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4-04-28

开发区建设的几点思考(精选8篇)

篇1:开发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通过学习党的十八大,全县领导会议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本人就园区发展谈谈个人想法:园区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的发展,县财政70%以上的税收来自工业园,如何打好承接产业转移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繁荣生态园区,是园区建设发展的新课题。

首先,要从招商体制入手,改进以往招商服务体制方式。招商引资是一项系统性强,责任重大的工作,作为县委、县政府应从长远发展、生态建园的角度考虑,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要取缔原来那种任务式、保乌纱帽的招商体制,县政府(指定一名副县领导带队)应从国土局、建设局、发改委、环保局、工商局、工信局、商务局、财政等职能部门抽调骨干人员,组成专职招商队。提供做到签约、立项、审批、环评、入户、规划、办证一条龙式全方位服务。引进投资强度高,科技含量高,税收高,生态好,无污染,严把入园关、产业布局关,杜绝空壳企业、皮包公司入园。

第二方面是要改革园区管理体制,转变工作方式。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企业发展的平台机构,应该从服务体制上加强建设改革,现在这种体制适应不了目前发展的形式,疲于应付农村工作,效率低下,应该取缔原来乡镇管理的中心工作任务繁多的管理任务,从繁杂的农村中工作解放出来,一门心思抓建设、抓管理、抓服务。机构设置为党政办公室,计划财务科、经济发展科、招商引资科、工程管理科、安商服务科、城管分局。主要负责园区发展的道路、水电、绿化、亮化建设,以及督促早日开工投产、达产达标,达到富商强县、生态建园的目的。单位人员主要从事园区建设和企业服务工作,所管辖的三个村回到原行政管辖乡镇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加大投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直接影响产业转移环境,一方面要加大“三通一平”,加强“绿化、美化、亮化”,才能留住客商和员工;才能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增强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为失地农民、企业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园区生活环境。由于企业、道路建设造成村庄地下水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废气、噪声污染,这就迫切需要加强配套设施的及时跟进;对园区村庄进行改水、改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园中村建设改造。农村建房规划、建设审批要加强,随着土地越来越少,农民都抢建房屋,不管有无条件、符不符合规划、能不能审批都在争、抢、霸,不管白天黑夜,创造一切条件偷着建房。针对这个问题,建设、土管部门要做到堵疏结合,符合条件的要结合土坯房改造予以审批,对违法抢建的,坚决给予打击,强制拆除。杜绝歪风,规范园区建房秩序。还有就是规划部门应该根据规划要求和产业布局在规划区内每隔5—8个企业,规划一个餐、饮、娱乐配套设施建设,以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出路,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为园区就业务工人员提供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完善配套功能。

最后还要改进征地拆迁工作机制体制。目前征地拆迁工作为天下第一难事,无论是公益设施,还是工业用地,都应做到合理合法、遵守法规。就每一个征地项目由相关乡镇的领导或国土局领导带队,从国土局及乡镇,根据乡镇政府属地管理抽调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后备干部,专门成立征地拆迁工作组,经常性抓征地拆迁工作。在征地拆迁工作中磨练干部、发现挖掘人才,通过锻炼为培养优秀的后备干部。征地拆迁干部与原单位工作脱钩,专职抓好征地拆迁工作,对成绩突出者予以提拔重用,从而激发调动干部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更好地完成各项项目征地任务。

篇2:开发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与动力。”我们**市市场开发服务中心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中心的各项机制关系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需要,形成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改革,是市场中心的自我完善,是市场中心的发展途径与动力。

但是,任何改革都要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一部份人的利益,难度会大,工作会更复杂。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改革的推进既积极又稳妥?我们按照“一个中心、四大战略”进行总体考虑,采取“一套系统、两道防线、三个主攻方向”的战略部署。

一、战略部署

所谓“一个中心”,是指我们要动员全体员工,以市场中心党政领导班子为核心,紧密围绕“发展经济多创效益”的中心思想,团结一致,振奋精神,奋发向前。

所谓“四大战略”,就是要树立高瞻远瞩、精心部署的战略观念,按照“形式多样、突出重点、注重实施、逐步推进”的方针,切实结合中心实际,针对现存问题和弊端,加快研究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在各方面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上阵改革,易发生“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甚至可能变成烂摊子,一发不可收拾。所以我们的战略部署:

1.整顿战略。即改革之初,中心上下必须达成共识,团结一心,清理问题、整顿作风、自查自纠。整顿过程中,既要谦虚谨慎,也要勇揭疮疤,勇于将中心存在的各种弊病摆上台罗列出来加以整改。只有查出病因和病症,才能对症下药,彻底治愈芥癣之疾、心腹之患。

2.改革战略。即过去我们比较熟悉的、比较习惯的市场管理观念、经济管理体制和行政领导方式,都要有一个较大转变。中心管理市场方式、中心的经营体制、经济运行环境与规则、理财观念等,都要进行深刻的变革。现阶段重点应是人事机构的改革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只有勇于拿刀动手术,才有新生命的活力。

3.巩固战略。即改革初期,着重抓好集贸市场管理为主业,以现有的资产资源为事业基础,研究和实施相应措施,巩固基础,挖掘潜力,避免在改革进程中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可笑结果。只有善于在手术病愈之后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才能蓬发无穷的前进动力。

