

第一,庐山会议后各地开展了反后倾运动,造成了大批冤假错案,严重损害 了党内民主生活。

第二,通过庐山会议和反右倾斗争,进一步发展了阶级斗争,扩的化的理论,把阶级斗争扩大到党内人民内部。

第三,在经济上,打断了纠左的进程,使左的错误延长了时间。第四章

在调整政策,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建设道路 《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

第一节,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与“八字”方针的制定 一,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1,出现困难的原因:(1)大跃进和反右倾错误带来的(2)严重的自然灾害(3)苏联的背信弃义 2.严重困难的表现: 农业生产急剧下降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调 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国民经济多部门比例严重失调

政治上,党内关系,党群关系都出现了紧张的状态。二,“八字方针”的提出

1960.9底在《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以调整为中心,主要是调整各种生产关系适应社会主义农业发展。八字方针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国民经济发展。三,大兴调查之风

《农业60条》《工业70条》 第三节,全面调整工作的展开 一,七千人会议与十年建设成就

1962.1.11-2.7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工作会议。又因参会人员达七千余人,故称“七千人大会”。会上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发表了一系列讲话,重要内容:

(1)初步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分析了几年来工作中的缺点错误。

(2)发扬了民主,开展了批评,自我批评(3)动员了全党切实抓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 2.全面调整及其成效 国民经济的主要措施:

第一,降低工业指标,缩短工业战线。对工厂采取,关停并转 第二,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 第三,加强财政金融管理,抑制通货膨胀 第四,进一步调整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成效很大

二,十年建设的成就 第一,工业生产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也取得很大的成就 第三,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验教训:

第一,在政治上,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第二,在经济上,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第三,在党和国家的领导方向,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第四,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将学术问题,一思想问题和政治路线区别开来,不能混淆。

第三节 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在发展 一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1962.924-27 1会议主要内容:工作,阶级斗争 2.对会议内容的评价 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在部分城市农村中开展的群众阶级斗争运动。最初是“清工分,清账目,清财物,清仓库”,因后期把内容定为四清,即“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故又称四清运动。过程

1963.5杭州会议

《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案()草案》(前十条)标志社教运动的初步开始 1963.9北京

《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决定(草案)》(后十条)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二十三条)提出了“走资派”(走资本主义当权派)的概念 2.评价

改革开放前:大多数肯定

后:大多数否定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十年** 第一节

文革的发动与全国性大** 一

文革的发动 1.文革的起因

第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的逐步发展,是文革发生的直接的根本原因。

第二,党缺乏社会主义的建设的准备和经验

第三,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作风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遭到削弱和破坏。

第四,林彪,陈伯达,康生等人别有用心的利用和助长毛泽东及党的错误,对文革起了催波助澜的作用。

第五,苏联领导挑起了中苏论战客观上对中共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二文革的全面发动

1导火线一对《海瑞罢官》的批判 二月提纲

2.文革的全面发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65.4-26 《五一六通知》批斗了彭真 罗瑞卿 陆定一

杨尚昆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十六条)关于文革的正式的文件 目的:p218-219 三.文革风暴席卷全国 1.红卫兵

“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毛泽东

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大串连 上山下乡

2.一月风暴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重要事件,于1967年1月在上海开始,由于毛泽东的认可而进一步推动了全国的夺权运动。一月风暴这一称呼出自《人民日报》社论,文革期间也有称“一月革命”,是张春桥等意欲与苏俄十月革命相应、比肩的对称,后来也直称“一月夺权”。二月逆流 全面夺权

解放军三支两军“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根据中央决定,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进行“三支两军”。即支左

支农 支工 军管 军训,后来人员开始陆续撤回,“三支两军”遂告结束。但“三支两军”对稳定局势,维护社会安定,减少“文化大革命”损失做出了贡献。

4.国家主席刘少奇遭迫害,和大批冤假错案的产生 四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与清理阶级队伍 1967《伟大的积极文件》斗私

批修

第二节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与纠正左倾错误受挫 一

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八届十二中全会1968.10 2.中共九大1969.4-1-24 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林彪 二 林彪集团的覆灭 1.斗

运动 2.阴谋被暴露

批陈整风运动:甩石头 掺沙子

挖墙脚 九三事件

三 批林整风运动与纠左的努力及其受挫 主要内容

四 中共十大1973.8.24 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副主席;周恩来 王洪文 康生 叶剑英

第三节 全面整顿的成效与及其受挫及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一 批林批孔运动1974 批右倾回潮

