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幼儿社会性发展及教育是幼儿个体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家庭是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场所。就个体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在与他人、与家庭、与环境的各种关系受到熏陶和教育,其社会性日渐占据上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论文 篇1:

近十年我国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是幼儿发展评价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2002年~2012年近十年间CNKI上30篇相关的文章进行整理分析。从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内容以及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方法三方面对目前我国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研究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今后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近十年;幼儿;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评价

【作者简介】张婉莹(1988-),女,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四部分第六条强调“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该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而且在第八条中指出“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化,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1]可见对幼儿发展进行全面评价之重要性。可是从有关幼儿发展评价的文献综述来看,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研究似乎过于匮乏,为了了解具体情况,本文对2002年以来CNKI上30篇相关文章进行整理分析。鉴于儿童社会性发展这一概念的模糊,文章先从基本概念的界定开始。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概念是构成理论的基本要素,一种成熟的理论依赖于对概念明确无误的界定。综观我国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教育的研究,有关概念的模糊与不一致以及社会性内容的不确定, 正是当前困扰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2]至于各家之观点这里不一一列举,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引用向海英在《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法初探》一文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这一概念的界定。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了解与初步掌握社会规范, 逐渐掌握社会生活技能、处理人际关系、发展自主性,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有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也因具体概念的界定不一而无法达成统一,概括起来大致包括如下内容:1. 自我系统的发展,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成就感与好胜心、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与坚持性等;2. 情绪情感的发展,包括一般情绪状态、情绪情感的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与兴趣等;3.社会交往的发展,包括交往态度、交往能力(合作、轮流、分享、遵守规则、解决冲突) 、人际关系等;4.品德发展,包括爱周围人、爱集体、爱祖国、礼貌、诚实、爱劳动等( 陈帼眉, 1994)。 [3]本文中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内容便是借用此处的划分。

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是幼儿发展评价的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价值判断的过程,其评价的范围可以是幼儿整个社会性发展的全貌,也可以仅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某个侧面,如幼儿的分享和互助行为、择友标准、道德判断、自我评价等问题。[4]

二、我国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研究的分析

(一)我国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

实践总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发展。从文献查阅情况来看涉及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研究多是实践操作方面的,理论层面的研究极少,现有研究也只是提供一种理论视角。如冯季林(2007)认为“被评价者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的不同,其社会性各方面的发展也不同,评价应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

(二)我国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内容

1. 幼儿自我系统发展评价

自我系统的发展,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成就感与好胜心、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与坚持性等。幼儿自我系统发展评价就是对幼儿自我系统的发展水平做一客观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幼儿,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从对30篇文献的分析情况来看,我国对幼儿自我系统发展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对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和自制力与坚持性的发展进行评价,并且多以量化方法为主。姜飞、许晓晖(2009)对幼儿社会自我概念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由于认知的局限,幼儿的自我评价具有权威性与依从性等特点,即幼儿对自己的评价直接来源于教师、父母的评价”,所以教师、家长应慎重评价。 杨丽珠、宋辉(2002)编制“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教师评定问卷”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进行评价后发现,3岁~5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并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但是对幼儿自我系统发展其他方面评价的文章则相对较少,而且经笔者认真研读文献后发现,所搜集到的资料大多不是直接对幼儿的自我意识系统进行评价,是基于研究而进行的评价。

2. 幼儿情绪情感发展评价

情绪情感的发展包括一般情绪状态、情绪情感的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与兴趣等。从文献分析结果来看,研究多是对幼儿情绪发展的评价,而有关幼儿情感发展的评价则相对较少。对幼儿情绪发展的评价总是和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同时进行,目的在于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有研究(张建端,2007)发现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不仅存在性别差异,而且具有年龄特征;连光利、王惠珊(2008)研究发现,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与行为问题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幼儿社会性和情绪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另有研究人员(邓赐平、桑标等,2002)发现幼儿的情感认知和社会适应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可见研究多是首先对幼儿情绪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进行测评,然后在测评的基础上研究两者的相关性。也有单独针对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的,研究者(李香玲,2009)让教师在悉心观察的基础上对幼儿认识自身及他人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等做出合理的评价。还有基于评价本身而进行的研究(胡克祖、杨丽珠,2006),结果表明,教师评价幼儿好奇心时存在一个由好问、喜欢摆弄、敏感、关注未知、探索持久、好奇体验以及反应性和探究的主动性等因子构成的三阶结构。

