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机械动力管理系统论文

2022-04-26

铁路机械动力管理系统论文 篇1:

浅谈铁路机务系统机械动力设备优化管理

摘 要:时代的进步给铁路带来了较大的发展,很多新型的设备与工艺不断被应用到铁路的实际运营过程之中,但这种情况就对铁路机务系统机械动力设备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单位与工作人员要对机械动力设备的管理工作水平进行不断提升,以此来保证铁路部门的经济效益与工作效率[1]。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对铁路机务系统机械动力设备管理工作的优化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铁路机务系统;机械动力设备;优化管理

0 引言

随着铁路运用技术与设备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当前铁路机务系统对于机械动力设备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对机械动力设备的使用、维修以及保养等各方面的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才能满足当前铁路事业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铁路机务系统对国家与上级部门制定的关于机械设备管理的相关政策全面执行,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方式,从而切实提高机械动力设备管理工作的水平,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在保证铁路行车安全的同时,提高铁路单位的经济效益[2]。

1 铁路机务系统机械动力设备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

铁路机务系统机械动力设备管理工作主要就是对铁路运行过程中所用的机械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管控,从而保证机械设备的完整与正常运行。在进行机械动力设备的管理过程中,铁路机务系统要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现代化的设备管理方法重点应用,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此外,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定人定机的两定制度,与包使用、包保管、报维修的“三包”制度。

2 铁路机械动力设备前期管理工作

2.1 铁路机务系统对机械动力设备的考察与选型

对铁路机械动力设备的考察与选型工作主要包含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机械动力设备是否经济使用、维修养护是否便捷以及是否具备生产先进性;②设备的交货时限及其价格,曾用者对其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的评价;③设备通用、标准和系列化的程度;④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安全标准,是否满足运行过程的需要,是否达到了环境与职业健康的相关要求等。

2.2 铁路机械动力设备的安装、调试以及正式运行

铁路机械动力设备到货后,专门负责采购的工作人员应该按照预先签订的合同内容与相关的技术文件对设备进行验收,对设备的相关技术指标以及重要的维修配件、说明书、合格验证、附属配件等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的检查,核对正确后再由各自的负责人签名;负责设备安装的技术人员要对设备进行及时组织安装,设备提供方也要派遣相应的工作人员到现场对设备的安装工作进行专业的指导,对动力设备的操作人员开展系统培训;在机械动力设备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若是出现问题,则要由铁路机务系统的工作人员负责开展索赔事宜,并且对设备运转过程中的相关资料与影响等进行全面收集,从而为索赔工作提供有力证明。

2.3 机械动力设备技术人员的工作内容

①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合理的巡检,对于设备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并予以处理;②积极完善更新设备的维修管理技术,对现有的检查维修工艺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机械动力设备的检修质量;③对操作人员进行设备操作的相关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④做好机械动力设备日常的保养工作,保证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

2.4 机械设备使用人员的必备素质与工作要求

机械设备使用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责任心,在使用机械动力设备的过程中严格遵照相关规定;要做好机械动力设备的日常保养工作,减少设备故障发生的概率,保证设备的工作效率;对设备的性能与机构进行深入研究,在安全事故发生时能够进行及时有效地临时处理;对设备管理的各种情况进行详尽、真实地记录,从而保障铁路机械动力设备管理工作的良好进行。

3 铁路机械动力设备的基础管理工作

3.1 铁路机械动力设备的档案及台账管理

首先,铁路机务系统要针对设备管理的相关内容建立起设备的档案、台账以及履历等。在设备使用过程中,根据设备的实际情况来对上述基础资料进行更正、修改。这些资料要由专门人员来进行管理。其次,铁路机务系统要对设备台账管理提起重视,自身建立起设备的总台账,同时要求各部门建立起设备分台账,在季度末时将总台账与分台账进行核对,的务必要做到账实一致。