二江青组阁的失败和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 1.江青组阁的失败

邓小平任第一副总理,军委主席兼总参谋长 2.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

1975年1月13日 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三 各条战线整顿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 1.军队整顿 2.工业交通战线整顿 3.科技工作整顿

四 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1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2.四五运动又称为天安门事件,是指文化大革命后期的1976年4月5日发生的以天安门事件为中心的反对“四人帮”、否定文革的全国性的群众抗议运动,是“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正义的政治运动。这个运动为后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伟大的群众基础。是悼念周恩来,批判四人帮运动 3毛泽东逝世

4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粉碎:十年文革的结束 五

文革的历史教训 1,文革的性质和危害

它是一场又有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动革命集团所利用,给我们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的内乱。它使我们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2.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牢固的树立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放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观念。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和阶级斗争问题。第三,必须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正确理解和处理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的关系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第四,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五,必须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第六章 共和国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第一节 在徘徊中前进

一,揭批四人帮与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1.揭批四人帮 邓小平复出,2两个凡是错误方针提出 “两个凡是”,是毛泽东的接班人和政治遗产继承者华国锋为了稳定形势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提出的主政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是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是始终不渝地遵循”。

二,全国党代会和人代会的召开 1.中共十一大召开 华国锋作政治报告

十一届一中全会: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

副主席:叶剑英 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 2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 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作政府工作报告 委员长:叶剑英

总理:华国锋 口号:大干快上

五届政协一次会议:政协主席:邓小平三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问题的由来 2.简要过程 3.历史意义:

第一,他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思想的束缚,使党内外许多同志,以思想僵化和半僵化状态中解放出来,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禁锢下解放出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又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第二,它对恢复马列,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本来面目,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列主义马泽东思想起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思想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

第三,这是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他有力地推动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促使人去开展新情况,新问题从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第二节

拨乱反正与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 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1.中共工作会议的召开1978.11.10-12.15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充分准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邓小平讲话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主要内容与功绩

首先,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工人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主要体现在 第一,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党的指导方针。

第二,重新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表现:从1979年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健全社会主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平凡冤假错案。第三,重新确立了党正确的组织路线 党内互称同志 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陈云为主席。

其次,全会提出并确立了改革,开放,搞活,的重大转变的战略方针,实现在从封闭到开放,从固守成规到各方面改革的转变。注:改革开放不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来的。

再次,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为历史的转折实现提供了根本保证。(2)历史意义

伟大转折

第一,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指导思想,使广大干部和权重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第二,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以后两年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认真全面纠正文革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开始拨乱反正,从而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三,解决了过去两年没有解决好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开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这就实际上开始提出来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因而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二

平凡冤假错案与落实各项政策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马泽东思想。

2.平凡冤假错案与落实各项政策 1976.10-1978.12三中全会之前

处在开始阶段 1978.12-1981.6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批林平反阶段

1981.6-1982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进展顺利,基本完成阶段

三,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的一项决议。该决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官方的全面总结;对这一时期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特别是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作出了官方的基本评价。这篇1981年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45年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起,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两个最为重要、最为权威的内部历史文献,都起到了对有争议的党内历史问题做出结论、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统一全党思想、对未来发展提供指导理论等一系列重大作用。这个决案的通过,标志着中央在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的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 国民经济调整和改革 1.调整改革前政治经济体制回顾 2.新八字方针与国民经济调整

时间是1979年提出,即”调整 改革 整顿 提高,主要是调整国民经济失调问题。对恢复国民经济起了重大的作用。第三节

改革开放的进步 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起步 1.改革前的中国农村经济体制 2.统购统销

以联产承包为特点的农村改革的展开

《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农村政策问题》《关于进一步加强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与成就 首先在四川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 三 政治体制的初步改革 第一,逐步改革党的领导体制

十二大: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改主席位总书记制,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

第二,改革国家政府机构,国务院机构改革

第三,改革国家政权体制,各级革命委员会变为人民政府 “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第七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第一节

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 一 中共十二大的召开及其成就 邓小平讲话,胡耀邦重新四个现代化,通过新的党章。总书记为胡耀邦,中顾委书记:邓小平中纪委第一书记:陈云 二

六届全国人大召开 1.五届人大召开

制定新中国第四部宪法,恢复国歌 2.六届人大一次会议 国家主席:李先念 人大委员长:彭真 国务院总理:赵紫阳 国家军委主席:邓小平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 三

整顿和精神文建设 1.全面整党

任务:第一,统一思想

第二,整顿作风

第三,加强纪律

第四,纯洁组织 步骤:自上而下 方法:学文件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讲四美三热爱五讲四美是一种品质道德,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