3. 幼儿社会交往发展评价

幼儿社会交往发展评价包括对幼儿的交往态度、交往能力(合作、轮流、分享、遵守规则、解决冲突)、人际关系等进行评价。从文献分析情况来看,对幼儿社会交往发展评价的研究不是很多,且大抵集中于对幼儿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的评价上,而对幼儿交往态度的评价甚是欠缺。而且对幼儿社会交往发展的评价多是在改进研究方法的过程中进行的,苏玲(2009)以幼儿社会技能表现为研究对象,自行编制幼儿社会技能评定表,并集中测查幼儿在生活情境中社会技能的种种行为表现。

4. 幼儿品德发展评价

品德发展包括爱周围人、爱集体、爱祖国、礼貌、诚实、爱劳动等。由于我国学术界对学生品德测评的可行性、测评的依据以及测评的具体方法等问题众说纷纭,因此评价幼儿品德发展的文章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内容中最少的。其中有对德育评价体系进行宏观思考的,也有从微观层面介绍自己幼儿园品德评价实践的。

(三)我国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方法

从文献分析结果来看,我国学者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进行评价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量表测量等量化评价的方法,问卷和量表是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幼儿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并经过了信效度检验。如苏林雁、罗学荣等人(2002)依据美国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 self - concept Scale , PHCSS),在我国20个单位采样1698例,制定了中国城市常模,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为了进一步完善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方法,不断提高评价水平,充分发挥评价的功效,我国一些学者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法进行了再评价。如张文澜(2003)对儿童同伴关系评估常用的方法(同伴评估、社会关系提名、社会关系量表评定、社会行为的同伴及教师评估、社会行为的行为观察等)进行了析评。

还有些研究是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综述,如赵迎春、张劲松(2008)从情绪认知的评价理论、评价方法(问卷法和实验研究法)及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了综述。

除量化评价方法之外,近几年流行于幼儿发展评价中的档案袋法也开始初步应用到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中。如刘志红、王琦(2002)尝试用档案袋的方式对幼儿智能发展、情感和意志品质发展、自我意识和社会性发展进行评价,并对这一评价方式进行了反思。

三、我国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一)评价的理论基础薄弱

笔者所搜集的文献中,仅有几篇是从理论视角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评价提出了建议,其他均是从实践操作方面研究的。据笔者看,我国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之所以如此薄弱,可能是由于有关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知识只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被我国学者所关注,再者教育评价是教育领域的三大难点之一,学前教育领域的评价就更不用说。

(二)评价内容分布不均衡

从前面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内容分析情况来看,现有的研究集中在幼儿自我系统的发展和情绪情感的发展评价上,而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和品德发展评价相对较少,尤其是有关幼儿品德发展的评价。

(三)评价方法以量化评价为主

笔者搜集到的相关文章中大都采用量化的评价方法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进行评价,以问卷调查和量表测量最多。而且评价时所用的量表多是在引进国外相关量表的基础上修订中国常模而来,本土化的量表较少。

(四)评价主体单一

从文献分析情况来看,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进行评价的多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及家长只是在专业人员的相关调查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某些或某一方面进行描述,幼儿自我评价更是甚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 content_61459.htm.

[2][3] 转引:周燕.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1998,(02) :1-7.

[4] 向海英.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法初探[J]. 山东教育科研, 1997 ,(05):37-38.

[5] 王坚红.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77-217.

[6] 陈会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测量《中国3-6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课题总报告[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04):1-17.

[7] 霍力岩.西方学前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及当代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1995,(03):56-60.

[8] 郑名,冯莉.幼儿发展评价方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兰州市为例[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06):9-12.

[9] 严燕华.我国幼儿发展评价研究综述——基于近十五年我国期刊论文的分析[J].当代学前教育,2009,(05):45-48.

[10] 刘彤.1985 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综述:一种期刊文献分析的视角[J] .早期教育,2008,(7- 8):7-10.

[11] 杨朝军.近十年我国幼儿发展评价研究文献综述[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6):36-38.

[12] 冯季林.幼儿社会领域教育评价的后现代审视[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8-10.

[13] 姜飞,许晓晖.幼儿的社会自我概念发展特点的研究[J].当代学前教育,2009,(03):13-17.

[14] 杨丽珠,宋辉.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01):51-56.

[15] 夏小燕.如何开展评价表来培养幼儿的自主管理[J].教育经济研究,2008,(06):84.

[16] 韩春红.教师评价风格及认可程度对幼儿自我概念影响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1-4.

