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与音乐的关系

2023-03-10

第一篇:体育运动与音乐的关系

浅谈大课间看音乐与体育舞蹈的艺术关系

一、背景分析

音乐作为体育舞蹈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运动训练的辅助手段,在近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中已逐步被一些体育项目所采用。音乐的运用,不仅增加了体育舞蹈的表现力和美感,而且在很多体育项目中合理地运用音乐伴奏可以提高运动成绩,可以说音乐已成为体育舞蹈运动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学校“大课间文体活动”,就是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节奏与风格有组织地参与课间各种丰富多彩的、活泼、生动、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舞蹈。

从我校大课间活动的环节设计与音乐要求中可以看出,大课间的音乐是整个大课间体育舞蹈活动的灵魂,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合唱队中的指挥。

二、体育舞蹈与音乐的鱼水关系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古人就把音乐、舞蹈、诗歌结合在一起,统称之为“乐”。有文章记载说:“有乐而无舞,似聋者知音而不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乐舞合节,谓之中和”。古人多么形象地论述了体育舞蹈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见,音乐在体育舞蹈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体育舞蹈艺术总的概念中,音乐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舞蹈与音乐共生存,可以说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体育舞蹈。原始的体育舞蹈也有敲击出来的节拍或歌唱相伴。《乐记·乐象篇》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在汉代《毛诗序》中也讲了这个道理:“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体育界甚至都有这样的说法:“音乐是体育舞蹈的灵魂,体育舞蹈是音乐的回声。”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也说过:“音乐──这是体育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体育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音乐和舞蹈的关系,就像水和鱼的关系一样重要。有些人在小时候学舞时,都是半天练舞,半天上音乐课。跳舞不是跳得越像越好,而是应该像演员一样,演什么像什么。即使是完全同样的舞蹈套路在不同的音乐中,所表现的风格也是不同的。要学会如何听懂音乐,哪个音乐元素是代表爱情的,哪个是代表大海的,哪个又是代表小溪……并用相应的舞蹈风格去诠释。 可是音乐响起的时候,我怎么知道它是代表什么呢?那就要多欣赏音乐,只有对音乐有了深刻理解才能听出来,也才能表现出来。

中国舞蹈家吴晓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作了验证。他认为:“任何体育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他并且公开宣称自己曾从《义勇军进行曲》中“获得舞蹈形象”,他还指出“就是一个无伴奏的体育舞蹈,虽然没有声音,但他从无声中也有一种节奏动作,会使人感到无声胜有声。虽然有些舞蹈家为了强调舞蹈艺术的独立性,致力创作了不用音乐伴奏的作品。但还是用走踢踏,通过脚铃、手铃来随着身体的动作而发出有节奏音响来替代音乐伴奏。从广义上说,这种有节奏的音响,就是音乐的基本因素。我国舞蹈家王曼力等编导表现张志新烈土在狱中斗争生活的舞蹈《无声的歌》,就是一个无音乐伴奏的舞蹈作品,但是它采用了风声、水声、镣铐声、鞭打声等音响效果来伴奏,其实这种音响的本身就属于广义上的音乐,因为它有节奏,有律动,有音高,有音色。总而言之,体育舞蹈和音乐不能分离。

