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管理对策

2022-07-08

第一篇:流动人口管理对策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他们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如不妥善加强管理将给社会治安稳定增加新的难度。

【关键词】流动人口 经济发展 治安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富于劳动力涌入城市,同时产业化的地区差异,也促使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动。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当地的治安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外来人口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治安焦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极大挑战。为此,亟需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在正视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新路子。面对新形势,公安机关户籍管理的重点也开始由常住人口转变到流动人口。多年以来,公安机关依托人口管理平台掌控社会治安,人口管理的成败对公安工作将造成重大影响,为了使人口管理顺利转型,笔者结合本区实际,分析研究了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对策。

一、我区目前流动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尽管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已经不适应当前需要,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明显滞后。由于流动人口的逐年增加和管理工作的滞后, 1

给社会治安稳定带来了诸多不安定因素,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也呈上升趋势。据有关数字统计,违法犯罪案件当中,流动人口占70%之多。当前我区流动人口在管理上还存在以下弊端。

1、管理体制不畅。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工作,但从目前情况看,流动人口管理未真正纳入政府行政行为的管理轨道,有关部门侧重于文件的上传下达或做协调工作,没有真正投入力量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没有很好地发挥和调动用人单位的作用,相关部门、单位、基层组织缺乏信息沟通、制度约束、责任追究机制,无法形成强大的管理合力,从而造成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只能由公安机关单枪匹马、孤军作战的具体管理的现状。

2、协作配合不顺。从近年来的工作看,流动人口的流出地与流入地间相互脱节,流出地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流入地做好工作,往往暂住人口的发函均达到100%,但是回函却了了无几。特别是对一些在逃犯罪分子和混迹其中的不法分子失去了抓捕时机,给流动人口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3、雇用责任不明。雇用流动人口的单位和个人不明确自身的法律责任,为了达到自己的经济利益,对“谁管理、谁负责、谁用人、本文来源:文秘范文 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置若罔闻,不如实呈报外来务工人员的底数,贪图方便,存有侥幸心理,随意留用“三无”人员等违反流动人口管理规定的比比皆是,极大地减弱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效果。

4、管理难度大。流动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收入不稳定,生活不安定,居住不固定,缺乏自律约束。其中的不少人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其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护时,往往盲目地采取聚众闹事

等群体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外来人口中大部分在私人出租房、个体小旅店、建筑工地栖身。公安机关由于警力不足,难以经常巡查,而一些私人房东、个体老板见利忘义,有意庇护,使这些场所成为违法犯罪的“避风港”,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给治安管理工作增加很大的难度。

5、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基本情况掌握难,由于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分布较散,且流动区域较大。我们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调查摸底工作就无法落实到位。难以达到“底数清,情况明,管理严,服务好。”的总体要求。

6、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管理难以到位,目前就我区情况来看,对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管理仅是公安机关一家,虽然上级有法律、法规、文件明文规定,但其他部门却因各种原因不能很好地将这项工作落实到位。

7、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房主的法律意识谈薄,对公安机关的管理持不配合心态,使管理工作无法到位,公安机关也因警力缺乏,仅依靠派出所民警去管理工作很难到位。

二、流动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1、领导重视不够,地方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认识不清,认为是公安机关一家的事,工作中互相推诿,导致人力、工作经费等不能正常到位。

2、各职能部门对本身的职责不明确,不负责任,相关单位协作意识不强,不能形成工作合力;

3、宣传工作力度不够,宣传没有做到家喻户晓;

4、现成的法律法规对不配合管理的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房主的处罚力度不够,不能起到震慑作用;

三、对流动人口管理应采取的工作对策:

目前,正值流动人口流动高峰与刑事案件发案高峰的双高峰期,尽快形成新的管理机制,在确保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控能力,成为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新挑战。

1、党委、政府要切实重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成立专门机构,配齐专职工作人员,加强工作力度,把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考核范畴,把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人员经费到位。

2、转变管理观念,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作为流动人口管理的主体,尊重和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是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基础。应当首先考虑如何改善广大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条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使他们安居乐业,创造更多的财富。流动人口应当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外人”看待,也决不能将他们视为治安恶化的罪魁祸首,随意侵犯他们的合法权益。应当逐步减少对流动人口各种各样的限制。同时,要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就业、改善就业环境、保障其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工作,为流动人口更好地工作与生活创造更加有序的社会管理环境,从而引导、促进流动人口有序流动,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健康发展。