4.发展战略。发展才是硬道理。但发展也要有新思路。中心的发展,应该向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前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坚定的不可动摇的。然而,发展经济也要有新思路,要跳出传统经济抓经济。现在我国的经济内涵和外延均发生很大变化。就内涵来说,已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速度型向效益型、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就外延来说,现在经济已从一产、二产扩展到三产。市场中心应顺应经济变化,因势利导,眼界要宽、眼光要远,视角要新,由第三产业逐步向一产、二产经济全面发展,向集约型、效益型、质量型持续发展。

二、具体做法

改革促经济,管理出效益。这是成功企业达成的共识。中心目前之所以陷入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机构设置不合理、冗员过多、机制不灵、管理粗放。因此,现阶段应先实施整顿和改革战略,通过整顿改革,加强管理来充分发挥中心内部各类资源的最优配置效益,增强中心的活力和竞争力,为巩固和发展战略打下良好基础。

(一)重新建立一套市场中心管理和运行系统。中心原有的管理方式,是领导直管科室和市场服务站,科站直管职工个人的单线垂直管理,从而造成上下之间、部门之间、职员之间沟通不顺畅,职责不清晰,管理不到位,政令不畅通,工作太单一,做事拖沓,效率低下。

计算机之所以以其强大的运作功能为世界各行各业服务,之所以在短短几十年内使全世界的科技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神奇,就在于计算机配置了一套完美协调的系统。中心要建立的,也是类似计算机的一套系统。中心的领导决策层,就是我们的CpU;中心的职能部门,就是职能不同的电子电缆;中心的市场服务站,包括将来建立和发展的子公司等,就是各种配件;中心的决策措施和规章制度,就是促进各项工作规范运行的命令。我们要尽快配置的,就是这样一个高效、有序、协调、精干的管理的运行系统,建立和完善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经济管理结构。

(二)要设置好两道防线

篇3:开发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1 农田林网建设的现状

泰州市姜堰区地处苏中平原农区, 自古以来就以粮棉油种植为主, 全区现有总人口79.3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60.99万人;现有版图面积9.27万hm2, 其中耕地面积5.02万hm2, 宜林网面积4.20万hm2, 目前已有林网的耕地面积不足2.67万hm2, 林网化率63.5%, 其中以河道、圩堤、等级公路为依托的主林带建设已基本到位, 但以田间路、渠、沟为依托的副林带和辅助林带的建设却差别很大, 有树不成林、有林不成网、缺株断档的现象较为普遍, 农田林网率达到85%以上, 符合标准要求, 且具有良好防护效果的农田林网却很少。

2 农田林网建设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2.1 农林争地矛盾大

由于农田林网建设主要是利用田间的路、渠、沟、圩进行植树造林, 设置防护网络, 这样就涉及到树冠遮荫和树根胁地的问题, 势必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 从而导致毁林损树的现象时有发生。

2.2 树种选择空间小

老百姓一味地认为, 意杨树冠大、虫子多、胁地重;水 (池) 杉生长慢、材质松、效益低;银杏怕水渍、难管理、成活低。由于这些高大乔木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遮荫胁地的问题, 为了回避这些矛盾和问题, 有的地方在林网树种选择上就存在一个误区:把女贞、塔柏、紫薇、黄杨等一些低矮的景观树种作为主栽品种, 一方面造成林网建设华而不实, 无防护效果, 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造成林网建设投入大、成本高。

2.3 管护措施落实难

目前在农村由于大多数耕地还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利用田埂地头植树造林、建设林网, 势必要涉及到各家各户, 问题多、矛盾大、管护难, 林网所栽树木往往是处于有人栽无人管, 任其自生自灭的状态。

3 农田林网建设的对策措施

3.1 统一协调, 抓好规划

根据“沟、渠、田、林、路统一规划, 综合治理”的原则, 在做好农业开发规划的同时, 要将林网建设用地与路、渠、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 同步实施, 同步验收。在确保专地专用的基础上, 着力解决好林网植树用地和林带遮荫胁地的问题, 本着“让利于民, 积极鼓励”的原则, 采取由建设单位或政府征用或租用一定宽幅的树冠遮荫胁地带, 以便更好地解决农林争地的矛盾, 平衡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 确保农田林网能够按规划实施到位。

3.2 因地制宜, 选好树种

按照“适地适树, 乔灌搭配, 合理混交”的整体要求, 在树种选择上尽量做到“常绿与落叶相结合、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防护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利用公路、河道、圩堤营造林网的基干林带和主林带, 其树种选择应以高大、速生的乔木为主, 如意杨、泡桐、枫杨、水杉、银杏等, 以便发挥其降低风速、防风减灾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再利用田间路、沟、渠营造林网的副林带和辅助林带, 其树种选择应以窄冠型的树木为主, 如水 (池) 杉、中山杉、实生银杏、女贞、74杨等, 在主栽1~2排乔木的同时, 点缀栽植一些球灌植物, 以便编织好农田立体防护网络, 达到保护农田水利设施, 改善农田小气候的目的。

3.3 明确责任, 抓好管护

俗话说“三分栽, 七分管”, 林木管护难, 农田林网林木的管护更难, 必须把林业机制创新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农田防护林管护的根本措施来抓, 按照“谁栽、谁管、谁有、谁受益”的原则, 正确协调和处理好责、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 坚决不栽姓“公”的树和“无主”的树,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责任明确, 一栽就管, 并由林业主管部及时给林木所有者颁发林权证, 切实保护其合法权益, 调动其植树护林的积极性, 确保林网无缺株、无断档, 以便充分发挥农田林网的防护功能。 (收稿:2014-08-04)

