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训练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工程训练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分析了金工实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金工实习向“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工程训练转型进行了探讨,并对教学目标、教学体系、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对象的扩大,师资能力的提高和训练质量的保证进行了详细论述。

第一篇:工程训练论文范文

工程训练项目教学法的探索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实践教学中广泛应用的技能点教学法的缺陷进行分析,针对高校工程训练的特点,提出以真实项目为目标,调动与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多种学习与获得知识的手段,完成实际项目。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有深刻认识,并掌握解决工业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手段,从而达到工程训练的目的。

【关键词】工程训练 项目教学法 工作过程

1.问题

高等学校的机械工程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尽管尽了很大的努力,仍旧存在很多不足,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大纲内容陈旧,而且千篇一律地采用技能点教学法,比如车工教学,都是逐项学习的:车外圆、车槽、车台阶面、车圆锥面、切断……各技能点的强化反而冲淡了它们作为车削的共性,效果很不理想。这还是单个工种,不同工种之间的问题就更多了,许多学生在学习了数控之后记得的就是编程,忽略了编程是为数控车还是数控铣服务的。至于数控车、车工、铣工等之间的关系更是模糊得很,更谈不上对工艺的理解与工业流程的认识了。作为高等院校学生素质高、知识面广、领悟性强的特点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设想

针对以上现象,参考外校的先进经验,结合相关的教育理念,我们提出了项目教学法的设想。它有些像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只不过我们是用来对机械类学生进行工业训练。

首先,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为各组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生产项目(零件或产品),并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实习概论的多媒体演示、参考书的介绍、工业环境包括加工设备的提供等。

然后我们就可以让各组学生在负责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的完成工作了。在这一“工作过程”中,教师要随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与教授,比如教授相关工种的操作技能等,也要引导学生通过参考书学习有关的工艺知识、加工参数的选择、工艺文件的编制等等。有条件的话也可以提供互联网或局域网络,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工业经常利用的元素。

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质量意识、工艺意识、团队意识……

最后在规定时间对各个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其实这一过程与一个真实的工业产品的生命全周期的唯一区别就在于不是以市场化为目的,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

项目教学法颠覆了学校本位学习的传统,强调学习者直接“参与”与“经验”获得的重要性,把工作过程与课堂学习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真正做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为技术知识的掌握和技术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技术实践活动的基本假设提供了理论注释和可操作的模式。

3.特点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通过学生自己亲手操作所获得的技术经验和技术知识,远比在课堂教学中靠讲授所获得的理解更深刻。

其二,通过与学习伙伴的合作,使学习在互动过程中产生团队协作氛围。

其三,结构的完整性,包括获取信息、计划、实施和评价。

其四,要素的全面性,包括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人员与工作成果等。

4.关键

项目教学法效果要想取得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教师队伍。项目教学法要求指导教师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广博的工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工艺经验与操作技能。总之,应该是工程师与技师的结合。

其二是丰富的项目储备。大量的重复的项目将使学生失去兴趣,教师也无法真正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大量的项目储备与发展是开展这一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

其三是科学的评价体系。项目教学法要求不再以简单的结果作为对学生的评价,而是要过程化。不仅评价专业技能,而且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现代职业人基本素质要求列入评价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过程,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在情感、动机、信念、价值观、生活态度等非智力方面发展的评价。评价应当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动力。

这一设想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补充。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M] .北京:职教论坛, 2008.

[2] 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职业教育[M].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作者:李宝 马松彪 徐飞

第二篇:构建工程训练体系,提高学生工程素质

摘要:分析了金工实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金工实习向“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工程训练转型进行了探讨,并对教学目标、教学体系、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对象的扩大,师资能力的提高和训练质量的保证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金工实习;工程训练;应用型人才;工程意识

TB1-4

现代工程是由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管理、营销等多环节构成的系统工程。实际生产中,伴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筛选越来越严格,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体系、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很显然,以传统“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转变思想作风”为主要理念的金工实习,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必须向“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工程训练转型[1-4]。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积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先后在原传统金工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成立了独立的工程训练中心,并积极开展工程综合训练教学改革,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下面以华夏理工学院金工实习教学为例,探讨金工实习向现代工程训练的转型。

一、现有金工实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综合起来,现有金工实习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3]:

1.教学体系不够科学

金工实习主要面向大学二年级的机类及近机类的专业,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获得必要工艺知识,不利于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现代高等工程教育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金工实习显然不能满足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

