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策略

2024-04-20

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策略(精选8篇)

篇1: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策略

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策略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各要素的角色、地位、作用发生的很大变化,必将引起课程和课堂的重构,引起“教”与“学”理念和方式的变革。本文探索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构建有新意但又不脱离现实基础的、具有个性化的学科网络课程,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资源平台、管理平台和交互平台,并探讨学科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教师应有的课程现和教学策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和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程观;网络课程;教学策略

一、引言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构建学科网络课程,突破传统文本课程知识的陈旧、文化的保守等局限性,是构建个性化学科课程的一种新模式。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求教师应具有新的课程规和教学策略。

二、新高中化学教材的特点与局限性

1.新高中化学教材的新特点

(1)新思想: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

(2)新结构:注意正确处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的关系。对习题总量和难度、适度问题进行了控制,并注意了题目的梯度和知识的衔接与跨跃问题,在加强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迁移方面给予了重视。

(3)新措施:注意反映化学的发展和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把有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改进实验方法和手段,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知识的深入(引导、研讨)等,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注意实验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新教材还编入了一定量的家庭小实验,以增加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新版面:新教材语言生动活泼,采用比喻等手法,注意层层引导,使教材具有启发性,以吸引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图画的作用,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彩图、章头图、插图以及实物照片等,使学生见图知意,印象深刻。

2.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的局限性

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注重将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但是,由于文本教材出版周期较长以及文本课程内容的单一媒体和线性结构,决定了课

用心

爱心

专心

程知识更新缓慢和文化相对封闭保守等缺陷,新课程的目标价值难以真正实现。

三、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构建

1.网络课程及其特征

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基础性。满足每个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人类文化知识,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二是多元化。课程内容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需要,具有差别性和选择性,以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学生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三是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等新的教育技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组合、选择和增加新内容。四是开放性。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的联系;课程实施过程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评价标准的差异性。五是综合化。重视课程的综合化,体现课程的整体性,提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又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

2.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设计的课程目标框架图

新课程目标价值指向(如图1所示):

(1)基础性目标:使全体学生具备国家规定的化学学科基础学力,具备能适应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应有的化学素养。

(2)拓展性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展知识体系和容量,发展思维能力,具备深入学习所必须的学科基础。

(3)发展性目标: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形成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3.学科网络课程结构

按新课程目标价值指向构建的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结构图如图2所示。

(1)横向结构

课堂教学网:主要适用于同步讲授式的课堂教学,相关页面中内嵌表单,供师生的提问和回答。此外,通过链接相关站点解决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与学习过程时间的有限性的矛盾、教师个体拥有的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性知识迅速更新和增加的矛盾,并通过多媒体演示使教学更直观、更高效。由于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并没有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离,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媒体将同时作用于学生,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学教学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网为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提供强大支持。

课程学习网:解决传统课堂教学的弱点。知识的习得和运用都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缺乏直接经验的过程及其方法的教育;缺少知识发展过程的历史叙述;忽视具体知识结论的相对性和条件性。课程学习网提供全新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不但形成对学生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掌握学科知识的方法和体验的支持,而且通过网络的链接与多媒体演示以及讲座,突破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形成对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信息资源支持。

研究性学习网:主要是对研究性学习过程实施动态管理,使研究性学习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网络平台。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和经验的总结需要教师进行个案的启发和理性知识的指导,开设学科知识讲座对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开展研究活动是必要的。综合课程讲座使学生获得选题上思维的发散性。通过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化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等讲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使命感。

综合资源网:传统学科课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但传统的学科课程也同样受到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方法论的局限,表现出知识陈旧、文化保守等缺陷。综合资源网对学科设置及内容进行选择与组合,提供综合化课程资源,体现课程的整体性和发展性。

(2)纵向结构

教学管理区: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管理,支持同步的班级教学和适应个体差异的异步教学。

资源管理区:学习资源、链接和多媒体演示,合理配置学科资源,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知识和思维的封闭性。

