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新时代高校中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研究

2022-09-11

今天大学校园的学生主体, 已经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称之为“正处于人生成长灌浆期”的95后青年, 00后也逐渐进入大学校园。他们认知独特、个性鲜明, 看待事物的眼光也有所不同。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有其积极的一面, 但弊端与不足也日益显现, 难以满足新时代下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 推动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就显得迫在眉睫。将“以人为本”理念引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及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具柔性化、艺术性、有效性,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是新时代下高校“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实现的有益尝试。

一、传统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人员配置不够科学合理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教育部43号令) 要求“高等学校应当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 …要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目前, 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 多所高校连续几年招聘十几名甚至几十名学生管理人员的现象也屡见报端, 学生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正不断完善。但与此同时, 不同高校甚至同一高校内部不同院系间师资力量的配比却存在很大差异, 如媒体曾报到的一些辅导员管理上千的学生, 而另一些辅导员又仅仅负责百人的小系部, 数量“贫富差距”问题突出, 大批新入职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水平也参差不齐。同时, 一些高校中专职辅导员占比过低, 学生管理工作很多由专业课老师兼任, 这不只与教育部的要求相悖,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 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著名教育大师段力佩先生说过“教育的重点在育, 就是给学生创造种种条件, 让他们自己健康地成长”。在高校学生管理中, 教师是教育管理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学生才是教育管理的主体。而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大多采用开会布置、命令通知、说教灌输、检查通报等方式, 侧重于一个“管”字, 强调教师单方面的硬性灌输, 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实际发展需要, 这显然违背了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也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和本质。同时, 在实践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 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都是制约学生管理工作成效的瓶颈。因此,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自我成长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各类教育管理真正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 将是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途径。

(三) 部分学生管理人员理论修养偏低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要求“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 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但从实践来看, 相较一线教学老师, 学生管理人员科研能力偏弱, 专业职称职级较低, 尤其是高质量、前沿性的科研工作开展更少。有学者认为, 当前部分辅导员对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前景持续观望、心存犹豫等, 这都制约了学生管理人员主动提升理论素养的积极性[1]。也有学者认为, 辅导员很大程度上已变成学生的事务员[2], 有调查结论指出, 专职辅导员每周在日常事务上投入的时间占其有效利用时长93.89%[3], 使其很难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学生工作研究。同时, 大批新入职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及能力也有待提升。

二、“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理念强调人是管理的根本, 各项管理工作要充分体现人的发展要求, 充分发掘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创造性[4]。教师及学生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双方, 对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起着决定性作用。“以人为本”理念应在双方面着力, 既侧重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也要重视对教育管理人员主观能动性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影响。

(1) 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现在大学生以95后甚至00后居多, 他们个性鲜明而独特, 注重个人诉求的有效实现, 而目前高校教育管理人员以70后、80后占大多数, 双方在观念和思维模式间存在很大差别。因此, 在教育管理中,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真正做到服务学生、满足学生、帮助学生, 减弱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抗拒心理, 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心态参与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去, 达到教育管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 高校管理人员要“因材施教, 量体裁衣”, 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 通过日常观察、及时沟通等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 不断变革教学手段和管理方法, 不断增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以人为本, 不断发挥教育管理人员在教育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生群体、各种网络思潮和社会现象的影响、社会对教育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不断升高等等, 都对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期待和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需要充分调动教育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能动性, 主动学习、主动服务、自觉成长, 不断提高自身“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能力和水平。

(3) 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协调发展的关系, 做到教师主导及学生主体作用发挥“齐头并进”, 即教育管理中, 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兴趣为出发点, 同时通过不断整合教育资源、搭建学习平台、组建学习团队、创新研究方法等, 不断增强教育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提升其在教育管理中主导作用的发挥。二是要处理好教育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和范围的关系。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 厘清教育管理人员工作 (尤其是专职辅导员) 职责范围, 不断消除烦琐事务性工作的“干扰”及与学校各职能部门协调联系的精力, 让其真正回归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工作“本位”。三是处理好教师工作现在和未来的关系。即增强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自豪感和归属感, 做好教育管理人员队伍梯队建设, 畅通教育管理人员晋升发展通道, 真正保障其“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

三、结语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背景下, 教育管理人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命令者、决策者、检查者, 而成为关心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化需要的组织者、指导者、实施者。

教育管理成为双方都能积极参与并收获成长的良性循环, “教学相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不断实现, 这无疑对学生、管理者、高校甚至整个社会来说都大有裨益, 应大力倡导、积极实践。

摘要:在新思想新现象不断涌现的新时代, 社会对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呼声愈加响亮, 加之高校学生群体结构及特点不断变化, 都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期待和挑战。因此, 推动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就迫在眉睫。管理人员配置不够科学、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部分管理人员理论修养偏低等是现阶段制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主要问题。依托“以人为本”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增强教师主导作用、构建积极有效的教育管理机制, 是提升新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高校教育,以人为本,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 冯刚,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发展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 2016 (11) :4-9.

[2] 王国生, 浅析高校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重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18) :65.

[3] 马加明, “大数据”视域下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理论素养提升的理路探析[J].高校辅导员, 2018 (2) :59.

[4] 宁江,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实施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 (11) :68.

上一篇:语文课与婚恋观的渗透下一篇:海上油气田首次气体膜分离技术运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