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工作体系质量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和管理质量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质量管理体系效能的充分发挥。为了响应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号召,国家、省市地方教育主管机关近几年出台了许多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新政策、新举措和新要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整改工作体系质量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整改工作体系质量管理论文 篇1:

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研究

摘要:文章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探究和分析,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有效性,又分析了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有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ISO9001

1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有效性

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是企业内部建立的、为保证产品质量或质量目标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活动。它根据企业特点选用若干体系要素加以组合,加强从设计研制、生产、检验、销售、使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并予制度化、标准化,成为企业内部质量工作的要求和活动程序。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质量管理体系最新版本的标准是ISO9001:2008,是企业普遍采用的质量管理体系。但要说明的是,ISO9001并不是唯一的质量管理体系,除ISO9001之外,还有其它的质量管理体系。目前采用的质量管理体系一般都具有符合性、惟一性、系统性、全面有效性、预防性、动态性、应持续受控的特点;其涉及到八项主要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推行了质量管理体系,尤其是ISO国际标准实施以后,我国企业更是积极采用,直到目前,对“ISO9000”的认证依然有增无减,然而,质量管理体系流于形式现象十分严重。随着企业采用质量管理体系的深入,愈来愈意识到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并深入到对其有效性的讨论。“有效性”是在ISO9000-2000版标准中定义的,即“完成策划的活动并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根据其定义可以理解为,在某项活动前期先进行策划,也就是先行的研究、打算、设想、规划和安排,任何策划总有目标和要求,是否达到了这一目标要求,是否取得了效果,其达到的程度如何,就是所说的是否具有“有效性”。然而,对企业来说如何做才能实现“有效性”呢?

探究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问题,对提高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企业如何做才能实现“有效性”亟需一定的理论先导,从而为其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基于此,本文对此研究方向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将吸收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相关理论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其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具体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有效性的理论分析;第二部分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三部分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有效性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为加强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路径选择;第五部分为总结与讨论。

2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2.1 管理者的认证意识,员工的意识与参与

企业管理者应理解认证的意义及其标准,从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来进行认证。倘若管理者单纯的以追求广告效益,亦或是迫于顾客或上级主管的压力,为了获取证书才申请认证,那么,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有效、合理也就不重要了。

组织的本源是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若能积极参与,才能将自身的潜在能力激发出来,从而带给组织更大的收益。质量管理体系若是没有员工的参与和支持只能流于形式,内容是空洞的。可以说,企业员工的参与意识和质量意识决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广度与深度,不仅影响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充分性和适宜性,还影响了质量管理工作的落实。

2.2 质量体系文件的符合性和适宜性

质量体系文件的依据为ISO9000,同时也是适用于所有行业的质量体系文件标准,考虑了企业管理及产品的特点,确保企业质量体系文件的符合性与适宜性,这是确保质量体系合理、有效的基础与前提。若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是请相关机构代劳或是照搬照抄得来的,那么体系文件的符合性与适宜性也就无从谈起,降低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编制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时,应将各个部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理解和认识的前提下,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编制出可操作、符合实际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2.3 质量体系文件的有效实施

一般来说,影响质量体系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是企业是否能够落实并实施。另外,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观察落实应体现在对文件实行动态管理以及严格执行文件内容两个方面。企业应严格按照体系文件内容办事,令所有相关质量管理的活动时刻处于受控状态当中,保证质量体系得以有效、合理运行,让员工能够自觉的执行质量体系工作。另外,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应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实行动态加以关注,令其不断深化、充实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历经一段时间的运行之后,应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观察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变化,随着标准的变化情况与对标准理解的深入不断进行换版与修订。

3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有效性的主要问题

3.1 对贯标的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管理方面并未出示明确的要求,大多都是以拿到证书为根本目的,很多工作难以落实,致其流于形式,不仅加大了企业内耗,还增加了员工的工作量,让企业员工对质量认证体系产生不满情绪。由此看来,我国目前企业的认证工作,成为获取证书的形式活动,可见,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3.2 未树立全员的质量意识

