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3-01-09

第一篇:开发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开发建设蓬莱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几点思考

一、蓬莱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蓬莱是现代化海滨生态风景旅游城市,全市面积1128.5平方公里,46万人,城市规划以蓬莱城区为主体、东部开发区、西部西城临港工业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城市发展格局,旅游业、葡萄及葡萄酒业、港口型工业、汽车改装与零部件加工业为蓬莱经济四大支柱产业,2003年全市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6.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5亿元,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8661元,综合考核在烟台市排名第二,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57位,两年内上升了31个位次,是山东省位次上升最快的城市。

二、蓬莱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蓬莱位于胶东半岛最北端,坐落渤黄二海分界线,拥有蓬莱阁、蓬莱水城、戚继光故里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百个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蓬莱阁景区首批加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旅游业作为蓬莱市的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观光旅游已经达到成熟期。特别是近年来,旅游业已经成为蓬莱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据统计,全市年均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年均超过10亿元,占全市GDP的10%以上,对地方财税贡献率达到3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点。不仅如此,蓬莱旅游在整个烟台旅游业中也已经成为主角。据统计,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蓬莱市仅蓬莱阁、八仙过海口和刚开业不久的蓬莱海洋极地世界三个景区的门票收入就达到2000多万元,占烟台市所有景区收入总和的一半以上。

(一)蓬莱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蓬莱旅游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优势。一是神仙文化。蓬莱阁景区神仙文化特色鲜明,有仙神、道神、俗神、佛神,还有以丹崖、海岛、海市为内容的仙境,是典型的神仙文化集大成的景区,是蓬莱旅游的重要优势。以丰富而完善的神仙文化内涵为主,蓬莱阁、龙王宫、天后宫、八仙渡海口等系列景点,进一步突出了蓬莱阁“神”与“仙”的主题。二是港口文化。蓬莱水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海军基地,浓缩了我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军事价值。投资5亿元的蓬莱水城保护利用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2005年内即可完全恢复明代水城古军港原貌,同时增加水城内旅游活动内容、展现我国古代海军要塞雄风及发展史、再现和活化古代水军训练和生活场景等工程。三是精武文化。民族英雄戚继光祠堂及牌坊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完成了戚继光故里景区开发建设,整修、恢复了牌坊街、戚家大院、戚继光兵器馆,再现了戚继光故居风貌。这一项目的开发成功,不仅新增了一处高品位的旅游景点,也成为一处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国防教育基地。四是海洋文化。蓬莱拥有65公里的海岸线,有天然的海水浴场,3S优势极为明显,蓝天、碧海、沙滩及与其相连的田横山寨、田横环海栈道、黄渤海分界线座标、蓬莱阁西苑、兴瑞生态绿色庄园、海滨观光大道、文化广场、在建的投资4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最大的海洋世界项目等滨海景观,构成了蓬莱宝贵的旅游资源,加上近年来蓬莱将仙境历史人文景观与长山列岛的海岛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实现了与长岛强强联合,联手打造出“仙境之旅”精品旅游景区项目,开发了蓬长一日游、二日游项目,极大地丰富了蓬莱海洋文化内涵,较好地打造了这一山东乃至全国著名的黄金旅游板块。

(二)蓬莱观光景点众多。经过多年的建设,蓬莱已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蓬莱阁景区首批加入全国4A级景区行列。目前,蓬莱正在充分发挥特有的海滨、海洋、海岛和山岳等优势,全力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旅游转变。

当前,观光热点主要有蓬莱水城、蓬莱阁、戚继光故里、八仙渡海口、蓬莱海洋极地世界、兴瑞生态庄园、田横山寨、蓬莱阁西苑等景区(点),在建的景区(点)有妈祖文化公园、分时度假村、蓬莱村、艾崮山脉生态谷、瑞事临酒葡萄酒庄园、南王山谷葡萄酒庄园等项目,

从而以蓬莱为中心,汇集烟台、龙口、长岛等众多特色旅游景点,加上渤海南岸绵延百里的海岸线和固有的山海自然风光,自然形成了一个驰名中外的“人间仙境”海滨度假黄金旅游品牌。

(三)蓬莱区位优势突出。蓬莱处于国家环渤海经济圈南中端,系山东半岛城市群重点建设城市,属烟台规划的200公里沿海产业带最中心位置,各种资源富集,产业特色鲜明,交通四通八达,区位优势明显,具有中心旅游城市的潜质。境内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陆路交通十分发达,威乌高速、同三高速连接市区东西横过、南北贯通,并行有206国道、牟黄公路等,新建双向八车道的烟(台)蓬(莱)旅游观光大道将烟台到蓬莱通行时间缩短到30分钟,东到烟台机场仅用40分钟,南到青岛仅需2小时,西到济南仅用3小时。山航旅游机场已投入使用并有飞往大连旅游线路。沿海有中心港口4个,其中,蓬莱水城古称登州古港,与泉州、扬州、明州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港,蓬莱民港是蓬莱与长山列岛连接的旅游专用码港;蓬莱新港、栾家口港被国家批准为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打通了胶东半岛到辽东半岛距离最短的黄金水道--蓬(莱)大(连)、蓬(莱)旅(顺)客滚运输航线,与日本、韩国等世界大多数国家通航通商。黄(骅)烟(台)铁路从市郊通过,市区、开发区、西城临港工业区均设有站点,预计2006年内即可通车,为蓬莱海滨度假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四)蓬莱外部环境优良。蓬莱旅游业经营发展长达二十多年,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拥有深厚积累,特别是近几年,为了改善旅游服务环境,蓬莱投巨资倾力打造“人间仙境”旅游文化,全面加快“国际和平城”旅游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电力充足,通信发达,教育先进,文化进步,设施齐全,社会稳定,秩序良好,民风纯朴,风气高尚,发展海滨度假旅游得到了政府的全力支持和社会群众的积极响应,形成了热情、浓厚的海滨度假旅游发展氛围。同时,蓬莱在国内外也享有较高的声誉和良好的形象,正在通过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旅游协会、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等主办的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倾力打造“人间仙境”和“国际和平城”两块品牌。

(五)蓬莱旅游产业特点明显

纵观近几年来蓬莱旅游产业发展情况,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旅游投资呈现多元化。近几年,我市积极拓宽发展思路,面向社会,借助外力和民营资本合力开发旅游资源,做大旅游产业。先后邀请2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100多名专家教授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了研究论证,制定了《蓬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论证包装了70多个旅游资源开发项目,集中向外推介。继民营企业开发八仙过海景区一炮打响之后,我们又支持民营资本投资4.6亿元建起了国内最大的“蓬莱海洋极地世界”。目前,我市旅游业共吸引社会资金60多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投入的60%。

