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创新论文

2022-05-13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档案管理创新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机关单位的车队的创新管理十分重要,也势在必行。本文就车队创新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作一些探讨。[关键词]机关单位;车队管理管理行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人需要管理,事需要管理,物也需要管理。可以说,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因如此,管理才显得十分必要,万不可少。

第一篇:档案管理创新论文

社会管理创新思路下民办高校管理创新问题初探

摘 要:社会管理创新是现阶段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在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借势而上是民办高校发展的良好机遇。民办高校管理创新具有特殊性,因此要把顶层设计的理念应用于管理创新当中。应充分理解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将之融入民办高校管理创新思路。积极面对瓶颈问题,通过增长内生动力获得解决途径,使民办高校成为高等教育一种必要的选择。

关键词:民办高校;顶层设计;管理创新思路;瓶颈问题

社会管理创新是我们党面对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积极解决现有矛盾对社会管理提出的新理念,是对当前社会管理模式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的新思路,是把发展的思维凝聚在社会管理行为中的新实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来,社会各阶层在这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高等院校,尤其是公办高校,凭借优秀的科研能力开展专项研究,在理论上深层次分析了社会管理创新内涵,在实践上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手段。高校运作的本身也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高校在为政府出谋划策的同时,在自身建设中寻找突破点或方向,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作为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又正在迅速成长的民办高校,借助社会管理创新的东风,汲取养料,发展壮大自己,是极其重要而且迫不及待的事情。

一、民办高校管理创新的特殊性

社会管理创新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那么民办高校进行管理创新,就是要让民办高校的师生感受到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校园。

民办高校是教育领域新崛起的群体,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发展空间巨大。民办高校完全由民间资本创办,大多为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决策机构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较之公办高校,在管理机制上更贴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自主化程度高。由于没有公办高校这个“大股东”的干预,民办高校较之独立学院,管理模式依附性程度低。基于既承担教育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职能,又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这两个特点,民办高校在管理创新上,既要注意不能一味地向管理体系较为成熟但管理体制较为僵化的公办高校倾斜,要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和现有政策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公益性办学道路,又要注意改进现有统治构架和权力结构带来的决策单一性的缺点,要特别注重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和共同参与的民主原则。

二、将顶层设计的理念应用于民办高校管理创新

顶层设计原为工程学术语,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国家将之运用于军事与社会管理领域,使顶层设计正式成为政府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思维方法。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首次出现顶层设计这个名词,之后在社会各个领域引起广泛关注。民办高校应充分理解顶层设计的内涵,在管理创新中因地制宜,谋求发展。

顶层设计的理念有助于民办高校明确定位。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在战略上的定位概括起来基本可以表述为多层次、全方位、市场化、培养应用型人才,似乎就是千篇一律的要素组合,是某种公式的套用,没有什么实质内容。顶层设计理念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对发展的新蓝图和行动路线进行再规划,是要求民办学校跳出操作层面从整体上统筹考虑,这对于各种资源相对紧缺的民办高校来说,可以避免因定位不当导致资源分布涣散,集中资源走出自己的特色。还有相当一部分本科层次的民办高校,由职业技术学院过渡升级而来,在发展中职业教育痕迹严重。顶层设计理念能够帮助有这样历史沿革的民办高校明确方向、划定边界,厘清可持续发展的脉络,避免因盲目跟随被社会淘汰,避免成为公办高校的跟班。

顶层设计的理念有助于民办高校建立工作品牌。品牌就是名片,是人们选择和不选择的一个重要依据。顶层设计理念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明确重点任务和优先顺序。在既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下,民办高校势必要集中力量扩大优势,把握机会,打造品牌以巩固核心竞争力,提高知名度。如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着力打造异域文化作为学院的工作品牌,连续七年举办了国际文化艺术节并获得一定影响,“首届长春市东北亚青年文化艺术节”即以华桥外院第七届国际文化艺术界为依托。2010年学院启用了实践教学基地“地球村”,每个语言村都以文化建设为主线,渗透各语种国家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不出国门就能够感受到世界各国的风情,体现了文化和语言的融合,使华桥外院文化品牌建设越来越系统化。

