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发展论文

2022-04-16

[摘要]文章运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发展进行了分析。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应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以“交叉、渗透、延伸、发展”为指导思想,依托以自身特色走一条与综合性大学文科发展不同的道路。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社会科学发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社会科学发展论文 篇1: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顶层设计、价值关切与实践向度

摘要:2016年5月,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长远规划与谋篇布局做出了顶层设计,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应有地位表明了价值关切,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路径指明了实践向度,使得这篇讲话成为推动我国新时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顶层设计;价值;实践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华文明。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重任,各类社会实践与治国理政的要求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鲜活的命题,需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对现实,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寻求答案,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智慧,增添学术力量。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我国未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价值关切与实践向度的谋划安排,成为我国新时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

一、顶层设计: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长远规划与谋篇布局

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既要直面各种社会实践的现实回应,也要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着诸多短板和不足,在这种情势下,亟需对我国未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顶层设计的长远谋划。

(一)指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便使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与发达的自然科学一起共同支撑我们国家能走在世界的前列。而且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必须做到“三个体现”:一是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二是体现原创性和时代性,三是体现系统性和专业性。这样才能显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从而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这就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在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方向指引上体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时代高度感,站在时代潮头话未来。习近平在讲话中论述了我国新形势下“五个面对”的具体任务,并强调指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种时代高度感必将极大地鼓舞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起时代的要求和使命。

二是历史厚度感,透过历史看未来。习近平在讲话中回顾了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中的思想大家、各家学说、文化典籍,并指出:“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形成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促进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发展。同时,习近平也指出了我国目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不足,这实际上是从历史的角度为我国未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要补齐这些短板和不足,才能使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跻身世界一流水准。

三是洞察深度感,纵览人类论未来。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西方各种社会学说既是对西方社会问题的阐释,也是西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的发展。中华文明所包含的理论学说是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回应关切,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样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支撑。因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推动。

(二)谋划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思路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曾受到前苏联学术体制和意识形态的较大影响,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才逐渐回归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轨上来。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把它作为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方针。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谈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时,提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重点虽在文艺文化方面,但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同样有指导意义。习近平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谋划了今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思路,即在中央顶层设计下,统筹各方、协同推进,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以扩大我国的影响力。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谋划整体思路上体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国情与世情相结合。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离不开具体的國情和世情,它研究的内容也与国家或人类世界面临的问题息息相关。习近平在讲话中具体论述了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关注“五个面对”所遇到的新情况,解决“五个迫切需要”的新任务,体现的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要紧紧关注中国现实的国情,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的各类问题提供理论支撑,找到理论方案。同时,关注世情发展,在与世界各国交流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需要自立于中国国情现实,自主于中国叙事表达,自强于中国学术体系,才能在世界场域中增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增添中国话语分量。

二是反思与构建相结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经不同历史时期,既有古时的辉煌成就,也有近代的迷惘探索,更有现代的急起直追和重新建构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习近平在讲话中实事求是地表述了这些现实,更重要的是指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直面问题现实,分析短处不足,表达出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现状的反思,提出构建的谋划思路。在成就和不足的双重关切中,展现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觉自省自信,是对现状的实际分析和对未来发展的驾驭指引。

三是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文明的传承,也离不开思想观点的创新和学术理论的创造。传承是有选择性的继承,创新是在累积中的创造。习近平在讲话中论述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要求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并且特别强调要“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可见,这个讲话表现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给自发自律。

(三)强调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哲学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它的多数学科有着严格鲜明的政治属性,体现着较浓的意识形态性。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在讲话中坚定地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为此,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讲话还告诫各级党委和主要领导干部在对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上,既要加强领导,统筹管理;也要改善领导,注重实效,更要完善体系,理性引领,充分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特征。因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哲学社会科学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和学术观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人民的一员,“必须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这是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基本要求,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价值关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应有地位和价值

(一)深度剖析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是否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它的硬实力,也取决于它的软实力,即二者合成的综合实力。习近平在讲话中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经典作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地位的认识,并恰如其分地评价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这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经典作家们的认识是一致的,而且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为此,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里既充分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也充分肯定了其主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还表明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及其工作者重要地位和价值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坚定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和价值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其后的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一直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大成果。这既是党领导人民创造适合中国自己的理论,也是党和人民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结果。如果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我们既不能取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重大的理论成果,也不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铿锵有力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因为在他看来,“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习近平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和价值的同时,实事求是地坚持“问题导向”,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解决“好真懂真信”“为什么人”“怎么用”三个关键问题。这种实事求是的问题导向原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品格,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和发展,对这三个导向性问题要高度关注,这三个问题解决得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能贯彻得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发展得好。

三、实践向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路径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理论思维中构建哲学社会科学,无论是“解释世界”,还是“改造世界”,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构建和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在讲话中整体性地指出了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向度。

