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政策困境及对策的研究

2023-01-11

1“异地高考”的政策困境

1.1 方案制定过程

不同省市的异地高考方案制定了不同的报考条件和学校类型,诸多学者认为部分地区的准入条件过于集中于随迁子女家长,且设置条件过于严格,相当部分随迁子女难以满足条件,无法在流入地实现异地高考。过于严苛的准入条件和限制报考学校类型是各地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对随迁子女进行教育围堵的重要表现,异地高考方案在其制定过程中便存在着对流动人口及其随迁子女的歧视,无法实现真正的教育平等。另外,仅上海和安徽在政策出台过程中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并未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公众参与度较低(吴霓,2014;刘世清等,2013)。未能听取并反映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不仅会让方案的公正性受到质疑,甚至还会直接影响相关利益群体教育权益的实现。

1.2 方案实施过程

异地高考政策的准入标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在实施过程中极易出现寻租现象,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长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让子女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会破坏底层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还会损害高考制度的权威性(谢宝富,2013;吴霓,2014)。可操作的准入标准会对底层随迁子女造成隐性不公。

异地高考政策会引发多方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和冲突。一方面是本地户籍考生和随迁子女在分配教育资源方面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基于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以及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陈立鹏等,2013;朱勇进等,2015)。异地高考政策在力求满足所有随迁子女教育权益的同时,必然会损害本地子女的相关利益。但许多地方政府并未处理好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均衡,从而导致本地家长和随迁子女家长之间的利益纠纷持续出现并升级,甚至严重影响城市治理。

另外,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还有可能引发“高考移民”现象。部分考生可能会借助这一政策向人口少且高考分数线低的西部省份以及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北上广地区迁移,从而造成更为严峻的教育不公。(唐汉琦,2012;陈立鹏等,2013)。

1.3 方案实施效果

学者们普遍认为异地高考政策实施的效果有限,过高的门槛设置使底层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仍旧无法实现(谢宝富,2013;吴霓,2014)。另外异地高考政策甚至会使随迁子女接受职业教育更为艰难。北京在出台异地高考政策后,随迁子女报考中职院校的门槛反而增高(吴霓,2014)。另外当前学术界对于各地区异地高考政策执行结果的评估调查较为缺乏,无法具体地反馈政策效果。

2“异地高考”政策建议

针对异地高考政策存在的困境,如何切实保障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学者们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职责明确,中央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发挥自主性共同推进政策制定和实施(朱勇进等,2015;李根等,2014);要设置合理公平的政策准入条件,切实保障随迁子女利益(陈立鹏等,2013;朱勇进等,2015;李慧等,2013);加强不同利益群体间的沟通,协调利益群体间的关系(刘世清等,2013;李慧等,2013;李根等,2014);加强政策间的协同作用,相关政策制度改革配套进行(刘世清等,2013;陈立鹏等,2013)。

随着社会转型与人口流动加速,人人可以公平的享有教育资源应成为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户籍制度与教育制度的障碍,已经凌驾于公平之上,成为限制随迁子女受教育与自我发展的屏障。但当前学者们多从政策设置、执行和效果方面对异地高考政策的问题及建议进行解释和分析,而忽视了政策和制度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缺乏对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的深层次理论探讨和实践的表现。

摘要: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限制已经成为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中最为严峻的现实困境。各地政府基于地方保护主义出台异地高考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随迁子女提供了教育机会,但也通过设置严苛的准入条件和限制报考学校类型阻碍了随迁子女教育公平的实现。异地高考政策作为缓解制度缺陷的有效工具,实现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均衡对于发挥其替代性作用尤为重要。基于法治基础建立一套适用于全体国民的教育制度规范,是实现随迁子女教育公平的根本策略。

关键词:异地高考,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政策困境

参考文献

[1] 陈立鹏,郭晶.我国现行异地高考政策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04:30-34.

[2] 韩月.教育政策排斥及其规避:以随迁子女教育政策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5(2):64-69.

上一篇:甘精胰岛素与口服药物联用治疗糖尿病的可行性分析下一篇:略谈新时期如何优化文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