三、体育舞蹈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首先,体育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节奏性,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体育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体育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原始的体育舞蹈之所以一开始就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于节奏。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人的有节奏的动作自然地要求音乐来配合,因此历代各种有节奏的集体劳动都有劳动号子。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感情冲动的自由的有节奏的动作表现,自然更加需要音乐的配合。当然,能够同体育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音乐本来便同其他艺术相结合,例如同戏剧、电影、诗歌等等,但是最容易而且必须结合在一起的还是体育舞蹈,原因也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节奏。 在音乐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叫节奏型。节奏型的特征是反复出现,能最大限度的表现出该音乐的音乐风格。我们国标舞中的所有舞蹈种类比如,伦巴、恰恰、华尔兹、探戈在音乐里都有其相对应的特定的节奏型存在。古老的探戈和华尔兹都是音乐和舞蹈同时出现的。特别是华尔兹,在音乐之都维也纳有专门的音乐家为这种舞蹈写音乐,小约翰斯特劳斯就因为创作了大量的经典华尔兹音乐被称为圆舞曲之王。现在经常能在比赛中听到的《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圆舞曲》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其次,体育舞蹈与音乐的共同点是歌唱性。在舞蹈训练中,人体运动时呼吸的运用同歌唱一样。要巧妙地将它融合在音乐的旋律进行中。将舞蹈的动作与音乐的旋律统一和谐,从每个乐句、每个乐段、直至使人觉得音乐的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是从舞者飘动着的舞姿中流淌出来的,由舞者自身“唱”出来的。使舞蹈的运动充满歌唱性,使音乐变成可视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在民间舞教学中,动作的呼吸与旋律的完美结合是十分重要的。如朝鲜族民间舞,呼吸的运用是其一大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常常把呼吸的运用看成是动作的延续发展和把握动作分寸的内在力量。在舞蹈动作训练中,十分注重音乐旋律与呼吸贯穿于整个动作过程的始终,并贯穿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甚至细致到手指、脚腕、脚趾。由此看来,注重旋律与呼吸的配合,对于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内在的感情,以及在神与形的统一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训练价值和意义。另外,在民间舞教学中,舞蹈的内涵及个性是通过不同的音乐旋律表现出来的。

再次,体育舞蹈和音乐的共同点是立体性和时间性。音乐的和声具有立体性和时间性的特点。由于它的各种不同的音响效果,成为塑造音乐形象的表现要素。它可以烘托形象,补充形象,改变形象,对比形象,并能独立地构成音乐形象。在舞蹈中,动作的交织及舞台调度的交织,这些创作手法的运用如同音乐的和声一样,具有立体性和时间性。如在同一舞段中,动作的高低起伏对比;舞者间的交织与造型;“卡哝”手法的运用;舞台调度的层次感与流动感等;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特征。舞蹈作品中,动作的交织,舞台调度的交织成为塑造舞蹈形象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起到了烘托形象,补充形象,对比形象的作用。

四、音乐对体育舞蹈的作用

作为人类文明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扮演着传播文化,陶冶情操的职责。人们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发明显。同时,音乐与体育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体操、国标舞、水上芭蕾、冰上舞蹈、健美操等都需要学生或练习者对音乐有所了解。而音乐感觉的培养不论是对这些运动的表现力,还是提高人们的素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配合并帮助体育舞蹈在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性格,烘托气氛

体育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体育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者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作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体育舞蹈家对于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组成部分的音乐当然有更深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激发起内心的感情,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杰出的舞蹈家乌兰诺娃在《一个舞蹈演员的自述》中说,她在扮演《巴赫奇萨拉伊的水泉》中的玛丽亚时,是把理解音乐作为“起点”的。她还说,好的音乐就是在对自己“指示舞蹈动作的表情和意义”。音乐可以加强体育舞蹈的感情色彩,可以帮助理解体育舞蹈的内容,并且使体育舞蹈显得更加生动而有魅力。音乐能够直接打动观众的感情,这就等于在体育舞蹈与观众之间增加了一条感情的纽带,使观众同体育舞蹈更加接近。

(二)帮助组织舞蹈动作

体育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体育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体育舞蹈作品不是把动作设计成之后,再配上音乐的,而是在进行动作设计之前就必须有音乐。就拿我校的大课间文体活动来说,所有项目的开展都是在先有音乐的基础上再进行编排的。

体育舞蹈音乐的采用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现成的音乐,一是为既定舞蹈的主题和情节创作的音乐。“按照音乐编舞”,这是体育舞蹈的普遍做法。扎哈诺夫说:“作曲家写作舞剧音乐,……,而舞剧编导则为音乐所激动,并在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舞蹈作品──舞剧。”当然,体育舞蹈并非只是服从音乐。首先,体育舞蹈要对音乐进行选择,因为不是任何音乐都适合于体育舞蹈的。其次,如果专为构思中的具体舞蹈作品创作音乐,就要服从舞蹈编导提出的要求,另外,舞蹈编导在编舞过程中还可以要求对音乐进行修改。

