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程论文范文

2022-05-09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气象工程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山洪气象保障工程项目档案记录和反映了项目新建、扩建、改建及技术改造的历史印迹和真实面貌,是山洪气象保障工程项目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它不仅可以指导现实工作,而且能够为日后查考提供重要的佐证。因此,加强山洪气象保障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尤其是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

第一篇:气象工程论文范文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建设探析

摘要:标准体系建设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引领性工作。论文在分析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总结和借鉴相关行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服务工程咨询角度加强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建设的思路及对策建议,对于推进气象工程建设的标准化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气象工程 标准体系构建 高质量发展

Research on Meteorolog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Wang Shengjie1, Ji Cuiling2, Tan Juan1

(1.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and Programme Design; 2.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raining Centre)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engineering, standard system constructi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0 引言

在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工程建设标准是工程建设活动必须遵循的重要制度和依据,对于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确保建设效益发挥具有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工程建设标准体系需要不断优化完善,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和改革发展。

气象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要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中国气象局局长庄国泰在2021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瞄准国家重大工程布局,着力谋划气象重大工程项目,对接地方需求,积极推进国家级重大气象保障工程建设和带动实施一批地方重点工程,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新时代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因此,高质量气象工程项目必然要以更高标准和更系统的标准体系加以保障。

1 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1 气象工程咨询设计的需要

广义的气象工程是指用于气象探测、气象预报与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目的而建设的工程,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关联性和综合性,属于系统工程的范畴。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气象工程的复杂性不断提升。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气象工程建设需要加强统筹集约,优化资源配置和结构布局,使各种技术有机衔接、相互支持、协同融合,提升投资效益,最终实现工程的总体最优。从工程咨询角度而言,在开展气象工程设计过程中就要将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项建设任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将工程总体按照系统、分系统、子系统的层级进行划分,进而依据统一的标准规范形成专项设计方案,并将其作为建设实施的依据。因此,标准体系对气象工程建设至关重要。

1.2 气象工程建设标准化发展的需要

气象部门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截至2020年底,共制定发布了1521项标准。但不足之处是重业务标准、轻工程建设标准,因此气象工程建设标准较为缺乏,尤其是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气象类观测仪器建筑安装规程、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建设安装图集、规划设计规范等几近空白。对于现有的气象工程建设标准(包括相关的建设指南、指导意见、规范、规定等)较为零散且针对性不强,多以业务服务为主,仅能指导局部的工程建设。由于缺乏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一方面在开展气象工程规划、设计、评估等工作过程中往往“无标可依”,例如,气象工程投资概(估)算中气象观测类仪器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站址维护费用等多以经验估算为主,缺乏定量化的测算依据、方法和标准;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程设计方案深度不够,例如,气象观测类工程虽然能对观测仪器设备性能进行全面设计,但对于相应的配套工程建设阐述深度不足,缺乏定量化、指标化设计标准。

2 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建设的意义

2.1 有助于推动气象工程建设标准化

通过建立全面覆盖各类气象工程及工程建设各阶段的标准体系,统筹标准制定需求,填补标准空白,增强标准的针对性、适用性和约束性,使标准成为各单位在工程建设前、中、后期开展资源配置、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估的重要抓手,实现有标可依、有标必依、执标必严。建立科学的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不仅有利于促进气象业务科技新技术、新成果依托工程建设实现推广应用,还有利于促进气象业务系统和业务平台的迭代升级,进而实现业务技术的工程转化,最终推进气象工程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整体提升工程设计质量和实施水平。

2.2 有助于完善气象标准化工作

气象标准化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气象标准体系、气象标准化技术支撑体系和气象标准化机制不断健全,支撑保障作用日益凸显。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是气象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气象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优化完善气象标准体系,推进标准与工程项目的融合,强化标准在工程立项、实施和验收等关键环节的导向作用”。深化气象标准化工作,必然要求全面梳理分析现阶段气象工程建设标准的现状、不足和需求。因此,构建合理可行的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对促进气象业务、服务、技术、工程、管理等方面标准的有机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2.3 有助于促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定不移地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气象现代化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保障是各级气象部门的核心任务。气象工程建设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是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工程建设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成效。面向高质量发展要求,通过构建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将工程建设标准贯彻到气象工程建设全过程,使之成为衡量工程质量、安全和效益的标尺,做到有标可循、依标建设,以高质量气象工程保障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3 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概况及启发

