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消费社会发展论文

2022-04-19

【摘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消费是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资本是一个矛盾体,它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而推动消费发展的同时,也促使消费异化,妨碍人的发展。科学合理的消费才有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大力倡导科学合理的节约型消费观、可持续消费观、绿色消费观和知识消费观,不断改善消费结构,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过度消费社会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过度消费社会发展论文 篇1:

消费和谐内涵辨析

[摘 要] 目前学界多是从消费角度来认识消费和谐内涵的,把消费和谐看成是消费单方面去适应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要求。事实上,消费和谐是指消费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最终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自然生态平衡的消费理想状态。显然,这需要消费者和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才可能实现。因此,我们在认识消费和谐内涵时,不能仅从消费角度,而应多角度辩证地去认识。

[关键词] 消费和谐 内涵 相互协调

随着我国进入过剩经济时代,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而促进社会各方面进步已成为社会共识,于是消费热潮日渐兴起,消费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消费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自然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日益严峻,严重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于是消费和谐日益成为当今经济学界、社会学界研究的热点。消费和谐的内涵、消费失谐的主要表现以及促进消费和谐的途径等构成了目前学界研究的主要内容。消费和谐的内涵是所有问题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弄清消费和谐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消费和谐内涵的分析大多数是从消费角度来认识,而笔者认为,仅从消费角度来认识消费和谐的内涵有失偏颇,我们应多角度辩证地认识。

一、学术界对消费和谐的几种定义

什么是消费和谐?学界众说纷纭。汤跃进认为,消费和谐就是符合人的本能要求,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能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从而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的本质要求,符合消费规律的客观要求的消费价值观,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1]刘敏等认为,消费和谐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消费环境下,通过各种消费活动包括物质消费活动和精神消费活动所获得的一种消费自由和协调状态。[2]唐未兵认为,消费和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消费和谐是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环节之一,必须与生产、交换、分配相协调。狭义的消费和谐是指个人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应该是合理的、科学的,即在消费均衡的条件下,不存在外部不经济或者尽可能减少外部不经济的个人消费过程和消费行为。[3]马伯钧认为,消费和谐一是指消费者本身消费需要的满足;二是指消费者之间的消费差距的适度和合理;三是指消费的可持续性。[4]姚晓红认为,消费和谐是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即消费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消费与人自身发展的和谐即消费必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消费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即消费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5]

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消费和谐的内涵,都很有可取之处,但这些观点多是从消费角度单方面来认识消费和谐的内涵,把消费和谐看成是消费单方面去适应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要求。事实上,和谐就是协调,是各方面关系的理顺,若只有单方面的存在,就无协调可言;若只有单方面的努力,就难以把关系理顺。消费和谐涉及到消费与经济的关系、消费与社会的关系、消费与自然的关系,每一对关系的协调和理顺,都需要双方甚至多方的相互努力和配合,而且只有每对关系理顺了,才能实现消费和谐。因此,消费和谐不是指消费单方面去适应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要求,而是指消费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最终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自然生态平衡的消费理想状态。显然,这种消费理想状态的实现仅靠消费者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它需要消费者和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认识消费和谐内涵时,不能仅从消费角度,而应多角度辩证地认识。

二、对消费和谐内涵的辨析

由于消费和谐涉及到消费与经济、消费与社会、消费与自然等关系的协调,因此,消费和谐的内涵主要包括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消费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以及消费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三对关系的“相互协调”体现了我们认识消费和谐内涵的多角度性和辩证性。

(一)消费和谐是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

由于经济发展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治理环境污染具有基础性作用,这就决定了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是消费和谐最基本的内涵。