3、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基层基础建设。党委、政府和政法各部门要以改革强化基层、创新建设基层、发展服务基层为目标,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研究解决基层基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从政策导向、力量配置、经费保障、技术装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效率,切实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在基础工作方面,各乡镇应建立由综治、派出所、工商、计生、民政、司法等部门组成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构,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公安、计生部门要以底数清、情况明、信息灵为目标,大力加强以人口登记为基础的暂住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办理和查验等项基础工作,全面、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底数和有关情况,加强对具有现实和潜在社会危害性的高危人员的管理,积极预防、控制犯罪。在基层工作方面,要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建设,积极发挥乡、镇和街道等基层政权组织和党组织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有效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为流动人口排扰解难。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和用工单位建立各种服务协会,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和团体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化解矛盾的扶危济困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要求,努力建设开放型、多功能的城镇社区,紧紧依靠和利用社区资源,使社区成为政府各部门对流动人口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纽带,成为流动人口融入城镇生活的桥梁。鼓励和支持流动人口参与社区工作,激发流动人口投身社区的意识和活力,促进流动人口融入社区生活,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

4、加强出租房屋管理,提高管控能力。加强出租房屋管理,首先要理

顺管理体制,打破房屋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分别管理出租房屋的体制,改由流动人口管理部门统一领导,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要健全和完善房屋租赁登记备案、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房屋租赁市场的综合管理,强化流动人口落脚点控制,落实“以房管人”的工作机制。并且要认真落实综合治理责任制,依法严厉处罚违反《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者;要提高出租人自觉管理承租人的意识,使出租房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循环轨道,为更有力地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基础保证,从而确保广大居(村)民安居乐业,确保房主和承租人员的合法权益。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要着重从日常跟踪管理、流动管理入手,突出对形迹可疑人员的重点查控。这就需要民警真正树立一切依靠群众的观念,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依靠群众了解情况,发现线索,然后实行重点跟踪查控。要在流动人口中发展治安积极分子,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通过他们了解和掌握流动人口中可疑人员的动向。

5、树立“科技强警”观念,强化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一是切实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录入工作,加快电脑录入进度,确保流动人员信息实时登记、实时录入。二是加强信息检索工作。充分用公安部网上追逃人员信息,实行不间断的检索比对工作,及时从中发现在逃人员。三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旅馆业计算机联网管理的进程。各有关部门要加快暂住人口、出租房屋、旅馆业、人力资源市场、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的建设步伐,并推动信息资源跨部门、跨系统的共享进度。

6、不断简化管理环节,提高优化服务质量。流动人口的登记办证与服务的往往相互脱节,管理部门的手续比较烦琐,不能达到及时登记办证和

管理,流动人口要把各种证件办齐,需要跑上跑下,因此,大多就不向有关部门登记办证,处于自流状态。对于流动人口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单位的登记办证阶段,而要进一步拓展管理深度,还应当树立为他们服务的思想,要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为此,我区普遍建立了“一站式”流动人口管理站,简化手续,统一管理,实行流动人口各种登记办证手续“一条龙”集中办理,提高了工作效果。流管站还提供住房租凭信息、就业务工信息、法律咨询、卫生保健,子女就学等十项服务,深受流动人口的欢迎。同时,注重营造宽松优越的环境,对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建立医疗服务中心、法制宣传教育培训中心和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改善了流动人口生活和经营环境,不仅保证他们的安居乐业,也促进了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7、不断改进管理办法,构筑自我管理阵地。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需要注重实际,开辟有效管理途径,不能内外因素分离,形成“两张皮”,要把政府管与自身管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流动人口内在的积极因素,实行“以外管外”,增强其群体自治能力,才能增强管理实效。为此,我区十分重视流动人口的组织建设,构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阵地。针对流动人口老乡观念重、彼此易沟通的特点,挑选在流动人口中有威信、素质好、有组织能力的流动人口担任协管员、协教员;针对流动人口党团员占一定比例的实际,建立流动人口党支部、团支部;针对流动人口青壮年多的现状,成立了流动人口民兵连和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大大增强了流动人口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8、不断加大整治力度,消除社会治安隐患。组织力量对流动人口聚集地进行不间断的清查整治,提高预防、发现、控制、打击犯罪的能力,重点打击混迹其中的违法犯罪分子和社会丑恶现象,清理遣送“三无”人员,取缔制假贩假、制销伪劣商品、非法行医等。要克服清查整治一阵风现象,全面推广以重新编制门牌号码为切入点,进行“滚动式”循环清查整治,努力做到编排门牌号码不错、不重、不漏,出租户登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保持查一块清一块,整一片建一片,发展一方巩固一方,不断向常住人口、暂住人口、难点地段循环滚动。通过不间断的“滚动式”清理整治,大大增强了管理效果。一是遵纪守法的意识明显增强。房屋出租户和流动人口主动登记办证多了,如秋长派出所辖区过去鲜少有人主动办证,进行“滚动式”清查整治,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已有100多人主动来登记办证,提高了登记办证率和信息采集率;二是自我防范意识明显增强。过去那种一把小挂锁、一扇破单门、物品随地扔、外出敞开门现象少了减少了犯罪分子下手的漏隙,有效性防止了被盗案件的发生;三是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开展不间断“滚动式”清查整治,有效遏制流动人口发案上升势头。如流动人口聚集地新湖村,2月份只发生一起案件,人民群众安全感得到增强;四是社会风气明显改善。出租与承租之间、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流动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的矛盾纠纷减少,和睦相比、邻里守望风气形成;五是打防能力明显提高。进行不间断“滚动式”清理整治,在发现线索,争取破案主动权上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俞德鹏.现行城市外来人口管理方式的弊端及其对策[J]. 人口学刊,2001,(1). [2] 马庆斌,韩恒.城市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城市问题,2004,(2).

