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研究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社会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公民社会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并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又经历了国家与社会同结构、国家与社会统一和国家与社会分离三个阶段。

第一篇:社会发展研究论文

社会保障缴费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摘 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发生了变化。为了更好地发展,实现人类的文明进步,各个国家重新审视社会保障的问题。尤其在发生重大疫情后的一段时间,人们更加意识到社会保险的重要作用,而如今后疫情时代的社会保险该何去何从,无疑是话题的焦点。因此,加强社会保障的相关工作符合时代发展的大背景,可以促进文明和谐社会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减税降费;社会保障缴费;发展趋势

引言

社会保障的发展关系着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关系着每个人的生活,尤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社会保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社会保障缴费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其中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缴费率最高达到28%,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人力资本成本负担,很多中小企业无力承担较高的缴费率,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很多企业的用人及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刺激经济发展,我国颁布了“减税降费”一系列政策,在2016年4月,《关于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通知》(人社部发〔2016〕36号)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从原来的较高缴费率统一减至20%,以减轻企业的经营负担;我国在2018年4月继续推出《关于继续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通知》(人社部发〔2018〕25号)的通知,再一次确定新的缴费比率,相比上次又减少了1%。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为19%;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9﹞13号),其中又提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可降至16%。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养老保险缴费率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社会保障缴费研究现状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老龄化问题也日益凸显,我国社会保障缴费率和缴费基数由各个地方自己確认,并未全国统筹。各个地区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有些地区社会保险基金缺口问题已十分紧迫。近年来我国多省已出现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甚至出现基金结余为负的情况。这说明我国不同地区社会保障基金收支差距较大,在尚未全国统筹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保障基金面临严重的问题。王梦奎(2010)指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模式,而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已不适宜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规律,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能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这与当初的制度设计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对于如何科学地改革,也有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冯兴利、祝天伟等(2015)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需要改变以往的扩征思路,除了单纯地增加扩征数量,还要看到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者等不同的职业进行社保扩面征缴,就如何应对于目前的管理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对于相关模式的设计需要重新考量。房海军(2019)认为,社保费征缴体制改革,明确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社会保险费用,是社保费实现规范化征缴的起点,目前我国已全面由税务机构征缴,且实行顺利。张万志、王峰(2015)认为,社会保障缴费的正常规范进行有利于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而扩征是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工作,也是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肖严华、张晓娣、余海燕(2017)认为,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会减轻企业缴费负担,降低社保费率是减轻企业与个人负担最直接的手段,也顺应了群众对社保缴费的呼声,此举将大幅度降低企业逃缴率,会增加部分的参保人数。降低社保缴费率和缴费基数的调整一直是社会保障改革的重点。贾洪波(2019)认为,适时适度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一方面,可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增加社会保险的参与主体;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企业人为缩小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行为,规范社会保险缴费的情况。薛惠元等(2019)认为,降低企业社会保险费率可以减轻企业负担,但也可能会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造成压力。郑功成(2020)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已凸显出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强大治理功能,从免除患者的救治费用到及时认定在一线牺牲的医护人员工伤并发放抚恤金,再到对慈善捐赠款物的管理与使用等均与社会保障缴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邓大松、张怡(2020)利用养老基金收支平衡原理建立精算模型,经过测算发现,国资划转能为养老保险提供降费空间。但目前我国国有资本转化比例所能提供的降费空间较小,而改变缴费基数对国有资本转化为养老保险贡献的缴费空间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增加转化比例,可以提升养老保险降费空间,降低企业缴费压力。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我国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尤其近几年将改革重点放在了社会保障征缴机构及社会保障缴费率的调整上。例如,2018 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明确指出在2019年1月1日前将社会保险征管权责划转到税务机关,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社会保险;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颁发的《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国办发〔2019〕13号文)规定,自2019年5月1日起,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统一下调为16%(缴费比例高于16%的浙江、广东两省以及个别城市,费率仍保持不变),继续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率,合理降低部分参保人员和企业的社保缴费基数。

