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精神病人护理研究论文

2022-04-25

【摘要】目的:探究职业康复个案管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7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按照隨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一般的康复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职业康复个案管理治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慢性精神病人护理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慢性精神病人护理研究论文 篇1:

现代护理团队下的移动护理系统研究

摘 要:目前,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逐步引入到医疗机构当中。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应用领域逐渐扩展,优势明显。因此,介绍护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以及优势,对现代护理团队下的移动护理系统研究现状做基本的阐述,为将来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信息技术;现代护理团队;移动护理;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人口快速老化,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高龄化阶段。2020年我国高龄人口年比率将达到14%,进入高龄社会(Aged Society)。2025年高龄人口即可能达到20%,进入超高龄社会(Superaged Society)。高龄人口常见问题为慢性疾病多,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国人十大死因中超过一半与高血压相关,如心脏疾病、高血压性疾病、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及肾脏病,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也呈增加的情势[1]。众所周知,慢性疾病的发病时间长易产生并发症,需长期控制及治疗,因此占极高医疗照护资源。

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计算机和网络逐步引入到医疗机构当中,很多医院已建立了自己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其先进性、科学性使复杂的临床工作变得简捷[2]。未来,我国在面对社会健康问题时,应逐年降低护病比,应用多种移动护理设备来提高临床工作效率。因此,通过现代护理团队下的移动护理协助医疗照护显得更加重要。

一、护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

护理信息系统是能够进行护理管理,并且可以将业务技术信息进行收集、存贮和处理的系统。护理信息系统经历了手工护理阶段、专门护理系统的发展阶段。经过国内外众多学者多年的研究,将科学技术成果融入医疗技术发展之中,1990年代开始,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一)手工护理

手工护理是最早开始的护理阶段,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护理后再进行记录整理护理文档,其中包括体温记录、输液记录、口服药记录、标本采集等各项护理记录的填写,最后对纸质护理文档进行归档封存。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一套正规且完整的护理系统,它是一种完全依靠人工的护理方式。护理人员消耗巨大的时间和精力,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经过最早期护理阶段,发展到护士站系统出现的阶段,这是一种与医生系统对接管理病人信息的系统。系统打印病人的输液单,然后贴在输液瓶上,用于护理人员核对输液药品和患者信息。护士站系统与手工护理都是依靠人工来进行的,这无形中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并且这套系统中很少涉及与护理相关的管理系统。

(二)专门护理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的护理系统,能辅助护理人员工作。所有文档,包括体温单、护理记录单等护理文书的填写都有电子存档,纸质的护理文档已逐渐退出。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保存,病人的护理信息更容易调阅,存储时间更长。在这个阶段中有两种形式保存文档,一是以文本的形式;另一种是以结构化的方式,此形式相較于第一种形式具有更大的优势。在调取信息和医学工作时,可以做到数据统计分析的同时也保护了患者的隐私。专门护理系统相较与早期的手工书写的护理有着较大的进步,但是仍然有一些弊端。例如,核对患者信息、核对药品信息还是需要人工进行,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后再回到工作站完成护理记录,这样不能完全避免差错出现。

(三)现代护理团队下的移动护理系统在患者

1990年代开始,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护理人员可以应用移动电脑、移动推车等多种移动护理设备来提高临床工作效率,随后 Palm平台被医疗领域接受,护理领域也开始建立Palm平台。有了移动设备,移动护理系统可以让护理人员在患者床边完成所有信息的核对完成所有护理记录,并且按时间实时记录。该阶段的发展依赖于无线网络技术、移动设备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移动护理系统可以提高医护的工作效率,减少护理工作中的差错,全方位优化了医疗护理的管理工作。

二、现代护理团队下的移动护理系统应用

现代护理团队下的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是将电脑与无线网络结合,使用PDA的医疗信息系统。此系统查房时放弃纸质病历,实时查询患者病情,方便医生诊疗;可以设置事务提醒,不会遗漏护理记录。将现代计算机和无线网络技术运用到医疗领域已经是各大医院医护管理工作的趋势,对于已经安装了 HIS系统的医院是个有利的补充。随着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目前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已体现在方方面面。

(一)无线导医

患者到医院就诊,在高峰期排队等候时间较长,因门诊患者过多。无线导医的应用优化了患者的就诊流程,有效解决了病人候诊时间过长问题,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医院做到了服务至上的原则。医院导医人员可通过手机、PAD、等对就诊患者进行预检,后台根据患者预约挂号情况,调配就诊诊室,提高了患者的诊疗效率,满足患者的就诊需要。同时,医生也可通过无线网络终端设备了解检查项目、药品及耗材目录和库存、各项收费标准、医保政策等,还可及时了解等待就诊患者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病患管理

