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人文教育论文

2022-04-18

初中生物教育在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中要注意探索教材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结合点,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方式,并适时开发生物教学课外资源。初中生物教育人文教育结合现代社会是人文社会,是人文素养集中体现和全民提升的社会。每一位公民都应具有人文素养方可实现自我,提升自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人文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初中生物人文教育论文 篇1:

初中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摘 要:生物教学,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希望此次研究能为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人文教育;渗透

初中生物是一门涵盖了自然、生命以及生物圈内在联系的学科,具有非常深厚的人文意蕴。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对于挖掘生命本质、明确人与生物圈的关联性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感悟等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有意识地灌输人文教育,切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初中生物教学进行人文精神渗透的必要性

现如今,我国各阶段的教育比较关注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仅导致学生越来越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使更多的学生出现自私、孤僻、缺乏集体荣誉感等情况,此种学生不符合时代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长期下来,必将会出现更多高分低能的学生,无法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现如今的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一方面是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更加看重人才的综合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更为关键。由于我国教育长时间对于人文教育的不重视,没有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同步发展。

二、在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1.倡导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针对现如今的初中生物教材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看出生物教材中的内容非常多样化和全面,其涵盖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深刻描述和探讨。通过学习生物生命体的存在条件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使学生意识到,生命个体的存活,必须依赖于环境。只有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才能够使生命个体得以延续和发展。所以,要求人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切忌乱砍滥伐,随意倾倒排放有害物体。一旦生物圈的平衡被打破,人们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由此学生学习完“人在生物圈的义务”章节内容之后,能够深刻了解人与生物圈之间的关联性,掌握课本中蕴含的人文思想,从自己做起,不做破坏自然环境的事情。除此之外,教师在讲解完课本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人类为了获取利益而做出破坏环境的事情;以及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

坏,而出现大量生物死亡的信息数据等等。通过此种直观的视觉刺激,学生必将会感受到环境对于生物生存的重要性。同时,也深刻反思,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和理念。

2.深化健康饮食观念,以提高个人自我修养

生物属于一门涵盖多方面内容的学科,除了包括人类个体

生命、生物圈等内容之外,对人类生命延续的问题,也就是健康饮食方面也比较关注。通过此方面的教学,希望初中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重饮食问题。考虑到初中生对此并没有深刻认识,无法准确把握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运作规律,也不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饮食行为。而通过“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教学,帮助初中生能够对自我健康概念有了重新认识,并且进一步强化自身修养。所以,在初中生物人文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站在学生的角度讲解健康食物知识,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健康饮食概念和规律,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

3.在对学生评价中渗透人文教育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物人文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评价中渗透人文教育。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具体可以考虑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方面。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衡量学生,而是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评价方式,客观、公平地评价学生,从而使评价更加准确。比如说,可以采取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评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的更好开展。最后,在完成学生评价之后,教师应当针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不管是成绩好还是成绩差的学生,教师都需要给予及时鼓励和肯定,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意识到自己所取得的进步,由此增强学习自信心,以更加积极高涨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实现自身能力的飞跃发展。

总而言之,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中,是对传统生物教学的一种创新和完善,对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深入分析和挖掘其中的人文思想,使学生通过生物学习,对自己、对生活、对自然以及对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由此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名符合時代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小锋.初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素养的教学途径探析[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3,20(22):74.

[2]严军.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内蒙古教育,2015(29):61.

?誗编辑 孙玲娟

作者:何建

初中生物人文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初中生物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初中生物教育在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中要注意探索教材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结合点,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方式,并适时开发生物教学课外资源。

初中生物教育人文教育结合现代社会是人文社会,是人文素养集中体现和全民提升的社会。每一位公民都应具有人文素养方可实现自我,提升自我。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与教学需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将人文教育贯穿其中,生物课也不例外。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可见,人文因素在初中生物教育中的渗透已是大势所趋。

一、人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人文教育的定义众多,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专家学者对于人文教育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在教育领域,人文教育通常都被理解为提升人境界性,培养理想人格,实习个人价值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以个人的自我提升,自我实现为终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文教育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潜伏性,升华性和持续性。所谓潜伏性,指得是人文教育通常并不通过课程的方式直白的呈现,而更多的是通过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学生的体验活动而完成;升华性指的是人文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在知识层面的基础上实现情感上的升华,达到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丰富;持续性指的是人文教育本身的持续进行人文教育效果的持续性,一旦人文素养达到一定的高度则会长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行为上的效果。人文教育的这些性质和特点,为一线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提供了借鉴和指针。

二、在课堂中实现生物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如何在课堂中实现生物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呢?这就需要教材、教师、学生的三位联动,通过三者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借鉴实现人文教育的渗透。

(一)探索教材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结合点

教材知识中包含的人文因素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提炼,有些知识的处理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将其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内容基本以生物及生物圈、动植物、人类、人与生物的关系四个方面展开,这四部分内容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入人文教育的因素,通过教材嫁接,内容融合,过渡等途径实现人文教育的既定目标。同时深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形成一股持久的感染力,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通过“认识生物”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两个部分介绍了生物的特征、生物圈的概念、环境度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的概念。本章内容是初中生物的起点,是学生接触生物,了解生物的开端。本章内容首先就要确立学生“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各类生物都平等的生活在地球中的大生物圈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平衡关系的生态系统,并相互依存。借此强调要维护生态系统,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宏观的知识介绍引入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让学生从生物知识中感受到精神层面的影响,进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标。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方式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所采取的措施。这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二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互动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教师采取的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是教师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书育人所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教师的谈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如何看待事物,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工作等都是教师人文素养的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内外互动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观以及教师对课堂的正确认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成为了新课程标准凸显的新型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的引导下,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在课堂内外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采取的课堂教学方法则是影响人文素养教学推进的外部因素。教师采用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中多了个人情感因素的参与,这样就更加有利于人文教育的開展。