二、我国社会保障缴费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社保缴费率过高成为大众关心的问题,我国的社保缴费率并未全国统筹,各省市均有自己的缴费标准,虽然各省市社会保障缴费情况各有不同,但是从整体上看都偏高,无论是个人还是用人单位都有着较大的缴费压力,再加上公积金的24%,整体缴费达到60%以上。社会保险缴费负担过重,也是当前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之一,中小企业在较大的缴费负担下,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及特点,积极发展自己的业务,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中小企业无法承担员工的社会保障缴费额,也影响我国的就业率与失业率,因此关于降低社保缴费率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是我国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社会保障基金缺口越来越大,如何在既减费降税,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又可以有效解决社会保障基金缺口,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社会保障“费改税”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保障缴费率的多少是大众最关心的问题,企业也面临巨大的负担,虽然我国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调整,但社会保险是根据企业员工的工资总额进行计算及缴纳,依据《社会保险法律规定》,社会保险缴纳一年以上的企业员工占总工资的60%的缴纳总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员工的工资不断增加,缴费基数也不断增加,缴费率下降并不能从根本上减轻负担。社会保障缴费率是由政府以及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结果。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率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各地发展不平衡,没有全国统筹。从整体上看,部分地区入不敷出,社会保障基金缺口较大,而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则是仍有结余,压力较小,从而扩大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我国社会保障缴费的发展趋势

根据已有的文献可以看出,社会保障降费率的下调和缴费基数的调整是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目前我国的相关政策所能体现的。在社保缴费率调整上,目前只涉及用人单位部分的改革,这种局部的调整从整体制度改革长远角度来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用工单位而言,无论是社会保障费用还是社会保障税,差异不大的缴费率和税率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要是高的缴费率和缴费基数,一定会对用人单位增加生产成本,从而增加单位的经济负担。并且在短期的缴费过程中,并不会直接增加用工单位的用人优势,因为短期内员工也看不到直接的福利待遇。在相关的文献中不难看出社保缴费率与参保率之间呈现负相关,这样的结论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是符合一般预期的。在国际上相比,我国原来社保缴费率确实偏高,在一些社会保障基金可以收支平衡甚至会有盈余的地区,可以在不违背中共中央文件的原则上进一步进行相关的调整,来降低缴费率以便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

杨广莉、黄靖、陈珠、曹雯歆(2020)通过回归分析,认为缴费基数和参保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缴费的情况下,缴费的基数越大,越有利于个人参加社会保险,但是提高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会给用人单位增加用人成本。因此可以考虑个人与用人单位两种不同的缴费基数进行缴费,鼓励个人选择当前规定的最低缴费基数或者在能力范围内选择更高的缴费基数作为个人的缴费基数。而用人单位的缴费基数可以按照规定正常缴费,也就是用人单位的缴费基数可以小于个人的缴费基数。这样的缴费基数既可以有效地解决用人单位成本问题,也可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缴费单位仍可以选择较低的缴费基数进行缴费,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促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就业,增加就业机会;缴费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承受能力提高个人部分的缴费基数,换取未来更高的社保待遇。实际上,为了不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我国目前的社保缴费基数普遍偏低,在很多地区的社保缴费基数已经不能满足一部分参保人员对于以后生活的需求,也不符合很多参保人员的经济能力。两种基数并存的政策更多的是考虑到部分用工单位实际支付的职工工资总额偏低,存在部分员工的实际工资水平低于缴费基数下限水平,而对于个人部分的缴费基数,系统可以开放选择区间,允许个人在缴费基数下限和实际工资水平之间进行基数选择。

调整企业的社会保障缴费率,根据不同的企业发展特点,采取“阶梯型”社保策略。在制度设计上,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更为合适的缴费基数和缴费率。从体现缴费的真实性出发,适当地降低缴费基数与缴费率并不一定会降低缴费收入,反而会刺激更多的小企业积极参与到社会保障中来,减少漏缴、少缴等情况的发生。在现有的社保政策中,企業为雇员缴纳的社保费用统一归入统筹账户,不划分到个人账户中。这对于个人的利益在短期内看不到有影响,企业交纳的社保费用越多,个人也需要从工资中扣除更多的社保费用,短期内到手的工资就会减少。所以将个人缴费基数从原来的模式中分离出来,更可以提高大家参保的积极性,且这种积极性的提升是全面的,不是针对某一群体,让不同收入的个人都可以积极参与。

加大国资划转比例,可以提升养老保险的降费空间。所以应该增加国资转化的实际比例,尽管目前已有《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规定国有资产划转充实养老保险的比例为10%,但在制度的实际运行中,国有资本的转化效率不高,比例很低,没有达到规定的10%。如果可以按照已有的方案规定的转化落实下去,使得降费的空间扩大,减轻政府与企业的压力,也可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获得及时的资金补充,缓解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赤字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梦奎.21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学习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6):3-10.