2.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教学模式沿用培养初级工人的“传、帮、带”模式。学生进行某工种实训,实训指导人员主要讲解设备原理、操作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然后以某一固定零件作为例子,讲解实习加工工艺并进行示范加工。实习环节的零件图纸、材料选用、加工工序均由实训中心预先统一制定,学生只需“依葫芦画瓢”完成该零件的加工制造,零件制造的好坏将决定本工种的实习成绩。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约束较多,学生自由发挥空间较少,一直处于被动位置,每个学生的产品都是千篇一律的“标准零件”,形成了一种重复性的模仿实习,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创新空间。

3.实习工艺较为传统

现有的金工实习内容主要以传统机械加工为主,长期以来局限于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和制造方法,停留在车、铣、刨、磨、钳、铸、锻、焊等传统工种上,缺少新知识、新工艺以及机、电、控、信息一体化的现代工业知识学习。金工实习目前还未对文科和管理类学生开放,没有考虑到学科交叉融合,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4.教学设备相对落后

现有金工实习使用的设备以传统机械加工机床为主,型号落后,使用年限长,制造精度低。缺少现代先进加工机床和现代机、电、控、信息一体化设备。现代工程制造及工程集成能力薄弱,不能适应现代工程训练教学的需要。

5.实习师资较为薄弱

随着传统金工实习向现代工程训练的转型和新型智能化加工设备及现代加工技术的发展,现有金工实习实训指导人员远不能达到现代工程训练的要求,急需建设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技术、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二、金工实习向现代工程训练的转型

工程训练是现代实践教学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的结果。它包括根据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的成长规律,在特定的工程实践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机械、电子、信息及其系统等高度综合的工程设计、制造、管理、创新等环节为一体的“全程”工程技术训练。作为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素质与创新精神是高等学校工程训练的着力点。因此,传统金工实习向现代工程训练转型,不是简单的改革几个实训内容,增加几个现代实训项目,而是对教学理念、教学体系以及相应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的转型[3,4]。

1.教学目标的转变

现代工程训练以“学习工藝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工程意识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工程意识不仅要强调技术因素,而且还要强调一些非技术因素,要从市场、信息、质量、工艺、成本、效益、安全、环保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使其树立完整的工程意识。

2.教学体系的转变

现代工程训练按照大学期间工程训练实践连续的思路,以基础工程认识训练为起点,以工程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工程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训练为重点,形成“基础认识-技能训练-综合创新”的渐进式全新工程训练教学体系。

工程训练分几个阶段进行实施:第一阶段是面向低年级学生的“工程认识训练”,其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工业生产现场,了解工程状态,认识技术手段,强化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习观念;第二阶段是面向近机类和有工程基础的学生开展“技能训练”,其目的是强化学生实践观念,树立工程意识,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和基本工程素质,强调“工程应用”。例如常规切削加工综合实训,学生通过测绘零件、绘制图样、编制零件工艺和独立加工、装配产品,把测绘、制图、工艺与多种切削加工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对机械制造过程有较完整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第三阶段是面向机类和近机类高年级学生的“先进技术、综合创新训练”,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启蒙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潜质。如数控加工技术创新综合训练:把计算机建模、数控加工工艺、编程、仿真和数控机床操作等知识与技术紧密地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与创新实践能力。学生通过第三阶段的训练,可以参加劳动部组织的数控工艺员认证考试,通过考试可得到劳动部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提升技能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

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学科组制定的《工程训练课程标准建设工作汇报(会议讨论稿)》中,建议先进制造技术训练实习时间为2-3周(每周5天),先进制造技术的实习时间占总实习时间的25%~45%。

在工程训练中心还可以建立开放式的创新制作工作室,为全院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提供设计空间。同时,应在全院范围内积极开展机械创新、技能水平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

3.教学内容的更新

现代工程训练更加强调内容的综合性。在横向上,工程训练不仅仅是常规制造技术基础训练,同时纳入了先进制造技术训练、综合与创新实践训练以及综合素质训练的内容,并且将机械、电子、信息及其系统各方面内容相结合;在纵向上,工程训练已经远非传统意义上的纯机械制造与加工训练,而应该是工程设计、工程制造、工程管理和创新实践等现代科学思想与高新技术的认知与实践。

4.教学模式的转变

将以实训指导为中心向以学生设计为中心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设计、建模、编程,直至完成产品的加工,实训指导教师负责图纸、加工工序的审核。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工程设计氛围,同时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群体合作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

5.教学手段的改进

加强模型陈列展示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直观的接触到加工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网络教学手段,对于复杂的工程训练、投资较大的先进加工以及涉及到工业运行管理,工业生产安全等项目,提倡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演示和操作,让学生对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达到工程训练效果;利用网络系统,结合数控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远程设计、网络传输、数字化制造等。

6.教学对象的扩大

为了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综合性人才。现代工程训练不仅仅面向机类和近机类学生开设,理科及人文、管理学科的学生亦可参加工程训练,普及基本知识。