一般情况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取决于员工对质量的认识程度、态度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等。有些企业认为质量管理工作仅仅是质量管理部门应做的工作,因此,在贯标工作时,通常都是分配给少数员工或是一个部门,并未考虑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基础设施人员与其他操作人员对体系的保证作用,最终导致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意识浅薄,对工作的参与度与关注度不足,令质量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3.3 执行力度低,各种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监督检查工作的目的是检验企业各项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若是发现问题,应及时查找原因,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令问题得以改进或纠正,从而提高企业产品实物质量与质量管理水平。目前,企业每个年度实施的工序质量审核、产品质量审核以及各项活动中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特别是内审,因为内审人员人情关系或自身水平有限等缘故,为了应付外审与各级领导,只是找部分容易整改的问题开具不合格报告,而实际上,内审活动中存在很多问题。并且有些问题较为严重,长时间下来,这种做法也就形成一种习惯,只要有心,并没有通不过的审核与检查,这种状况让企业员工觉得检查也不过如此,企业领导并未及时纠正这一错误思想,因此需及时制定应对措施。

3.4 未建立自我完善机制

在认证之前,有些企业声势浩大,而获取证书之后,则搁置在一边,在执行过程中,并非严格遵从相关要求,不仅如此,还缺乏健全的监督体系,自我完善情况十分罕见。顾客的需求随着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而产生改变,市场竞争也愈加剧烈,企业若不能提高自身的质量管理水平,那么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企业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树立以顾客需求为主体的服务理念,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寻求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机会,有效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与产品产量,使企业的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渠道,提升企业的经济利润及总体绩效。

4 加强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路径选择

4.1 加强各层管理者的领导作用与全员参与

企业管理层的领导与重视可谓是质量管理体系得以合理、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管理者必须具备高尚的品质,一诺千金,积极参与企业开展的各项活动,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将企业所有员工的行动与认识统一到执行过程中,以此来增强企业的战斗力与凝聚力。企业并非是一个部门或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所有全功的,只有将工作人员的潜在能力调动起来,才能带给企业更大的收益,促进企业长足发展。另外,企业各级管理者应第一时间了解各个工作岗位存在的问题与实际业绩,为有关质量项目的所有活动及具体过程提供符合体系文件的评价准则,为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作出贡献。

4.2 动态管理的过程方法

(1)质量体系文件记录的动态管理。可以说,质量记录是质量管理体系测量和监督的重要依据,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质量管理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有:保管、传递和填写的要求缺乏严肃性,实际工作落实不严格;保存管理不系统;缺乏实用性、记录设置的功能和目的均不明确。良好的记录管理应做到无重复性记录、使用适当的图表与表格,加强协调性和系统性,确保记录的规范性、清晰性、准确性、原始性和真实性。

(2)资源的动态管理。可调配的资源、合适的人员、合理的分工以及配套的岗位设置可谓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保障。只有合理配备资源、完善组织结构框架,并且通过反馈、监督、调配和策划等多种统筹机制,才能令信息流、人流和物流正常流通,确保资源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核心过程的动态控制。一般情况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主要是由支持过程与核心过程组成,控制好核心部分与核心过程才能让质量管理体系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当中。关注流程的符合性与适用性,保证改进的效率及有效性。另外,企业还需考虑对外部的影响、潜在的薄弱环节、收益的策略、策划适用性的控制、产品的效率与有效性以及机会成本等问题。

4.3 正确对待内外审和管理评审的检测作用

持续开展内审和自审活动,内审员需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审核的新规定;其次,为了确保运行的有效性,可针对突出问题或潜在问题,针对历次外审、内审和自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开展专题内审活动,集思广益,探讨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第三,企业管理层应端正内审态度,了解内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杜绝一些因人情关而遮掩问题的情况。另外,企业还可聘用同行业的内审员或有关专家一起参加内审活动,进行交叉性审核,如此一来,既可以取长补短,又可以客观、真实的评价对方的质量管理体系。