中共二大提出的新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节

该开放的全面召开 一农村改革的深入

1,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通知》 《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十项政策》 2.乡镇企业异样突起

二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 1.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及其取得的初步成果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5 政企分开,开展多种经济形势 重点抓城市改革

成效:第一,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使之进一步壮大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原来那种与现实生产力水平不完善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有很大发展。第二,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了统收统支的国营企业经营方式,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三,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国家实现调控的范围和方式得到了调整与改革。

第四,改革了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和过于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第五,改革了工资制度和劳动制度。2.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年9.10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1986年6月颁布义务教育法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对外开放的进程

第一步,试点起步阶段(1979一1983)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指国家政府为了吸引外资或国际跨国企业入驻而设立法律比本国更为宽松或具有优惠条件经济发展区域1979年4月30日,邓小平提出创建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经济特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建立经济特区。第二步,重点延伸,沿海铺开(1984一1991)进一步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开放区 第三步,向内地和沿边城市推进(1992年后)

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发区一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一沿边开放城市

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开放格局。2.成绩与作用

(1)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开辟了多元化的国际市场,进一步深化了外贸体制改革,吸收利用外资迅速增长,促进一些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推动部分沿海地区经济率先达到小康水平。(2)形成了三个开放经济圈

华南开放经济圈,华东开放经济圈,环渤海开放经济圈 3,关于对外开放的若干思考(1)基本经验 摸着石头过河

放权让利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立足于中国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换 充分发挥港澳台和海外侨胞的中介作用。改革促开放,开放与改革相结合(2)应处理各种关系

第三节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实施对外关系的发展

一 一国两制,为了实现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在内国家统一,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主要特点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最初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解决。最终一国两制被写入国策。

一对港澳台政策的调整

第八章 共和国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制定与贯彻 一 中共十三大和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

1.中共十二届七中全会

胡耀邦被辞职赵紫阳任总书记 2.十三大召开 1987.10.25

主要成绩:第一,系统的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的说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第二,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提出今后的中心任务是加快深化改革。

第四,通过一系列决议和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 见书p372-37 总书记:赵紫阳 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中央军委副主席:赵紫阳 中顾委主任:陈云 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中纪委书记:乔石

3.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88.3.25-4.13 国务院总理:李鹏 国家主席:杨尚昆 人大委员长:万里 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 二.治理整顿稳定改革局势 1.国民经济治理整顿的开始 1986.“巩固,消化,补充,改善”

1988年一1991年三年整顿的主要成效: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整顿了经济秩序,是我国国民经济摆脱了严重的不稳定状态。2.反对偏离改革的各种倾向(1)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在1979年提出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不允许争论的四个议题。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987年10月,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四项基本原则”写进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3)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4)1989政治** 国际背景:东欧剧变 直接原因:胡耀邦逝世 3.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总书记:江泽民。标志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1.18-2.21 有皇甫平发表文章支持改革,而作为总书记的江泽民却开始对改革动摇,于是邓小平找来陈云,想撤换江泽民,最后陈云没有答应邓小平的要求,结果邓小平与陈云产生矛盾。所以邓小平与全家南下旅游的形势。实则为了大力宣扬改革开放。

主要内容:第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第二,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第三,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要敢于试验,要敢闯。第四,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第五,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第六,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第七,坚信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10 江泽民作政治报告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主要内容:第一,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四年的实践作了基本总结。江泽民:总设计师邓小平

第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系统的科学的概况。第三,提出了九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四,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五,重申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第六,阐述了加强党的建设改善了党的领导的问题。

历史意义: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一届四中全会 总书记军委主席:江泽民 中纪委书记:尉健行 三 八届人大一次会议1993 李鹏作政府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 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江泽民 副主席:荣毅仁 人大委员长:乔石

国务院总理:李鹏 副总理:朱镕基 邹家华,钱其琛,李岚清 大事小事李岚清(理难清)反腐倡廉尉健行(未见行)

第九章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胜利迈向新世纪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与跨世纪纲领的制定。一邓小平逝世1997.2.19(93岁)二香港回归1997.7.1 三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全党指导思想 1.十五大的召开

2.十五大报告及会议主要内容:

第一,首次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将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二,系统阐述了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确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跨世纪蓝图。第四,要求继续推进政治体制和民主法制建设。见书:p467 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9813 国家主席:江泽民 副主席:胡锦涛 人大委员长:李鹏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

政协主席:李瑞环 第二节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和党的廉政建设 一 三讲教育与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 1.三讲教育