首先,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意味着政府要將经济发展成果的适当比例用于消费,使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们知道,国民收入最终会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积累主要用于投资,扩大再生产;消费主要用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消费率就是指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通过消费率的大小可以衡量消费状况。因此,消费率往往成为一个国家衡量消费过旺或者消费不足的重要指标。消费率偏高,表明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过高,易造成消费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引起经济过热,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消费率偏低,表明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过低,易造成消费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引起商品滞销,物价下跌,出现通货紧缩。这两种现象都是消费与经济发展不和谐的表现。长期以来,我国消费率明显偏低。“六五”时期的消费率为66.1%,“七五”时期为63.4%,“八五”时期为58.7%,“九五”时期为59.4%,2003年降低至55.4%,2004年降低至53.6%,消费率之低,是世界上少有的。以2003年而言,低收入国家为79.7%,中等收入国家为71.7%,中、低收入国家为72.8%,高收入国家中:日本为74.4%,美国为86%(2002年),法国为78.9%(2002年),德国为77.9%,意大利为79.9%,英国为86.6%,世界平均水平为79.1%(2002年)。我国消费率比很多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都低得多,比世界平均水平还要低20多个百分点。根据国际惯例,一个国家达到中等收入水平(1000-3000美元)以后,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居民消费率更应该提高,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美国1942年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到1962年达到了3144美元,20年间年均经济增长4.9%。同一时期,居民消费率从1942年的54.9%提高到1960年的63%,18年间提高了8个百分点。其他不少国家也是如此,而我国却呈现相反的趋势。[6]我国消费率偏低,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进而导致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和浪费,产品积压严重,使我国在生产力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还都很低的情况下过早地进入买方市场。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对9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的统计显示,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60%的达半数以上。另据商务部2006年的最新调查显示,国内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430种,占71.7%;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70种,占28.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7]显然这种状况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要实现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首先需要国家把经济发展成果的适当比例用于消费,使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其次,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还意味着在消费比例即消费率合理的条件下,政府还要调节好居民的收入分配,使居民消费差距合理。因为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那部分,大部分最终会通过各种途径成为居民的收入。而居民收入差距是否合理也会影响有效需求,进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如果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就会造成居民购买意愿与购买能力不能统一,即收入低的居民有很强的购买意愿但受收入所限,不能将强烈的购买意愿转化为现实的购买行为和消费行为;而收入高的居民有很强的购买能力但购买意愿不强,也不能将其强烈的购买能力转化为现实的购买行为和消费行为。这就会造成,尽管从总体上看,消费率科学合理,理应能很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但由于居民之间收入分配不合理,造成居民收入差距太大,从而造成居民消费差距太大,进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仍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如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2:1,造成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太大,2005年占全国人口约57%的农村居民消费仅占全国消费总量的26.8%。从人均消费水平来看,城乡差距更是明显。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393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2531元,前者大约是后者的3.7倍。[8]结果造成低下的农民消费水平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羁绊。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近60%的人口在农村,7.45亿农村人口的消费是中国消费市场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将会大大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要实现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还需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调节好居民收入分配,使居民消费差距合理。

最后,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还意味着在消费率和居民收入差距合理的条件下,居民的现期消费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居民的收入一般分为储蓄和消费两部分,储蓄可看成是预期消费,它将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而对当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是现期消费。所以,居民是采取谨慎性消费还是过度性消费,将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居民采取谨慎性消费,重储蓄轻消费,那么就可能造成当期消费品流通不畅,物价下跌,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如果居民采取过度性消费,重消费轻储蓄甚至大搞举债消费,就可能造成当期消费品紧张,物价上涨,出现泡沫经济。如1997年以来,我国很多行业就出现了买方市场,商品销售不畅,反映出我国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居民现期消费过低,商品销售因缺乏货币支撑而出现不畅。而现期消费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的风险意识增强,预期支出过大,从而采取谨慎性消费,加大储蓄。因此,自1997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高速增长,特别是2002年以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速度更是远远高于消费增长速度,到2006年底,存款余额高达161587.3亿元,比上年增加20544亿元,增长约18.5%。[9]高额储蓄严重挤占消费,削弱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最终拉动作用。又如,我国在1985年、1988年和1994年发生了三次通货膨胀,其中一个的重要原因就是一些消费者不顾自己的收入约束,盲目追赶潮流,从而导致1985年中国农村出现购买黑白电视机潮流,1988年城镇出现购买彩色电视机潮流,以及1994年城镇开始出现消费移动通讯潮流。目前,我国房价偏高,也与消费者盲目购房、炒房有关。可见,要实现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还需要消费者进行理性消费。

(二)消费和谐是消费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

消费者是社会人,消费者是否科学合理消费对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同时,社会发展对促进消费者合理消费与全面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这就决定了消费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是消费和谐的重要内涵。

一方面,消费者进行科学合理消费是消费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应有之义。消费者是社会人,他的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不仅对自身产生影响,而且对社会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消费者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才能实现消费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这就意味着消费者首先要不断优化消费结构。人是社会进步最积极、最能动的因素,人的素质如何将对社会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因此,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应该得到不断升级和优化,消费中的文化含量应该不断提高,这样就会大大促进消费者消费质量的提高,進而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从而为社会不断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其次,消费者还要采取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消费者进行科学消费、文明消费,就能移风易俗,培育优良社会机体,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从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当前我国一些消费者还存在着大量的非科学、非合理的消费,主要表现为:一是重物质性消费、轻精神性消费,重娱乐性消费、轻文化性消费。仅从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就可窥见一斑。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7和45.5[10],与人均GDP1000美元以上26.8的“标准结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而早在1996年,美、加、荷、新西兰、日、奥地利、法、意、英国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10.6、14.4、14.1、16.2、16.3、16.8、17.6、18.9、19.9。[11]二是浪费性消费。如婚事、丧事大操大办,修建豪华坟墓,铺张浪费。三是畸形性消费。吸毒、赌博等黑色消费死灰复燃,贩卖淫秽物品、卖淫嫖娼等黄色消费屡禁不止,沉迷网吧、封建迷信等灰色消费现象仍然存在。四是愚昧性消费。假冒产品只要便宜照买不误,甚至不顾健康购买洋垃圾服装、过期变质食品等。显然,消费者的这些消费行为不仅不利于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素质的提高,还败坏了社会风气,腐蚀了社会文化,阻碍了社会进步。因此,要实现消费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就需要消费者优化消费结构,采取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

