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人口管理思考

2022-07-18

第一篇:外来人口管理思考

关于外来人口管理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顾山镇对外来人口管理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顾山城市开发建设的不断推进,外来人口数量逐年急剧增加。据统计,2007年登记办证外来人员为 2473人,2008年为3924人,2009年为4556人,大量外来人员为顾山的开发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给社会治安、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等社会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如何为外来人口提供优质服务,严格治安管理,保障合法权益,促进外来人口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也成为新时期党委政府面临的新课题。笔者通过对顾山外来人口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就如何做好顾山外来人口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了思考,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一、顾山外来人口的现状及特点

2009年10月底顾山外来人口达到5.3万人,分散居住在2700余户私房出租户、30余家建筑工地和17家规模企业内。外来人口总数占顾山城区户籍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有些居委会,如工业园区、居委会的外来人口数量已超过本地人口数量。其主要特点:

1、来源广泛。主要来自安徽、湖北、四川、湖南等地农村。

2、从事职业多样化。主要从事机械制造、服装加工、废品收购等。

3、居住条件差。约80%的外来人口分布在全市农户出租房屋和其他各类工棚中。在城郊结合部和各个中心村(居)周围均形成一定规模的外来人口聚集地,这些聚集地人口密度大,环境卫生状况极其恶劣,一旦发生疫情,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4、文化程度低。这些外来人口大多数来自全国各乡村和贫困地区,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文化教育基础薄弱,因而决定了他们受教育程度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90%以上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大多从事低技术含量和非专业工作,业余文化生活单调。

5、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调查中发现有用工单位以临时工、季节工为借口,不与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即使签订合同,在工资待遇、劳保福利、社会保险、工伤处理等方面不依照合同执行也时有发生。同时,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难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还依然存在。上公办学校,他们承受不了高额的借读费、赞助

费,而上民办学校,又遇到师资力量弱、教学质量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的困扰,适龄外来人口的少年儿童缀学现象依然存在。

二、外来人口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这一特殊群体为顾山的城市建设和服务做出了重要贡献,对顾山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大量外来民工为顾山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顾山的每幢大楼和建筑工地无不洒下外来民工兄弟辛勤的汗水。

2、一些险、脏、苦、累的工作岗位离不开外来人口。如垃圾清运、服装加工制造、船舶制造、矿业开采等大部分由外来人口承担,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城市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3、顾山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外来人口。单从目前来看,顾山高档酒店、商贸中心、商场超市等急需大量年富力强的外来人员加入。打造顾山的经济、服务中心,没有大量外来人员的参与更是无从谈起。

外来人口的涌入为城市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给城市的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市容卫生、城市管理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给社会治安带来严重影响。随着外来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其中不少人文化素质低,法制意识淡薄,经济状况差,少数人把违法犯罪作为生存、致富的手段,导致违法犯罪总量中外来人口作案比例很高。2008年顾山抓获外来作案人员73名,占抓获作案人员总数的16.8%。

2、给城市市容卫生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大量的外来人口居住在简易的出租房内,卫生设施简陋,加上卫生习惯落后,造成环境卫生“脏、乱、差”,有些外来人员无照无证经营、乱设摊点,给顾山的城市管理和“创省级文明卫生城市”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和困难。

3、给计划生育工作增加了难度。有的外来人口生育观念落后,将暂住地作为超计划生育的“避风港”,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计划外怀孕现象时有发生。

4、滋生丑恶现象,败坏社会风气。有些外来人口无劳动技能,又不愿从事苦、脏、累的工作,找不到合适职业就从事卖淫、聚众赌博等非法活动,严重影响顾山的社会风气。

三、目前外来人口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几年顾山在加强外来人口教育管理和服务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对维护顾山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面对数量急剧增加,社会化服务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的外来人口来说,还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1、认识没有到位,重视不够。有些单位领导对外来人口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不重视,没有把这项工作提高到建设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工作主动性、创新性不强,工作浮虚,应付了事,没有实质性的措施办法。

2、管理、教育手段缺乏,服务水平不高。对外来人口的管理主要还是从治安和计生角度出发,管理办法还是沿用《暂住人口管理条例》,管理手段主要是登记、做证、注销、罚款。对外来人口的教育往往“临阵磨枪“,要进行市容检查了给他们讲卫生,要开展严打整治了就办一期法制讲座。而对外来人口的就业指导培训、合法权益维护、生病就医、子女就学等服务还存在许多欠缺。

3、各自为战,缺乏合力。目前外来人口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主要是公安、计生、综治等部门在做,而这项工作涉及的部门还有许多,如工商、税务、市容卫生、劳动、建设、房产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缺乏协调配合,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

四、对加强外来人口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平等对待,树立外来人口是顾山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分子的观念。一个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外来流动人口的积极贡献,他们大部分承担的是城市固定人口所不愿从事的苦、脏、累、险行业的工作。据有关部门测算,一个农民工所得的报酬是他为城市所作贡献的三分之一。外来人口为城市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理应得到相应的权益和服务。不可否认,随着相当部分素质低下的外来人口进入,确实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但既然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城市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靠堵是行不通的,我们只能以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正确有效地去引导、去接纳,使外来人口逐步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圈子中来。