顶层设计的理念有助于民办高校推进教學改革。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学改革涉及养目标、教学计划等许多方面,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民办高校的教学改革,通常是教务部门配合决策部门做出方案,然后由教学单位遵照执行。在经济领域,这种模式与计划经济思维无异。教学改革可以成为顶层设计的一个对象,但是不应该成为顶层设计的承担者。教学改革本身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推进教学改革,就是要在顶层设计提出的理念、思路、原则、框架下,撇开原来事无巨细的执行方案,为教学第一线的改革留出足够的空间,不是任务,而是探索。

三、民办高校管理创新的思路

根据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及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管理创新的阐述,民办高校管理创新有以下几个思路仅供参考。

(一)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学代会的职能

社会管理创新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是在社会管理中对公共权力的重新分配和调整。民办高校权力结构比较单一,集权化比较严重,这是民办高校市场化管理体制的性质决定的。在现阶段,要求民办高校权力结构向分权转变是理想化和不切实际的,民办高校发展历史太短,没有成熟的管理结构和运行轨道,更缺少规范有序的人才队伍,这导致决策者需要同时兼具领路人和管理人的双重身份。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可以说这是为民办高校管理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

社会管理创新是为了减少社会矛盾。在民办高校中,存在着严格意义上的劳动关系,这产生了劳动双方最基本最现实的矛盾。工会是教职员工基本权益的诉求中心,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可以及时发现矛盾并化解矛盾。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助于稳定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要前提。教代会是教职员工参与校园管理最直接的方式。有许多民办高校的教代會形同虚设,其职能被分解成三部分:评审要事是部门领导的事,监督反馈是决策机构的事,建言献策是基本没有的事。由于缺少商议,劳动关系变成了简单的雇佣关系。发挥教代会的职能,是要让教职员工能够参与到校园管理中来,感受到被融入和被尊重的氛围。要赋予教代会提案的权利,要有议有问,有解有答,尽可能发扬民主,这也是民办高校践行“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重要实践。学代会不仅在民办高校少见,在公办高校也并不普遍。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给予学生话语权。民办高校的学生主体性要更强一些,要鼓励他们参与到学校管理事物中,允许他们列席会议,与决策机构、与教师充分沟通交流,于学生,有利于拓宽视野,提高情商;于教学,有利于解决师生教和学的矛盾,有利于教学改革。

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学代会的职能,要建立长效机制,定期组织召开研讨会、沟通会,上下联动、形成规范、形成制度。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是软实力,具有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社会组织,文化都是其内涵的持续和放大。上文提到,文化可以成为民办高校的一个品牌。文化建设内涵丰富,民办高校有多种选择路径。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投入最少,收益最大的教育。核心价值观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原则,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里有“少年强则国强”,这个强,首先是要有一个强的核心价值观。不管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是当前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民办高校生源和教师来源都非常特殊的情况下,除了保证“两课”以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利用重大节日和事件,开展主题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功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学组织,鼓励教师参与其中,共同做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知行合一。要深刻理解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注意不要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价值观教育混为一谈。

二是特色文化建设。纵观我国民办高校,一类是专业性民办高校,如吉林动画学院、长春建筑学院,是某一个专业点在面上的放大;另一类是综合性的民办高校,专业类别多,是面的集合。特色文化是民办高校的名片,对选择者来说具有渗透作用。抓特色就是形成某一个方向的合力,集中有限的资源着力打造一个叫得响的方面,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这个特色文化可以是专业文化,也可以是人文文化,总之,有了这种核心的特色文化,教学、管理甚至建筑、景观、绿化等都可以沿着这个轨迹一一完善。目前民办高校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应尽量避免样样通样样松。

三是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我们经常说文化要走出去,是说文化需要宣传的力量。目前民办高校基本都有全方位的主页,但是基本没有独立的新闻宣传机构。有的民办高校临高考时抱报纸、抱电视,有的民办高校被外界所知全凭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成就,还有的民办高校不惜花大量资金制作宣传片用以招生,这都不是新闻宣传,而只是告知。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的选择中是新鲜事物,人们的认知也参差不齐,所以民办高校需要主动推销,广而告之,深打烙印。要完善新闻宣传渠道,建立好通讯队伍,经常与媒体沟通联系,积极主动地提供新闻报道线索,有重点地将新闻宣传工作铺开。在人员招聘上,有选择性地吸纳在新闻宣传系统工作过的同志,增强民办高校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提高民办高校风险问题应对媒体的能力。总之要把新闻宣传工作纳入到民办高校整体工作中,细水长流,使宣传真正成为宣传。