另一方面,社会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消费品和健康的文化导向也是消费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题中之义。要实现消费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还需要社会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商品和服务以及积极健康的文化导向,以维护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和提供合格的精神家园。从消费者角度看,这是消费和谐最起码的要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连这最起码的要求都远远没有达到,这主要表现在,在商品方面,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短斤少两、偷工减料、投机取巧等;在服务方面,医疗服务看病难、看病贵,美容被毁容等事件时有发生;在精神文化领域,黄、赌、毒现象还不断出现,“电子海洛因”、“网络黄毒”等不断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要实现消费与社会发展的协调,还需社会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消费品和健康的文化导向。

(三)消费和谐是消费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

消费依赖于自然环境,影响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这就决定了消费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也是消费和谐的重要内涵。

一方面,消费者采取生态消费模式以维护生态平衡是消费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重要内涵。生态消费是一种既保持自然风貌又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要求的消费,是对资源的消费与保护、开发利用与和谐再生的一种消费模式。[12]一般来说,人们消费的直接对象是作为劳动产品而存在的社会财富,但其最终的对象则是原生自然资源,社会财富不过是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转换形式。消费涉及到从自然环境中攫取资源以及攫取资源的方式,同时还涉及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而自然承受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消费者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正确处理生活垃圾是实现生态平衡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消费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必要途径。而当前在消费领域中存在着一些与自然环境不相协调的现象:一是浪费性消费,如一次性生活用品给生态资源和环境造成浪费和破坏;大排量小轿车、大空调的使用导致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等。二是破坏性消费,如乱丢废旧电池、电子产品,使用含磷洗衣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这些不合理的消费已给生态、资源、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和压力,使脆弱的生态系统不堪重负。因此,为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我们必须改变不良的消费模式,使其向有利于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方向转变。

另一方面,自然界要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的水质、清新的空气等以满足消费者的生态需要也是消费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重要内涵。生态需要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需要,也是很重要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自然环境对满足人们的这种生态需要、提高消费质量具有极端重要性。[13]人类生存所需的空气和水,来自于自然环境。大自然提供的空气越清新,水越干净,人们的消费质量就越高。而人类发展所需的生态旅游也要依赖于自然环境。生态旅游就是一种精神消费,优美的自然风光不仅能使人享受到大自然的丰厚赐予,开拓人的胸怀,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能启迪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智力、体力,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而目前我国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大影响了人们生态需要的满足,影响了人们消费质量的提高。而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主体除了消费者还有企业,而且即使消费者竭尽所能采取措施,也只能减少环境污染而不能杜绝环境污染,因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还需企业和社会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因此,要实现消费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满足消费者的生态需要,单靠消费者采取生态消费模式还不够,还需企业和社会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正确排放和处理垃圾,使之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小结

第一,消费和谐是指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这一方面意味着政府要把经济发展成果的适当比例用于消费,使消费率恰当合理;同时还要调节好居民收入差距,使之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另一方面还意味着在消费率与消费差距合理的条件下,消费者要进行理性消费,使现期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二,消费和谐是指消费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这一方面意味着消费者要不断优化消费结构,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还意味着消费者应采取文明消费方式,提高消费素质,弘扬先进文化,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还意味着社会要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消费品和健康的文化导向,以维护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和提供合格的精神家园。

第三,消费和谐是指消费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这一方面意味着消费者应采取生态消费模式,维护生态平衡;另一方面还意味着企业和社會各相关部门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正确排放和处理垃圾,使自然界能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的水质和清新的空气等,合理满足消费者的生态需要。○

参考文献:

[1]汤跃进.和谐消费: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新视角[J].消费经济,2007,(2):23.

[2]刘敏等.关注弱势群体消费生活促进和谐消费[J].消费经济,2007,(2):21.

[3]唐未兵.“消费和谐”是和谐社会义中之意[J].消费经济,2007,(2):3.

[4]马伯钧.消费和谐释义[J].消费经济,2007,(2):25-27.

[5]姚晓红.试论消费和谐[J].经济前沿,2007,(9):49.

[6]尹世杰.再论以提高消费率拉动经济增长[J].社会科学,2006,(12):21-22.

[7]丁兆庆.充分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J].理论学刊,2006,(6):40-42.

[8]朱诗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的对比分析[J].消费经济,2007,(4):46-49.

[9]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7[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116.

[1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5[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103、82.

[11]国际统计年鉴(2001)[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572.

[12]唐国琪.生态消费对生态、资源与环境的影响[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3):256-257.

[13]尹世杰主编.消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0-41.