讨论交流区:BBS课程论坛、网上答疑、E-mail、OICQ等。支持实时和非实时交流,拓展学科课程教学时空。

练习测试区:作业及反馈系统,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并为学生提供学习成绩网络管理服务。

四、学科网络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课程观及教学策略

1.教师和学生要具有新的课程观

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育封闭的教学理念。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突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知识陈旧、封闭保守等局限性,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开放的环境;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2.教师要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用心

爱心

专心

新的课程观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即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过程。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超文本和多媒体、非线性结构及整体性,要求学生必须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教师应当成为这种变革的促进者,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表现,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和指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即兴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3.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肖川博士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所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其特征为: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获得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超越了传统的教学时空,具有支持同步的班级教学和异步的个体学习的教学平台,具有支持实时通讯和非实时通讯的强大交互功能,同时还具有教学行为管理的功能,教师要学习和研究利用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包括情感体验、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和主动探究和谐统一的过程式、情境化的教学。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如下(图3所示):

(1)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本着创造性、实用性、新颖性的原则,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其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2)探索研讨。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通过在网络上建立相关的课程信息资源库,运用相关链接、E-mail、BBS课程论坛、OICQ实时答疑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搜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

(3)总结提高。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应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进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

5.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用心

爱心

专心

人的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应当传授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的知识技能、策略方法。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和非线性结构为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强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教师可利用学科网络课程的综合性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使用性,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6.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现行技术条件下,学科网络课程的最大缺陷是难以表现学科行为性的内容和情感性的内容。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中,既要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利用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交流、沟通。尊重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智力、情感、个性、精神和人格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机器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育人的责任显得更加紧迫、更加重要。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五、结束语

在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中,课程与教学过程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课程不再是一种指令和规定,教学也不再是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由于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课程不再是孤立、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体验的、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新的课程观要求每个教师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让课程和教学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篇2: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策略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知道,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可供选择的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拔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

两个必修模块的设置,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

选修课程的设置,主要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拔性。内容选择以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反应为主线,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二、新高中化学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新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要一方面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毕业要求,以及各自的潜能和兴趣爱好,制订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重视探究学习活动,以改革的精神搞好教学,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探究学习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篇3: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法,策略

一、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法实施背景和构成

古语云:“授之以鱼, 仅供一饭之需, 教之以渔, 则终身受用无穷。”新课标实施过程中, 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 现在的教材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学生活动内容, 怎么处理?让学生活动, 老师又不放心;全讲吧, 不符合新课标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这些困惑, 积极进行实践, 让学生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实现由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实践法教学的基本构成可概括为: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推理———实践验证——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模式, 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情景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 解决学生提出的地理问题, 获取地理信息, 分析地理信息和回答地理问题, 其整个教学过程呈现了哲学上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论, 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探究,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

二、实践教学法实施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实践法就是一种良好的措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变“结果学习”为“过程学习”,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策略, 以供参考。

1. 确保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策略

“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线教师的共识, 因此, 我们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 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到关注学生的“学”上。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学生实际, 围绕着学生的“学”来设计, 真正实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

2. 教师是实践教学法组织者的策略

“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了学生的学”, “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观, 是新课程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握教学的方向, 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编剧”和“导演”, 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知, 去获取更大的收益。

例如, 在学习气候变化的实践性时, 可以用圆木砧板年轮作为实践资源。大家都知道树有年轮, 但有没有去研究年轮与气候的关系呢?砧板上的年轮有宽有窄, 这和气候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通过观察、讨论, 查阅资料, 就容易得出结论:气候比较温暖的年份, 树长得快, 年轮就宽, 反之就窄。教师只要引导得当, 这种既实用又简单的观察、探索和了解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乐在其中。

3. 实践教学要体现实用性的策略

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也是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此, 教师应有意识地使地理知识与身边的问题结合起来, 赋予地理知识生命力。如果能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的同时, 会增加学习地理的兴趣。

4. 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中, 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实践探究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 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呢?

