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

2022-09-11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 培养语文能力, 这是语文教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笔者的浅见:

一、“三结合”

即是从备课到课堂, 始终将课文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相结合, 充分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

1、结合训练重点。

语文教材中, “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须在教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 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第一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 (1) 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2) 读书摘要。

首先, 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地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 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 寓说明于描写之中, 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拟人手法, 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 割麦插禾”更有特色, 说得更加生动。

其次, 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 让学生知道头三段说明的顺序是什么。显而易见, 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 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 第三段则是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 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 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讲究条理性。

而“读书摘要”, 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 把文章的重点或主要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由于学生初学编写读书摘要, 要求不要过高, 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练习”的一、二小题, 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波浪线, 然后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这种由浅入深的练习, 学生就不会觉得“读书摘要”茫无头绪了, 也逐渐培养成习惯。

2、结合预习提示。

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 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 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 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 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 第一段只有两句话, 笔者让学生默读并思考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 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 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 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话, 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具体生动”、“条理分明”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说明了”又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后, 笔者的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的门。这样, 讲究了教法, 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

3、结合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如何处理, 是教学的一个技巧, 却往往被忽视。笔者在教学中, 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 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 灵活处理, 有的则置于课前, 结合在预习中, 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又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练习一, 这一题给出了段落大意, 只要求划分段落, 理清层次, 明确本文的条理性。笔者首先是要学生读题, 并回答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说明该问题的, 二是让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这样也为做“读书摘要”进行了过渡。练习五的第1小题, 则是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 这一练习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不同用法, 当堂揣摩解决。这种穿针引线的教法, 既有利于对句子的理解, 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 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二、“三利用”

即利用工具书、板书和《中学生助学丛书》。

1、利用工具书。

工具书是“自学的好帮手”。教师离不开工具书, 何况学生。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课文里的生字词, 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 而且必须养成习惯, 这就是一种能力。在课文“预习提示”里有使用工具书的要求, 在课后练习题里也有不少训练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首先给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绍, 提高学生对使用工具书重要性的认识, 激发使用工具书的兴趣, 同时还要落实使用工具书的任务。

2、利用板书。

板书的设计, 要做到科学、规范、简明、美观, 这是教师的共识, 但实施却很难。笔者在设计板书时, 首先精心考虑内容的科学, 文字的规范简明, 书写的美观。也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 教师板书“草木荣枯, 候鸟去来”点明这种物候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而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草木荣枯”的“荣”的语言文字信息:“萌发”、“开放”、“孕育”和第二段拟人化的“暗示”、“传语”;“枯”的表现则是“变黄”、“衰草”。“候鸟去来”的体现是“燕子归”、“布谷鸟唱”、“大雁飞”, 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本文标题的用法。

在突出“训练重点”的“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教学时, 则板书优美词句以体现“生动”;“有条理”则板书第一段体现时间顺序的“春、夏、秋、冬”四个字和第二段以农事活动为顺序的“耕、种、割、插”四个字。

总之, 精心的板书设计, 要有科学性, 要简明而美观, 要体现教材作者的思路, 也反映教材的特色, 而且突出教学的重点。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三结合”与“三利用”教法的应用, 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 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

关键词:“三结合”,“三利用”,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 徐妙中.课堂教学行为操练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上一篇:电力营销计量改造中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下一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