(一)直面问题,分析不足

哲学社会科学自产生以来,一直都以分析和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类问题为己任,于是“问题”就成为哲学社会科学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试图发现和解决所处时代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习近平在讲话中对我国当前哲学社会科学所面临的多种问题和不足作出了深刻而又独到的分析,体现了实事求是的风格和高屋建瓴的指引。第一,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了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尤其是新形势下“五个面对”的任务要求,折射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短板,如“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等问题。”这表明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原创能力还较弱,“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仍较突出。第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方面,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等问题,干扰着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落实。第三,在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中,“智库研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问题,还有的流于搭台子、请名人、办论坛等形式主义的做法。”在贯彻“双百”方针方面,存在混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倾向。在学风上存在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侵蚀着优良学风和学术生态。这些问题和不足表明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仍须努力前行。

(二)坚持原则,构建体系

发现问题固然重要,解决问题同样重要,指出解决问题的实践路径显得尤其可贵。在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实践路径中,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了明晰的实践向度。在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必须坚持创新的原则,在坚持这些原则的前提下,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体系,是在加强顶层设计和价值关切的基础上,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切实可行之道。

坚持马克思主义,一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三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使我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在具体实践中,仍须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为什么人、怎么用的问题。

在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中,一是哲学社会科学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不仅仅是学术担当,也是政治立场问题;二是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国是人民民主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三是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自然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四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能仅用一种模式,而是必须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双百”方针在其中能取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在于创新,它必须随着社会发展、实践变化和人类认知要求做出新的理论阐释。

在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体系上,习近平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构建发展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训练培养教育体系、学术评价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针对这些体系的构建,习近平还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发展途径,使有结构有层次的体系网络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善用资源,体现特点

习近平在讲话中鲜明地指出,必须善于汲取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发展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

第一,要体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民族性,彰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放在一个国家历史发展进程的视野中去对待,需要放在本民族文化发展传承的视野中去对待,也需要放在与国外同类科学的比较视野中去对待。一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离不开自身国家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悠久的中华文明和深厚的中华文化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孕育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输送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也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二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实际形成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资源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活水源头之一,在新形势下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同样需要继承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符合中国国情发展和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理论资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三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离不开国外优秀的有益的理论滋养。人类发展国情各异,社会情况千差万别,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解决课题均有不同,但我们可以借鉴世界各国有益的科学资源,吸收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在取长补短的交流过程中充实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

总之,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在体现继承性的同时,保持民族性成果的发展,这其中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如此构建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方能彰显中国特色。

第二,要体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时代性,突出中国风格。哲学社会科学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它直面时代发展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案,这就使得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必然打上时代发展的烙印,从而体现其原创性时代性。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唯有用中国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分析和解决包括中国在内的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才能体现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原创性时代性,突出中国风格。

习近平指出,面对时代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以中国的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也才能真正解决理论“肌无力”的难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體现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创性时代性,就要以关注中国现时代的实践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再以新理论指导新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在现实中,我们党正是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再以新理论指导新实践,从而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发展。而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则是对“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什么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回答,在科学回答实践问题中所形成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既体现原创性时代性的理论,也突出了中国风格。

第三,要体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系统性专业性,呈现中国气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和发展需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各方面的工作。同时,它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材体系与学科体系的支撑,需要学术体系的研究和引领,需要话语体系的传播和阐述,需要创新平台体系的交流和影响,也需要成果评价体系的规范和推介等等,这样才能体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系统性专业性,才能让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中国气派,发挥出中国的影响力。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统一,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充满哲理思辨的论述,给中国未来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对促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 李建良

作者:程凯

社会科学发展论文 篇2:

关于理工科高校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制度分析

[摘 要] 文章运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发展进行了分析。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应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以“交叉、渗透、延伸、发展”为指导思想,依托以自身特色走一条与综合性大学文科发展不同的道路。

[关键词] 理工科大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 制度变迁

引 言

当代科学的发展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我们称之为“大知识体系”,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完成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是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高等大学改革的方向。同时,人文与科学的融合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只重科学会导致理工科中教育的技术化和功利主义加剧,致使人的发展片面化和人文精神的衰落、滑坡。因此理工科大学应追求的目标正是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加强理工科大学文科的发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加强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对于人文教育体系的建立、促进文理相互渗透, 使其向“大学科”发展,提高理工科大学综合实力有着重要意义。

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现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创新,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制度更新,它是用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而取代了旧制度。在制度变迁中会出现“路径依赖”现象。路径依赖是指一旦一种制度形成,就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发挥作用影响未来制度的选择,就像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必须沿着这种路径发展,过去的制度决定了现在的制度。因此,诺思认为,制度的演化有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两种不同的结局,制度变迁呈现出从均衡状态—不均衡状态—均衡状态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