3.2 对机械动力设备进行分类管理

根据机械动力设备对铁路运行的质量要求,可将其分为通用设备、主要设备及特种设备等几种不同的类型,根据设备的不同种类来对其采用针对性的管理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故障出现的几率。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特种设备要进行高强度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要对其保养、检修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严格加强,对造成其故障的人为因素要采取严肃的处理,特种设备的随机附件要进行科学严谨的保管与存放。此外,对于铁路机械动力设备,也可以根据其具体任务、工艺、材料、工作精度等方面的不同,来对其管理工作进行不同方式的分类。

4 做好铁路机械动力设备管理的措施

4.1 对设备维护的组织架构进行明确

在铁路机械动力设备的管理工作中,维修团队是负责设备维修的中坚力量,负责设备运行过程中的维修与管理工作;设备操作人员则是对设备进行维护工作的一手工作人员,其负责对自身操作设备的日常检查、维护、清理与保养;车间管理人员主要是对维修部门进行支持与协助,来开展对设备的维修工作,同时适当监督操作人员的设备操作情况[3]。

4.2 完善设备的档案管理工作

对于铁路部门来讲,完善健全设备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可以保证设备管理工作的连续性,还可以使企业对于自身的固定资产有明确的认知。一般来说,设备的档案管理工作应该包括对设备零配件、维修记录、技术改进、日常养护、配件采购、供应商与维修厂家信息等内容的管理。需要注意的是,档案管理工作一定要由专业的管理人员来负责。

4.3 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维修计划

根据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设备预防维修计划是铁路部门实现预防与系统管理的重要手段。按照一般情况来说,制定维修计划时要以时间为单位来进行,当前的预防维修计划一般可分为年度维修计划、季度维修计划、月维修计划以及周维修计划。

4.4 制定相关的设备维护指标与运行标准

以设备的相关技术与运行原理为标准,制定设备的维护指标与运行标准,可以使设备生产性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同时,保证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免于其他因素的干扰。对于不同类型的设备来说,其相应的维护指标与运行标准都是不尽相同的。此外,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主要设备的良好运行,是设备维护人员与操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

4.5 制定相关岗位的具体设备管理制度

各岗位的设备管理制度相加就是企业的整体管理制度,因此要对各岗位设备管理制度的制定提起一定的重视。在制定岗位设备管理制度时,应该考虑到设备的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范、日常的维修与清理、相关工具的管理等一系列内容。总而言之,要保证设备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的严谨、科学,从而保证最终制定出来的设备管理制度具有较高的执行力,以确保铁路机械动力设备的安全良好运行。

5 结束语

总体来说,铁路机械动力设备管理是铁路机务系统工作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其直接关系到了铁路企业的整体发展。在铁路企业中,对机械动力设备造成最根本影响的因素就是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也就是说,铁路设备管理水平高低的根本影响因素不是设备的技术水平高低或者维修、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而是管理部门对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管理人员的思想水平,这就要求其对管理工作提起重视,不断完善铁路机械动力设备的管理工作,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铁路企业的综合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郭恩明.新形势下铁路机械动力设备管理工作的探讨与设想[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3(05):59-60.

[2] 米云龙.铁路机械动力设备技术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4(18):11.

[3] 张广才.铁路机械动力设备管理工作的思考[J].硅谷,2009(09):189+187.

作者:李杰

铁路机械动力管理系统论文 篇2:

铁路桥梁路基隧道建设质量控制与关键工序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壮大,铁路桥梁路基隧道的施工得到了桥梁建设企业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铁路桥梁路基隧道建设质量控制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从隧道支护结构设计、系统构成与技术方案、混凝土振捣三方面,论述了铁路桥梁路基隧道建设的关键工序.