案例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首选方案之一。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对案例的展现为学生提供素材,在动态的素材中体会到知识的内涵,并在内心中找到共鸣之处,实现知识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双丰收。人教版初中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介绍了“人的由来”。本章内容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人的生殖、青春期以及计划生育四个部分的介绍向学生完整的呈现出了作为个体的每个人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相关影片,让学生从案例中体会到自己出生的全过程和父母为自己的诞生所付出的辛劳,进而启发学生要孝敬父母,珍惜生命,爱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

(三)开发生物教学课外资源

生物教学的课外资源十分丰富。小到校园里的一花一木,大到区域里的公园,医院等都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适当的开发这些教学资源也可以在人文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利用课外资源开展人文教育活动的形式有很多,在全国最为广泛开展的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

生物圈中有哪些植物呢?植物的种子又是怎样的呢?只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见解学生获得的也只是浅层次的知识体验,而如果让学生真正接触到绿色植物,亲自解剖种子则会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识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在进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菜园、果园、苗圃中实地观察植物的特点,搜集各种植物的种子并利用工具自行解剖,发现植物生长和生殖的秘密。这对于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学生在与植物的亲密接触后可以更好的体会到绿色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分清楚对大自然有益和有害的植物后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多多种植和保护对大自然生态系统有益的植物,铲除那些破坏自然平衡的有害植物,实现情感层面的升华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涂晓红.论初中生物教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2):184-185.

作者:朱乐霞

初中生物人文教育论文 篇3:

初中生物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效结合

摘 要:把初中生物教学和人文教学相结合,这就要找到书本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结合点,共同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并恰当地拓展生物教学的课外有利资源。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育;人文教育;结合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文社会,是受到一个文化熏陶的社会群体。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要进行素质教育,这也是人文教育中的一部分,因此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在初中的新课程中明确地指出:要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要和谐生存发展的意义,倡导学生要爱护环境,爱护身边的花草虫鱼,逐步形成懂是非、明真理的态度。

一、人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工作领域,人们对人文教育的解释也不尽相同,而在初中教育领域,人文教育一般就是指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对一些简单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等。这种教育主要是以提升自我的德行和修养为目的。因此人文教育一般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即潜在性、可提升发展性和可持久耐性。其中潜在性是指人文教育开始并不是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展现的,就像人们常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因此它更多的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展现出来。而可提升发展性就是指人文教育是可以学习的,可以受到他人影响,因此,让初中生进行教育、学习,能让他们在本性上扬长避短,使他们的精神层面更上一层楼。而可持久耐性指的是人文教育本身的教育有一定的持续性,就像有些习惯、思想就是从小養成的,长大后这些习惯、思想很难丢到,而人文教育也是这样的,有些德性会根深蒂固,而初中教育就是将人文教育进行到一定的高度,使初中生形成基本的道德思想。所以利用人文教育的这些性质和特点,可以为初中老师提供一定的教导方向和思想指南。

二、在初中课堂中充分展现生物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效结合

1.探索出教材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结合点

现在初中教材知识并没有对人文素养相关知识的讲解,这就需要老师能对相关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提炼处理,能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习它。而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内容基本上就是对人类、动植物、人与生物及生物圈的基本介绍以及各自的相互连接关系展开。这就需要老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以及初中生对人文知识的需求理解程度进行融合,不仅要展现出书本上的知识点,也要体现出与之相关的知识层面,让学生不仅要对书本内容知识学习掌握,也要发展学生的思想教育。例如,在初中生物《生物和生物圈》,其中对一些简单的生物的认识和生物圈进行了介绍,而这一章的内容学习就是初中生对生物学习的起点和开端。在这里,老师不仅可以引入宏观的知识,也可以通过拿一些实物花草虫鱼,让学生对其产生探索欲望,从而引出爱护环境的话题,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进而就可以体现出人文教育的宗旨。

2.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和高效学习效率

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离不开老师的正确指导,在初中教学阶段,新型教学模式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学生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也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学习者,同时也是提出自己观点的参与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我思考,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另一方面,为加强学生对情感因素的认识,在初中生物教学课程中,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而让学生形象化地对知识有一个新的认知,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如,《生物的进化》这一章节中,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极其漫长的过程,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教师在讲述这一课程时,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引发学生感受自身的变化,明显的或潜在的,让学生自觉思考生物的奥秘,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知识不再是被分离在生活之外,学生不再学得枯燥无味,教师可以有效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不仅传授知识,同时还能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3.合理运用课外生物资源

生物教学的课外资源十分丰富。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只要留心,处处都充满着奥秘。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所介绍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周边存在的生物资源,细致而广泛地认识到更多的生命存在。在初中课本《植物的种类》中,认识到了植物的分类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等,其中水绵、海带为藻类植物,墙藓为苔藓植物……如何扩展更多的知识呢?就需要依靠学生自己的观察与发现,所以,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当开展户外实践活动课程,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接触生活中的绿色生物,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这样能充分利用生活中现有的资源。通过对生物的观察,学生学会自己总结、归纳,并可清楚地认识到生物的特性,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提升作用。并且,在接触自然界生物的过程中,学生能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在以后的生活里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尊重生命,爱护自然。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学得更多,掌握得更透彻。

参考文献:

朱乐霞.浅谈初中生物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编辑 张珍珍

作者:王晖

上一篇:广播电视文艺管理论文下一篇:交互式多媒体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