现代护理团队下的移动护理系统中的,患者管理系统可以列表形式显示患者信息,自选方式显示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床号、护理等级等基本信息。患者办理入院时工作人员为其打印带有二维码条形码的腕带并戴于手腕,出院前不得脱卸或撕毁。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移动护理系统终端设备的摄像头扫描患者腕带二维码,系统自动核对患者信息,并自动弹出,方便护理人员进行核对;如果信息不一致,则系统发出警示提醒。核对一致后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护理治疗、采集血液标本、输液等工作。

对于特殊病人如精神病人、婴儿等弱势群体需要医护人员更多的对待与照顾。此类病人自我意识较差,可移动护理系统实现病人的定位管理。

(三)护理操作考核、继续教育

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护理操作考核、继续教育学习等,开发移动手持智能终端临床护理操作考核系统、线上学习系统。电子信息技术的可以高效便捷地提供临床护理操作培训与考核,是一种实时的考核手段,简化了考核步骤,提高了培训与考核工作效率。运用移动终端进行临床护理操作的考核,可以减少原有模式中需要打印的各种工序,如考试人员名单、考核评分表、成绩等,简化了流程,减少了人力投入和工作量,少用了纸张,卫生环保。提交考核资料后,通过管理系统可以迅速进行成绩的统计、分析、传输、汇总和查询,提高考核工作效率的同时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还可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医护人员可以在终端设备上获得继续教育课程。

三、现代护理团队下的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功能的优势

(一)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减少工作失误

在护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初期,通过完全人工护理的方式容易造成护理人员因为工作压力强度较大原因而发生不良事件,出现工作失误。例如,患者之间私自调换床位或患者意识不清的状况下无法准确对其身份信息确认。而现代护理团队下的移动护理系统则很好的预防了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了工作的失误。通过开启移动护理系统终端摄像头扫描患者手腕佩戴的二维码腕带,患者信息识别模块的运作可以实现患者身份信息识别,患者基本信息能够即时显示在屏幕上,极大降低了对患者身份信息识别的错误率。此系统还可为患者正确发药,保障发药、各项检查和血液标本采集过程的安全,只需通过移动护理系统终端的摄像头扫描患者输液或口服药上的条形码与患者信息比对一致即可,有效预防了医院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

传统护理系统阶段中,打印病人的输液单,然后贴在输液瓶上,用于后续护理人员核对患者信息与输液药品是否一致。用易过敏药前需要先核查询问患者过敏史,使用毒、麻和其他限剧药时的核对需要更加谨慎,在护理人员原本就繁重的工作中还務必要小心谨慎。核查工作无疑占用了医护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工作效率很难提高,错误也时常会出现。应用移动护理系统后,系统将自动核对患者各种信息,工作效率显著提高,最重要是更加安全可靠,当移动护理系统优化了护理工作流程,节约了人力资源,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

移动护理系统在医院护理工作中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护理水平,它摒弃了传统的手工操作和记录,更有效地提高了工作中的准确率,避免了因人工操作有可能出现的差错和遗漏,从而医护人员会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患者的救治和关怀中。

结语

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医生的治疗方案是否能够顺利完成,也是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关键要素。现代护理团队下的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先进的移动设备、无线网络技术和标签识别技术,在现代护理团队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在现有基础上,大医院可充分挖掘信息系统的潜力,使医院信息系统更好为患者、为医务人员服务。

参考文献:

[1]  曲道宇.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实现技术[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8.

[2]  刘尧莲.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79(18):210-211.

[3]  赵新梅.移动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新通信,2018,20(6):230.

[4]  刘金辉,周继伟,邓东,徐锐.移动护理系统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8,31(3):38-39.

[5]  郭海娟.移动护理在医院的临床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7,(6):48-50.

作者:朱思南

慢性精神病人护理研究论文 篇2:

职业康复个案管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摘要】 目的:探究职业康复个案管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7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按照隨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一般的康复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职业康复个案管理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精神症状(PANSS评分)、护理情况(NOSIE-30评分)、社会功能(SSFPI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3、6个月,两组PANSS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两组NOSIE-30、SSFPI、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职业康复个案管理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精神症状,提高其认知能力、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对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及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 职业康复个案管理; 慢性精神分裂症; 临床效果