责任编辑 刘金旭

作者:孟秋菊

过度消费社会发展论文 篇2:

资本逻辑下的消费与人的发展关系研究

【摘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消费是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资本是一个矛盾体,它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而推动消费发展的同时,也促使消费异化,妨碍人的发展。科学合理的消费才有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大力倡导科学合理的节约型消费观、可持续消费观、绿色消费观和知识消费观,不断改善消费结构,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关键词】资本逻辑;消费;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就是人全面而自南发展不断取得进展。消费是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受资本逻辑影响,致使消费异化,使得消费失去其在促进人的发展中本来的积极意义,妨碍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科学合理的消费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不断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

一、消费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经历二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社会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存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和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同步发展起来”。这是马克思所描绘的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人类所进行的各种生产活动和奋斗目标都是为了人更好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随商品经济以及人们交往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就是“任何人的职责和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就是人的需求、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的过程就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生产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的世界,从而也不断塑造自己的新的形象,不断创造自己的新的存在状况和新的规定性。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人的进化发展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最根本东西的发展,“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消费。

消费就是人们为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对消费资料和服务的消耗。从消费起源看,包括自然性消费和社会性消费。自然性消费是指人们为维持机体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消费,主要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费;社会性消费是指人们为丰富社会生活、进行社会交往、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的消费。从消费途径看,消费分为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个人消费主要是以个人家庭消费形式实现的,而社会公共消费是指通过分配社会消费基金或集体消费基金而实现的。从消费层次看,包括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从消费对象看,包括物质消费和非物质消费。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的消费内容是有差别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是落后,人们的自然性消费、物质性消费、生存性消费及个人性消费在消费中所占比重也就越大,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就越是受到限制,而经济社会越是发展,非物质消费、社会性消费、公共消费和全面发展消费等作为消费的高层次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人的各种潜能也就越是得到发辉,因而它们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越重要。

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消费维系着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消费。人的自然性消费、物质性消费及生存性消费是基础性消费,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没有消费就没有人的发展。“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这是人的生理的最低层次和最基本的需求。人们通过对物质资料和相关服务的消费维系和满足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其次,消费为人向更高级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保证。良好的消费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消费,更重要的是精神消费,这更能体现人的本质的需求,是实现自我需求的消费。全面发展的人是高度文明的人,也是素质很高的人。高素质的人需要消费,尤其是精神上的消费。马克思指出:“要多方面享受,他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人们在消费各种物质和精神产品的过程中,不仅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改变人的素质,也就是通过消费生产出其素质,促进人的发展,正是人们的消费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向更高层次发展。最后,消费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消费是人的一种“内在规定性”,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反映人的本质力量的能力需要通过消费活动形成和巩固,人的才能和力量的增长又引起新的需要和并需要新的消费活动去满足,这就是新的才能和力量发展的推动力,也是人不断发展的保证。人们也就是通过不断改善的物质产品和不断提高的服务的消费,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不断提高人们素质,促进人的发展。

二、资本逻辑下人的消费异化及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人们消费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生理和精神需要,促进人更好地发展。发展商品经济是为了更好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人们潜能的发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从而促进人更好地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切目的都应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的发展服务,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但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驱动下,资本在社会经济中的影响逐步扩大甚至取得了支配地位,而资本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实现价值的不断增值。“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得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逻辑下,社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为资本增殖服务。资本义必须通过资本的人格化才能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影响,或说资本的增殖必须通过人们的社会活动才能得以实现。资本“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资本作用的范围不断拓展,其必然是要改造和扬弃不利于资本增殖的一切要素,赋予它们资本逻辑所要求的形式和结构,使之为资本增殖服务。资本驱使下的生产力发展是为资本服务。为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总是不断地扩张,利会产品迅速增加,各种消费品快速增长,而这也必然带动消费快速增长。正如马尔库塞所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建立在大量消费所产生的商品的基础之上的。资本支配下的各种经济活动都被资本所绑架,全方位地为资本服务,消费也同样如此。而资本主导下的消费导致消费异化。消费异化是指人们的消费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发展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占有欲和作为炫耀的资本,也就是消费“不在于满足实用和生存的需要,也不仅仅在于享乐,而主要在于向人们炫耀自己的财产、地位和身份。因此,这种消费则是向人们传达某种社会优越感,以挑起人们的羡慕、尊敬和嫉妒”。消费异化本质上是一种“欲求消费”。丹尼尔·贝尔也指出:“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它所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活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它因而是无限的要求。”。人们的消费过程中,“人与产品的关系完全被颠倒,不是产品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生产,而是人为了使产品得到消费而存在。表面上消费者是上帝,拥有无限的消费自由,实际上,消费者成了消费的机器,沦为商家赚钱的工具”。消费异化的主要表现就是西方的消费主义,它是在资本支配的资本主义社会盛行起来的。现代我国受到消费主义影响日益严重,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的消费欲求日益膨胀,似乎活着就是为消费,消费是存在的唯一目的。他们大肆攀比炫耀,无休止地浪费挥霍。消费成为一种符号性工具,消费的种类与数量日益成为一种地位性标识,用于给人群划分等级。在此观念影响下,社会上许多青年和一些低收入群体严重超出个人财力追求虚幻的名誉。消费不仅仅限于消费资料的消耗,而是通过消费体现个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和价值观的过程。由此也产生了新的“人身依附关系”,即人对物质的过度依赖、崇拜和占有的欲望,成为物的奴隶。只要在“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的自由和意图,就会使人逐渐变得越来越柔弱并依附于消费行为”。但是,在消费异化中人们所追求和享受的无止境的物欲消费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幸福,单纯的消费量的增长与人们的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微乎其微的。人性在滚滚的消费洪流中迷失了,消费与人的发展发生了严重背离。

