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024-04-17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精选11篇)

篇1: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实施以课堂教学最优化。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以为:“所谓教学最优化,就是从顺利解决教学任务和合理消耗师生的时间观点出发,有科学依据地选择实施既定条件下的最佳教学方案。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的每阶段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此,笔者以《范进中举》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做法与体会。

一、诱导激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就能主动地把指向和集中于学习的对象。

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对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通常有:故事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激凝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情景导入法、名言导入法等等。我在教《范进中举》一文时设计的导语是:“有人说钱能使黑的变成白的,能使丑的变成美的,能使亲人反目成仇,能使仇人握手言和......钱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还是让我们从《范进中举》一文中去找答案吧。”

这则导语从人们熟悉的社会现象入手,不仅巧妙地引出下文,而且设置悬念,从而激发了学生迫不及待地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自学质疑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还认为一个人有了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每教一篇课文,都拟出自学提纲,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根据提纲在课内进行自学。《范进中举》导入新课后,我稍作简要的提示,交待课文的学习重点,提出自学思考题:A、本文塑造了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作者为什么要用《范进中举》做题目?B、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课文那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接着介绍自学的方法,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查字典、词典。自己注音、释词、分段、圈点、批注等。通过自读,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并能开拓或书面提出疑难问题。

自学质疑这一环节,不仅为导读课文 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养成学生集中注意力自觉动脑、动手、动笔读书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三、导读点拨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授之谓也。”无疑语文教学精就是要指导学生“自求得之”。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并不是有问必答,而是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在读中点拨。根据课文特点,以及学生的难点,围绕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是什么?(2)小说设计了那些悬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小说塑造了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文章为什么要以“范进中举”为题?指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或有关重点句子、段落的读,适时让学生议论或作答,教师点拨,点要点在关键处,拨在拨开困惑点,使学生从中悟出道理,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深度、广度进行探索。我认为教师的讲解,应点到即止,忌缕条分析,更不能越俎代庖,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与说,这样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不利的。

四、综合训练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在教学中主要应该抓好两件事:一是应讲清基本概念。二是要精心安排练习。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学生的“练”,而不是取决于教师的“讲”。所以,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训练语文基本功,以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语文教学每一个环节都要贯穿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练习的主要类型有:巩固性练习、运用性练习、评价性练习、辨析性练习等。我除了让学生做《范进中举》课后的部分练习外,还设计了在课堂上的几道练习。

1、口头作文。以《如此亲情》为题评述胡屠户的思想性格。

2、摘录小说中描写自然环境的两个句子指出其作用。

3、作者在小说中,安排了的细节,这是否多余?围绕几个人物作怎样的表演?指出这个细节的作用。这些练习,既巩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五、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所学所得,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和提高,把感性认识升为理性认识的飞跃阶段。这决不是课文内容的重复,而是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不可缺少的一环。根据本文情节、特点及主题思想,我着重从当前社会现象,如何看待金钱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去分辨是非,归纳总结,进一步深化主题,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人生观。

上述五个环节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前后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之,要因文而异,灵活运用,要在花时少,学习效率高的优化上下功夫。

篇2: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首先做好“课堂教学”文章,培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调动不同的方法、手段指导学生主动学习,把选择权教给学生,如从内容、角色、方法的选择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找出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

学生的语文素养说到底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的指导与训练。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字、词教学”,通过读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推进对“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掌握,通过推进字、词的理解进而推进对课文的阅读,通过启发、点拨学生一遍一遍的去读,去感悟其内涵,有些难理解的,学生参悟不透的,通过老师助读、自主学习的方式给予帮助,让学生读懂内容,读出大意,读出写法,读出作者的心思成为作者的知音。

理解、感悟祖国的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语言文字去读懂内容,去读懂情感,这是新课改中反复提到的内容。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教师要重视方法的点拨,重视读书方法的指导,在读中去感悟,去表达,把“读”、“背”、“说”、“讲”、“写”相结合,从而读出词句本身的内涵并读出读者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有了“说话”与“写作”也就顺理成章,语文素养的形成也就水涨船高。

