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系统工程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在技术革新和媒介融合的推助下,大部制时代的传媒体制“合并潮流”迎风而起,浪潮翻滚,但困局重重。当前传媒体制“合并潮”的突破发展亟须管理上的引领、扶持和调试。

第一篇:系统工程论文范文

创新教育:复杂的系统工程

摘要: 创新教育涉及学校教育方方面面。本文阐述了创新教育的内涵。创新型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创新型的师资力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是推进创新教育的保障,创新教育实施最终要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 创新 教育 素质

创新教育是出现频率很高,正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新概念。科学地界定这一概念,对完善我国的素质教育理论,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虽然没有能力去穷尽教育,但我们可以不断地去发展教育、创新教育。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讲话中强调,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温家宝同志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教育的根本和保障,只有在教育中大胆创新,把创新教育理念渗透并贯彻落实于教育的各个方面,才能培养出能为社会所用的实用型人才。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创新教育是指把提高人的创新性当作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提高的教育。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反映时代需要的新思想新理论,也是一系列为创新而教的教育教学活动。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处处充满创造性,教育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由于教育发展固有的滞后性和久经不退的考试压力,教育仍然是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难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对大量创新人才的需求。开展创新教育,把创新性培养明确地提出来,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要求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培养提高,对传统教育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和创造性。创新教育体现在关于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过程、教师、学生等方面的一系列有效的教育理论和措施,创新教育的实施必

将对我国的人才培养发挥极大的作用。

二、赋予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创新色彩

创新型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从创新教育的角度看,我国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制度到方法,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从规模、质量到效益,方方面面都急需创新。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的创新在当今社会更是重中之重。教育具有时代性,没有永恒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都应该充分体现教育的时代要求。当今素质教育的提出就是赋予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创新色彩的很好体现。进行创新教育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作重点。当今时代,最有创造性者得胜利,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世界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创新素质培养为校长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和把手,能够使教师和校长摆脱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知从何处下手的尴尬局面,从而制定出学校和班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案与措施。

三、把创新教育落实于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育是博大精深的,所以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也是无边界的。只有我们不能认识和不能驾驭的教育,没有我们不能改革和创新的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应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普通行为。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是执着于教育的人们从未停止过的思考。而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拯救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并不具有神秘色彩,也不应该具有。在教育改革和创新中我们应该坚持“化伟大为普通”,我们的教育需要改革,教育改革和创新应该成为每个教师应具有的普通行为。

创新教育在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体现在拓展教学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如建立教学改革系统,以教改是“点、面、平台、立体、网络”相结合的开放的递进系统为指导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两个多元,即多元目标和多元智慧,充分发挥课程、活动等载体的作用,使教育更具开发性和建设性;强调课堂教学的艺术观,建设缤纷课堂,如缤纷语文、缤纷数学、缤纷体育、缤纷美术,等等,还教学以魅力;打破学科界限,创造艺术课堂,进行资源共享,建构课堂教学的生命观。教育的本质是对学生生命的关怀,教学活动是生命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让生命呵护更精心,让生命准备更完美,让生命质量更绚丽,力求改变教育对生命的轻视,对人性的麻木;充分整合课程资源,让教师敢于走出规定怪圈,在广阔的有效资源中去摄取和选择;组织教师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建立学校以外的课程系统,如环境课程、社会课程、研究性课程。

四、把创新教育应用于教师的培养

创新型的师资力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是推进创新教育的保障。只要教育存在,就有培养教师的责任;只要有教师素质的差异存在,就有教师培养的必要。没有绝对的品牌教师,只有品牌的相互转化。教师培养方面的创新体现在对教师的培养应该是持久和前瞻性的。首先体现在重视教师观念转变的重要性。学校可抓住重大教育事件作为观念转变的载体,通过成功和失败的鲜明对比来打破教师顽固的平衡心境和思想,推动其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加强教师教育的理性化。教师个体的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会成为教育改革的障碍。教师教育需要少一点感性,多一点理性;少一点经验,多一点创新;少一点盲目,多一点求真。现代教师风格是“理性、欣赏、学习、创新”。教师教育应该关注教师对教育经验的理解、判断和认识;关注教师对教育主体和客体的态度;关注教师对自我的修正和完善;关注教师的创造性品质。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它的双刃剑效果是始终存在的,为避免教育的更多失误,需要更多理性的教师。另外培养教师掌握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开放式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创新型教学方法,不但有利于使学生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而且最终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将有所帮助。