第二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现状与对策

2011-07-11 14:47:08

侯海英

摘 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居高不下,而我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现状,已成为当今社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福建晋江市为例,探讨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对策

流动人口作为城市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在城市的建设、繁荣等方面显示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给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因此如何抓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是摆在各级政府和计划生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福建晋江市是闽南地区外向型经济起步较早、外来人口流入众多的一个县级市。外来人员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晋江市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但其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却成为一大难点。为此,晋江市计生委就这一专题,围绕本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和思考,以求对上述工作难点有所突破,为提高晋江市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作出新的努力。

一、晋江市外来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的主要问题

1.外来流动人口的“三多”态势

(1)总量逐年增多。(2)分布领域多。(3)频繁流动多。

2.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三低”状况

(1)持证率低。(2)计划生育率低。(3)计划外生育处结率低

二、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对策

流动人口是数量大分布广、流动性强、人口组成复杂、年龄轻、学历低、正值生育旺盛期,并广泛渗入社会各行业的特征人群,就计划生育管理者来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多层次的齐抓共管,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1、促进与城市居民的沟通,转变流动人口生育观念

流动人口群体处于传统农业文明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冲突之中,既不认同城市生活,又背弃了原来的农村生活。加之一些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歧视,使流动人口对城市抱有一种即渴望被接受又与其敌对的矛盾心理,排斥城市现代生育文化的影响,拒绝接受流入城市的计划生育管理。社区服务通过发挥沟通功能,围绕“婚育新风进万家”主题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和宣传教育,丰富了流动人口的业余生活。组织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共同参加活动,促进了人际间的交流互动,在活动中增强相互了解认同,潜移默化地转变流动人口生育观念,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2、综合治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问题

通常的情况是,绝大多数流动人口一旦流入,其首先接触的不是当地计划生育管理机构,而是其工作单位、住房出租户、工商、公安等部门,计划生育部门所需要的人口、户籍、工作、居住等信息,特别是其流入的信息,这些部门人员往往首先掌握。如果计划生育部门为了该部分人群的流动信息而专门设立机构、人员去采集,往往会造成人力、财力的大量耗费,效果也不尽理想,所以当地政府牵头,与公安、工商、民政、劳动等部门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相互之间实现权益共存、信息共享、齐抓共管的

局面,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列入相关部门的职能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并形成工作制度就有着显著的重要性。应当建立完善以居住地为主,户籍地和居住地协调配合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要加强流动人口的区域协作和信息共享,实现两地及多地区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区域协作长效工作机制,加快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推动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实现流动人口“一盘棋”的管理。

3、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组织管理体系

在现行体制中,流动人口与当地政府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和经济依附关系,流出地和流入地双向管理、相互沟通还有一定的体制上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健全现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组织管理体系,尤其是基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网络体系。一方面,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协调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各相关部门主动反映情况,沟通信息,提出建议,争取支持,切实做到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共同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做实、做到位、做好。另一方面,在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组织管理体系过程中,加强流动人口自身的组织建设,特别是吸纳有能力、热心计划生育事业的流动人口建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开展计划生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并将其纳入社区计划生育协会中开展工作。

4、保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经费

鉴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对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投入就变得十分必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以“流入地”为主。同时,流动人口在流入地从事经济、劳务活动,为流入地的经济繁荣和市场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并在经济活动中缴纳了相应的税款,有权利享受应有的计划生育服务。因此,流动人口的计生经费由流入地

财政划拨有着充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各级人民政府应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年提高对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各级财政在计划生育事业费中应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列入年初预算,确保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必需的经费。同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供捐助。

5、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动态管理和服务综合体系晋江现行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属地化为主要特征的常态管理工作机制,现住地和户籍地信息传递渠道不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过程中静态管理与人口动态流动之间矛盾十分突出,解决静态管理和动态流动矛盾问题,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动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综合体系是关键。以信息平台为载体,注重强化计划生育采集、变更、传递、反馈、落实等环节,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对流动人口尤其是已婚育龄妇女的经常化、动态化跟踪管理和服务,每个月核查生育节育的动态变化,每个季度进行验证、落实节育措施的回访。加强经常性的工作指导与督促。根据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强调以服务为核心,建立一套完整的由信息化带动的高效的动态管理体系。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矛盾日益凸现,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人口数量的有效控制、降低性别比和新生儿缺陷率,提高人口素质,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改革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模式,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万春。加快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创新[J]决策探索,2008(1)