二、利用点点滴滴,抓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每年的九月一号,我和大家一样都会接到一个新的班级,面对着一张一张新的面孔,“把这些学生变成我自己的学生”这一想法便在我心中孕育而生。所以,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基本上在第一学期刚开始的一个月,我就把“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作为首要任务,反复抓,抓反复。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的理解是,教师要教给他们适合、有效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具体的说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读”与“写”的习惯,教给学生“读”与“写”的方法。为帮学生养成课外读书的好习惯,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注重读书笔记,促进学生读书。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半个小时的书,做到每晚自查,不读书不睡觉;每周一我都会检查、批改学生一周三篇的读书笔记,及时了解学生这一周都读了那些书,摘抄了哪些内容,谈了怎样的感受,并挑出好的和差的进行评价、交流。

2、课内外结合,推动学生读书。如:五年级上册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了上好这一课,开学的第一天我就布置学生开始读外国名著――《鲁滨逊漂流记》,在我的带动下全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借书、买书、读书、写读书笔记、交流,整个班级掀起了读《鲁滨逊漂流记》的热潮,学生比着读,赶着读,以读这本书为荣,一篇篇佳作(读后感)不断出炉。

三、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紧,再来一遍,老师相信你!”。一个人最大的心里障碍是“战胜自己”,只要帮助学生克服内心对学习的不自信因素,学生经常能够尝到收获的滋味。

我们班上有一个学生,1―4年级时都是班上的特差生,考试成绩经常是一位数,最多的能考到二三十分,他四年级的老师不止一次的告诉我,“太差了,没办法,就那样啦,不要在他身上费心思了”。开学初我曾一度为这样的特差生苦恼了一番,然而仅仅通过半个学期的督促、鼓励,他的期中语文成绩竟然突破了他的历史最好纪录达到了50.5分。总结试卷时,我美美的表扬了他,“老师最想送给他掌声,因为他的进步最大,老师期待着他更大的进步,老师相信他一定行,加油!”我的话音未落,班中掌声雷动,这时这位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喜悦、成功、自信……

当然,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首先其冲,教师要实现自升专业成长。语文教师自己要勤学多读,培育自己的语文气质,积极参与学习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篇3: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在重视知识、强调技能、倡导创新、追求合协的今天, 全国各院校无不把实践性教学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实验课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可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而且还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课实验是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实验的延续, 若从学生未来从事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角度出发, 尤其是对毕业后绝大部分从事本专业的学生来说, 专业课实验不仅为他们巩固强化了所学知识, 提高了接合实际的动手能力, 而且也为他们毕业后能够缩短适应或胜任本专业工作的时间, 甚至于培养他们在专业方面的创新能力等, 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 随着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 尤其是近几年来高等教育全国性的扩招以来, 使得学校的各项教学资源都紧张了起来, 实验教学设备欠账较多已是不争的事实。更为突出的是, 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教学规模的扩大没有做到同步发展, 已处于滞后甚至是停止的状态。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实验室硬件设施欠账较多

招生规模的扩大, 使得我们专业的在校生量近翻了一番, 过去的一个班, 现在可能是两班甚至三个班。在专业实验室经费不增加的情况下, 造成实验室的建设方面欠账较多, 尤其是在专业实验室方面更为突出。表现为:有的专业实验没有设备, 实验要靠兄弟院校实验室的支持;有的是有设备没场地;有的实验虽然有设备, 但数量严重不足, 甚至有的仅有一台, 等等, 给实验课安排与实施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 实验课的组织安排不尽合理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 近些年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里都增加了许多专业选修课, 学校也开设了大量的公共选修课, 且规定学生一定要修一定量的选修学分才允许毕业。可由于学生的个人兴趣不同, 所选的课程也千差万别, 这就给排课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专业实验课是由校教务处安排的, 由各院系组织教师实施, 这样就为教师尤其是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经常会出现有的学生上课时间与实验时间冲突, 尤其是当实验组数多每组人数少的时候, 这种情况经常出现, 造成有的学生不能上课, 或是不作实验, 或是中途退堂的结果。这无论是对课程还是实验、对学生本人还是其它学生都是不好的, 影响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三、解决问题的设想