[17] 韩春红.教师评价行为影响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J].幼儿教育(教科版),2007,(03):46-48.

[18] 程志宏.关于幼儿自信心现状及培养策略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3,(7-8):88-90.

[19] 林举卿.5岁~6岁学前儿童自控能力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07):28-30.

[20] 邓赐平,桑标.幼儿的情绪认知发展及其与社会行为发展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01):6-9.

[21] 胡克祖,杨丽珠.幼儿好奇心结构教师评价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J].心理科学,2006 ,29(02):358-361.

[22] 连光利,王惠珊.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02):139-143.

[23] 李香玲.幼儿情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当代学前教育,2009,(04):13-15.

[24] 张建端.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现况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244-1246.

[25]张劲松,孔克勤.幼儿情绪自我调控的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志,2006,20(05):294-297.

[26] 郭俊彬,陈会昌. 幼儿社会技能问卷的初步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22(05):323-326.

[27] 苏玲. 幼儿社会技能评定表编制与技能表现现状研究[ J]. 赤峰学院学报, 2009, 25(06):166-168.

[28] 周云凤.浅谈幼儿品德教育的多维评价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2):128.

[29] 吴新颖,何长山.构建学前教育德育评价体系的思考[J]. 理论建设,2005, (04):37-39.

[30] 姚远,樊宏宇.近20年学生品德测评研究的回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01):103-107.

[31] 苏林雁,罗学荣等.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01):31-34.

[32] 杨莉君,康丹.2-3岁幼儿自我概念教师评定量表的编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02):103-107.

[33] 张元.4-6 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的编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01):42-44.

[34] 王惠珊,张建端等.中国城市幼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量表标准化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03):271-274.

[35] 张文澜.儿童同伴关系评估方法析评[J].幼儿教育, 2003,(15):6-7.

[36] 王海梅.评价儿童社会技能的方法[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8,(05):59-61.

[37] 刘志红,王琦.幼儿个性心理素质档案的构建与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5(04):50-53.

[38] 赵迎春,张劲松.儿童情绪认知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02):199-201.

[39] 陈斌斌,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测量回顾与反思[J].心理研究,2009,2(02):16-21.

[40] 张建端.《12~36月龄幼儿情绪社会性评估量表》修订[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9:1-4.

[41] 孙慧明,沃建中,陈婉茹.幼儿社会性量表的编制[A].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5:772.

(责任编辑 张付庆)

作者:张婉莹

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论文 篇2:

基于家庭生态学视角的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摘   要]幼儿社会性发展及教育是幼儿个体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家庭是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场所。就个体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在与他人、与家庭、与环境的各种关系受到熏陶和教育,其社会性日渐占据上风。幼儿园是幼儿進入社会生活的第一站,幼儿开始生活在同伴关系、师幼关系等关系网络之中,不再像家庭中那样居于中心,而只是众多成员中的一个,那么,如何让幼儿在新的群体中有效活动,怎样与人和谐相处,都成为幼儿直面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家庭生态学;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

杜威是在世界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教育家和哲学家。在他对于教育目的的思考中,将“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统一了起来。

在杜威的纲领性著作《我们的教育信条》一书中,他明确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如果从幼儿身上拿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没有生命力的集体。”如此看来,无论人们怎么定义社会性的概念,对人本身而言社会性都是一个涉及包含方面众多的概念。

一、社会性发展与幼儿成长

《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主编)对“社会性”含义的解释是“广义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一切特征,其中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并用其他社会关系有密切的关联,就个人的社会性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两类:(1)由出生时所处的既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所获得的先赋社会性。(2)通过自身活动继承、学习,创造而获得的特性,称为后成社会性。”有的学者认为:“狭义的社会性指由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人交往,在他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的心理特征,它们使个体能够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正常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积极地影响和改造周围环境。

幼儿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之中,每时每刻都要与社会接触,与周围的人们交往,关注社会事物与现象,接受社会群体行为规范的约束,按照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以期望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不仅构成了幼儿成长发展的社会条件,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容,也是个体发展的强烈的本能需要,人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性教育。

从宏观上看,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入改革开放期,国际市场的急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兴旺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复杂多变的挑战,未来生活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情感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现代化也带来了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道德危机。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均已认识到忽视个体的社会交往,忽视社会性情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忽视意志和能力的教育,后果是特别严重的。1989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展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讨论会”提出了把“学会关心”作为从根本上改善教育质量的对策性建议,要求从早期开始就要加强“关心他人”的教育,“使每个人不仅关心自己和家庭,而且还要关心周围的人,关心国家和社会,关心世界的物种,关心我们居住的地球”。“学会关心”的召唤震惊了各国政府和教育决策者,如今重视和加强社会性发展和教育已成为各国家进行学前教育改革的共识。