4.4 建立完善的计量系统,发挥统计和财务技术的积极作用

可利用财务和统计等方法来对各个渠道提供的信息进行收集,提高企业对市场内容变化的敏感程度,逐渐形成沟通与分析并行的网络体系。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施工企业并未将财务部门列入其中,然而,通过合理的财务分析,监控采购与合同等一系列具体过程,运用特有的财务语言对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无效过程进行识别,为企业内部改进提供重要依据。另外,运用有效方式对企业业务部门进行考评,把经济效益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当作一项促进措施,将经济手段的约束作用和激励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5 总结与讨论

本文以上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探究和分析,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有效性,又分析了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有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以上的分析,提出了加强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路径选择,以期为企业真正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对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学者进行深入探究,本文仅是对其做了初步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下转第41页)

(上接第149页)

参考文献

[1] P.F.Drucker著,吴军译.有效的管理者[M].求

实出版社,1985.

[2] 余美芬.如何建立有效质量体系[M].中国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7.

[3] 王新平,汪方军,万威武,苏秦.企业质量管理

体系及其认证的有效性研究综述[J].管理评论,

2008,(10).

[4] 孙海礁.浅谈质量管理的有效性[J].建设机械技

术与管理,2008,(3).

[5] 王磊,房瑾.试论如何提高建筑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的有效性[J].山西建筑,2008,(9).

[6] 孙邓娃.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性

[J].管理纵横,2012,(8).

[7] 孔安妹、郭伟.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

的探讨[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6,2.

[8] 陈月霄.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探讨

[J].企业管理,2012,(5).

[9] 王庆明.关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问题的几点

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9).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4lslktziglx-04)研究成果。

作者:马磊

整改工作体系质量管理论文 篇2:

新形势下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效能的策略研究

摘 要: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和管理质量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质量管理体系效能的充分发挥。为了响应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号召,国家、省市地方教育主管机关近几年出台了许多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新政策、新举措和新要求。高职院校要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视野与层次,科学融入教育主管机关职业教育新要求,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创新应用各类质量管理工具方法,提升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效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新要求;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石庆贺(1973-),男,山东临沂人,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航海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鲁教科字[2013]9号),主持人:石庆贺。

我国高职院校由于发展基础的薄弱,长期以来面临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水平不高的问题,制约着高职院校科学快速的发展。为此,有高职院校積极探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水平的先进方法与手段,引入在国外生产制造性企业得以成功应用与验证的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建立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航海类高职院校则为了履行STCW国际公约和国家海事管理机关的强制要求,建立了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引入了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手段,规范了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院校内部形成了自我发现问题、自我纠正问题、自我完善管理的机制。

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和“2025中国制造”战略实施的人才需求,教育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高职教育进入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期。高职院校面临国家和省市地方教育主管机关的新政策、新举措和新要求,必须重新思考既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效能的发挥的新挑战。高职院校应该如何根据形势变化开展持续的质量改进,保证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水平,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一、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引入ISO 9000质量管理标准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6年,由于所设置专业的国际化性质和国际船东的要求,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成为我国首家将ISO 9000质量管理标准引入教育领域并通过国际知名质量认证机构——挪威船级社认证的院校。后续的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化工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先后引入该标准建立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也开展了对构建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探索。同时,有更多数量的高职院校出于加强和改善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目的,引入和借鉴了ISO 9000质量管理标准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1997年,为了履行国际海事组织颁布的《经1995年修正的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STCW78/95公约)中“公约缔约国政府的发证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必须建立质量体系”的要求,国家海事局借鉴ISO 9000质量管理标准的管理理念,并结合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特点,制定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要求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机构必须依据《规则》建立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并接受主管机关的外部审核。因此,作为获取船员教育和培训行政许可的必备条件之一,我国数十所航海类高职院校均建立并运行了教育管理体系。

