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动力系统心理学论文

2022-04-26

摘要:《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生命质量为根本宗旨的新生教育课程,它生动而明确地把体育和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与健康品质的提高联系起来,体现了体育教育本质意义的回归。“生态体育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体育课动力系统心理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体育课动力系统心理学论文 篇1:

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广大的体育教师在对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对体育教学师生双边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作用问题的研究颇少。当代一些体育教育心理学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不仅局限在身体运动和智力活动上,而且还潜在地表现在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上,非智力因素参与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进行和效果。因此,学生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问题,值得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和研究。

一、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塑心育人”作用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现阶段的生物学方面的改造,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发展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要“塑身”,而且还要“塑心”,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师生态度、兴趣、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活动和心理交流的过程,师生双方力争达到态度上的一致、兴趣上的稳定、认知上的协调、情感上的互应、意志信心上的相互激励等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要做到这一点,除教师的自身努力和改善教学条件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心理世界的潜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因为学生的心理潜能是一种弹性很大的资源,它具有非常大的伸缩性,在短时间内就会表现出正负两种相反的心理状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非智力因素是构成心理潜能的释放与否和释放程度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只重视体育知识、动作技术的传授,强调对学生身体和智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必然削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就不可能用较高的心理能量参与教学活动,致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得不到心理上的快乐,不仅做不到生动活泼地学习,而且还可能把学习变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

二、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动力”作用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行为不仅局限于智力因素活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也参与并影响着学习活动的进行和效率,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对学生的学习效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是由三个系统组成的:一是由运动、呼吸、循环、神经等生理因素组成的身体运动系统;二是由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组成的操作系统;三是由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组成的动力系统。这三个系统是相互促进、交织在一起的,又是缺一不可的。身体运动系统主要表现在学生所掌握的动作技能和身体锻炼上;操作系统主要承担对各种知识、动作概念的加工、处理工作;动力系统对学习活动起着定向、推动、维持和强化等作用。体育学习活动就是在这三个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没有运动系统和操作系统,学习任务无法完成,没有动力系统,学习活动即不能发生也不能持续地维持下去。体育教学实践证明:稳定的兴趣、良好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会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振奋,并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投入到体育学习之中,身体就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相反,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和产生不良情绪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会精神不振,并以消极、懈怠的态度对待体育学习,身体就不会得到很好的锻炼。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扎实的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态度而达到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就必须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学习动力”作用。

三、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内在潜能”作用

体育教学不仅是师生身体运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而且还是师生非智力因素活动的过程。学生不仅需要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且更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兴趣、良好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和活泼开朗的性格。非智力因素活动不象身体运动和智力活动那样容易定位、定性和定量,它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内在的综合体验,并且它又是包含在身体运动和智力活动之中,是“看不见的”。不过,它具有巨大的潜能。这样,参与教学过程的不仅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师讲授内容的正式课程,而且还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没有明确规定的师生非智力因素活动的课。因此,教学过程存在着两种课程:一种是看得见的课程,即师生身体运动和智力活动的课;另一种是“看不见的课程”,即师生非智力因素活动的课。如图所示。

总之,体育教师应该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的身心能够获得全面发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孙茂奎

体育课动力系统心理学论文 篇2:

体验生态体育课堂教学七要素

摘要:《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生命质量为根本宗旨的新生教育课程,它生动而明确地把体育和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与健康品质的提高联系起来,体现了体育教育本质意义的回归。“生态体育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造就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体现了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并将促进理想的体育教学生态的生成。作者就工作实践中体验生态体育课堂教学七个方面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体验 生态体育 课堂教学 七要素

《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生命质量为根本宗旨的新生教育课程,它生动而明确地把体育和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与健康品质的提高联系起来,体现了体育教育本质意义的回归。“生态体育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造就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体现了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并将促进理想的体育教学生态的生成。作者就工作实践中体验生态体育课堂教学七个方面谈一些体会。

1.教学环境的优与劣

教学环境主要包含师生间的人文环境和促进学生成长、改善办学条件的环境因素二个方面。其中师生间的人文环境的优与劣占主导因素,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从全权代理的灌输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教学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在绿色的生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信任和平等的关系,他们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共同创设自由对话的生态环境。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的先生”。老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更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以真诚的微笑融入学生的世界,用心灵去倾听学生的心声,用宽容、理解、欣赏的目光去发现学生。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因素,处于自由开放的心态,是以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为基本特征,以各自生命价值的付出为代价,在现实的努力与追求中,构建一种和谐自然的对话氛围。反之,教师如果高高在上,以警察的身分出现在课堂上,师生间缺少交流与信任,学生只能敬而远之,结果是教师高雅的身分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

教学环境的另一方面,运动场地与设施条件应可能适应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在安全、卫生的环境下锻炼身体。

2.教学内容的疏与密

生态式的体育课堂教学应讲究教学内容“疏”与“密”的技巧,依据新课程三级管理的原则,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本校师生实际情况,有目标、有重点地设置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一讲就懂、一看就会、一练就行的非重点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自学,或以练代学,采用粗线条的教学;而对重点教学内容部分,在学期或单元计划中突出技能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增加课时总量,对于课时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教学内容,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总之,应选择学生需求的、适应学生发展的、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征的体育教学内容。

3.教学节奏的张与弛

生态教育讲究学习的效率,但它更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如何来安排课堂教学的节奏?“一张一弛”。“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技能难度较大的、技术过程较抽象的内容,而且又是本课的重点部分,则要采用慢动作的分解教学与组合练习相组合的教学方法,并且提出问题和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与相互交流,教师的讲解张弛有度,让学生有理解、消化和实践的过程。教学中学生练习的“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影响身体练习与技能的提高。