7.师资能力的提高

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理念、教学体系等得以落实和实现的主体。传统的金工实习教师只擅长于一个工种相关知识的教学,缺乏现代工程训练横向上的整体性和纵向上的系统性,所以,必须要提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为此,可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培训、进修,以促使其专业能力素质的提高,同时可引进掌握现代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还可以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吸引企业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级技术人才来学校任教。

如果能将工程训练的教学指导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工程技術人员改为实验教学编制,更有利于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有利于师资队伍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有利于教学设施的维护和改善,也有利于工程训练整体水平的提高。

8.训练质量的保证

为保证工程训练教学质量,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完善教学文件资料.做到过程管理规范化;制定和落实工程训练中心教学质量检查和反馈制度;建立教师、师傅和学生三结合教学模式;积极采取措施,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坚持标准,保证公开,实现实习考核的规范管理;稳定教学人员队伍.制定详细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不断提升指导人员的素质。

三、结束语

金工实习应以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工艺技能训练为基础,加强先进制造技术与综合创新实践训练,不断拓宽教学内涵,使金工实习教学朝着体现机械、电子、信息、系统工程和现代管理的现代工程训练方向发展。突破传统“金工实习”和“电工电子工艺实习”的束缚,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具有高覆盖度、能满足不同学科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工程素质培养需要的全新的多层次开放性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作者:常万顺 汤剑 吴娇 左艳迪

第三篇: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探究

摘 要: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科学设计与规范运行是实现工程训练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机械类专业的工程训练教学实践中,从指导思想、方法和构成要素等三个方面,对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了“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活动”一体化的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卓越工程师;CDIO

工程训练是学生第一次在工程化环境中接受的工程基础教育,对其终身工程能力与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在我国当前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下文简称“卓越计划”),着力培养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新形势下,如何构建面向“卓越计划”的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为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工程教育和毕业后成长为卓越工程师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工程训练教学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

CDIO工程教育模式将现代社会和产业发展对工程技术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工程学的基本原理表达了出来,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广泛的适应性,有助于工程教育课程的设置及教育方法的研究[1-2],对面向“卓越计划”的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在认知与方法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类专业工程训练的教学实践,对构建面向“卓越计划”的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的指导思想、方法和教学新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探讨。

一、CDIO的内涵与特点

(一)CD IO的内涵

CDIO 的核心理念是以工程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以教育学生在团队协作环境中,理解对复杂产品、流程或系统如何进行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为诉求,有效开展工程教育活动,培养现代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是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3-4]。为将这一理念付诸教学实践,CDIO联合高校、产业界和校友共同协商确定出现代工程技术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并把这些要求以工程学的原理表达出来,分解成“技术知识与推理”、“个人与职业技能”、“人际交往技能”、“CDIO能力”等四个一级目标。为提高可操作性,CDIO对一级目标又进行了二级和三级分解,制定了12条准则,形成了详细的人才培养目标内容体系,同时对工程教育过程所必需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师资队伍、考核评估等基本要素及其特征作了规范和要求,为该模式的实施指明了方法和途径。

(二)CD IO的特点

CDIO这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联合高校、产业界和校友共同确定现代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把培养目标分解转化成多层次、可操作的教学大纲,再通过对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估机制等教学基本要素的规范和要求,把教学大纲的内容落实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做法,之所以在国际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推广,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其在培养目标与实现目标的具体教学活动之间设计了明确的对应支撑关系,把培养目标细化分解到操作层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培养目标统领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为充分发挥工程训练在学生工程教育中的启蒙作用,可在认知和方法上借鉴CDIO的成功经验,从工程训练的教学目标分析、大纲内容的形成,到具体教学活动设计进行一体化的思考,构建面向“卓越计划”的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

二、构建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一)构建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的指导思想

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大工程观是卓越工程师所必备的关键素养,树立大工程观则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本和关键问题之一[5]。因此,构建面向“卓越计划”的工程训练新模式,在指导思想上应从工程教育的本质出发,既要体现出大工程观的工程教育理念,又要能反映“卓越计划”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时代要求[6]。

(二)构建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的方法

在认知和方法上借鉴CDIO的成功经验,建立既能体现大工程观的工程教育理念,又能反映“卓越计划”时代要求的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首先应结合工程训练课程的性质,分析其在专业培养体系和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地位和作用,确定出其与专业培养目标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相符的教学目标;其次应在准确理解工程训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把工程训练的教学目标分析转化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大纲,使教学大纲的每一项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要求之间有明确的对应支撑关系;最后再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教学设计将教学大纲中的每一项内容与训练过程中的具体教学活动对应起来,这样就可就把工程训练较为宏观的教学目标,落实在工程训练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大纲,再到具体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对应支撑的一体化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以教学目标统领具体的教学活动,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建立既能体现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又能反映“卓越计划”时代要求的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就要把大工程观的理念和“卓越计划”的时代要求体现在工程训练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活动等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上。