首先,消费异化导致人的异化,背离人的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仅要有物质消费作保障,也必须有精神生活作保障及精神和谐。“人精神生态的和谐,就是当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全面和谐的特质时,才能整合成推动一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深邃的精神助力。”但在资本逻辑影响下,致使消费异化,使人们无法正视自身真正的需要,成为自己物欲的奴隶。人们在消费内容和消费目的上迷失。人们追求的只是感官的物质享受,因此,人们在无止境地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幸福感并没有随物质消费的增加而增加,反而是消费过后感到莫大的空虚和寂寞。人们的物质享受比从前多,但幸福感并没有随物质的增加而增加,人丢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消费异化的怪圈中丧失了作为真正的人的本质。“现代人的情感疏离、思想疲软、道德堕落和信仰危机等精神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人过度的物质欲求造成与人的精神生活严重失调而致。”所以,异化的消费不仅没有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人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反而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相冲突,背离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其次,消费异化加速了生态危机。资本逻辑下的消费异化,使得人们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各种资源以满足其消费,消费后又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排放各种废弃物,加速了生态环境恶化,如土地沙化、资源枯竭、生物物种的灭绝、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和温室效应等。大自然面临严峻生态危机,危机反过来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人的发展。大自然是人生存发展前提和基础。对大自然的破坏使得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空间受到了严重挑战。正如舒马赫所言:“西方的现代化和短视的增长欲,隐藏着自我毁灭的危险,就象电脑病毒一样,也许正在游戏快要结束时才会出现,结果却将毁灭全部的内存。”

最后,消费异化致使需求异化,偏离了人的发展。资本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商家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刺激消费者,消费者的行为已经被绑架,人们的消费被严重的误导。社会上的各种宣传手段都已经被资本所包装,人的消费出现了严重的迷失,人们把消费与满足、幸福等同起来,消费的数量成为人们衡量自己幸福的尺度,这就使得人们在消费中迷失了自我,把虚假需要的满足当成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偏离了人的发展的目标。近年来商家推Ⅲ的天价幼儿园、天价年夜饭、天价酒、天价烟和天价月饼等等,使得消费完全脱离了人们的基本消费需求而成为畸形消费,扭曲人们的消费观,许多先富起来的人大把大把的花钱消费,造成消费结构的迷失。许多人也企图通过这些畸形消费来达到其某种正常情况下不能达到的心理需求,实现其某种目的。其实越是畸形消费,就越是偏离人的发展,因为畸形消费除了激起人们物质消费上的攀比和炫耀外,并不能促进人们的精神上的富足和人格上的健全完善,更不可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社会不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又怎么会成为可能?

三、倡导科学可持续消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消费是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不可缺少的,但并不是所有消费都会有利于人的发展。只有科学合理的消费才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合理的畸形消费则会妨碍人的发展。资本的目的就是获取利润最大化,资本逻辑支配下的消费也是为资本服务的,这往往是物质享受消费过度,而精神消费逐步弱化,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追求变为片面的占有物质的欲望,消费与人的本质需求背离,人的“精神家园”生态严重失衡,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受到极大制约。为使消费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需要更加秉持科学合理的消费观,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第一,倡导科学合理节约型消费观。节约型消费就是要科学合理且节制地使用并消费物质产品和劳务,使之既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又不至于纵欲和奢侈。倡导节约消费观并不是限制人们合理的基本消费需求,而是在满足基本合理消费需求的前提下,更有效地使用资源,使有限的资源更好地为人的发展服务。消费是实现人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消费不足或消费过度都不利于人的发展。禁欲主义的消费观抑制人的基本消费需求,因而会阻碍人的发展。而以消费为中心的消费主义则是以消费大量资源为手段的非理性、欠环保的过度消费,在消费过程中耗费大量资源,从而使得它既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合理节约型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科学发展的理念。倡导科学合理节约型消费观,要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以有利于改变过度消费和消费不足的现象。当今社会中出现的高收入群体的过度消费和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不足,都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合理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对高收入群体要通过税收进行调节,并加强消费观教育,引导合理消费。对低收入群体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扶贫措施,以保障其基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消费。倡导节约型消费就是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满足可持续消费发展的需要。因为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当今资源的枯竭性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倡导节约型消费,就是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全社会加强节约型消费观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导向,以在全社会推广使用节约型产品,形成节俭的良好社会风尚。反对超越国情国力的消费。任何超越国情国力的消费都是难以为继的,欧美债务危机就表明了这一点。要倡导兼顾生产与生活相统一的消费,消费要量人为出,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倡导节约型消费观,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以降低材料及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倡导可持续消费观。可持续消费观就是人们通过消费服务及相关产品以满足其基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其发展的同时,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要的消费。可持续消费观强调当代人在通过消费满足其需要的同时,不能损害后代人通过消费满足其基本需要的权利。可持续消费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当今社会出现的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扩大、过度消费和代内消费不公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逻辑推动下消费异化的结果。通过倡导可持续消费观,改变人们不合理的消费模式,使人们消费既能满足人们发展的基本需要,又能消除代内和代际消费不公,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不断减少,使服务和产品的生命周期中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达到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避免损害人的健康和发展,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和引导消费者尽可能重复利用消费品,限制和减少一次性用品,遏制过度包装,注重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减少资源的无谓消耗,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生态化。鼓励和引导社会化消费。凡是能够通过社会化消费方式满足消费需求的,消费者应尽量采用,政府也应加以鼓励和引导,逐步提高消费的社会化程度。社会化消费方式,可以有效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如适度控制家用轿车发展、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建立健全绿色标准、推行环境标示制度,引导企业创新生产工艺、技术、材料等,促进生产和消费向健康化、清洁化、生态化、低碳化发展。