关键词:铁路桥梁;路基隧道;桥梁预应力;自动张拉系统

随着信息化技术被引入铁路桥梁路基隧道施工过程中,铁路运输行业呈现了迅猛的发展趋势.铁路的投资数额巨大,且建设周期较长,若不能够规范关键技术的施工流程,极容易导致工期被延误,增加铁路的整体投入成本.基于此,借助于信息化管理平台,基于对铁路桥梁路基隧道关键工序进行的综合分析,探讨铁路桥梁路基隧道的监控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铁路桥梁路基隧道建设质量控制

1.1 桥梁预应力梁张拉的质量控制

1.1.1 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现阶段,我国铁路桥梁主要借助于普通泵站,实现对千斤顶的驱动,进而产生预应力,以人力手动操作形式实现对桥梁的张拉.同时,在测量预应力的过程中,通常由工作人员对液压进行读取,将液压系统与张拉力的换算表作为参考依据,实现对张拉力的计算,并人工对预应力筋的张拉伸长值进行计算和记录,通过参考张拉力和张拉伸长值,实现对桥梁预应力的综合控制.在以往铁路桥梁的施工过程中,单纯依据液压对张拉力进行换算,千斤顶摩擦产生的阻力会对数值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干扰,需要多次对张拉力进行标定,然而,液压系统压力是否稳定以及系统内些均会产生对数据测算的干扰,降低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无法为施工过程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此外,技术部门多次对液压系统和千斤顶进行矫正,不仅会导致生产进度延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生产成本,得不偿失.笔者通过对桥梁预应力进行调查发现,桥梁预应力张拉施工的不规范和缺乏科学的监控方式是导致铁路桥梁存在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规范施工管理流程,对桥梁预应力的大小和离散程度严加控制,防止因施工不当对桥梁预应力造成损害,以此来改善桥梁预应力的整体质量[1].

1.1.2 系统构成与技术方案

针对现阶段铁路桥梁预应力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人士应开展针对自动张拉技术的专门性研究,加大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投入力度,研发具有科学硬件和软件支撑的自动张拉系统,实现对预应力的自动张拉和科学监控,提升预应力质量控制的智能化,充分克服传统桥梁施工的不足之处,从整体上提升桥梁预应力管理的水准.

通过科学设置预应力张拉施工的目标,能够为完善自动张拉系统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在对系统功能先进行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对系统各部分的精度进行合理控制,并着重提升其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应用的长久性.本研究设计的自动张拉系统主要包括机械动力系统、张拉控制系统、传感测量系统、数据管理系统以及辅助系统构成.其中,机械动力系统主要包括千斤顶、高压泵站和电磁阀构成,张拉控制系统主要具有张拉控制和辅助监测的功能,传感器测量系统主要包括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力传感器三个部分,数据管理系统主要实现数据查看、存储和传输的效用,辅助系统主要为实现对油压和油温的控制而存在[2].

1.1.3 检验

在对某铁路段预制梁场的15孔32m简支箱梁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发现,该梁场的自动张拉系统能够借助于对张拉力和伸长值的分析,实现对张拉力的自动调整和智能控制,在检验过程中,自动张拉系统能够实现对异常数据的识别和分析,对其进行标记并上传至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由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存档统计.现场试验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本次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该自动张拉系统所测得的预应力结果较为准确,系统工作性能良好,且能够实现对张拉、静停和锚固阶段的自动张拉,精度较高.同时,该自动张拉系统能够借助于数据传输协议,将测得的数据上传铁路信息化管理平台,管理平台通过对数据进行接收并统计,能够实现对存在问题的精准识别,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3].

