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之探析

2022-09-11

我国目前仍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 受社会失范、文化冲突、价值多元等因素的冲击, 我国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许多方面顿感茫然、无所适从, 无法在多元文化和取向中做出正确抉择。同时,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 高校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教育, 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教授他们生存于现今社会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这毫无疑义是正确的。但是在这种教育观念下, 又极易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淡化和漠视、自身人文素质的缺失。具体表现在:民族意识淡化, 享乐主义抬头;缺乏团结互助精神, 社会公德表现较差;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缺乏诚信的行为屡见不鲜;乃挫折能力较差, 心理脆弱敏感……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既保留了中国传统中注重人的德性培养的方面, 又带有现代西方思潮中反科学主义、反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的色彩。具体来讲, 不仅表现为拥有丰厚的人文知识, 更表现为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文化气质。因此, 努力提高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 可使学生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 有力地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自身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也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成长和社会效益的实现。

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 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当然, 更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研究并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重塑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进程不断深入,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 人们对西方社会的了解也更加宽泛, 许多大学生对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及其一切成果崇拜有加, 甚至认为西方文化就是先进的文化, 中国文化则代表迂腐、落后。这种崇外思想, 在与学生周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中使得学生在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等方面更加无所适从, 人文素质缺乏。

为此, 首先我们要重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树立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辜正坤教授曾指出, “西方文化作为一种整体, 是一种有价值的文化, 值得借鉴的文化, 但是相对于东方文化, 尤其是中国文化, 它是有内在致命缺陷的文化, 它不从根本上借鉴东方文化 (尤其是其传统的道德规范体系) , 它就必然走向灭亡。”[3]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高明。事实上, “中西方文化都是依据具体的先天的自然条件及后天的人性因素而互动互构发展起来”, 都是平等的, 各有优劣。“没有西方文化近现代发展, 古代东方文化中的诸多深刻的思想和命题将很难得到证实和理解。没有东方文化的开拓和启示, 西方文化将误入歧途而无法自拔。”因此,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应得到承认和重视, 我国的大学生、高职高专学生更应如此。

其次, 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 它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等都有深层次的影响。可以说,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我们要高度重视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精粹, 正确引导学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从而提高其人文素质, 养成其高尚的精神品格。

2 重新审视网络环境, 创设人文素质教育新契机

互联网, 以其全球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点, 已深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 也引发了当代大学生诸如价值观念混乱、道德行为失范、诚信减弱、情感冷漠等人文素质缺失的问题。然而, 网络也因其独特优势为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手段和平台, 并与传统形式下的人文素质培育方式完美地互补、融合。

一方面,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型教学手段, 使我们的人文素质的教育形式更加灵活开放, 教学手段广泛多样。通过文字、图片以及声像、音视频等手段表现课程内容, 加以及时的信息反馈和良性的师生互动, 使得人文素质教学更立体化、人性化、多样化,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

另一方面, 借助网络充分拓展人文素质培养的平台和渠道。具体来讲, 可以借鉴香港中文大学研制的VISOLE“虚拟互动学生为本学习环境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应变和耐挫能力。鼓励学生可以自行组织, 用虚拟图书馆、FTP、VOD等收集资料, 定期就某个科技人文热点问题, 在公共聊天室里进行讨论, 利在公共区展开答辩, 使个人和群体意见相互碰撞、融合。师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共筑人性化、个性化的网络空间, 如开设网上BBS专题讨论区, 师生加强交流, 并就学生的人生理想、情感等进行探讨。开设民族传统文化、校园传统与精神的专题讨论区与辩论赛、论文赛。

3 优化人文素质课程, 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长期以来, 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在教材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战略安排, 而且教育方法也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前者导致文化知识体系支离破碎, 文化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后者致使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步履艰难。我国当前的人文素质课程主要包括“两课”和人文素质选修课两大类, 优化人文素质课程必须从这两大类入手。

首先, 所谓“两课”, 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 它是全面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 是我们党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因而, 也是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灵魂。基于上述认识, 为适应新的形势, 我们要:

第一, 改革教材体系, 按照教学大纲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 重在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 交给学生一把思想“解剖刀”, 以训练和增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 改革灌输式的课堂授课方法, 尽可能地采取启发式、答辩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回答问题。并让学生从书本知识中走出来, 在社会实践中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邓小平理论的现实价值。

第三, 改革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的做法,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心得和实践写论文, 以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 在选修课方面, 我们要从民族发展的高度重视人文课程, 加大投入, 对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使其更加规范化、在序化和完善化。同时, 结合教学实践, 逐步认定一些成功的课程, 并有计划有目的地增补一些学生迫切需要的课程。比如, 要通过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最后, 我们要明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补充和拓展了“两课”中的内容, 两者是一种相得益彰的互补结构。同时, 加快“两课”和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以促进“两课”和整个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地发展。

我们相信, 在我们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下,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定能够获得根本性的提升。当然这也必定是一个异常艰辛的过程。

摘要:受社会失范、文化冲突、价值多元等因素的冲击, 以及高校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教育面临严峻就业压力时的职业技能教育取向的影响, 我国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素质方面严重缺失。因此, 从传统文化、网络环境以及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等方面入手, 大力拓展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平台和途径, 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自身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也将影响对我国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成长和社会效益的实现。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宋瑞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J].绥化:绥化学院学报, 2009 (2) :170.

[2] 居亚敏.科学与人文:对立还是融合[J].科技信息, 2009 (8) .

[3]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6, 4, 56.

[4] 陈曦, 杨艳萍.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探究[J].开封: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 :58.

上一篇:跨文化视角下中、英、日文化休克对比研究下一篇:油库技术与管理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