校园文化建设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2004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有很多内容是成熟的高校才做得来的,民办高校就目前来说,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下,在核心价值观、特色文化、新闻宣传上下功夫,是值得考虑的方向。

(三)确立目标责任制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是当代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践工具,被誉为政府管理领域“最有效的管理工具”。不仅是政府,社会各个领域、行业都在绩效评估的道路上探索前进。目标责任制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绩效评估手段,对推动任务落实、确定问责奖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的民办高校在学期末、学年末都有绩效评估,评估指标由校方负责制定,相同类型部门指标体系一致,注重如师德建设、完成教学计划等共同任务,赋分原则是依据“是否”进行“加减”。民办高校普遍采用的这种绩效评估方式是仿照了目标责任制中对共性任务的绩效评估,由于一切相同,所以易于平行单位之间的比较,易于管理者掌握基层动态,缺点是不能突出重点工作和特色任务的完成情况,激励不足。目标责任制的灵活性体现在对业务任务的评估。业务类工作指标由各单位制定,按照学校阶段性目标任务、上级机构部署的重点工作和各单位自身发展方向,制定若干具有优先排序的指标内容并分解,报决策机构审核,这能够显示各单位的能力、优势和差距,能够为学校领导者确定扶持方向提供依据。同时,为各级指标限定完成时限并落实到人,突出实际效果,既防止了任务拖沓、责任不清,又便于任务跟踪,对教职员工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责任制计分方式灵活,任务分解具体,分值确定,结果不容易造假。

在进行目标责任制绩效评估的同时,要注重全体参与,行政部门要在指标内容上融入各级关联单位特别是服务对象的评价,教学单位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民办高校在管理体制上毕竟不同于公办高校,反馈结果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

四、管理创新与瓶颈问题

社会管理创新重在创新二字。创新是内生动力,是在现有资源、政策、条件下寻求结果最大化。民办高校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很多,每年全国两会、地区两会都有关于民办高校发展问题的提案。在这些提案中,比较多的是财政补贴和法人权益,属于公共政策类。客观地说,这两方面的确是几乎所有民办高校的尴尬,是需要政府干预的。公共政策关乎民办高校对未来导向的深刻认识,邓小平同志说,不管黑猫白猫,抓得到老鼠就是好猫。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期待政府在公共政策上狠狠干预,拿出不管姓公姓民,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是优质教育的勇气。

政策毕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等政策”摆脱制约解除瓶颈显然是不可取的。民办高校需看到,在很多方面,如精品课评选、甚至个别类别职称评定上,相关部门都给予了倾斜和鼓励。有代表提案借鉴政府采购的形式完善对民办高校的扶持,这个模式与文化体制改革中对文艺院团和文化产品的采购相类似,值得借鉴。通过政府采购,把主动权交给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既定的刚性需求下,形成教育发展的良性竞争。就是说要有可供采购的东西,不仅仅是要有,还要有精品。这就回到全文的主题:为有源头活水来。民办学校需借鉴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从自我改革创新出发,获得内生动力。

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时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民办高校要想使自己的事业长久不息,就要站在“舵手”和“总设计师”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借着社会管理创新之势,踏实做事,创新管理,分清工作层次,鼓励教师参与,建设校园文化,完善绩效评估,通过发展内生动力,把民办教育实践成高等教育的另一种形式,而不是高等教育的补充,实现学生学习和教师教书的自由,建设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民办名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2]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J].求是,2010,(20).

[3]王长江.莫让“顶层设计”走形[N].中国青年报,2012-07-02.

[4]卫祥云.顶层设计的实践意义[J].新经济导刊,2012,(1).

[5]价值观进步推动中国进步——专家学者谈如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N].人民日报,2012-11-30.