1.2 路基压实的质量控制

1.2.1 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现阶段,针对铁路路基压实情况的检验,通常将“点式”检验方法作为主要形式,在对施工现场某一点进行抽样试验,获取研究所需数据.这种监控方式存在较多的弊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常在路面压实后进行检验工作,这种检验属于事后控制的范畴,无法实现对碾压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及时处理;(2)部分点式检验需要应用到大型设备,这也对施工工作的有序进行形成了干扰,不利于缩短检验时间;(3)由于所选取的点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不具有代表性,无法实现对数据需求的充分满足,需要对碾压区域的点进行频繁界定,且若全部面压完毕,重复操作也会增加“过压”的发生根率;(4)在樣本均匀的情况下开展抽样检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若填充料不均匀,极容易对点式检验的精度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点式检验方法具有精度低和人为影响较大等缺陷,因此,探索科学的检验方法成为提升路基压实质量的重要保障.近几年,连续压实检测技术在路基压实检验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连续压实检测技术能够在碾压的同时进行检验工作,且不会对施工工作产生干扰,且能够结合检验结果及时对碾压不合理之处进行调整.同时,连续压实检测技术能够将检验结果传输至铁路信息化管理平台,将检验的数据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为相关管理人员查询路基压实信息提供方便,对提升路基压实的信息化程度大有裨益[4].

1.2.2 系统构成与技术方案

连续压实检测技术在确保振动压路机性能完好的基础上,通过对加速度传感器的充分运用,在振动激励的影响下,实现对路基压实系统所产生响应信号的科学检测和获取,并借助于滤波器,对响应信号进行过滤和转换,计算出振动信号的基波和二次谐波分量,并结合二次谐波和基波的比值对路基压实程度进行衡量.若结果显示谐波比值越大,表明出现了较明显的畸变,则路面压实程度较好.当振动压实值与目标压实值具有一致性,则可结束路基压实工作,若振动压实值与目标压实值偏差较大,还需进一步完善路基压实工作.在路基压实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应对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借助于大屏幕进行显示,将低于目标压实值的区域做出不同颜色的标记,为管理人员了解路基压实状态提供方便[5].

1.2.3 检验

笔者采取连续压实检验系统对某铁路段进行试验,该铁路段的填筑部位为基床以下的路堤,填筑材料主要以细角砾和粗粒土为主.笔者为了探明振动压实值与常规检验指标的关系,形成后续路基压实工作的参考标准,对其相关性进行了检验.在进行相关性检验后发现,细角砾和粗粒土与K30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和0.92,相关性均在0.70以上,表明细角砾和粗粒土的选用满足了路基压实的基本要求.当承压板直径达到20到30cm之后,其中的极限荷载将会随着压板尺寸增加而增加,如果小于该极限值,具体荷载也会随着压板尺寸增加而降低.K30代表铁路实际的准用地基系数,在路基填料分组过程中,如果K30>110MPa/m,则为A组填料,如果K30>70MPa/m,则为B组调料[6].

2 铁路桥梁路基隧道建设中的关键工序

2.1 隧道支护结构设计

现阶段,大部分铁路隧道将复合式衬砌作为主要的支护结构,由于其厚度未能够达到标准要求,极容易引发隧道承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的甚至能引发隧道的塌陷和断裂,无法为铁路运输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现阶段,通过在隧道施工结束后,由第三方机构负责对复合式衬砌厚度是否合乎规定进行检验和测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只能够对结果进行检验,属于事后控制,无法在问题发生的同时采取改进措施.同时,第三方检验结构只是采取人工方式对混凝土是否灌满模板进行检验,其检验过程存在一定的误差,不利于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因此,在研究复合式衬砌厚度的过程中,应实施科学的监测方法,对混凝土压力进行科学测定,明确混凝土灌注高度,并对复合式衬砌厚度进行合理计算[7].

2.2 系统构成与技术方案

复合式衬砌混凝土灌注监测系统主要分为混凝土压力测量、温度测量、超声波测距、供电、数据采集与传输五个模块构成.在监控过程中,需要借助于混凝土压力测量模块和温度测量模块,实现对不同温度下修正系数的计算,运用超声波测距系统对混凝土填充压力进行测算,并结合施工现场温度,明确混凝土的灌注厚度.在具体的模板台车长度设计上,应该保持在9到12m范围内,工点设计应该根据沉降缝、预留洞室等进行合理确定.另外,模板台车侧壁作业窗需要展示出分层布置特点,层高不应超过1.5m,在每层应该设置好4到5个窗口,净空应保持在45×45cm标准范围,还要在拱顶预留2到4个注浆孔[8].

