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法发展论文

2022-04-15

[摘要]社会法发展的历史说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关系是社会法定位的关键之所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发展各有其发展的轨道,并基于人权理论的不断完善,这一理论的提炼对社会法产生根源、基本理念有重要的作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关系的探讨不仅是两者之间关系的探讨,更是社会法理论的更深层次的研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会法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会法发展论文 篇1:

中国社会法的产生与发展

摘 要:“社会法”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大陆法系国家提出的,具体来说这一概念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欧洲国家提出使用,法学意义上的“社会法”最早出现在欧洲学者的著作之中。作为制度事实存在的社会法早已有之,回顾中国社会法的历史与发展,从1931年黄右昌先生提出社会法区别于公私法而独立存在至今,这期间我国不少学者对社会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在我国,社会法与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理念等有着密切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法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社会法;发展;理论研究;立法;权利

中国大陆社会法立法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步,社会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还处于萌芽状态,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探讨社会法的地位显得有些仓促,准备不够充分。从社会法产生的历史脉络来看,社会法产生于市场经济时代和竞争时代后期,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会有其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一个渐变过程,社会法的发展也是如此。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社会法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法的发展对我国的法学理论体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中国社会法的产生

1.关于中国社会法的根源

(1)中国人本性中对社会法的法律需要。中国社会法法律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所记载的一段名言,这段话是为儒家后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蓝图,也体现了孔孟的仁学思想。这段古文明言描绘的是这样一个社会:未成年能受到应有的养育和教育,能够在一个和谐环境中健康成长;长大后的成年人有属于自己的工作,以便能为家庭、为社会服务;那些年龄大的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能得到尊敬和赡养,从而欢快愉悦地度过晚年生活;孤独及病残的人虽丧失了生活能力,也不会被抛弃,能得到人们的关爱和社会的关怀照顾。孔孟仁学的核心思想与现代社会法中以社会为本位、追求社会利益的精神是有相似之处的,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负有责任和义务。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对“大同社会”一直很向往。在过去统治者治国理政理念中的“仁德爱民”一直被标榜,为人们所称颂,在国人的本性中显现出了对社会法的需要。

(2)民国时期关于社会法制度和观念。在民国时期,有学者开始对社会法的立法和实践进行关注,在这一时期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现代法律观念与传统法律文化的整合。在当时,社会经济中资本主义所占比重较大,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突出,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东部沿海城市的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工人运动也在这些东部沿海城市广泛开展。此时外国的社会保险立法正是兴盛时期,他们积极地向我国各界传输社会保险理念。与此同时,民族商业、保险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对社会保险立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民国时期,在模仿和借鉴国外社会立法的同时,中国的社会法在观念上向现代社会法迈出了关键而又坚实的一步。

(3)新中国的社会环境是社会法存在的基础。由于中国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其法律的发展也走出了不一样的道路。社会法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最初的归属于经济法到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过程。早在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民商法、经济法和社会法,足见社会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在制度、精神、体系方面得到了全新的发展,通过“公法私法化”的路径,社会法法律规范在中国得以全面产生。

2.关于中国社会法的产生

(1)社会问题与社会法的起点。传统观点认为社会法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法,自然地社会法也就产生于一定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说”的基本逻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了社会问题或社会弊害,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或社会弊害,于是就产生了社会法。该说直接突出社会法的主要功能,认为社会法是为了解决社会性问题而制定的各种有关社会法的总称。观念上的逻辑要以现实逻辑为基础,因而“社会问题”也就成为社会法的基石。社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在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层面都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故障而产生社会问题。可以说,绝大多数法律制度都有从某一层面或某一角度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和任务,但不能说解决了社会问题的这些法律都属于社会法。“社会问题”对社会法来说是外在的原因,我们通常在探讨事物的因果关系时,往往是根据内在原因所引起的结果去分析探索其原因和根據,体现了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2)社会权与社会法。人权是人类社会最高形式和最具普遍性的权利,“是人作为人应当享有的、不可由他人非法、无理剥夺,也不可由本人转让的权利,是做人的权利。”社会权和社会法的“历史起点”具有同步性,社会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社会法产生与发展。从社会保障法和劳动法的产生可以看出,社会权作为社会法的逻辑起点,是在漫长的历史运动中所发展形成的产物。社会权的产生具有客观性,19 世纪末,在人类进入社会化大生产以后,工业化带来了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以前依靠土地和血亲家庭获得生存的物质条件,而随着工业化带来的巨大变革,这些生存安全保障的基础不复存在,在社会性生存的权利被认同,并基于权利被保障的迫切需要时,才会出现社会法。社会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就是顺应社会权保障的要求进行不断立法的过程,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工具。社会法是在符合一定的历史规律下形成并不断发展的。