吴祖强先生在《体育舞蹈的音乐结构及其它》一文中曾这样说道:“体育舞蹈和音乐的任务是共同努力通过塑造鲜明、有说服力的形象来展示企图表现的内容,从总的方面来看,体育舞蹈音乐的最大特点应该是能尽力帮助舞蹈形象的塑造和确立,丰富舞蹈形象,加强舞蹈形象的感染力。”如民间舞《石头·女人》的音乐,以浓郁的福建地方色彩,洒脱、纯朴的音调特征,刻画了惠安女勤劳、朴实和忍辱负重的典型性格,令人回味无穷。

体育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体育舞蹈所表现的动作和姿态是世界万物中最美、最能打动人的动作和姿态,与之组织得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即音乐艺术相结合,将给人带来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并从而产生社会作用,这是一种“天作之合。

参考文献:

1、郭剑华:《论体育舞蹈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朱鹏屏、王蓉《体育舞蹈教学中的音乐教育》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3、朱瑛《对体育舞蹈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探讨》 《齐鲁艺苑》2004年03期

第二篇: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摘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音乐与文学已无处不在。抛开音乐与文学的具体表现方式和材质,从整体的感情组织和美学原则上分析,它们有着许多共同属性。

【关键词】音乐;文学;联系;结合

讲到文学与音乐,先从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说起,它无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国音乐史上,都具有着无可替代的第一个高峰期的地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它既是我国古代民间和文人创作的诗歌类文学作品,同时也是音乐作品既歌曲或“乐舞”的歌词。它既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样也是一部音乐作品。

而在西方,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无论是广为传颂的史诗巨作《罗马史诗》,还是大量产生于民间的情歌、酒歌、赞歌等等,全都同时具有着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的双重属性,而且,由于人类记录音乐的手段、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它们又同样都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得以流传下来的。所有这些事实都充分证明,文学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能够进入文学史的范畴,也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够进入音乐史,如果那样的话,在当代教育中也不会将文学与音乐分为独立的两个专业了。文学与音乐的关系紧密联系的时期大概该归属于我国历史上的宋朝,大约在这一时期,存在着好多业已定型的曲子,人们只要按照曲牌划定的规矩创作出歌词(也即所谓“填词”),一首新歌曲就诞生了。在这方面,苏轼、辛弃疾、岳飞、柳咏以及稍早一些的唐朝李白等很多著名诗人都是高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这些流传千古的古词在当时都有着自己的曲子,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典型。但另一方面,这并不说明作为音乐作品的歌曲的创作可以曲在后词在先,因为,首先毫无疑问,由于最初词和曲浑然一体的一首特殊的、具体的歌曲得以流行,一个以后被用来“填词”的曲牌才固定下来,其次就中国古代的文学样式来说,“词”不过是“诗”的另一种叫法而已,它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到了现代,文学与音乐又显得相对比较独立。现代文学偏向于小说和散文创作,更注重理性和逻辑思辨,即使是诗歌也以现代诗为主,不讲究古诗的那种对偶、押韵等手法,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以及情景描写。而现代音乐也主要是流行音乐,曲风或轻快、或压抑、或摇滚、或抒情,在确定好曲的时候,词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作为快餐文化的一种,现代人更喜欢朗朗上口、容易记住的词,而不喜欢含蓄或绕口的词句,即使是作为更为高级的歌

剧也逐渐发展出了更为大众化的形式。总的来说,诗歌创作在当代社会的话不为大多数人了解,所以当代文学与当代音乐的关系不如古代那么紧密。

历史发展到今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音乐与文学的结合较之以往也有了更多的创新。几十年前,广播盛兴的时期里,常能听到广播剧、配乐诗朗颂 等。根据剧本或诗歌的情绪、思想.音乐人编配与其相匹配的同种意境风格的音乐作为朗诵人声的声音背景,以此来辅助渲染文学作品的感情色彩,让受众得到立体的、丰富的听觉享受,达到艺术欣赏的较高层次。随着电影、电视的发展,更加能体现出音乐服务于文学作品的内容表现上。在各种动态的画面中,背景音乐的适时插入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感人。音乐完全是为文学作品的表现而创作.它们脉脉相通,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音乐与文学已无处不在。它们相濡以沫地结合,相辅相承地表现,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传承着文化思想。这如此宝贵的艺术财富来源于人类文明的发展积淀。音乐表现的是一种心情,如果你能在听一首歌曲的时候,联想到各种各样美好的事物,并把它们想成种种的场景,那么音乐就和文学结缘了。音乐所能表现的远远超出了文学。音乐的调子,和文字的语气有相通的地方。

