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道德老师案例

2024-04-07

四有道德老师案例(共4篇)

篇1:四有道德老师案例

学习道德模范 培育“四有”新人

在我国第5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到来之际,首次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揭晓,53名全国道德模范脱颖而出。让我们引以自豪的是我们焦作的谢延信就是其中之一,在首都北京、省会郑州受到了胡总书记和徐光春书记的亲切接见,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集中表达了人民群众的道德追求,集中反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在山阳乃至全国兴起了“学习道德模范,倡树文明新风”的热潮,在无数人心中激起了道德力量带来的冲击波。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力量就是道德的力量,就像徐光春书记指出的那样:“道德是灵魂、道德是精神、道德是镜子、道德是尺子、道德是阳光、道德是力量”。正是这种道德楷模的力量推动了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富强,走向文明,走向繁荣。

育人为本品为上,德才兼备育栋梁。焦作大学作为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我们始终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省市有关要求,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将德育工作纳入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构筑“全员、全程、全 方位”育人新格局的总体构想,制定了德育教育的长期规划,按阶段、分步骤推出相应的措施和办法,特别是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以来,市委市政府又作出了向谢延信同志学习的决定。学校相继推出了“知荣辱、当表率、树新风、做四有新人”、“倡导文明新风,共建文明校园”、“学习谢延信,践行荣辱观”、“六创两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当前,正值学习宣传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之际,学校党委充分认识到:这次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是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引领全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举措,为党的十七大召开营造了浓厚的思想道德舆论氛围,对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社会正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是为加强师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学校党委经研究决定,以学习宣传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为契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在全校师生中迅速掀起“学习道德模范,倡树文明新风”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一是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了“爱岗敬业,施教有道,育人有情,无私奉献”的师德教育活动,每学期组织学生评出为人师表、师德高尚的“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树立良好的道德风范和优良的教风。二是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了“学习道德模范,勤奋学习、诚信为本、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主题教育,通过报告会、学习道德模范主题班会、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签定诚信承诺书、“学习道德模范、弘 扬时代新风”演讲赛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来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以谢延信等道德模范为榜样,从身边小事、一言一行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并形成“以诚为本、取信于人、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校园新风尚。三是把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和他们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引入学生的形势政策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开办专题讲座,努力使学习道德模范教育活动入耳、入脑、入心。

在学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道德对个人、民族、社会、国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能左右着人生的价值,唤醒人们的良心、良知,克服人性的弱点,造就自强不息、正直善良、勤劳勇敢、拼搏进取的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正义、和谐,推动社会不断文明进步,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把“学习道德模范,倡树文明新风”教育活动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载体和实践活动不断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使广大师生在健康有益的活动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深化、觉悟得到提高,用优秀的教育成果、优质的教学水平、优异的工作业绩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更多更好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靠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篇2:四有道德老师案例

教师是民族振兴的奠基者, 学子未来的筑梦人, 学校发展的开拓者。同时, 作为社会道德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好老师对于学生、学校和民族具有三重价值维度。

(一) 好老师是学生之幸。常言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的自身素养对学生的心智影响力不可小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 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及对学生的人生指引, 能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一生的成长。有效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一个由衷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言语, 和一个冷漠的眼神, 一句讥讽的话语, 对学生的影响天差地别, 甚至可能造就其不同的人生。在教育这一师生互动过程里, 师生关系往往决定着教育的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达成, 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去充当学生人生之幸, 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 好老师是学校之福。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好的教师, 他的成长发展必定要完成三个蜕变:一是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 二是教育水平从低级走向高级, 三是教育理念从迷茫走向坚定。当一所学校大部分教师完成这三方面蜕变, 该学校的文化也就走向了成熟。教师在学校共同文化理念的熏陶和濡染下, 主人翁地位和职责意识就会得到巩固和发展, 必将对教育事业爆发出无限的热情, 将个人发展和学校命运紧紧串联, 荣辱与共。

(三) 好老师是民族之望。欲民族之复兴, 必先文化之复兴;欲国家之崛起, 必先文化之自觉。中华文明作为民族之根、民族之魂, 是民族复兴和发展的基本依靠力量。而传承文明、发扬文明的重任就落在教育身上, 落在教师肩上。当今世界,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 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从这一意义上看, 教师就是托起明天的人。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人才培养靠教育, 教育发展靠教师, 好教师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四有”好老师的号召, 实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希望和要求。教师职业道德, 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 调节和处理与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国家以及自身等关系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以及在这一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准确地反映了新时期教师在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学校、个人与学生、个人与自身关系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应有的道德素养。

(一) 有理想信念, 心系祖国。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只有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 做到志存高远、心灵纯粹、道德高尚, 矢志不移全心全意教书育人, 学校的教育才会灿烂, 学生的未来才有希望。

理想信念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在当今中国, 好老师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呢?他应该是心系祖国, 将自己的教书育人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己任, 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致力于培养对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有坚定认同的新一代。

(二) 有道德情操, 人格第一。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 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