二、中国社会法的发展

1.关于中国社会法的立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法的立法也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三十年。我国学者对此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社会法的立法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先前归属于经济立法到逐渐成为独立的法律规范这一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比较快,经济发展迅速,而当时我国的社会法立法是相对滞后的,这与我国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在2008年时,就有部分人大代表指出关于我国社会法研究比较薄弱的问题,建议社会法立法的进程要加快。就在这一年,我国的立法机关将社会法进行了界定,为我国以后社会法的立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关于中国社会法理论研究

理论指导实践,成熟的理论研究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中国,社会法实践走在社会法理论研究之前。在社会法理论研究尚未全面展开之前,“社会法”名词就开始在正式出版物上使用。”后来,将社会法分列为独立的部门法,“社会法”便广泛出现在我国学者的法学著作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想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就需要民商法、经济法等的密切配合,社会法研究在当时未受到学界足够重视。

(1)中国社会法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①中国社会法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关于社会法的相关著作也有了明显的增加,社会法理论研究百家争鸣。②举办的社会法年会规模不断扩大。自2006年社会法年会举办以来,社会法年会成为社会法学者互相交流、学习、发表自己观点和思想的重要平台。表现在:一是社会法年会的会议规格不断提高,不仅有知名学者、实务界的代表,还有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参加;二是在年会上提交的论文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三是参加社会法年会的人员數量在迅速地增加,对年会的举办大家越来越重视。

(2)社会法价值理念形成初步共识,为立法和实践提供了思想指导。价值和理念对社会法基础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学者对社会法价值理念的认识基本达成共识。关于社会协调,人是社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通过相互合作推动社会的进步,进而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关于社会本位,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社会法立法会紧密围绕这一理念展开,以更好促进个人、社会、国家之间的协调发展;关于公平正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强者与弱者,这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3.关于中国社会法的制度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作为社会法的核心内容,支撑起社会法的体系。我国学术界对社会法体系所达成的共识,使得学者将资源放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等基本理论和制度实践的研究上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通过社会保障法的制度研究推动立法和实践前进。社会保障实践促进了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的积累推动了社会保障实践的快速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中国社会保障立法和实践的展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社会法学者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理论和制度模式,构建了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体系的理论模型。

三、结语

社会法对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质量的进一步改善、改革攻坚的顺利进行、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对我国正在进行的一系列改革,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包容性增长等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并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我国开始把社会改革当作主要改革领域,社会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对社会法的相关认识和相关实践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社会法作为新生事物,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而对社会法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这就需要社会法学术界共同努力、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陈国钧.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J].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版,第112 页.

[2]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400页.

[3]李江发.社会正义的司法演绎——周美知申诉案法理评析[J].法学杂志,2012 年第4期,第155页.

[4]郑尚元.社会法的存在与社会法理论探索[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03):40-48.

作者:路国林

社会法发展论文 篇2:

新角度看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关系

[摘 要]社会法发展的历史说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关系是社会法定位的关键之所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发展各有其发展的轨道,并基于人权理论的不断完善,这一理论的提炼对社会法产生根源、基本理念有重要的作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关系的探讨不仅是两者之间关系的探讨,更是社会法理论的更深层次的研究。

[关键词]社会法 劳动法 社会保障法 人权

社会法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证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关系是社会法定位的关键之所在。“社会法是在国家由消极‘守夜人’到积极‘行政人’角色转变过程中,应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产生,随人类‘人权’事业发展而发展”,社会法并不是随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律的社会化过程中诞生的第三法域。这一点对于理解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关系变迁有重要意义。

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问题

1. 劳动法的基本问题

(1)劳动法的发展及其发展动因。劳动法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由竞争阶段;二是垄断阶段;三是国家垄断阶段。在此阶段,劳动立法有许多进展,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各国宪法纷纷对公民的劳动权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这里劳动法发展的动因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即要尊重并保护人权。