从微观上看,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家庭一直是生态学理论考察的对象,在众多的家庭生态学研究中,以布朗芬布伦纳的研究最有代表性。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由于父母和老一辈们都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和爱心集中在家中唯一的幼儿身上,于是就出现了“小皇帝”“小太阳”的现象,“子代优先”式的过分溺爱,过多照顾、过度教育和过高期望,已经成为当前家庭教养不当的倾向性问题。独生子女在没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环境中,独来独往,多会缺乏友爱、谦让、协商、分享、合作的社会经验,不善于和他人交往,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体贴关心他人的性格。一旦处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有的胆小退缩、惊慌失措,完全依赖成人;有的缺乏社交能力,容易恃强、侵犯、骄横,引起纠纷,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较弱,这就严重影响了新生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从家庭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幼儿社会性发展及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社会认知的教育与培养

认知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婴幼儿在适应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一方面向内,把外界信息进行同化或顺应已建立自身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向外,直接运用或改组已有的认识,使之作用与客体,积累和发展物理经验和社会经验,皮亚杰指出“知识在本质上既不是从客体发生的,也不是从主体发出的,而是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最初便是纠缠的不可分的——发生的”。

社会认知包括三个方面:

1.对他人、群体的认知和教育。

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证实学前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注意阶段,对于社会性客体的反应常产生偏差,如受自己经验的误导会“以己度人”,以为别人都是和自己一样的想法;或以个人好恶或已外表定本质;特别是在把自己与对方在兴趣、能力、态度或集体中的地位等方面作对比时,缺乏客观、公正的态度,香茨(SHAN T2 1983)认为:角色采择表现为一个过程,它是一个人依据我们关于人类行为的一般知识,结合从直接情景中获取的具体信息,对在一定情景中突出的角色特性的意义作出猜测的过程。它要求个人摆脱自我中心,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探讨如何协调不一致的观点;提供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机会,扩大其视野;参与群体活动,加深对群体的认识。

2.对社会环境、社会现象的认知教育。

幼儿生活在美丽的家乡和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只要我们坚持“由近及远”“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让幼儿感知可爱的家乡和伟大祖国的美好形象,利用多样化的手段,加深和巩固社会认知,让幼儿不仅享受到欢乐,而且动口、动手、动脑,有能力、有机表达周围环境印象。

3.对社会规范和认知的教育。

有研究表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在3~5岁为快速发展时期,幼儿园中班为幼儿的社会性發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某些社会性技能与学业成功具有紧密联系,如:文明礼貌、日常生活规则、基本道德准则、公共秩序规则、群体规则、人际交往技能等。幼儿在考虑道德规则时,主要注意对他人造成不良的后果;考虑习俗行为时总以规则定向的;考虑谨慎规则时,常认为重要性要差一些。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建议

幼儿的社会性技能不仅仅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它还表现在社会活动中的决策和耐挫能力,不同的角色承担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自我保护和事故应变能力,判断评价他人言行的能力等。幼儿可能遇到的社会问题是复杂多样的,重视社会性发展的教师和家长必须注意:

1.给予幼儿更多的自我决策的条件与机会。

家长与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幼儿的想法,采纳幼儿的合理意见。当幼儿坚持某种主张时,即使估计会失败,心里不赞成,只要不会有伤健康,也给幼儿尝试时间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习修正观点,增长社会经验。

2.经常给予幼儿一定范围内的决策权,如让他们自己选择、确定教育活动内容、游戏等。

3.引导幼儿观察与学习各种情景中符合社会规范的语言、行为方式,虚心接受别人不同的意见或批评,待人真诚。

4.将幼儿以健康的心态对待一切人与事,乐观向上、坚强勇敢。

5.培养幼儿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发展是一个矛盾统一的内部运动历程,每个个体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别的、特殊的人,这就是说,一方面要认识社会、认识他人,遇到各种方式与周围的人建立联系,以便立足于社会、适应社会,被社会所接纳,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另一方面,他又从自我觉察和社会性参考信息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调整与塑造自我,发展出自我特有的个性,并保证个体能作为受尊重的主体进入社会。

