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节庆农业品牌建设论文

2022-04-24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5月8日,2021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乡村振兴与农业品牌建设论坛在上海举办,与会嘉宾集中探讨了品牌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吉林大米”作为地方快速崛起的农业品牌,成为本次论坛的精选农业品牌建设案例。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事节庆农业品牌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事节庆农业品牌建设论文 篇1:

大众传媒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角色与功能

摘要:通过对杭州地区知名农产品品牌的大众传媒推广和报道活动进行调查研究,论文分析了当前中国大众传媒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并就未来大众传媒更好地发挥促进作用提供了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媒;农产品品牌;角色;功能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方法

迄今为止,在中国历时不长但却波澜壮阔、浩浩荡荡的现代化进程中,大众传媒将太多的鲜花和掌声送给了从一穷二白境地崛起的现代化工业。它理应得到这些。但我们却将目光聚集在步履沉重的农业现代化,并最终将焦点锁定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上。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显示,农产品品牌建设是整个进程中的关键一环,也是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它会作用于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引发一系列的联动效应甚至是聚变效应,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大众传媒也应该在这个进程中发挥“放大器”的作用。

2009年12月,由农业部信息中心主办、中国品牌农业网和浙江大学农业品牌发展中心联合承办的“首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胜利举办。在全国范围内,论坛激起了各政府部门、中央主流媒体及各级媒体、农产品经营加工企业和管理协会等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方法、经验、模式、品牌价值评估等领域亦成为营销和品牌研究等学界人士的热点。2011年1月,“第二届农产品区域共用品牌建设论坛”将在浙江杭州开幕。在筹备这两届论坛的过程中,借助浙江大学农业品牌发展中心和《农民日报》这两个重要平台,笔者有幸接触到了来自全国的1000多个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资料。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甄别、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大众传媒在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一些经验,也发现了其中的许多不足。

大众传媒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功能?如何做的更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检索、调查了杭州地区的十个农产品品牌的大众传媒报道和推广活动以及相关的涉农报道。这十个杭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农产品品牌包括西湖龙井、萧山萝卜干、临安山核桃、余杭径山茶、建德草莓等五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淳”牌有机鱼、野娇娇、峰之语、秋梅、三家村西湖藕粉等五个企业品牌。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使用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小组焦点访谈以及田野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使用文献研究对第一手资料进行甄别和佐证。在对收集来的资料的研究上,我们采用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以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六种角色与功能

角色总是与之相应的功能联系在一起的。关于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拉斯维尔首先提出了“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部分、传承社会遗产”三功能,后来(1975年)由赖特补充了第四个功能“提供娱乐”[1]。大众传媒在社会发展(包括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角色的经典研究则要归功于拉纳、施拉姆和罗杰斯等人[2]。具体到农业发展方面,拉纳将他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城镇化变迁、新观念新习惯的传播和新环境的塑造上,施拉姆和罗杰斯则把研究对准了大众传媒在农业新技术推广方面的巨大潜力。

具体到农产品品牌建设,我们认为大众传媒分别扮演了以下几种角色,并发挥着与角色相应的功能。

(一)教育者:政策深度解读功能

与工业品牌和服务业品牌更多依靠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不同,“三农”问题更多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指导性意见,农产品的生产和品牌建设自然也不例外。中央高层的战略决策和各级政府的建设举措就成为了大众传媒报道和深度解读的对象。连续七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所引起的各级大众传媒的报道和深度解读自是不必说了。

2008年中央正式出台土地流转政策后,《钱江晚报》(2009年3月16日第B5版)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作价出资》为题介绍了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资本运作对于农业现代化和品牌化建设的意义。杭州政府网(http://www.hzxcw.gov.cn)则以《临安土地流转探索步入深水区》为题详细分析了这一举措对临安林业(以山核桃为主)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动员者:号召鼓动功能

品牌建设的基础是优良的产品品质。对于农产品品牌而言,产品的品质集中体现在有机、绿色和无公害三个层面。农产品生产者的分散性、品牌意识薄弱等因素决定了大众传媒在号召鼓动方面大有作为。这里仅举两例。