品行端庄是好老师高尚道德情操的外在表现。具体表现为:用语文明礼貌、举止稳重端庄、仪表大方得体、态度亲切和蔼、行为严谨持重。

以身作则是好老师高尚道德情操的实践要求。率先垂范, 以身作则。好老师要利用自己的一言一行, 用真实的人格榜样教育和感染学生。

坚守底线是好老师高尚道德情操的内在规范。好教师要坚决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去除浮躁之气, 远离功利之风, 执著于教书育人, 保持教师的高风亮节。

(三) 有扎实学识, 学无止境。当前, 作为一名好老师, 扎实的学识体现在:1、具备过硬的知识与技能, 因地制宜的态度与方法, 专通相长的学术视野, 胸怀天下的教学高度;2、智商与情商相重, 通晓教学、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 既授人以鱼, 又授人以渔, 给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引导。3、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敢于接受新事物、挑战新规则、打破新纪录, 能够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 引导学生走向健康智慧的人生之路。

(四) 有仁爱之心, 善待生命。爱是一切教育的源泉和真谛。师爱之于学生, 如三月春雨, 润物细无声;似冬日暖阳, 扫彻心头雾。师爱是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动力, 是学生提升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题中之义, 是教育效果得以保障的守护神。好老师的仁爱之心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爱是尊重, 爱是平等, 爱是有所顾。凡是人, 皆需爱, 要尊重学生, 尊重每一个个体, 充分顾及考虑到每一个学生, 这样才能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 才能够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

2.爱是仁慈, 爱是宽容, 爱是有所忍。对学生的爱要像对子女的爱, 慈祥、宽厚, 能够包容隐忍其缺点和不足, 善于发掘其闪光点, 让每个人都能朝自己努力方向成人成才。

3.爱是激励, 爱是鼓舞, 爱是有所期。好老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 充分理解和支持每一位学生, 激励鼓舞他们面对人生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堪, 并报以最乐观的心态和最殷切的期待, 期待每一位学生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国家兴盛, 民族强大, 教育发达, 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离不开一支心系祖国、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慈心仁爱的队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好老师的道德塑造:

(一) 国家层面上, 大力强化师德建设氛围

当前,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 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也随之转变。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 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因此, 要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 在全社会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道德的先进性要求全面展开;用人类美德的结晶, 引导社会道德发展的前进方向, 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师德建设的氛围。

(二) 社会层面上, 大力营造尊师重教背景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赶超隆起、全面振兴, 系于教育。教育是民生之基, 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优先发展教育。而教育的发展, 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人民教师。强国必先重教, 重教必须尊师。要在全社会营造理解教师、尊重教师、关心教师、支持教师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教育投入, 努力改善教学条件, 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职业, 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立志从教、安心从教。

(三) 教师层面上, 大力凸显责任使命意识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 责任重大、使命崇高。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 我们既不能将广大教师推上道德的制高点, 无限拔高对教师的道德要求, 使教师陷入“晓晓者易折, 皎皎者易污”的境地, 也不能忽视对教师群体的道德高标准要求, 使教师的先进性被广泛性所淹没。广大教师只有牢记崇高使命, 坚守神圣职责, 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才能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创造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菁菁者莪, 乐育材也, 君子能长育人材, 则天下喜乐之矣。”能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是教师最大的幸福, 但“君子固本, 立本而道生”, 只有当我们教师努力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才能屹立三尺讲台上, 传播知识的福音, 体现职业的价值, 塑造人类的灵魂, 引导社会的进步。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本文将从好老师的价值维度、道德内涵与道德塑造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科学分析“四有”好老师的道德价值, 力求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促进教师队伍健康发展, 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

篇3:语文老师要四有

一、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语言有艺术性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寓教于话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一位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必定是优秀的老师,必定是能用语言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心灵的老师。

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应该能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应该能用激情的语言激励学生,应该能用理性的语言启发学生 ……以情感人是语言教学的特点之一。讲台虽然不是舞台,教师也不是演员,但语文老师如果不能饱含深情,其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其态度必然是冷漠无情的,不能感染学生。试问,学生不喜欢上你的课又何以达到教学目的呢?所以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必定会用艺术的教学语言叩击学生的心灵,敲开他们的心扉,陶冶他们的情操,把他们感情的琴弦拨响,引起共鸣,全神贯注地进入作品,让学生和作者一起喜、一起悲、一起担忧、一起呐喊。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优秀的语文教师都能用充满艺术的语言粘住一批又—批学生乐学好学的心。

二、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有深厚的文化功底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教师他刚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交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语文教学涉及的领域是很广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物理化学……作为语文老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更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成长,每天不间断地读书,如此,使自己做到“在你的知识的海洋里,你所交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那么学生在你的语文课上就如同进入了一个辽阔、纯净、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陶醉其中。

三、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学高才能为师,身正方能正人”, “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只有人格才能养成性格” ,“你不仅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大教育家的这些精辟的论述,表明一个教师他的人格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巨大影响,人格的魅力远比知识更重要。许多教师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应该具有:

1.良好的个性修养

教学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位个性开朗的教师在接一个班级后,这个班上大部 分的学生受其影响变得更活泼;而另一位不苟言笑,较内向的老师在执教某个班级后,班上的部分学生受其个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则学会了一种沉默。由此可见,教育者的个性对所教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对教育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要有良好的个性修养。

2.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些格言警句,都说明一个道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示范的作用是重要的。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其他任何魅力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力胜过千万句豪言壮语,它是无形的旗帜,引导学生走向智慧的彼岸;它是无声的号角,激励学生攀登自我完善的巅峰。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为人师表,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改革、自我完善,努力成为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灵魂工程师。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深深地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打动,才会对其所教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对学生有爱心

当前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体。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教师应该多关心学生,学习方面的、日常生活方面的……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爱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爱他们的劳动成果。 “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可“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关爱,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教学双方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互动交往。教学过程中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交流和意义的分享,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境界。

篇4:做一名“四有”语文老师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育体制,素质教育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了。师生关系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推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 师生之间应该是互相尊重、理解、信任的和谐关系。“关爱为本, 友情至上”将成为我们构建师生关系的基础。

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 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理解融入到课堂中去。这样, 课堂上的气氛才会活跃起来, 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它的多样性, 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变通性。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 要争取主动和学生交朋友, 倡导自主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能够畅所欲言, 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 提高能力, 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 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交朋友, 倾听学生的心声, 及时给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素养, 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呢?

第一, 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人格素养, 要在学生的心目中有较强的人格魅力。一个教师的人格就是他在“德、才、学”三方面形成的文化品格。所谓的“德”, 即师德, 它主要体现在一个教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 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 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一颗爱心。“才”是教师应具备的才能, 它要求教师要具有一口流畅的普通话, 一手规范的好板书, 一副好口才, 一篇好文章, 一套好的教学思路和好的教学方法。“学”指的是教师的学问, 一个语文教师, 不仅要精通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精通现代教育理论, 要不断更新自己, 充实自己, 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一个教师如果具有高尚的人格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工作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 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树立。在学生中利用人格效应树立威信是一种更为有效的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够热爱语文, 热爱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 发扬教学的积极性, 那么你所教的每一个学生, 就必然会热爱你所教的语文学科, 这就是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如果你能不断用人格魅力打动学生, 不断用自己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影响学生,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一定会越来越浓。其二, 有利于加强教师的榜样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只能由人来建树, 我们工作的对象是给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 即智慧、感悟、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智慧、感悟、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可见教师示范作用是多么重要, 教师的人格水平越高, 其榜样作用也就越强。其三,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深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热爱, 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与爱戴, 是产生师生情感的源泉, 也是和谐师生关系存在的基础。

第二, 语文教师具有亲和力。亲和力是语文教师内在的功力, 具有亲和力的老师总能让学生产生一种急于接近, 乐于接近的感觉。我们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 从古至今, 我国许多的教育家, 无人不具有亲和力。两千多年前, 我们的儒学之祖孔子, 就提倡要“仁爱”, 主张对学生要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他的许多教育理念至今, 在我们的新课标下仍然还有着它积极的意义。鲁迅先生也曾经提出“孩子是学习的主体, 要以孩子为本位”。近代大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在学生犯下错误后, 不是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 而是分四次把四块糖和蔼地奖给学生, 使学生悟出自己所犯的错误及其这样做的危害性。因此, 我们说, 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亲近、随和的关系。一个教师要想具有亲和力就要学生平视学生, 千万不可居高临下, 要善于摆好自己的位置, 要以一名同学的身份加在学生的讲座中, 但不可妄加评论, 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应注意尊重学生, 教师的任何活动都要注意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就会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学会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 学会完善、修改、放弃, 原来设计的教学思路, 让它更切近于学生本来的愿望。教师还应该以学习者、合作者的身份向学生讲“自己”对问题的见解, 有效缩短师生在感情上和求知上的距离, 活跃课堂上的民主的学习气氛。

第三, 教师要具有创新性。多年来, 语文教学形成了介绍背景, 掌握字、词、划分层次、讲解课文的固定模式, 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牢牢记住语文教学靠的是感悟,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觉、情感去感受文章的内在美。因此,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 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使学生在校园、在走廊、在教室都置身于良好的语文学习的环境之中。教师要在课堂营造融洽的学习语文的氛围, 宽松愉悦。学生只要有疑, 随时就可以提出;有想法, 随时可以发表。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提供展示的机会, 展示课内学习的收获, 肯定每个学生学习的进步, 使每个学生都能不断地获得成功的愉悦。

第四, 语文教师还应具有诱导力。一个优秀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能够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指导、辅导的作用。教师的指导要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依据。在教学过程中, 要坚决摒弃形形色色的“牵着学生走”的“导”。在“导”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学习语文的习惯。而这些方法、习惯不应是教师讲出来的, 应当是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自己一点一滴发现的, 领悟的, 小结的, 归纳的。这样的方法才是活的、管用的方法, 这样的习惯才是对自己有触动, 愿意养成的习惯。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题, 引导并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有新发现。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要做的十分重要的工作。

(责任编辑:龙大为)

上一篇:何文春-月考分析下一篇:学校督导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