二是旅游形式不断创新。旅游业要保持吸引力,就必须不断创新,推动传统的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蓬莱阁西苑景区推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游园主题,让游客在大自然中尽情放飞心情;兴瑞庄园的海上水寨及农业产业园集休闲与观光于一体,受到喜好近郊游的城市居民的欢迎;蓬莱海洋极地世界的建成,更是对丰富我市冬季旅游市场,延长游客滞留时间,实现淡季不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是旅游格局日趋完善。除水城保护开发、新天地生活广场等数个投资过亿元的旅游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外,我们还配套引进了利群超市、滨海假日酒店、肯德基快餐连锁店、经典西餐等服务项目,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旅游格局。

三、蓬莱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旅游季节性强。受区位影响,蓬莱冬季时间太长,约占全年的1/3,旅游季节性太强,冬季大量设施闲置,致使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例。

2、旅游产业要素发展不均衡。一是在旅游业“六大要素”中,“购”、“娱”落后于“吃”、“住”、

“游”,六大要素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差;二是信息化程度低;三是旅游接待设备设施陈旧,升级换代的任务较重,缺少高档次的星级宾馆,与发展休闲度假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四是旅游企业无底线的竞争激烈,盈利空间越来越小。

3、观光型景点多,参与活动少。蓬莱业已开放和在建的旅游景点不少,但大多是观光型产品,静态的展示多,吸引游客参与的少,特别是能够产生巨大吸引力和震撼力、促使游客全身心投入、忘却自我、激起游客无限遐想和无限乐趣的参与性活动较少,产品结构较为单位。

4、市场结构畸形。境内游客占游客总量的95.6%,境外市场只占非常小的份额,发展很不平衡,在境内市场中,外省游客占90%,省内游客只占10%,开拓海外市场和组织本省人游蓬莱的促销工作做的还很不够。

四、开发建设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意义

1.可促进烟台地区旅游资源的结构优化,整体打造优质旅游产品。烟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大旅游的发展战略,各种投资主体纷纷投资旅游业,旅游业发展迅速,原有的旅游产品升级换代,一批新的旅游产品应运而生,旅游经济的确有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但体现烟台旅游整体形象的产品一直不是很鲜明。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开发建设,可以串起以烟台、蓬莱、长岛、龙口、莱州、招远等为主的烟台地区主要旅游精品,并延伸周边的旅游区点,为烟台旅游整体形象的打造发挥积极作用。

2.可促进烟台旅游形象的整体包装,利于宣传。旅游发展靠宣传,旅游形象靠包装。但宣传要讲究整体定位,整体包装,才能出形象,出效果。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形成,可以较好地促进烟台旅游产品的整体包装。用这条旅游线,包装起烟台的主要旅游精品,在国内外进行宣传促销,烟台旅游的整体形象必将日渐鲜明醒目,更有利于宣传促销。

3. 提升烟台旅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旅游经济的大发展。近几年,烟台旅游业虽然发展很快,但与全国旅游形势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为了站稳市场、提高竞争力,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开发建设,对于树立胶东半岛旅游整体形象,体现“魅力烟台”的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五、开发建设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建议

1.要注重做足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含金量。一是要保证旅游线上精品量大,品质精良。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对不够丰富的县市,或是虽然景点不少,但影响大、内涵丰富的精品少,旅游精品相对不多的地方,需要在规划、设计、定位等方面全力打造。二是芝罘、蓬莱、长岛、龙口等几个支点县市区要真正起到支撑作用,利用各自的旅游资源特色,搞好定位,成为这条旅游线上的亮点。比如蓬莱的定位应牢牢打在“人间仙境”和“国际和平城”这两张牌上,挖掘历史文化的底蕴和现代文化的魅力。尤其在历史文化挖掘方面,比如在蓬莱水城的保护开发方面,应进一步加大挖掘力度。芝罘、长岛、龙口等地也应根据各自的旅游资源情况,科学规划,高点定位,打造精品。着力打造好这几个环节,我们的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一定会成为一条著名的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有力地促进烟台地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并辐射全省旅游业的大发展。

2.要注重整体包装,整体宣传,组合促销。线路的打造,就是要将线路上的旅游精品连接起来,形成整体的形象,统一对外宣传。如果还要像以往搞单打独斗,就失去了打造滨海景观旅游线路的意义。滨海景观旅游线路上的9个县市区,尤其是芝罘、蓬莱、长岛等几个支点城市,更要联合起来,捆绑式组合,统一宣传。在各种宣传活动中,宣传品的制作,旅游说明会的宣介等,不仅打出一个地方的旅游品牌,同时要将线路上的其它主要旅游精品都加以宣传,以整体形象,制造轰动效应,提高影响力。从整个烟台市的角度来看,不仅要就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路进行整体宣传,整体造势,而且,各地在旅游活动的宣传促销中,更要注重打整体牌,打破地区界限,以整体的形象优势推向市场。光靠某一地的实力很难在市场上

站稳脚跟,要联合促销,实现多赢。同时,在宣传费用的使用上,各地也应树立一盘棋思想,克服各顾个的狭隘观念,集中有限财力,统一用于线路的精品宣传上。

3.要注重对滨海景观旅游线打造效果的动态研究,跟踪调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加以解决。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打造,目的是树立烟台旅游的整体形象,在旅游市场上树立品牌,但实际的效果如何?是否真的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加强对线路的跟踪调研,了解其实际成效。一是可以在主要旅游区点发放问卷,征集游人的意见。二是可以征求作为推出线路的主要力量的旅行社的意见,了解该线路的实际运作效果。三是要召集相关专家对此做进一步研究,查问题,找对策,使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定位更科学、更合理。

4.要注重相关配套设施的跟进。虽然滨海景观旅游线路上的交通、通讯、电力以及住宿设施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但随着旅游精品的推出、旅游热线的升温,以及旅游接待人数的不断增加,各种配套设施也应注重及时适应和满足旅游热线的需要。否则,热线热了,配套设施跟不上,反而会制约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一定要跟上打造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步伐,不能成为绊脚石。同时,还要注重打造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与树立“魅力烟台”形象的紧密联系。打造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目的,不仅在于整合和优化旅游产品,更重要的是推出"魅力烟台"的旅游形象,所以,在宣传推介时,应注重两者的内在联系,联合推出,不能割裂两者的关系,他们具有整体性,缺一不可。单拿出任何一点,都是不完整的。