2009年7月,以经营优质农产品品牌为特色的旺财超市在余杭和萧山开设分店,《杭州日报》(2009年7月16日C05版)以《欢迎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入驻旺财》为题,以秋梅倒笃菜、三家村西湖藕粉等农产品品牌为榜样,展示了生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优势:“一不收入场费,二不收宣传费”,唤起农产品生产者对产品质量的重视。

农产品的品质与产地的自然资源密切相关,有机、绿色、无公害等品质对产地的生态环境要求更高。杭州下辖的淳安县以其独有的生态地理资源培育了一批包括“淳”牌有机鱼、野娇娇、千岛玉叶等在内的著名农产品品牌。2010年3月,为更好地保护这方水土,号召淳安人珍惜千岛湖这一稀缺自然资源,以便更好地协调农产品品牌的持续健康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淳安县政府举办了“关爱家园从我做起”大型系列公益活动。《钱江晚报》、《浙江经视》、《浙江在线》、《公共•新农村》频道等媒体对这一活动进行了广泛报道,使农产品品牌原产地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监督者:批评纠错功能

长期以来,受限于资金、意识和人力等方面的限制,农产品品牌的保护相当薄弱。对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而言,由于其“公用性”,搭便车的假冒伪劣产品众多,而监管力量又常常力有不逮,大众传媒因此能够从消费者或者品牌建设者的角度对农产品品牌进行监督,提出批评和建议,进而通过舆论纠偏促使农产品品牌建设回归正轨。

2010年7月15日,《杭州日报》发表了题为《芭蕉芋粉都成了原料,谁动了“西湖藕粉”的奶酪》。时隔不久,同月27号的中华工商时报、文汇报等媒体刊发了新华社的稿件《百年西湖藕粉遭遇品牌危机》。次日,《钱江晚报》则以《百年藕粉遭遇“李鬼”,外地劣质产品占据杭州市场》为题,从另一个角度对同一个主题给予报道。所有这些大众传媒都对西湖藕粉这一区域公用品牌的问题进行了披露,对管理的弊端进行揭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者进行曝光,并就品牌未来的建设提供了操作性建议和意见。

(四)示范者:创新普及功能

上世纪60年代,施拉姆就曾在《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一书中明确提出推广农业新技术是大众传媒直接发挥促进社会发展的四种功能之一[3]。几乎与此同时,罗杰斯提出了著名的“创新-扩散”模式,并论证了新技术普及的五个阶段[4]。

农业新技术在农产品增加产量、提升品质、口味多样化、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节约劳动力等方面作用巨大,一直是各级“对农”和“涉农”大众传媒的重点报道内容。如中央电视台的《致富经》栏目、浙江公共•新农村频道的《新农村纪实》栏目等。另一个推广农业新科技的窗口是政府的相关部门的网站,如杭州种业信息网,杭州农业科技信息网等。

然而大众传媒推广农业新技术只是发挥创新普及功能的一个方面,通过展示农产品生产、加工或营销龙头企业的先进做法、成功经验、建设举措等方面的信息,大众传媒可以直接作用于农产品品牌建设。《杭州日报》曾多次介绍和推广萧山萝卜干品牌建设的先进经验,如《萧山萝卜干申请“原产地”护身符》(2004年3月1日)、《从防腐剂超标到该怎么切,萧山萝卜干为品牌而战》(2004年7月30日),《萧山日报》则以《萧山萝卜干欲破重围转型升级》(2010年4月24日)为题,介绍了该品牌最新的战略规划。

杭州余杭区径山茶在经历了20多年的沉寂之后,于2003年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迅速成长为国内著名茶品牌,可谓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成功典范。其品牌建设经验引起了包括《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人民网、中国驰名商标网、《钱江晚报》等在内的全国众多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这是大众传媒示范者角色和创新普及功能的又一例证。

(五)广告发布者:市场开拓功能

长期以来,大众传媒作为广告载体的市场开拓功能的发挥都是以工业产品和服务业产品的品牌实践为中心的。由于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在资金、品牌意识、人才、规模等方面的限制,再加上农业产业本身的分散性、薄弱性、难以标准化等因素,大众传媒中农产品品牌的广告投放量非常少。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大众传媒理应在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中发挥同样的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学界的不断呼吁和业界人士的深入实践,这种情形已经有所改观。随着“蜂之语”以工业品品牌的广告投放模式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大规模的品牌推广与宣传,并大获成功,农产品品牌与大众传媒新的互动关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据不完全统计,蜂之语在浙江卫视、浙江民生休闲频道、钱江都市频道、《钱江晚报》、《今日早报》、《浙江老年报》、《都市快报》等主流大众传媒的广告费投入已经从2001年的300万左右飙升到当前的千万以上。野娇娇、“淳”牌有机鱼和秋梅等农产品企业品牌也在专业广告公司、咨询公司的精心策划下以新闻、软文和广告的形式借势大众传媒,迅速成长为区域或全国知名品牌。