理工科大学有自己的强化理工学科发展的组织系统,理工科大学以理工“起家”,重点在理工是学校的“主攻手”和重点对象,人力、物力、财力各个方面的投入较大。当然发展理工学科和发展人文社会学科相比,能取得明显的收益,这样逐步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形成了以理工学科为主的制度。在长期的运行中形成了管理制度事实上的“理工科化”。由于其人文社会学科基础薄弱,理工科大学在发展人文社会学科中资源有限,无从着手。这样又导致其回到发展处于优势的理工学科的老路上。路径依赖使得在发展人文社会学科时理工科大学处于制度发展的不均衡状态即低效的循环闭锁状态。

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的新生长点

理工科大学的文科要走具有理工科大学特色的发展之路。理工科大学可以将人文社会科学渗透到其特定的领域,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理工类大学的特色结合,深入到各个理工领域,形成交叉渗透的结合点,用新的视角研究渗透领域,此时则会找到创新点,体现了核心的研究势必涉及多学科的交叉的思想。

1.寻找新的生长点和支撑点,以“新”求强

和综合性大学文科学科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相比,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发展要有新思路。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实行“人无我有,人弱我强”的发展思想,要独辟蹊径,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另一方面,要自成体系,形成特有的研究特色。

2.寻找与理工的结合点,以“特”制胜

理工科大学的文科要充分利用理工背景的优势,寻找与理工的结合点,开创特有的研究特色,以“特”制胜。

第一,借助理工科的研究力量, 在研究方法和组织形式上形成综合性研究特色。一方面, 文科可以开展自然科学基金领域内和软科学课题的有关研究。另一方面, 文科要与理工科的研究力量联合,增强竞争力。第二, 理工科大学的工科与企业及社会各界有着形式多样的科技合作,文科要主动融入其中,围绕企业的发展,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做好策划和参谋。

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制度创新

制度变迁演进过程主要有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两种类型。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现行制度安排的变革。强制性制度变迁现行制度安排的变革由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具有强制性。

要使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必须要进行强制性制度变迁,使其退出闭锁状态。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必须通过组织干预等外力作用,才能实现制度创新,路径替代。

1.管理理念创新

理工科大学在办学理念上,摒弃学科建设中的理工科“帝国主义”倾向,要树立人文社会学科是学校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要在学校各项发展事业的规划中纳入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使人文社会学科与理工学科平等发展。同时制订相应的战略和管理制度,发展战略应当“扬长避短、择优扶强”、“文理交叉、突出特色”。

2.组织管理制度创新

要实现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特色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第一要建立学校级的文科管理机构,从学校整个发展的战略性地位来考虑文科的发展;第二,要建立相应的文科职能部门,使得文科的组织和管理常规化;第三,要建立文科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规范化管理;第四要建立相应的文科建设管理制度;第五,要加大文科建设经费的投入。

通过制度的创新,可以提高理工科教师的人文素养,促进理工科与文科教师的交流,建立理工人文交融的平台,促进专业教育中的人性教育,促使教师在文理结合中迸发新的思想,在专业教学科研中加大人文精神的熏陶。

参考文献:

[1]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张为清.理工科大学要构建人文大学理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4(3).

[3]吴宁萍.关于加强理工科大学文科科研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1(12).

[4]李文清.论人文社会科学在理工科院校的发展[J].江苏大学学报,2003(4).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陕西西安

作者:李妮

社会科学发展论文 篇3:

石油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国家社科基金是我国在科学研究领域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是人文社科领域级别最高的研究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有利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研究我国主要石油高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情况,分析石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现状与趋势,从体制保障、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等方面,推进石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国家社科基金 石油高校 社会科学发展 对策研究

1.概述

国家社科基金是我国在科学研究领域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面向全国,重点资助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是人文社科领域级别最高的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在一定意义上代表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最高水平。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为准确掌握我国石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本文通过对6所主要石油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北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2012年-2016年五年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情况进行统计(统计项目类型: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分析研究立项项目年度分布、高校分布、学科分布、项目类型及预期研究成果分布等情况,总结研究现状,提出相应发展措施。

2.统计分析

2.1立项项目年度分布总体情况

2012年-2016年间,统计的6所石油高校共获批5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而全国总立项数为18629项,石油高校立项数占全国立项总数比例仅为0.27%。五年间,全国年度立项数分别为3291项、3826项、3818项、3777项和3917项,增长率分别为16.2%、-0.2%、-1.1%、3.7%,除2013年较2012年有明显增加,2013年之后立项数基本平稳。石油高校五年立项数分别为8项、11项、9项、12项和10项,立项数绝对量基本平稳,无明显增长。从总体立项情况看,石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较慢,还需提升学科综合实力。