1.加强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加强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建设是解决问题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也是大多数人认为唯一可行的办法。但在日前教育规模日益增长的今天, 办学资金紧缺, 用钱的地方多, 一切都要通过加大投入来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正确的。当然, 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能够加大投入, 对实验室的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大有好处的。

2.变实验时间安排由教务处决定为学生教师自行决定。每个学期教师在编写教学日历的同时将本学期的专业实验课的学生申报时间表也做出来, 报到系办汇总, 系办将各实验的时间表统一汇总后报教务处上网,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决定作实验的时间。

变实验时间安排由教务处决定为学生教师自行决定有如下好处:

(1) 教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决定上实验课的时间, 可以避免以往的实验课与其它课程冲突现象的发生, 而且教师与学生都有了很大的自主权, 有利于各自的工作与学习时间的安排。

(2) 同一时间同一班的同学在作不同的实验, 在过去仅靠教务部门排课来解决是不可能实现的。从一些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教务部门就可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做好其它方面的教学管理工作。

(3) 由于时间上的回旋余地大, 可奖实验的组数分得更多, 每组的人数更少, 可让更多的学生有时间动手、动脑完成实验, 这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能力的提高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 对于设备少而学生多的实验项目, 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实验课组织方法。尤其是现在扩招量较大的情况下,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5) 在资金紧缺的今天, 可以不一次性购买多台实验设备, 照样可以进行相应的实验, 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这样不仅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而且为少花钱办好学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篇4:提高教学质量方法要多样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

学习是教师的主导的教和学生主体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再表现满堂讲,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过程,而是要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要让学生这个主体活跃起来,嘴动起来,手动起来,思维动起来。课程改革后,教师由单一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到多方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只需要“传授”,学生只需要“接受”,而事实上,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教师要根据学生智力、能力的不同,给予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具体帮助。其实,上课就好像是演“戏”,教师和学生就是课堂这部“戏”中的角色,而教师又是“导演”,没有教师的主导,学生就会像是“一盘散沙”,教学活动就无法正常有序地进行。如果一堂课没有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就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实施。如果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就无法承担新课程政策下的使命,也就无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减少低效无效环节。课堂上老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是在“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吃透文本,把文本作为载体,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技能。我们要积极作好课前准备。制作教具、制作课件、集体备课,群策群力,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全力保证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1.在课堂上,教师注重与学生交流、沟通,培养质疑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应积极有效地提倡、鼓励、引导学生多疑、多问,使学生逐步养成爱问、愿问、善问的好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让学生自己提出“我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我是怎样知道的?”使其“于无疑处生疑”。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而对于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教师要适时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要把教学重心从“重教”转到“导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并不是说一堂语文课,教师又教会了学生读几个字,写几个字。一节课关键在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厚,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越高。曾经有人把孩子比作有待点燃的火把,具有潜在的创造力量,一旦点燃,就将熊熊燃烧,生生不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方法很多,如:教师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激起学生的兴趣,就如同在战斗中选择正确了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1.展开多种形式的比赛也是激起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人人都有好胜心理,学生也不例外,比赛的开展正能符合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我们的学生在竞争中往往是非常活跃的,就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小学语文教学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情感,领会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时,可以采用分小组读、男女赛读等形式,比比谁读得有感情,声音最洪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课文时,多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会发现课本与生活中众多的相通之处。如《留住今天的太阳》一课的教学,在读到第八小节,感悟时间流逝的快,作者焦躁的心情时,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对待时间的态度来加深理解。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它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语文教学,不仅能有助于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的情感生活,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更能让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得目的。当然,多媒体课件一定要用到点子上,用在最合适的时候,否则事得其反。