5、注重联合,广域开拓。要确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做好胶东大旅游文章,号召各旅游景区(点)联手开拓旅游市场,进行整体促销,共同促进旅游业区域性发展。建议上级部门抓好烟台、青岛、大连、威海、长岛、龙口等胶东地市旅游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的团结和联系,依托环渤海的有利区域,大力开拓旅游市场,促进区域间的行业合作和共同发展。特别是长岛县,海岛旅游环境独具特色,是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之一,但交通不便,接待设施较差,开发资金短缺,严重影响了度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建议成立跨区域度假旅游协作区,实行资源共享、信息共享、资金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从而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进一步做好“大旅游、大发展、大市场”的文章。

6、拾遗补缺,逐步完善。蓬莱旅游在胶东已经发展为“领头羊”位置,但是旅游淡旺季明显,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客观问题。建议从两方面进行解决:一是立足现实,加强蓬莱度假设施建设。尽快形成区位度假优势,上级部门实行政策倾斜,集中力量打响某一块海滨度假品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掀起全省海滨度假旅游新高潮。二是要探索适合当地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请专家设计出内容丰富、四季适宜、填补淡季、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和度假设施。

7、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确定度假区内文物景点的合理接待量与最大接待量,控制蓬莱阁景区游客进入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增设一些好项目、好产品,以缓解当前蓬莱阁景区客流量过重的压力,解决局部景区承载力过重问题。在保护旅游景区的自然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旅游业。

第二篇:对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精)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矿业发展

——对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国土资源局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矿产资源在为社会创造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生态破坏、浪费资源、环境污染等负面问题日益突显,以及受利益驱使、利益分配不合理等因素,安全事故、社会矛盾等日趋增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较大压力。近年来,各级政府相应出台了一些关于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规定,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矿产资源开发中损失、浪费现象仍十分严重,在管理上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此,我就以元阳县当前在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谈一点浅薄的看法。

一、元阳县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基本现状 (一元阳县基本情况

元阳县地处云南南部,红河南岸。全县国土面积2189.88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137个村(居民委员会,976个自然村,总人口3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94.7 5%。世居哈尼族、彝族、汉族、傣族、苗族、瑶族、壮族七种民族。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17亿元,农业总产值65051万元,农

村经济总收入66348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82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802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52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O 元。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

(二矿产资源现状

元阳县是一个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县市之一。目前,已知矿种15种、矿点(床达80余处。金属矿产有:铁、铜、金、铅、锌、银等,非金属矿产有石墨、水晶、蓝晶石、石膏、高岭土、大理石、矽线石、粘土、石棉等十余种。已开发利用的主要

有:金、铅、铜、银、铁、石膏、大理石、粘土等。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为:铁矿石287.95万吨,铜矿石1317.26万吨,铅矿石192.70万吨,金矿石183.11万吨,伴生金矿石204.78万吨,伴生银矿石2.84万吨,石膏矿石1020.05万吨,建筑用石料灰岩矿石3.5万立方米,砖瓦用页岩矿石21.08万立方米,砖瓦用粘土矿石37.21万立方米,建筑用角闪岩矿石21.13万立方米,饰面用大理岩矿石215.88万立方米。铁、铜、铅、锌、金、银、石膏、大理石、石墨、矽钱石、宝玉石是我县的主要矿种,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其中:金、石膏和石墨是我县的优势矿种,黄金矿收入又是我县矿业收入的主要来源。石墨储量在红河州排列第一位,石膏排列第2位。

(三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截止目前,元阳县境内共设臵采矿权29个,其中小型规模: 金矿3个,铁矿4个,石膏矿8个,大理石4个,铅矿1个,铜矿3个;小矿规模:砖瓦用页岩、粘土3个,建筑石材3个。探矿证51个,其中:探金14个,探铜12个,探铁16个,探铅锌9个。

二、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矿产资源开发虽已初具产业规模,但因开采无序、经营粗放等原因,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认真贯彻矿产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积极强化措施,标本兼治,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矿产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法律法规不健全,矿产综合利用优惠政策不到位。贫富兼采利用的低品位矿石、开展综合利用回收的共伴生有用组分,由于这部分资源的回收利润很低甚至还需资金补贴,税费收取按量不按质,按开采量计收,加大了利用成本,搞综合利用反而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综合利用资源

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导致采富弃贫。关于矿业“三废”等二次资源的收集、回收等相关政策尚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界定。

(二体制不够完善。现行的《矿产资源法》规定,省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拥有绝大部分优势或急需矿产资源的审批权,但对矿业权的日常监管职责却在基层,导致了审批权与监管权的分离,审批机关和监管机关的责、权、利相互脱节,形成了“有权管的无权批,有权批的不监管”的局面。另外,国家出售矿产资源收益的费率标准是法定的,不能随便变动,致使不同质量的矿产资源以同一种价格出售,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三矿业结构不合理。矿产资源回采率、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低。中、小型矿山企业综合利用程度比较差,大部分小型矿山企业和小矿山根本不进行综合利用,不能做到贫富兼采,共生、伴生有用组份综合利用指数低,有用部分回收少,多种有价伴生元素没有得到充分回收利用。

(四规模优势不明显。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手段和生产装备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少,没有形成产业链,企业小而散,致使现有的矿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尚未形成集约发展和规模优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突出。

(五资源和环境破坏严重。私挖乱采、采富弃贫、采易弃难、越界盗采,企业规模小,生产经营粗放,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矿产加工总体上还处于销售原材料的初级阶段,资源消耗高、成本高,效益低下,资源浪费严重。法律意识、环保意识淡薄,滥采乱挖、乱堆乱放,植被、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废渣、废水、有毒有害气体未按环保达标排放,水质污染、农田受损、水

土流失现象突出,次生地质灾害增多。资源和环境破坏严重。

(六监管机制待完善。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文件,但从目前的实际运作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执行不力,督促不严的问题。特别是对以采代探、圈而不探、乱采滥挖、超层越界、非法买卖矿权等违法行为缺乏有效

的监督管理手段和上下联动机制。民爆物品、危险化学物品及矿山用电的管理也还存在漏洞。

(七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单位、乡镇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认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是国土资源部门的事,没有形成良好的协作和联动机制。在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文件精神方面还存在认识偏差,畏难情绪突出,等待、依赖思想较为严重。

(八矛盾纠纷日趋增多。受利益驱使,相互争抢资源,以及企业主与当地群众利益分配不合理等因素,矛盾纠纷日趋增多,安全隐患突出,维稳压力不断加大。

三、对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意见、建议

针对我县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中,通过开源、节流、增效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根据我县矿产资源特点和综合利用现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

