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动性与马克思早期的人学思想

2024-04-30

受动性与马克思早期的人学思想(精选4篇)

篇1:受动性与马克思早期的人学思想

受动性与马克思早期的人学思想

“受动性”是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既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思想,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实践论的改造.在马克思那里,受动性至少包含这样三层意思:有意识的受动性;实践的受动性;社会化的受动性,把受动性理解为受制约性是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的.通过对受动性概念的改造和阐发,马克思既克服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主义,同时也扬弃了黑格尔的理性辩证法.他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将受动性与能动性辨证地统一起来,重新确立了人的现实性.

作 者:陈海静 CHEN Hai-jing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刊 名: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2(5)分类号:B00关键词:受动性 能动性 实践 对象性

篇2:受动性与马克思早期的人学思想

马克思现实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统一思想初探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现实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及其统一有许多论述,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本文以马克思原著的论述为依据,从现实人的.三个方面初步揭示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统一的思想.

作 者:陈立  作者单位:中共武汉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湖北,武汉,430023 刊 名:长江论坛 英文刊名:YANGTZE TRIBUNE 年,卷(期): “”(6) 分类号:B02 关键词:现实人   受动性   能动性  

篇3:受动性与马克思早期的人学思想

一、探究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的初衷

1、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 要求回到马克思人学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更是一种人的新的生存方式。在这种生存方式中, 人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 社会将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完备的条件, 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人将成为真正的人。

然而, 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 前苏联国家、东欧国家以及我国在社会主义初期建设时期, 更多关注的是阶级斗争, 在某种意义上忽视了对“人”的关注, 没有真正关心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可以说社会主义国家对“人”的忽视和远离是造成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际上就是确立了解放人和发展人的实践人学发展道路。实践证明,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 只有凸显人的主体地位, 才能不断彰显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综合以上历史经验教训, 我们不得不去考虑:社会主义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如何不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如何去关注人、尊重人和发展人?等等。种种问题的正确回答促使我们不得不回到马克思人学, 把握马克思人学的实质。

2、改革开放进程中, 人的生存和发展境遇要求追溯马克思人学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以来, 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 各种负面影响也在不断涌现。主要表现有:环境恶化造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破坏;片面追求高速发展, 片面追求GDP的增加, 严重影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出现社会公平危机;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 “物化的人”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最主要的人性形态, 马克思称之为“物的依赖性的人”, 人被资本奴役。如同李杰认为的那样“我国现阶段人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权力的异化、人自身的物化以及人与人关系上的贫富差距等。目前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把人从权力的依赖和物的依赖中解放出来”。这些现实问题的解答、人的解放和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马克思的人学道路和马克思人学的基本价值, 来开辟当代中国人学发展的新境界, 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最终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所谓人学, 就是以人这一特殊社会存在物为研究对象, 探讨其生存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历史上中外学者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在“关于人的哲学”和“关于人的科学”两个方面。人学是介于关于人的哲学和关于人的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科学, 具有哲学和科学的双重属性。事实证明, 缺乏人学这一中间层次, “关于人的哲学”和“关于人的科学”对于人的研究是不全面的, 还存在着许多缺陷。马克思主义人学与非马克思主义人学或反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区别不是在于是否重视和研究人的问题, 而在于研究什么样的人、怎样研究人和为了什么研究人, 以及通过研究得出怎样的理论和政治结论。马克思虽没有明确提出要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完整的人学理论体系, 但从他的全部著述中, 可以揭示出其人学思想的基本框架和结构, 所以人学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一个不可被取代的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是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相一致的。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扬弃古希腊人学思想、扬弃黑格尔思辨的人学思想、扬弃费尔巴哈自然人的观点”。这其中不仅伴随着对黑格尔、费尔巴哈著作的汲取和批判, 也交织着对自己思想的反省和清算。也就是说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在批判吸收前人合理成分,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对人学研究贯穿于他的革命斗争和哲学理论活动的始终。《博士论文》是马克思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它突出地表现了马克思对于人的问题的关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着重于人的经济关系, 赋予人的劳动以重要意义, 意味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在不断向前发展。《神圣家族》开始了对现实人的历史考察, 表述了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人、人的劳动实践和社会关系以及三者相互联系的观点的提出, 标志着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的产生。《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宣言》提出的阶级斗争理论, 为研究人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 为认识阶级社会的历史提供了一把钥匙。全部《资本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都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人这个最重要的社会问题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 论述了人学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前提, 探讨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命运, 以及共产主义新人的培养和形成等问题。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并没有因为马克思的逝世而结束。恩格斯是第一位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伟人。恩格斯马克思逝世后于1886年创造完成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是恩格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代表。在东方, 列宁和毛泽东充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列宁曾说过:“要研究人, 要发现有才干的工作人员。现在关键就在这里;不然的话, 一切命令和决定不过是些肮脏的废纸而已。”毛泽东也特别重视人的问题。他坚持从现实的人的生存和状况出发, 通过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来改变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毛泽东曾指出, 在战争中“不但看到武器, 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 但不是决定的因素, 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 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三、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内涵