三、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要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并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必须在课堂上机智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比如当学生对这堂课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积极时,就要善于提出有趣味的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要求,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教师在讲到全课关键性问题时,就通过一定方式引起全班同学精神集中,全神贯注,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主要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问题预计到学生不易理解,就要采取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时就要尽可能通过谈话法或讨论法,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和互相讨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独立自学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总之,不同的内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堂课也可以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5: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抓兴趣是关键,让学生自乐起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让孩子们对写字产生兴趣,他们才会乐于写字,用心写字,投入写字。对于高年级学生的写字兴趣,我们可以通过讲述书法家的故事,欣赏名家书法,唱写字歌等方式激起孩子们初步的兴趣。一个阶段后,再开设专门的写字辅导课,开展书法比赛,班级书法展示台等活动让更多的同学投入写字运动中来。

二、抓双姿是基础,让学生自觉起来。写字姿势包括执笔和坐姿,写字姿势的正确与否,不但影响到写字的质量,而且还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练字必先练姿,没有正确的、规范的习字姿势,是不可能写好字的。

1、做示范。利用现代化的课件展示,让学生直观清晰地观察到不同的写字姿势,从中辨出好差之别,选择出最正确规范的一种,进行模仿训练。再深入到学生中去,分解要领,边讲边示范。

2、勤监督。学生的双姿训练是基础,来不得半点马虎,在课堂上我细心观察,严格要求,一定要学生用正确的写字姿势书写,在课外请同桌时时做有心人,互相监督,时时提醒,有利于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在家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对学生的写字姿势进行督促,不当之处,帮助改正。

三、持之以恒,培养习惯 良好的写字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它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以及其他科任老师天天抓,堂堂抓,让孩子们逐渐养成习惯。这习惯的养成也可能出现反复,它又需要我们要以表扬激励甚至奖励的方式,恒久的毅力抓反复,反复抓,持之以恒,培养孩子们养成稳定的习惯后,写字教学的效果就出来了。

篇6:个人简历质量要提高

在求职过程中经常能遇到失败的情况,但是,一次的失败不代表就没有机会了。有不少人参加一个大公司的招聘进过数次才取得成功。那么,在简历的`投递上,同一的目标公司可以使用同样的个人简历吗?

个人简历上的内容很多都是相同的,像是基本的档案,教育信息,还有工作经验,一般来说是同一个人,这些内容就都是一样。但是,在投递个人简历的时候,也不能在一家公司投递同样一份个人简历。

首先,个人简历的寿命周期非常短

篇7:要如何来提高简历的质量呢

?一些求职者们会选择将简历设计的更加美观,让个人履历看起来更加丰富,比如说教育期间获得多少奖励、有多么丰富的工作经验等等。提高简历内涵是好事,不过在撰写个人简历的时候要注意不可弄巧成拙。一,用人单位不喜欢花哨的.简历 很多求职者编写个人简历总是认为色彩丰富、花哨就更漂亮,却忽视了用人单位筛选简历的标准,据了解大部分的用人单位都不喜欢过于花哨的简历。用人单位的招聘官在浏览简历的时候,遇到个性化简历确实有“眼前一亮”感觉,但是如果简历过于花哨的不但影响阅读,还有可能让对方心情烦躁,那么就更不利于简历通过了。二,用人单位不喜欢“频繁跳槽”的员工 编写个人简历工作经验是重要内容之一,相信很多求职者也注意到,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信息中都提出“有工作经验者优先”,那么是不是说在个人简历中工作经验写的越多越好呢?为了突出工作经验丰富而列举一堆工作经历,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因为用人单位并不喜欢“频繁跳槽”的员工。你写的工作经历太多,难免会让对方产生“经常换工作”这种想法。

篇8: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大多数人认为:上体育课很简单,用不着备课,上课时,教师安排学生运动就是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体育课是教授体育运动知识(主要是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和组织体能训练的课,它与其他科的课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备好课,否则无法达到目的。那么,怎样才算备好课呢?我认为备好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

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教的技术动作,要熟知其动作要领,并能估计到学生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能定出行之有效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同是也要掌握所教技术动作与前、后课的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2. 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为解决重点、难点设计好辅助性练习内容,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攻克难点。

