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运用对话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2022-09-10

对话性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交往和对话这种独特的情境中, 对教学文本进行再加工或建构, 从中学生得到某种情感的体验和生命的感悟, 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应该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对话教学实现的真实情境, 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以实现师生间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1 对话及对话教学的界定

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谈话或交谈方式, 但并不是任何形式的谈话都可称为对话, 对话的真正内涵应该是一种民主的意识, 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共生和共存, 致力于和睦和共同创造的精神意识。[1]笔者认为:对话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通过相互谈话, 互相交换意见, 共同探究某种问题, 最终达成新的共识的一种活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这种活动离不开对话, 雅斯贝尔斯也认为, 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的我与你的对话。“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2]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是教育的基本特点, 也是实现教学的途径之一。

对话式教学, 这种教学理念其实古今中外就有之, 并不是新时代的产物。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无不是典型的“对话式”教学。真正提出对话教学的是被誉为“拉丁美洲杜威”的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他认为, 教育具有对话性, 教学应是对话式的, 而对话是有创造性的。教学中真正的对话应该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探究或自发的讨论中, 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 发生在对话双方认知世界的真正融合中。[3]可见, 对话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基于相互尊重和平等之上, 通过交谈和倾听等方式进行双向沟通, 从而共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对话以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为目的, 以师生、生生相互交流为特征。对话教学的本质并不是要学生在课堂上单纯记忆大量知识, 而是在于让学生通过教学, 使知识成为他们存在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于培养学生成为在对话关系和交往中适应生存、建构意义、创生知识和不断发展的个体。

2 课堂中运用对话教学的困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虽然对话式教学策略已进入课堂,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某些教师素质没有跟上来, 对话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走进了许多误区。

2.1 课堂教学的空间形态布置单一, 不利于对话教学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空间形态基本上呈现为同一格局, 即“秧田式”:学生与学生前额对后脑, 左肩邻右肩, 全班学生横成行, 竖成列, 统统面向教师。在大班授课的特殊教育体系下, 这种空间布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程度, 他们活动的空间很狭窄, 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淡薄, 表达学习的机会少, 丧失了学习的独立性。这种课堂中的教师也无法了解和顾及每一个学生的要求, 在组织学生自我对话时, 由于学生多, 教室空间的限制, 学生之间的交流受到阻碍, 思维得不到完全的扩展。

2.2 把传统的问答式或提问式教学误解为对话式教学

无可否认, 比起传统的讲授性教学, 问答式教学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或突破。但是, 一些教师潜意识中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行为习惯还没有剔除, 往往不自觉地把对话理解或者演绎成为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即师问生答。他们认为“对话式”就是简单的问题式, 就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然后设计好答案, 让学生答, 答对表扬, 答错纠正。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教师通过问答将他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了学生, 学生仍然是被动式听课, 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基本的保证和发挥, 这也在一定意义上丧失了人格的平等和精神的自由。在这种教学过程中, 师生缺乏心灵的沟通、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 即使是遇到学生很流畅的回答, 最多也只能称作很顺利的问答, 算不上是对话式教学。

2.3 预设性对话充斥课堂, 致使对话失去生成性

有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喜欢设计好话题或问题, 让课堂教学在自己设计好的思路上进行下去, 答案也早早由老师给出和裁定, 而不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 及时从问题中发现问题, 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学生在这种程序性的发问中, 一步步进入教师预设中来, 只有和老师应答, 遵从老师给出的答案, 没有自主选择权, 缺乏独立的思考。我们在课堂上不难发现:有多少赋有新意和创见的回答不被老师重视:每当遇到学生对问题有新的见解和看法时, 老师为了怕耽误教学进程, 他们普遍会说:“你的这个回答有一点道理, 先放在这里, 下课后我们再讨论讨论吧。”下课后老师再也没有提起这个话题。这样, 老师变相地把自己的权威强加在学生身上, 忽视并压抑了学生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权利。这种对话势必会削弱对话者的主题性, 制约对话者的广泛性, 挫伤对话者的积极性, 最终降低甚至牺牲对话教学的效率。