经济提供法律保证。 经济提供法律保证。进一步健全完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方面 的法律法规,出台促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刺激企业 提高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明确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回 收率的要求。明确矿山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依法管理、有序开发的 规定,明确尾矿等矿山固体废弃物的所有权和开发权,以及对资 源化、无害化、最小量化及开发利用的界定。

(二)进一步理顺矿业权的审批体制。调配中央、省、州、 进一步理顺矿业权的审批体制。 理顺矿业权的审批体制 县之间的利益,引导矿产资源审批逐步走向市场化。通过市场机 制调节,实行矿权分级管理,将小型的、分散的、有市场前景的 矿业审批权适当下放到州、县,使矿业权审批和监管真正有机地 衔接起来,真正实现权责对等。矿产资源补偿费应由市场机制来 决定,由中介机构对具体矿山进行评估,根据矿石品位、开采条 件等因素,确定每个矿山企业的资源补偿率。不断规

范“两权” 市场,探究合理分配办法,推行“两权”有偿出让制度,减少行 政审批和协议出让,加大招、拍、挂力度,搞活“两权”市场, 做到统筹兼顾,量权度益,权责对等,公正合理。

(三)合理调控矿业结构和布局,整合资源,发展矿产品精 合理调 结构和布局, 整合资源, 发展矿产品精 深加工。 深加工。一是优化布局,构建产业集群。按照规模发展、集约经 营的要求,从节约资金、避免重复投资、减少企业负担的角度出 发,引导加工企业分布在水、电、路便利,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 地方,着力延伸产业链,引导产业内部分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打造集约化、高效益的产业集群;二是加快资源整合步伐,走规 -6- 模化发展之路。引导小、散的矿山组织起来,采取联营重组等方 式,联合办矿、规模经营,做到统一规划、开采、加工、销售和 缴纳税费,从而使矿产开发走向规模化发展之路。按照扶优扶强 的原则,鼓励大集团、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实施收购兼并,进行规 模化投资和低成本扩张,实现矿业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 变。今年,我县引进云锡集团公司对境内的铅锌矿资源进行整合, 已初见成效;三是引导和支持企业进行精深加工,努力实现由出 售原矿和初级产品向加工产品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 节约型经济、循环型经济,扶持废渣、废料再利用加工企业,给 予政策倾斜、税收优惠,为县域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四)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一是加大治乱力度。针对大矿小开、一矿多开、滥采乱挖等问题, 要把开发秩序比较混乱的地区作为重点,把难以规划开采的矿区 作为难点,进一步加大治乱力度。要结合矿业开发秩序整顿和规 范工作,对已发放的采矿证进行清理,属禁采区内的矿山一律关 闭,依法注销证照;属限采区或可采区内、达不到核定规模不具 备办矿条件的,予以关停整改;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 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三废”排放,废石要有序堆放、 建好拦石坝,废渣要有专用场地堆放,废水要净化处理、循环利 用。控制林地使用面积,防止水土流失;三是加强恢复治理。按 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 则,建立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强化矿山企业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 -7-

意识,监督矿山企业增加环保投入,完善环保设施,最大限度地 减轻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推动矿业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矿业。

(五)推动矿业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矿业。在矿产资源的开 发利用中,切实倡导绿色矿业,发展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作为 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作为从粗放走向集约高效的必由之路,作为 资源节约战略的一种新的理念和技术路线。不单纯是简单地降低 资源消耗,而且还要使资源尽可能地得到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促进绿色矿业发展。 树立“绿色矿业”观,坚持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从产业入手,在矿产资源的开采、生产、废弃等环节,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

(六)加强监管,积极探索促进矿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机制。 监管,积极探索促进矿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机制。 一是加强日常监管和整治力度,维护矿业秩序。执法部门要依法 加强日常监督,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类矿产资源违法 行为和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二是建立健 全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各级各部门要解放思想、打破观念,不 能简单地把维护矿产资源秩序看成仅地是国土部门的事,部门之 间要加强协调联合,形成协管机制,杜绝推诿扯皮现象;三是完 善矿山民爆物品、供、用电审批制度。实谁负责”原则,严行多 部门把关和领导签字负责制,坚持“谁签字、格审批程序,从源 头上控制和遏制非法开采行为的发生;四是积极探索促进经济社 会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动员企业多为当地建设作贡献,形成一 -8- 个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

(七)进一步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实行 进一步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 保证金分段缴纳机制。企业可先缴纳经属地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按 矿山企业实际工程核算首采矿段的保证金,首采矿段的矿山地质 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验收合格后,交存的保证金可以结转为下一 开采段的保证金。各矿段保证金的数额由属地县级国土资源部门 根据开采设计和实际工程分别测算(跨县域的由地州级国土资源 部门负责,跨地域的由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 。保证金分段缴纳 机制,对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针对矿业资源开发管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须要进 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看待开发现

状, 重新认识资源家底,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调整矿业结构和布局, 选准开发重点,科学规模发展。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必 须遵循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和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 发中保护”的原则,不断健全和完善现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管 理制度,以科技兴矿,发展先进生产力,依法治矿,实施法制化 管理,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把资源优势转为效益 优势和经济优势,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9-

第三篇: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如何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07的重点调研课题,也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方向。近日,我们实地走访了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等项目区,与项目区的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深入交流,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掌握第一手资料。另外,组织各市(县)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具体负责同志召开专题座谈会,探讨研究,对无锡地区如何开展好新时期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了一点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国家农发办的调研课题积累一点数据。

一、“十五”期间无锡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显著成效

“十五”期间,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以土地治理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五”期间,无锡市共改造中低产田21.5万亩,基本解决了农田的抗旱排涝问题,为稳产高产提供了基本条件,也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惠山区阳山镇通过连续几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治理,逐步建成为一个水蜜桃种植面积超万亩,林、渠、沟、路等设施配套齐全的农业生态镇,水蜜桃面积从03年前的0.35万亩扩大到3.17万亩。水蜜桃产量逐年提高,2007年预计达1.35万吨。平均亩产值从2002年的7200元,提高到现今的1.1万元。可以说是农业综合开发赋予了阳山水蜜桃新的活力、新的发展机遇。

二是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市共建设经济林、蔬菜、药材面积约16万亩,建设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服务项目12个,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宜兴市利用丘陵山区项目,有效推进产业化经营,突出培育茶叶、毛竹等丘陵山区重点产业。通过培育,茶叶种植效益不断提高,亩均效益达3000元左右,以名特茶为主打产品的盛道茶业、乾元茶场、岭下茶场等茶叶企业的亩收益达8000元以上;毛竹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全市竹制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5家,竹地板、竹窗帘等竹制品年产值达5.5亿元,原竹价格也由15元/担上升到30元/担。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三是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培养现代农民为重点,不断提升农业产业水平,发展改造农业。建设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项目周边地区生产水平的提高。江阴市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推进了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全市阳光、华西、霞客等八大园区中有六个得到开发资金扶持,改善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设施,实现了园区规模的扩展和质量的提升,推动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同时,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到2006年底,农业综合开发共组织农民培训3.5万人次。