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14期

第三篇: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其对策

当前,全国流动人口的总数已突破1.2亿,相当于大陆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流动人口一方面为流入地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为流出地增加了经济总量,并且带回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不但为自己挣回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流动人口由于其无固定的工作,

无固定住所,并且居住分散、隐密,给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带来了很大困难,每年有相当一部分计划外生育人口都是在人户分离的情况下出生的。因此,如果不正确处理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问题,势必给户籍地和现居住地的计划生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为此,强化和探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是新世纪、新阶段各级人口计生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多年的流动人口管理实践中,我认为要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必须重点抓好流入地、流出地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形成资源共享,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同时应强化基层基础,加强队伍建设和加大经费投入。

一、面临的难点问题

一是流出人口办证难。由于我县为国列贫困县,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口外出务工,加之近年大抓劳务输出,流出人口数量逐年增加。流出人口由于文化偏低,流动无序,加之宣传不到位,不知道出门务工需要办理的相关证件,并且有一部分是为逃避当地计划生育政策而寻求避风港的,难以正确掌握其流向,加之流入地查证、验证不到位,致使流出人口的办证难、跟踪服务更难。

二是流入人口验证难、管理难。部分流入人口由于居住分散、隐密,而且经常更换居住地,无固定的工作场所。在管理上仅靠1—2名兼职人员进行调查、摸底、登记、查验证件,村(居)民小组长由于报酬未落实而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个城镇内,县内流动人口往往由于户口在本地而忽视管理,成为管理的死角,往往这部分育龄人群未办理《婚育证明》,难以准确掌握婚育史及详细住址,再加上跨省、跨县的流动人口,其量大面宽,给验证和管理服务带来诸多困难。

三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队伍、经费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致使管理困难。由于各县计划生育专职人员偏少,乡(镇)和社区的流动人口管理人员均为兼职干部,一是精力不够,无能为力;二是责任心不到位,不能尽职尽责,加之不能保障居民小组长、流动人口免费服务、函查、电话查询等必要的报酬和费用,致使责任不明、服务开展差,给管理带来困难,有时甚至放水养鱼,以罚代管。

四是相关部门之间政策法规不配套、不协调,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例如计生部门要求工商部门在办理营业执照时查验《婚育证明》,可工商部门要求只要有申请就必须办理,致使部门之间政策相互抵触,部门配合流于形式,基层齐抓共管难以落到实处。

二、建议及对策

1、要进一步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一是要充分发挥“两节”前后外出人口返乡的有利时机,进村入户对经常外流人员和有外出倾向的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提醒其外出时办理《婚育证明》;二是对外流未返乡人员,通过询问家属或亲戚掌握流入地信息,并及时与当地计生部门联系协查办证和反馈情况;三是在车站、码头制作醒目的固定标语,提醒育龄人群在外出前必须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四是及时开发有利于流出地协查的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软件。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流出人口办证率,为流入地更好地管理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依据。

2、强化流入人口查证验证工作。一是可采用将本人身份证复印件连同《婚育证明》邮寄到流出地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的方式,督促流出地办理《婚育证明》(来源:好范文 http:///)后寄回,以提高流入人口的持证和查验率,便于掌握流入人口的婚育史;二是充分利用流动人口信息平台,掌握其婚育史;三是强化对县内跨乡、进城务工等人员的监管,定期进行跟踪服务;四是签定《计划生育管理合同》和《房屋出租户监管合同》,进行严格的合同化管理和服务。

3、强化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严格考核评估。一是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使各级领导认识到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的重要性,从组织、机构、队伍上强化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二是要加大经费投入,使流动人口管理所需要的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并且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而逐年增加,使各级计生部门或流动人口管理机构有钱办事、有人管事,使流动人口享受到与常住人口一样的免费服务;三是不断充实流动人口管理人员,使各乡(镇)、社区均有专职流动人口管理员,便于业务上指导和责任制的落实;四是严格责任、严格考核和奖罚,要严把现居住地计划生育的关口,就必须把乡

(镇)、社区作为考核单位,制定详细的考核评估方案,并与负责人层层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责任,严格奖罚,从机制和制度上规范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4、相关部门要从高层抓好协调工作。要通过人口计生部门的协调,使计划生育工作从部门协调、配合上升为政府决策,使综合治理人口问题成为政府行为,在基层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地方抽调公安、工商、城建