【参考文献】

尹勋锋.《试论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必然联系》

王次熠.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第三篇: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

摘要:舞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舞蹈和音乐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音乐是以优美的声音创造听觉的形象,舞蹈是以优美的动作创造视觉的形象。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时空流动的音乐舞蹈艺术。舞蹈的美离不开音乐的点缀,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则是音乐的回音,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编织,美妙的艺术之花。 关键词:音乐 舞蹈 互相依存 差异

舞蹈从产生便和音乐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音乐为舞蹈增添了许多的活性的元素,使舞蹈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而舞蹈让音乐的价值更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在舞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舞蹈艺术的总概念中,音乐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现出来,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击出的节拍或歌唱相伴。要谈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想清楚音乐和舞蹈的概念。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一门以人体为媒介的表演艺术。通过人自身来展现,以无声的表达即动作为表现手段来表现内心的情感。舞蹈是伴随着人类最早的动作行为出现的艺术形式,它是律动变化多端的活动的塑像艺术。影响舞蹈表演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舞蹈本体的范畴,包括舞蹈演员的肢体、必要的舞蹈技术和艺术表现力。演员的肢体指舞蹈演员的自然条件,诸如形象、身材、比例、气质等;舞蹈技术是指扎实的基本功、单人、双人的技术技巧等;而艺术表现力是指对角色的理解、情感的展现等等,这些都涉及到舞蹈演员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方面。影响舞蹈表演的另一类因素是非舞蹈本体的范畴,作为外界的刺激同样会影响到舞蹈本体。舞蹈演员的肢体表现,包含了音乐、文学背景、服饰道具、舞台美术(灯光、布景等)、剧场环境等诸多因素,在这其中,对舞蹈演员产生最大影响的莫过于音乐因素。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音乐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音乐的最基本要素是节奏和旋律。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旋律也称为曲调,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曲调。曲调是完整的音乐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从它们的意义和日常中了解和感悟中,我们可以知道音乐和舞蹈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又相承一脉的统一体。同时音乐与舞蹈之间存在着有共同点。其中在节奏方面,音乐的时间单位是音调和节奏,而舞蹈则是姿势和动作,舞蹈动作律动性的实质就是节奏,而对节奏的感受力称之为节奏感。人的有节奏的动作自然要求音乐来配合,同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最容易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是舞蹈,原因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节奏,戏剧、电影、诗歌等艺术形式相比舞蹈而言和音乐的紧凑性还是较弱的。在多人舞蹈中,想要创作出或表演出一个协调而具有观赏性的舞蹈作品,只有有了一个共同的节奏源,才能创作出一个协调有美感的动作。如果没有音乐节奏的规范,舞蹈创作者将无法按照自我心中的节奏来进行编排每个人的动作,而每个人的心理节奏却又是不尽相同的,那么这个舞蹈创作将是失败的,只有舞蹈与音乐具有相同的节奏时,呈现出的节目才是吸引人、成功的。

在内容表达性方面,音乐和舞蹈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审美的一种方式,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志趣,并表现着他们的传统习俗,道德观念以及理想和愿望。它们都来自于生活,并都用自身的表现规律去揭示生活并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每一首音乐,都是作者根据现实或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用节奏和符号来创作的,并不是空洞无内容的,舞蹈也是一样的,都是有实质内容的,是舞蹈创作者用动作来表达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的。从这点可见,音乐和舞蹈都是有内涵的,都是在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和故事。

此外,音乐与舞蹈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其中音乐是听觉艺术,是可以不依附其他的艺术形式而存在的,而舞蹈是视觉艺术,是有动作而无声的艺术形式。人类感情最直接的表示就是语言,音乐善于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并且可以靠听着来联想,能发挥出它的优势,而舞蹈是通过具体的动作来表达要表达的对象的,是要依赖音乐而存在的,当语言已经不能满足于表达情感的时候,就要加上身体的动作来共同表达内心的感受。只有当舞蹈和音乐这两者的结合,有声又有动作时就可以产生更鲜明、更准确的形象和更深刻、更细致的感情。