2.3 混凝土振捣

在模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如果单纯依靠混凝土 自身重量很难实现模板边角部位的有效浇灌,内部气泡也不会得到解决.为此,在混凝土密实度保持上,需要采用机械振捣进行.站在振捣器工作角度来说,主要的作业方式包括两种,即垂直振动和斜向振动,值得注意的是,在斜向振动过程中,振捣棒和混凝土之间的倾斜角需要保持在40到45°范围内.另外,在振捣棒使用之前,工作人员还需要检查好机械工具的自身性能情况,在试运转过程中将振动器加入其中,上下振动范围应该集中在50到100mm之间.其次,在分层浇筑上,如果混凝土的分层厚度不能过大,具体标准为不能超出振捣棒1.25倍,在上一层混凝土振捣上,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的深入应该保持在500mm以内,确保上下层混凝土的紧密结合,还要在第一时间内浇筑上层混凝土,避免混凝土强度受到影响[9].

3 结论

铁路施工应对桥梁预应力梁张拉质量、路基压实质量、隧道支护结构质量的关键监控技术开展研究,研发一系列配套设备,对目前的监控方法提出问题,对目前的监控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所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目前,我国的大量桥梁、隧道及路基的加固从检查手法或是自动化水平等方面均未达到标准要求,因此,应加速发展铁路桥梁路基隧道关键技术,实现我国铁路急速成长的需求,这样有利于信息化管理铁路桥梁路基隧道关键工序,有利于发展铁路施工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范永维.大准铁路塔哈拉川桥梁监测分级评估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36):150-152.

〔2〕李刚,王珣,刘勇,伏坤.桥梁桩基础施工对既有高速铁路桥梁基础变形的影响[J].铁道建筑,2018, 58(12):57-60.

〔3〕闫龙彪,程泽农,韩冰,张楠.我国高速铁路桥梁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铁道建筑,2018,58(12):1-5.

〔4〕刘畅.铁路桥梁桩基施工的质量控制[J].技术与市场,2018,25(12):66-68.

〔5〕田伟.探究铁路桥梁连续梁挂篮施工技术[J].山东工业技术,2019(01):123+119.

〔6〕张力文,査小君.临时铁路桥梁运营施工监测与结果分析[J].测绘地理信息,2018,43(06):113-116.

〔7〕刘全民,李小珍,刘林芽,张迅,宋瑞.铁路钢板结合梁桥约束阻尼层减振降噪分析[J].中國科学:技术科学,2018,48(12):1392-1400.

〔8〕田伟.浅析铁路桥梁路基压实施工技术[J].山东工业技术,2018(24):103-104.

〔9〕骆飞.铁路桥梁连续梁施工中挂篮控制的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8(46):257-258.

作者:黄芸

铁路机械动力管理系统论文 篇3:

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应用研究(2)

摘 要:二十一世纪,汽车已经成为千家万户出行的首选,传统汽车的燃料是柴油、汽油、液化气,燃烧后排出的是醛类和碳氧化合物,随之而生的是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发绿色环保的汽车技术是当前汽车行业的首要任务。本文阐述了汽车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对当前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发展状况提出相应策略。对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应用进行探讨和分析,希望为汽车领域提供参考。

关键词:汽车新能源 节能环保 研发应用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Energy and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in Automobiles

Wang Qin,Wang Chun,Li Songyan

Key words:automobile new energy,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经济收入也不断提高,汽车作为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基本,在给我们生活提供了便利的同时排放的大量尾气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危害,大量的能源消耗也面临枯竭的危机。汽车行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是当下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研发新的汽车技术是时代发展下的必然趋势。以绿色环保的理念出发,对汽车动力原料进行创新,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的问题。