总之,从理论层面上看,把创新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会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创新型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创新型的师资力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是推进创新教育的保障;而从实践层面上看,推进创新教育的过程就是进行教育自身改革和创新的过程,教育创新既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也是同创新教育相伴随的一个过程,因此,创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作者:韩丽荣

第二篇:传媒“系统工程”再造

摘要 在技术革新和媒介融合的推助下,大部制时代的传媒体制“合并潮流”迎风而起,浪潮翻滚,但困局重重。当前传媒体制“合并潮”的突破发展亟须管理上的引领、扶持和调试。传媒体制变革应积极突破现有制度与意识的藩篱,以“人”为服务之核,形成多领域、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更注重合并之中的“化学效应”,继续整合、深化“合并潮”,以带动整个传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传媒体制 合并潮 系统工程 趋势

蒋晓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邹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叶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已成为时代的关键词。2008年,由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信息产业部、税务总局、广电总局6部委联合推动了电视、电信、网络的三网融合。2013年3月,作为一项重要的大部制改革,国务院将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进行整合,组建了新的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作为一项国家顶层的设计,此次合并体现了政府决策者对文化与传播领域的形势、潮流的判断及其对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的反思。

一、体制与传媒的双向互动

由技术引领的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新旧媒体的融合态势不可阻挡。而管理体制也需顺应形势而改变。今天的中国,体制与传媒之间已开始构建一种双向互动关系。所谓“双向”,一方面指传媒对政府体制运作的监督、影响;另一方面指政府要顺应传媒的发展潮流,依法依规进行宏观管理。但这种管理,绝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控制,而是建立在社会运行机理框架下的并以实现“聚合”为目的的管理。

根据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媒介场域”处于社会的“政治场域”“经济场域”“文化场域”“公众生活场域”之中,是连接其他社会场域的“中介场域”。传媒遵循自己独特的逻辑和规律运转,有自己复杂的传播理念和实践系统,按照自身的规律和要求自行选择参与场域活动的行动者。而政府从顶层设计来对传媒产业进行管理,乃基于传媒本身发展的“经济基础”来修筑“上层建筑”的过程。因此,传媒的发展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体制与传媒的双向互动关系,在全球化之下的社会转型显得尤为重要。从全球化大背景来看,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亟待全世界的理解。从多语言电子报刊到全新的电视国际频道,这些都是国家增强自己软实力和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然而,目前国际传媒赋予中国的形象与中国已获得的地位并不相符,传媒在国际和国内的影响力依然偏弱,国际话语权不足。因此,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崛起,需要文化体制的支撑,更需要媒介系统的支撑。

同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发生了全面而又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尤其是在新技术狂飙突进的信息化时代,社会组织、社会成员的身份、社会制度、文化制度、社会生活方式、社会主体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人格等都发生了大的转型。社会整体从一个“以国为本”的社会进入“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为核心,围绕“人”的文化产业格局也随之形成,这恰恰与新媒体的“介入特性”相吻合。

不可否认,传统的传媒和文化管理模式的形成有着深层的历史原因,但各部门“分兵把守、守土有责”的现状确实已不能适应融合不断深化、新技术不断刷新的大媒体时代。国家目前的体制改革思路是大部制改革,是合时宜的,必然还将继续深化和拓展,而传媒体制的合并也将顺时而行。

二、传媒体制合并现状与困局

随着中国旧有的传媒格局被新媒体技术彻底打破,政府的体制规制造成的媒介“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已面临挑战。随着技术的革新,信息壁垒的打通,媒介资源整合的需求, 随着中国媒介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显现。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都意识到自身传播力量的单薄,纷纷谋求跨界多元化运营发展。

2006年11月28日,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与成都广播电视台合并,成立了全国中心城市第一家综合传媒集团,随后一批大型传媒集团纷纷成立,如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南方日报传媒集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等。具体而言,这种合并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跨媒体。一方面,传统媒体或媒体集团向网络化与数字化拓展;另一方面,广电集团主办广播电视报或期刊,以及报业集团或其参股的上市公司向广播、影视剧制作行业渗透。不同媒体之间通过收购、合并等手段,进行产权、营运、产品的整合,形成规模异常庞大的多媒体集团,开展具有规模效益的多种业务。