3. 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教学方法。

二、上好课

1. 动作讲解言简意赅、具体形象。

言简意赅、具体形象的动作讲解,学生容易抓住动作要点较快领会动作。因此,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应突出重点和触类旁通,并尽量把一些抽象概念通过准确精练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使之具体、生动和形象。例如,在教学前滚翻动作时,使用低头、抬臂、抬臀、前移(重心)、蹬地、着垫(脑后)等词语来讲解,并把动作过程比喻成“皮球滚动”。

2. 示范动作准确、轻松优美。

教师准确、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会使学习伊始便在大脑中留下正确的动作印象,并产生动作优美易学的感觉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一定要熟练掌握所教动作,并在上课前演练几次,确保在课中示范时做到动作准确、轻松优美,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为后段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3. 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激励性。

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结合教材、学生实际采用富有激励性、概括性的语言。例如,在进行弯道跑教学时,对于动作要领、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关系,我暂时不讲,只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沿圆圈跑时人体的感觉是怎样的?(即身体怎样,脚掌怎样着地),然后让学生沿弯道跑三次(慢、中、快)体会动作,再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学生基本能作出正确的回答。这时我就把学生的作答加以整理、概括为:克服离心体放松,身体向内沿倾斜,两脚着地有不同,左脚前外侧,右臂前内往和外,左臂离身前后摆,摆臂幅度外大内较小,右肩稍前沿线跑。这就是弯道跑的动作要领。

4. 组织教学的形式、方法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

体育课教授的技术动作,大多数都是用四节课才能完成的;或有些是前阶段学习过现在要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的。这样,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和不愿意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练习、积极练习。例如,对于耐力跑练习,可采用3分钟变换跑。方法可沿着篮球场跑“区”进行跑,每跑一圈变换一种跑姿。可采用左右侧向并步跑、左右交叉步跑、后退跑、高抬腿跑、后蹬跑等。这种方法由于跑姿和跑动路线的不断变化,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兴奋性,3分钟跑下来虽然个个都满头大汗、气喘嘘嘘,可没有一个人叫累。

5. 合理安排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

一堂好的体育课应该是既能使学生较快地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又能使学生有效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长发育规律、运动的能力,合理安排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在正常条件下,准备部分脉搏应在110次/分至130次/分之间,平均120次/分;基本部分130次/分至150次/分之间,最高峰170次/分,平均140次/分左右,结束部分130次/分至至90次/分,平均110次/分左右;课的密度35%,平均脉搏124次/分左右。这样使运动曲线、练习密度、运动理比较科学合理,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

篇9: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对此,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正视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发现自身的不足。有些教师认为,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是学生情况较差,如果学生情况较好,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而面对较差的学生情况,再好的教师也很难提高教学质量。有些教师认为,教学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上届教师没有教好。有些教师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于学校,学校要加大激励力度,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这些观点,笔者承认它们确实与教学质量低下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但它们并非是造成教学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教学质量的提高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来自于教师,可以说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高中政治教师是否做到“勤”字当头。那么,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应如何克服惰性,培养勤奋、勤恳、勤勉的工作作风,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详细阐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勤”字当头,从而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质量。

一、勤于钻研教材

政治教材是高中政治教学的依据,离开政治教材,政治教学就无法开展。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勤于钻研教材,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高中政治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政治教材,还要不断钻研政治教材。高中政治教师要反复阅读和研究政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和结构,使自己的政治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全面把握教学节奏,从而提高政治教学质量。

二、勤于阅读参考资料

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要想适应时代,就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勤于阅读参考资料,增加自己的信息量,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勤于阅读参考资料是高中政治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如果政治教师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就无法使学生产生新鲜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政治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勤于参加教研活动

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各个学校都会组织一些教研活动。对于教师来说,这些教研活动是提升自己、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契机。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勤于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对待,学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细心观察和研究,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从而提高政治教学的质量。勤于参加教研活动是高中政治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高层次的教研活动可以使政治教师获得许多实用的教学经验。