3.1 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总体情况

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从单一到综合、从借鉴到创新的过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成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技术基础。根据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的统计,现阶段国家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中的标准总数达到4570项,按专业领域划分为城乡规划、城乡建设、房屋建筑、信息技术、建材工程、冶金工程、有色金属、医药工程、纺织工程、化工、电子工程、石油天然气工程、水利工程、兵器工程、医疗卫生和石油化工工程等16个领域,按主题划分为战略新兴产业、新农村建设、建筑工业化、防灾减灾救灾、能源资源、保障设施建设、结构调整、质量安全等8个主题。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标准体系不尽合理、刚性约束不足、指标水平偏低、国际化程度不高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7年起草了工程建设标准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建立内容合理、水平先进、国际适用性强的技术法规和标准新体系,以及基础研究扎实、公开服务及时、实施监督有效的技术法规和标准管理新机制,以期通过改革建立以工程建设技术法规为统领、标准为配套、合规性判定为补充的技术支撑保障新模式等。

3.2 相关行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建设情况

从水利、农业、林业、生态环境、国土、电子政务等行业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研究情况可以看出,各部门均高度重视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经过长期积累,建立了与本行业特点相适应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并伴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优化完善。整体而言,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建立了促进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工作机制,结合国家关于工程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及时制定出台了相应指导文件来规范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二是注重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研究,大多有专门的机构队伍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工作,跟踪国际工程建设标准化发展趋势,适时评估既有标准的适用性并进行修订,及时开展针对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等方面的标准研究。三是在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构建方面具有一定规律,大多遵循完整性、继承性、层次性、实用性、协调性、开放性等构建原则;标准体系框架结构呈平面分支状分类体系、二维分类体系、三维分类体系及多维分类体系等形式。四是工程建設标准体系具有广义性,涵盖了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不仅仅局限于已发布的标准规范,与工程相关的办法、指南、规定、指导意见、规章等均是其重要构成。

3.3 对气象行业的启发

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是确保气象工程建设目标全面实现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气象工程建设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与其他行业相比,现阶段气象工程建设标准的制定和管理较为滞后,且缺乏相应研究,需要尽快建立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构建要有明确的建设思路,提出适用的标准体系框架、标准明细表、标准编制统计清单等;有必要加强业务技术标准与工程建设标准的衔接,以全面满足气象事业发展需求。

4 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建设思路和对策探讨

4.1 标准体系建设思路

构建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应立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标准体系理论为基础,围绕气象工程的内涵、特点和类别,对现有的气象工程建设标准和标准需求进行梳理分析,从工程咨询角度提出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探索建立现有、应有和预计发展的气象工程建设标准路线图,据此逐步制定气象工程建设标准,构建覆盖全面、结构合理、指向明确、适用先进的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才能为气象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安装、业务验收、运行维护、安全评价等全过程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准则。

构建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应依托于气象标准体系,使其成为气象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气象标准体系的整体出发,气象领域现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以及部门内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指导意见、管理办法、业务规定、技术文件等,均可以根据其适配性作为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组成。

构建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应运用好系统工程方法和过程管理方法。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在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目标性、系统性、协调性和稳定性等原则,运用霍尔三维结构模型,重点从专业维度、过程维度、性质维度三方面构建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框架。根据确定的标准体系框架,采用层次分析法,分类逐级理清标准建设需求清单并逐步制定。

4.2 标准体系建设对策

进入新发展阶段,气象工程建设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气象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依托高质量的气象工程建设,将有力地推进气象基础设施环境改善、业务服务水平提升、气象发展规划目标实现。为推动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提高对气象工程建设标准的重视程度

气象工程建设标准是气象标准体系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具体应用,没有气象工程建设的标准化,就没有气象工作的全面标准化。因此,在开展气象标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将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作为气象标准体系的专项领域,将工程建设与标准建设紧密衔接起来。践行标准先行理念,在工程设计阶段即全面考虑气象工程建设标准的建设需求,明确标准需求清单,安排新增标准编制任务。

(2)加强对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研究

要做好气象工程建设标准的顶层设计,统筹考虑气象工程建设需求,加强标准体系框架、标准明细表等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将气象业务与气象工程紧密联系起来,从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安装、业务验收、运行维护、安全评价等工程建设全过程出发,加快构建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气象工程建设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3)加大对气象工程建设标准制定的支持力度

结合目前气象工程咨询业务的紧迫需求,加快研制气象工程建设标准,积极建立标准预研究制度等,加强对工程建设标准制定人才队伍的培养。同时,应加强对气象工程建设标准重要性的宣传,多方面、多层次为气象工程标准化工作的制度化提供支持,考虑建立气象工程建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气象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提升到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Z], 2021.