[2]  冯兴利,祝天伟,钱世军,尚芳.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保扩面质量如何提升?[J].中国社会保障,2015,(5):44-47.

[3]  房海军.社会保险费强制征缴的现实之需、实施困境及其应对[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66-173.

[4]  张万志,王峰.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难点与对策探析——以随州市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5,(1):46.

[5]  肖严华,张晓娣,余海燕.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与社保基金收入的关系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7,(12):57-65.

[6]  贾洪波.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结构性改革[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3):12-15+175.

[7]  薛惠元,曾飘.降低社保费率须同步夯实缴费基数[J].中国社会保障,2019,(2):36-38.

[8]  郑功成.应对疫情要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作用[J].中国社会保障,2020,(4):16-17.

[9]  邓大松,张怡.国资划转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降费空间影响的研究[J].保险研究,2020,(3):89-104.

[10]  杨广莉,黄靖,陈珠,曹雯歆.减税降费对社保扩面征缴效果影响——以广州为例[J].地方财政研究,2020,(3):84-89.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ocial Security Payment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ZHANG Nan,ZHANG Pei-fe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1620,China)

Key words:tax and fee reduction;social insurance premium payment;development trend

[責任编辑 马 学]

收稿日期:2021-01-06

作者简介:张楠(1995-),女,山东威海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保障研究(通讯作者);张培凤(1997-),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保障研究。

作者:张楠 张培凤

第二篇:我国公民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公民社会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并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又经历了国家与社会同结构、国家与社会统一和国家与社会分离三个阶段。分析了这三个阶段的各自特点,又探讨了公民社会发展的现状与不足,最后探究出促进我国公民社会的成长,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依托,坚持制度创新,坚持公民社会组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最终通过公民社会与政府良性合作达到善治。

关键词: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组织;市场经济

一、公民社会的概念

(一)古典意义的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是西方政治学中的传统概念,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城邦的动物”,而“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公民集团。”[1]109在古希腊社会,人们如果想成为城邦真正的公民,就必须从家庭这个私人领域跨入到城邦这个公共领域。在古希腊,城邦是国家和社会的结合,国家和社会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两者相互融合。“公民社会在西方思想史上,既是作为西方历史经验的一类社会实体,又是西方思想文化传统及其话语谱系中的一种解释模式。”[2]

(二)现代意义的公民社会

近代以来,西方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统一的情况不复存在,国家与公民社会开始分离,二者各自独立。“16世纪以后,随着民族国家的出现和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市民等级在王权保护下获得了从事工商业活动的自由,私人领域的相对独立开始了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进程。然而在君主专制制度下,不受限制的王权对工商业活动和私人领域的侵犯又必然妨碍公民社会的顺利发展。18世紀末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代议制民主原则,为私人领域的独立存在和工商业活动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上和制度上的保障,极大地促进了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过程。”[3]各国学者对公民社会的理解不尽相同,有些人认为公民社会应从政治学层面上去理解,他们更加强调“公民性”,还有另一些人侧重于从社会学层面上理解公民社会,他们强调的是“中间性”。“从公民社会这一术语的大多数用法来看,其主要思想是,公民社会是出于国家和家庭之间的大众组织,它独立于国家,享有对于国家的自主性,它由众多旨在保护和促进自身利益或价值的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成。”[4]此时的公民社会被看作了一个自治的社会,现代公民社会理论坚持的是国家与公民社会二分法,对公民社会的定义已经不同于以往,它是指“与国家相对,并部分独立于国家,它包括了那些不能与国家相混淆或者不能为国家所淹没的社会生活领域。”[5]17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分法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公民社会研究取得的巨大成果。