[6]冯刚.创新社会管理与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

作者:吴丹 郝帅

第二篇:以创新管理求质量以创新管理求效益

[摘 要]机关单位的车队的创新管理十分重要,也势在必行。本文就车队创新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机关单位;车队管理

管理行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人需要管理,事需要管理,物也需要管理。可以说,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因如此,管理才显得十分必要,万不可少。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管理者们已形成管理也是生产力的共识,大家坚信管理能够提高质量,管理能够带来效益。为此,我就机关单位车队,谈几点体会。

1.机关单位车队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不能否认,传统的车队管理在整个单位后勤工作中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单位领导用车及时、便捷:食堂所需粮食和蔬菜,能准时足额送达:临时用车,定时用车,调度配备科学合理等,但是,随着新形势的变化,时代向单位车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创立新型单位,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单位的车队管理也必须要适应新的形势,运用新的管理理念。

2.机关单位车队创新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2.1首先要求管理者能高瞻远瞩,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这就向管理者提出了一个要能与时俱进的要求。时代要求人们共建和谐社会,我们的管理也应一改过去机械生硬的做法,多渗透人文关怀,讲求和平共处,和谐共存。

2.2其次对车队职工进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2.2.1进行关于单位车队的性质和特点教育,使全体职工充分认识到单位汽车运输工作的基本特点是它的服务性。单位的汽车运输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因此,搞好服务既是车队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

2.2.2进行全心全意为单位职工服务的教育,使车队职工树立优质服务的观念,努力做到出车及时准确,服务热情周到,做到让车等人,不让人等车。

2.2.3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车队职工养成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养成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的好品德。

2.2.4进行组织纪律教育,使车队职工养成服务调度,听从指挥,遵纪守法,安全行车,优质服务的好作风。

2.3不断探索构建高质量、高效益的新型管理模式

2.3.1建立服务工作的反馈考核制度。车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优质服务。合理调度安排出车,检验一次出车的效果,要看它的全过程。由于运输工作具有作业分散的特点,一般都是单人单车执行任务,考核服务工作质量有一定困难。所以,在考核服务质量时,建立司机服务工作的反馈制度,加强服务质量的反馈。

2.3.2建立优质服务考核奖惩制度。我们依次制订了司机优质服务工作规范,车辆优质服务管理规定,服务工作反馈考核制度和优质服务奖励制度。以班为单位,开展争创全年优质服务班活动,制订优质服务班评定标准,每季度由单位职工对各司机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车容、车貌、环境卫生进行民意评定一次。

2.3.3加强安全管理的组织领导,制订预防事故的具体措施。成立了由车队技术骨干和领导干部组成的安全检查维修鉴定小组,明确小组成员职责并制订车辆安全检查制度,车辆维修保养管理规定,每周定期进行安全技术检查,发现故障及时予以维修及处理。对于每次安全技术检查结果和维修过程,我们都建立档案,以方便今后检查维修。

2.3.4加强思想教育,树立积极预防事故的责任感。坚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预防事故的根本保证。车队领导平时特别注意每个司机的动态和开车的快慢,发现问题,及时谈心,指出司机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此外,我们还每月定期召开一次预防事故教育会:运用过去事例进行剖析,指出事故原因,指出预防事故的办法,有时还进行司机行车安全和车辆保养经验交流会,新老司机都把自己的行车过程和在车辆保养方面需注意的东西交流出来,使司机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最后,领导进行总结并反复讲明事故的危害性和防止事故的重要性,使司机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的观念。

2.3.5进行预防事故知识的宣传,增强预防事故的自觉性。车队除了每月组织一次交通法规知识学习、教育外,还把驾驶员守则、岗位责任制打印装上镜框,挂于司机休息室和办公室,让司机有空就看,使他们能自觉学习,增强预防事故的自觉性。

2.3.6加强车队经济管理

(1)单位对车队的经济管理

单位给车队核定行车收费标准,每当出车即按行车公里和标准收费,包括职工工资、福利补贴、奖金,公里补助费、加班费、安全奖励、油、材料费、维修费、养路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停车费、事故费等,年终结算,节余按40%提成给车队作发展基金和奖金等,超支不补。

(2)车队对内部的经济管理

车队内部的经济管理,主要是改革分配制度,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把车队每个职工的经济利益同他完成的工作量、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执行纪律、政治和业务学习等挂起钩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

①制订车队奖励分配制度

车队司机工资标准按单位同类人员工资标准发放,补助则按司机行车公里补助,并设有各项奖励。其中优质服务奖占单位提成节余的20%,全勤奖占10%,安全奖占20%,年终奖占35%,其余作为车队发展基金,其中年终奖又分为三种分配方法。①基数分配占10%,即提取总提成10%作基数,按全队人员平均分配到个人。②20%按全年行车公里分配,即按车队车辆全年行驶总公里数进行统计,然后计算司机平均公里数,并确定平均公里数的奖金分配系数,再确定各类人员的分配系数进行分配。③5%按行政职务高低进行分配。