第三,倡导绿色消费观。绿色消费观就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为主旨,崇尚自然、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绿色消费观强调正确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只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有序,人的发展才能走上可持续化道路。当今人们为了自身眼前的消费需求,或其异化消费,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而产生和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的随意丢弃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灾难性影响。因为资源几乎都是有限的,自然的承载力也是有限度的,而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和自然承载力一旦超过其临界点,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各种自然灾难就会来临,这就必然阻碍人的发展。因此,在消费异化情况下,要倡导生态消费,要符合生态系统要求,保护环境。把握消费尺度,既要满足主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义要确保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开发及利用。要求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意识,选择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消费产品。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消费方式,在满足生活需要、健康需要消费的同时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第四,倡导知识消费观。知识消费就是在知识经济的社会满足人们精神性需要的消费。它包括:信息消费、教育消费、文化消费和科技消费。社会越是发展,人的精神需求也就越重要,而这主要由知识消费来满足。在对各种文化产品的消费中,陶冶情操,发展自己。通过知识消费,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知识消费,充实人们的知识存量,完善知识构架。使人们的精神需求获得极大满足,从而促进人类的发展进步。提高消费质量,改善消费结构。消费质量提高了,消费中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就能优化社会机体,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为人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而要提高消费质量,必须要优化消费结构。目前,我们的精神文化消费在消费中的含量和比重较低,特别是发展性、智力性消费比重低。为此,我们要注重改善消费结构,提高精神文化消费在消费中的含量和比重。精神文化消费,特别是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比重提高了,消费中的文化含量也就提高了,消费文化的层次和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落到实处。我们“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黄锡富

过度消费社会发展论文 篇3:

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现象探析

摘 要:消费是满足主体需要的现实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异化现象凸显,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以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为理论基础,将消费异化的表现分为消费主体异化、消费客体异化以及消费行为异化三个方面,并据此分析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产生的客观和主观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消费文明的有效路径,以期建立生态、绿色、科学的消费文明。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异化;主要表现;消费文明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已经从生产型社会逐渐向消费型社会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消费异化现象逐渐显现出来,使得消费的本质属性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们进行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与维持自身生产发展,而是为了塑造自身的个人身份,获得社会认同。因此,消费已经变成人类获得社会认同的工具,人也逐渐沦为消费的附庸。

大学生是这个时代的发展潜力军,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依靠者。如今,随着消费环境的复杂化、消费文明的多元化,许多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侵蚀,消费观念产生质变,消费价值认识也产生根本性的转变,不再将消费定位于满足基本物质精神需求,而是将其看作是个人社会存在的符号和象征,由此产生了消费异化,使得大学生的主体价值认知和消费观产生严重偏差。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异化问题显得尤为必要,可以为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为个人价值观提供方向性指导,避免其在成长成才过程中被奢靡的物质享乐主义操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一系列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

一、消费异化的理论基础

要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异化现象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首先应理解消费异化的内涵。“消费异化”并不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体系之内,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等著作中有大量关于消费的论述。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也曾将消费异化作为研究重点进行理论分析,由此产生许多与消费异化相关的理论成果,其对于正确认识消费异化现象具有重大理论支撑作用。