、计生等部门人员组成流动人口日常事务管理督查办公室,在县级计生部门的指导下,专门负责抓督查、协调工作,并按照谁用工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谁的地盘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相关部门的责任,并定期检查、评比、考核,使流动人口的管理真正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其对策

第四篇:广州市外来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广东省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做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主要的成绩在于管理模式上由原来的单项管理向综合管理发生转变。文章以广州市为例,分析了外来人口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创新与政策调整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 人口管理 广州市

作为全国一线移民城市,广州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吸引着全国人民的目光。改革开放以来,在广州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坚持党委领导、政府牵头、公安为主、各方参与、综合管理的原则,着重抓好治安管理和劳务管理,形成以户口管理为基础,治安管理为重点,劳务管理为根本,其他管理相配套的工作机制,使广州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一、流动人口管理理论及重要性

人口迁移流动的增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目前,中国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迅速时期,在各种资源的市场配置中,要求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实行地区流动和产业流动。流动人口管理是社会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口再生产、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 年,《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将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确立为流动人口管理的基本制度,条例在取代 1999 年的旧条例的同时,名称也由“管理条例”变为“服务管理条例”,明确“居住证持证人在同一居住地连续居住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满七年、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符合计划生育政策、依法纳税并无犯罪记录的,可以申请常住户口”,是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一次深刻变革。参与起草讨论的省人大代表朱列玉认为,“改变还让外来务工人员有一种归属感,居住证有限度,控制总量地,慢慢地将部分外来人口变成户籍人口,在让外来人口有归属感的同时,也为广东未来的发展积蓄力量。”广东省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数以千万计的外来工告别“暂栖”的身份,进入“居留”时代,虽然推行“居住证”这一善举还不足以承载“户籍改革”一步到位的理想,但可

以肯定的是,它正在朝着理想前进的路上。它以一字之差突显政府理念之变,以九项服务承诺让流动人口享受“准市民待遇”。

二、广州市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当前广州市外来人口有这样几个特点:(1)从龄结构看,年龄趋向年轻化,其中青壮年占大多数,未成年人、大龄劳动力少 ,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已婚与未婚比例基本持平,如果以20—25岁为结婚的年龄界限考虑,则外来人口中未婚的年龄密度更大,这说明婚姻与家庭是影响外出务工的一个重要因素。(2)从学历结构看,外来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这也是影响外来人口在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3)从来源结构看,仍以外地外来人口为主体 ,省际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影响外来人口流向的主要原因。

(一)广州市外来人口的就业问题

(1)就业渠道多样,但有组织外出较少,以自发式独立就业为主。广州市外来人口主要是根据同乡和朋友介绍来打工的,通过职业中介机构介绍、用人单位直接招工、通过招聘会获得工作的人数相对较少。(2)职业技能单一。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绝大多数外来人口仅接受过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占大多数;有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的人数较少。(3)从事的行业分布广泛。大部分布在制造业,其次是服务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4)流动性较高,平均就业时间为2年左右。

(二)广州市外来人口的权益保护问题

(1)对于外来人口来说,尽管工作强度很高,但外来人口的工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据广州市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统计,2010年上半年,广州市的外来人口平均收入约1343元/月,明显低于社会平均工资。 (2)休息休假难以得到保障。外来人口在法定假日有休息的不足一半。(3)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目前广州市小私营企业较多,管理上相对不规范,企业主为减少成本,通常以口头协议代替书面劳动合同。 (4)劳动安全保护差。外来人口就业的许多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劳动环境较为恶劣,企业劳动安全保护措施相当有限。 (5)劳动权益保护不到位。外来人口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劳动法律知识相对缺乏。

(三)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关于外来人口子女上学问题,广州市政府于2004年下发了《广州市人民政

府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以流入地区一级政府负责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从2007年起,广州市不仅减免了外来人口子女借读费,且免了杂费,现在外来人口子女进公办学校上学只需交代办费(有住宿的再交笔住宿费)。上小学,代办费约100多元钱,上中学,则大约200多元钱。不过,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外来人口子女所需缴纳的费且则远远大于这个数字。所以现在广州市的外来人口都非常渴望子女能进公办校就读,但由于公办学校太少,还有很多外来人口子女进不了,政府正在调整本区的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和中小学建设计划,抓紧落实建设的配套资金,建成和正在筹建一部分小学。但外来人口子女上学难仍是一个突出问题。

三、现阶段广州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理念不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