二、无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无锡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有关“三农”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化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方略,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抓手,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措施,积极开拓创新,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无锡共有耕地面积239.1万亩,其中基本农田193.2万亩。2006年,全市农业占GDP的比为2%;完成农业总产值101.13亿元,农业增加值5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03%和6.3%;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880元,增长10.9%。现代农业建设呈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是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坚持以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企”为抓手,全力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全市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30万亩,其中亩效益在5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达13.64万亩,10000元以上的4.7万亩;建成农业特色镇

38个、特色村281个,积极推进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规划区集中,2006年,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例达53%以上。

二是农产品质量建设有了新突破。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牵头组织成立了绿色食品行业协会,强化了农产品生产监管、农产品检测等各项工作,全市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10万亩;新增无公害农产品50个,新认定绿色产品62个,有机产品6个;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基地累计已达117万亩,无公害农产品242个、绿色食品142个、有机食品21个。农业品牌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培育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02只。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组织制订省级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农产品标准)17项,市级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66项,已建成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开拓新局面。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综合创新试点,2006年成功启动锡山区现代农业开发园区项目,建成高标准蔬菜大棚5万平方米,万亩水稻田平整项目基本完成,园区建设初见雏形,设施化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坚持以良种良法推广和农民培训为重点,深入实施农业品种、技术和知识“三项更新”工程,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8.6%。

四是农业市场化迈出新步伐。成功举办2007中国无锡现代农业博览会暨一村一品发展研讨会,农博会期间,农产品展示展销吸引了35万人次城乡百姓参与,实现农产品销售300万元;签订“三资”合作项目73个,签约总金额36.42亿元人民币,6600万美元。各市(县)区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在以节促农上做文章,先后举办了无锡阳山桃花节、“太湖翠竹”茶叶节、中国江阴“江鲜节”等系列节会活动,促进了农业经贸合作与交流,地方特色品牌优势进一步显现。

三、无锡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存在的几点问题

农业开发从中低产田改造起步,将近20年,为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农村已从解决温饱转向实现全面小康,农民已从农业收入为主转向非农产业收入为主。江苏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多样,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不尽相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较大、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和内容也有所不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如果千篇一律,不考虑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实际,在农业综合开发上始终沿用旧的标准,就难免会造成偏颇。从近年无锡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些情况来看,出现了以下几类现实问题,如果能将这些问题研究透、解决好,无锡在农业综合开发上将呈现更多的亮点,江苏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也将跃上一个新台阶,为全国不同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偏低。无锡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相对偏高,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相对偏低,以土地治理的沟渠建设为例,现在的标准是470元/亩,无锡地区1米沟渠的造价在120元左右,470元的标准仅够造4米沟渠。当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无锡,更多体现的是锦上添花的功效。

二是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成效不明显。农业综合开发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主要体现在支持良种良法良饲的推广应用,搞好先进适用技术的组合配套,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扶持现代农业开发区项目建设等。近年来,无锡地区工业反哺农业之势强劲,以红豆集团紫杉醇提炼、阳光集团石蒜种植资源筛选和快速繁殖培育、申港三鲜养殖公司“长江三鲜”繁育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推动了高效农业规模化,这样的科技创新同样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必要的奖励和扶持。

三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作用不强。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苏南这样经济发达地区,环境保护不容忽视。虽说在“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在改善农业生态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基本都是依托土地综合治理、丘陵山区改造等间接行为进行。新时期,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必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在农业综合开发中设立农业生态环境专项整治项目,非常有必要。

四是资金和项目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讲规范,项目管理讲程序,是农业综合开发科学管理的一大特色,也是保障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得到有效利用的重要制度。无锡地区的开发项目以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为主,企业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财政资金仅起引导、鼓励作用,资金量仅占投资总量的20-30%,农业项目工程主要是满足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一般需要,建设水平要求相对较低,为了保证质量和工程进度,开发者一般选择本地或者有业务关系的建设单位承担建设任务,为了节约时间和节省成本,招投标环节一般被省去,财务结算上也一般以收据、凭证为主。这就带来了招投标制度和项目财政资金的报账、审核、管理的一系列问题。

结合苏南现行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和无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四点建议:

1、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造价能否稍微放宽,以起到更好地建设效果;

2、对经济发达地区,在不违背各项政策的前提下,能否考虑更好地设立资金方向,使得支持内容与建设现代农业更加吻合;

3、在农业科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能否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方面有所突破。

4、在保证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的基础上,能否适当完善苏南地区项目招投标制度和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最终实现以奖代补为主的资金管理方式,减少环节、节省成本、规范操作,提高每一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无锡地区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无锡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应该结合经济发达地区实际,不能仅停留于一般水平上,不能仅局限于提高生产能力上,要解决的问题,理应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的开发,理应是科技元素份额更多的开发,是效益更好的开发。应紧密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的开发。未来,无锡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应坚持“一个原则”、抓住“两个方向”、加强“三个结合”、突出“四个重点”。

(一)坚持“一个原则”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也应该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原则。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没有理由不考虑支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切涉农项目。

(二)抓住“两个方向”

无锡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相对发达,资源却相对缺乏,单纯依靠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经营等很难实现农业效益质的飞跃。近年来,无锡农业出现了新的特征,主要体现于两个方向,一是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二是生态环境压力日趋严峻,农业的生态环境功能需要加强。为此,建议农业综合开发在无锡地区的项目支持上能优先向这两个方面倾斜。毕竟,无论是农业科技创新还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所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

(三)加强“三个结合”

一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从总体上看,现代农业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第二,现代农业是生产领域广阔的农业。第三,现代农业是以高素质的农民和企业家为经营主体的集约型产业。第四,现代农业是高生产率和高效益的农业。第五,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态、生息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农业综合开发应该结合现代农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立项目方向。

二是与提升农民素质相结合。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千方百计提升农民素质,培养适合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特点的新型农民应该成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任务。

三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就应该与这20字有机联系起来,更加注重生产、更加注重生活、更加注重村民素质培训、更加注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措施、设立新项目、开展新工作,为新农村建设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突出“四个重点”