②购买车辆保险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

按照省政府采购中心和市政府采購中心文件规定,参照招投标做法,进行车辆招投标。凡是每台车需要购买保险的都由三家保险公司报价,在保险条款赔偿比例等一致条件下,选择保险价钱最低的公司投保。通过这样投保,车辆保费比原来减少30%,为单位节省了开支。

③改革车辆维修制度,实行定额管理

根据在关文件精神,制订车辆维修保养管理规定和定额标准,维修定额和维修质量与维修工的奖金补助挂钩,促进缩短维修工期,提高维修质量。同时车辆的大小维修均由安全检查维修小组进行签定,哪项项目可以在车队维修,那些可以去修理厂维修等等,都有明确规定,而且与修理定点厂商定修理项目收费标准,通过单位审计,杜绝乱收费现象。经过一年来的改革实践说明,实行经济管理,使职工得到实惠,积极性大为提高,车辆的自修率和修理水平大大提高,节省了维修费用开支,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经济效益。

④改变车辆加油方式,合理选择加油站

选择加油站的原则:油的质量要好,油价低,加油方便,来回路程短。具体由车队领导带领安检组几个成员进行考察,从中比较,选择3个加油站与车队签订供油协议,并按每天市价给予每公升优惠5%。

⑤实行车辆管理指标公示制度

为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效益,车队实行车辆管理指标公示制度,在板报上公示每个司机每月公里数,每公里耗油量,本月使用零配件、维修费用、违反交通规则次数、被单位职工、学生合理投诉次数,车辆途中故障次数,发生交通事故等指标。由司机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从而降低用油量,减少零配件费用,杜绝了违反交通规则和车辆途中故障。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加强单位车队管理,从而大大提高了车队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益。

[参考文献]

[1]邓汝春,车队的管理与沟通驾驶园,2008,(07).

[2]周健,浅谈单位勤车队的管理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11).

作者:张俊杰

第三篇:企业管理创新与创新实践探究

[摘 要] 创新是现代企业进步的原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者,必须把握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新要求。应认真分析激发组织创新力的影响因素,不断进行创新实践,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使企业获得跨越式发展,实现持续成长。

[关键词] 创新;管理创新;创新实践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付子顺,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与创新、企业文化建设。

(河南 濮阳 457000)

一、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

自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第一个从经济学角度系统地提出创新理论,从而为现代社会、现代组织引入了经济发展、生产率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真正驱动力。现在,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成功企业都将创新视为关键的竞争优势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现代企业进步的原动力,正如哈佛大学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认为的,2l世纪将是熊彼特的世纪。管理体系中的创新者是指那种看到经济中存在的潜在利益,并敢于冒风险,把新发明引入经济中,以便获取这种潜在利益的企业家。

对企业来说,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因素促使企业进行管理变革。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在新世纪中,企业面临的外界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且外界环境的变化速度还在不断加快,企业管理面临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的挑战。二是管理理论不断取得新发展。近20年以来,不断涌现出各种新的管理理论,如20世纪80年代提出学习型组织理论,90年代初提出核心能力理论、业务流程再造、虚拟组织、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等。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表明,企业管理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根本性变革管理理念、内容和方式,运用新的管理理论指导企业管理,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探索全新的管理方法。如果企业的管理变革仅仅停留在对原有管理方式进行局部的修整,将难以应对激烈变化的外部环境,必将为市场所淘汰。众多管理创新成果的成功经验表明,实施管理变革,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具有管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智慧,能够驾驭创新艺术,能够融会百家之长为我所用,摸索企业管理变革的规律和历史方向。

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没有管理的创新,企业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更谈不上竞争优势。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经营者,必须把握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新要求。时代要求经营者:一是能快速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观念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于管理过程中,作为经常性的主要管理职责。二是每个管理者,都应成为创新者,每个企业都要为全体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建立新的机制。三是企业个性化管理创新。成功的企业,必将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创新型企业,是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的企业。