研究性学习包括以下过程:“选题———方案制订———开展研究———实践数据及分析———撰写课题报告”等。如就朝夕相关的月相方面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看到过月亮的阴晴圆缺, 可是你们是否注意到, 月面的圆的一面朝向的方向, 出现在天空中的不同位置, 在时间上有什么不同呢?

为了探索这一问题, 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一个月, 每天记录早、晚自修时的月亮, 月面圆的一面的朝向、所看到它在天空中的方位, 并试着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通过实践的观察和探究, 学生了解到所有这些现象与月球自转和公转周期有关, 与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关系密切相关。学生们通过观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处理信息, 把问题答案找出来并写成论文或课题报告等成果。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过程。

5. 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实践的策略

计算机网络信息研究平台的建立, 在地理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利用互联网赋予的“力量”, 在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 会向老师请教, 他们也会到互联网上去寻求答案, 但如果老师给出的答案无法令人信服, 他们就会引经据典地指出在互联网上找到的结论或解释。网络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在读者之间、读者和信息资源之间实现互动, 成为实现地理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手段。

篇4: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 农村高中 化学教学 存在问题 改革策略

一、新课改下农村高中化学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与城区学校化学教师相比,农村学校化学教师,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高中化学教师中毕业于化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师不是太多,有些教师是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合格学历,甚至还有部分非化学专业教师改行执教化学,因此农村中学化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

2.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不适应

面对新课程改革,一些农村化学教师教学理念模糊,对新课程改革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刻。他们不能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不能根据所在地区具体情况进行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设计,不能开展基于农村学生实际情况的实验探究活动。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发明创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应始终把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因此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

2.学生学习意志薄弱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但农村学生的家长大都到城里打工挣钱,没有父母在身边,由于学生年龄还小,自控能力比较差。大多数学生的家庭作业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就不能及时解决,使这些学生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定,甚至丧失学习化学的信心。

(三)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大型系统的工程教育改革,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建设是保障新课程实施的物质基础。通过阅读相关期刊总结得出: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村高中学校实验室建设不规范,教师工作负担过重,部分班级人数过多等。

首先,就化学实验室建设来看,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高中实验教学条件不能达到要求的教学任务。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实验仪器、药品的缺乏。第二,实验室配备数量不足。第三,实验室利用率不高。

其次,农村教师工作负担过重主要表现在课时多和班级学生过多等方面。由于学校整合和人口增长而导致的班级人数过多是最严重的问题。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过多,致使学生管理起来困难,产生不便组织各种活动、教师感到很吃力、教学效果不佳等负面影响,已成为一个主要的制约新课程实施的问题。

二、农村初中实施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素养。

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化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第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亮点,对学生的进步、成功都要关注并给予及时的鼓励、赞赏,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的“权威”。第二,新课程增加了学生的生活、社会方面的知识,密切了科學、技术与社会的联系,要有效利用农村学校现有资源、克服实验设备缺乏的实验教学技能不足,并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感受化学给人类带来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第三,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学资源就不再局限于课本,也不再局限于纯粹的化学研究。因此,化学教师应擅长将各科知识结合,善于运用课本,服务化学教学。第四,对教师道德修养要足够重视,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确信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农村中学的整体水平将会有较大提升。

(二)改进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化学教师在课堂上“讲实验”是很常见的,学生“听”老师讲实验并且记下老师所要求记忆的实验内容,课后学生再“背”这些知识点,从而应付考试中涉及的实验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一阻碍农村高中化学教学质量提高的事实,教师可以根据多年的教学所获得的经验,引导学生,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容易找到的仪器,设计一些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观察到现象的实验。