(二)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完善管理网络。公安机关作为外来人口治安管理的主管单位,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工商、税务、城建、劳动、卫生、计生、教育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针对性建立实施外来人口教育管理服务的工作机制,

并落实组织和责任。街道居委会也要建立相关工作组织,明确分管领导,保障工作经费,落实外来人口专管员或协管员及其工作职责,确保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

(三)抓好三个结合,提高工作成效。

一是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教育工作渗透到各项管理工作之中,延伸到每个外来人口家庭。(1)把教育结合到以房管人之中。落实出租房东职责,要求房东及时了解掌握外来人口的动态,成为教育和管理的信息员。外来人口专职协管员上门登记、做证、注销时进行村规民约、治安管理、计划生育、市容卫生等方面的教育。(2)把教育结合到“以外管外”之中。外来人口大多来自外省贫困地区,风俗习惯、语言交流、感情沟通存在着差异。所以选配外来人员中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思想基础的同志作为骨干,让他们参与教育和管理工作,使外来人口感到更亲近、易接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以站管教。可在社区建立外来人口管理服务站,从而专门用来实施管理外来人口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管理服务站在办理有关管理服务手续的同时,进行法制、计生、卫生、治安等方面的教育。

二是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以管理寓于服务之中,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以情动人,切实解决外来人口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社区民警、计生协管员可以兼职,要主动上门提供登记、做证和计生指导一条龙服务。街道要提供外来人员就业务工信息和相关权益维护,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使符合一定条件的外来人员子女享受国家义务教育,社区卫生服务站要为外来人口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等。

在外来人员集中居住的社区建立外来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帮助解决一些外来人员的实际困难,使之真正成为外来人口之家。通过这些服务,使外来人口真正感受到当地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也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热爱第二故乡、建设第二故乡的热情,积极融入到当地社会生活中来。

三是教育与活动结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外来人口的业余文化生活。(1)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制、体育等下基层进社区活动。把知识、技能送到外来人口之中,为他们提供面对面的服务,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2)开展走贫访困活动。每年要组织力量深入到外来人口集中的企业、社区进行走访慰问,帮助一些生活特别困难的人,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外

来人口的心坎上。(3)积极开展外来人口“争先创优”活动。如开展外来人员“创业模范”人物、“道德模范”人物等评选,充分调动先进模范人物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和导向作用,为顾山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的思考(共)

对松江区泗泾镇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的思考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泗泾镇外来流动人口日益增多,在他们给泗泾镇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的同时,也给泗泾镇的人口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已经成为维护泗泾镇治安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泗泾镇外来流动人口分布状况

泗泾镇的外来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安徽、江苏、湖北、浙江、四川等2

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特点一是数量大、增长快,2006年泗泾镇外来流动人口是53000余人,而截止2007年年底,泗泾镇的外来流动人口将近65000人,同比增长22%;其二是文化素质偏低,在外来流动人口中建筑民工、个体经营者居多,以建筑民工为例,小学文化程度占85%以上;其三是结构年轻化,18岁至35岁之间占70%;其四是性别比例差异大,男性多于女性,在建筑民工中男性达99%;其五是滞留时间短,且季节性往返比较突出,有其规律性。

二、泗泾镇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现状

“流动人口”是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特别是相对比较发达的城市所共同面临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稳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

(一)现泗泾人口分布

泗泾镇位于松江区东北部。全镇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总面积约0.7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积约占12.6%,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截止2007年底实有居民人口80000余人,其中常住户口20000余人,外来流动人员60000余人。7000060000500004000030000200001000002005年2006年2007年常住人口流动人口

(二)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单位

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更需要各个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公安、宣传、组织、工商、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要积极把外来人口管理工作当作份内事,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确保领导、力量、工作三到位。街道、居(村)委会要明

1 确分工,既要各负其责、依法行政,又要上下联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级组织管理的整体效能。

在泗泾镇政府、党委领导的重视下,并且配合泗泾派出所做好泗泾地区外来人口的登记、管理、教育、服务工作,还包括房屋租赁的登记、逗留3天以上办理上海市临时居住证,维护泗泾镇的社会治安稳定和经济发展。

(三)对外来流动人口实施的主要工作

建立健全各项法规规章,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的水平;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并完善三级管理体系,确立对外来人口管理工作的组织与领导地位;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教育管理,提高外来人口管理的社会文化水平;注重基层创新,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形式。

三、泗泾镇外来流动人口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给社会治安带来不稳定因素

外来人口的规模大,素质偏低;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聚居村点数最多,盗窃、诈骗、抢劫等侵犯财产型犯罪较为突出,因此外来违法犯罪活动居高不下,基层基础工作和社会治安任务比较艰巨。

(二) 社会丑恶现象的加重

在外来流动人口中大多无劳动技能,也没有文化水平,很难找到能满足自身的职业,因此,他们中的许多不安于现状的人就走上所谓的“既省力,赚钱又多”的职业。可想而知,随之而来的抢劫盗窃、卖淫嫖娼、吸毒贩毒、聚众赌博等社会恶劣现象在流动人口中就司空见惯,而且正呈蔓延趋势。针对外来流动人口犯罪率上升和违法经营的问题,应突出抓好重点地区、重要场所、重点人员和房屋出租的管理。对外来人口相对集中、问题相对突出的重点地区,投入主要精力,加大管理工作力度,重点从清理违法建设、违法出租、违法经营入手,严格抓好外来人员落脚点的管理,加强对集贸市场、学校周边环境的重点整治。同时本着“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用工单位、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其他落脚点的管理。要把外地来泗泾的外来流动人员中的零散务工经商人员、及“三无”人员作为管理教育的重点对象,对无照经营、偷税漏税和搞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进行重点清理整顿,有效地控制了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了社会治安和市场秩序。