实践证明,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对高职院校转变观念和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水平的成效明显。质量管理八项原则是ISO 9000族标准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质量管理实践经验和方法理念的总结,是质量管理的最基本、最通用的一般性规律,是质量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中的“以顾客为中心”的原则,帮助高职院校转变了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服务观、产品观和质量观,强化了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产品质量意识;“管理的系统方法”和“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两个原则,促进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过程方法”和“持续改进”两个原则,使高职院校通过事前的预防、过程的控制检查和事后的及时纠正实现了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持续螺旋上升。建立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业务指导书和岗位工作职责等全套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树立了高职院校精细化、法制化的管理机制。同时,质量认证证书、审核合格证书的取得,使高职院校拿到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准入证,实现与国际的接轨。

在肯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取得成效的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对于教育质量管理标准的理念和精髓缺乏深入的研究理解与把握,对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在学院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和定位缺乏准确的定位等因素,目前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效能的发挥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有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中各类技术手段的运用趋于僵化,日久出现程式化问题,脱离校本管理,脱离院校战略规划、改革发展、宏观管理和职业教育管理规律与特性,为体系而体系,造成“院校工作为质量管理体系服务”的本末倒置现象,制约了体系效能的发挥;有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形式大于内容,文件规定过于繁琐细化,可操作性差,而形成“两层皮”,把获取和维持认证或审核证书、提升外在声誉作为追求目标,对质量管理体系实际效能发挥关注不够;有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数据信息采集、统计后的趋势分析重视不够、疏忽整改落实效果的跟踪认定,致使质量体系效能丧失在“最后一公里”,不能有效利用数据实现闭环管理,做到持续改进;有的高职院校对质量文化的创设和培育不够,仍旧限于内、外审前补材料,广大教职工甚至院校领导中存在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仅仅是质量管理部门职责的误区等等。

二、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低级经济结构到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要通过调整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比例关系,使其更加合理化、高级化,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015年国家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并对经济改革发展的重新定位,对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显著提升,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的高等教育类型,发展路径日渐清晰,发展前景日益广阔。近几年,国家为了支持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内涵建设,投入了大量的建设经费,陆续出台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省/市示范性院校和名校建设、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国家和省市重点专业建设等项目举措[1]。各个项目举措均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目标要求,制定了专门的项目指标和标准。同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开展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五年一轮的评估,并建立了专门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数据采集平台[2],出台了高职院校基本工作规范,出台了高职院校管理行动计划和高职院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国家鼓励高职院校打破思想禁锢,改变压缩型本科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树立改革与创新发展的理念,内部深入开展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信息化建设等教学改革,外部与行业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集团化办学、混合所有制办学等的探讨[3]。

高职院校面临的外部形势日新月异,倒逼高职院校或主动或被动的应对形势的变化,在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行政与学生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响应国家的号召,满足各级教育主管机关的要求,跟上国家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为了保证改革举措的效能,实现与高职院校原有管理模式的有效对接,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和持续改进,更好地服务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项目建设,实现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效能的提升。

三、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效能的策略研究

(一)更新理念,准确定位,正确认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切实提高质量管理的视野与层次

首先,院校领导层要充分认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高职院校整个组织管理系统有效运转的润滑剂、催化剂和统领者,是高职院校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有效参与院校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才能找准体系运行改进的方向,实现其管理的科学性与宏观性,才能做到高屋建瓴、运筹帷幄,切实发挥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效能。

其次,高职院校自上而下要正确认识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也即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提升社会声誉,对用人单位、家长和社会提供质量保证信任。为了有效达成目标,必须要切实保证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为院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质量提升服务,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让花费巨大人力、财力和时间建立和运行起来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冗余庞大的体系文件系统和程式僵化的程序规定来束缚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有效开展和质量提升,引起教职工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抵触与反感。

再次,高职院校要积极培育富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质量文化。把质量文化的建设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内容,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质量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促使全员对院校质量文化理念达成共识,树立全员较强的质量意识,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通过质量文化建设增强全员的责任心与执行力,掌握精益管理和科学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推动质量管理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提升和转化。