摘要:本文介绍了姜堰区农田林网建设的现状, 分析了农田林网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篇4:就开发学生潜能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培养自学能力 积极性 兴趣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潜在的。作为人师,有责任挖掘和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怎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开发这种潜能的关键所在。

学习能力依赖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图的确立。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长期受老师的控制而被动地学习;一切围绕老师的思维转。比如老师教单词和短语;详细地讲解翻译课文、语法、语言点。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地听,认真地记笔记,学生的课堂活动毫无发展性和创造性。如今,学生逐渐会使用新教材,而我们的教法仍然是旧的传统的教法,传统的教法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只有改变传统的教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要有学习兴趣。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作好阅读前的思考。

在每次的阅读课上,我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去快速阅读,然后就这篇文章进行讨论。

再简单地复述课文。也可以让学生讲些有关的幽默故事为阅读做铺垫。这些预备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现在我们以初中教材unit13“Albert Einstein”为例,我们可以激励学生讲一些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让学生自由发言,讲一些有关爱因斯坦事。很多学生会仰慕爱因斯坦的精神,也有学生崇拜爱因斯坦的简朴而又有意思的人生。通过对爱因斯坦的讨论,联系到本班,哪一位学生具有爱因斯坦的这种精神?我们又能从他身上学到些什么?

我们再以Unit17“Life in the future”为例。我先让学生设想我们的未来生活是个什么样子。一个学生对他的同伴说:“去另一个星球。”我问他为什么,他答道:“因为地球上的能源越来越少,而人口越来越多。”另一位学生说:“将来我呆在家里使用电脑去做我想做之事,有机器人为我代劳。”其他各组的讨论都很激烈。

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听力和阅读课上也十分重要。如果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那么口语课上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使用英语练习口语;阅读课上也能积极地快速地进入阅读状态。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读后的一系列任务

以Unit13“Albert Einstein”为例。当学生阅读完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复述课文。学生会尽力做准备。他们会看课后补充材料,会去改写、背诵、会查阅自己要使用的词或短语。这无疑中训练并培养了学生积极地阅读习惯。

3.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学,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文章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怎样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学习方法的引导。阅读前要给学生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学生回答有困难的题,可以设计成用“yes” “no”回答的题型。有时也设计一些能开发学生思维的“why”一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试着回答。如果学生完成任务时有困难,老师要加以引导。比如,学生第一遍读了“Albert Einstein”我让学生完成一些在句子中填入单词的题,或者缩写课文。当学生完成了这些任务之后,再让学生就有关爱因斯坦的故事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有困难,我给他们帮助。

怎样引导学生学会新的语言知识点,那是对学生另一种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查出在学习中遇到的新单词的意思,自己先找出不懂的新的语言知识点,然后我让学生用这些新词造句。根据情况,可以口头训练,也可以做笔头训练。当然,学生查出新词的意思,找出不懂的句子后,不是说老师就马上去讲解,而是要学生认真地逐字逐句地再读,然后学生再不懂的话,老师就有必要讲解。然后就这些句子复述课文某一句子或某一段落。这种方法是给予学生必需的帮助。

总而言之,无论是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还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都离不开老师的正确的引导。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挖掘并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篇5:开发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蓬莱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蓬莱是现代化海滨生态风景旅游城市,全市面积1128.5平方公里,46万人,城市规划以蓬莱城区为主体、东部开发区、西部西城临港工业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城市发展格局,旅游业、葡萄及葡萄酒业、港口型工业、汽车改装与零部件加工业为蓬莱经济四大支柱产业,2003年全市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6.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5亿元,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8661元,综合考核在烟台市排名第二,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57位,两年内上升了31个位次,是山东省位次上升最快的城市。

二、蓬莱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蓬莱位于胶东半岛最北端,坐落渤黄二海分界线,拥有蓬莱阁、蓬莱水城、戚继光故里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百个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蓬莱阁景区首批加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旅游业作为蓬莱市的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观光旅游已经达到成熟期。特别是近年来,旅游业已经成为蓬莱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据统计,全市年均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年均超过10亿元,占全市GDP的10%以上,对地方财税贡献率达到3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点。不仅如此,蓬莱旅游在整个烟台旅游业中也已经成为主角。据统计,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蓬莱市仅蓬莱阁、八仙过海口和刚开业不久的蓬莱海洋极地世界三个景区的门票收入就达到2000多万元,占烟台市所有景区收入总和的一半以上。