(三) 违反工商、环境卫生、计生等政策法规现象突出

一些从事个体饮食经营、贩运蔬菜水果、日杂商品经营的外来流动人口无固定经营场所,无证照经营,随意挤占公共场所,摆摊设点,严重影响了环境卫生、镇容镇貌和交通秩序。流动人口还将暂住地作为超计划生育的“避风港”,计划外怀孕现象时有发生,给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四、对进一步做好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做好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做好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教育工作,必须转变对外来人员的偏见,树立四个观点:管理暂住人口要像常住人口一样管理的观点;管好外地人首先要管好本地人的观点;将管理寓于服

2 务之中的观点;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管理的观点。从加快泗泾镇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保持社会高度稳定的角度出发,把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教育工作纳入整体工作布局中,来制定工作计划、抓好落实,才能有力地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二)建章立制,科学管理,是做好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步骤

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教育,必须积极适应新形势,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管理方式,既要在教育、疏导和服务上下功夫,又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建章立制,不断调整和改革外来人口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转变管理中的粗放状态,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三)依靠群众,常抓不懈,是做好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

外来流动人口遍步泗泾镇的诸多领域,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活动与当地居、村民有着密切联系,做好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教育,离不开广大居、村民们。创建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必须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加强对非法用工、无照经营、制假贩假和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改变过去那种突击式、运动式或忽冷忽热的做法,实行专群结合、推进社会化管理。

相信通过泗泾镇全体居(村)民们上下共同努力,泗泾镇“规模控制,严格管理,加强服务,依法保护”的十六字方针得到具体贯彻,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教育及服务的各方面措施和制度得以有效落实,具有特色的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已初步形成,这为外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迈向一个新的台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解决问题的措施

从近期来看,外来人口管理的重点应当是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加大各项法规和规章的落实力度,把外管工作在现有基础上做深、做细、做实。

(一)健全基层管理组织,严密日常管理网络

基层管理网络的构建应以街乡为中心,以居村委会为依托,统筹社会各方面力量,切实确立“外勤民警主管,户籍协管员专管,居村委会或治保会干部协管,用工单位、出租房主和外来人员共同参与”的基层外管责任机制。

1、 应在居村委会建立外来人口管理站,把好外来人口管理的“第一道关”

要把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下放到与外来人口接触最密切的基层组织,以方便外来人口的生产生活和日常管理,从而把外管工作的根牢牢扎在最基层。

2、 应注重外来人口自管组织建设,强化自我管理

在外来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或单位,应当尽快建立外来务工经商人员自管小组。 对于外来人口自管组织,要着重落实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各项措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管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其在基层基础工作中所不可替代的良好作用。

(二)以出租房屋管理为重点,分层次分类别地管好“头”与“脚”

外来人口管理工作应当确立“头”“脚”并重、以“脚”管“头”、以房管人的思路,以此把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和对暂住人口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堵塞管理的漏洞。

1、 坚持“管好外来人先要管好本地人”的原则,管好出租房主和出租房屋

通过同用工单位、集贸市场、出租房主签定责任书,要把外来流动人员的落脚点及其活动或工作场所纳入规范化管理,并建立健全各种档案资料;对于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和租住过违法犯罪分子的房屋应一律不予办理出租许可证和安全合格证,严格出租房屋的审批制度;房管部门应与公安部门配合,对私搭乱建的违章房屋进行有效的清理整治,加大对违法房主的处罚力度;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出租房主的监管责任,对于不能履行监管责任的出租房主,不予办理《房屋租赁许可证》;鉴于违法建筑、违法出租、违法经营是形成大量外来人口无序聚集的重要根源,管理工作中要坚持疏堵并用的方法,要把实际已出租的房屋全部纳入管理视线;对私人出租房屋,要继续推行旅店式的规范化管理;对于招用外来流动人员数量较多且相对集中的企事业单位,应实行集中住宿和规范化管理;对于外地来泗泾镇务工或经商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继续进行“公寓式”管理的试点,并因地制宜地鼓励探索,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当前,应当把出租房屋管理的重点放到外来流动人员居住比较多的居(村)民出租房、单位或小区自管房和“上天入地”房,即居(村)民区内楼房、套房转租和高层建筑地下室出租,并尽快出台楼房与地下室出租的有关规定。