(三)重视对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发挥实验教学效能。

篇5:有效课堂化学课程实施策略

一、建立校本教研化学课程领导小组

组长:熊燕

副组长:张九玉邹丽萍

组员:兰久秀田建华叶运洪

二、校本教研计划及内容

1. 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教研活动

校本教研制度的创建, 是确保校本教研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化学教学常规工作来抓, 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

(1) 积极组织参加章贡区教研活动

章贡区教研活动规定每周四下午为化学教研日, 教研活动中要求做到“三个有”, 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主动与同事交流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广大教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由“被动研究”变为“主动研究”, 学校教研氛围日渐浓厚。

(2) 努力搞好校内的教研活动

在开展教研活动时, 我们要求事先定好计划、确立研究主题, 做到“两个结合”。一是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即要求学校各级教研活动要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二是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 我校提出上好“三课”的做法。即老教师、优秀教师给青年教师上好示范课, 上好汇报课, 在课题研究上好研讨。具体组织形式有课堂观摩、说课评课、课题研究、读书交流等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常规工作, 实施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考核评定、课外文化或科技活动等基本教学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2. 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制度, 加强交流

集体备课实行三定:

(1) 定时间:规定每周一上午第一、二节课为全组化学教师的集体备课时间。

(2) 定内容:力求做到全面、丰富、翔实。化学学科就包括化学教学理论选讲、化学教育科研、化学课堂教学、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化学思想方法、案例研究与写作、化学教育展望等专题, 力求教师对当前的化学教育改革与研究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3) 定形式:形式多样, 贴近教师工作实际。具体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 在备课效果上体现了“新、活、实”三个字:内容新──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学方式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方法活──采用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效果实──备课时要想到、教学中要做到、课后要反思到。

而集体备课的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16个字。即教师先分块备课, 然后是教研组集体评议, 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 课后必须要有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教案一般采用电脑输入, 提倡备多板块、移动式、个性化的教案。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 做到资源共享, 同时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 提高了备课实效, 每学期写1篇经验论文, 开展1次经验交流、推广活动。每学期组织1次观摩评议活动, 研究教材、教法、学法, 交流经验, 不断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开展活动有材料存档。教学案例研究制度。一方面引导教师立足教学实际, 善于总结反思教学过程, 自觉撰写优秀教学案例, 从深层次挖掘自己的教学成功经验, 不断提升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 选取有典型的教学个案, 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分析、反思、讨论, 引发教学理念的有效碰撞, 激发教师学习创新的热情, 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

3. 搭建教师互相交流的平台

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 教师的研究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或者至少耗费比较多的时间。除了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之外, 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

(1) 专家引领:学校积极承办各类教师培训和省、市、区级优质课竞赛, 聆听各位专家们的报告, 努力提升化学教师的业务素养与理论素养。

(2) 校内: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一是采用新老挂钩师徒结对的方式, 要求教龄未满6年的教师必须拜一名老教师为师, 全面学习老教师的优秀经验和敬业精神。

总之, 新的课程理念、新的目标要求、新的教法学法, 都期待我校师生共同努力, 开拓创新。我校全体化学教师在学校领导下, 将团结一致, 更新理念, 积极投身到校本教研中去,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适应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为祖国的建设培养人才。

摘要:通过总结学校多年来化学教研工作的经验, 融入校本教研的优越性, 旨在探索更贴近学生、效果更佳的教学研究方法, 以达到更突出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校本教研,化学有效课堂,课程改革,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著.《校本研究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8月第1版.