跨区域。由于本地市场空间接近饱和,集团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出于资本扩张的要求,一批大型传媒集团寻求跨地区发展机会。以电视为例,2010年,青海电视台和湖南广播电视台共同组建新公司,湖南广电全面负责运营青海卫视,运行选秀节目《花儿朵朵》的制作与宣传,堪为跨地区合作的“城市新媒体联合体”现象的典范。

跨行业。为实现资本与资产的联合,以前是业外资本踊跃进入媒体,现在则受业内资本推动,媒体业务开始进入其他媒体或行业以实现价值扩张。2009年,湖南卫视与淘宝网共同组建了快乐淘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湖南卫视在淘宝网上设立专门潮流购物频道及外部独立网站,同时打造与网购有关的电视节目及影视剧,打通网络与电视的平台终端,创建电子商务结合电视传媒的新商业模式——对于湖南卫视频频牵手互联网,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赞其为“把别人请来种田,收获自己果实”的“地主”。[1]

然而,传媒体制的变迁面临着多重困境,在浪潮与礁石并存的情况下,如何真正地更为有效地推进合并?

在政府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布局的过程中,既有传统媒介进入大媒体时代后的集体尴尬,又有新媒体作为一股活力进入体制布局后的不适应,这也是传媒体制合并的困境所在。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意识困境。由于传统媒介生产的优势地位明显,传统媒体在长期的新闻生产中积累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和丰富的从业经验,以及广泛的社会人脉资源。因此,多数基层传媒从业人员对新媒体的影响力认识不足,部分人习惯了旧有的、单一的、各自为政的生产方式。

第二,技术困境。新媒介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让不少从业者在从传统媒体跨越到新媒体的过程中,遭遇到了技术门槛的阻碍。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难免对新技术持有最初的排斥心理,或因技术的缺乏而滋生出对新媒体的不屑情绪等,技术难题与意识障碍相互推助,成为接受新媒体的重要羁绊。谷歌公司在诞生时,如果不是用颠覆性的创新思维重新定义“什么才是最好的搜索结果排序方式”,今天的谷歌也许只是一家为某些网站提供搜索服务的小公司。[2]

第三,业态困境。新媒介目前的载体形态还不稳定,不仅生产能力较弱,且对传统媒介的内容提供有很强的依赖性。传统媒体的惯性及新媒体的发展起步晚、从业人员资历浅,使其在制度、人事管理上的融合难以理顺,造成新媒介不能直接、高效地产出效益。

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政府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所做的政策、部门的调整,属于“硬调节”,合并也只是“物理”层面结构的变化,而真正能实现效益的“化学反应”还未开始。

三、传媒体制的系统工程构建

任何行业的管理结构变化都会遇到阻力。无论是出版,还是广播电视、网络行业,其市场化程度、执业规则、管理标准都有所不同,整合中的不稳定与不适应也会出现。目前国内的整体传播格局由内而外、突出个性、纵深发展,因此,当前各种传媒机构的简单叠加和组合是不够的,这种合并必然要更加有机、更加自觉,其中,在引导和规则制定上,政府的角色尤为重要。在传媒体制改革过程中,要继续深化传媒融合,推助其由浅入深、从“物理效应”趋向“化学效应”的可持续过程,必须注重专业和分工,确立大媒体时代的“系统工程”。

1. 打好基石:扩大深度和广度,积累物理反应

物理反应属“硬调节”。长远来看,目前广电和新闻出版的合并,将为下一波形成更强大、更有力的媒介格局,提供大部制改革的硬件基础和合并经验。若二者再与工信部的网络信息产业管理进行整合,则会形成更大范围的传媒格局,实现更系统、更规范的管理,为各种跨界合作提供体制和政策的大型舞台。

更重要的是,这一举措昭示着传媒行业体制在未来的“大媒体时代”会形成一个继续整合、不断扩大的趋势。如此一来,跨界的交往会越来越明显。资金和融资优势的传媒集团有望通过跨行业、跨媒体重组迅速做大,多元化经营的大传媒集团有望诞生,诞生属于中国的“默多克帝国”、迪斯尼和时代华纳。

2. 突破思维:减少体制壁垒,激活核心想象力

传媒产业就是想象力产业,其发展历史亦是跨越地域限制走向全面沟通、超越人类想象的历史。然而,行业的沟壑、体制的壁垒以及规则的束缚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