2、对于外来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应实施分类管理

针对租房暂住、集体暂住、旅居暂住、客居或借宿暂住、“三无”暂住等不同类型,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根据外来人口分布、居住、从业等不同情况,应分别采取“经营店铺抓店主,建筑工地抓工头,出租房屋抓户主,宿舍院区抓单位”的方式,进行分类管理。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基础工作,将出租房户摸底排队并分列为重点户、一般户、放心户;对于雇工单位也要分为管理外地务工人员好的、比较好的和易出问题的三种类型;对于外来流动人口也要区分为长期(暂住1年以上)的、中期(暂住1年以下3个月以上)的和短期(暂住3个月以内)的。外管工作中应当将出租房的重点户和一般户、易出问题的居(村)民出租房屋和雇工单位以及短期来泗泾镇的外来流动人员为管理的重点。在实施分层分类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发挥典型示范的引导作用。通过总结各类示范点的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推动泗泾镇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三)完善管理档案,加快外来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应以房屋租户为单位,按照统一的格式,为出租房主和外来人口建立管理档案,实施信息的规范化管理。对于外来流动人口中的重点人口,要在建档建卡基础上,向跟踪管理、掌握行踪深入,既要做到人头基本情况清,又要做到落脚地和现实情况明。通过经常化管理和全程管理,要掌握重点人口的活动动向和经济生活情况,达到提名知人、提人知情。

(四)以社区建设为契机,强化外来人口的社会化管理

贯彻属地管理原则,提高外来人口管理的社会化水平,“社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当前加强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把外来人口管理有机地纳入各类社区工作范畴,大力推进外来人口管理的社会化进程。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应当特别重视发挥辖区内社区联度工作会议等组织形式对外管工作

4 的渗透作用,充分调动辖区内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村)民自治组织等的力量,共同配合派出所及其外管机构,做好泗泾镇外来流动人口的外管工作;要通过民工学校、社会志愿者队伍及各种形式的青年和妇女组织,将广大外来团员、青年、妇女有效地组织起来,将外来人口的主体部分管理好;应当高度重视非政府、非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或机构的培育与发展,要通过他们富有成效的社会工作,及时解决或处理外来流动人口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一些隐患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通过提供优良的社区服务,着力增强外来人口对工作、生活和居住地区的认同感,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有条件的外来人口聚居区,应成立有外来人员参加的社区管理委员会或相应机构,借以协调外来人口内部、外来人口与本地人之间、外来人口与雇主或出租房主之间的关系,使外来流动人口顺利地融入泗泾这个大家庭之中。

(五)转变管理方式,加强外来人口综合管理

1、转变管理方式要以市场化为目标取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外来人口管理制度是一种与市场机制适应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外来人口管理方式的变革方向必然是市场性的,即应以市场化为制度变革基本的目标取向。

2、转变管理方式要以外来人口服务为基本宗旨

防范式的管理方式将外来人口预设为可能危害城市社会安宁的洪水猛兽,基本上不考虑外来人口的正当利益与需求,无法把外来人口动员到城市安排的管理秩序中来,必然带来管理的低效率。以服务式的管理制度取代防范式的管理制度是外来人口管理方式发展的必然方向。

3、转变管理方式要以教育外来人口为重要环节

现行外来人口的管理方式只强调控制外来人口的行为,而忽视对其思想观念进行教育,等他们的违法犯罪意识形成以后再去试图制止他们的行动,显然已为时已晚。放弃对外来人口进行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机会,是现行外来人口管理方式的一大失策。因此新型的管理方式必须弥补这一不足,将教育外来人员确立为新型管理方式的一项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加强对外来人口管理》,陆文军,新华社,2006年12月27日

[2]、《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员租赁房屋治安管理办法》,沪府[2002]第128号,上海市人民政府,2002年11月18日

[3]、《关于流动人口管理的问题思考和建议》,杨月娥,吴江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2005年11月1日

5

致谢

本论文是在指导老师娄眉卿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娄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深深的感染和激励着我。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娄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娄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娄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泗泾派出所领导和泗泾外口办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在此对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在三年的学习期间,我得到了班主任李美华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在此我也要对李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

第三篇:做好外来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管理的几点思考

浅谈如何新形势下做好流动人口

计生工作的几点看法

西夏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马万杰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流动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多,做好我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已成为当前和今后计生工作的一项重点和难点工作。我区两镇及城乡结合部计划生育工作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如何建立健全外来流动人口计生宣传、教育、管理、服务四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在日常工作中抓好计生工作网络化、信息化、人性化,我个人认为以下三点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索。

一、网络化管理是搞好计生工作的基础。俗话说得好:“高楼平地起,全仗基础牢”。外来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同样如此,网络化纵横管理是搞好计生工作的基础。纵向是:外来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要实行流出地和流入地异地互通反馈信息,档案共建,管理同步的机制,对无生育服务证、结婚证、暂住证的“三无“人员实行跟综重点管理。横向是:流入地要对外来流动人口的育龄妇女的工作单位以及租住地实行责任管理,计生管理部门要分别与其签订计生合同。在流动人口比较集中且流动量大的村、居,要建立人口计生协会联系点,让流动人口自己管理自己。在流动人口相对较少的村、居,落实流动人口联系人,实行生育行为承包责任制,努力做到人口流动到哪里,计生工作就跟到哪里。努力做到哪里有流动育龄妇女,哪里就有计生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计生工作只有纵横交叉网络化管理,形成合力,夯实计生工作这个基础,“计划生育政策”才能保证贯彻落实,社会人口生育的比例日趋合理,持之以恒必将推进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