2.4 不适的对话教学用语影响对话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 一些教师失当的、不利于课程目标达成的课堂提问和激励语言俯拾皆是。现实教学中有不少提问如“是不是”、“是什么”、“对不对”、“怎么样”等问法本身并不带多少启发性, 对于这种简单的问题, 学生只能回答“对”或“是”。在学生的回答中, 师生之间没有更多的交流, 老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具体学习状态, 也就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表现自己, 使学生扩展自己的思维。课堂上只有教师对知识的再现过程, 而不存在任何新知的构建, 单一枯燥。另外一种情况则是:教师在学生回答完后经常使用如“很棒!”“做的很好!”等廉价性评价语言, 或以含糊其词地以“答的不错”来回应学生的精彩回答。这虽然让被评价的学生有一种学习上的成就感, 但评价语言太过华丽和虚浮就缺少了它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学生不能在老师的这种评价中充分地认识自我, 发展自我, 超越自我。

3 课堂中运用对话教学的策略

3.1 改变课堂对话空间布局是提高对话教学效率的必要之举

座位排列方式和学生座位位置的不同制约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和人际互动, 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范围。在运用对话教学时, 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应取代传统的“秧田式”布局。如:不超过20~25个学生, 可采用马蹄型、圆型;2 5名以上学生可采取双矩形、同心圆型和双马蹄形;小组活动或个别学习的座位安排, 可采取模块型。此外, 还可以根据特殊的需要设计座位排列方式, 如弧型、辩论型。教师根据具体情况, 改变座位编排方式, 会让学生感到新奇, 使学生常遇到“新面孔”, 而不是每天都看到的“老同桌”, 这样在不同的同伴交流中会产生信息差, 可以大力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在课堂中对话与合作探究的机会。

3.2 在爱的基础上平等交流是对话教学的基本前提

在现代师生观念下, 师生不再是一种控制和被控制、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而是平等交流的对话者。教师应该真诚的倾听学生的声音, 不能随意的打断学生的谈话或武断的发表意见。教师应融合在学生群体之中, 是学生中的一员, 应与学生共同探索、讨论、交流。正如弗莱雷说的:“缺乏对世界、对人的挚爱, 对话就不能存在……如果我不爱这个世界——如果我不爱生活——如果我不爱人民——我就不能进入对话。”[3]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 他的思维才处在积极活跃的态势, 才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由此, 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自由、开放、沟通、合作的和谐氛围, 充分尊重学生意愿, 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对话, 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以最大的积极性参与到对话中来, 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表现自己、发展自己。

3.3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质疑、批判和探究精神是对话教学的灵魂

弗莱雷认为:“只有要求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对话才能产生批判性思维。没有了对话, 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 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3]建构主义者也认为:主观性和建构性是知识的基本特征。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4]对话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批判意识, 引导学生对现实性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鼓励学生敢于批判和超越教材, 增强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应是教师在对话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理念。因此, 教师的提问要有挑战性, 能够激起思考、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话题.学生不仅仅会回答问题, 更重要的是学会对答案展开激烈的思维活动。教师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 求得了新的发现, 而且师生之间达到了积极互动, 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3.4 多种交流对话形式是有效进行对话教学的催化剂

对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此外, 由于现代多媒体的应用, 我们实现了人与机器 (多媒体) 之间的对话。其中,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意义阐释性对话, 它是对文本的理解与阐释, 是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前提之一;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是一种实践性对话, 是在人与文本对话和个体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合作性、建设性意义生成过程。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性质、要求, 人员的构成情况选择合适的交流对话形式, 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到对话中来, 这样可以点燃进而深化学生的思维。当然, 对话不是放任自流, 教师无论采取哪种交流形式都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调控。应深入学生内部, 变成小组一员, 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不仅要及时点拨诱导, 适时纠正和协调, 还要恰当地进行鼓励、肯定和表扬。这样, 在对话教学过程中, 学生思维的活跃反过来也可以启发教师的教学灵感, 最终使师生在对话教学中都能有强烈的满足感, 都能体会到课堂的魅力所在。

课堂教学应该是对话的, 只有通过对话, 才能让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在民主与平等、沟通与合作、创造与生成的对话中, 师生双方相互敞开思想, 接纳和分享新知, 在彼此尊重、信任、合作中获得共同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随着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 用对话教学理念贯穿我们的课堂教学, 一定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能动性、创造性、个性化和赋有合作精神的现代人。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已经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广泛使用。运用对话教学, 把传统课堂转变为师生交流的平台, 是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迫切之需。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应该努力创设一个分享彼此思想、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情感的有利于对话教学实现的情境和环境,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对话,对话教学,课堂教学,困境,对策

参考文献

[1] 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7.

[2]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 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1.

[3] 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师大出版社, 2002.

上一篇:酚妥拉明和阿拉明佐治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研究下一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廉政风险防控协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