四、勤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勤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和进程,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政治教学的质量。勤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要想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就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勤于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促进自身全面成长。勤于总结是高中政治教学质量提高的可靠保证。高中政治教师要勤于总结、善于总结、认真总结每一学期、每一阶段,甚至是每一堂课的教学得失,从而使自己对教学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只有不断总结,并在总结中提升自我,高中政治教师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篇10: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韩庄小学范国臣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每个环节达到科学、合理、省时的境界,要求教师有良好的业务素质,科学、熟练地组织教与学。为此,我们一是抓教师教学理论学习;二是抓教师基本功训练。除要求教师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外,还应开展“板书设计”、“组织教学”、“引入新课”等考核和演讲、歌唱、书法、朗诵大赛等活动。

二、深化教材特点,把握“三主”

1、理解概念是学习知识的起点、第一阶梯,因学生年龄不同,处于初级阶段抽象能力较差,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高年级学生犹为明显。我们在教学中应设计积极情景,尽量让学生以具象性的讲解,帮助理解数学事实,帮助学生深刻了解概念的意义。

2、教学内容展现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种种关联,通过比较异同,尽量使学生用原有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使原有知识结构进一步扩展延伸。

3、不同水平知识结构的转化结果,能组合成比较完整的结果。

4、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主动积极参加知识形成过程,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充分配合。

5、质疑和议论。既是加深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也是帮助学生健全心理的有效途径,我们常鼓励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来,并组织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都积极来表现自己,学习气氛浓郁。

6、练习和反馈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要进行有效的练习,就要有练习的及时性。分层练习既能培养个体素质的优势,又兼顾学生摆脱应试教学的影响。同时搞好练习后的反馈,引导学生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研究学习,主动探究

学习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才是最有效的。因此,在这一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身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去。这一环节的学习可以细化为两个步骤:一是独立尝试探索;二是合作交流探究。

1、独立尝试探索

我们知道,真正的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于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主体主动的建构。因此,即使就同一教学内容的学习而言,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其成绩,帮助他们必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当学生获得初步结果时,教师又应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或作过多的提示讲解,而应作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提出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合作交流探究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学校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这样,既达到增强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认知能力。

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了解题设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相互之间受到有益的启发。通过讨论还能披露谬误,及时纠正学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偏差。这样学生既知道了不同的解题思路、策略,也进一步掌握了“转

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使学生不仅丰富自己的理解,又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四、反馈点评,归纳总结

在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综合一些外部动作行为阐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使教师以及学生相互间了解他们真实的思维活动,及时肯定其中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同时,因为任何真正的认识都是以全体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由于受到知识经验欠缺等限制,总会出现一些错误,但我们应知道,其中一定具有“内在的”合理性。我们不应对此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逐步体验成功。我们必须坚信:学生学习数学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必能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

同时,研究信息、主动探究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为使学生主体的认知结构更趋向稳定和加强,使主体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刻,因此,在充分发散的基础上,教师应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每一个“成功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及解题策略,并尽可能及时地让学生表达出来,及时地总结、归纳,使这些数学思想及解题策略及时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

篇11:阅读教学要提高效率(网友来稿)

南华一中:卞育能

摘要: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语文能力。本文从什么是阅读能力入手分析了阅读的作用以及阅读效率不高的原因,提出了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阅读 作用 原因 提高效率 途径

阅读是什么? 阅读是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书面文化的消费过程,是人类素质的形成过程。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交际活动,阅读是吸收也是倾吐,阅读是人类文化不断创新的过程,读者在阅读中成长,人类文化在阅读中前进。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可以说是重中之重。阅读是语文之根,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未来教育“四个支柱”的一块基石。阅读能力就是自学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手段,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把读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心灵的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阅读教学的任务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在读书过程中怡情养性、增长见识、体味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魅力。阅读教学抓得好,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均会得到有效的提高。语言文字是一种工具,它传达思想、情感、意志。是人与人精神上沟通、交际的工具。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本民族文化的地质层,它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与精神的历史,装载着民族文化的根。中学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既有工具属性,又有人文属性,打语言基础和打文化基础应糅合在一起同时进行,而这一切都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实现。

