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全面”到“五大发展理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22-10-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 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是对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的总引领, 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 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方略更加完善, 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四个全面”总方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进一步的反思和全方位的阐释, 带有鲜明的中国话语特色。[1]

党的领导人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新的概括,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世界观的基础、人生奋斗的目标和行为选择的指南,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研究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和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

一、“四个全面”到“五大理念”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积极作用

习总书记在2016年7月1日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发声“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早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后, 党在十八大报告中又庄严地向人民宣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重要保证。而“四个全面”就更是我们党最新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四个“全面”是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 在内容和含义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五大发展理念”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阐述。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青年群体和民族希望, 肩负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中必将扮演重要的角色。结合“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与“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内涵, 大力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要求我们在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融入时代要求与真抓实干的实践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学生作为祖国和民族的希望, 在享受国家发展果实的同时也肩负实现中国梦的重担, 未来将会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中施展拳脚;大学作为培育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场所, 身负社会期盼与时代重任, 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使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变得更加实际具体, 且与自身息息相关, 为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创新注入了主动培育和践行的不竭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党中央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加以重视, 到2004年10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一精神文件的颁布, [2]每一步都离不开不断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新时期, 我们党和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利用大学生思维活跃、积极热情的特点, 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合好、改造好大学生的创新实践理念, 在改革中实践, 实践中创新。

全面依法治国,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在当今时代的大学生中尤为重要。法治作为实现富强和民主的重要基础, 有着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法治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法制体系, 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大学生在法治国家全面建成的过程中作为亲历者和践行者, 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强化其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 可以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公平”“法治”等概念的理解和实践, 培育法治意识完备的大学生也为更加有效的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群众基础与人才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 贯彻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的新时期治党理念, 也为大学生党员与希望向党组织靠拢的优秀共青团员提供了目标, 指明了方向, 强化和发展了其对党的深刻认识。对于这些大学生青年, 一个积极进取, 欣欣向荣的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人生指引和正能量感召作用。党的光辉形象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代代共产党员不断用血汗浇筑的, 全面从严治党在大学生中起到的不仅是高校党组织的自查自纠, 自我强化管理, 更是在感性层面对当代广大大学生的感召与引领。在情感上鼓舞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浪潮中去。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坚持创新发展, 可以推动培育理论和培育方式的创新, 为培育过程注入新血液、提供新动力;坚持协调发展, 可以统筹社会、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资源, 通过增强全面协调资源能力, 分析出培育过程中的主次矛盾, 更好更快地促进培育效率;坚持绿色发展, 可以把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客观规律, 在培育过程中实现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培育新模式;坚持开放发展, 可以顺应我国经济全球化深化的大趋势, 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球的话语权地位, 引领大学生自觉自愿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抵御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入侵;坚持共享发展, 可以体现出共享改革果实这一现实意义, 引导大学生将自身发展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发展命运结合起来, 促进大学生自觉自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四个全面”到“五大理念”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路径

习总书记在2014年5月考察北京大学时谈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抓好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工作, 不仅要坚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还需要融入“四个全面”和“五大理念”的方略和总布局。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动摇

“四个全面”总方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践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坚持“四个全面”总方略是统一的, 大学生在学习自身专业领域知识, 成长成才的过程中, 必须注重价值观的塑造和养成, 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动摇, 确保高校思政工作的政治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打铁还需自身硬, 高校思政工作者尤其是思政课教师, 应不断强化其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 不但要做到培养和鼓励大学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还要做到师范和感召大学生自觉自愿的投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去。这就要求高校提高对思政课乃至“大思政”的投入与重视, 切不可因学科发展偏重等原因而松懈废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这无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无异于因噎废食, 饮鸩止渴, 也是实质上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的动摇。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知识也是更深入地学习和贯彻“四个全面”总战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同样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十分重要, 只有充分尊重和保障大学生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的积极作用, 通过提升其主观能动性, 鼓励和感染其自觉思考, 养成明辨是非的好习惯。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中, 从自身出发, 自我具有抵御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 用核心价值观指导其构筑自身的价值判断体系, 更好的使大学生规划自身的未来和发展, 投身于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去。注重展示党和国家的光辉成就与主动引导大学生分析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与风气进行思考, 运用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 积极客观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最终达到引导大学生将其自身成长成才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一致与统一。[4]

(二) 拓宽育人途径, 完善育人环境

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所需人才的重要场所, 只有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要求, 不断坚持创新, 拓宽育人环境, 才能不断完善其育人环境, 增强其育人作用。

一是要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要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一点一滴融入大学生日常教学和管理中, 抓好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主阵地建设。要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切入, 密切关心学生关注的各类理论和现实问题, 注重启发式教育, 加强世界观、认识论教育, 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问题, 准确把握意识主流。

二是要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要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道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去,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积极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发挥其对大学生具有的渗透熊涛和教育感染的作用。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要求出发, 结合高校特色和学生不同特点, 发挥高校团委、思想政治辅导员等“大思政”体系下职能部门的引领作用, 促进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 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育人环境,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依附能力。

三是要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要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有机联动互联网, 有效发挥互联网教育的积极作用。互联网是当今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 视频、微课、H5等大学生群体易于接受的话语方式, 通过互联网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要求具象化, 并精准推送到大学生手中, 宣传吸引他们参与其中。

同时, 积极引领网络舆情也十分重要, 实时把握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的思想动态, 对于价值观的塑造和养成起着督促作用。

(三) 理论结合实践, 行为习惯养成

马克思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5]实践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题实践活动, 逐步促成大学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是要从大学生自身需求考虑, 促进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新要求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单向地向大学生提出行为要求, 而是要以思政教育工作为抓手, 利用高校内“大思政”体系, 以学生为本, 切实以大学生所急为急, 解决其碰到的实际问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持续的感召和引领。

二是要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新要求的具体实践相接轨, 为大学生搭建校内外社会实践平台。积极引导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 深入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新要求的丰富内涵, 实现利用理论指导实践, 再利用实践强化理论的目标。灵活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 帮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田野调查、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相关校内外实践活动。丰富自我、感受社会, 在增长才干的同时, 切实感悟国情民情,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服务意识, 通过实践自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积极传递身边正能量, 逐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摘要:从“四个全面”到“五大发展理念”,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期下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国人民世界观的基础, 人生奋斗的目标和行为选择的指南针, 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观构筑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未来的接班人, 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

参考文献

[1] 郝立新.从“四个全面”到“五大发展理念”[N].光明日报, 2015-12-07 (16) .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2010.10.14) .http://dwz.cn/4wxbxl.

[3] 徐京跃.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N].人民日报, 2014-5-5 (01) .

[4] 申晓敏.“四个全面”布局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J].高校辅导员, 2016 (1) :12.

[5]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34.

上一篇:浅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基于煤矿采空区的工程处理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