人口管理是基于对人口问题的价值判断、服务于特定的人口发展目标的,对人口事件或人口行为实施的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城市政府和管理部门进行人口管理的一个主要任务是,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对人口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调控和干预,在全社会营造出稳定、协调的秩序,维护社会公平,保证城市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人口管理的理念理应服从这一目标。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使进入城市的外来工难以转化为正式居民,只能以暂住人口形式滞留城市。外来农民工与城市户籍人口之间政治、社会和经济地位的明显落差,导致了城市社会中“新二元结构”的出现。城市内部的“城乡分治”以及由此导致的利益分配不均衡格局,集中表现为对户籍人口利益的过多保护和对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的不到位和制度缺失。尽管与户籍相联系的多种社会福利待遇的不合理附加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目前的城市人口管理思路也是基于当前人口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做出的政策选择,但地方政府对户籍人口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和针对流动人口的带有歧视性的政策及管理手段,使正常的管理逻辑遭到破坏,有悖于社会公平目标,也不完全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管理机制不符合“齐抓共管”格局

广州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也确立了“党政领导、部门指导、区县管理、社区为主”的人口工作机制,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管理职责界

定不清、多头管理,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等问题,造成了政府有效资源的浪费。部门间协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高。以人口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为例。一般来说,人口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程度越高,其发挥的效用就越大。长期以来,作为公共资源的广州市人口信息基本上由各职能部门独自享有。公安、民政、劳动、卫生、计划生育等部门均建有各自的流动人口信息库,但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权限等方面的问题,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协调与合作,未能发挥各部门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虽然各部门分别从本部门管理角度采集信息,进行数据信息系统建设,但有相当一部分信息(特别是基础性信息)是相互交叉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流动人口管理的设施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管理法规不符合“实用可行”原则

主要是体现在立法滞后,导致管理的被动和无序。我国关于流动人口的立法,是地方立法先行,全国性立法滞后。 最初关于流动人口的立法,是为了解决人口流动带来的计划生育管理问题。如最早的市一级的流动人口立法是上世纪八十年的 《广州市外来人员计划生育管理暂行规定》,最早的省一级的流动人口立法是上世纪八十年末的《广东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据统计,从1987 年至 2002年,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 38个地级市制定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法规。在此基础上,1991 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而对于外来流动人口的其他相关问题,到现在仍没有统一的管理法规。有关部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往往因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出现不愿管、不敢管、管不了等管理被动和无序管理现象。另外广州市流动人中管理工作中也还存在执法不力,监督不严现象。由于执法者自身素质不高、执法不力,侵害外来人员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由于种种原因,流动人口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法治意识还不尽如人意,部分管理人员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地位和作用没有较为正确的认识,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加之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执法权常常被滥用,外来流动人口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四)管理方法不符合“科学高效”目标

当前流动人口管理方法上还有防范式管理理念和模式,这种管理方式已不适合社会发展要求,有悖流动人口管理“科学高效”的管理目标。原来我国城市外

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一直侧重于防范式管理,通常从整体上把流动人口当作一种破坏性因素来管理, 防止这部分人危害城市已有的社会秩序,往往忽视了保护、教育、服务等管理的重要职能。防范式管理的理念也明显地带有歧视流动人口的成分,不利于调动外来流动人口的积极性,而且容易激发矛盾,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各地的外来流动人口正在不断增加,他们对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改变对外来流动人口的防范式管理,而注重服务、法治化管理,加强管理的保护、教育、服务等职能。

四、广州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导致广州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重“打击”轻“服务”管理观念不适应流动人口管理新要求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对流动人口的看法是消极的,他们过多地强调流动人口给流入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效应,“简单地把流动人口视为城市的不稳定因素和‘城市病’的根源,把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活、就业活动称为‘盲流’”,而较少考虑其对流入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效应。在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中,“预先假设管理对象对主体或他人有危害的危险行为”。因此,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主体强调的是防范和管理,注重限制与控制甚至打击,注重治安管理和整治打击,对如何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加快建立服务和管理的长效机制等认识不够,“各级政府管理机关公安、劳动、工商、计划生育等在行使管理权时,基本不考虑流动人口有什么利益和要求,而仅仅关心收费和巧立名目罚款,”没有从整体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和服务政府的理念。

(二)重“各管”轻“共管”管理体制不适应流动人口管理新局面 人口管理工作涉及公安、教育、市容、计生、房管、卫生、工商等众多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相互之间既有“各管一段”互不衔接的问题,又有“共管一段”责任不清的问题,齐抓共管、综合执法的工作合力尚未形成。单凭公安部门唱“独角戏”, 既管不到位也很难管好,当然警力不足一直是个困扰广州发展这一问题的难题。流动人口分布在各行各业,其管理与服务涉及到治安、交通运输、城市管理、工商税务、劳动与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各个方面。广州为解决流动人