2.2立项项目各石油高校分布情况

对近五年6所石油高校年度立项情况进行统计。从立项总数看,长江大学一枝独秀,立项15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北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立项数相当,分别为9项、8项、7项和8项,而作为石油高校最高学府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立项数仅有3项,明显少于其他5所高校,比较意外。

从年度立项情况看,长江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五年均有立项,东北石油大学和西安石油大学有一年未获立项,西南石油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有两年未获立项。长江大学在前两年立项数较多,占其总立项数的73%,后三年明显减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则恰好相反。

2.3立项项目学科分布情况

为了解石油高校下一步学科发展,本文统计了6所石油高校五年间各学科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情况。除教育学、艺术学和军事学三个单列学科,其他23个学科中,有15个学科获得立项,未获立项的学科是统计学、民族问题研究、世界历史、考古学、宗教学、外国文学、体育学和图书馆情报及文献学。

从统计的15个学科全国立项数上看,应用经济、管理学、法学和中国文学4个学科立项数较多,均超过1500项,分别为1556项、1594项、1500项和1574项;立项数900项以上的学科有马列.科社919项、哲学1041项、理论经济929项、社会学1096项、中国历史995项、语言学1285项;其他学科立项情况为:党史.党建396项、政治学720项、人口学302项、国际问题研究501项、新闻学与传播学645项。

石油高校在各学科的立项比例均未超过1%,立项率最高的应用经济为0.77%。从各学科立项数看,应用经济、管理学、哲学和社会学4个学科优势明显,占其总立项数的62%。其他学科立项数偏少,而且新闻学与传播学、中国历史、国际问题研究、人口学和政治学仅获1项。石油高校学科发展不平衡,需结合石油行业特色,突出优势,提升学科综合竞争力。

对6所石油高校近五年各学科立项情况统计发现,长江大学立项学科最多,为9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有7个学科获得立项;西安石油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各有5个学科获得立项;东北石油大学有4个学科获得立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仅有3个学科获得立项,与其石油高校最高学府的发展不匹配。从6所石油高校在单个学科立项情况看,东北石油大学和长江大学在应用经济上较为突出,也看出两所学校在应用经济学科研究上的偏重。其他所有学科,各石油高校立项数均未超过3项。

2.4立项项目类型分布情况

从全国历年立项情况看,重点项目立项数变化不大,合计立项1297项;一般项目立项数呈逐年增长趋势,由2012年的1806项增长到2016年的2574项,合计立项11344项;而青年项目立项数则呈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1325项减到2016年的1061项,合计立项5988项;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国家社科基金对一般项目支持的倾向性。6所石油高校未获得重点项目立项,今后需在重点项目上获得突破;一般项目获得33项,占全国一般项目立项数0.29%;青年项目获得17项,占全国青年项目立项数0.28%。

2.5立项项目预期成果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预期成果形式主要有专著、译著、论文集、研究报告、工具书电脑软件和其他。对6所石油高校立项项目预期成果进行统计发现,立项项目预期成果集中在专著、论文集和研究报告三种成果形式。以专著和研究报告为成果形式的数量相当,高于论文集,而译著、工具书和电脑软件成果形式数量为0,说明科研人员在此类成果上较为缺乏研究。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通过对2012年-2016年间6所主要石油高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据的统计分析看出,石油高校立项数整体偏少,国家社科基金发展较慢;历年立项稳定性不足,仅有两所高校五年均有立项,其他四校均有年度未获立项;立项学科偏少且不平衡;重点项目未获立项,高层次的项目急需提升立项率。

3.2建议

(1)石油高校应转变观念,提高人文社会科学在学校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环境,充分调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科研热情,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宣传,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2)结合石油行业特色,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石油能源结合。从人文领域分析自然科学中的问题,加强学科交叉研究,形成特色优势学科,提升重大重点项目立项成功率,从而能够依托立项项目产生更多更高水平的成果。

(3)保证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促进学科平衡发展。仅依靠一两个优势学科的情况下,一旦优势学科未获立项,则整体立项数将锐减,因此需要在各个学科上都有一定的研究实力,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从而确保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的持续性。

(4)申报项目要紧扣时代前沿。从历年立项项目主题看出,结合当下热点、中央精神及社会热门话题申报项目,更容易获得立项。选题既要体现一定的社会价值,也要充分结合自身行业优势,抓住一个主要论点进行研究。

(5)加强人文社科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培养各个年龄段的人才,形成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国家社科基金申报队伍。

参考文献

[1]蒋晨.近十年社科院系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统计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3).

[2]马洁.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看“211”农林高校社科发展现状[J].中国高校科技,2015(8).

[3]黄华伟,杨端光.“十二五”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统计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6(1).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作者:林青国 吴素英 孙学文

上一篇:初中生文言文论文下一篇:公共服务外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