二、我国公民社会发育的历史与现状

(一)传统社会——国家与社会同结构

历史上我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中央集权国家,从秦以来就建立了以政治国家为根本的一元社会结构,一直以来,封建君主都是国家和社会的统治者。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公民社会一直在政治国家的主导之下,与政治国家融为一体。直到近代,公民社会才有了其相对的独立性。虽然在一些行业中,很早就有了行会组织,但是这些行会组织更具有帮会组织的特色,不同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组织。“中国人的思想活动乃至他们的整个人生观,都拘囚锢蔽在官僚政治所设定的樊笼里。”[6]39直到鸦片战争以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接近瓦解,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出现,但却遭到了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合打压。在这样的背景下,“或多或少不受政府控制的公共机构(如社仓、普济堂、育婴堂、敬节堂)和多功能的地方自育组织(如善堂等)地构建浪潮,首先兴起于晚明,并在整个19世纪晚期的中国各城市中更为密集地构建起来。”[7]394“社团组织的力量得到了有效的加强,它们的较为狭隘的利益也得到了实现。”[7]398此时的法律并没有允许社团的结合,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舆论的推动,还是出现了许多社团。社团组织在清末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清末社团的数量,迄无完整的统计。据估算,辛亥革命前,仅商会、教育会、农学会就有2 000多个。”[8]274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与社会统一

我国公民社会从1949年开始起步。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上台执政,此时的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政治上照搬苏联模式,高度中央集权。此前的一些民间组织,除了在革命过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团体以民主党派的形式保留下来外,共产党自己也创办并发展了一些政治团体。“1965年全国性社会团体由解放初期的44个增长到近100个;地方性社团发展到6 000多个,这些社团成为当时我国公民社会的主体。”[9]但是1966年以后,“文革”浪潮阻碍了各类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的正常运行,直到1976年,这十年间,我国公民社会发展处于断层期,公民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甚至呈现出瘫痪的趋势。这一时期,原有的许多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被取缔,政府也不再允许新的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建立,社会力量被弱化,政治国家侵吞了公民社会,这种情况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才有所改善。

(三)改革开放后——国家与社会分离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公民社会在我国已经开始出现萌动的征兆。”[10]改革开放以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大的变迁,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民社会借此机会飞速发展起来,主要表现在一些民间组织的出现。此时的国家开始还权于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在经济领域内,提供了较为充分的自主权,给予社会独立于政府的强大动力。马克思认为:“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相应的政治国家。”[11]可以说,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自由,给公民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国家政策的转变为公民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公民社会的建构的第二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民社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实现对国家决策进行正面意义上的影响,亦即积极参与。这是中国公民社会从私域向公域的扩张,亦即中国公民社会除获致的相对于国家的独立身份以外又挣得的参与身份,进而显示公民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关系。”[12]这样一来,公民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关系会促使公民社会迅速成长起来。

三、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一)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社会已经成功由国家与社会统一发展为国家与社会分离,公民社会有了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公民社会组织兴起。“民政部的近期统计,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各类民间组织为35.7万个,其中社会团体19.4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6.2万个;基金会1 193个。然而,学者们认为实际数量远不只如此。清华大学民间组织研究所的估计在200万至270万之间,中央编译局俞可平研究员则估计为300万个左右,估计最多的高达800多万个。”[13]

(二)我国公民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我国公民社会发展速度很快,长远来看,公民社会的前景良好,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公民社会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社会组织数量不足

虽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组织雨后春笋般出现,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2006年9月的统计表明,中国每万人不到2.5个社会组织,而美国为52个,法国为110个,阿根廷为25个。”[14]可见,尽管增长速度快,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也很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数量上,我国社会组织的数量明显不足。

2.社会组织地区分布不平衡

我国的东西部差异和城乡差异大,是不可否认的现状,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体现在社会组织发展的过程中。在所有公民社会组织中,全国性的公民社会组织仅占0.5%,这些全国性的社会组织绝大部分分布在区县级以上的城市里。而且在江浙沪等发达城市和地区,社会组织的分布比较广,而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总数不到全国的1%,由此可见,在我国社会组织的地区分布极其不平衡。

