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底合一:校园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的实施策略

2022-10-09

校园文化活动, 是指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而开展的各种科技学术活动和文职责体育活动, 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构建校园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统筹规划, “金顶”设计, 效度整合文化活动主题

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运动会、艺术节、春游、家长会、主题班会等是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主要形式, 具有实践体验的功能和作用。但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往往是项目型的活动, 各项活动缺乏系统规划和总体设计, 其教育功能不如课程。如果把传统的文化活动用课程的要求加以整体设计, 将它改造成有具有活动主题、组织结构、丰富内容、达成目标、教育评价等的课程形式, 即将校园文化活动冠以综合实践课程形态化, “金字塔顶式”设计, 有效整合, 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规划性、序列性、实效性。

校园文化特色活动项目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构件”, 特色项目以其凸显的凝聚力、饱满的张力, 支撑起学校校园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构架。学校采用金字塔式的顶层整体设计, 将特色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引入校园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 对学校一学年内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整体规划, 对活动主题进行有效整合。各个科室的行政人员一学年负责一个校园文化综合实践活动项目, 活动前成立活动项目策划团队, 要求成员在各自任务及目标的指引下, 分工负责、合作协调, 共同完成既定目标。

二、温水煮蛙, 底层浸润, 生本取向提升过程实效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 是一门以生为本的课程, 是面向全体学生, 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及即时信息为主要内容, 以学生自主选择、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和直接体验整个过程为主要习得方式, 以促进情感、行为、认知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 以重过程为主, 终端结果为辅的评价方式的课程。

1. 准备阶段, 时间宽裕。

一项活动开展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效果。如, 我们集团属下的行知小学现有学生850人, 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占了42%, 如何让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和学区内学生和谐相处是行知小学校园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想出了让民俗文化成为来自全国各地学生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童谣民歌又是最能体现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文艺形式。因此, 学校组织开展“绿色童谣绿色桥梁绿色心灵”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文化综合实践活动, 举行“绿色成长——绿色童谣暨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 在这一大主题下, 各班学生进行前期准备, 资料收集, 组织形式, 从“绿色童谣我来编”到“我为童谣配幅画”, 从“绿色童谣手抄报”到“童谣大舞台”、“乡音童谣碰碰乐”等主题实践活动的策划工作精彩纷呈。因为准备阶段时间宽裕充分, 人人参与, 全程投入, 师生合作, 亲子合作, 前期创编童谣100多首。通过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让同学们感受到来自诸暨本土的童谣乡音文化, 外地学生也带来了各俱地方特色的乡土童谣民歌, 文化浸润, 润心无声, 其乐无穷, 童谣乡音一下子拉近了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之间的人文距离。

2. 活动阶段, 形式多变。

往常开展校园文化节日活动, 往往兴师动众, 动辄花去一天半天的时间, 看似沸沸扬扬, 其实学生在活动中盲目附从, 缺少自身的体验、情感参与与经验分享。为避免这些现象, 我们创新活动形式, 调整活动进程, 使学生们时时处处无不在活动中。比如, “快乐童心”艺术节活动中, 遵循生本取向, 每个年段学生按个体艺术才能展示的特点, 创新才艺展示的组织形式, 低年段学生选择将自己的歌舞才艺展示节目录制成DV, 作为学校“午休大点播”节目内容之一, 学生们可以通过教室里的闭路系统观看精彩纷呈的表演;中年段的学生将自己的独唱、合唱、器乐节目录制成音乐, 成为学校广播台重要的“播送礼物”, 学生们背着书包进校或离校时, 可以听到一曲曲悠扬的笛声琴音, 也可以欣赏自己悦耳的独吟合唱, 学生在这其间, 会有一种“名星”般的成功感, 一种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高年级的学生将自编自演的节目在学校的微型演出台上, 进行巡回公演, 利用班队课或课间十分钟时间, 全面展示班级的风采和个体的特长。

3. 结束阶段, 画龙添睛。

任何一次活动经历, 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人“社会属性”的成长, 活动本身的结束, 并不意味着脚步的停滞。对于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校园文化综合实践活动, 结束阶段的评价测定、资料积累、数据分析, 都是为提升活动的品质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 在“感恩有你, 十岁生日”大型系列活动中, 对于活动组织前“感恩幸福”的系数前测与活动后的幸福指数后测进行数据对比, 分析活动的实效性;亲子互动的资料积累编排成学校“感恩”档案, 并挑选精彩感动的场面做成宣传资料, 在学校感恩墙上展出;设计“感恩跟踪”卡, 发挥“感恩有你”这一主题活动的后续力量, 真正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老师、家长、同伴、邻里拥有一份感恩之心, 付出自己的感恩之行, 使得本次校园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 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起到画龙添睛, 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草根诊思, 课程意识, 推进行动链研修常态化

我们开展校园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行动的研究, 针对教师在校园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深入开展行动链研修。一是建立“132”诊思机制。基于一个问题, 开展多轮研讨, 借鉴上海王洁教授所提的“三个阶段, 两次反思”的行动模式。比如针对前一届美食节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第三届校园美食节的活动组织前, 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成长港湾”论坛中要求活动组织引领教师, 发出“自下而上”的方案提炼策略, 即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第二阶段由德育处确定校园“美食节”系列主题:一年级水果拼盘, 二年级拌凉菜, 三年级蛋糕美化, 四年级制作麦花, 五年级包饺子, 六年级自由选择诸暨的一种美食进行制作;校园“美食节”主题成系列之后, 请引领组织教师自选择内容, 简要设计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为一上午) ;然后选择相同内容的老师组成一个同主题讨论小组, 分别对组员方案进行简短交流反思。第三阶段是方案实施落实后, 针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症结, 通过个体反思与集中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 让参与者的思维得到了碰撞, 再通过专家的讲座, 使得老师对之前的方案再次修改提升。二是开发“家常菜”课题。校园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 即教师将自己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具体研究的家常“课题”, 然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动, 进行相应的对策探究, 目的指向为具体问题解决的研究形式。小课题研究一般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集体讨论, 确定课题——撰写小课题报告单——合作进行教学设计几个过程。通过小课题研究, 教师总结了一系列解决具体问题的行为策略。三是收编“草根式”问题。校园文化综合实践专题研讨主要是对教师活动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收集、分类整理, 然后引导学校将共性的问题提炼成一些专题, 进行专题研究。我校以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来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用校本培训的方式将理念逐步渗入到教师心中, 树立校园文化综合实践课程意识。

摘要:校园文化活动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构建校园精神的有效途径。根据校园文化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无“的”放矢, “虎”头蛇尾, 一片散沙等现象, 构建校园文化综合实践课程化实施的有效途径, 顶底合一, 将综合实践活动理念与学校文化活动策划有效结合。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顶底合一,草根诊思,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06.

[2] 史东辉、魏玲玲.高校二级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实施策略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第30卷第4期.

上一篇: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下一篇:重庆市供销总社大力提升专业合作社品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