(一)蓬莱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蓬莱旅游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优势。一是神仙文化。蓬莱阁景区神仙文化特色鲜明,有仙神、道神、俗神、佛神,还有以丹崖、海岛、海市为内容的仙境,是典型的神仙文化集大成的景区,是蓬莱旅游的重要优势。以丰富而完善的神仙文化内涵为主,蓬莱阁、龙王宫、天后宫、八仙渡海口等系列景点,进一步突出了蓬莱阁“神”与“仙”的主题。二是港口文化。蓬莱水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海军基地,浓缩了我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军事价值。投资5亿元的蓬莱水城保护利用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2005年内即可完全恢复明代水城古军港原貌,同时增加水城内旅游活动内容、展现我国古代海军要塞雄风及发展史、再现和活化古代水军训练和生活场景等工程。三是精武文化。民族英雄戚继光祠堂及牌坊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完成了戚继光故里景区开发建设,整修、恢复了牌坊街、戚家大院、戚继光兵器馆,再现了戚继光故居风貌。这一项目的开发成功,不仅新增了一处高品位的旅游景点,也成为一处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国防教育基地。四是海洋文化。蓬莱拥有65公里的海岸线,有天然的海水浴场,3S优势极为明显,蓝天、碧海、沙滩及与其相连的田横山寨、田横环海栈道、黄渤海分界线座标、蓬莱阁西苑、兴瑞生态绿色庄园、海滨观光大道、文化广场、在建的投资4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最大的海洋世界项目等滨海景观,构成了蓬莱宝贵的旅游资源,加上近年来蓬莱将仙境历史人文景观与长山列岛的海岛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实现了与长岛强强联合,联手打造出“仙境之旅”精品旅游景区项目,开发了蓬长一日游、二日游项目,极大地丰富了蓬莱海洋文化内涵,较好地打造了这一山东乃至全国著名的黄金旅游板块。

(二)蓬莱观光景点众多。经过多年的建设,蓬莱已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蓬莱阁景区首批加入全国4A级景区行列。目前,蓬莱正在充分发挥特有的海滨、海洋、海岛和山岳等优势,全力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旅游转变。

当前,观光热点主要有蓬莱水城、蓬莱阁、戚继光故里、八仙渡海口、蓬莱海洋极地世界、兴瑞生态庄园、田横山寨、蓬莱阁西苑等景区(点),在建的景区(点)有妈祖文化公园、分时度假村、蓬莱村、艾崮山脉生态谷、瑞事临酒葡萄酒庄园、南王山谷葡萄酒庄园等项目,从而以蓬莱为中心,汇集烟台、龙口、长岛等众多特色旅游景点,加上渤海南岸绵延百里的海岸线和固有的山海自然风光,自然形成了一个驰名中外的“人间仙境”海滨度假黄金旅游品牌。

(三)蓬莱区位优势突出。蓬莱处于国家环渤海经济圈南中端,系山东半岛城市群重点建设城市,属烟台规划的200公里沿海产业带最中心位置,各种资源富集,产业特色鲜明,交通四通八达,区位优势明显,具有中心旅游城市的潜质。境内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陆路交通十分发达,威乌高速、同三高速连接市区东西横过、南北贯通,并行有206国道、牟黄公路等,新建双向八车道的烟(台)蓬(莱)旅游观光大道将烟台到蓬莱通行时间缩短到30分钟,东到烟台机场仅用40分钟,南到青岛仅需2小时,西到济南仅用3小时。山航旅游机场已投入使用并有飞往大连旅游线路。沿海有中心港口4个,其中,蓬莱水城古称登州古港,与泉州、扬州、明州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港,蓬莱民港是蓬莱与长山列岛连接的旅游专用码港;蓬莱新港、栾家口港被国家批准为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打通了胶东半岛到辽东半岛距离最短的黄金水道--蓬(莱)大(连)、蓬(莱)旅(顺)客滚运输航线,与日本、韩国等世界大多数国家通航通商。黄(骅)烟(台)铁路从市郊通过,市区、开发区、西城临港工业区均设有站点,预计2006年内即可通车,为蓬莱海滨度假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四)蓬莱外部环境优良。蓬莱旅游业经营发展长达二十多年,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拥有深厚积累,特别是近几年,为了改善旅游服务环境,蓬莱投巨资倾力打造“人间仙境”旅游文化,全面加快“国际和平城”旅游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电力充足,通信发达,教育先进,文化进步,设施齐全,社会稳定,秩序良好,民风纯朴,风气高尚,发展海滨度假旅游得到了政府的全力支持和社会群众的积极响应,形成了热情、浓厚的海滨度假旅游发展氛围。同时,蓬莱在国内外也享有较高的声誉和良好的形象,正在通过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旅游协会、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等主办的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倾力打造“人间仙境”和“国际和平城”两块品牌。

(五)蓬莱旅游产业特点明显

纵观近几年来蓬莱旅游产业发展情况,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旅游投资呈现多元化。近几年,我市积极拓宽发展思路,面向社会,借助外力和民营资本合力开发旅游资源,做大旅游产业。先后邀请2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100多名专家教授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了研究论证,制定了《蓬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论证包装了70多个旅游资源开发项目,集中向外推介。继民营企业开发八仙过海景区一炮打响之后,我们又支持民营资本投资4.6亿元建起了国内最大的“蓬莱海洋极地世界”。目前,我市旅游业共吸引社会资金60多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投入的60%。

二是旅游形式不断创新。旅游业要保持吸引力,就必须不断创新,推动传统的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蓬莱阁西苑景区推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游园主题,让游客在大自然中尽情放飞心情;兴瑞庄园的海上水寨及农业产业园集休闲与观光于一体,受到喜好近郊游的城市居民的欢迎;蓬莱海洋极地世界的建成,更是对丰富我市冬季旅游市场,延长游客滞留时间,实现淡季不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是旅游格局日趋完善。除水城保护开发、新天地生活广场等数个投资过亿元的旅游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外,我们还配套引进了利群超市、滨海假日酒店、肯德基快餐连锁店、经典西餐等服务项目,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旅游格局。