(2)劳动法的社会功能。劳动法的社会功能,在劳动法产生之初及后来的百余年内,仅仅在于缓和阶级矛盾,安抚劳动者,稳定社会。劳动法的功能,即保护劳动者,协调劳动关系,维护由“劳方、资方、政府方”三极所构成的社会稳定三角结构的功能。偏重保护劳动者,即保护劳动者的力度大于保护用人单位的力度,这种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顺利实现对无产阶级劳动者的统治了。

2.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问题

社会保障法的发展及其发展动因。社会保障法的产生是基于现代工业社会的飞速发展,在英国圈地运动、工业革命的发展,引起了众多劳资关系问题,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谋求社会稳定,政府开始实施社会保障制度。从传统的社会救济法到现代社会保障法的演变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一种立法理念上的巨大飞跃,其真正意义在于通过新的权利立法,公开承认贫困现象与社会风险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这一理念的转变使社会保障法的发展不单纯是自身的发展,更是保障人权,完善人权理论的发展,这一点同劳动法的发展动因有着惊人的相似。

二、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关系的认识

通过上文两部分的分析,可以明确得出这样的结论: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法律体系,而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在社会法出现后才归属于社会法,两者的诞生并不当然的意味着社会法的诞生。

1.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发展阶段及两者的关系

(1)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工人同资本家之间发生的劳动关系,比如制定相关的劳动标准,工人休息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只是用来规范两者之间的各种关系,并不是以倾斜式的法律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从这个角度讲,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社会关系。在这两个发展阶段,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都是作为法律工具使用,不是权利的保障书,这是两个法律体系的唯一联系之处。此时,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都不属于社会法,社会法也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诞生。

(2)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不同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式决定了两者不会合二为一,尽管两者发展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权,这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联系表现之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宏观联系也就止于此,他们都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保障人的生存权和劳动权这两项基本的权利。在微观上,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都规定了有关社会保险的制度,两者的调整对象都涉及到了该领域,这也正是两个法律部门联系紧密之所在。在终极意义上,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

2.如何理解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都规定社会保险这一法律现象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相互独立性,不存在互相包含的关系,这一点与在劳动法中有关于劳工保险的规定,社会保障法中有关于工伤保险、劳动保险的规定是不矛盾的。在我国,《劳动法》第九章中有关于劳动保险的具体规定,社会保障法中,社会保险又是其最基本的内容之一,这并不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都调整社会保险关系,而是两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调整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在劳动法中是劳资双方的劳动保险关系,在社会保障法中是国家、个人之间的社会保险关系。这种情况在法学领域是常见的:如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涉及到经济领域,民法的调整对象很多也涉及经济领域,分别形成国家经济调节关系和民间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的性质和类别不同,决定用以调整这些社会关系的法有所不同。”其次,我国也确实存在着社会保险法在已经纳入社会保险法体系的同时,又将此纳入劳动法重复调整的空间,这个空间不包括上文提到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领域。这是与我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的,这是立法的特殊性的体现,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是为了不使劳动者的保障出现真空,采取了先立后废,此消彼长的作法,即先建立一项新社会保险制度,然后才废除相应的单位保险。

总的来说,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这种关系的论证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社会法的产生根源、基本理念以及要达到的目标。对两者关系的探讨是表,对社会法的探究是本,这个研究思路对这类研究话题的深入发展是一种推进,使得对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关系的研究不再停留在仅仅对比两者的区别寻找联系的窠臼里,而是把它放在整个法域中研究,开拓了研究的视域,便于理清目前社会法研究的种种混乱局面。

参考文献:

[1]李蕊.社会法的基本范畴[A].上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2]王全兴.劳动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关怀.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3.

作者:赵俊红

社会法发展论文 篇3:

基于《档案法》为准绳加强单位档案管理的研究

摘要: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档案管理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其关系到社会法发展脚步,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能够结合社会发展情况,并参考《档案法》,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保证档案的安全性。故本文围绕档案管理进行研究,重点阐述了基于《档案法》为准绳加强单位档案管理的有效措施,希望对事业单位有所帮助,加快市场经济发展速度。

关键词:单位;档案管理;档案法

引言:新时期,时代不断转变,社会环境逐渐向复杂化方向发展,增加事业工作难度,尤其是档案管理工作,档案具有较高的资源价值,需要引起事业单位的重视,改变传统工作方式,能够按照相关标准,并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管理方法。

一、《档案法》中关于档案管理的内容

(一)明确档案管理责任

随着《档案法》不断被完善,其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显著提升,增加工作的难度。同时,还要求各个单位应将其作为首要工作任务,部门领导者应提高关注度,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人力和物力的支持,并投入适当的资金。另外,要求各个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向上级报告,满足社会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体现出档案管理的价值[1]。

