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中的历史课堂资源——突然停电后的实践

2022-09-11

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后, 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益处, 但曾几何时我们也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多媒体的奴隶。是否是一节好课, 看看你的课有没有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多媒体。于是乎我们上网收集大量的材料, 制成课件。上课时, 一切尽在课件中, 叙事流利, 分析透彻, 气氛活跃。不过在停电或其它原因导致我们精心准备的课件不能用的, 却往往引起我们得恐慌, 这堂课要么草草结束, 要么成为一堂闹哄哄的自由课, 当然也可能自修课。本人在上《1929—1933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第一课时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当我上完一个班级的课后, 突然停电了, 怎么办, 下一节课在另一个班级还要上啊, 下课只有10分钟时间, 重新备课肯定是来不及了, 口述材料, 效果肯定不佳, 改为自修课, 说严重的是教学事故。我快速地浏览着教材, 突然注意到教材中不是就有大量现成的材料吗, 为什么平时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找相关的材料, 而没有注意到这些呢?我立刻决定就用教材中材料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在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时, 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阅读材料:“1929年上半年, 纽约股市经过不断哄抬-------据统计, 1933年初, 美国已经有半数银行倒闭, 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1700万人, 还有许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 (见教材第30页) 然后设问:“从纽约股市看出1929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境况如何?” (学生:美国经济一片繁荣。我指出这种繁荣是表面上的繁荣, 因为不久股市就崩溃了。) 股市崩溃带来的严重后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会造成怎样的局面? (学生讨论后得出:劳动人民的购买力下降, 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了资本家肯定会去盲目扩大生产, 以追求眼前的利润, 这势必导致供需矛盾尖锐。同时明确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在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时, 我同样把教材中的材料整合成材料一, 材料二------, 然后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讨论。材料一:“美国出现的经济危机很快引发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1932年, 法国经济也开始萧条。” (见教材第30页) 材料二:“1929年至1933年,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 贸易额减少了2/3。------1933年以后, 这场经济危机的高潮才过去, 但各国经济的恢复仍是步履维艰。” (见教材第31页) 材料三:“1929年至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分别下降情况表。 (见教材第31页) 材料四:“在美国, 1930年3月6日, 各大城市有125万失业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每年都有几百次工人罢工。” (见教材第31页) 材料五:“经济危机期间, 资本主义各国纷纷设置关税壁垒, -------第二年年底, 先后有七八十个国家采取了报复措施, 大幅度提高了关税。” (见教材第31页)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有哪些? (对于这个问题, 学生依据材料的提示不但能够很快地得出结论: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而且比较直观, 印象也特别深。问题二:根据材料四和材料五, 并结合书本指出这次经济危机对各国的社会状况和世界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在分析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 我先让学生以“美国总统”的身份想想能采取什么手段解决当前的经济困境。 (关于这个角色扮演的课堂设计, 学生表现出无比的热情, 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但实质效果不是很理想, 学生不能有所发挥, 只能按照书本的“政府全面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泛泛而谈。) 然后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表格 (见教材第32页) , 与学生一起讨论得出:新政措施中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克服了资本主义金融体系的无政府状态, 恢复了银行的信用, 为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必需的资金;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 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 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工人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数的规定则保障了工人的就业和消费能力, 调和了阶级矛盾, 刺激了市场;至于调整农业政策和推行“以工代赈”, 其调节生产、刺激市场恢复的作用更加明显。接着我又以材料“罗斯福上台没几天, 就下令全国银行休业4天, 进行整顿……逐步恢复了银行信用。罗斯福政府规定, 国家在丰收年景收购农产品……政府以优惠代款补偿农民的损失, 但事实上, 得益的只是富裕农场主……这样, 逐渐把农产品价格稳定下来。”来进一步强化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同时这种干预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 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所以也不可能彻底解决经济危机问题。至于罗斯福新政到底有什么作用的问题, 我则利用材料, 设计问题层层深入来解决:“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阿比洛.汤恩比” (见优化设计第页, 学生每人有一本) (1) 当时人们为什么思考和议论“西方社会制度”的命运?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 哪一著名的实践对这些“思考”和“议论”作了成功的回答?其本质特征是什么? (罗斯福新政, 本质特征是国家干预经济) (3) 为什么说 (2) 中的实践对“思考”和“议论”作了成功的回答? (学生要回答的就是新政产生的深刻影响) 。

至此, 这堂课结束了, 但带给我的冲击还没有结束。课后我仔细回顾了本堂课的教学情况, 并有意识地与前一堂利用多媒体的课和以前偶尔空洞说教的课进行了比较, 反思如下:

首先, 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的问题。我一直认为, 一节好课的前提应该是多媒体课件来上课的, 你看各个级别的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和教学大比武等等, 那个不是利用多媒体的。当然我不是说用现代的教育手段不好, 有时还真离不开多媒体。只是通过本堂课的实践, 我感觉应该降低对多媒体的过分依赖, 把它仅仅当做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而已, 这与过去我们利用挂图、小黑板和投影仪在本质上没有本质区别。其次, 如何利用教材的问题。为了丰富课堂,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我在过去的教学中拼命地寻找相关的课外知识, 罗列许多的材料、图片和视频, 而恰恰忽视了教材里现成的材料和图片。

(作者单位:重庆垫江中学)

上一篇:分析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下一篇:新媒体在推动播音主持艺术开放式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