三、蓬莱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旅游季节性强。受区位影响,蓬莱冬季时间太长,约占全年的1/3,旅游季节性太强,冬季大量设施闲置,致使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例。

2、旅游产业要素发展不均衡。一是在旅游业“六大要素”中,“购”、“娱”落后于“吃”、“住”、“游”,六大要素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差;二是信息化程度低;三是旅游接待设备设施陈旧,升级换代的任务较重,缺少高档次的星级宾馆,与发展休闲度假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四是旅游企业无底线的竞争激烈,盈利空间越来越小。

3、观光型景点多,参与活动少。蓬莱业已开放和在建的旅游景点不少,但大多是观光型产品,静态的展示多,吸引游客参与的少,特别是能够产生巨大吸引力和震撼力、促使游客全身心投入、忘却自我、激起游客无限遐想和无限乐趣的参与性活动较少,产品结构较为单位。

4、市场结构畸形。境内游客占游客总量的95.6%,境外市场只占非常小的份额,发展很不平衡,在境内市场中,外省游客占90%,省内游客只占10%,开拓海外市场和组织本省人游蓬莱的促销工作做的还很不够。

四、开发建设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意义

1.可促进烟台地区旅游资源的结构优化,整体打造优质旅游产品。烟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大旅游的发展战略,各种投资主体纷纷投资旅游业,旅游业发展迅速,原有的旅游产品升级换代,一批新的旅游产品应运而生,旅游经济的确有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但体现烟台旅游整体形象的产品一直不是很鲜明。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开发建设,可以串起以烟台、蓬莱、长岛、龙口、莱州、招远等为主的烟台地区主要旅游精品,并延伸周边的旅游区点,为烟台旅游整体形象的打造发挥积极作用。

2.可促进烟台旅游形象的整体包装,利于宣传。旅游发展靠宣传,旅游形象靠包装。但宣传要讲究整体定位,整体包装,才能出形象,出效果。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形成,可以较好地促进烟台旅游产品的整体包装。用这条旅游线,包装起烟台的主要旅游精品,在国内外进行宣传促销,烟台旅游的整体形象必将日渐鲜明醒目,更有利于宣传促销。

3.提升烟台旅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旅游经济的大发展。近几年,烟台旅游业虽然发展很快,但与全国旅游形势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为了站稳市场、提高竞争力,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开发建设,对于树立胶东半岛旅游整体形象,体现“魅力烟台”的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五、开发建设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建议

1.要注重做足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含金量。一是要保证旅游线上精品量大,品质精良。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对不够丰富的县市,或是虽然景点不少,但影响大、内涵丰富的精品少,旅游精品相对不多的地方,需要在规划、设计、定位等方面全力打造。二是芝罘、蓬莱、长岛、龙口等几个支点县市区要真正起到支撑作用,利用各自的旅游资源特色,搞好定位,成为这条旅游线上的亮点。比如蓬莱的定位应牢牢打在“人间仙境”和“国际和平城”这两张牌上,挖掘历史文化的底蕴和现代文化的魅力。尤其在历史文化挖掘方面,比如在蓬莱水城的保护开发方面,应进一步加大挖掘力度。芝罘、长岛、龙口等地也应根据各自的旅游资源情况,科学规划,高点定位,打造精品。着力打造好这几个环节,我们的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一定会成为一条著名的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有力地促进烟台地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并辐射全省旅游业的大发展。

2.要注重整体包装,整体宣传,组合促销。线路的打造,就是要将线路上的旅游精品连接起来,形成整体的形象,统一对外宣传。如果还要像以往搞单打独斗,就失去了打造滨海景观旅游线路的意义。滨海景观旅游线路上的9个县市区,尤其是芝罘、蓬莱、长岛等几个支点城市,更要联合起来,捆绑式组合,统一宣传。在各种宣传活动中,宣传品的制作,旅游说明会的宣介等,不仅打出一个地方的旅游品牌,同时要将线路上的其它主要旅游精品都加以宣传,以整体形象,制造轰动效应,提高影响力。从整个烟台市的角度来看,不仅要就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路进行整体宣传,整体造势,而且,各地在旅游活动的宣传促销中,更要注重打整体牌,打破地区界限,以整体的形象优势推向市场。光靠某一地的实力很难在市场上

站稳脚跟,要联合促销,实现多赢。同时,在宣传费用的使用上,各地也应树立一盘棋思想,克服各顾个的狭隘观念,集中有限财力,统一用于线路的精品宣传上。

3.要注重对滨海景观旅游线打造效果的动态研究,跟踪调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加以解决。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打造,目的是树立烟台旅游的整体形象,在旅游市场上树立品牌,但实际的效果如何?是否真的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加强对线路的跟踪调研,了解其实际成效。一是可以在主要旅游区点发放问卷,征集游人的意见。二是可以征求作为推出线路的主要力量的旅行社的意见,了解该线路的实际运作效果。三是要召集相关专家对此做进一步研究,查问题,找对策,使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定位更科学、更合理。

4.要注重相关配套设施的跟进。虽然滨海景观旅游线路上的交通、通讯、电力以及住宿设施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但随着旅游精品的推出、旅游热线的升温,以及旅游接待人数的不断增加,各种配套设施也应注重及时适应和满足旅游热线的需要。否则,热线热了,配套设施跟不上,反而会制约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一定要跟上打造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步伐,不能成为绊脚石。同时,还要注重打造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与树立“魅力烟台”形象的紧密联系。打造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目的,不仅在于整合和优化旅游产品,更重要的是推出“魅力烟台”的旅游形象,所以,在宣传推介时,应注重两者的内在联系,联合推出,不能割裂两者的关系,他们具有整体性,缺一不可。单拿出任何一点,都是不完整的。