篇6:中国近代史期末整理。

————————————————————————————————————————————————————————————————————————————————————————————

本书概念

第一章:鸦片战争和近代史的开端

战前中国和世界(清落西发)

反对 英侵战争(鸦片扩中禁烟、英侵战、战三阶段、条约)

战后十年中国(经济、思想学风变化)

第二章:太平天国和二鸦

太平起义(洪秀全和金田起义、定都南京北伐西征)

太平制度和政策(《天》、各项制度)

二鸦(英法《天津》、《北京》、沙俄侵占北方)

辛酉政变以其后格局((政变、格局)

太平后及失败(集团分裂、后形势和《资》、安庆浙江、失败)

第三章:洋务和中资产生

太平败后社经(外政经势力扩大、农经凋)

统内部对洋务的看法(宗旨派别形成、争论)

军工海陆军

民用企业(官督商办、商办)新阶级出现和思想演变

第四章:中法中日战争

中边疆危机(新疆收复《伊犁》、日美侵台湾、《烟台》、英俄西藏)

中法战争(法侵、不败而败)

中日战争(朝鲜问题和清内部矛盾、日侵、辽东失陷北洋军灭、《马关》、台湾人抗战)

第五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帝瓜分危机(租地划范围、帝资本输出、清危机)

资阶维新运动(民资初发、维新发端和康理论、运动高潮、维新与顽固争论、失败、思想文化转变)义和团和八国侵华(反教会斗争、义在山东发展、侵华宣战、东南与保、失败《辛丑》

第六章辛亥革命

民族灾难和清末新政

资阶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兴中会、思想传革命团体、爱国运动、同盟会和纲领)革命发展(论战、武装起义、)

清预备立宪运动(预备措施、国会请愿运动和保路风潮)

革命胜利和失败(各地响应、临时政府成立、袁夺、北迁和二次革命 革命时期的文化

第七章:北洋军阀和近代中国的走向

袁反动和护国运动(与袁斗争、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

北洋军阀争权与护国运动(割据和张勋复辟、段祺瑞统治和护法运动)帝国分裂(俄分蒙古、新疆、英藏独)辛亥革命后串国社会(民资发、工人阶级发)

新文化运动(兴起和中西言论经问题的论争、思想文化上的新局面、马克思传播)

鸦战和中近开端--太平和二鸦-----洋务和中资--中法、日战--戊变和义和团--辛革--北洋

禁烟和《南》

《天朝》《天、北》辛酉

军、民业

《马关》

瓜分、维新、八国、新政

新文化 复辟

条约

《南京》=割香港、2100、广厦福宁上、协定关税

《天津》(俄美英法)外国公使进北京、南京等十处通商口中、军OR船在长江行、赔英法军费、外国人在中国活动 《北京》(俄英法):承认《天》有效、开天津、割9龙、华工出国、英法800、割俄库页 《瑗珲》(俄)割外兴安岭和南黑龙江60多

《中法新约》法对越南殖民、中法边界开商埠、与法商办广西云南铁路、法从基隆澎湖撤军 《马关》害辽东半岛台湾澎湖、二亿、沙重苏杭=日船可进、日开厂、运内地免税

《辛丑》4-5亿、东交文巷为使馆界、北至大沽口炮台、允各国守北至山海关、禁止成立反帝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于六部之上、改商约

填空:

1895.4.7中日马关。

三国干涉还辽-19末反分开端 1898德迫清《胶澳租界条约》租期99年。

1898俄同清《旅大租地条约》后《续订旅大租地条约》-旅顺口大连湾租俄25年。1899法清《广州湾租界条约》99年。

1898英清《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新界租英99年。

瓜分中,输入大量资本-特点 甲午后瓜分-救亡图存

马关后清借内债于1898“日昭股标”:一万万两

甲午后民企公商人发出“实业救图”

允民间设厂-清工商政策改变 缫丝业-甲午前发民最早最多民资本工业,战后也明显发展。1898毋须变法是中资阶第一次政治演出。

维新领导康有为 中儒家今文经学三统三世说马为康政治来源。

新学、——思想界飓风。孔子改——火山喷发。是维新依据。1895康公车上书。毋须幕。

1895清帝党后党。康北京办《万国公报》后改《中外纪闻》。北京强学会。

1896梁主笔《时务报》 《变法通议》中梁“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谭《仁学》述其思想 湖南省在维新中最活跃。