一是突出集聚开发。苏南地区虽然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但是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不足,苏南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应充分结合园区建设,整合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日,实行集中投入,连续投入,形成规模,形成品牌,促进土地、资金、技术“三大”集聚,并以此吸引“三资”进园开发。应努力将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项目区建设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样板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区、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二是突出产业化开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在苏南同样如此。尽管苏南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但是优势资源有特色。以无锡为例,包括南部丘陵山区高效茶果林产业集群、三沿(沿江、沿湖、沿河)特种水产产业集群等在内的6大高效农业产业集群充分概括了无锡的农业资源特色和优势,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支持高效农业产业集群产业化经营,对于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是突出功能开发。现代农业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生产,还应该包括生态、生活、生命,今年5-6月间无锡太湖水污染事件,给现代农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环保农业的概念深入人心。现代农业需要更加注重生态和环境方面的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也应该更加突出在生态、生活、生命等方面的功能开发,真正融入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滚滚洪流中。

四是突出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应该包括四个大的方面: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所以,农业综合开发不应局限于农业生产方面的开发,应该充分结合各地区实际,结合发展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新课题,不断拓展开发内涵,创新开发范围,提高开发效率和水平,使农业综合开发为提高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篇: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如何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07年度的重点调研课题,也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方向。近日,我们实地走访了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等项目区,与项目区的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深入交流,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掌握第一手资料。另外,组织各市(县)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具体负责同志召开专题座谈会,探讨研究,对无锡地区如何开展好新时期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了一点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国家农发办的调研课题积累一点数据。

一、“十五”期间无锡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显著成效

“十五”期间,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以土地治理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五”期间,无锡市共改造中低产田21.5万亩,基本解决了农田的抗旱排涝问题,为稳产高产提供了基本条件,也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惠山区阳山镇通过连续几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治理,逐步建成为一个水蜜桃种植面积超万亩,林、渠、沟、路等设施配套齐全的农业生态镇,水蜜桃面积从03年前的0.35万亩扩大到3.17万亩。水蜜桃产量逐年提高,2007年预计达1.35万吨。平均亩产值从2002年的7200元,提高到现今的1.1万元。可以说是农业综合开发赋予了阳山水蜜桃新的活力、新的发展机遇。

二是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市共建设经济林、蔬菜、药材面积约16万亩,建设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服务项目12个,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宜兴市利用丘陵山区项目,有效推进产业化经营,突出培育茶叶、毛竹等丘陵山区重点产业。通过培育,茶叶种植效益不断提高,亩均效益达3000元左右,以名特茶为主打产品的盛道茶业、乾元茶场、岭下茶场等茶叶企业的亩收益达8000元以上;毛竹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全市竹制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5家,竹地板、竹窗帘等竹制品年产值达5.5亿元,原竹价格也由15元/担上升到30元/担。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三是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培养现代农民为重点,不断提升农业产业水平,发展改造农业。建设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项目周边地区生产水平的提高。江阴市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推进了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全市阳光、华西、霞客等八大园区中有六个得到开发资金扶持,改善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设施,实现了园区规模的扩展和质量的提升,推动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同时,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到2006年底,农业综合开发共组织农民培训3.5万人次。

二、无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无锡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有关“三农”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化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方略,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抓手,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措施,积极开拓创新,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无锡共有耕地面积239.1万亩,其中基本农田193.2万亩。2006年,全市农业占GDP的比为2%;完成农业总产值101.13亿元,农业增加值5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03%和6.3%;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880元,增长10.9%。现代农业建设呈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是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坚持以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企”为抓手,全力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全市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30万亩,其中亩效益在5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达13.64万亩,10000元以上的4.7万亩;建成农业特色镇

38个、特色村281个,积极推进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规划区集中,2006年,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例达53%以上。

二是农产品质量建设有了新突破。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牵头组织成立了绿色食品行业协会,强化了农产品生产监管、农产品检测等各项工作,全市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10万亩;新增无公害农产品50个,新认定绿色产品62个,有机产品6个;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基地累计已达117万亩,无公害农产品242个、绿色食品142个、有机食品21个。农业品牌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培育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02只。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组织制订省级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农产品标准)17项,市级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66项,已建成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开拓新局面。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综合创新试点,2006年成功启动锡山区现代农业开发园区项目,建成高标准蔬菜大棚5万平方米,万亩水稻田平整项目基本完成,园区建设初见雏形,设施化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坚持以良种良法推广和农民培训为重点,深入实施农业品种、技术和知识“三项更新”工程,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8.6%。

四是农业市场化迈出新步伐。成功举办2007中国无锡现代农业博览会暨一村一品发展研讨会,农博会期间,农产品展示展销吸引了35万人次城乡百姓参与,实现农产品销售300万元;签订“三资”合作项目73个,签约总金额36.42亿元人民币,6600万美元。各市(县)区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在以节促农上做文章,先后举办了无锡阳山桃花节、“太湖翠竹”茶叶节、中国江阴“江鲜节”等系列节会活动,促进了农业经贸合作与交流,地方特色品牌优势进一步显现。

三、无锡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存在的几点问题

农业开发从中低产田改造起步,将近20年,为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农村已从解决温饱转向实现全面小康,农民已从农业收入为主转向非农产业收入为主。江苏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多样,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不尽相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较大、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和内容也有所不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如果千篇一律,不考虑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实际,在农业综合开发上始终沿用旧的标准,就难免会造成偏颇。从近年无锡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些情况来看,出现了以下几类现实问题,如果能将这些问题研究透、解决好,无锡在农业综合开发上将呈现更多的亮点,江苏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也将跃上一个新台阶,为全国不同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偏低。无锡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相对偏高,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相对偏低,以土地治理的沟渠建设为例,现在的标准是470元/亩,无锡地区1米沟渠的造价在120元左右,470元的标准仅够造4米沟渠。当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无锡,更多体现的是锦上添花的功效。

二是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成效不明显。农业综合开发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主要体现在支持良种良法良饲的推广应用,搞好先进适用技术的组合配套,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扶持现代农业开发区项目建设等。近年来,无锡地区工业反哺农业之势强劲,以红豆集团紫杉醇提炼、阳光集团石蒜种植资源筛选和快速繁殖培育、申港三鲜养殖公司“长江三鲜”繁育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推动了高效农业规模化,这样的科技创新同样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必要的奖励和扶持。

三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作用不强。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苏南这样经济发达地区,环境保护不容忽视。虽说在“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在改善农业生态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基本都是依托土地综合治理、丘陵山区改造等间接行为进行。新时期,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必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在农业综合开发中设立农业生态环境专项整治项目,非常有必要。