【Key words】 Occupational rehabilitation case management; Chronic schizophrenia; Clinical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Jiangmen Third People’s Hospital,Jiangmen 529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9.10.026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复发率及致残率很高的慢性重性精神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社会功能减退、孤僻退缩、缺乏主动性及人际交往能力差等不良行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并加重其家庭经济负担。目前常采用抗精神病药物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但由于该方法起效较慢,且对上述不良行为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因此,如何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降低其病耻感,提高患者社功能,使患者能够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2-3],及降低其复发率是相关工作人员研究的重点。为此,本院根据目前较为先进的精神康复模式,结合实际工作内容,采用职业康复个案管理模式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康复,以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的身心康复水平,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为探究其临床效果,特选取2017年6月-2018年7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7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38.62±6.13)岁。(1)纳入标准:①患者临床症状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患者年龄18~60岁,且病程≥3年,并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③患者连续住院时间>6个月,且其精神症状持续稳定时间>2周,并在治疗过程中维持原抗精神病药物种类及剂量不变。(2)排除标准:患者伴有精神发育迟滞、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或药物依赖或酒精依赖者;患者合并有严重躯体疾病;患者对本次研究使用药物有明显不良反应或过敏史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50例。患者或其监护人均对本次研究方法知情,并自愿在同意书上签字,本研究已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准备工作 在本次研究开始前,根据课题内容及要求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与分工,制定相关制度,对相关量表进行统一性评估培训;做好宣传工作,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按入组标准筛选患者入组。

1.2.2 患者管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一般的康复护理,包括工娱治疗及文体训练等。对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职业康复个案管理的模式,其具体方法如下,(1)职业评估。患者经过病房医生转介到康复科和康复中心后,由康复治疗师及专职的康复护士对其进行评估,对患者进行个案管理职业康复训练,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自我照顾、居家料理能力训练、工作能力训练、社交指导[4]。(2)小组分配。根据患者年龄、诊断、病情、躯体疾病、社会功能及康复意愿等对其进行分组,同时参考患者性别、受教育程度、入院前职业、病情情况、个人特点等具体情况,治疗小组根据职业难易程度的不同,分为清洁小组、分餐小组、护理小组、手工作业小组、田间作业小组、售货员等岗位,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的工作种类和工作情况给予适当劳务补助,各个小组间可以根据患者康复情况进行转换[5]。(3)观察及调整。主管人员对每位职业康复患者根据日常观察记录评价结果,考虑是否调整治疗分组。(4)职业康复治疗时间。其工作时间为5 h/d,即上午及下午各进行2.5 h,中途休息15 min,5 d/周。(5)职业康复训练模式。①以个人或小组治疗作为治疗模式;②以课堂、辅导、模拟实习、现场训练等作为治疗媒介;③以模拟或康复实际场地作为治疗环境。做法:由医护人员及社工师等将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纳入个案管理,并实施职业康复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日常生活技能、工作能力及习惯、社交人际关系、认知能力等选择各种活动作为治疗媒介,包括居家、厨卖、缝纫、工场、农疗、创作、文体、文书、服药训练、健康教育等活动小组,和压力应对、工作社交技巧、情绪管理等治疗小组。在小组团体活动中以优势、充权选择等原则提升患者各种能力。第1周对患者进行特定岗位技能培训,为期3~5 d,培训合格的患者可进入工作岗位,患者每周工作应>4.5 d,且由相应护理人员对其工作量进行记录。(6)激励机制。职业康复的过程中遵守各自的制度,并进行适当的激励,包括精神激励:主要采用目标激励、尊重激励、赞美激励等[6],鼓励患者能够达到预定目标,目标完成时给予赞美,使患者产生一定的成就感;物质奖励:当患者完成任务后,给予其有劳务补贴,对于进步较大的患者,可适当给予一定数量的物质奖励;亲情沟通:通过与家属及时沟通,增加患者探视的次数和请假试出院的时间。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两组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所有量表由研究对象在受训研究小组成员指导下完成量表填写,实行一对一评估,量表当场收回。(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患者精神症状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护士观察量表(NOSIE-30),对患者住院期间情况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相应维度症状越好。(3)比較两组治疗前后的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FPI)对患者社会功能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如下:>38分社会功能正常;29~38分轻度社会功能缺陷,19~28分中度社会功能缺陷,9~18分重度社会功能缺陷,≤8分极重度社会功能缺陷。(4)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Barthel指数),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研究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7.79±6.31)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9.16±5.8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患者PAN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PANSS各项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两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及总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NOSIE-30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OSIE-3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两组NOSIE-30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患者SSFP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SSF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两组SSFP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两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生活几乎与社会隔绝,且该类患者由于其病情难以重返社会,在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也加重了社会负担[7]。随着医学模式及健康观念的不断转变,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目标由单纯的控制症状、降低复发率逐步提高至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减低病耻感、预防复发,早日回归社会,达到心理及社会康复[8],该方向已成为目前精神分裂症治疗和康复的当务之急。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有行为干预、改变住院环境、增加手工活动和文娱活动、社交技能训练和职业训练等,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职业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社交、工作及社会兴趣等方面局有重要意义。