1、现实的人

在我国, 有的学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全面、系统、科学地阐述人的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的理论体系”。有的学者认为“人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这些见解都有一定道理, 他们的主题都是“人”。但是, 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 而是具体的感性的个人。马克思批判或者否定的是局限于抽象地谈论人的解释性人学。马克思理解的真正的人学是面向自己时代, 并与自己的时代相互作用的人学, 是捕捉到时代的迫切问题的人学, 是自己人民的产物, 是关注全人类命运的人学。从马克思对抽象的人的批判可以看出, 马克思人学的主题是现实的人, 即马克思主要关注的是现实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人与物、资本与雇佣之间的关系是人学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在马克思的人学视野中, 抽象的人与现实的人是统一的”。在马克思那里, 抽象的人是类意义上的人, 即人类。人类具有共同的人性, 就是所有的人应当具有人所应有的自由自觉性和创造性, 抽象的人是对一切现实社会中非人性生存状态的否定和对人的平等、人的自由、人权等人的价值的肯定。

2、辩证的人

马克思的实践人学道路, 是建立在科学的人学辩证法基础上的。它在本质上注重的是考察人的生活世界的辩证方法, 而不是建构人学体系。从马克思的文本看, 他的实践人学始终贯穿着科学的人学辩证法, 这些科学的人学辩证法归纳起来有抽象的人与现实的人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同时, 这些科学的方法也为批判资本主义非人性的现实状况, 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思想理论武器。马克思的科学的人学辩证法始终体现在他的著作中, “《博士论文》对人的自由的关注, 着眼的是人同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莱茵报》时期, 着重谈论的是人的自由的实现同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关系;《费尔巴哈提纲》又从人的社会客观制约性方面谈论人的现实本质;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 马克思对人的自由、人的个性的关注始终建立在客观制约性基础之上”。

3、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统治着人, 人仅仅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 人不能真正发展;资本占有劳动, 人成为资本的努力, 人不能平等发展;机器支配人, 人成为机器的一个零件, 人不能自由发展;分工限制人, 人不能完整发展。可见, 人的平等、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时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最大问题。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研究, 在批判性的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也就是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或人学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平等、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四、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1、为社会主义认识人、发展人及人学理论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依据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将人置于历史当中来考察, 这是与以往人学思想最大的区别。马克思人学思想把实践作为逻辑起点, 把人置于现实的物质生产中, 真实地描述人的生存状态, 为人的本质的科学说明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可能性, 只有科学的说明了人的本质问题才能进而全面发展人。在中国人学研究实践中, 要求我们要用科学的、完整的、全面的马克思人学思想为依据, 以中国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为研究对象, 致力于解放社会主义的人, 全面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人。

2、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是时下中国的努力方向。这就不仅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推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而且要更加关注社会主义人的不断解放和发展。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通过人的创造劳动来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与失败, 与人的主体性发挥程度息息相关。因此, 马克思人学中“重视人的物质利益要求, 更加注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要求”的思想为怎样解放和发展人的问题提供了方向和道路, 这在不同程度上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思想根基, 极大发挥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热情。显然, 马克思人学思想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

3、有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明确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标

马克思人学思想从传统人学的抽象发展观转向了自由全面的现实发展观。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精髓, 升华为“执政为民”的执政宗旨, 开辟了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 凝结了对社会之实践的深沉思考。从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的解放、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人学思想要求我们注重人的主体性, 要求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在当下, 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要把人从“权力的依赖”和“物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以人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以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最终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摘要:在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中, 马克思占有卓绝的地位。在马克思的许多伟大思想中, 人学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文章通过探究马克思人学的动因、马克思人学形成过程及其发展, 总结出马克思人学的主题、核心、方法论、功能、思维方式及根本价值目标。从马克思人学的角度提出了推进改革开放, 实现“中国梦”的方式方法, 为社会主义深层次的解放人、开发人打下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实践生成,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杰.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及其当代价值[M].人民出版社, 2012:141.