4.教学方法的巧与拙

体育教学中的“拙”,是指遵循常规教学方法,教学时守拙,就是根据教材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用巧”,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常规,又要突破常规,两者结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要充分借助于讲解、肢体语言、运动场地与器材、创新的教学方法、现代媒体、优化教学环境等,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创设学生颇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会思考、勇于实践,积极投身到学练活动中来。

5.教学形态的动与靜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以“动”为主体现了体育教学的主旋律,但没有思考的“动”,不能很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学习效果较差,而且课堂教学的“动”不能过大地追求运动量和练习强度,应该掌握一个适宜的量与练习强度。体育教学中的“静”,是指学生的听讲、观察、思考、想象,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寻找学习过程中的差距,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与恢复疲劳。因此,体育课堂教学应考虑学生年龄与生理特征,“动”“静”合理搭配,低年级以“动”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增加“静”的次数,延长“静”的时间,这就是生态教育理论人文主义的具体体现。

6.教学语言的庄与谐

体育教学语言的“庄”,是指用词精炼准确、规范且逻辑性强;“谐”,是有趣,有幽默感。学生理解教材的动作技能,主要靠教师符合逻辑的讲述与示范,但过多用词准确的逻辑性的讲述时间一长,容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和身心疲劳,降价学生的学习与练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亦庄亦谐,寓庄于谐。课的导入部分宜谐,能激发兴趣和诱导注意力的定向;在集中精力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后宜谐,能使学生大脑有所放松,较快地消除疲劳。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语言要“谐”,设置悬念的语言要“谐”,对优秀运动员动作技能的描述能引起学生想象的也要“谐”,借用其他行业的语言或流行语教学的也要“谐”。另外,调侃学生也是“谐”,它容易激发学生争强好胜的竞争心理。

7.教学风格的情与理

在教学风格中,有的体育教师擅长于“情”,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有的擅长于“理”,通过符合逻辑性的教学程序安排和有很强逻辑性的讲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会学习。据生态教学理论研究,上述两种风格都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有两个心理系统在起作用:一是潜在的动力系统,如兴趣、情感、动机,一是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系统在起作用,如观察、记忆、模仿、思维、想象。擅于煽情的,促使学生动力系统起作用;长于说理的,则促使学生认知系统起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力求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混合性的风格。擅于“煽情”的要有条理的讲述,靠逻辑的力量提高教学效率;擅于“说理”的要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

作者:许德俊

体育课动力系统心理学论文 篇3:

浅析情感元素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摘 要:体育与健康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旨在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近几年随着新课标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体育课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并不等同于平常的文化课。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关注每个学生,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情感元素;有效渗透

实践和理论表明,“情感元素”在体育课堂上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发学生的体育潜能,这说明情感元素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评价,属于一种内驱动型动力系统。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情感也不例外,它既有积极性,又有消极性。因此,合理渗透情感元素是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

一、体育课堂上构建平等互助的教学关系

非智力因素对教师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力、自信心和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燕国材教授的《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发表后,引起了我国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重视。由此可见,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受情感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来说,如果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情感因素维持,就不会过多的进行互动。反之,如果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就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学中的第一要务是优化师生关系、打造高效率的体育课堂。构建平等互助的体育课堂,是需要师生共同配合、共同努力的。第一,教師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上的重要性,摒弃以往的教学观念,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在学生学习的主体上最大程度的体现自己的爱岗敬业意识。而且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体育教学中还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第二,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上引入相关的游戏活动,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建立平等互助的体育课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游戏活动当中,尽量避免学生将个人情绪或个性带到课堂当中,以免给其他同学带来负面影响。另外,体育游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意志力和集体荣誉感。还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并能正确引导学生探索世界。第三,教师在课堂上要“以身作则”,给学生做榜样,让学生从心底里认可老师,从而优化师生关系。

二、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训练学生体能和传授体育技能是高中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但由于训练过程中消耗体能较大,导致许多运动项目训练形式单一枯燥,再加上高中生学业繁重、时间紧张,学习压力大等因素,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爱因斯坦说过,“解决一个问题远没有提出一个问题重要。”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景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在给学生教授跑步技巧时,教师不要直接去讲技巧,先和学生进行互动,在乘机提出问题,让学生有一个心理的过渡期。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调查一下,除了学校的早操,学生中有没有喜欢跑步并坚持每天跑步的人。(学生中坚持跑步的人可能不多),这时候教师给学生普及跑步的好处,然后在问学生知不知道跑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怎么样跑才能更快。提出这些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体育的角度思考,进而引入课程,给学生传授跑步技能。让学生理解,想要跑的快,就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性的练习。这样将体育教学引入实际生活,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有效的渗入情感元素。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开展体育情感教学活动

新课程理念特别指出:“健康第一”是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和体育情感意识。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顺从高中生的心理发展需求,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式”教学。如在给学生传授“篮球技能”时,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提问教学法,在上课之前提出问题,“应高怎样运球、怎样去从对方手里抢球、掩护的时候掩护着应该站在什么位置”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以此来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如学习长跑技能时,教师可以使用分层教学模式,将学生按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分为不同的小组,各个小组间再开展淘汰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我,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更好的开展体育情感教学活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就浅析情感元素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进行简的分析,让我们了解到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体育技能、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还要适当的渗透情感元素,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获得情感的升华和美的享受。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情感元素的渗透,首先阐述了体育课堂上平等互助互教学关系的重要性,其次讲了创设教学情境,最后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开展体育情感教学活动,最终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参考文献

[1]刘培刚.浅析情感元素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考试周刊,2014(42).

[2]朱杰.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J].中外交流,2017(19).

[3]黄启星.高中体育教学的开展[J].中外交流,2017(21).

作者:成鹏

上一篇:园林绿化种植技术管理论文下一篇:遥感技术水利水电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