四是资金和项目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讲规范,项目管理讲程序,是农业综合开发科学管理的一大特色,也是保障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得到有效利用的重要制度。无锡地区的开发项目以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为主,企业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财政资金仅起引导、鼓励作用,资金量仅占投资总量的20-30%,农业项目工程主要是满足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一般需要,建设水平要求相对较低,为了保证质量和工程进度,开发者一般选择本地或者有业务关系的建设单位承担建设任务,为了节约时间和节省成本,招投标环节一般被省去,财务结算上也一般以收据、凭证为主。这就带来了招投标制度和项目财政资金的报账、审核、管理的一系列问题。

结合苏南现行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和无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四点建议:

1、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造价能否稍微放宽,以起到更好地建设效果;

2、对经济发达地区,在不违背各项政策的前提下,能否考虑更好地设立资金方向,使得支持内容与建设现代农业更加吻合;

3、在农业科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能否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方面有所突破。

4、在保证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的基础上,能否适当完善苏南地区项目招投标制度和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最终实现以奖代补为主的资金管理方式,减少环节、节省成本、规范操作,提高每一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无锡地区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无锡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应该结合经济发达地区实际,不能仅停留于一般水平上,不能仅局限于提高生产能力上,要解决的问题,理应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的开发,理应是科技元素份额更多的开发,是效益更好的开发。应紧密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的开发。未来,无锡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应坚持“一个原则”、抓住“两个方向”、加强“三个结合”、突出“四个重点”。

(一)坚持“一个原则”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也应该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原则。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没有理由不考虑支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切涉农项目。

(二)抓住“两个方向”

无锡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相对发达,资源却相对缺乏,单纯依靠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经营等很难实现农业效益质的飞跃。近年来,无锡农业出现了新的特征,主要体现于两个方向,一是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二是生态环境压力日趋严峻,农业的生态环境功能需要加强。为此,建议农业综合开发在无锡地区的项目支持上能优先向这两个方面倾斜。毕竟,无论是农业科技创新还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所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

(三)加强“三个结合”

一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从总体上看,现代农业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第二,现代农业是生产领域广阔的农业。第三,现代农业是以高素质的农民和企业家为经营主体的集约型产业。第四,现代农业是高生产率和高效益的农业。第五,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态、生息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农业综合开发应该结合现代农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立项目方向。

二是与提升农民素质相结合。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千方百计提升农民素质,培养适合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特点的新型农民应该成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任务。

三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就应该与这20字有机联系起来,更加注重生产、更加注重生活、更加注重村民素质培训、更加注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措施、设立新项目、开展新工作,为新农村建设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突出“四个重点”

一是突出集聚开发。苏南地区虽然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但是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不足,苏南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应充分结合园区建设,整合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日,实行集中投入,连续投入,形成规模,形成品牌,促进土地、资金、技术“三大”集聚,并以此吸引“三资”进园开发。应努力将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项目区建设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样板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区、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二是突出产业化开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在苏南同样如此。尽管苏南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但是优势资源有特色。以无锡为例,包括南部丘陵山区高效茶果林产业集群、三沿(沿江、沿湖、沿河)特种水产产业集群等在内的6大高效农业产业集群充分概括了无锡的农业资源特色和优势,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支持高效农业产业集群产业化经营,对于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是突出功能开发。现代农业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生产,还应该包括生态、生活、生命,今年5-6月间无锡太湖水污染事件,给现代农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环保农业的概念深入人心。现代农业需要更加注重生态和环境方面的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也应该更加突出在生态、生活、生命等方面的功能开发,真正融入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滚滚洪流中。

四是突出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应该包括四个大的方面: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所以,农业综合开发不应局限于农业生产方面的开发,应该充分结合各地区实际,结合发展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新课题,不断拓展开发内涵,创新开发范围,提高开发效率和水平,使农业综合开发为提高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对绍兴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文章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结合绍兴县农村经济实际,从三方面阐述了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对绍兴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调查,列出目前绍兴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四大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点建议意见。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地位存在问题意见建议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力资源开发课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属全国十大经济强县,但70%以上的人力资源在农村,农村劳动力素质比较低下已成为绍兴县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障碍。如何进一步加快绍兴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把农村劳动力“包袱”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绍兴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意义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自身能力决定了三农问题能否真正得以最终解决。近年来,随着我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三农问题已非同一般,主要体现为四个转变,即:农民向市民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资料显示,2002年全县三产比例中农民占GDp比例不到7%,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仅占8.9%,而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占到91.1%。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而这些劳动力要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来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从事简单农业劳动的农村人口转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人力资源,这就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条件。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转变增长方式,促进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越来越大,农村人力资源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绍兴县要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人,要靠强大的人力资源作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劳动力是农村社会闲置的“存量资产”。我们要把农村人力资源这个丰富的“存量资产”盘活,让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迸发出来,让蕴藏在农村的巨大发展潜力喷涌出来,必须要加快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九十年代末我县完成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盘活了物质形态的存量资产;现在我们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则是盘活知识形态的存量资产,这种资产更具倍增效应,其作用和影响无异于一场深刻的农村变革。

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全民素质,创建学习的有效抓手。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当之快,如果不注重学习,靠吃老本,今天的人力有可能就会变成明天的庸才,这就对农村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长远来看,农村劳动力无论是从事农业还是非农产业,不管入城还是进企打工,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否则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危机。绍兴县是全省首批教育强县,基础教育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但在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农村教育体系建设方面还是一条“短腿”。而通过农村人力资源的持续、深入开发,可以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民的科技、文化、道德等各方面素质,促进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架构,加快知识型农民的成长。

二、当前我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存在较多制约因素。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前提。尽管我县经济较为发达,近年来,已吸纳了大量农民就业,但受主客观诸多因素影响,仍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力闲置在农村。一是受自身素质的制约。统计资料表明,全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学历以上的为6.56万人,占10.7%;初中学历22.52万人,占36.5%;小学以下的32.08万元,占52%。女性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比男性多出6.4个百分点,大量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过正规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由于其知识化程度不高,技能缺乏,导致接受信息慢,适应能力差,从业范围狭小,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力。二是受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制约。虽然我县已打破了城乡就业“户籍壁垒”,取消了种种不合理收费,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根深蒂固的城乡不平等仍阻挠着农民向城镇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以隐性失业的形式散布在农村,特别是失土农民既失去了土地,也没有工作岗位,又不能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待遇,农村劳动力要享受城镇待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三是受外来劳动力冲击的制约。目前,我县经登记在册的外来工就业14万人,预计未来五年,我县将新增外来劳动力3万人,外来工与本地农民相比,更能吃苦耐劳,且工资报酬不高。在同等条件下,企业更乐意招收外来工,造成没有一定技能的本地农民很难找到工作。与此同时,我县农村新增劳力市场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大量廉价的外来工涌入我县,给本已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供给更是雪上加霜。