二、对管理创新的再认识

1.观念创新——虚拟办公模式。世上没有永远对任何企业都通行的管理模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企业都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在管理世界中,没有权威,只有创新。美国管理专家毕可斯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未来企业办公室内看不到一个员工,有人选择在家或工作室工作,有人在外面拜访客户,所有的工作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迹象表明,虚拟办公室工作状态已逐渐成为发展趋势。这种模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管理和严格管理,意味着组织的分权,把权力从领导者手中分散到组织成员手中,员工获得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领导者则支持、指导、协调员工的工作,激发员工的智慧,并为员工服务。这时企业领导不再是聪明的总裁,而是集体智慧的网络。大家通过网络分享信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无为管理”的管理理念。所谓“无为管理”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的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管理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领导者真正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纵观世界,审时度势,筹谋企业发展的根本大计,策划实现使命的长期战略。

2.战略创新——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化经营

实行全球化战略,不仅要有利用国际资源,占有国际市场的战略意识和雄心壮志,更重要的是有全局的逐步的发展战略和策略。首先,要面向全球开发与配置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利税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根据不同地区技术发展水平和优势来组织技术开发;根据不同地区文化水平和企业需要来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其次,建立一套基于国际分工协作的高效生产体制。越来越多的企业改变了以国内生产为主,海外生产为辅的传统经营方式,力求建立各种形式的海外生产基地。韩国三星集团董事长告诫自己的员工,“国际化是我们在21世纪赖以生存的关键。进人21世纪,不实行国际化,我们就无法生存。世界将走向自由市场。韩国也不例外”。再次,全球化的经营战略更多的是指建立面向全球的国际市场营销体系。许多企业通过启用当地营销人才或加强培训等方式,大力培养不仅懂营销、懂外语,而且熟悉当地文化特点和消费习惯的营销人才,以完善国际营销体系,迅速准确地把握市场信息。而且,企业要成长为跨国公司,还需要具有经营视觉灵、经营规模大、经营区域广、经营范围宽等特征,以适应信息时代对企业发展的需要。

3.制度创新——学习型的企业组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市场信息复杂多变,人类知识日益膨胀。在美国,每天约有上千家企业诞生,同时每天又有千余家企业倒闭。面对纷繁复杂的变化,企业如何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英国壳牌石油公司企业策划主任伍德格告诉我们:“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真正出色的企业,都是那些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能不断学习的组织。彼得·圣吉在研究系统动力学的管理理论和无数优秀大企业的管理实践后提出:未来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出现,是企业制度的一次创新。

4.组织创新——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在管理者及劳动者之间共享,企业组织等级结构已不再受到管理幅度的限制,纵横交错的信息渠道造就了一种崭新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这是一种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人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紧凑而富有弹性的新型团体组织。它具有敏捷、灵活、快速、高效的优点。它是一种静态构架下的动态组织结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等级型组织和机动的计划小组并存,具有不同知识的人分散在结构复杂的企业组织形式中,通过未来凝缩时间与空间,加速知识的全方位运转,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扁平化组织结构的竞争优势在于不但降低了企业管理的协调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满足用户的能力。不难预言,扁平化企业组织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独具特色的组织创新。

5.市场创新——网络营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技术进入商品流通的每个环节,实现了对传统商业管理的根本性变革。网络营销就是信息革命带来的一次市场创新。二战以后,跨国公司得以迅猛发展,其全球一体化的经营战略,使得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和联系日益密切,形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然而,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因素的不同,使跨国公司进入国外市场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国际互联网络的投入使用克服了各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甚至是同化了这种差异。它提供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市场,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从而加速了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程度,使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从营销的角度讲,网络上生产者和消费者一对一的互动沟通,了解顾客的要求、愿望及改进意见,将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营销改进为小群体甚至个体营销,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满足,符合现代营销观念的宗旨。同时,它的革命性在于缩短了整个经济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节约了社会资源。具体到营销机制,网络技术打破了横跨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时间、空间障碍,弱化了存在于二者之间的各种中间环节和渠道。

三、促进创新与创新实践

(一)促进创新因素分析

1.结构因素。一是有机式结构对创新产生正面影响。有机式组织结构是相对于机械式组织结构而言。它强调内部的全面合作,更重视非正式的沟通,倾向于将权力分散化,能够对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因为有机式结构纵向变异、正规化和集权化程度低,可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应变力和跨职能工作能力,从而使创新更易于得到采纳。二是拥有富足的资源,能为创新提供另一重要的基石。组织资源充裕,就使管理当局有能力购买创新成果,敢于投下巨资推行创新并承受失败的损失。三是单位间密切的沟通有利于克服创新的潜在障碍。