5、注重联合,广域开拓。要确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做好胶东大旅游文章,号召各旅游景区(点)联手开拓旅游市场,进行整体促销,共同促进旅游业区域性发展。建议上级部门抓好烟台、青岛、大连、威海、长岛、龙口等胶东地市旅游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的团结和联系,依托环渤海的有利区域,大力开拓旅游市场,促进区域间的行业合作和共同发展。特别是长岛县,海岛旅游环境独具特色,是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之一,但交通不便,接待设施较差,开发资金短缺,严重影响了度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建议成立跨区域度假旅游协作区,实行资源共享、信息共享、资金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从而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进一步做好“大旅游、大发展、大市场”的文章。

6、拾遗补缺,逐步完善。蓬莱旅游在胶东已经发展为“领头羊”位置,但是旅游淡旺季明显,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客观问题。建议从两方面进行解决:一是立足现实,加强蓬莱度假设施建设。尽快形成区位度假优势,上级部门实行政策倾斜,集中力量打响某一块海滨度假品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掀起全省海滨度假旅游新高潮。二是要探索适合当地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请专家设计出内容丰富、四季适宜、填补淡季、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和度假设施。

篇6: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行,对学校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本课程是学校为了提高教学主观性、创新性,提高学生素质、成绩而研发的,并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为题,主要针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点进行分析探讨。希望对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校本课程 开发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46-02

高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无论是文化课程还是素质教育都处在关键节点。首先,文化课程,高中毕业就会面临着高考,此时的教学方式、教学课程对学生成绩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未来学业道路的基础。其次,素质教育,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对这方面不够重视将严重阻碍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无法消化接受应试化的、教条化的课本知识,对学习缺乏兴趣与热情,自主学习观念不强烈是当前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校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个性能力以及素质发展为目的,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一、校本课程开发要基于学生的素质发展

实现学校、课程、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的。其中教师若想得到有效发展,那么学生与课程的全面发展是其基础;教学硬件设备、教学软件若想得到发展,那么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其基础。要想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教师的切身参与协助是关键。学校的教育成果若想得到良好发展,教师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其前提,然而这些工作的最终目标还是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校本课程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切实的将这一思想融入到开发中去,这样才能全面、有效的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校本课程开发要基于发展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教师主动讲解,学生被动接收,这种教育严重束缚了教师与学校,教条化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并且逐渐产生厌烦情绪。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学生在高考当中取得不错成绩,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必须要将这一问题解决。首先,在课本的内容上要做出改变,为学习增添一些选择性内容以及兴趣内容。其次,在知识的传授方式上要做出改变,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课本内容作出了调整,但是传授方式还是按照教条的形式,那么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将不会有太多改观。针对这方面的开发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调查学生文化课程的个体差异、生活知识的了解程度、生活实践能力等等,然后根据调查的相关资料制定相应的校本课程。

2.在校本课程开发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趣源头,例如,在高中政治课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相应的政治知识与当前热点时事内容相结合,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3.利用心理发展、爱好、兴趣、年级等等几个因素对学生进行分类,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上,要以这些分类为依据。

(二)强化学习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素质能力得到实用性提高,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的指导方法与科学的学习策略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针对性、实践性这是学习策略与学习指导必不可少的特征,因为只有具备了这一点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培养出自强自信、自主独立的素质精神。

2.实践课程模块的增加也是校本课程增加的关键点。所谓实践课程就是要在内容上多多体现实用价值,重视研究性的学习内容。要想改变、革新学习方法,课程设置是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基础与前提。在课堂上多增加交流、合作等等环节。例如: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英语是一门综合课程,兼具着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知识内容,在课程内容上切不可让学生死记单词与语法,应该多设置学生间的英语交流,如可以根据英语课文内容,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创造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学习印象。

三、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校本课程的立足点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技能、个人喜好、思维方式都是存在差异的,为了能够与学生个性化差异相匹配,就要求在校本课程组合内容必须要实施个性化设置,这样学生便可以从自身的爱好与兴趣出发,自主选择和自身发展相关联的个性化课程组合。然而要想将此种校本课程有效设置,就要求教师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个体上的差异、知识掌握的框架与结构,设置符合其自身特征的课程内容,这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将有重大帮助,可以有效保障学生的高考成绩。

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以及知识含量,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制定科学的、有效学习指导目标,这是标本课程开发的必然要求与前提,以达到学生素质全面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土地开发复垦的几点思考1

关于我国土地开发复垦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卢静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武汉430070)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开发复垦的历史、现状、潜力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和完善