口管理与服务问题,各个部门都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也做过了各种努力,但由于缺乏协调机制,公安、劳动、计生、工商、房管等部门之间基础设施不能共用,相关信息不能共享,管理与服务工作难以同步。这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而且各部门工作难以形成合力,甚至互相“制肘”,使各项政策和公共资源没有充分发挥预期作用,从而导致流动人口的问题越积越多,甚至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重“制定”轻“操作”管理法规不适应流动人口管理新发展 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要求任何社会管理活动都必须依照法律的要求进行,但首先是有法可依。广州市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过程,先后出台了一些相应的管理法规,如《广州市流动人员管理规定》《广州市出租屋及租住人员管理暂行规定》,等等。但这些地方性法规没有与其它法规做到很好的衔接,目前,涉及流动人口管理的法规、规章的主要执行机关为公安、劳动、规划国土、城管、计生等十多个政府部门,虽各部门都有部门法规,但对部门之间如何协作和配合却未做出详细的规定。由于有些法规、规章在制订时未注意相互衔接,造成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在实践中不能满足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遇到实际问题通常无章可依,而且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做法不一的现象,缺少规范化的准则,使得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未能落到实处。

(四)重“静态”轻“动态”管理方法不适应流动人口管理新趋势 改革开放之初,广州外来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以社会型和文化型为主。1984年以后,随着国家有助于人口流动和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的颁布实施,流动人口规模呈现明显的扩张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州区的外来人口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型流动人口成为主体,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静态人口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外来人口在规模和形态结构上所发生的变化。上个世纪80年代,广州地区外来人口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治安管理部门,基层管理力量十分薄弱,对外来人口的登记管理主要依靠外来人口的自觉,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当时政府对外来人口管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估计不足,也缺乏明确的管理目标和管理计划,因此,在管理上表现为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的被动应付,以及伴随问题积累而进行的大规模阶段性运动式整治。原来这种以“静态”人口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流动人口管理的新趋势。

五、优化广州市流动人口管理模的建议

(一)加强“以人为本”流动人口管理理念

人口管理是基于对人口问题的价值判断、服务于特定的人口发展目标的,对人口事件或人口行为实施的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城市政府和管理部门进行人口管理的一个主要任务是,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对人口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调控和干预,在全社会营造出稳定、协调的秩序,维护社会公平,保证城市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人口管理的理念理应服从这一目标。

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它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大问题。传统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强调的是“防范”,注重对流动人口的限制和控制,注重治安管理与整治打击。这一管理理念不仅不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趋势,而且也无法实现对流动人口的宏观调控和有序管理。法律制度不仅是社会强制力的体现,同时更具有倡导社会文明,引领观念进步的作用。“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一个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观念和素质,法律制度应该引导和强化这种观念。我国宪法把“尊重和保障人权”确立为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的实现还需要具体法律将之具体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当代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立法的起点和归宿。这就要求管理部门在制定有关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法制的过程中,要转变理念,真正以人为本,体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态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保障。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立法贯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社会公平或社会正义,以体现政府对每一个公民的平等关怀,即对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立法不是以维护流动的有序性为目标,而是以为其创造平等、公正、自由的环境,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为目的,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由管理主导式向服务主导式转变,使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工作生活得安宁愉快。

(二)形成“齐抓共管”流动人口管理合力

广州市流动人口管理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公安、房管、劳动保障、工商、人口计生、卫生等职能部门动员协调全社会的资源,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需要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科学界定与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对各部门所掌握资源状况、管理权限、职能发挥,以及部门间信息交错关系进行系统分析,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流动人口管理

的合力机制,促进人口信息共建共享。

广州市人口综合调控领导小组统领全区人口管理和相关政策的综合协调工作,这种综合管理与服务模式己初见成效,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该机构的权威性,提高其综合协调和运作能力,在该机构的领导协调下,各个系统和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合力。首先,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管理思路,摆脱防范腔制型的管理方式,重新界定公安部门在人口管理中的职能定位,将人口的社会管理权回归基层政府和社区。其次,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

(三)完善“实用可行”的流动人口管理法规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因为在所有的国家机关中行政人员数量最多,对人们群众的影响最大。要想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使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工作走向法律化、制度化,首先必须有完善的相关法规。因此,在制定流动人口管理的行政规章时,应从广州的实际出发,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切合实际的具有操作性的地方法规,着力做到在实际问题时有法可依,有程序可循,又符合大的关于流动人口管理的方针政策。严格约束相关管理部门的权力,将这些部门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权力和义务统一起来,从而将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首先,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要从广州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出发,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和与这些政策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并加大对相关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其次,对于一个已经实施的政策,要加大宣传力度,在相关职能部门与流动人口之间建立比较通畅的告知通道。这样就不会出现相关部门出台了很多政策,但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受这个政策影响的流动人口仍然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政策的局面。

(四)构建“科学高效”流动人口管理系统

信息化管理是实现科学高效的人口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以通过IC卡进行网络化人口管理,可以优化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打破部门层级的条线限制,促使政府组织资源和职能整合,促进人口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有利于实现流动人口管理的规范统