1.马克思的消费理论。马克思曾在其著作中对消费作了许多论述,对消费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指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1]可以看到,马克思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消费。生产与消费之间具有统一性,它们相辅相成,互为媒介。没有生产提供的产品,消费就没有对象,同样,只有通过消费,产品才得到最后的完成。可以说,马克思真正认识到了消费对于生产力提高和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为后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法兰克福学派的消费异化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中也有许多关于消费异化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的当属法兰克福学派。作为当时较早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论流派,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借助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分析方法,去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其中自然也包括对消费异化的分析。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中,消费异化有三层含义:一是消费主体异化。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称之为“强迫性的消费”。消费已经不再是自由自主的了,只是个人为了营造自身的社会身份认同所采取的强迫性手段[2]。二是消费客体的异化。消费客体指的是消费主体进行消费的对象,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消费异化理论中,消费者不再是消费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产品,消费对象变成为了彰显消费价值的中介,消费者追求的是一种消费的愉悦感。三是消费目的的异化。消费的目的是左右消费者进行消费选择的一种强大支配力量,消费者纯粹是为了消费而消费。在马尔库塞看来,人们的消费逐渐受到商品宣传手段的误导,产生一种与真实需求相斥的“虚假需求”,在其引导下,人们进行虚假消费[3]。

归根结底,消费异化指的是消费者丧失了消费理性,消费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而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主体社会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的主要表现

以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理论为基础,从消费的构成要素和实践特征来看,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主要包括消费主体异化、消费客体异化和消费行为异化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在实践中通常是共同存在、相互依赖的。

1.大學生消费主体异化。消费是一项发生在商品买卖过程中的自主性行为,是消费主体在消费目的驱使下,通过支付一定金额获得相应数量商品的实践性活动。在这项活动中,消费目的占据主导地位,是促使大学生进行消费选择的精神动力。所以,消费主体异化最主要的表现在于消费目的产生异化。正常的消费目的是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所需进行消费活动,但异化的消费目的已背离理性客观的物质需求。同时,消费目的异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作为消费主体的大学生身处其中却无法正确意识到自己已处于消费异化问题之中。消费主体异化会对大学生的物质和精神世界产生不良影响。一方面,消费目的异化使得大学生偏离客观生活需求进行消费,增加其家庭的经济压力。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在攀比的不良风气下,许多大学生选择购买超出自身支付能力的奢侈品,如名牌包、首饰或者服饰,与身边的同学炫耀,以获得内心的自豪感。此外,有许多大学生不惜付出巨大的金钱和安全代价去整容,而此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能成为同学眼中的焦点。由于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这些盲目的消费项目就落在家庭开支上,给学生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消费主体产生异化后,过度的消费使得消费主体得到短暂的获得感,但却进一步滋长了消费主体的攀比心理和物质主义,使得大学生沉迷于自尊心的满足之中,对于学习的关注逐渐减弱。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9年12月发布的《大学生消费理财观数据(2019)》,中国在校大学生每月平均花销(不含学费、家庭与学校间往返交通费)达到了1 197元。其中,学习消费落后于形象消费与娱乐消费,排在第三位,仅为50%。

2.大学生消费客体异化。消费异化现象是源自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消费异化的本质与生产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理解为人的再生产的异化。因此,人不再为了获得再生产的能力而消费,反而受到物的束缚,把消费品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消费品的使用价值被漠视,消费品也就成为了消费的附庸。大学生消费客体异化源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由于消费客体过度依附商业利益。以美容行业为例,许多商家洞悉了女性美容消费市场的巨大前景,因而大量开发一系列美容仪器产品。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许多厂商并没有严格遵循科学的生产标准,也无法提供产品有效性的证据。许多女性跟风购买,却因一些美容仪器和产品质量问题造成了对自身的伤害或困扰。二是消费对象的属性发生质变,成为财富、社会地位的象征。麦可斯研究院发布的《2019大学生消费理财观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形象消费在所有消费中所占比重最高,为62%。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自我形象方面投入的金钱和精力明显较多,对于奢侈品牌的追捧也较为热烈,但其属性远远超出大学生日常使用所需,仅仅成为大学生彰显其家庭财富的一种代表性符号,于是消费客体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对消费主体的需要而言发生了异化,其本身具有价值但无法满足主体的真正需求,反而使消费主体因其的购买而造成物质浪费和生态环境问题。

3.大学生消费行为异化。消费行为是连接消费主体与消费客体的中介,没有消费行为,消费就不可能实现。大学生消费行为异化表现为超经济消费、过度消费、恣意消费等等。从消费行为的主导关系来看,消费行为是由消费主体发出的能动行为,其先后逻辑关系是主体在先,行为在后,主体引发行为,并作用于客体。但是在消费行为发生异化时,主体、行为和客体之间的逻辑次序被打乱了。例如,购买服装原本应是大学生自主地根据自身喜好和需求、理性评估自身可支配能力后,自由地进行消费购买的过程。但是,受到商品生产者主导的媒体的不断诱导,大学生纷纷服从于商家和媒体所定义的选择,购买他们指定的某类服装,不再自主地评估自身需求,而是在所谓的大众时尚引领下购买或效仿其他人去购买。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行为被彻底异化了,大学生作为消费主体不再能够自发自觉地支配行为,反而受到行为的支配。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