作为舞者若是不了解音乐、不理解音乐、不懂得音乐 是无法诠释音乐的思想内涵的,如此也就不会给人留下美妙的、扣人心弦的舞动作品的。音乐被称作是“声音的美妙组合”,是我们能够容易理解的表述,在舞蹈中,只有能够驾驭音乐的灵性,才能成为真正的舞者。

舞蹈对音乐是本能的需要,因为音乐能在舞蹈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个性、烘托气氛、塑造形象等。舞蹈需要音乐来激化,音乐可以作为催化剂进行作用。所以,在欣赏过程中两者既是不可分割的,又是相辅相承的。在舞蹈表演过程中,优美的音乐相配合,提供了表演者的情感、思想、性格、形象和结构的转化,为创作者及表演者取之不尽的灵感,根据音乐的旋律来创造舞蹈的旋律,音乐的色彩变化对舞蹈多样化的启发,音乐的曲式结构应体现在舞蹈结构中,独特的音乐节奏必将产生独特性格化的舞蹈动作,舞蹈伴随音乐的对比,展开而达到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舞蹈表现情绪变化,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来表现的。舞蹈正是在形体动作与音乐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有机结合中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例如舞蹈者表演进入意境后,在旋律的体味中,去寻觅动作的源头,一旦捕捉住情感的最佳宣泄点时,舞蹈就不用死记硬背动作,只要对音乐准确的感觉,便可以激情四射激发内心情感,通过外在的形体来表现出来。

任何一首音乐都是一部美妙的作品,深刻的理解音乐的内涵,关键在于要根据音乐作品所提供的全部信息,充分调动我们头脑的想象力听懂音乐的语言,让音乐在头脑中活起来、动起来。虽然音乐不是图画,但它用声音给我们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或是高山流水、鸟鸣幽谷,或是暴风骤雨、电闪雷鸣;虽然音乐不是文学,但它用声音再现了生活的悲欢,或是载歌载舞、心潮澎湃,或是肝肠寸断、生离死别。用美学的术语说,音乐作品中包含有:优美、崇高、和谐、冲突、滑稽、幽默、悲剧性、喜剧性等内容。若我们能够对音乐的理解达到了美学的高度,才是想象力发挥到最佳状态的时刻,此时的创造力与表现力才有坚实的艺术基础。

音乐在舞蹈和舞剧中具有交代和展现剧情的作用。例如舞剧《好大的风》,在第一段“回忆”中,创作者利用以电声模拟乱风的效果,由小变大,由远至近,把观众带入了故事氛围中。到了舞蹈的第三段“象征”时,把舞蹈推向高潮的是唢呐的呼喊、强烈的鼓声、钹声与弦乐的演奏。最后,伴随着一阵狂风呼啸声,故事进入了结尾,音乐的寓意仿佛是要把这动人的故事吹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为之感动。

综上所述,音乐能为舞蹈增辉,无论是追溯到人类社会最初时期,还是研究现代社会,音乐和舞蹈都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又融为一体,当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时,能为欣赏者带来美妙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朱立新. 试论舞蹈教学中音乐的特殊作用[A]. 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 2006;

[5]林敏;花蝶共舞乐陶陶——浅谈对音乐与舞蹈关系的认识[J];艺苑;2010年04期;

[6]王晓萍;浅谈音乐为舞蹈之灵魂[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第四篇:浅谈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一、从一首古诗谈起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这是一首载于《诗经·小雅》中的诗,创作于至少两千五百年前,它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周王朝时期天王、诸侯国国君和卿大夫们招待宾朋时那种大排筵宴、歌舞升平的情景。可以肯定的是,这既是一首文学作品,也是一部音乐作品,是一首歌的歌词。

翻开人类历史,揭示文学与音乐密切关系的事实随处可见。据信经过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亲自整理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无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国音乐史上,都具有着无可替代的第一个高峰期的地位。它那用以“言志”的“诗三百”,无一例外地既是我国古代民间和文人创作的诗歌类文学作品,同时也是音乐作品既歌曲或“乐舞”的歌词。