(六)农事节庆报道者:塑造品牌文化功能

产品是品牌建设的基础,符号体系是品牌建设的差异化介质,文化和精神层面内涵才是品牌建设的灵魂。对农产品品牌而言,它与传承了数万年的农业文化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这种农业文化典型地反映在各地的民风民俗和农事节庆之中。

近年来,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主体日益认识到农事节庆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意识地策划、开发、组织、实施各种节庆活动,以推广区域形象,赋予农产品品牌以特有的文化底蕴。

农事节庆活动的传播离不开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也因此成为塑造农产品品牌文化内涵的主要载体。以杭州地区为例,各种各样的农事节庆活动层出不穷,开茶节、采茶节、茶艺节、山核桃节、草莓节、放鱼节、鱼文化节、竹笋节、琵琶节等等,所有的农事节庆活动都与当地的农产品品牌的推广和营销是一体的,大众传媒通过对这些活动的广泛报道,弘扬了农产品品牌特有的民俗文化。

三、意见与建议

大众传媒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这六种角色与功能的发挥并不是均衡、连续、一致的,不同的媒介形态在不同的时间、针对不同的议题所发挥的这几种功能不仅各有侧重,而且尚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待政府的“涉农”决策文件的报道虽然密集广泛,但后继无力,热潮过去之后,常常陷入长时间的空档期。

(二)各种大众传媒常常各自为营,没有形成合力。大众传媒拥有自己相对明确的报道领域和角色定位无可厚非,但对于农产品品牌建设议题,很多媒体可以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进行报道。如党政机关报可以传达政府决策,都市类报纸可以解读这种政策对城市消费者的影响,科技类报纸可以推广新技术,财经类报纸可以从资本运作和品牌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三)大众传媒对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关注点相对单一,绝大多数媒体都是从农民增收的经济效益角度来狭隘的理解这一领域,没有将之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如农业现代化、“三农”问题的解决、农产品国际市场等。

基于这些不足,我们认为大众传媒的主管政府部门和管理者可以制定一项媒介发展战略或决策,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大众传媒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作用。一是常态化。大众传媒应该改变那种冷热不均的关注度,对农产品品牌建设领域进行持续的、连贯的报道;二是立体化。也就是说,各种大众传媒渠道应该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地面到空中,从综合媒体到专业媒体,都应该为此贡献力量;三是全方位。这是就大众传媒的报道方式而言的,即大众传媒应该超越农产品品牌为农民增收的报道角度,从更广阔的旅游环境、乡俗文化、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区域形象等视野综合运用消息、评论、广告等多种方式来传播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信息。

2010年6月,中央电视台100集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走进中国地理标志》摄制项目启动,必将开启一个大众传媒助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新时代。我们殷切地希望大众传媒能够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邵培仁.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二版) [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 (美)施拉姆著,金燕宁等译.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M].华夏出版社,1990.

[4] 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李 闯,焦树民

农事节庆农业品牌建设论文 篇2:

“吉林大米”:发挥品牌效应 带动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5月8日,2021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乡村振兴与农业品牌建设论坛在上海举办,与会嘉宾集中探讨了品牌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吉林大米”作为地方快速崛起的农业品牌,成为本次论坛的精选农业品牌建设案例。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二级巡视员张长城出席论坛,就“吉林大米”的品牌建设经验及未来规划、“吉林大米”对乡村振兴的品牌带动效应等话题接受了专访。

发挥品牌效应,打造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鲜活样本”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品牌则是产业振兴的敲门砖和助推剂。张长城表示,从产区来说,发挥品牌的溢价效应,有利于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产品,带动农户增收、企业增效。