一、 阅读的作用

整体感知文本 是对包括对文字符号、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合的方式方法,文字符号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等等的总体的综合性的感知和领悟。“整体大于孤立部分之和”,整体感知是学习的第一步。整体感知就是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初步了解,把握文章的材料、主旨、情感倾向和表现形式,相当于梁启超和叶圣陶分别提出的三步读书法中的第一步鸟瞰和了解。强调整体感知是为了消除语文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

形成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个体在言语实践中养成的一种迅速感悟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由于语感具有直觉性、内隐性和个体性,因此增加了我们认识语感的难度,但语感也不是不可捉摸的,它的语法性和习得性又为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言语训练,从而提高语感提供了条件。现行高中所用的是新教材,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很多,培养语感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使之持久形成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另外,新教材的单元要求都是在培养语感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整体感悟、揣摩语言、理清思路、提取信息、文学鉴赏等,因此,语感是学好语文的能力品质之一。

培养能力 通过初步阅读,有了整体感知,才能对文章进一步的阅读,在深入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察作品的情感,体味语言和写作技巧中形成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以达到学习课文的最终目的。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分析是在人脑中把事物和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和属性,综合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个别部分和属性联合成一个整体,分析和综合贯穿在人的整个认识活动中。以言语为中介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分析和综合就是抽象和概括的过程。比较是人脑中把各种对象或现象间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提取出来,并同非本质的属性分离开来的过程。概括有两种水平:初级水平的经验概括和高级形式的科学概括。前者是对外部特征的概括,即知觉和表象阶段的概括。高级形式的概括是事物间共同本质的概括。

陶冶情操 教育是立国之本,立人是教育之本;通过立言而立人,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和任务,语文阅读也应以人为本。因为语言不只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生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和生存方式,语文活动是人的一种生命运动。况且语文学习最终指向一个民族自身文化的熏陶和传承,为后人建构心灵的框架。而民族的文化底蕴,人文内涵,又集中体现在本民族的传世文学中,这些文化是人的灵魂,精髓,只有通过语文阅读,才能外化为人的素养。中学语文阅读,由于应试教育的逼促,又囿于部分教师的.素养,长期以来显得先天不足,发育不良。以习题代阅读,以训练代感受,从而篡改了阅读的本质,降低了阅读的品位,这样的阅读是没有灵魂的阅读,也就是精神缺失的阅读。所以阅读应该是人文阅读,包括美文的阅读,思想的阅读,生命的阅读。人文阅读有三个层次的内涵:文本的美学价值,作品的思想价值,读者的生命体验价值。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阅读场。新编语文教学大纲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列为教学目标之一。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陀斯妥耶夫斯基说:“美是世界上最终的拯救者。”人文阅读以深刻的生理学、心理学、哲学为基础进行美的熏陶、情的渐染,沟通心灵的对话,凸现人文的关怀,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蕴。

二、 语文阅读效率不高的原因

阅读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特别强调: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品读、点评;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查阅资料,培养初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往学生在阅读课中,只是听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解分析,学生成了“陪读生”。这严重地违背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及宗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轻视和削弱这种主体性,是真正意义上的目的偏离。教学中只重讲授,重结论,都是“目中无人”观念的表现。因为不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味,发现问题,而是过快地分析讲解,学生学习的过程被简化,学生不能在学习过程中自求自得,自探自结。到头来不会读书、作文或者不会做人。教师的教学因为忽视主体的差异性而千篇 一律。拘守课文,局限课堂,情景封闭,套路僵化。没有对学生全方位的开拓,阅读教学也就步入了死胡同。

阅读目标不明确 目标就是通过某种行为所要到达的预定要求。没有明确的目标,即使阅读的行为发生了,也只是匆匆而过,有口无心,仅仅是读过而已。至于读到了些什么,则是“雁过无声”、“踏雪无痕”,这样的阅读是没有价值的。