2.农村技能培训现状不容乐观。我县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虽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全县技术工人仅为29192人,其中初级工19204人,中级工9256人,高级工406人,技师320人,高级技师6人。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培训主体分散化。技能培训资源比较分散,政出多门。据调查,涉及劳动技能培训考核,并具有发证资格的部门有七个,全县18所成人学校,156名教师,布局散,规模小,设施差,资源实际利用率也不高。二是培训机制利益化。一些培训机构办学思想不端正,着眼于部门利益。由于实行考教一体化,培训机构实际上就是考核机构、发证机构,致使培训质量难以保证。三是培训内容僵化。教学业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偏重于企业职工“点菜吃饭”,当家的常用培训项目就这么几个,常年不换。培训形式单调、不灵活,大多沿袭了普教型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缺乏吸引力。四是培训时间短期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追求“短、平、快”,短期培训占了较大比重。成人学校普遍参与职业教育、联合办学,虽然可以获得一部分经济收入,但从总体看,造成低档次重复分散办学。

3.学校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存在脱节。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县职业教育取得了蓬勃发展,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对人才的需求质量也是越来越高。而从目前我县职业教育现状看,一方面由于职业学校教师很少深入生产第一线或深入农村调查农业现状与需求,对农村究竟急需哪方面人才不甚清楚,因而学校花大力气培养的人才可能并不是现实所需要的。另一方面,不少职业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着注重向外输送人才,攀比城市就业率,忽视本土人才开发的问题,从而导致学校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学生培养方式等方面与农村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4.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组织和资金投入。从调查来看,近几年来,虽然我县对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政策资金上也给予了一定的扶持,但从总体来看,对如何深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怎样筹集,有谁承担,如何支配等诸多方面缺乏统一的制度和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到目前为止,绍兴县还没有出台一项有关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方面的政策意见,各部门、各镇街基本上各开门户,各行其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进程。

三、加快我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1.明确一个目标。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为目的,以创建学习型社会为抓手,以增强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重点,全面开发和提升农村人力资源,促进我县从农业人口大县到人力资源强县的战略性转变,为我县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服务。具体而言,可在“三个一”上下功夫。一是构筑一个网络化现代化开放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打破部门分割,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构建三级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把县职教中心办成全县性职业技能培训指导中心;依托中心集镇,将区域性成教中心办成集企业职工、农民实用技术教育、培训、咨询、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化教育机构;以各镇街成教中心为基地,设立教育点;有条件的村还可建设多功能的“农民文化教育中心”。二是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全面普及初级工培训,重点抓好中级工鉴定,突破考核高级工资格,尽快改变技术工人短缺的局面,使全县职业资格证率有一个大的提高。三是培养一大批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民远程培训工程”等五大工程,使受训农民的总体上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

2.推进两项改革。一是推进办学体制的改革。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成人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农科教结合。1多元化发展。要按照”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的方针发展农村职业学校。各职业学校要根据我县经济发展实际,科学设制专业和课程,适度超前,多元发展。2区域化布局。以创建区域性成教中心为载体,改变目前成校“小而散”的状况,实现区域内归口分类、联片统筹,协调培训项目,做到资源共享。实行成职分离,成教中心不再招收职高学生。引进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⑶标准化校舍。加大投入,统一标准,统一形象,用五至五年时间,完成对成教校舍的改建、扩建和重建。新校舍要具备多项功能,融党校、团校、妇校、人口学校、法制学校、农函大、老年大学等为一体。3市场化运作。成校的基本定位仍然是公益性、服务性、社区性的教育培训中心,但培训内容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贴社会,紧贴农民,紧贴市场,符合产业发展方针。把竞争机制引入成人教育领域,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允许有条件的民办机构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对民办培训机构与成人学校一视同仁。4现代化教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克服课堂授课单一模式,积极组建实习场所,探索采用学分制,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推进用工制度改革。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在技术性职业工程中建立起素质门槛,推动劳动者参加必要的职业培训,做到上岗必先持证。职业介绍、企业招工和个体工商登记等环节要严格把关,确保持证上岗必须先持证。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要实行低收费、优服务、广覆盖。严禁乱收费、虚考核、滥发证等行为,实行社会监督和举报制度。认真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实行考教分离,可考虑设立统一的职业技能考试中心。拉开技术工人与普通工人工酬档次。争取五年内技术工种从业人员基本上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初级技术工人的比重达到技术工种从业人员的70%以上。

3.强化四项培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一是订单培训。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展调查的基础上,收集用工信息,联系输出单位,开展订单培训,做到培训一批,合格一批,输出一批,走培训、发证、输出“三位一体”的新路子。二是技术培训。建立有效的职工培训体系,开展职前、职中、职后的全方位培训,满足劳动者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改变“重使用轻培养”的观念,为职工创造不断受教育的机会,实行企业培训和学校培养相结合,在职培训与脱产学习相结合,个人努力与企业支持相结合,尽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特别是复合型技工和高级技工。三是转移培训。通过“农函大”、“农夜校”等形式,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注重对失地农民的转岗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机率。大力推行创业培训,增强创业意识,掌握致富本领,提高创业能力,用知识和技能武装农村劳动力,改变依靠体力生存的状况。积极开展第二技能培训,形成“一专多能”技能结构,使农村劳动力素质适应现代文明要求。四是学历教育。大力普及高中段教育,使我县农村新生劳动力高中文化程度达到90%以上。与有关院校合作办班,举办农村特色的大专班、本科班,改变目前农村人员受高等教育比例低的状况。

&nb

sp;4.加强组织和政策扶持。要加强规划,落实责任,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富民强县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是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券”制度,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用教育形式发给职工,每个职工根据岗位工程特点定期参加相应的职业培训;政府在土地征用补偿金中提取部分资金,用培训券形式对失地农民进行实用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与培训机构提供“菜单式”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让农民自己“点菜”培训,包教包会,直至学会。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大第一资源的战略性投资,县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以奖代补,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对第一次参加培训的农民,培训经费由政府“买单”。对低保对象、农村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则不计培训次数,一律由政府出资。三是扶持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政府对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参照下岗职工进行政策扶持,失地农民兴办工商企业允许注册资金分步到位,并适当减免相关税费,政府可设立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成就奖。四是加大技工队伍培育力度。组织开展优秀技工评选活动,将优秀高级技工列入县拔尖人才予以培养,营造全社会尊重技术工人的氛围。五是列入对镇、街、部门的岗位责任制,严格考核。(企业出订单学校出菜单政府来买单)

上一篇:课程设计任务书说明书下一篇:客房楼层领班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