篇6: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策略

1创新目标的构建

1.1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着力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是造就中华民族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创新心理素质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创新心理素质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成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想象,在解题思路与方法上允许异议,要培养他们追求真理、坚持真理,这是创新人格的灵魂。 (2)创新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意识是创新心理素质的动力和需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数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实现创新教学最关键的因素,能否创新,创新水平有多高,关键是看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尊重学生的创造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2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一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校等形式,适时有效地给学生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成分享受成功的乐趣。二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自信心,从而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三是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教学中,要进一步贯彻知情和谐统一的模式,特别是力求让学生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于拓展”的基本教学过程于模式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并结合学生的上课实际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活动,让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强化学生的数学情感。

1.3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一是充分利用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操作,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能力;二是让学生动手实验,真正做到“尝鼎一脔”,能根据实验结果解决数学问题。

2创新教学目标的实施策略

2.1不断改革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全面深化创新教学。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学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一部分教师,旧的教学习惯依然影响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学数学课堂学生的学习方法单一而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和讨论学习,忽视学生创新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实施创新教学必须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现在还有很多的教学活动仍然是教师“一手策划”,较少考虑到学生的能动作用,较少注重教法的构思,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受到压抑,即所谓的“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成了“赶鸭式”,考试成了“烤鸭子”,结局是学生成了“板鸭子”。所以,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创新教学和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和探索问题,这就是创新。一直以来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同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我认为这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学的好办法。

2.2深入构建创新教学模式,全面实质推进创新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总的特点是封闭与权威性,学生学习得到的不是快乐,而是呆板和压抑,实施创新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创新教学模式,适应人才成长的需要。 (1)开放性教学模式。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清例题,学生听懂例题为教学目标,而开放性教学模式则明显体现创新教学目标的弹性和发展性。 (2)主体探究性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认识的全过程,而认识活动是探究性的,具有发现和发明性的。 (3)师生合作性教学模式。前苏联教育家雷先科娃提出“合作教育学”理论,认为师生之间建立相互尊重和互相合作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备课和上课,并通过交流、合作完成教学目标。

篇7: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网络课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67-02

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新网络课程构建,主要体现学科网络课程有新意但又不脱离现实基础,有个性但又不违背教学规律,既要体现出现代技术,又要注重知识传承。

一、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的构建

网络课程的特征

1、基础性。满足每个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人类文化知识,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2、多元化。课程内容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需要,具有差别性和选择性,以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学生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等新的教育技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组合、选择和增加新内容。

4、开放性。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的联系;课程实施过程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评价标准的差异性。

5、综合化。重视课程的综合化,体现课程的整体性,提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

二、学科网络课程设计的目标

1、基础性目标。使全体学生具备国家规定的化学学科基础学力,具备能适应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应有的化学素养。

2、拓展性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展知识体系和容量,发展思维能力,具备深入学习所必需的学科基础。

3、发展性目标。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形成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三、学科网络课程结构

1、构建横向网络

(1)课堂教学网。主要适用于同步讲授式的课堂教学,相关页面中应内嵌表单,供师生的提问和回答。此外,通过链接相关站点解决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与学习过程时间的有限性的矛盾,教师个体拥有的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性知识迅速更新和增加的矛盾,并通过多媒体演示使教学更直观、更高效。由于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并没有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分离,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媒体将同时作用于学生,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学教学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网为课堂教学的高效提供强大支持。

(2)课程学习网。解决传统课堂教学的弱点。知识的习得和运用都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缺乏直接经验的过程及其方法的教育,缺少知识发展过程的历史叙述,忽视具体知识结论的相对性和条件性。课程学习网要提供全新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不但形成对学生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掌握学科知识的方法和体验的支持,而且通过网络的链接与多媒体演示以及讲座,突破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形成对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信息资源支持。

(3)研究性学习网。主要是对研究性学习过程实施动态管理,使研究性学习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网络平台。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和经验的总结,需要教师进行个案的启发和理性知识的指导,开设学科知识讲座对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开展研究活动是必要的。综合课程讲座使学生获得选题上思维的发散性。通过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化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等讲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使命感。

(4)综合资源网。传统学科课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但传统的学科课程也同样受到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方法论的局限,表现出知识陈旧、文化保守等缺陷。综合资源网对学科设置及内容进行选择与组合,提供综合化课程资源,体现课程的整体性和发展性。

2、构建纵向网络

(1)教学管理网。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管理,支持同步的班级教学和适应个体差异的异步教学。