[2] 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气象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Z], 2019.

[3] 庄国泰.以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保障现代化强国建设[N].学习时报,2021-08-04.

[4] 岳高峰,赵祖明,邢立强.标准体系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1.

[5] 杨瑾峰.工程建设标准化实用知识问答[M].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

[6] 孙智.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D].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7] 顾晓伟.我国水利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研究[D].郑州: 華北水利水电大学,2014.

[8] 穆祥纯.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特种结构,2007(3):106-109.

[9] 王胜杰,纪翠玲,王晓煜.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气象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标准科学,2020(6):53-58.

[10] 石彦琴,赵跃龙,李笑光,等.中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构架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2(5):1-5.

[11] 唐小平,王宏伟,张志东.我国林业工程建设标准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14(1):3-7.

[12] 刘光盛,王红梅,胡月明,等.中国土地利用工程标准体系框架构建[J].农业工程学报,2015(13):257-264.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软科学重点项目“十四五气象标准体系框架及重点气象标准项目建议研究”(2020ZDIANXM12);中国气象局气象软科学重点项目“新形势下气象重大工程管理模式研究”(2021ZDIANXM15)

通讯作者:纪翠玲,邮箱:291581661@qq.com。

作者:王胜杰  纪翠玲 谭娟

第二篇:山洪气象保障工程项目档案规范化管理探讨

[摘 要] 山洪气象保障工程项目档案记录和反映了项目新建、扩建、改建及技术改造的历史印迹和真实面貌,是山洪气象保障工程项目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它不仅可以指导现实工作,而且能够为日后查考提供重要的佐证。因此,加强山洪气象保障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尤其是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

[关键词] 气象档案;山洪工程;规范化;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9. 073

1 前 言

根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31号)要求,中国气象局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山洪工程),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应当归档保存的项目文件材料,包括整个项目建设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文件,即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简称为山洪工程项目档案,它记录和反映了山洪工程项目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的历史印迹和真实面貌,是山洪工程项目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它不仅可以指导现实工作,而且能够为日后查考提供重要的佐证。因此,加强山洪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尤其是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

2 山洪气象保障工程项目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2.1 有助于推動项目档案工作顺利开展

规范化管理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来推行。有了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的约束和指引,可以提升项目管理人员和档案工作人员对项目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能够确保项目档案的及时收集、规范整理、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

2.2 有助于项目档案的科学管理与信息共享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档案信息化、管理数字化、检索网络化是今后档案管理发展的趋势,也是山洪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以,非常有必要整合部门职能、明确人员职责,统一档案的收集、归档、保管、利用等流程标准,使山洪工程项目档案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推动山洪工程项目档案管理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3 有助于项目顺利开展以及项目建成后的运维与发展

山洪工程项目档案是气象档案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科学技术档案的共性,又有其鲜明的独特性。山洪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是以山洪工程项目建设为中心,为项目建设提供文件、资料保障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整个山洪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档案收集是否完整齐全,分类整理是否准确规范,直接影响到项目档案管理的水平,不仅关系到工程项目完成质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日后的业务运行、工程维护和改扩建工作。所以开展山洪工程项目档案管理规范化研究,对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气象部门山洪工程项目的建设,以及对项目建成后的运维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山洪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现状

3.1 项目文件类多量大,涉及面广

山洪工程项目建设内容涵盖监测、预报与风险评估、预警信息发布与服务、信息网络支撑、装备保障、技术培训及配套基础设施等气象业务的各个方面。由于山洪工程项目工程周期长、投资大、范围广,逐年积累的山洪工程项目档案包括立项文件材料、采购实施文件材料、项目管理文件材料、项目技术文件材料和项目财务文件材料等等,类多量大,具有一定的复杂程度。