谭和唐才常《湘报》南学会机关报 严复《天演论》康称其为西学第一人。

资阶第一次向封建制度和思想挑战-维和顽固派的辩论

1897德占胶州 1898康上《应诏统筹局折》让光绪变法。成立保国会,救亡保国为口号 1898-611明定国是-921百日维 新。

毋须变君子。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 政变后。京师大学堂保留

1896-98梁,谭,夏曾佑“诗界革命”

1895康梁《中外纪闻》创办 直隶是清统治中心。也是帝国教会强大地区

义和团-天津成为以帝战场。义和团山东后不久就“助清来洋”“光清灭洋”后“抚清灭洋” “扶清灭洋”反映了帝国与中华矛盾为主要

东局子清华北最大兵工厂。

1901十一国迫清《辛》-洋人的朝庭 1905《朴次茅斯条约》日俄议和

清末新政-改革官制、兵制、学制、奖励工商

1906停科举-加速 学堂建立

张謇-东南实业领袖 中资阶民主革命从孙中山开始

1895兴中会“驱,恢,创立合众政府”推清建资政

1903成立华兴会。03拒俄运动为爱国运动 第一声

05抵制美货运动 收回铁路营利权争议-奥汉、川汉、苏杭铁路为焦点 湖广铁路为革命导火线

03年首提三民主义,05同盟会-东京-三权分立-成员:中小资阶-兴中会是其基础-《民报》归纳三民主义-中国革命为新阶段

民报和新民丛报论战-要不要反满和用暴力推清为中心

1906清‘预备仿行宪政’9年 设立咨议局是地方官制的重项 资政院为中第一个代表民意法定机构

1911.10.10革命党人武昌起义为国庆日

首先响应武昌的是湖南和陕西 1912孙中山南京就职

二次革命是辛最后一战,其失败标志着辛失败 袁称帝,中代革命党是坚决力量

护国战争推洪宪制迫段其瑞恢复临时约法

参战问题是府院的焦点 沙俄和德支持复辟

1917张勋上演丁己复辟 1917《大总统布告》对德宣战

黎元洪、冯国彰、段其瑞新的府院之争-直皖系之争

1915反日本21条和以法强占天当老西开 的斗争为最大的工人为主力 1915陈独秀《青年杂志》为新文化的标志-新青年-民主科学 民主-法-反君主和军阀

科学-自然科学和态度

新文化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新文学。反旧文学和文言文-胡适《文学改良》陈独《文学革命论》蔡元培1916北大校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新诗《女神 》郭沫若 十月革命送来马列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最早的马列文献 洋政府怎样实行官僚专制?

扩充封军,建特务警察系统、造宁教仁案、复帝制、炮制《中国民国约法》 1901、9、7==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西,比=11 孙中山的五次起义:黄花岗、惠州、云南河口、镇南关、钦州马笃山 三国干涉还辽:俄法德-为瓜分开端 张振勋-张裕酿酒厂

张謇-大生纱厂

《南京》附件《五口》、《虎门》取得“领事裁判和片面最惠国” 清与英《南京、五口、虎门、天津、北京、辛丑》 清美《望厦、天津、辛丑》

清法《黄埔、天津、中法、北京、辛丑》

清俄《中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瑗珲、勘分西北界、改订、辛丑》=150万平方公里公里 清日《马关辛丑》

中近代D1大规模反侵略斗争:1841三元里抗英 粉碎西方瓜分:义和团

1860英法-园明园

57最早地方傀儡政权-联军委员会-广州柏贵 53赫德-阗殖民海关-英法美-上海

太平王-东杨秀清、西萧朝贵、南冯云山、北韦昌辉、翼石达开 1851金田、永安

53天京

洋务派:弈訢 曾国藩,李,张,左

中资兴起: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县继昌隆果厂

无阶产生:19C4、50 甲午1894:平壤、黄海战役

辽东战役

威海战役(标志北洋军破产)瓜分:争做债主-俄、抢夺路权-法

办厂权-日

强占租借地分势力范围

德-胶州

英-香港新界、威海卫

法-广州

俄-大连 早期维新人物:王韬,郑观应,冯桂芬

90S代表:康,梁

军机四章京标志着维正式参与了政权

1898《应诏统筹全局折》资阶维新施政纲领

98光绪《定国是诏》毋须标志 毋须内容:官民上书言事、工农业发、征兵制、京师大学堂、废八股 1894檀兴中会 95香港兴中会

平均地权的作法:核定 地价、照价纳税、照价收买、土地涨价归公

府院之争:府-黎元洪,冯国彰(资及地方实力)

院:段祺瑞(封建)

复习思考题:

评魏源学习西方、反抗侵略的思想主张。

试述《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试述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点。

名词解释: 同盟会

由孙领导组织国人全国性政党、1905-8-20日本东京、前身华兴兴中会、根本政治要求为16字纲领、民报、孙为总理、1912分裂、标志中资阶革命新阶段、历史重要地位作用

三民主义

:孙倡导民革纲领、由三构成、简称、两阶段旧新、民权为核心、号召推封建民国、新后孙联俄共扶工农发展为新三民,表现资阶的进步性,成为D1国共合作基础

“苏报”案

:是清与帝国勾结镇压革命的政治案件、晚清最大文字狱、因发表鼓吹反封反帝吹共和而被镇压、是民众和文人同封建斗争、是文字狱用于报界最早最典型的案件

护法运动

郑观、应王韬、李善兰、三河大捷

“门户开放”政策

:美提出其无力兼中国,向英德俄提、门户开放,贸易均等、内容、缓矛盾联合侵略 淮军

晚清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因为兵员来自江淮一带,故称。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外援英军未到。曾国藩湘军驻安庆,上海向他求援。曾国藩早有计划,即命李鸿章招募淮勇,于1862编成 “淮军”。淮军乘轮船,闯过太平天国辖境,前往上海,与英、美各军合作对抗太平军。洋枪队

19C60S清为镇压太平招外中人组成装备洋枪炮雇佣性,当太平攻苏州帝国阻止招外中人抵抗,后戈登与淮军配合太平、是中外联合表现、不长但其制装备等都近代化,其中淮军最早仿洋枪队先走上近代化。

厘金制度:太平后清为筹军饷而设1853江北雷以诚首先在扬州开设向商贾、为工商税、坐贾板厘、行商活厘、值百抽

一、清推广到全国成制度、对近经济阻碍

百日维新:1898康改良主义通过皇的资阶改革、内容:西学教育工商等、太后反对政变、皇囚维新逃、103、由皇领导变革望走上君立制

东南互保:义和团北部反帝帝国与地方勾结保护利益、1901东南刘坤义,张之洞与各帝国《东南互保章程》:上海租界各国保护,其他归各个、表现洋务与帝国合作抵义、维护南利益破坏人民斗争

赫德:

英侵人物、1863中海关总税务司、制定海关制度控中国财政,得李鸿信任、干涉内政外交、任48年

天京变乱:建都天京后领袖作风关系变化、56年杨秀清“逼封万岁”、洪令韦;石返天京、韦杀杨、洪诛韦、后石走、大伤元气弱战斗力坏团结

北京政变:1861咸丰死子载淳上位、8位政务大臣掌权、砫怀奕訢勾结政变“垂帘听政”号同治、太后内重用汉地主外投降、标志外资和清封勾结

天朝田亩制度:53颁布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田分9等好坏搭配无分男女同食同耕、反映平均思想和废封土制的愿望、但为空想和违经规的落后性

清末新政

1901-05清为维权推行新政,内容“改总理为外务部裁汰官衙废科举建学堂开新科 工商,而练兵筹銄是中心

加剧了矛盾,促资革发

“亚罗号事件”

二鸦导火线。“亚罗号”走私的中国船只,曾在香港注册,执照失效。广东水师搜查黄埔的“亚罗号”,拘捕水手。本是内政,英诡称“亚罗号”是英国船只送回拘捕的人,并捏造说中国士兵扯下英国旗,要向英国道歉。叶名琛驳,避免事态扩大,将获疑犯交给英国。在事件中,英方故意激化矛盾。“亚罗号事件”是英为战争的借口。马神甫事件

即“西林教案”,二鸦导火线。53年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我国广西省传教,吸收地痞流氓勾结土豪劣绅,无恶不作,激起民愤。56西林知县逮捕马赖等,处死马赖。法以此为借口,同英一起发动了二鸦。

《中英烟台条约》

亦称《滇案条约》,附有“另议专条”。第一部分为:中国偿20万两;中国大臣带国书前往英国,对滇案表示“惋惜”;云南与英国商订滇缅通商章程;自1877年起,五年,英国驻云南大理等察看通商情形;英国有印度派员赴云南之权。第二部分涉及中外司法及官方交往,规定扩大英在华治外法权。第三部分为“通商事务”,《另议》中规定英国可派探路队进入西藏,或由印度来藏。