2 新能源汽车发展历史

其实,新能源汽车并不是21世纪的产物。1834年第一辆电动车由安德森发明,比内燃机汽车早了半个多世纪,但这辆电动车是蓄电池,不可再充。1873年,英国人罗伯特·戴维森(Robert Davidsson)制造了世界上最初可供使用的电动车。1881年,应用了可以充放电的铅酸电池,这是一次重大技术改革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900年,汽车售出总量中,蒸汽机车占百分之四十,电动汽车占百分之三十八,燃油汽车仅百分之二十二。1902年,德国人波尔舍在电动车上加装了一台内燃机来发电驱动轮毂电机,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混合动力汽车。二十世纪中期,燃油汽车迅速发展,电动汽车逐渐消失。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始源于二十一世纪初。2000年底,在德国留学多年的“中国燃料电池车之父”万钢教授向国务院提出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并被列入国家“863”重大科技课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环境污染及石油危机的问题逐渐浮出,这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汽车行业的发展,电动汽车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并在相关技术研发上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迎来了电动汽车发展的新时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了克服电池续航问题混合动力汽车应运而生。二十一世纪初期,电池技术得到突破,国家也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成为新能源汽车产量最多的国家。

3 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意义和重要性

(1)汽车污染已成为世界性公害,其对于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贡献”不容忽视。汽车尾气排放的废气主要为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含铅化合物、苯并芘及固体颗粒物,能引起光化学烟雾等。另外,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CO2)、硫化物SOx(SO和SO2)、氮氧化物NOx(NO和NO2)、氟氯烃等使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大气环境问题变得更为严重;汽车排出的CO、NOx、SOx、未燃碳氢化合物HC、颗粒物PM和臭味气体等污染空气对环境和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已相当严重。全力发展汽车新能源是解决汽车尾气对环境污染的根本,同时也是推动交通领域向低碳转型的有力举措,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2)二十一世纪,交通能源是全球将要面对的挑战。1973年—1999年,世界发生了三次石油危机,导致世界范围大规模的战争,出发了大规模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汽车行业是石油消耗的第一大产业,据目前数据分析,我国汽车行业占石油消耗总量的三分之一,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第二大石油消費国。我国面对的石油消耗与交通能源问题非常严峻,汽车行业的改革是大势所趋,推广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燃料,汽车动力能源多元化是主要任务,能使我们不再过度依赖石油。

(3)在传统的汽车行业中,我国的技术水平落后世界几十年,但新能源汽车各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我国可利用市场优势在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取得领先。电动汽车的发展将为社会提供大批的就业,推动下游行业发展转型,带动国民经济。

4 汽车新能源

4.1 纯电力驱动

纯电力驱动运用汽车锂电池等新型的电池能源,通过电动机动力驱动汽车,纯电动汽车使用电能,在行驶中无废气排出,不污染环境。电动汽车比汽油机驱动汽车的能源利用率要高且因使用单一的电能源,省去了发动机、变速器、油箱、冷却和排气系统,所以结构较简单。可在用电低峰时进行汽车充电,可以平抑电网的峰谷差,使发电设备得到充分利用。

4.2 混合动力

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Vehicle)是把驱动系统由多个能同时工作的驱动系统联合,车辆的行驶功率依据实际的车辆行驶状态由单个驱动系统单独或共同提供。通常是指油电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即采用内燃机(柴油机或汽油机)和电动机作为动力源,驱动方式灵活。混合动力的电动力系统包括电动机、发电机和蓄电池(铅酸电池、镍锰氢电池和锂电池)。混合动力既发挥了发动机持续工作时间长,动力性好的优点,又能达到电动机无污染、低噪声的好处。热效率可提高百分之十以上,废气排放可改善百分之三十以上。

4.3 太阳能发电

二十一世纪,太阳能或将成为世界主要能源。太阳能是由氢原子核在高温下聚变产生的能量,风能水能等地球上所有自然能源几乎都是由太阳能转换而来。太阳能在现代科技生活中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太阳能发电利用电池组件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电池将光能转换成电力为汽车提供驱动力。燃料成本几乎为零,有效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不过由于太阳能会受天气影响的原因,只能作为辅助能源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时间。