二、信息化管理是搞好计生工作的关键。日常工作中,外来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怀孕的信息是否正确,对计生工作人员来讲是最剌手的事,只有去伪存真,有效捕捉掌握育龄妇女的怀孕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去展开工作。所以信息化管理是搞好计生工作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要在工作中充分利用微机信息处理系统,将外来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的基本情况输入微机,便于随时了解情况和他们取得联系,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挥村、居、企事业单位的组织作用,发展志愿者充当计生信息员,广泛及时收集流动人口婚育信息,及时向计生部门反馈。只要我们科学地掌握计生信息,才能用钥匙去开启计生工作这把锁。

三、人性化管理是搞好计生工作的质量。外来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无离家乡,远离亲人,缺乏关爱是计生工作中普遍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当他们怀孕后,生理上的反应更为突出。一些人存在颓废自卑,心律不安诚恐诚惶等情绪,严重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当计划生育人员找上门常常容易诱发对立抵触情绪,无论你磨破嘴皮,跑累脚踝,用大道理以及法律法规去劝导她,总难能奏效,取得预想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采用关爱她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于细微处着手,善于与她们交朋友谈心,对她们存在的客观困难要主动伸出友爱援助之手,让她们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主动配合搞好计生工作。这样我们的计生工作既贯彻落实了“国家、自治区、银川市计划生育政策”,又体现了我们仁慈关爱的人性,必将有利于提高计生工作的质量。去年,一名外来流动育龄妇女来银打工期间,租住在我区的一户农民家中,不慎无计划怀孕,可男朋友还不到法定婚龄,我们获悉情况后找上门了解情况。谁知该育龄妇女坚决不肯去采取补救措施,担心第一个小孩流掉了今后可能导致不孕。我们计生人员做她思想工作,谁知她死活不肯大哭大闹,情绪对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计生人员以老大姐的态度先从生活上去关爱她,陪她聊天谈心,讲解医学知识,苦口婆心以情动人,然后在了解该育龄妇女的家庭背景后,主动与其家属联系反复做思想工作,在取得家属对“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的理解后,计生人员才慢慢用政策疏导她,使她认识到计划生育是牵涉到民族兴旺的大事,有国才有家的道理,愉快地做了引产。从这件事的处理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计生工作人性化管理是搞好计生工作有质量,它将成为我们今年工作努力的方向。

计生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要我们同心协力持之以恒坚持抓紧抓好这项工作,有理由相信它必将有益于全民族的繁荣富强。

主动与其家属联系反复做思想工作,在取得家属对“国策”的理解后,计生人员才慢慢用政策疏导她,使她认识到计划生育是牵涉到民族兴旺的大事,有国才有家的道理,愉快地做了引产。从这件事的处理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计生工作人性化管理是搞好计生工作有质量,它将成为我们今年工作努力的方向。

计生工作是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要我们同心协力持之以恒坚持抓紧抓好这项工作,有理由相信它必将有益于全民族的繁荣富强。

四、制度化管理是搞好计生工作的保证。计生工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搞好这项工作必须要有制度来保证。

1、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要有工作优劣考评,这包括她们的工作态度、思想意识和业务能力,实行奖优罚懒,不断增强计生人员的责任性和事业感,努力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去努力工作。

2、计划生育的工作经费要确保落实到位,尤其要将外来流动人员的计生管理和服务经费纳入本地计生事业经费投入的总人口基数计算。

3、计划生育工作要实行政府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将计生工作的优劣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评,对不履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企业领导人要批评教育,限期整改,确保“国策”落到实处。

4、大力推行“三证一卡”管理制度,即:生育服务证、结婚证、暂住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登记卡,全面推行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相结合的社会制约模式,使流出地、流入地、用工单位(租住户)三方联手管理,促使流动人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生育行为。

5、定期开展宣传服务,信函家访服务,孕情检查和开具孕情证明服务及实用技术培训服务,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及节育服务等制度,切实将计生工作落到实处,抓紧抓好计生的日常工作。

TOP

第四篇: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流动人口与日俱增,人口的流动,对于发展经济、繁荣市场、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城乡差距,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给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

一、我县流动人口的现状和特征

(一)数量规模特征

从改革开放初期劳务输出800人(俗称八百娘子军进城)到现在的劳务输出总量达1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每年以成倍的速度递增,增长的速度和规模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质量构成特征

1、流动人口的文化水平偏低,外出务工人员多数是小学、初中文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不大,初步统计,小学占35%,初中占45%,高中以上20%左右。

2、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男性略多于女性,年龄25至35岁之间的比例大,处于生育高峰期的育龄人员较多。

3、流动人口职业不稳定,流动性强,特别是男性职业很不稳定,女性略稳定些。

4、流动人口择业范围较为狭窄,由于受经济条件、技术限制,外出务工人员经商较少,从事建筑行业的较多,基本靠汗水和生命的风险获得微薄的收入,尤其男性较为突出。

5、流动人口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意识不强,对《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太少,在遇到工伤或劳动仲裁纠纷时,无法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两重性

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工作具有双重作用。从根本上看,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流动人口的发展对于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有利的;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流动人口又在某些方面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矛盾和困难。

(一)流动人口对实行计划生育的有利方面

1、流动人口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农民生育观的转变。流动人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它又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流动人口不仅改变了其职业和社会环境,而且流动人口本身增加和提高了经济收入,改善了物质生活条件。先进的社会环境和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其价值观和生育观发生相应变化。