无独有偶,在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期,无论是再现旷日持久的特洛伊战争的荷马史诗,还是泰番德尔、萨福、维吉尔、奥维德等诗人的诗歌,无论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阿里斯托芬等剧作家的戏剧,还是大量产生于民间的情歌、酒歌、赞歌等等,全都同时具有着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的双重属性,而且,由于人类记录音乐的手段、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它们又同样都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得以流传下来的。所有这些事实都充分证明,文学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能够进入文学史的范畴,也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够进入音乐史,如果那样的话,人类历史上也就不会有这两种专业史学了。然而无论如何,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毋庸置疑的和不可有丝毫轻视的。

二、诸般样式总关情

考证中国音乐史和欧洲音乐史,笔者认为,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人类文明早期的音乐与文学相伴共生,另一类是贯穿于整个文学史和音乐史的音乐以文学为母体。在前一种情况下,我们虽然同样可以肯定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但却无法证明何者为先、何者为后。在这方面,包括音乐理论家兼音乐教育家夏野、思想家兼文学家鲁迅先生等在内的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有力的理由。的确,当涂山氏遥望远方发自内心地唱出“候人猗兮”的时候,当众多的早期人类在劳动中唱出“杭育杭育”的号子的时候,我们是无法判断作为文学作品的歌词和以节奏、音高等因素为组成的音乐作品何者为先、何者为后的。夏野先生正是据此才提出了音乐甚至早于文学产生的论点。

相比之下,后一种情况的历史更加悠久,现象更加常见。这无疑是人类对于其音乐活动和文学活动进行了足够的反思和足够的总结的结果,而不管这种反思和总结是否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以我国而论,产生《诗经》(大体说来,《诗经》中的“风”是民间创作,而“雅”和“颂”则是文人的作品)的周朝决不是音乐的发源时期,它与产生了据信是有文字记载的、从侧面歌颂大禹治水的我国第一首民歌《涂山氏歌》的虞舜时代相距至少有千年之久,因而即使是《诗经》中的“风”,也毫无疑问地具有先词后曲的创作程序性。需要说明的是,就其主流而言,《诗经》时期的民间创作虽然称之为民间创作,但并不是说这些歌曲的作者们不具备音乐家的修养,只不过他们或身份卑微,或创作量小,加之记录的困难、历史的久远等原因,他们的姓名被埋没了。这丝毫不能抹杀他们是严格按照先词后曲的顺序进行创作的这一事实。而当音乐创作进入文人化时代后,起到今天,先词后曲的创作行为,或者说先进行理性与感性合一的形象思维、再诉诸声音材料的创作行为,无疑就更加普遍。在反映我国当代著名的“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生平及创作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人生断裂层》中,朋友拿来歌词、由他谱曲的例子比比皆是。

西方的音乐创作无疑跟我国走着同样的道路。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些声部比较单

一、伴奏比较简陋的史诗、戏剧、情歌等等,以及黑暗中世纪那比较怪异的圣咏之后,近代以来,欧洲音乐史上所有的大音乐家就几乎都最最直接地“拿来”过文学作品,进行再度的创作:莫扎特把英国诗人的长诗《唐璜》改编成歌剧,罗西尼把法国剧作家博马舍和德国剧作家席勒的戏剧改编成歌剧(前者为《塞维尔的理发师》,后者为《威廉·退尔》),柏辽兹把德国文学家歌德的戏剧《浮世德》改编成歌剧(《浮世德的责罚》),瓦格纳把北欧民间传说《尼伯龙根之歌》改编成系列歌剧,威尔第把法国作家雨果和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改编成同名歌剧(前者为《哀那尼》,后者为《麦克白斯》),格林卡把“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的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柴可夫斯基把普希金的长诗《叶甫根尼·奥涅金》和莎士比亚的戏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改编成同名歌剧和同名交响乐„„所有这些事实,无不证明了音乐创作对于文学创作的深深依赖。