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肤浅单一 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其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不同的场合,甚至不同的对话主体间,作品会不断地显示出它的新的意义。这样,作品本身就形成了具有生发作用的主体,它的多重意义也只有在与欣赏者的对话中,才可能生发出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师以自己和教参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认同教师及其知识,缺乏自身的感知和体验,缺失直接与作品的对话,因而丧失了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主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语文审美意识与创造力的下降和语文思维方式的僵化。阅读文章时马马虎虎,当然是不能发现文章的深层内涵的。如阅读鲁迅的小说《祝福》,如果只是从阶级分析的观点去抨击“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那是不够的。我们还可以从多方面去理解,既可以从祥林嫂人性本能的挣扎方面理解,也可以从祥林嫂的人生选择方面去理解。把《项链》的主题理解成批判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不全面,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表现人生观的转变,人生的选择,面对厄运的勇气等等,也许更为全面一些。

对写作技巧认识的笼统 语文阅读散、慢、差的原因,就是教师对不同文体的课文永远都是拿几个框框来套用,“以不变应万变”,程式化、公式化。讲小说一律环境、人物、情节;讲散文一概形散而神不散;讲具体的文章每篇都是中心明确,结构紧凑,用词准确等。凡此种种,只讲共性,缺少个性,语文阅读教学也就成了一种死板僵化的东西了。学生也因此而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养成一种惰性,不会主动的去钻研。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三、 提高阅读效率的途径

阅读教学一定要把“教”的过程变翁学一定要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

以学生的求知需要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进而实现师生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把对学生的教变成一种引导学生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的行动。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认真分析,努力发现,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发散”。立体的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主题立意、语言结构,尽量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发挥想象力,不断地去发现教材中作者的个性。如庄子的汪洋恣肆,鲁迅的深沉热情,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让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把学生的阅读引向作品的深处,引向心灵的深处。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行为的内驱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阅读,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突破口,更新观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感觉到常学常新,保持一种浓厚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长期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趋向。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叶圣陶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阅读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终身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会读课文。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审美、批判和创造

文章是思想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不只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起到培养学生审美、批判和创造的功能。审美是人类活动的高层级,审美就是要使学生具有感悟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在审美中获得体验,使每一篇文章,一本书都成为精神悦怡的对象。如《天山景物记》的自然环境美,《荷塘月色》的意境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言艺术美,《世间最美丽的坟墓》的人格美,《游褒禅山记》的哲理美……还有《兰亭集系》中王羲之对人生的理解和对生死的感悟,《我与地坛》中史铁生面对重大挫折时,表现出的对生命的感悟和完强的意志力、旺盛的思考力等,都会让学生激动不已。学生在审美中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了心灵美的塑造。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识。在分析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要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做书本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崇尚真理,大胆怀疑,科学阅读。阅读中,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识及阅历,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领悟,读到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总结出一些阅读的技巧

阅读本无法,但也有规律可循,湖北的余映潮老师就总结出了阅读的多种艺术方法,如巧读,疑读,助读,倒读等。这些方法可以介绍给学生,并启发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也总结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交流介绍互相借鉴,激发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实践的热情。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课外阅读从另外一方面弥补了课堂阅读的不足,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对提高学生的课文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课外阅读的指导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阅读内容的选择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高尚的人谈话,可以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所以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文质兼美有利于学习的文章或书籍来读,合乎此标准的古今中外,科技、人文、哲学、历史等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都可以进入中学生的视野,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成为精神富翁。

阅读方法的采用 阅读方法的采用是根据阅读目的和内容来确定的。获取信息,了解大致情况采用略读,范读;而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进行鉴赏就要采用细读、精读。

阅读积累 课外阅读中进行摘录,整理归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读以致用。如果能把感悟写成心得,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因此阅读的积累就是一个吸取与倾吐的过程,体现了语文学习读写结合的原则。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作用,克服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更新观念,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的效率,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资料:

1. 曾祥芹主编,《阅读学新论》,9月。

2. 曾祥芹,韩雪屏主编,《阅读教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3. 于漪,《阅读教学与素质教育》,《语文教学通讯》,第7期

4. 郭伟,《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模式简介》,《语文教学通讯》19第5期

5. 梅越平,《人文阅读和精神缺席》,《中学语教学参考》2第6期

6. 张承民《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云南出版社 年10月第一版

7. 罗明东主编《中小学教学论》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0年6月第一版

上一篇:二小红领巾志愿者启动仪式讲话下一篇:于保护植物倡议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