总理衙门

鸦战后,由两广总督专办与欧美国家的交涉,称“五口通商大臣”。《北京》后,各国在华设使馆、驻使节。外国要求建立专门机构。1861,奕请求建立。总理衙门首任事务大臣均为清朝贵族,且与外关系密切,使成为外控制清的总枢纽,是中国半殖化的表现。40年。到1901年,《辛丑》改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后,俄纠集德、法迫日放弃辽东半岛的领土要求的事件。《马关》中割辽东给日本,妨碍俄向东北扩张。俄联法德,向日施外交和军事压力,要求日本放弃。日放弃要求,但清三千万两白银为“补偿”。该事件是帝国争夺东北的斗争,是瓜分狂潮的开端。

问答题:

甲午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影响:

原因:日帝国主义为满足资利转移为战争

影响:中国—割地赔款主沦,输出资本、瓜分、新阶段半殖和国际地位

人民救国—维新和义和团

日本—战略要地台湾-辽东地区

远东—帝国间争夺勾结-三国还辽 甲午中国战败原因

主观:清腐朽-战前不准备避战自保、太后庆寿

客观:日本谋久、经政军先进——单纯学技术是不行的。马关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内容:割地-辽东台湾澎湖

赔款:2亿

开口:沙市。重、苏、杭

设厂:口岸日本设且免税

独立:朝鲜

影响:半殖深-政治贷款、铁路、开矿、办厂

瓜分狂-德=胶湾、俄=东北、法=广东西云南、长江=英国 20C70-90S资义如何侵略我国边疆:

西北——英俄。英扶阿古柏政权。俄出兵伊犁。东南——日美。美扶日侵朝鲜和台湾,日军国主义

西南——英侵云南,西藏-通过印度和《烟台》《藏印条约》来加强长江和藏 戊戌变法性质、失败原因、历史作用

性质:爱国救亡、资阶自上而下改革、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唤醒-变法图强对帝国抵制

推中资

西学。思想文化风气-推封

原因:封建强、中资弱、没有提升到反制度和发展资的目标上、国际环境 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

1、灭洋放在第一位-主要矛盾变化,有爱国主义性质,鼓力

2、只是感性认识,没有冲破皇权,保卫封建国定

3、盲目排外落后性

4、对清放松警觉,受骗 辛丑条约内容和危害义

内容:赔款-巨大,贫困经凋

使馆界-国中之国

占京津地区-镇压运动

清成为帝国帮凶,镇压 外务部-卖国外交政策

标志:两半社会确立,清成为工具 团运动 的性质特点意义失败原因 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特点:自发性-无纲领,无统一力量

分散性-各大自为战,无统一指挥领导 意义:显民力量大粉碎帝国计划

原因:主观上——自发群众性:无领导理论

盲目性——元目地性

无组织形式

用迷信手段——封建落后 对封建认识不清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强

评析旧三民主义

比较完备的资阶民革纲领,是进步的民族-反帝,民生-推封土地制建资制

但:不彻底,有革命性和妥协性但也进步-反应主要矛盾,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阶纲领,是旗帜,指导论点,动员群众反帝 试论革命派与保皇派思想大论战

1905-07、革命《民报》保皇《新民丛刊》

要不要以武力推清、建资民国、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

扩大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划清与改良的界限、革命派胜利、为辛革作准备

辛亥背景失败原因、经验教训、历史意义 背影:清成工具,民族反抗。矛盾激化

原因: 主观方面——经薄革命弱,软弱和妥协性(无彻底纲领,革命军队,统一领导,统一战略)

客观:帝国封建力量强(帝国控制中国。袁买办封建力量强)教训:要有统一领导革命党,明确纲领等。

没有依靠群众的力量

民资软弱性妥协性不能胜利

在中国封建半殖的情况下,不能进行民资

意义:近代第一次民资革、推清完封建

打击帝国主义

解放生产力,促民资

思想传播 范例 从鸦片到辛亥,清政策哪些调整?什么趋势?什么认识? 1,自上而下进行了:洋务、维新、新政、和预备立宪 2,从器物到制度的调整再到形式上的政体改革 3,坚持中体西用——在中外冲击下潮流,符合近代化 比较太平和义和团异同点

同:背景-列强侵,半殖

形式:武装斗争,农民

规模:大

作用:打击中外反动

失败原因和教训:主-阶级、客:中外联合

异:组织领导:前有后无

斗争目标性质:前反封反侵,后反帝爱国

对西文明:前通商发资

后排外近代上的几次论点:

洋与顽固派:要不要向西方学习

维新和顽固派:要不要支,兴民权,行君立制,提西学

D1思想解放运动 革命和保皇:

传播,D2思解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道德新文学

动摇封建

D3思解 三民主义内容:

民族:驱除、恢复。--推清,变民族歧视和压迫、求建民族独立国家 民权:创立。

--推清专,建资阶民主共和国

民生:平均。

--核定地价,革命后地价归国与民共享 但没有提 出反帝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可能完成两反任务 军阀内容:

袁强选为总统==散国民党==散国会=废《临时》颁《约法》将内阁改为总统制==二十一条==改中华帝国,“洪宪”1916==护国运动中,消帝制

根源:半封建性=封建经济

半殖民性=分而治治 帝制失败:逆流而上、观念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

2、民主科学弘扬

3、为五四作准备,民族觉悟

4、后期传马克思,-无产

5、文化普及

6、但过于偏激

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原因:辛激发、一战和国外市场扩大、抵制日货 特点:外资,封建重

轻重不协

户开内容 :在其势力内,别国不得干涉

势力内口岸的货物,由中国收税

税收一律平等

实质:机会均等缓和矛盾。保护中对美的开放 东南互保:

原因:义和团影响长江,对帝国威胁

长江损失会很大

局限在北方

影响:免损失

护帝国利益 东南为清提供物资

为清朝和帝国谈判协调 辛丑为啥没有割地开埠?

1、没地

帝国矛盾 美门开

人民反抗

其时重于政治和殖民掠夺

2、对《资政新篇》的评价

3、(1)以学习西方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治国方案;

4、(2)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治斗争的需要,强调集权、反对帮派,目的是要维护和巩固太平天国的政权;

5、(3)脱离了当时军事斗争实际的方案,未解决最紧近的军事问题。打仗是第一位的,却未提出,只提出了宏观的长远的空的设想

论述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①是由封逐渐沦为两半的转折点。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②政治上:独立自主统一——领土、主权遭破坏;

经济上:自然经济的基础遭破坏,被纳入殖民主义体系;

革命性质和任务:从此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思想领域: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折点。2.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清腐败,战和不定;2没有发动依靠群众,反而打击压制群; 3军队和战略失误。

4八旗、绿营兵腐败,装备落后。4.评析《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1,绝对平分土地。2,按太平军编制建立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人民生产生活。②空想性与局限性:

一,生产和分配着矛盾。

二,平分一切土地,超越了反封建的界限,伤及自耕农的利益。

三,否定了商业手工业的地位,幻想自然经济生活方式,不符趋势,倒退。

③《制度》的空想落后性,并未实行,而 “照旧交粮纳税”政策,农民得到实惠,《制度》的基本精神有所体现。5.试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特点。出现:19-60-70S。

途径:由官僚、地主和商人(买办)直接投资兴办近代工矿企业;

由原来的旧式转变为近代企业的。

原因:一,外资和洋务派的高额利润的刺激作用;

二,外资的侵入自然经济解体。(劳动力市场)。三,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市场形成。

四,洋务引进了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有先导借鉴作用。特点:轻工业和小型采矿业投资规模小;

技术设备陈旧落后;

多分布在沿海的通商口岸;

不是中国社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壮大,而是由商人、地主和官僚直接投资而产生 6.如何认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

1这两派在镇压人民革命和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但对如何维护却存在分歧。几乎都遭到顽固派的阻挠,使洋务事业举步维艰,2争论有六十年同文馆之争、应否停造轮船的争论、修建铁路问题的争论。

7.概述左宗棠一生的政治活动并简述其历史功绩。

政治活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镇区西捻军与陕甘回民起义;从事洋务活动;收复新疆。9.试评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美对列强在华抢夺势力范围狂潮的外交政策。

内容为:美国承认各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但在各国势力范围内,美国既得利益不受

侵犯;要求均沾利益,这样,表面无“势力”的美国,却分享一切权益,并凭借其经济优势取得有利地位。“门户开放”帝国协调侵略利益的产物;置中国于国际列强的共同奴役之下。10.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失败原因:1维新派不推翻清封建统治,又触动帝国主义依靠皇帝,又寄希望于帝国支持,软弱性和妥协性,这是基本原因;

2维新脱离了群众使孤立无援;维新不反帝国,又幻想靠帝支持实行变法,同时也不从根本上反封。

意义:在当时的情况下,维新派要求变法自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 有爱国性质;它是以改内政、发展民资的政治改良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13.综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第一,提出了指导革命的理论和纲领。第二,创建了中国同盟会,奠定了组织基础。

第三,发动与领导多次武装起义并同改良派展开论战。第四,为巩固新生的政权而斗争。

回答题:

上一篇:因材施教乃个性化教学的法则下一篇: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