这里有件事需要加以说明: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重要时期——宋朝,大约在这一时期,存在着好多业已定型的曲子,人们只要按照曲牌划定的规矩创作出歌词(也即所谓“填词”),一首新歌曲就诞生了。在这方面,苏轼、辛弃疾、岳飞、柳咏以及稍早一些的李白等很多著名诗人都是高手。但另一方面,这并不说明作为音乐作品的歌曲的创作可以曲在后词在先,因为,首先毫无疑问,由于最初词和曲浑然一体的一首特殊的、具体的歌曲得以流行,一个以后被用来“填词”的曲牌才固定下来,其次就中国古代的文学样式来说,“词”不过是“诗”的另一种叫法而已,它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在音乐作品的所有样式中,除开上述那些含有文学要素的特殊例子(如歌曲、歌剧等)外,即使在面对山川、事件、历史、现实等生活内容有感而发、激情澎湃,从而创作出器乐性音乐作品时,中外音乐家们也无不深受其所处时代的文学氛围的熏陶和影响,无不严格遵循着

先进行理性与感性合一的形象思维、再诉诸声音材料的创作规律。我们在中外音乐史上能够找到非常多的音乐家以文学家为友、其器乐作品从文学家的小说、诗歌、剧本等作品中获得启发或营养的事例。众所周知,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如果没有法国“启蒙运动”的变种“狂飙运动”的诞生,如果它没有席卷德国的思想界、文学界和科学界,没有孕育伟大的文学家歌德和席勒,就不可能有德国音乐界的革命,不可能产生贝多芬、舒曼、门德尔松;而如果没有从密茨凯维兹等波兰文学家们的身上吸收大量的营养,世界上也就当然不可能有“钢琴诗人”肖邦。

三、“姐妹”情深

音乐为什么与文学有着如此紧密的关系?我们必须从两者之间的共性与各自的特性当中寻找答案。

人们常常把文学(直接如歌词,间接如文学对音乐的影响)与包括音乐的艺术连在一起,称之为“文学艺术”或“文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学与艺术同属于人类的创造性精神劳动,它们都产生于人类的形象思维,都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这一点是不能有丝毫动摇的。但与此同时在另一方面,文学和艺术到底是两个不同的精神劳动种类,它们一个诉诸于作为人类思想感情表达和信息传递工具的语言文字,一个诉诸于经过长期和严格筛选的声音材料。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首先是具体的和明确的,它虽然能够向人们提供极大的想象空间,但也是在获得必要的具体、明确的信息之后,是受到具体、明确的信息的激发所致。音乐作品(除开歌曲、歌剧等样式之外)则不同,它直接作用于听觉器官,很多信息和情感不经过对具体音乐环境的分析、不经过相对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是绝对不可能明白的;换言之,人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不能像欣赏文学作品那样获得“一目了然”的思想感情和信息,而需要先听到按照某种规律组合的一连串乐声,然后把它“还原”成思想感情、信息等等。这也就是说,如果说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是直接性和形象性,所表达的东西更富有理性,那么,音乐作品所具有的就是间接性和抽象性,所表达的东西就更富有感性、情绪性,二者完全不同。

现实中,音乐作品的音乐要素与文学要素结合的紧密程度直接决定着音乐作品的普及程度和具有多大的艺术感染力。在这方面,我们不能不承认歌曲是佼佼者。优秀的歌曲之所以比器乐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号召力,主要就是因为它是文学作品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因为它具有具体、明确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当然也必须是健康的),既不像器乐作品那么难懂,也不像其它音乐作品例如歌剧那样篇幅庞大,在这里,音乐要素所起到的是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当然不能说人类几千年丝毫没有进步,但音乐作品因其文学要素中所具有的具体、明确的信息和含义而遭到封杀,其作者惨遭横祸或遭到不公待遇的事例俯拾皆是。器乐作品除开在极特殊情况下(例如日本军国主义占领中国时期不允许中国人哼唱哪怕是无词的中国民间小调)之外,遭此祸患的就较少,分析原因,与没有文学要素和含义的非理性、不确切,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在这方面,极尽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之能事的中国古代统治者的反动行为堪称可圈可点,这又从另一个方面证明的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很多人认为,“文学是音乐之母”(见2005年8月16日《中国艺术报》第一版对著名女书法家林岫的专访),笔者不敢夸大其词,在这里,仅仅把文学与音乐形容成姐妹。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在人类迄今为止的所有创造性精神劳动中,毫无疑问文学是姐、音乐是妹。