“中国大米看东北,东北大米看吉林”。张长城介绍,为了使“吉林大米”发挥自身价值,服务好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2015年,“吉林大米”品牌建设确立了“以我为主”的策略,通过对目标市场精准分析,重点突出品牌内在价值,彰显品牌整体形象,实施科学精准传播;通过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实施线上线下组合推广,最大限度地覆盖目标群体,实现品牌影响力的快速提升;通过对品牌成长特性分析,策划不同阶段的宣传推广重点,实现品牌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持续提升。

通过品牌建设持续发力,“吉林大米”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创造了国内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快速崛起的奇迹。2016年,“吉林大米”成功入选G20峰会和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指定用米;2018年,吉林市被选定为2022北京冬奥会集训用米基地;2019年,“吉林大米”荣登“中国粮油影响力区域公用品牌”榜首;2020年,“吉林大米”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张长城指出,“吉林大米”受到业内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吉林农业的“第一品牌”、吉林人引以骄傲和自豪的“白金名片”、全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鲜活样本”和“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的先行者。

乡村振兴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户三方协同,政府是品牌战略的制定者、战略实施的统筹者、推动企业发展的扶持者,企业是品牌建设的主体,农户则是品牌建设的基础支撑。据张长城介绍,为鼓励、引导“吉林大米”产业联盟企业积极开展品牌建设,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对企业加以扶持。比如,对在目标销区开设“吉林大米”直营店、商超专柜的企业,给予开店补贴;结合国家优质粮食工程的实施,对符合条件的联盟企业给予倾斜,帮助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企业+农户(合作社)+基地”的模式,推进土地流转和订单收购,扩大“三品一标”水稻种植面积,建立生产有标准、质量可管控的企业自有基地;与国内知名电商合作,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中高端大米销售;支持企业参与当地“乡村振兴”计划,推动“乡甜农庄”、“稻梦小镇”等特色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探索专属稻田订制生产经营模式。

科技加持、多元传播、政策到位、多管齐下,助推“吉林大米”品牌建设再上层楼,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效果。张长城表示,相比品牌建设之初,目前吉林省水稻播种面积增加了近100万亩,优良品种覆盖率超过80%;企业自有基地面积由130万亩增长到300万亩;中高端大米产量由9亿斤增加到20亿斤;水稻收购连续3年呈现市场平均价高于最低收购价0.1-0.15元/斤的可喜局面,每年带动农民增收10亿元以上。

强化“吉林大米”产业体系打造万亿级农产品产业集群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关于“吉林大米”品牌建设的方向与规划,张长城指出,“十四五”期间,吉林省政府将集中打造包括水稻产业集群在内的万亿级农产品十大产业集群。

对于如何做大水稻产业集群,张长城表示,目前已经确定了两条主线:一是延伸水稻产业链,加大水稻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开发以大米为主的食品、保健品,增加产品附加值;二是创新大米营销模式,打造以“吉林大米”、“吉田认购”为主要形式,集休闲观光、旅游娱乐、农事节庆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把吉林的生态资源附加在大米上,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乡村振興,品牌必须先行。”展望未来,张长城表示,吉林大米将围绕品牌建设,强化产业体系、质量体系、营销体系建设,做到产品精益化、生产标准化、加工规模化、营销市场化,实现“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同时,发挥“吉林大米”品牌的引领和拉动作用,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带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钟钰表示,为做响“粮食”这篇大文章,吉林省粮食部门谋篇布局,通过产业融合和要素聚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了粮食生产与现代产业经济的对接;通过经营机制创新,实现了粮食生产与现代技术、装备的对接;通过产业链延伸,使粮食安全、地方发展、农民增收也实现了有效对接。

作者:胡长虹 李林

农事节庆农业品牌建设论文 篇3:

宁城县农业品牌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要:品牌建设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品牌农业是农民致富的“金钥匙”。近年来,宁城县紧抓工业的生产思路组织农业生产,围绕全县的主导产业以及县内的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商标发展战略,引导农民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文章对全县农业品牌发展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详实的剖析研究。

关键词: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农产品品牌是一个地方或企业核心价值与产业特色的体现,品牌建设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宁城县的无公害产品、有机农产品等方面的建设水平也逐渐提高,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建设发展,实现了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在品牌建设方面,宁城县政府也加大了政策与资金支持,全力引导龙头企业的发展,并借助各种先进的宣传渠道扩大当地的品牌影响力。