一、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另一方面,“一卡式”管理可集户籍、劳动力、计划生育、出租房屋、工商税务、社会保障、治安

管理等多种职能于一身,有利于促进人口信息资源化,提高人口管理效率,改善人口调查和统计质量,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全面可靠的基础性资料。

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提高效益的原则,积极采取措施,全面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努力提高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流动人口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玲、欧阳慧、陈耀森、林文生,《大城市流动人口特征及管理:以广州为例兼与北京、上海比较》,人口研究,2001年第2期。

[2].玛晓英,《城市人口规模调控政策的回顾与反思——以北京为例》,《人口研究》,2005年第5期。

[3].顾骏,《关于上海流动人口管理的深层次思考》,《城市管理》,2005年第2期。

[4].宗原,《办居住证比例较低 上海加强实有人口管理》,《解放日报》,2009 年4月25日第?版。

[5]. 廖世同,廖世添,《广东省人口流动趋势及其导向》,《中国人口科学》,1989 年,第 6 期

第五篇: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0-06-29 18:19:29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

**市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和能源基地。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我市投资兴业、务工经商,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服务管理机制相对滞后,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外来人口处于盲目、无序的流动状态,其违法犯罪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必须积极探索流动人口服务

管理的新模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服务管理工作,确保我市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市流动人口的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有流动人口约两万人,核发暂住证九千余人,占48%左右。我市流动人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来源广泛,农业人口比重大。外来人口涉及全国所有省份,农业人口比重大,占81%;青壮年和男性比例高,占74%。二是居住时间短暂,从事职业多样化。他们主要从事建筑、运输、贩卖、餐饮、服务、加工、收旧等职业,大多是城里人不愿干的苦、脏、累、险行业工作,还有部分无正当职业,从事拾脏扒荒等。三是居住点分散,居住环境较差。大多数流动人口居住在个体小旅店、施工工地的工棚、居民出租房屋内,居住环境较差,且多以同乡、同族等关系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以地域为纽带的“民工群”。四是文化程度不高,收入普遍较低。五是违法犯罪活动比较

突出。近几年抓获的违法犯罪嫌疑人中,外来人口占62%左右,抓获的犯罪团伙中,外地人组成的团伙占56%。

二、当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我市建立了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设在公安机关户政管理部门。但在具体工作中存在“五缺”问题。一是缺乏制约措施。流动人口管理没有纳入基层政府任期目标,基层组织缺乏具体明确的管理职责、任务和指标,检查、制约措施不够。二是缺乏专职管理队伍。长期以来形成了公安派出所独家管理流动人口的局面,但公安民警和专职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制约了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缺乏协调配合。流动人口管理涉及公安、工商、劳动、税务、民政、交通、城建市容、计划生育等许多部门,由于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配合,造成资源信息不能

共享,综合治理效能不好。四是缺乏服务意识。行政管理部门对流动人口管理多,服务少,致使有些用人单位对流动人口管理有抵触情绪,不配合、不支持甚至逃避正常检查的现象时有发生。五是缺乏经费保障。以前流动人口管理所需经费依靠收取的暂住人口管理费。取消收费后,因地方财政困难,工作经费无法保障。

(二)流动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流动人口的特点是流动性大、居住分散。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加速推进,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再加基层派出所工作任务繁重、警力资源短缺等因素,造成流动暂住人口在部分辖区内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情况。

(三)流动人口成份复杂,难以管理。流动人口中有一些流窜作案分子隐藏其中,利用流动这种方式伺机作案;有的染有恶习或在原籍多次受过打击,为逃避公安机关的管理和控制,借流动

改变环境。这些不安定分子不易被发现,旅店、出租房主也无法辨其良莠,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遇有适宜的环境或条件,便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四)流动人口管理措施不够到位。按规定,流动人口在一地居住七天以上要到派出所登记。如果在一个地方只停留了两到三天,实际上处于失控脱管状态。还有的流动人口刚办理了登记,有可能又流动到别的地方去了,完全不受制约。加之少数业主为少缴或不缴社区居委会规定的卫生费和税务部门征收的税费,瞒报、漏报出租房屋和暂住人口登记。至于不办证者,公安机关既无法掌握,更谈不上管理,故失控面较大。

三、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加强和规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是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

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牢牢把握“构和谐、促发展、保稳定”这个大局,以“齐抓共管、优化服务”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不断理清工作思路,优化政策环境,积极探索实践服务管理新模式,努力在工作中实现“四个转变”。

(一)提高认识,健全机制,由公安机关唱“独角戏”向“大管控”转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作。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作为党政领导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由公安机关唱“独角戏”向“大管控”转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各部门齐抓共管、社区依法自治、群众广泛参与的新格局,推动涉及

上一篇:劳动者就业登记表下一篇:老公有外遇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