我国土地开发复垦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土地开发土地复垦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与之相对应的是农地大量向市地流转,导致人地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从土地供需层面上看,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刚性的,其经济供给的弹性也很小,而对土地的需求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土地的这种特殊的供需机制要求必须以土地供给来决定土地需求。增加土地的供给量,不外乎“开源”和“节流”两种途径。土地的开发复垦就是土地开源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未利用土地的合理开发和对因挖掘、压占、塌陷等造成破坏的土地进行复垦不仅可以增加土地的有效利用面积,缓解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而且还能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一、我国土地开发复垦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土地开发复垦有着很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土地的需求由单一需求向多层次需求转化,开发利用土地的范围越来越大,土地利用的程度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仅解放后到1988年,我国就开垦了近5.5亿亩耕地,对增加农产品产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繁荣经济起了重要的作用。从历史的发展可以看出,土地开发和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是紧密相关的,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安定,人们对土地的需求持续增长,导致土地的开发活动比较频繁。但是我们同时必须看到,无论在哪个时期,土地开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开发的倾向,特别是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因而土地开发的综合效益并不是很高。在土地开发利用范围扩大的同时,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某些已利用的土地可能被废弃,这可以通过土地复垦来加以改造,以恢复其土地生产力。我国土地复垦的工作起步也较早,它是伴着土地开发过程而产生的,但大规模有组织土地复垦工作开展较晚。自1988年发布了《土地复垦规定》以后,土地复垦才由个别的自发的行为转变成有组织的行为,土地复垦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土地复垦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据调查测算,到1994年已破坏的土地的复垦率已达到了18%,年破坏的土地复垦率已达到了20%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地占用带来的人地矛盾,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的年土地复垦率高达79.5%),我国的土地复垦还比较落后,土地复垦率比较低。

在开发复垦工作当中,还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工程、轻管理,重局部研究、轻整体研究,重技术途径和模式的研究、轻土地破坏与复垦的演变规律的研究,导致了我国的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只是在低层次上重复,开发复垦的整体效率不高。

二、我国土地开发复垦的潜力分析

未利用土地和废弃地的存在是由于其本身的客观条件和相应的外部条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广义和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些土地都可以通过人类的各种改造改良措施的实施而

被人类加以利用。我国的土地开发复垦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据1991年有关数据资料显示,我国待开发的土地资源共有11.3亿亩,其中50亩以上为大片荒山、荒地、荒滩9.2亿亩,但这部分土地质量差,开发难度大,主要表现在:(1)这部分土地多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是土地开发利用的重要制约因素;(2)多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易受经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3)大多分布在山坡、沙地边缘、生态环境脆弱。(4)大多分布在农林、农牧交错区,易引发农林、农牧争地和许多社会经济问题和生态问题。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开发为耕地的后备土地约为2.04亿亩,随着经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后备土地资源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全国各类闲散废弃土地有1.5亿亩,其中采矿、砖瓦窑等行业生产建设造成的废弃土地约5000万亩,目前,受经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土地的复垦率还很低,若把土地复垦率由18%提高到70%左右,就可以增加耕地2600多万亩。

三、我国土地开发复垦中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1、注重土地开发复垦规划的编制和可行性研究

土地开发复垦规划是在充分调查待开发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对需要开发复垦的土地进行的总体安排。编制科学的规划,是顺利开展土地开发复垦工作的基本步骤。编制土地开发复垦规划,必须同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考虑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计划、有步骤、分时期地逐步推进,应编制年度计划,将开发复垦规划列入国家计划当中,实施项目管理。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土地管理部门应该全程参与管理,对工作中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确保规划的贯彻实施。

可行性研究是土地开发复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是不可缺少的前期论证工作。只有通过有效的可行性论证,才能正确确定开发复垦目标,合理选择投资地区和项目,有效地组织土地开发复垦的措施途径,科学地进行风险预测,客观地评价投资效果和综合效益。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为:(1)通过对待开发复垦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调2 查研究,确定土地开发复垦的方向和目标。(2)具体工程项目的规划和设计。(3)投资数额的估算和投资效益分析。(4)具体工程的组织实施计划。包括资金来源、人员配备、材料准备等。

2、选择合理的土地开发复垦的经济运作模式

土地开发复垦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并通过某种经济组织形式来进行,因而土地开发复垦的经济运作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土地的开发复垦经营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农业企业的经营,也不等同于城市土地的再开发和经营,它的开发经营模式的选择必须与它自身的特点相适应。

土地开发复垦的生产过程具有投入资金巨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的显形回报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大的特点。基于此,似乎土地开发复垦应该由政府来主导完成,即采取政府主导模式,这种模式的运行形态是从资金的投入到开发复垦工程的实施直至开发复垦项目的完成政府实行全盘控制。

从我国的现实考虑,一方面由于政府的建设资金紧张,很难抽出有效的资金投入土地的开发复垦,另一方面政府由于自身的缺陷导致资金的利用效率远没有市场机制那样高,因而有人建议采取市场方式即采取企业主导模式。这种模式的运行形态是企业在政府的授权下取得土地开发复垦权,由企业自筹资金、自主开发,政府除了按规划要求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外,不干涉企业的开发经营行为。

但无论是政府主导模式还是企业主导模式,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于是有人提出界于两者之间的政府+企业模式,利用两者的优点来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缺陷。这种模式的运行形态是由企业负责实施土地开发复垦,政府负责对这项工作实施全程监控,双方分别核算各自的收支。

对具体的开发复垦项目,要结合项目自己的特点,实事求是地选择适当的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一般采取政府+企业模式,通过企业的资金运营,不仅可以缓解土地开发复垦资金的不足,还能够形成土地开发复垦的良性滚动发展,通过复垦土地的经营,可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集约化的要求,优化配置土地资源。这种模式最重要的是清楚界定开发复垦土地的产权,理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责、权、利的关系。