(二)档案安全问题

基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档案法》也在不断完善,使其能够适满足事业单位发展需求,推进工作快速开展,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升档案的安全性。《档案法》中记录了很多关于档案安全的内容,指导工作人员如何开展档案管理工作。

二、基于《档案法》为准绳加强单位档案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方法

新时代,社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法发生较大变化,也对事业单位带来较大的影响,促使传统档案管理方法已经不适用,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无法保证工作的质量,极易出现失误等不良现象,从而对其他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不能及时提供相应的资料。基于此,事业单位应利用信息技术,到网络上学习相关内容,并借鉴其他单位工作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满足《档案法》的要求,采取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使其可以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讓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有一个质的飞跃。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出现很多种类的先进技术,加快各个行业发展速度,取得明显的应用效果是。针对这一现象,事业单位在开展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可以适当引进一些现代化设备和技术,优化具体工作流程,降低员工工作压力,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同时,可以建立一套数字化管理方案,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各种档案资源输入到电脑中,并进行备份,不仅有效加快工作效率,还显著提升管理水平,充实工作人员知识储备。另外,应实行岗位责任制。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根据每个员工具体工作水平,在满足《档案法》要求的基础上,制定灵活的岗位制度,确保工作人员都能明确自身主要工作职责,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当发现档案管理工作出现问题,能够责任到人,防止发生互相推卸责任等不良现象,影响单位内部和谐。

(二)提高人员业务能力

基于《档案法》背景下,事业单位逐渐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并能制定合理的工作方案,以及管理制度,为实际工作提供便利。但若想达到加强档案管理的目的,不能仅仅依赖各项管理制度,还应重视提高人员的业务能力,为顺利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工作过程中,事业单位应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邀请专业人员对其展开系统性讲解,适当播放相关视频,向基层工作人员全方位讲解一些比较先进的工作方法,使其能够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整改。培训过程中,还要重视实践讲解,让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学到更多知识,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性。

当培训工作结束之后,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使其具有竞争意识,能够利用闲暇时间,主动学习一些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更好地完成工作。对于考核成绩比较优异的人员,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并提供晋升机会,而对于考核成绩较差的人员,应提出批评,并让其写检讨书,以示警告。相对于事业单位其他工作,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整个工作流程比较枯燥无味,并且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促使工作效果一般,无法达到预期工作目的。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现象,能够让整个工作具有较高的趣味性,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同时,事业单位应紧跟社会的发展,及时引进一些设备和技术,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便利,并积极鼓励员工学习一些新知识,使其能够充分了解关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其综合实力。另外,事业单位还应根据工作人员具体工作情况,制定完善的监督机制,并利用相关设备,实时监督员工工作行为,之后对其展开针对性整改。

(三)提高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

基于《档案法》背景下,事业单位若想合理加强档案管理,应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当前先进技术,不断改变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学习一些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方式,不断加强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其能够充分理解档案管理的意义,以及对事业单位未来发展的影响,能够从内心深处认可此项工作。日常工作过程中,领导者应为单位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定期对其展开思想教育,使其学会解放思想,真正做到紧跟时代的发展,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同时,领导应起到带头作用,为基层员工做个良好榜样,带领职工共同开展工作。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档案内记录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以及一些系统性数据,并且整个工作流程比较复杂,任务量繁重,基层员工展开工作时,极易产生抵触心理,无法保持充足的耐心。为了有效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需要工作人员提升思想境界,严格按照《档案法》要求进行工作,具有较高的责任心,以及较高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自身工作能力[2]。

总结:总而言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仅影响事业单位发展,还会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需要引起单位领导者的重视程度,能够根据《档案法》具体要求,及时摒弃传统工作方法,提高人员业务能力,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加强档案管理,促进事业单位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向立文,杨楠.突发事件档案管理机制建设研究--基于新修订《档案法》解读与思考[J].浙江档案,2021(12):4.

[2]钟雅婵.试述新《档案法》对单位档案工作的完善和升级[J].福建党史月刊,2020(12):4.

作者简介

嵇丽丽(1978——)女, 盐城市响水县人,汉族,县职称(助理馆员)本科,从事档案管理工作。

作者:嵇丽丽

上一篇:新农村会计论文下一篇:司法权特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