在以往传媒业态中,整体上分业管理、垂直监管的模式让传媒惯于垂直思考,思维局限于本行业,而水平的、横向思维的能力和想象力都很欠缺。尤其是面临媒介趋于融合发展的大媒体时代,垂直思考方式难免带来心态的狭隘和想象的缺乏。而信息的快速有效传递是传媒技术不断更新的内在动力。简化信息产生、处理、呈现过程等各个环节正是想象力可以着力之处。

从政府角度看,要激活产业核心想象力,就要更进一步放开体制壁垒、拓开管理思路,从更细微处给予管理和思维空间“无限可能性”,拓宽传媒新格局的生产路径。这是建立系统工程之前的一种思维上的转变。

3. 建立系统:精细化分工,打造“系统工程”

人们谈及媒介融合时,更多的是关注其聚合效应,很少关注其作为系统工程的“精细化分工”的一面。[3]传媒大格局之下分化的多个部门、各子集间的协同作战,无疑将有利于每一个环节的生产质量的提高,这也是传媒业态合并之后能产生“化学效应”的关键。

建立在物理层面的结构改变进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会带来质的变化。以目前媒体新闻生产为例,传统编辑部下的新闻生产,上下游分明,新闻发布渠道单一。全媒体形成后,新闻的生产和发布极为复杂,纸媒与视频、网站与手机,将成为不同的“车间”,这使得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必不可少。若要构建这样一个大的报道体系,生产流程的细化更是必要的。甚至,未来系统工程思维引入之后,相应软件将被开发出来,技术革新将使得包含全媒体在内的大文化产业作为系统工程,呈现出分工精细化、科学化、数字化的局面。

系统内的分工要求来源于“合并潮”产生的两个趋势:生产主体的多元及传授边界的模糊与消失。

4. 创新目标:提高控制力,彰显人本色彩

当下,中国的传媒角色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众传媒的民本化转型使得整个传媒更加以人为本。作为组织传媒的管理者应当明白,媒介本身已形成了各种力量制衡、分享、共赢、平等的“场域”,在大媒体时代,政府只能且必须从“控制力”入手,退出社会领域,掌握关键领域,才能体现引导力。政府体现“控制力”的意义,还在于构建和谐的媒介生态与准则。[4]通过支配性的话语沟通,平衡整个话语体系,避免在市场利益与商业逻辑的驱动下出现失序和失衡。其次,文化产业的运作,要注重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善于运用社会公权力进行“人本表达”,避免“被民主”“被幸福”“被代表”“被和谐”的“反人本”情况出现。

总之,传媒体制的“合并潮”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领域的系统工程,简而言之是一项“优化学”。体制上优化,其主要任务是根据总体传媒格局的需要 ,把技术和管理上的元素从横的方面联系起来,再透过信息交换和自动控制等实现对人的纵向管理。其中,从“时间维”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渐变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逻辑维”的角度来看,这是个“自觉生发”的过程,在变化中摸清规律;从“智力维”的角度来看,力求达到1+1>2的系统优化效果。这个过程中,我们期待大部制、大媒介、大市场中的“化学反应”含量越来越高,经得起实践验证与时间考验的样本也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 马云.“种田”湖南卫视 大融合时代启幕[N/OL]. 中国经济时报,2009-12-31.http://business.sohu.com/20091231/n269325376.shtml.

[2] 李开复. 创新是中国崛起不可或缺的一环[J/OL]. 2010年03月26日 16:25 IT时代周刊http://tech.sina.com.cn/it/2010-03-26/16253991496.shtml.

[3] 彭兰. 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 青年记者,2009(2):22-24.

[4] 蒋晓丽,杨琴. 媒介生态与和谐准则[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7):36-38.

作者:蒋晓丽 邹霞 叶茂

第三篇:系统工程方法的应用解析

摘要: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依然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掌握计算相关程序语言,更多应用于设计开发活动中。计算机功能越来越强大,更加方面人们使用,软件开发难度逐步提升,软件开发程序逐渐复杂,软件质量难以得到保障。面对这种情况,文中首先针对系统工程方法进行简单的阐述,进而介绍了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程序,对系统工程方法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关键词:系统工程方法;计算机;软件设计应用