消费异化的产生与时代的发展具有紧密相关性。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发生异化的原因应全面综合地看,其与时代发展的客观环境有关,也與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体系有密切联系。

1.客观原因。消费是与个人的客观物质需要相统一的,消费异化的产生与客观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呈现出多极发展的趋势,消费也不例外。因此,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第一,多元消费文化盛行。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环境也逐渐丰富起来,并且联系增多,出现多元化趋势。西方的物质消费价值观在这个联系交流的进程中逐渐渗入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对大学生的消费观产生不良影响,误导其盲目追逐物质享受。第二,消费观教育缺失。学校、家庭的教育在大学生“三观”稳固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消费观教育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存在边缘化的趋向。学校和家庭更加注重文化素质教育,没有关注消费异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导致消费观教育缺失。第三,媒体过度宣传。在新媒体时代,商家和媒体进行宣传的途径增多,涉及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商家已完全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意志特征,通过线上线下的泛滥式宣传,尤其是促销宣传更具群体针对性,使得大学生易被商家的促销手段和宣传手段所误导。

2.主观原因。在消费行为发生时,价值认知是推动消费行为的基础性因素。当前,部分大学生产生主体价值认知偏差,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停留在外在物质层面,没有深度挖掘其个人价值的真实内涵,认为只有通过消费更高经济水平的商品才能证明自我的社会存在价值。这种思想首要的表现在于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这些便是消费异化最首要的导火索,使得大学生养成了仅为消费而消费的不良习惯,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大学生的情感特征也是诱发消费异化的重要原因[4]。大学生意志力较弱,情感偏感性,对于商品与真实物质需求之间的关联性缺少客观理性的判断,非理性购买现象频发,更无法抵御商家和媒体的广告效应,容易受到广告驱使,盲从消费,盲目消费。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就受到消费品的情感驱动,成为受消费差遣的工具。

四、构建消费文明的路径

1.加强消费文明教育,塑造独立的消费认知。教育对于塑造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面对外界诸多客观因素的误导,学校、家庭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一方面,学校应正确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适度消费、生态消费、绿色消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个案分析和反面案例剖析,把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事实讲清楚,做好引导和警示。同时,高校可根据教学条件开设一些以树立正确消费观为主题的讲座或者竞赛,为大学生提供系统化的消费观教育。另一方面,家庭要注重幸福观教育,帮助子女理清消费与生活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更要以身作则,以父母的优秀消费观进行实践引领,在生活开支方面要以适度为原则,反对铺张浪费的过度消费,对子女形成潜移默化的正面引导。

2.利用好新媒体宣传,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消费观。在新媒体时代,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做好正面舆论引导,发挥好正面舆论在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养成中的积极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符合实际的、科学正确的良好消费环境。其一,积极宣传马克思的科学消费理论和中华传统的勤俭节约消费观。马克思的科学消费理论和中华传统的勤俭节约消费观是经过历史洗涤过的正确消费风尚,它们都对促进社会发展发挥着难以替代的历史作用,更对人类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进行社会宣传时,应以新媒体途径为主要方式,将两种科学消费观的内涵融入社会消费的现实情况,形成良好的社会消费风气。其二,要加强对网络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度,规范宣传管理。宣传管理的对象是商家,主要针对的是商家发布的虚假、非法宣传,这些不良宣传方式会使得大学生在消费习惯的养成过程中难以形成独立、正确的认识,同时也会为消费市场带来诸多乱象。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形成有序的宣传环境。

3.强化自我价值认知,树立文明消费观念。大学生自我价值认知偏差是消费异化发生的首要因素[5]。为了建立科学的、正确的消费观,大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反省,敢于纠正偏差的价值认知,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侵蚀。同时,大学生要不断提升家庭责任感,根据家庭承受能力选择适宜的消费品,有计划、有目的、理性地消费。最后,大学生应把自我实现的关注点落在学习上,注重精神世界的满足与充实,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的消费观。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将在为国家的发展助力中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6]青年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并非通过消费才能得到证明,为祖国的发展储存实力,在学习过程中成长成才,培养个人理想与担当也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大学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才是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消费只是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的。

结语

消费是拉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而青年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实力阶層。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转型期,在这个关键阶段,大学生的消费观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消费异化。消费异化将成为大学生学习进步、成长成才的拦路石,对大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许多消极影响。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大学生消费异化的各种表现、原因,进而提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措施,把预防大学生消费异化、培养其的正确消费观作为一项常态化教育项目来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己联合出力,从教育、宣传、自我认知几方面着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才提供更多底气与信心,使中国经济朝着更加蓬勃有力的道路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90.

[2]  范晓丽.马尔库塞批判的理性与新感性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8.

[3]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7.

[4]  梁晶.当代大学生网络消费异化及其应对策略[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84-93.

[5]  滕敏娟.消解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2019,(5):72-75.

[6]  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收稿日期:2020-03-06

作者简介:谢敏(1993-),女,四川宜宾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作者:谢敏

上一篇:六西格玛物流企业论文下一篇: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