(二)与时俱进,持续改进,准确把握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科学融入职业教育新要求

质量管理标准规定的都是通用性标准和基本要求,只有实现结合组织个体实际的本土化的转变、融入本组织的特性、适应内外部形势的变化才能增强其可操作性,充分实现其效能。按照PDCA循环的思路,也即: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做到“持续改进,追求卓越”,是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之一。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正逢其时,进入全面改革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国家和省市地方对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也给予大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机遇,积极跟进、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各类内涵建设项目的指标要求,通过建设项目的贯彻落实,在办学理念、专业与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实效。作为服务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和管理质量提升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必须跟上国家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节奏,努力实现质量内涵与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导向期望的契合,及时将上级的内涵建设项目指标要求,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数据平台采集与使用的要求等纳入质量体系,以此促进建设项目的有效开展和上级建设项目成果在院校的落地生根和向制度化发展。

(三)善始善终,闭环管理,高度重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数據信息的有效应用,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实现闭环管理和持续的螺旋上升是质量管理体系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高职院校要重视和加强对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持续产生的信息和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和应用工作。通过对质量目标实现程度、教育教学检查结果、学生考试考核成绩、来自学生/用人单位/员工等内外部满意度测量、内外审与管理评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改进机会等一系列信息数据的收集、统计与分析,准确研判出院校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质量发展态势和不足,及时采取流程优化再造、资源重新配置、技术方法革新等各类纠正与预防措施,防止不良态势的持续发展和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项目的产生,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通过抓住这一环节,达到过程的增值,实现闭环管理和质量的持续改进和螺旋上升。

(四)开展精细化管理,敢于创新突破,做好各种质量管理技术工具的系统应用,促进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多年以来,在实现与院校原有管理系统的有机融合基础之上,还要开展积极创新,在创新中实现突破和提升。

首先,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要实现与精细化管理的有机融合,加强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建设,按照:明确应该做的“正确的事”、确认“正确”的做事方法、找出改进的对象、对症下药寻找改进的途径、排除浪费、建立实施评价制度、固化与推广成果、建立循环机制的PDCA循环的思路,逐步实现教育教学、行政、学生、后勤服务等各项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更多地关注工作流程的科学性,考虑办学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努力降低办学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降本增效。

其次,在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要树立“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管理提升理念,敢于创新,将流程再造、QC质量管理小组活动、风险管理等质量管理工具、方法积极应用于质量改进的过程中去。通过流程再造,对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的流程进行梳理、优化甚至再造,删除冗余过程,提升管理效率与效能。通过每年注册开展群众性的QC小组活动,鼓励管理创新,提升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与质量意识。通过风险管理理念的引入,有效弥补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在风险防控方面的不足与薄弱点,增强学院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人、财、物资源的高效配置,为实现高职院校战略目标提供有力保证。值得强调的是,意识决定成效,高职院校要做到有效的实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QC质量管理小组活动、风险管理等的关键并不是简单的工具运用,而必须树立团队协作意识、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以现场为主的意识、主动的工作意识、跨边界的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相信通过多种管理理念、方法与工具的引入应用,并实现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机融合、互相促进,必将助力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效能的提升,助力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持续螺旋上升。

高职院校领导层应深刻认识到,“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眼睛是向上看的”,领导重视是关键,上述提升质量管理体系效能的策略能否实现,最终依赖于高职院校领导层的认识程度和决策力度。同时,高职院校应清醒认识到,任何先进管理技术方法的引用,只有实现与实际和单位特性的有机结合,并能够顺应内外部发展形势,保持持续不断的改进,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总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引入,在帮助高职院校提升管理质量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高职院校对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认识的不断调整和持續改进与完善,必将发挥更大的效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Z].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责任编辑 秦红梅

作者:石庆贺

整改工作体系质量管理论文 篇3:

浅谈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思路

[摘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的一项战略性决策,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整体绩效,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从质量体系策划、体系建立、实施阶段、体系认证和体系维护等五个阶段阐述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过程,通过体系建立,规范企业的各项工作,提高企业整体质量管理水平。