当前,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普及量大幅上涨,已经遍布人们生活、生产的各个角落。其本质是计算机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规则,和有关的信息以及文档。系统工程方法综合性较强,跨度较大,涉及自然、社会多项科学门类。在软件设计过程中有效的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可以加快软件开发速度,更加快速的完成任务。在此同时,深入了解系统工程方法,进而实现软件开发和系统工程方法的有机结合,极大的减轻了技术开发工作者的工作负担,节约了时间,提升了软件质量。

一、系统工程方法概述

系统工程方法是一项基础性较强的决策技术,同时也是科学的、现代化决策方法。该方法主要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分类要求进行的处理信息和问题,对各个类别之间的联系和完整性较为重视,在对问题和工程全程进行分析时候使用的是全面、运动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综合性、系统性、科学性等,该方法的主要涵盖科学、整体、综合、创新理念等。

科学理念指的是,在对问题展开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科学观念,应用科学的规律进行软件开发活动,树立整体与部分的理念,注意二者的联系,整体并非绝对的,而是一种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整体,对于更大系统而言,整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该系统的整体,因此,必须对整体和部分的联系进行明确,进而方可开展正确科学的分析活动。整体观念指的是采用系统的方法对系统的对象进行研究和分析,立足于整体,对问题进行全面性的规划和解决,从而系统的整体和部分形成统一。通常来说,系统是由部分来构成的,以此整体发挥着比部分更大的作用。整体功能是由部分的功能组合而成,在对问题研究是,一方面要详细分析各部分,另一方面要求对整体系统展开全面性分析。综合观念则是在对问题的过程中对系统总体目标进行明确,结合各类经验,形成新的系統观念,更新结合后的系统,提升综合后的系统效益。系统工程方法将实践和科技进行有机结合,应当充分利用科技,对系统进行大胆的创新,提高系统的效能。

二、系统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中的运用设计

(一)提出软件设计的任务

在设计计算机软件的过程中,软件开发交办企业要求结合开发系统提出具体的软件设计要求,并下达具体的设计任务书,同时和开发工作人员订立相关合同。

(二)论证软件的可行性

软件系统的分析是软件设计和开发的基础【1】。制定可行性设计方案,工作人员第具体的信息以及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从中提取具有价值的数据,进而对当下的市场行情展开调研,对软件经济实用性以及技术性进行可行性论证。

(三)分析用户对软件的需求

在网络上进行问卷调查,征集网络用户的意见,了解用户关于系统的要求,有效提升软件的实用性、运行速度以及性能,对客户的相关软件需求进行明确,编制清晰科学的系统说明书,以便更好的组织软件开发工作。

(四)软件的概要设计

概要设计指的是结合之前的准备活动对软件和系统的整体结构进行设计,同时将系统相关数据库进行合理的设计,最后对具体的设计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核【2】。在此必须提醒设计人员,应当尽可能的简化工序。

(五)软件的详细设计

详细设计同簡单设计相对的,按照结构化设计的原则,进一步详细描述简要设计中的相关程序,同时对具体模块的细节进行设计,便于编写源代码。

(六)软件的编码与测试

使用编程语言将设计中获得的结果进行转换,转为系统软件,同时还要求对程序的各个环节好以及系统进行测试,有利于编制用户手册。

(七)鉴定及推广软件成果

实时对软件系统进行维护,确保软件获得用户认可,有利于软件的进一步推广和使用【3】。在用户具体的使用环境下,开发技术人员组织是安装活动,同时为用户进行各种相关服务,帮助用户顺利使用软件,确保软件的正常运行,同时密切关注软件运作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维护,为软件使用和推广奠定有益的基础。

结束语:

综合上述可知,现阶段,系统工程方法越加广泛的应用于计算机软件设计,与此同时在软件设计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根据系统工程方法的特殊性质,在进行计算机设计环节,对其具体的设计程序进行规范,进一步加快软件设计进度,而且也极大的提升了软件开发工作者的效率,为加快软件系统开发速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应邦,孔春丽.系统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6:98.

[2]周琴.系统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4:188.

[3]张有华,刘振勇,刘坤起.计算机软件设计过程中系统工程方法的应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99,05:524-527.

作者:陈嘉伦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系统工程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工程论文范文05-08

系统论文范文05-08

水工程论文范文05-08

工程训练论文范文05-09

园艺工程论文范文05-09

现代工程论文范文05-09

路桥工程论文范文05-09

桩基工程论文范文05-09

保障工程论文范文05-09

水渠工程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美学原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土建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