2、流动人口促进农村产业结构改善,从而有利于生育率的降低。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加速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化,直接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流动人口告别农业,从事工业、商业、运输等产业,或在农业领域中告别种植业转向林、牧、副、渔业。这一变化对于降低农村人口出生率有着重要意义。因为不同职业的人员的生育水平差别最大,农业劳动者与其他职业劳动者生育水平差别最大。

3、流动人口的发展直接促进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流动人口在从事农业以外的各种产业劳动时,商品经济的实践使他们认识到,子女多并不是致富之道,反而会影响他们致富。在商品经济实践活动中,使流动人口懂得,必须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并且注意到下一代人的培养教育。

事实上,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妇女生育亦有决定性影响。育龄妇女的文化程度越高,平均生育子女越少;文化程度越低,平均生育子女越多。流动人口的发展,有利于这一代农民及下一代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就有利于降低农村妇女生育,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4、流动人口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农村妇女,改变其政治经济地位,从而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女性人口质量。流动人口的主体是男性青壮年劳动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女性人口,包括一大批农村妇女。流动人口和商品经济的大潮,把她们从“锅台转”的地位和封闭落后的环境里解放出来,从养儿育女、侍候男人的小圈子中解放出来,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大学校里经风雨、见世面,不断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和生产技能。这样,不仅有助于改变流动人口中妇女本身的生育观,而且也有益于在全社会形成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的强大社会舆论,这对于克服人们“重男轻女”的习惯势力,提高计划生育自觉性,有重大作用。

5、流动人口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人口再生产的差别,推动农村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城乡人口再生育存在着的差别和矛盾,实质上是城乡经济、文化、科技、生活水平等多方面差别和矛盾在人口再生产上的反映。流动人口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逐步扩散和城市经济的辐射作用,必须在农村经济的内联外引上不断扩大商品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农村城镇化的历史进程。这必须从多方面、多层次地推动农村人口从过渡型人口再生产、向集约型人口再生产的转变。

(二)流动人口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和困难

1、流动人口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的新问题。

由于流动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处于生育年龄,因此出现计划外生育的情况较多。我县流动人口政策外出生占流动人口出生的60%以上,占全县政策外出生的90%。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已成为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影响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的因素。

(1)影响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的经济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在不同的时期分别具有促进和抑制的作用。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的经济状况初见富裕后,是有多生育的愿望和要求的。这一规律和趋势表现在流动人口方面,超生的经济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子女的家庭经济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提高。现阶段,城乡流动人口中特别是农村进城人口的经营活动基本上还是以手工操作的体力劳动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经济收入的多少直接与家庭劳力数量的多少相关,这必然刺激一部分流动人口产生多生多育及生育男孩的愿望。二是流动人口中有很多是从事第三产业的富裕户,这从客观上为想多生孩子的提供了经济条件。

(2)影响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的思想因素。流动人口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受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比较严重,“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思想仍然顽固地束缚着许多人的生育行为。再加上目前对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机制比较薄弱,他们一般缺少经常接受思想教育的危机和途径,较多地表现出组织纪律观念和法律政策观念薄弱的弱点,表现在生育问题上就是较多地出现计划外生育行为。

(3)影响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的年龄文化因素。流动人口的年龄构成轻,生育力旺盛期的人数比重大,这使得流动人口中的婚育行为较为普遍。这种因素在上述经济、思想及社会管理状况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则成为超生行为比重大的自然基础。另外,流动人口特别是从农村流入城市及农村内部异地流动的人口,其文化素质一般都较低,他们难以从传统的生育观念中摆脱出来,加上经济、思想方面的因素,他们现阶段倾向于多生孩子。

(4)影响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的社会管理因素。由于流动人口具有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分散、人户分离和流动性极强等弱点,这在客观上给其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更重要的是,由于如此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又是改革开放后较短时间内发展起来的事物,适合其规律与特别的社会综合管理体制尚未健全,容易出现漏洞。

三、近年来的基本经验和做法

(一)以宣传开路,促进婚育观念转变

婚育观念的转变是计划生育工作治本的根本途径。一是在交通要道的村、组书写永久性计划生育标语,办宣传栏,广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二是印制流动人口宣传资料发放到每家每户,并组织群众认真学习,提高群众的政策知晓率;三是以组为单位定期组织召开流动人口亲属座谈会,进行面对面的教育培训,详细分析计划生育对家庭、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用朴实的语言,用具体的典型事例分析政策、法律法规、优先优惠政策、奖励扶助制度对子女的成长,对自己养老的有关问题,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逐渐把群众婚育观念从“养儿防老”、“无儿难养老”的落后婚育观念中解脱出来,逐步树立科学、文明的婚育观念。

(二)坚持依法行政,推行村(居)民自治

一是认真贯彻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若干规定》做到流动人口权责利的统一,切实维护好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二是按《村(居)自治章程》、《村(居)民公约》有关规定与已婚育龄妇女签订合同协议,推行合同制管理,达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三是建立“一干三长”[村(居)、干部、村(居)民小组长、育龄妇女小组长、中心联系户长]联系制度,用最贴近流动人口的人员去联系、通报和反馈流动人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便及时解决和处理问题。