[关键词] :体系策划;体系建立;体系认证;体系维护

1 导入阶段

1.1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也要参照PDCA循环模式进行推进工作的策划。首先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推进小组,应由领导层参与,主要负责编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计划,确定质量管理体系范围,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策划体系文件架构,组织体系文件编制和评审等。

1.2质量管理体系培训

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需同步调查摸底企业各阶层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摸清企业内部审核员的配备是否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应组织对企业各阶层人员及内部审核员进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进行培训,确保各单位在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时能够满足上层法规标准的条款要求。

2 体系建立

2.1过程识别

企业应结合未来发展规划,明确组织结构,分配各部门职责,以过程的方法,组织识别质量管理体系的各过程,主要分为顾客导向过程、管理过程和支持过程。

2.2体系文件架构策划

通过识别出的各过程,组织对各过程运行需要的体系文件进行策划,同时也要识别出上层标准中明确要求要形成的文件。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分级,一般分为三级: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综合上述,最终形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架构,形成质量管理文件目录,避免文件的缺失与重复。

2.3体系文件编制

企业的质量手册应统一编制,其他体系文件应由各过程的归口管理部门分别进行编制,由质量部门统一组织评审,避免出现多部门编制文件造成内容冲突的现象,也利于后期文件的贯彻执行。

3 实施阶段

3.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试运行

初版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发布生效后,各部门应组织进行宣贯培训,进行为期2~3个月的试运行。试运行时期,各职能部门的主管人员应深入现场,指导员工按文件要求实施作业和管理工作,监督执行情况,收集试运行中文件编制的问题。在试运行期间,质量部门应组织进行一次内部审核,重点审核文件与运行的一致性,实际使用的表单是否与文件规定表单一致,以及其他运行中的问题,组织对发现问题进行整改。

文件试运行结束后,由企业的质量部门汇总问题,统一组织整改。

3.2内部审核

为验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与上层质量管理标准的符合性和有效性,识别体系运行的改进机会。在体系文件试运行期间应依据上层标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等法规文件进行一次内部审核。審核组长应由企业的质量管理者代表任命审核组长,审核组长负责组建审核组,组织编制审核计划及审核检查表等,并按计划实施现场审核。

3.3管理评审

在质量管理体系策划阶段应对管理评审进行策划,评审的时机可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但在第三方认证前,须进行一次,另在组织结构或资源配备方面发生重大变化时可适当增加管理评审的次数。

管理评审策划内容包括:管理评审的目的、依据、评审内容和方法、评审时间安排、参加评审人员及准备工作要求等。策划的结果应形成文件,以管理评审计划和管理评审通知的形式发至参加评审的人员及相关部门。管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主持。

4 质量体系认证

根据需求有选择性的选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企业一般要具有12个月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记录,方可申请体系认证;但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与认证公司讨论,协调规避此问题。

确定认证机构后,向认证公司提交认证申请书,签订认证合同。认证公司一般会采取分初审和正式审核两步开展,初审一般会主要针对质量管理体系开展文审;然后确定正式审核时间及审核安排等,开展现场正式审核,完成审核整改通过后,即可获得认证证书。

5体系维护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后,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体系维护;体系维护工作不到位,会导致体系文件与实际执行情况出现脱节。

质量管理体系日常维护方法如下:

一是定期检查。各业务主管部门每季度或规定时间周期内要对主管业务的体系文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通过反复的检查、督促和整改,才能优化文件,保证落实。

二是全员参与:通过开展质量安全月、QC小组等质量管理活动,充分调动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进一步了解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三是内部审核。质量部门可以通过开展部门审核、过程审核、体系审核以及专项审核等活动,持续监督和维护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四是管理评审。通过最高管理者组织开展管理评审,激发各职能部门管理者积极探索管理工作中改进机会,持续推进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作者:由迪

上一篇:秘书突发事件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虚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