4.4 氢动力

许多科学认为氢能源燃料电池对汽车核心技术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了氢动力汽车的研发,并投入数十亿美元与中国上汽合作成功开发出中国首台氢能源汽车,命名为“凤凰”。氢具备极高的能量密度,并用甲醇等作为燃料,释放足够的能量为汽车提供驱动力。作为新动力能源,氢与氧气在燃料电池中发生化学反应只生成水,没有污染。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相比,氢动力有高达百分之六十到八十的能量转化效率,是内燃机的二至三倍且没有损耗,寿命长。由此来看氢动力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点。

5 汽车节能技术

5.1 增程式混合动力技术

增程式混合动力就是串联式混合动力,通俗来讲就是通过电动机提供驱动力,不使用内燃机。对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是在纯电动汽车的基础下开发的,为了达到增加纯电动车辆续航里程减少充电次数的目的,在车上添加了增程器。其关键作用是为电池充电和汽车上的其它设备提供电源,解决了电池电量的问题。但此技术只针对电动汽车应用。

5.2 并联式混合动力技术

并联式混合动力是将内燃发动机与电动机相连,接入驱动系统。两个动力源分别进行驱动或联合驱动。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技术大致包括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电驱动系统、动力系统参数匹配、能量管理策略等。并联式混合动力拥有两套动力系统,可以分开工作,也可以协作驱动。既有发电功能又有驱动功能,所以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应用范围更广。

5.3 混联式混合动力技术

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又称动力分流系统。串联式混合动力和并联式混合动力相结合就是混联式混合动力,同时保有了串联式和并联式的优点,既增加了机械动力的传动系统又增加了电力驱动传动系统,虽然结构比较复杂但是控制方便。

5.4 蓝驱技术

蓝驱(BlueMotion)技术就是改进后的TDI(Turbo-charged Direct Injection的缩写即“涡轮增压柴油直喷发动机技术”),“蓝驱技术”的发动机驱动技术、变速箱技术、燃料技术、尾气处理技术都更先进,更具环保性。Start-Stop(起动停车)技术和Recuporation(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技术使车辆减少油耗,回收能量。

5.5 压燃技术

传统汽车是通过火花塞或活塞压燃两种方式点火启动汽车,压燃技术是将两种点火方式相结合,在燃料同时燃烧增大燃油使用率。同时,压燃技术发动机燃烧周期短,温度低,达到节能效果。

6 发展策略

大量增加充电桩的覆盖范围,推动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并培养相关专业人才,鼓励学校开设相关学科并建立实验室,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为我国汽车新能源的发展提供根本竞争力。坚持自主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方向,技术研发为中心,建立完善的创新技术体系,推动汽车新能源发展。

7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环境污染和能源匮乏的现状下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域,各国处于同一起跑线,且中国的实际国情有很大优势,有潜力成为行业领导者,带动国家经济发展,实现绿色低碳生活。

江苏省202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汽车新能源以及节能技术的应用探究,项目编号:2020SJA0807。

参考文献:

[1]颜世鹏.国有企业管理会计应用探析——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为例[J].中国市场,2020,(30):154-155.

[2]单燕杰,聂丽媚,毕重增,张风玲.高中生性别荣誉意识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职业探索的导向作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29):7-12.

[3]光剑锋,李翔,王萍,郭爱民,黄贞益.热处理对烧结低密度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03):217-222.

[4]陳俊杰,韩建刚,杨倩雯,张琳琳,郭蕊蕊,刘琨.电动拖拉机整机可靠性综合试验台设计及试验方法研究[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20,(04):27-29.

作者:汪钦 王春 李松焱

上一篇:中职学生德育教学研究论文下一篇:施工项目成本核心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