(三)强化部门责任,推进综合治理

一是坚持部门“一票否决”的原则。公安、工商、卫生、计生、建设、劳动、教育、民政等部门切实履行自身职责,要把本职能管理范围内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和年度考核;二是坚持“一证通行,无证否办”的原则。相关部门在为成年流动人口办理有关证件时,必须查验经计生部门审核过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方可办理相关手续,对未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流动人口不予办理,并及时通报给当地计生部门;三是坚持“谁用工、谁负责”。用工单位和私营企业主要对雇用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负管理责任,要同流动人口签订计划生育合同或协议书,履行相关责任和义务;四是“以静制动”,加强房屋租赁户管理。房屋租赁户要及时将流动人口有关情况报村(居)或计生部门,协助村(居)共同管理。

(四)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三个服务

1、流出前的服务:一是向流动人口发放一本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劳动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律知识手册,让流动人口学法、懂法、守法,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在流出前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时,为流动人口中的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一次查环、查病和治病服务,确保流出人员有健康的身体在外勤奋工作,为家庭多创收;三是对流动人员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服务,包括电工、家政服务、文明用语等。

2、外出期综合服务。一是帮助外出人员解决好生产、生活、子女入学入托等困难,让外出人员在外安心工作;二是加强与流入地联系合作,为流出人员在生育、避孕节育等各项服务中提供便利。三是与流入地配合动员有条件的外出人员在流入地经商、定居的综合服务,实现农村向城镇化转移。

3、返乡后的综合服务。一是积极与乡镇企业联系,把流出人员在外所获的技术和管理的先进经验充实到

第五篇: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问题的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流动人员的队伍不断扩大,加强和规范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对于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维护政治社会稳定,推进和谐滨江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试结合滨江的情况,就加强流动人口的社会化管理作一初探。

一、我区流动人口的现状与特点

一我区流动人口的现状。近年来,流动人口在我区就业、居住呈逐年上升趋势,登记发证人数从2001年的41953人含市经济开发区增长到2009年的127012人不含市经济开发区,五年增长了202.75%,另据不完全统计,未办暂住证的还有5万余人。近18万的流动人员,已占我区常住人口的42.5%,我区不少村的流动人员已超过或接近常住人口的数量,如大马街道林庄村的常住人口为1308人,而流动人口就有1583人。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为我区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最为直接的感受是,市民的日常生活已与流动人员的劳作息息相关,一旦缺少了流动人口的服务,市民的生活质量将深受影响;但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的社会治安、城市管理、计划生育等诸多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流动人口的大量无序流动,带来了许多的社会负面影响,如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城市和城郊结合部的违章建筑增多,非法行医增多,违规的私立学校增多,大量的无照商贩和各类不规范市场增多,计划生育政策难落实。尤其突出的是,社会治安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压力。据统计,近年来,流动人口犯罪占据很高的比例且呈逐年上升势头,2009年我区破获的刑事案件中流动人口作案的比例高达73.8%,2009年1—10月份达77.59%,在这些破获的案件中,暴力侵财型、恶性犯罪等占绝对比例,其中盗窃、贩毒、诈骗、抢夺、故意杀人等案件近80%,流动人口犯罪已成为左右我区社会治安的主导因素。

二我区流动人口的基本特点。分析这一群体的相关情况,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来源相对集中,我区的流动人员涉及18个省,排前几位的主要是安徽占22.06%,四川占15.43%,河南占14.47%,湖北占9.19%,贵州占4.48%,存在明显的亲缘、地缘化倾向,致使拉帮结派现象开始有所抬头。二是文化素质不高,大多来自穷困山区,受教育程度偏低,法制意识差。其中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为主,占54.92%,小学文化占26.63%,文盲占6.9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5%。三是就业层次较低。由于偏低的文化素质和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决定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只能在建筑、餐饮、娱乐服务、环卫、化工、搬运、黄包车、捡垃圾等行业,从事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的低层次工种,大部分人的生活消费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四是居住分散且条件恶劣。租房居住占47.88%,单位宿舍占32.69%,简易工棚占10.63%,其他占8.8%。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主要以租住老城区或城郊结合部的居民住宅、底下车库、违建房甚至简易工棚,房屋面积小,水、电、卫生等硬件设施差。极其艰苦的生活,决定了他们只能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生活、工作极不稳定,频繁地变换工作和住址,给经常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五是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受侵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体现在不少劳动用工的合同未能按规定及时签订,不少企业拖欠工资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而法律救济的门槛过高、成本相对较大、仲裁诉讼时间过长,经常出现无力举证、无钱请律师等现象。总体来说,流动人口基本上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是一群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

二、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的管理。2004年,区政府就制订了《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工作的意见》,成立了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各镇、街道也都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但由于流动数量的规模性、流动对象的复杂性以及流动组织的无序性,流动人口的管理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并已成为影响我区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不到位”。

一认识不到位。在当前社会转型、结构分化的大背景下,流动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还未引起党委、政府足够的重视。随着城乡二元结构障碍的逐步清除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流动人口将不断增加势所必然。可以这样说,这个群体对于“两个社会”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大局,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恰恰在这些方面,许多地区和部门都缺乏必要的认识。