3.2 项目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档案意识不浓

山洪工程项目启动前以及建设过程中虽然也出台了一些的档案管理制度,但针对性不强,也不够健全,缺乏档案工作长远规划,整个山洪工程项目以项目建设和防灾减灾为主,各地各级建设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三重三轻”现象。即重项目建设和防灾减灾,轻档案管理;重档案收集,轻档案整理;重纸质档案收集,轻电子档案归档。“三重三轻”导致项目档案与项目建设不同步,该归档的文件材料不能及时收集齐全,收集到手的文件材料不能合理分类整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而影响到其利用效果。

3.3 项目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良莠不齐

气象记录档案保管体制“四改二”后,国家级和省级气象档案馆软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管理水平也大幅度提升,但市、县级气象部门在档案管理方面的职能大大削弱,缺乏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山洪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人员都是临时指派,且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加上基层气象业务繁杂,兼职档案管理人员无暇或不愿深入学习和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业务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也就较难适应档案管理这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甚至认为档案工作无关紧要,这样就无法保证项目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编目等立卷质量,必将给以后的档案工作带来不利和隐患。

4 实现山洪工程项目档案管理规范化的途径

实现山洪工程项目档案规范化管理,一是要通过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强化档案意识,二是要通过统一技术标准规范档案管理业务操作,三是要通过建设人才队伍保证各项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的贯彻落实。

4.1 建立规范化的山洪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制度

一项工作,一份事业要做好,制度建设是保障。山洪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同样如此。要把山洪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做好,必须在《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气象部门重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气象部门基本建设档案归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范的框架下,结合山洪工程项目实际,建立一套适合山洪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专项制度,包括项目档案收集归档制度、移交制度、保管制度、岗位责任、奖惩制度等等,对分管领导和档案管理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职责划分,深化档案意识,从而使档案管理工作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达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效果。同时,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应该遵循持久性和稳定性的考虑,不可因人因事而半途而废。

4.2 统一山洪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技术标准

作为气象档案的组成部分,山洪工程项目档案既具有科学技术档案的共性,又有其鲜明的独特性。鉴于此,可以综合《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GB/T 11822_2008)、《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DA/T 28_2002)、《气象档案分类表》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关条款内容,对山洪工程项目文件归档与档案整理要求和方法进行细化,使档案工作人员在文件收集、整理、装盒、编目等一系业务操作时能够标准统一、步调一致,易于上手操作。

4.3 建设好一支山洪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人才队伍

山洪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标准规范能否真正贯彻落实,一要看项目档案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是否良好,二要看其队伍能否保持相对稳定。为打造好山洪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一方面必须由国家级、省级气象档案馆和相应的山洪工程项目办联合组成专家技术组对来自市、县级从事项目档案管理具体工作的专兼职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增强其档案工作意识,从整体上打造一支专业性强、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山洪工程项目档案管理队伍。另一方面,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使山洪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人员无后顾之忧,能够愿意和安心此项基础性工作。

5 结 语

山洪工程项目档案,是伴随气象业务新发展出现的气象档案的一个类别,虽然可以归为气象基本建设档案类,但与一般的气象基本建设档案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在健全山洪工程项目专项档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各省级气象档案馆和山洪工程项目办公室有必要结合本省项目建設实际,制订可操作性强的山洪工程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细则,以方便基层气象部门专兼职档案人员收集、整理,从而达到山洪工程项目档案规范化管理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晓丽.加强水利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思考[J].档案,2016(11):60-61.

[2]赵辉.水利档案规范化管理浅议[J].理论研究,2016(3):91.

[3]曾晴.试论地质勘查单位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J].四川地质学报,2006(6):115-116.

[4]宋鹏燕,冯红丽.食品安全档案规范化管理浅析[J].山东档案,2016(2):56-57.

[5]刘丹.浅析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规范化管理[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7):294.

[6]倪先友,胡刚.档案规范化管理在档案事业发展中的作用[J].四川档案,2004(6):24.