[2]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1.

[3]袁贵仁, 杨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

[4]韩庆祥.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6:2.

[5]郑丽玲.浅析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时代意蕴[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2 (6) .

[6]列宁全集 (第42卷) [M].人民出版社, 1987:392.

[7]毛泽东选集 (第2卷) [M].人民出版社, 1991:469.

[8]张步仁.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13.

[9]陈志尚.再论人学的对象和方法//载中国人学学会编.人学与现代化[M].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1:385.

篇4: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时代诠释

关键词:人学思想;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4-0060-02

马克思人本学说揭示了人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价值学说也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精华。中国共产党在世纪之初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新思想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理论深层蕴涵着人本主义这一红线,实质是人的自由和解放。 在理论上,它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科学内涵,而且把它提高到了新的境界,在实践中也使其得以切实贯彻。对马克思人学思想进行时代诠释不仅可以使我们透彻理解党的现行政策,更为我们明确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提供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一)人本学说

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的观点。扬弃了费氏没有把他们当作实践去理解的观点。马克思认为的人的类有三层意思:①将人视为自然界中一个特殊的类,因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②人不同于动物的特点是人是有意识的,可以根据意识调节人的活动。③从实践出发论证人的类本质。[1]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类区别于一切动物的根本特征,生产、劳动或实践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此对人本质的理解也必须从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出发。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人类社会,所以,不是现实性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而是恰恰相反。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人通过实践创造世界证明自己的类本质。

(二)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终目的,是马克思思想理念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最高理念。

1.体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由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内在的全面丰富的本质只有在丰富的全面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得以表现。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可以充分满足人的需要、劳动不再是求生的手段而变成人的第一需要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才能真正做到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2.能力及实现人的需求的多方面发展。人的能力是人类表现和确证自己社会本质的内在力量,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

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的是社会中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所有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才是可能的。

(三) 人的价值学说

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揭示中可以看到:人的价值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即指作为客体的人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需要是人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是人全部生命活动的动力和依据,需要的满足程度直接涉及人的本质的实现程度。

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与一定的社会选择和社会价值目标相联系,这一切不仅影响着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容、形式和手段,而且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个体自我实现的成败。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与时俱进

(一)人是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来说就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历史就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而实现他们自身发展的历史。”[2] 人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成为社会历史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力量。

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人本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解读可分为两点。

1.人是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观的着眼点是人民的人本主义诉求,立足于人的能力发展,尽可能大的释放人的创造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的才能得到发挥,创造的成果得到肯定。[3]

2.人是发展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它强调物质文明的发展, 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强调政治文明的发展,促使人民享有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强调精神文明的发展,促使人的素质全面提升在人格修养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构建和谐社会,为人民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所有这一切都为人本质力量对象化提供必须的生产力,资金,环境,超越人对人或者物的依赖关系,实现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的一致,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二)在实践层面践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后,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和及其与生产关系的不适应,这一理论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而在新世纪的中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得到切实的贯彻。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可分为两点:

1.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施中的广受关注的民生,科技及人才创新,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等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这些实践活动意在促进社会各阶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权,文化权利的实现,以及科学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的社会关系,创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人们自由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在宏观的视角下,构建和谐世界,促进各国和平相处国家间关系的自由和谐。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中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每个人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在内容上的不断丰富和水平上的不断提高。

2.人的自由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指导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适应的环节,为顺利实现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人将摆脱“劳动异化”,“人的本质异化”,促使人由非人到人的转变,为人的全面解放奠定基础。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通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把社会由必然王国发展到自由王国。

(三) 深入挖掘和重视实现人的双重价值

科学发展观中提及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即是为人价值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和动力,从而推动人认识,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促进人民能力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

个人的自我价值是个人的社会价值在个人自己身上的显现,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组成部分。个人对社会越有价值,他的自我价值也就越是获得了充分的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为人民服务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人本学说及其伦理.启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J].李天莉.2007.(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上一篇:课文《项脊轩志》教案下一篇: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