二组织不到位。从我区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尽管各级建立了相关流动人员的管理机构,如在区级建立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15个镇、街道一级的综合管理工作站,并要求按500︰1标准配备流动人员协管员等。但仍存在组织网络不健全,管理力量严重不足等问题。一方面,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协调、整合各方面管理资源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外来人员300以上的村居或100人以上的企业和劳务市场必须建立管理服务站的要求还没有得到落实。另一方面,管理队伍的数量与素质严重不适应,目前,具体实际负责全区流动人员管理的区流动人员管理服务中心人员仅有74人,基本上以社会招聘人员为主体,以这部分力量来完成18万流动大军的“三证合一”登记发证和出租房屋登记,其难度之大、任务之重及管理效果可想而知。

三措施不到位。我区流动人口的管理还基本处于登记、发证的初级层次,目前就连这两项基本任务也面临诸多的障碍。“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的责任未能得到有效落实,尽管不少出租房主和企业签订了治安责任书,但绝大多数根本未履行管理职责,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手段,对出租房主和企业违规行为的处罚较轻,或者由于执行处罚的成本过高而难以执行。流动人口的综合治理难以形成合力,公安、劳动、计生、工商、房管等部门之间基础设施不能共用,相关信息不能共享,管理工作难以同步,增加了管理成本,整体管理效果不很理想。

四经费不到位。流动人口管理费制度取消后,各地普遍出现了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据统计,我区近两年的流动人口管理经费已支出135万元,今年区政府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决定原则上按每年10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并要求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建立多元承担机制。尽管如此,实际情况离太州市确定的按每名流动人员40元标准落实管理经费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仍然处于捉襟见肘、杯水车薪的状态。

三、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的思考

流动人口管理是一项社会问题,需要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社会化的管理思路和方法,不断创新机制、改进工作、提高水平。 一加快建立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的政府机构。目前各地流动人口管理的组织基本上是工作领导小组这一框架,不容置疑,这一组织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有效整合了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壮大,这一组织机构的临时性、虚化性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亟需建立一个职、责、权明确和一致的综合行政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教育、维权的组织协调等行政工作。理想的状态应是:能有效整合流动人口所涉及的各项管理资源,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执法权。当然鉴于全国各地的情况不同,在经济发达、流动人员密集的地区可以先行试点。

二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应着重在“强化一项治理、突出两个重点、探索三种方式”上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强化一项治理,即强化综合治理工作。各职能部门都应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工、青、妇等群体团体组织应落实各项措施,在服务流动人口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镇、街道和村居处于工作的第一线,应按照有关规定健全网络,充实队伍,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二是突出两个重点,即突出抓好出租房和企业用工管理。在加强出租房主管理方面,重点是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大恶意逃避责任等违规行为的打击处理力度,切实提高出租房的登记率,做到以房管人,切实减少管理盲区,遏制流动人口犯罪活动。在加强企业用工管理方面,关键是要提高企业主的综合治理意识和平安企业意识,通过“综治进民企”等载体,充分发挥街道综治工作中心、村综治工作站和企业综治工作室的作用,实施教育联办、治安联防、矛盾联调、平安联创等活动,突出法制教育宣传,提高广大员工的法律意识。三是探索三种方式,即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的承包式管理、委托式管理和自主式管理。坚持并深化“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的工作责任机制,在各企业、经营单位和出租房等凡涉及流动人口工作、生活的区域中推行承包式管理,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责任追究,促使承包式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加快建设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地,采用市场化方法推行委托式管理,这一方面,NB、YH等地的企业和村居有了很好的实践经验,需要认真加以学习、借鉴并不断创新。而在流动人口的自主式管理方面,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的“外来工之家”的管理模式及各地的“以外管外”的办法值得学习。实行自主式管理,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实现引导有力、组织有序、调控有效、活动有度。在推行自主式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协会的作用,实现正确的引导、指导。

三寓服务于管理中,实现管理、服务相促进,提高社会化管理水平。流动人口的社会化管理,要着眼于提高水平,着力于做好服务。搞好服务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有效管理是实现更好服务的手段和措施。通过亲情化和人性化管理,加强服务工作,切实增强流动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广东省即将出台的新的流动人员管理办法,已明确将符合有关规定的流动人员视作市民,享受同等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待遇,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借鉴。同时,要搞好流动人员的劳动培训、合法权益保障、医疗卫生、子女受教育、计生优惠政策的享受、社区服务等,逐步实现与市民的同等待遇。

四高度重视高危人员的管理,严密防范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加强流动人员社会化管理的重点是有效预防、控制、发现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开辟一条适应动态治安的新路子。一是要突出高危人员管控。要坚持“抓小放大,重在抓小”的工作思路,突出高危人员这个重点,坚持边登记、边筛选、边分类、边列管,确保做到对高危人员情况清、底细明。二是坚持以科技手段为支撑,实施高危人员“网上轨迹”管理。充分发挥公安部门打防控系统平台、旅馆业管理系统、信息通讯管理系统平台等的作用,紧紧围绕犯罪分子吃、住、行、销、乐五大环节,实行网上列管、网上审批、网上追记、网上传递、网上研判等,精确掌握外来高危人员的活动轨迹,用静态的点编织成管住流动人员的动态的网。三要适时组织专项整治活动。在流动人员犯罪的高发时段、高发区域适时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营造高压态势,及时打击处理隐藏混迹于流动人员中的违法犯罪人员。

上一篇:物流模式创新特点下一篇:物流专业的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