第五篇:谈音乐教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

摘 要:如果老师在上课时开始用明快、优美的乐曲引导学生进入教师,小朋友在乐曲的伴奏下做各种合拍的动作,极富生气。听琴入室时的律动,使小朋友在上课一开始即处于感知音乐美之中。老师还可以在发生练习、视唱练习时配上合适的动作,使音乐教学更有生气。也可以为一些歌曲编配动作进行歌曲表演。

关键词:小学音乐 德语教学 智育教育

音乐”与“幼儿”几乎是同步的语汇,喜欢音乐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成人也经常用音乐来抚慰教育小孩。教育家们也非常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孔子提出的六艺中有音乐。音乐是声音艺术,他的力量是巨大的,之所以巨大是因为音乐能穿透感性、理性的重重壁垒直接震撼人们的心灵。节奏是音乐的骨骼,离开了节奏,旋律也就不存在了。因而,在音乐课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其节奏感,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和灵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能力。音乐教育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大胆地进行音乐教学改革。

一切美好的音乐作品都具有这种强大的感染力。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时,感情激动,认为这是人间奇迹。感情虽是无形的,捉摸不到的,但它在人们的生活中都具有极大的作用,它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在每周一学校举行的升旗仪式上,学生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就是凭着这种精神,我们不仅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还建立起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支柱。改变了我国落后的面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在教学生唱绿色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等歌曲时,使学生从这优美的旋律中真正体会到祖国的山青、水秀、人美,增进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

学生期正是情感由高级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开始逐渐的发展,富有情感性的音乐艺术能促进学生情的发展。因此,以音乐为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容易得到良好,长期的效果。音乐教育不仅对德育有直接影响,跟智育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学生若有机会经常进行音乐活动大脑右半球就能处于积极状态,获得良好发展,从而使整个大脑左、右两半球能在互相沟通、互相联系,紧密合作的情况下,增进其机能,为心理活动,智力开发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的特殊艺术形式――歌曲、乐曲,促进儿童德、智、体的全面发展。音乐是通过声音的表现力,来抒发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借专传情是音乐教育的特殊手段,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因此,把音乐教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音乐教育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浅谈以下几点:

一、寓教于乐,激发激情。

在音乐教育中,在发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的同时,进行寓教于乐,是把音乐教育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手段。如我在教《快乐的旅行队》这一首歌时,一开始就把整首乐曲从头至尾用录音放一遍,这首乐曲自始至终由该调主和弦中

1、

3、5三个骨干音组成。但由于节奏变化较多,不仅没有单调、平淡之感,而且更加明朗,富有神彩。特别是模仿性的二部合唱,更增加了欢快活泼的气氛。这样用录音一放,学生一开始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之中。学生随着整首欢快、活泼的乐曲去观赏祖国大自然美丽的景色,逐步激发儿童的激情,使他们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一种观赏祖国大自然美丽景色的愉快心情,与此同时教育他们要更加热爱祖国的大自然。

二、寓德于教,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型时期,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现阶段的青少年,在若干年之后即将成为社会中的主力军,成为创造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因此,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首先应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科学文化水平。其中音乐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少年儿童共产主义的品德、情操和意志。

在音乐教育中,我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音乐教育和德育的重点来抓,做法是在“渗透”二字上下功夫。我在教学生唱歌曲,结合歌曲的节奏和流畅、优美的旋律,配合歌词内容,激起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如有位老师在教授《哈达献给北京城》一课时,就充分借助了舞蹈功能。老师以优美的舞姿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在学会前进步、后退步、三步一抬、踢踏步、旋子步、甩袖、献哈达等西藏舞的基本步法和基本动作后,边唱边舞。鲜明的民族特色,使学生情绪处于热烈、欢快的气氛中,充分感受了西藏人民的感情。

整首歌曲始终以景带情、情景交融,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这堂课,把音乐教育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又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我觉得是比较成功的。

总之,音乐的教学方法尽管很多,各有其妙,但创情设景使音乐的情景交融,应该说不失为音乐教学的一种好方法。我们音乐老师的任务就是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去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以上所谈,是自己多年音乐教研工作中的肤浅体会,敬请同行们斧正。

上一篇:体育教师业务学习计划下一篇:体育志愿服务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