3、完善土地开发复垦的配套法规、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土地复垦规定》等法律、法规都对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作出了“谁破坏,谁复垦”的明确的规定,这标志着我国的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已经步入法制化轨道。但在贯彻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开发复垦土地的产权界定还很模糊,各利益主体之间的责、权、利不明确;(2)缺少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技术标准,可操作性相对较差;(3)土地开发复垦的执行体系不够健全,基层监督机构缺乏必要的执法权力和必要的执行条件。这些严重影响了土地开发复垦工作的顺利进行,增加了土地开发复垦的社会成本。

完善土地开发复垦的政策、法规,首先要通过立法来明晰产权,对于集体所有的后备土地资源,可以在明确所有权的基础上,落实其承包权;对于矿产开采造成的土地的复垦,要在征地前与农民通过协商确定采后土地的复垦和归属问题,明确其经营权。其次要加强土地开发复垦有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如开采沉陷耕地破坏程度评定标准、土地复垦技术标准、土地开发复垦验收标准、复垦土地归还和交换管理办法等,使土地的开发复垦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再次,要强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土地开发复垦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和约束作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做到管理无漏洞、无重叠。最后,要通过法规、政策来明确开发复垦的资金来源,把土地复垦资金列入生产成本和建设项目总投资,建立满足实际需要的复垦专项基金。

4、加强土地开发复垦的后续管理和开发复垦土地的评价

土地开发复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后续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续管理就是通过对土地开发复垦规划实施情况的进行跟踪管理来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实行垦后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找出土地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规律和复垦后土地沉陷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征的影响规律,为土地地力的恢复、生态重建提供依据。

开发复垦后的土地进行评价可以分为土地质量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土地质量评价是根据复垦土地的土层厚度、土壤质地、灌排条件、土地肥力等构成土地的自然因素,对土地质量进行的综合评定;土地的经济评定是在土地质量评定的基础上,运用经济指标(主要有单位产量、纯收入、投入产出比、收益率等)对复垦土地利用和经营中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定。通过对开发复垦后土地的评价,为土地开发复垦工程验收、土地的交易和交换、复垦后的土地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开发复垦管理》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于铜钢主编《土地开发整治可行性研究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

篇8:就开发学生潜能的几点思考

学习能力依赖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图的确立。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长期受老师的控制而被动地学习;一切围绕老师的思维转。比如老师教单词和短语;详细地讲解翻译课文、语法、语言点。老师滔滔讲, 学生默默地听, 认真地记笔记, 学生的课堂活动毫无发展性和创造性。如今, 学生逐渐会使用新教材, 而我们的教法仍然是旧的传统的教法, 传统的教法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只有改变传统的教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要有学习兴趣。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作好阅读前的思考。

在每次的阅读课上, 我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去快速阅读, 然后就这篇文章进行讨论。

再简单地复述课文。也可以让学生讲些有关的幽默故事为阅读做铺垫。这些预备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现在我们以初中教材unit13“Albert Einstein”为例, 我们可以激励学生讲一些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 让学生自由发言, 讲一些有关爱因斯坦事。很多学生会仰慕爱因斯坦的精神, 也有学生崇拜爱因斯坦的简朴而又有意思的人生。通过对爱因斯坦的讨论, 联系到本班, 哪一位学生具有爱因斯坦的这种精神?我们又能从他身上学到些什么?

我们再以Unit17“Life in the future”为例。我先让学生设想我们的未来生活是个什么样子。一个学生对他的同伴说:“去另一个星球。”我问他为什么, 他答道:“因为地球上的能源越来越少, 而人口越来越多。”另一位学生说:“将来我呆在家里使用电脑去做我想做之事, 有机器人为我代劳。”其他各组的讨论都很激烈。

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听力和阅读课上也十分重要。如果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 那么口语课上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使用英语练习口语;阅读课上也能积极地快速地进入阅读状态。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读后的一系列任务

以Unit13“Albert Einstein”为例。当学生阅读完这一课时, 我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复述课文。学生会尽力做准备。他们会看课后补充材料, 会去改写、背诵、会查阅自己要使用的词或短语。这无疑中训练并培养了学生积极地阅读习惯。

3. 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学, 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 使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文章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怎样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学习方法的引导。阅读前要给学生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学生回答有困难的题, 可以设计成用“yes”“no”回答的题型。有时也设计一些能开发学生思维的“why”一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试着回答。如果学生完成任务时有困难, 老师要加以引导。比如, 学生第一遍读了“Albert Einstein”我让学生完成一些在句子中填入单词的题, 或者缩写课文。当学生完成了这些任务之后, 再让学生就有关爱因斯坦的故事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有困难, 我给他们帮助。

怎样引导学生学会新的语言知识点, 那是对学生另一种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查出在学习中遇到的新单词的意思, 自己先找出不懂的新的语言知识点, 然后我让学生用这些新词造句。根据情况, 可以口头训练, 也可以做笔头训练。当然, 学生查出新词的意思, 找出不懂的句子后, 不是说老师就马上去讲解, 而是要学生认真地逐字逐句地再读, 然后学生再不懂的话, 老师就有必要讲解。然后就这些句子复述课文某一句子或某一段落。这种方法是给予学生必需的帮助。

总而言之, 无论是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还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都离不开老师的正确的引导。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挖掘并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摘要: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改变过去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自学才是关键。

上一篇:益民物业公司简介及业绩下一篇:一次有趣的自行车比赛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