职业康复主要涉及的范围包括自我照顾和家居料理能力训练、工作能力训练、社交指导和学习指导等,是借助特殊设计的活动作为媒介,引导患者发挥潜能,提高社会功能,重返家庭与社会[9],具有显著的技能性和职业性,帮助患者从职业技能、应对能力、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提升,从而提高其生活、生存质量,缩短住院周期和减少医疗费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康复方式[10-1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6个月,两组PANSS、NOSIE-30、SSFPI及AD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该治疗方法能够切实改善患者相应状态,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有研究人员指出,由于患者工作效率及流动性等因素,在与部分商家进行协商时,由于其较难保证商家需要,因此无法开展大面积职业康复训练,本次研究中通过将患者合理分配至居家、厨卖、缝纫、工场、农疗、创作、文体、文书、服药训练等小规模崗位,使其逐步适应其职业训练,同时,还应注意对该类患者日常行为进行严格观察,避免其因受到外界刺激而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16-20]。

综上所述,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职业康复个案管理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精神症状,提高其认知能力、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对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及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奎,李征,丁金伯,等.职业康复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及功能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4):294-295.

[2]邢济明.职业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及功能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8):43,23.

[3]马继红,谢静,刘晋新.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定岗职业康复治疗效果观察[J].新疆医学,2015,45(6):730-733.

[4]喻红群,张秋明,刘萍华.生活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始动性功能缺乏的康复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2012,13(2):105-106,108.

[5]甘郁文,吴淑华,潘瑞媚,等.个案管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四川精神卫生,2014,27(3):242-244.

[6]崔虹,何夏君,丁寒琴,等.个案管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4,29(23):77-79.

[7]袁勤,陆红英,陶丽,等.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2):182-185.

[8]侯玉玲,刘瑶瑶.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6,22(33):47-48.

[9]袁勤,陆红英,陶丽,等.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及服药移动性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23(12):930-933.

[10]袁晶晶.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自知力和治疗态度的影响[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9):7634-7635.

[11]张伟波,朱益,陆怡,等.国内社区精神分裂症个案管理模式应用与研究现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6,16(2):202-205.

[12]刘京惠,陈浩,向应强,等.社区精神分裂症应用个案管理干预的社会功能改善效果评价[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43(1):72-76.

[13]吴文艳.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信息,2016,29(29):165-166.

[14]阉慧妤,冉瑞珍,钟梓涵,等.多维度康复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31):3870-3873.

[15]徐裕,刘祖松,黄翠萍,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个案管理的卫生经济学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24(6):430-434.

[16]陆怡,褚庆文,宋凤,等.优势视角下的个案管理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7):993-997.

[17]鲍永伟,张越,王娇.职业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7,30(16):170-171.

[18]王卫丹,胡雁.构建精神康复患者职业管理技能训练模式的行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27):2126-2130.

[19]李拴荣,王剑英,孙素珍.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及社区服务需求调查[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4):46-47.

[20]王卫丹,张国芳,李晨虎,等.管理职业技能训练对社区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6):3177-3179.

(收稿日期:2019-02-21) (本文编辑:董悦)

作者:王莉 朱锦烨 陈春兰 钟古华 王桃 梁雪玲

慢性精神病人护理研究论文 篇3:

论精神病人的自杀

【摘要】自杀是有意或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对于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精神病人的自杀是精神疾病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且精神病人自杀平均年龄较一般人群年轻并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更糟糕的是很多人都忽视了精神病人这个弱势群体,对他们的行为置之不理,这无疑给我们社会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为此我们将要对此走进精神病人的世界,去了解他们的心理,自杀原因,以及针对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自杀;原因;防范措施

一、精神病的种类和表现

(一)精神疾病的种类

精神疾病分为多种类型:对于精神病分类各国的标准不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病的分类逐渐系统化,目前我国对精神疾病的习惯分为十三种:

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由于脑组织直接受到损害而造成的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外伤、脑出血、颅内肿瘤等因素所致。

2.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这是由于躯体疾病影响了大脑功能而造成的,如:心、肺、肝、肾发生疾病,导致脑供血、供氧不足。

3.酒依赖或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由于长期饮酒形成依赖(成瘾)后逐渐出现精神障碍,或在突然停饮后急剧发作。