3.社会组织的不成熟

“公民社会是国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一般具有四种特点:非官方性、非营利性、相对独立性、自愿性。”[15]可是在我国,社会组织的非官方性体现得并不明显,许多社会组织都具有双重身份,许多社会组织内部的官员仍是由政府任命,甚至直接由政府公务人员领导社会组织。一般而言,社会组织需要自筹经费组织活动,可是我国社会组织的经费来源却大多是政府拨款。这样一来,社会组织的非官方性、相对独立性等都遭到破坏,在政府的干预下,社会组织难以成熟。

四、促进我国公民社会成长的途径

(一)坚持制度创新

法律制度的保障对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因此,它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16]制度环境给公民社会成长的每一步都带来巨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社会迅速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之前的任何时代都没有出现过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因此,我国历史上公民社会发展能够为当前公民社会发展提供的经验微乎其微,又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不同,照搬西方模式也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进行制度创新,为公民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我们应该致力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为公民社会的发育提供政治保障,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公民社会目前面对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法治问题,应该加强立法,并鼓励公民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并履行自己的义务。进行相关的制度和规章设计,使公民社会的发展能够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协调。

(二)巩固公民社会的发展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关重要,中国要发展公民社会,就必须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强宏观调控,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为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宽松的经济环境,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建立企业和个人公平、平等的理念,这样有助于促进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觉醒,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培养出真正的公民,公民都关注并参与社会事务,有助于形成民主意识。只有公民都有了独立性和自主性,公民社会才有了存在的前提。在公民社会组织内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是组织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增强,公民社会也就逐渐走上了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

(三)公民社会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

除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公民社会的发展更加离不开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当前,我国公民社会已经与国家相分离,独立承担了许多社会职能,“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公民社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吸收不少待就业人群,增加就业机会。”[17]由于公民社会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显示出其积极作用,所以,加强公民社会组织自身建设非常重要。首先,要提升组织内成员的素质,个体成员素质的提高能够带动整个社会组织的发展;其次,要完善社会组织的内部管理制度,使组织内各部门之间职责明确,还要加强组织内各部门的相互沟通;最后,“如果光有规范而没有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很可能沦为一纸空文,形同虚设,难以得到贯彻实施。所以不仅要制定合理的规范,还要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制。”[18]加强公民社会组织内的监督机制,可以规范组织内部成员的行为举止,使組织的运行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加强公民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可以促进组织的发展,使公民社会组织能够与政府更好地合作。

公民社会组织是国家与社会实现良性互动的沟通中介,能够衡量公民社会发展水平,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条件,我国公民社会发展还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我们要吸取我国历史上以及西方国家公民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从而帮助政府达到善治。

五、结论

我国公民社会发展至今,道路十分曲折,尽管当前公民社会已经实现了和政治国家的二分法,但是我国公民社会仍然不成熟,在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不足,这是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这些不足,我们探寻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民社会发展路径,在促进公民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发展方式,而是要立足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坚持制度创新,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后,还要从内部出发,加强公民社会组织的自身建设,从而促进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袁祖社.权力与自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

[3]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7:7.

[4]Gordon White.Civil Society,Democratization and Developm-

ent[M].Democratization,No.3,Autumn1994:375-390.

[5]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2.

[6]王亚楠.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7][美]杰弗里·亚历山大,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9]张微.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制度环境探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16-19.

[10]夏超波.公民社会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J].黑河学刊,2011(11).

[11][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12]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0.

[13]馮永堂.浅谈中国公民社会进程中社会组织代理人制度正当性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2(35).

[14]陆学艺.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8(4).

[15]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6).

[16]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3.

[17]葛道顺.中国社会组织发展:从社会主体到国家意识——公民社会组织发展及其对意识形态构建的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2011(3):25-26.

[18]赵小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公民社会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10:10-12.