(2)资源管理网。学习资源、链接和多媒体演示,合理配置学科资源,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知识和思维的封闭性。

(3)论交流网。BBS 课程论坛、网上答疑、E-mail、QQ 等。支持实时和非实时交流,拓展学科课程教学时空。

(4)练习测试网。作业及反馈系统,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并为学生提供学习成绩网络管理服务。

3、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认为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所有有效促进改革学生发展的学习,有以下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获得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学科网络课程超越了传统的教学时空:具有支持同步的班级教学和异步的个体学习的教学平台、具有支持实时通讯和非实时通讯的强大交互功能、同时还具有教学行为管理的功能,教师要学习和研究利用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结束语

在化学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中,课程与教学过程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课程不再是一种指令和规定,教学也不再是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由于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课程不只是孤立、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体验的、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新的课程观要求每个教师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让课程和教学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网上教学、学习与课程设计.教育技术通讯

[2] 肖 川.论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41- 44

[3] 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教育研究,2002,(4):58- 61

篇8: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自主;适宜性;校本课程

一、中学化学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 )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课程形式。它是由学校根据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自主开发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不断优化课程权力与资源配置来提高教育的效益和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从而达到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满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无法满足的那部分学生发展需求的目的。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课程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当前正处在由原来的中央集权制的课程管理模式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大力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化学作为高中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深厚的物质基础,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这样,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共同构成了一个功能上各有侧重、各有分工的有机课程整体。与国家课程相比,校本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处于一种辅助性的地位。但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补充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對于学校而言,校本课程不是可有可无的,更是必须开设的。因此,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研究,具有带动、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设置

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可以是教师的教学问题、教材中的问题、学校本身的问题等,它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设想、构想,并付诸实践、得出结论。我校的化学校本课程从形式上分为课程拓展部分和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两大类。一是课程拓展部分:课程类型:改编型课程。主要是立足学生生活,从日常实际出发,本研究成果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由教师利用改编型课程——《化学与人类健康(选修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补充与渗透,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加深对“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广泛而浓厚的兴趣,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是综合实践部分,课程类型: 自编型课程。以我市传统的支柱性产业及污染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编写或由学生自编自演,以不同地域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传统的支柱性产业及污染为主要课程资源和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化学课程资源编写校本课程——《化学与社会(选读本)》,并引导学生从传统的支柱性产业以及污染与整治的角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还应毒品预防教育的需要为学生编写了《青少年禁毒教育读本》供学生课外阅读,并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进而为构建文明、平安、和谐武安服务,为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三、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注意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为其自身的根本任务,这与国家课程开发完全相吻合。国家课程开发在解决课程的基础性与统一性方面具有优势,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原则性要求,其主体是忽略差异性而寻求共同性。而课程开发侧重于学校实际,谋求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开发活动的准则与导向,以防止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偏离国家的教育方针。

2.适宜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应因地、因时、因校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切忌盲目照搬。不同学校在地域特点、师资质量、学校经费、教学设备、社会物质环境及精神文化环境等方面不尽相同,而且不同区域的学校,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存在着差异。为此,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学校必须正确评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要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尽量突出学校的优势,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率。

3.过程性原则。校本课程不是现成的教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换言之,校本课程不仅包括了知识,也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校本课程知识正是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与社会之间社会性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对这个过程的经验总结和认识的升华。因此,不能把校本课程看成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更看重学生对开发过程的体验。

4.主体性原则。校本课程既然是关于过程的经验,就要求教师更好地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全面参与这个过程,时刻关注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省,这无形中拉近了校本课程与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距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促进了校本课程内容的建构与发展。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实际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其主要特征在于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和需要、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地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凸现出学校自身特色,这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必将给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给化学教育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2001,(6).

[2]姜平 主编.学校课程开发[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中学化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4]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7).

[5]郑金洲.认识“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上一篇:国贸专业暑期实习报告下一篇:一年级家访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