4.鸦片类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伴发的精神障碍。

5.中毒性精神障碍:某些非依赖物质(如苯中毒、铅中毒、一氧化碳、医学药物中毒等)短期大量或长期少量进入人体,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后,造成精神障碍。

6.精神分裂症:为较常见的重型精神病之一,多起病于青壮年,常见症状有:精神恍惚、狂躁不安、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打人毁物、抑郁多疑等。

7.偏执型精神病: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症状。

8.情感障碍:为较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改变为基本临床表现。

9.心因性精神障碍:由严重精神打击或强烈的精神刺激所致。

10.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常见症状有:恐缩症即害怕。

11.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本人精神上感到很痛苦。

12.性心理障碍:指两性行为在心理上偏离正常而导致活动行为上的异常。

13.精神发育迟滞:童年起即表现为全面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现

1.性格改变:性格变得与平时不一样了。

2.行为异常:行为作派变化明显或者变得让人不可理解了。

3.语言异常:说话的方式方法变得不正常了。

总之,如果一个人现在与过去相比,像是变了一个人,与其他人相比,明显与众不同,那他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

二、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原因

(一)自杀与精神障碍

1.情感障碍:65%以上的自杀患者有情感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是最常见的自杀病因。

2.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自杀率约为5% ~10%。有研究提示自杀与精神病人的自知力有关,即认识到疾病性质,担心今后精神分裂症复发而自杀。

3.酒精中毒与药物滥用:酒精中毒自杀最危险的年龄为40-50岁,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自杀者多在年龄40岁以下,尤以30岁以下最常见。

4.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的住院病人自杀率增高,主要是因为病人有惊恐发作。可能由于受过心理打击,当记忆重现在脑海时,就会造成心理的巨大压力,打击再此重现,于是选择自杀。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与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病人由于长期疾病的原因,社会功能受损,许多病人存在人格缺损,不完整,并对社会、家庭均构成一定的危害,很难取得社会的理解与同情,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精神病人所面临的社会心理压力就更大,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矛盾的压力,亲人的拒绝,社会的冷落,面临着经济问题,他们期待着与其他人平等的权利,期待着社会的理解与接纳,由于这些社会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精神病人自杀危险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精神病患者自杀的手段

(一)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法

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或镇静安眠药或农药;2、自缢(上吊);3、触电;4、用尖锐物品自身伤害;5、撞头;6、溺水;7、跳楼;8、其他自杀方式。

(二)精神病人的自殺工具

精神病人精神失常,随时都可能发病,严重者随时可能做出一些预想不到的害人害己的事情。身边的物品随时都可能成为精神病人的作案和自杀的工具,如水果刀、棍子、锤子、斧头、电插头、绳子、电线等等。因此对日常不起眼的用品,严加看管。

四、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措施

(一)非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措施

对有自杀企图的精神病人,家属要保证在24小时内不离人的照顾,要密切关注精神病人的一言一行,多与病人谈心,询问要自杀的原因及方法,好多时候精神病人的自杀主要来自于犯病、他人的歧视,因此作为精神病人的家属一定要加以重视,及早送病人住院治疗,只有住院治疗,才能进一步遏制住病人病情地发展,使其尽早康复。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及护理措施

1.严格监测生命体征

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及时给医生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产生自杀行为的先兆,及早干预,以便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控制病情。

2.做好心理护理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主动接触,态度和蔼,加强与患者内心世界的交流,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宣泄,缓解消极的情绪,淡化自杀意念。

3.对有自杀意图者的护理

应床头交接班,将病人放在重点病房,专人护理,形影不离,不让患者单独活动,可让家属陪伴。

4.加强服药监护

每次发药时,应要求患者当场服下并仔细检查口腔,确实咽下方可离开,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性吞服。

5.加强保护性医疗制度

不向外人泄露患者的病情,尊重患者的人格,对患者的合理要求要尽量给予满足,家属探视时不给患者带任何危险物品,并对物品进行认真检查,不得疏漏。

6.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病人的床铺、室内物品,加强环境的安全检查。

7.做好恢复期的防范工作

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在恢复期,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加强自知力教育,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病情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疏导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参加各种康复活动,培养生活的情趣,以减少自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明圆:精神科手册,[M]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由版杆1999.311.

[2]周晓航等:浅谈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相关因素中国医药卫生杂志,2004,7(5).

[3]王丹,施晓霞:《关于精神病患者自杀的相关因素》,2009年版,第9页.

[4]沈鱼邨.精神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第1028页-第1029页.

作者:宋加毅

上一篇:科研企业仪器设备管理论文下一篇:信息时代下图书馆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