作者:刘霄 杨涛 龚梦瑶

第三篇:气象服务及应用气象探究

摘要:公共气象服务涉及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和气象防灾减灾的各个方面。如何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服务,有效抵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及因气象事件引发的次生灾害已成为政府和气象部门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围绕我国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对比分析国内外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发展现状及气象科技发展支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未来趋势,以及我国当前面临的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与供给不相适应的问题,提出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气象;服务;能力

从消费者角度考虑,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支付意愿应该受个体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经济因素的显著影响。通过以上研究可知,在公众对气象服务支付意愿中,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的公众在愿意支付方面存在显著性,其中,年龄因素对是否愿意支付费用方面呈负相关,文化程度和收入因素对是否愿意支付呈正相关,并且,通过自变量贡献率分析可知,在以上三个显著变量中,年龄因素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文化程度因素和收入因素;在支付多少方面,性别、年龄、对气象的关注程度、气象预报的及时性、气象信息的准确性、总体气象服务满意度、文化程度以及收入因素都是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其中,总体满意度、文化程度、收入因素对支付多少方面呈正相关,性别、年龄、关注程度、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呈负相关,并且,通过自变量贡献率分析可知,在显著变量中,收入因素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文化程度因素,以及年龄因素和性别因素。综上研究结论,也即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支付意愿确实受到个体因素、心理因素以及收入因素的显著影响,因此,利用公众支付意愿视角评估公众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是有效的。

在现代社会,气象探测数据、气象信息和产品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家安全保障领域,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对公共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以及能源、国防、食物、空间安全提供了越来越有效的科技支撑。建设公共气象对国家安全的支撑体系,要以气象基本业务系统为主要依托,以资料和信息共享为主要特征,建成气象、海洋和空间三位一体的全程、连续、滚动的综合气象服务系统,以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建成高度共享的大容量的数据存储系统及相应的灾难备份系统,实现对各种观测资料的快速采集、传输、存储、加工处理和产品分发,最终达到面向国家安全相关领域的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产品专业化、服务队伍专职化、服务管理规范化。开展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敏感经济部门和敏感地区综合影响的定量评估;建立雷电监测预警预报业务;雷电防护设备等综合研究;建立空间天气监测预警预报业务,提高全方位空间环境变化监测和分析能力;加强海洋气象工作,在我国海域岛购布设自动气象站,收集气象数据料,为我国远洋航行和海洋资源开发作好气象服务等工作,在国家和社会安全领域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具体而言,如天气预报、气象灾害及气象次生灾害预报警报、公 的气象探测资料、数据、等就是典型的纯公共产品,有时又称国家气象事业。还有如人工增雨(雪)、人工防雹、旅游气象服务、水电气象服务、城市污染指数气象服务、交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大型工程建设的专项服务、风景区天气预报服务、局部森林火险天气预报、水文气象、农业气候区划等专题专项气象服务产品,是准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有的又称地方气象事业。还有少量为企业单位或个人单独提供的专业有尝服务产品,在国外,有私人气象公司,专门为私人提供气象服务,还有专门为某商场、公司、企业生产和提供的气象服务产品,则属于私人产品,由使用者付费。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提供方式和手段也产生了革命性的进步,由过去比较单一的提供方式变为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短信、报纸、灾害预警系统等传播渠道的十多种提供方式。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是以气象现代化为依托,以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为核心,气象工作围绕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主要包括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等四个部分。气象科技发展的进程是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重要支撑,社会需求是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重要牵引,公共气象服气象在人们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资源利用、气象灾害防御等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项目不断增多,对公共气象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三农”等方面,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和社会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空前增长。

公共气象服务不仅国内需求增长,而且国际需求也在增长,公共气象在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灾害防御和安全诸领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共同关注,对公共气象服务的共同需求断增加,合作日益加强,我国公共气象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还为世界人民服务,中国气象工作也在相关国际事务中为中国争得了话语权。

公共气象服务涉及工业、农业、国防等及为广泛的领域,新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产品不断增加,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高科技、精细化、多层面的气象服务格局正在形成,在气象基础业务、气象科技创新、水电气象、交通气象、风能太阳能资源调查、开发论证、烤烟气象、农业气候区划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服务领域不断出现,针对本地特色和需求的公共气象服务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任洁.公共服务能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张康之.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杨欣.公共服务外包中政府责任的省思与公法适用.中国行政管理[J]. 2010.

[6]孙鸿烈.把握科技趋势紧扣国家需求加快中国气象事业发展[N]. 2004.

[7]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总论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8]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金太军,等.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10]曹剑光.公共服务的制度基础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作者:刘钰洁

上一篇:文化元素论文范文下一篇:设计风格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