一、宁城县发展现状

宁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南部,国家级贫困县,在国家扶贫攻坚战的实施下,该县已于2019年4月成功脱贫摘帽,并通过验收。就宁城县的农业发展情况来看,该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产量较去年有较大的进步,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也卡爱是不断深入,各种新型的经营主体是的宁城乡的农业产业更趋向于标准化经营,其与旅游业的结合也进一步拓宽了农户们的增收渠道。但是宁城县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比较依赖于赖政府扶贫政策资金,虽然实现了脱贫的目标,但是其本身经济总量较小,导致人均水平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的商业价值至关重要,通过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农产品提高市场价值的必然举措,当前该地的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并取得诸多成效,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当地政府以及新相关部门加强对该县的支持,促进当地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二、宁城县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

1. 品牌创建初见成效。近年来,宁城县积极鼓励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走品牌化发展之路,着力营造“重品牌、创品牌”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全县农产品“三品一标”总量达到67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8个,绿色食品20个,有机食品23个,地理标志产品6个,为品牌创建提供了坚实的质量基础。全县涉农涉牧农产品注册商标中,中国驰名商标3个,包括塞飞亚、塞飞亚草原鸭、东方万旗;自治区著名商标4个,包括草原万旗、塞飞亚草原鸭、塞外宝、东方万旗等。

2. 产品质量奠定品牌基础。近几年来,宁城县着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检测检验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质量追溯体系、执法体系五大体系建设,注重提升产品品质,严把农产品质量关。一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全县共建成标准化蔬菜万亩园区6个,建成82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示范基地。同时,市场管理局于2017年开始实施自治区级设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为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严格开展常态化监测。建设了县级检测室1个、乡镇检测室5个、蔬菜批发市场检测4个、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检测室4个,开展常态化农产品质量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近年来,宁城县农产品检测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三是积极推进追溯体系建设。2017年起,该县在农业生产中也加强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并完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的建设工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在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品牌创建奠定了质量安全基础。尤其是去年,宁城县分三批到山东莘县考察学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部分农民合作社和万亩日光温室园区进入追溯体系监管平台,实现了二维码查询。同时,注册了宁城农产品公众号,提升了宁城农产品品牌知名度。

3. 经营品牌成为共识。“商标就是名片、品牌就是价值”已成为众多农产品生产主体共识,企业品牌创建意识不断增强。以“塞飞亚草原鸭”、“宁城苹果”、“宁城番茄”等为代表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普遍喜爱。全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成功在宁城县召开,这是宁城县农业有史以来承办的最高级别的学术会议,全国设施园艺顶尖专家教授和业内企业400余人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对城县高原寒地反季节蔬菜种植规模和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打造全县高原寒地优质蔬菜品牌营造了良好的行业氛围。

三、宁城县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題

1. 品牌少、小、乱、弱。宁城县农产品品牌数量较少,当地的生产者往往会以出售原料和无名无牌的初级产品为主要销售模式,农产品与二、三产业融合不够,导致产品附加值含量偏低。农产品品牌小,主要表现在产量小、价值低、知名度小,市场份额少。品牌乱,主要表现在,同一产品,各叫各的名、各创各的牌,杂乱无章。品牌弱,就是竞争力差,缺少叫得响的区域大品牌。

2. 企业品牌意识还不够强。很多企业不重视“三品一标”认证,不注重品牌的创建,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缺乏联合做大做强、共享、共赢的意识。不少企业只注重商标和品牌的申报,在创新营销经营品牌、形成品牌、打造品牌等方面做得不够。

3. 品牌创建推进力度不够。全县在品牌建设上的指导、引导、推进的力度不够,缺少这方面的人才、能力和经验。政府对品牌创建政策扶持和奖励起步晚、规模小,扶持的力度还不够。