社会性发展要求个体与社会“一体化”,遵从约束、秩序、道德、法则和集体利益,而个性发展减少不必要的外界干预和束缚,扩大自主性和发展自我独特的形象。良好的个性品质能统帅和促进个体的身体、认知、情感、意志和社会性发展,影响发展的各个方面。

概而言之,今天,幼儿社会性发展及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及教育的研究与论述还不够,人们对此问题的看法尚未达成共识,尤其在实践中,不少基层的幼教者还不怎么了解他们的教育含义,以至于在教育行为中难以确定、分解和实施教育目标,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深入开展,期待着人们的科学、客观地认识分析社会性与社会性发展的价值观追求。

参考文献

[1]陈会昌.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测量——中国3~9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课题总报告[J]. 幼儿发展与教育,1994(1):1-7,52-63.

[2]席居哲. 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3.

[3]皮亚杰著,王宪细等译. 发生认识论原理[M]. 商务印书馆, 1981:105.

[4]张文新. 幼儿社会性发展[M].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37,273.

作者:蓝曼莉

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论文 篇3:

打开心窗 拥抱阳光

【摘 要】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幼儿道德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融入幼儿园、社会,减少他们的反社会行为,因而,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年龄特点及其培养策略等方面作了阐述。

【关键词】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鼓励交往;移情训练;榜样示范;借助游戏;家园合作

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也包括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亲社会行为其特点是使他人乃至整个群体获益,并能促成交往双方的和谐关系。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像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以及现在特别强调的诚信等这些亲社会行为是未来社会人必备的品质。因此,我们应重视和加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于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幼儿学会分享学会爱,发展幼儿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五个策略:

一、鼓励交往

柯尔伯格创立的亲社会行为的认知理论十分强调认知的影响,他把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把亲社会行为与自我享乐相联系;具体运算阶段——把别人的合理需要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依据;形式运算阶段——开始理解并尊重抽象的亲社会行为规则,更多地考虑亲社会行为接受者的利益。我认为,这三个阶段都离不开幼儿正常的交往,一定意义上说,交往对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同伴交往。通过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同伴交往不仅有助于幼儿认知技能的学习、情绪安定和愉快,更重要的是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会了与人相处的社会技能。

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不妨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给孩子们创造交往的机会,如鼓励幼儿参与扶贫助困手拉手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在交往中增长才干,培养良好品质,树立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亲社会行为。

二、移情训练

移情训练即让自己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引导幼儿采纳他人的观点,使幼儿能够更好的从他人角度出发,获得情感共鸣,并逐步摆脱自我中心,从而增加亲社会行为的举动。移情训练能极大地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它会使幼儿产生一种内在自觉性,要求自己能使别人快乐、幸福,否则自己会感到不愉快。我们应通过各种活动为幼儿提供移情线索和情感信息,使他们能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理解他人的处境,从而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和亲社会行为。

三、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即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后果,幼儿也能习得某种行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达到的。幼儿置身于社会中,无论是周围的人们,还是电影、电视、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幼儿学习模仿的对象,幼儿多次观看别人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培养其亲社会行为。

因此,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或在幼儿园教育中,应为幼儿树立榜样,以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四、借助游戏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也是幼儿与同伴互动的主要活动形式,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有效手段。幼儿在游戏中需要相互适应,服从共同的行为规则,从而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学会与别人交往的正确方式。

游戏为幼儿发展社会性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机会,同时也为幼儿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表现亲社会行为的平台,我们要多开展各种角色游戏、音乐游戏等,让幼儿体会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有助于我们了解幼儿的同伴交往,了解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五、家园合作

父母的育儿方式和教养态度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由于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更多的受着教育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重要生活学习环境之一的家庭就承担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家长应重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例如:家长半日开放活动,让家长直接目睹自己的孩子在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邀请家长参与本班的社区活动,观察自己的孩子与人共处、与人交往的发展情况。通过这些活动,家长更加了解了自己孩子在群体中的发展状况,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并为对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创设了条件。

总之,当今社会是一个讲究和谐的社会,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发展也同样推动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崇高的内心体验,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的培养,帮助幼儿从关心周围最亲近的人开始,提高其体谅、安慰、关心、谦让、分享、帮助、奉献等亲社会行为水平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幼儿教育最闪光的魅力莫过于让幼儿学会爱,我们携起手来,打开心窗,让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人人沐浴在温暖阳光下,共同奏响爱的乐章吧!

作者:周洁萍

上一篇:后实践哲学限度分析论文下一篇:电算化会计控制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