[19][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0]于海.西方政治思想史[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1][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M].潘大松,刘丽君,林燕萍,刘海善,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2]吴忠泽.社团管理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3]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收稿日期:2014-09-28

作者简介:苏琳(199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姚 丽)

作者:苏琳

第三篇:壮族人口与社会发展变迁研究

【摘要】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全国壮族人口达16926381人,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9%左右。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唯有壮族人口超千万。壮族人口的发展变化对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日益加快的社会发展速度,壮族人口的受教育状况一直被认为是研究壮族人口以及其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将基于第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进一步分析壮族人口与其社会发展变迁的过程。

【关键词】民族人口;社会发展;受教育状况

一、壮族人口发展的特点

壮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最多的民族。壮族人口主要聚居在广西以及云南、广东、贵州和海南省。壮族祖祖辈辈生活在祖国南部边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为保卫祖国边疆做出了巨大贡献。

根据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得出一些壮族人口发生的变化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壮族人口的增长速度同全国总人口和汉族人口相比是比较快的,但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相比却比较慢。②壮族人口增长速度在不同时期差异较大。③不同地区居住的壮族人口增长速度差异也较大。④进入8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壮族人口的年均增加量及年均增加速度明显减缓。

二、壮族受教育状况及其变迁

分析这个问题本文选取两大维度去说明壮族人口受教育状况的发展变化,它们分别是:①职业,从各行各业的职业分类中把握人群受教育状况的大致分布情况;②年龄,从年龄的分层上去把握壮族人口受教育状况的大致分布情况;

首先,职业状况。第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调查数据把壮族人口的职业形式划分为七大类,并以这七大类的基础之上分别调查出其职业人口的受教育状况。它们分别是:第一、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第二、专业技术人员;第三、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第四、商业、服务人员;第五、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第六、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第七、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从六普数据可以看出壮族人口从事的主要职业还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这一大类。鉴于此本文分别从壮族人口从事的第一大主要职业的数据中去调查这些人口的受教育状况,以此来更好的评估壮族社会的发展变迁。

从以下表格当中的数据来看,在从事这一职业的壮族人口中,未受过教育的总人数为26061人,约占这一职业人口总数的3.9%,小学文化的约占40.4%,初中文化的约占49.9%,高中文化的约占5.3%,大学专科文化的约占0.39%,大学本科文化的约占0.5‰。研究生文化的约占十万分之四左右。据此可以得知在这一职业当中的受教育状况是呈现橄榄球型分布,其中绝大多数人是初中文化。

其次,年龄分布。以6岁以上人口的受教育状况及变迁为代表,壮族人口主要聚居在广西以及云南、广东、贵州和海南省。所以本文分别以广西省为例,利用六普的数据分析一下这一年龄结构中各年龄阶层的受教育状况。

根据六普广西省分性别、受教育程度6岁以上人口的数据人口分布是呈橄榄球形分布,其中小学和初中教育人口分别占了34.8%、42.6%,占据了广西省全省受教育大口数量的大部分。

三、壮族受教育状况变迁与人口发展变迁的对应关系分析

壮族受教育状况的变迁与人口发展变迁可以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得到一些最新的答案,它们当中壮族的总人口数量是基本持平的,受教育状况的人口的分布,本文主要从分年龄组状况进行分析。

分年齡组一般将壮族的受教育人口大致分为以下十二个组别,分别是6-14岁、15-19岁、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60-64岁、65岁以上。根据六普的数据分析来看,前四个年龄组别的受教育人口数占的比例都比较大,说明壮族人口当中的适龄受教育人口的基数也占比例比较大,而中间的几个年龄组别的人口受教育状况所占比例就相对之前的四个就少了一些,这也说明由于时代或社会发展以及传统价值观念等影响因素导致这些年龄组别的人群受教育状况都不如一些年轻人。总体来说,从年龄别分组来看,壮族人口的受教育状况是一个正金字塔形的分布结构。

四、结语

经过了六普的数据分析后,我们可以简单的从壮族人口受教育状况中间接了解壮族人口数量和社会的发展变迁,这也是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壮族是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对我们国家的建设发展也会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壮族人口的教育也是我们国家相关部门要注意的一个方面,同时也要尊重壮族本民族的民族特色,发展其特色产业,为壮族社会的持续性良好发展做出一份新的力量。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简介:成宇飞(1990.5~),河南省,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职称 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与城市治理。

第一作者简介:靳明明 (1993.10~),河南省,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第二作者简介:井奕杰 (1989.8~),河南省,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职称 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经济。

作者:成宇飞 靳明明 井奕杰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问题论文下一篇:大学生网络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