四、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

认真贯彻学习十九大和中央农村经济工作精神,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调结构、转方式,使宁城县农牧业主导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做大做强品牌,实现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1. 加强规划引导,加大品牌推进力度。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要立足全县优势特色产业,深入贯彻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落实现代农业的建设要求,进一步推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实现其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以及市场化运作,以此不断提高当地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在品牌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农产品的品质,确保其在市场中有一定的竞争力且具备较高的市场美誉度,还需要整合现有品牌,形成品牌合力,从而不断提高该县的品牌影响力,使其不仅可以在国内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份额,也能够走向国际市场。二是需要政府方面加强对品牌建设的支持,包括政策、资金等方面,优化支出结构,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为全县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有效资金保障。同时,继续对“三品一标”农产品和名牌农产品给予补贴奖励。三是加大行政推进力度。县乡两级成立农产品品牌创建管理工作机构,充实人员,制订实施方案,把农业品牌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推进力度。

2. 积极培育品牌,着力提升品牌质量和内涵。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在现代农业的建设要求下,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也是提高其生产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手段,在生产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农产品品牌的联系,通过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品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其市场影响力。尤其是针对品牌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应该严格按照科学的技术标准进行各个生产环节的管理,借助于标准化的管理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质量,期间可以采用示范基地来提高农户们的认识,并积极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到农业的标准化生产过程中。二是培育发展各类农产品品牌。积极挖掘区域资源,塑造地方优势产业主导产品,引导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打造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形成建设一个基地、带动一个优势产业、培育一系列品牌产品的格局。鼓励、引导、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依托优势产业特色产品,申请注册商标,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内蒙古著名商标、内蒙古名牌产品,打造多元丰富的品牌体系。建立农产品品牌评价、推介机制,定期向社会推介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宁城农产品品牌”。三是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宁城草原鸭”地理标志为示范,充分挖掘宁城县地域特点、人文历史和优势农产品资源,积极引导“宁城苹果”、“宁城尖椒”、“宁城番茄”、“宁城黄瓜”、“宁城滑子菇”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生产企业共同打造本地农产品“地域名片”。四是加大农产品品牌保护力度。要针对品牌农产品环境、生产过程、质量进行全方位管控,通过重点专项检查确保产品质量合格,同时还需要加强农产品品牌信用分类管理,督促农产品品牌创建主体强化自律意识,自觉维护品牌形象。

3. 加强营销管理,以市场为导向经营品牌。

品质再优如果没有恰当的品牌传播也很难实现应有的市场价值。要遵循市场规律,创新营销方式,加强品牌宣传,不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重视品牌策划。精选具有特色的农业产品和公共品牌作为突破点,由相关部门或聘请专业机构制定品牌运作规划,针对消费者绿色、健康、安全的消费需求,挖掘原产地、品种、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等优势资源,打造有故事、有宁城特色的农业品牌。二是加大展示展销力度。针对不同产品、不同目标市场,择优组织企业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对接会、推介会,提高品牌影响力,拓展销售市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利用各类媒体、地方农事和举办节庆活动等形式宣传宁城县农业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三是创新营销模式。引导品牌创建主体创新发展新型营销模式,通过设立专柜、体验店,利用新媒体、自媒体推广品牌,开展农产品配送、农副产品进社区和邀请消费者实地体验农事活动,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生产、经营、消费无缝对接,提升宁城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4. 人才振兴,推动品牌建设不断深入

在农村的建设过程中,环境建设需要环境智力人才,文明建设需要文化传播人才,而在在宁城县的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品牌建设与推广人才也至关重要,但是該方面的人才缺乏一直是制约品牌高质量建设的重要原因,该地的相关案例说明要重视起人才振兴,要不断完善农村地区对人才的待遇水平,吸引大学生回村进行建设,利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推动品牌建设的开展;同时,应该积极引入社会上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为农产品的宣传提供新的举措。

五、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宁城县的品牌建设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深入分析当前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挖掘本村内农产品的市场优势,加强农产品的推广,并在政府以及龙头企业的支持下提高品牌建设的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燕娜.颍泉区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9(24):12-13.

[2]张聪,徐江,韩瑞,姚永平.张家港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农技服务,2019(12):103-104.

[3]孙剑玲.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种子科技,2019(13):134+137.

[4]张晓,张新仕,李岩,张铁龙.河北省农业品牌建设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9(02):78-81.

[5]周振兴.农业技术品牌化与集成推广模块化——农业技术品牌创新与集成推广模块化实践[J].农业科技管理,2012(05):67-70.

(作者单位:宁城县农牧局)

作者:齐红艳

上一篇:市场质量安全建设工程论文下一篇:农业公共政策竞争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