2.文化因素。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通常有如下特征:接受模棱两可,过于强调目的性和专一性会限制人的创造性;容忍不切实际,组织不抑制员工对“如果……就……”这样的问题作出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愚蠢的回答,乍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行的,但往往可能带来问题的创新性解决;外部控制少,组织将规则、条例、政策这类的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接受风险,组织鼓励员工大胆试验,不用担心可能失败的后果。错误被看作能提供学习的机会;容忍冲突,组织鼓励不同的意见,个人或单位之间的一致和认同并不意味着能实现很高的经营绩效;注重结果甚于手段,注重结果意味着对于任一给定的问题,可能存在若干种正确的解决办法;强调开放系统,组织时刻监控环境的变化并随时作出快速反应。

3.人力资源因素。在这一类因素中,有创造力的组织能积极地对其员工开展培训和发展,以使其保持知识的更新。同时,它们还给员工提供高工作保障,以减少他们担心因犯错误而遭解雇的顾虑。组织也鼓励员工成为革新能手。一旦产生新思想,革新能手们会主动而热情地将思想予以深化、提供支持并克服阻力,以确保创新得到推行。研究表明,革新能手们有一种共同的个性特征:高度自信、有持久力、精力旺盛、敢于冒风险。同时也显示出与动态式领导相似的特征。如他们会以其对创新成功的潜在可能的认识,以及他们个人对其使命的坚信不移来激励和鞭策他人,并善于从他人处争取支持的力量。另外,创新能手们一般拥有提供相当大决策自主权的职位,这使得他们能在组织中引入并推行所提倡的创新。

(二)创新实践

1.企业管理创新要以提高企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特别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核心能力的竞争。只有拥有核心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我国大部分企业已经处在了完全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创新的使命是摒除企业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妨碍因素,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我们袭来,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到2006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基本结束。在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对接的条件下,竞争将进一步升级和加剧,市场游戏规则将得到更严格的执行。这对我国长期在很不规范的市场上从事商务活动的企业来说,直接面对国际跨国厂商的竞争,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新的竞争环境要求我国的企业必须形成自身的核心能力,管理创新必须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2.企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是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告诉我们,企业要取得大的发展,必须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社会发展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层出不穷,致使生产力层面和生产关系层面的矛盾不断产生,企业经营也如逆水行舟,要想不被淘汰,必然要加快创新步伐,解决制约因素。而管理创新只有首先瞄准企业中的主要矛盾,排除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才能使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获得持续成长。

3.企业管理创新必须与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相融合。管理创新的实质是合理组织生产力,体制创新的实质是解放生产力,技术创新的实质是通过新的技术手段直接发展生产力。尽管三者侧重点各不相同,在企业管理中的性质、地位、作用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都是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没有体制创新作保证,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就会缺乏动力,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也不可能持续进行;没有持续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就难以得到有效利用,体制创新就难以得到具体落实;没有持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就难以达到持续提高生产力的目标。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考虑制度的制约和技术进步对管理创新可能造成的影响,将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把握平衡,通盘考虑。

4.企业管理创新要持续进行。国外管理实践和研究证明,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IBM、强生、Sony等国际一流企业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这些管理机制能激励并源源不断地释放出企业的创新能力。例如,海尔从《日日清管理法》管理创新成果到《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管理创新成果,通过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使得海尔从经营艰难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集团企业,成为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

5.企业管理创新要走民族化和国际化相结合之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我国企业作为真正的企业,只是改革开放以后才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的,至今只有20多年的历史,还处在青年、少年时期,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整体来看还很稚弱,在应对这些严峻挑战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困难。”而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上百年市场经济的道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环境中,众多企业已形成企业运营、企业管理的一整套成熟、先进、科学的模式,创造了丰富的实践成果。我国企业的实际和企业管理理论的现状,决定了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洋为中用”将是我国企业管理以及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形式。同时,企业管理创新还要充分考虑本土文化的特点,发掘本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不生搬硬套,而要引进、消化、创新、发展,走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化之路。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知识型企业成长与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王淑芬.知识经济与企业创新教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吴敬琏.中国企业还处于少年期[N].人民日报,2007-01-04.

[4]刘同福.中国式持续发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徐兆辉,等.管理科学与社会经济[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刘臣钦,等.现代企业组织设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责任编辑:熊一坚]

作者:付子顺

上一篇:材料物理化学论文下一篇:课堂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