(一)工程训练教学目标的定位

工程训练一般在大一末期至大二初期来进行,在整个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是数学、力学、制图等工程科学基础课向设计、制造等工程专业基础课过渡的桥梁。学生此时在知识储备上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上习惯于理论课程的推理计算。工程训练就是要为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实现转变、工程认识的视野拓展上提供基础性训练,为其后续综合工程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教育部高校金工指导组2009年为工程训练(机械类)确定的目标是:“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初步建立起责任、安全、质量、创新、环保、群体、社会、法律、经济、管理、市场、竞争等工程意识。”[7]根据这一目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工程训练的教学实践中,把面向“卓越计划”的工程训练教学目标提炼为:“学习基本艺知识、锻炼工程实践能力、孕育工程创新精神、培育工程创新能力、初步建立工程意识。”这种定位既与工程训练的性质、内容及学生训练前的知识结构和工程认知水平相吻合,也体现了工程训练在专业课程体系和“卓越计划”中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启蒙作用。因为工程教育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过程,工程训练作为工程教育的启蒙环节,只要能让学生学习掌握到基本的工艺知识,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培育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为其后续的专业学习和成长为卓越工程师奠定了应有的基础。

(二)从教学目标向训练大纲的转化

要把“学习基本工艺知识、锻炼工程实践能力、孕育创新精神、培育创新能力、初步建立工程意识”的教学目标落实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必须把教学目标转化成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使大纲中的相关内容与教学目标中的每一项要求对应起来,形成与教学目标对应支撑,内容完整的教学大纲,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提供指导性文件。

例如,要实现“初步建立工程意识”这一目标,在大纲中就要有对应的支撑内容。这部分内容的确定要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工厂化的运行机制和软硬件条件,突出工程产品的生产全过程,把生产过程中的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运输保管、工艺设计、产品制造与销售及与此有关的技术、经济、环境、协作、竞争、责任、质量等工程意识的基本要素,通过铸造等每一个训练项目的展开体现出来,创设营造真实的工程环境与氛围。学生在这样的工程环境和氛围中进行实践训练,头脑中会对机械工业生产系统与产品的制造过程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形成对工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初步认知。图1所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类专业工程训练大纲中与“初步建立工程意识”这一教学目标对应的支撑内容。

同样,针对“学习基本工艺知识”等其他四项教学目标,在确定出其相应的支撑内容后,便可形成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的大纲内容体系。

(三)教学设计的任务

工程训练教学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学设计把大纲内容落实在具体的训练项目设置和教学活动的规划上,并按教学设计的结果——工程训练实施方案组织教学过程,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教学活动。

例如,对教学目标中“初步建立工程意识”这一要求,图1列出了大纲中对应的支撑内容。教学设计则要进一步把这些支撑内容所依托的训练项目具体化,形成实现“初步建立工程意识”这一目标的实施方案。图2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上述方法,对大纲内容中“质量意识”这一培养要求进行教学设计的具体结果。

图2 与大纲内容中“质量意识”对应的依托项目和教学活动

同样的方法,可把大纲中的每一项内容落实在具体的项目中,从而可构成系统完整、层次清晰的工程训练实施方案。

(四)考核评估机制

面向“卓越计划”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应该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在新模式运行过程中,应根据实施方案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考核包括对学生训练效果的考核、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考核。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结果是对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进行评估、改进的重要依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建立了与“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活动”教学新模式相对应的考核评估办法,并对考核结果进行连续跟踪分析,以对新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

工程训练在学生工程教育中的启蒙作用,要通过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科学设计和规范运行来实现。构建面向“卓越计划”的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是从工程教育的源头为“卓越计划”的目标实现提供保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工程训练的教学实践中借鉴CDIO的成功经验与方法,从指导思想、方法和构成要素的建设等方面,对面向“卓越计划”的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的建立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了“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对应支撑的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营造和创设工程化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提高工程训练的教学质量具有较好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顾佩华等.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3).

[2]陶勇芳,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

[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3]王旃.基于约束条件的CDIO渐进部署模式研究[J].高

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

[4]Edward F.Crawley;Doris R.Brodeur;Diane H. Sode-

rholm.The Education of Future Aeronautical Eng-

ineers:Conceiving,Designing,Implementing and

Operating.J Sci Educ Technol,(2008),17:138-151.[5]李培根.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J].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11,(3).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

若干意见[Z].教高[2011]1号.

[7]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金指组.普通高等

学校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J].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9,(3).

作者:赵友亮

上一篇:生物效应论文范文下一篇:综合实验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