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女性文化社会生态论文

2022-04-24

摘要:近年来,背包旅游研究在学术探索中逐渐得到重视,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三个主要思想,结合背包旅游与生态女性主义的相似点与共同困境,探讨背包旅游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的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村女性文化社会生态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女性文化社会生态论文 篇1:

媒介融合背景下农村文化供给侧改革对策

摘要 在新时代农村文化供给过程中,媒介融合的深入推进与传媒科技的发展应用亟待落到实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地一体化发展便成为新时代农村文化供给的主攻方向,这种新形态下的文化供给侧改革将会提升农村文化供给效能,促进农村文化振兴。立足于传播学与管理学的二元交叉视角,探究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农村文化供给侧改革的新对策。

关键词 媒介融合;农村文化;供给侧改革;对策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01.07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Supply side Reform of Rural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Convergence

QU Wen qiang1,LI Xiao ling1, LIN Zun yi2 et al (1.School of Marxism,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 110161;2.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 110036)

Key words Media convergence;Rural culture;Supply side reform;Countermeasures

習近平总书记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介融合发展举行的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指出,推动媒介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1]。在新时代我国农村文化供给过程中,媒介融合的深入推进与传媒科技的发展应用亟待落实到实处。数字化已成为当代各种媒介打造平台的共同存在形式。“流程优化”的重点在于实现内容生产链的优化管理,将信息采编中心的管理机制进行优化,打破原有组织框架的桎梏,实现“同渠道采集,多平台分发”的内容生产体系[2];“平台再造”就是要求将各媒介之间的功能边界模糊化,突出其兼容性的特点,实现不同媒介形态趋同化发展,满足各阶层用户的差异性需求。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地一体化发展便成为新时代农村文化供给的主攻方向,这种新形态下的文化供给侧改革将会提升农村文化供给效能,促进农村文化振兴。

1 媒介融合背景下丰富农村文化内容

1.1 创建“互联网+文化服务”线上供给新方式

实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实体经济相结合需重视网络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逐渐超过电视、广播和报纸,成为农民接收外界最新信息的主要方式。手机日渐成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终端,可以着力在微博、微信、客户端上打造精品内容、精准投放,创建“互联网+文化服务”的线上供给新方式。一是政府要主导文化建设方向,构建“互联网+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尊重村民文化创造的主体性地位,鼓励村民创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在乡村中,培养文化传播新意见领袖,促进优秀乡村文化传播者队伍建设。二是深度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开创网络文化宣传新局面。充分挖掘各地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农民生产和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创造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等优秀文化,借助互联网手段,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打造民间文化宣传舆论场,从而增强农民的文化认同感,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3]。三是创新传播方式。短视频是当下最有力的传播形态,可借助短视频形式传播乡村特色文化,通过AR、VR、直播等多媒体形式展示乡村文化,突出内容传播的趣味性和时新性,营造新型文化传播氛围,构建线上乡村文化认同感。

1.2 借助自媒体平台扶持特色文化,鼓励村民参与文化活动

一是在新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乡村文化传播模式已经被打破,乡村文化传播不再是一个单向传播过程,农村居民的主体性亟需得到彰显[4]。Web 2.0时代为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传播赋予了新的形态,自媒体用户可以将乡村节目、乡村风俗、农村旅游观光基地等通过微视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进行分享。这种UGC(用户原创内容)模式不仅能真实地记录农村生活面貌并弘扬乡村优秀文化,而且也将带动新的商业模式地发展,拓展乡村收入来源。在文化供给层面,UGC的内容运营模式为人们提供了高层次、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充分发挥其在加强乡风建设、繁荣乡村文化方面的功效是创新文化供给内容的重要渠道。二是文化的传播不是自发的过程,同时需要一定的媒介设施作为后盾。政府的文化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建设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和开放式文化场所,健全农村“硬件”文化设施,为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举办各种彰显农村文化魅力的活动,包括文化展演、庙会活动,创新文化形式,培育浓厚的文化氛围。三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推进,农村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低俗劣性的文化表演与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严重不相符,应该予以剔除,人民群众需要的是积极向上、弘扬正能量的健康文化[5]。

2 媒介融合背景下优化农村文化体验

2.1 优化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线下体验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满足农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媒介融合背景下,要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创造更好的文化线下体验。可以通过场景化传播,提升村民文化体验效果。一是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加强村民户外健身设施、休闲活动广场、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切实满足农村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6]。二是创新农村文化传播形式,打造场景化文化传播。农民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长,可以着力打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文化长廊、文化公园、戏院、博物馆、文化馆、农家记忆标志点以及村民文化宣传栏等,切实满足农民多元的文化需求,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三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应设专员管理看护,使这些基础设施真正服务于民。总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更多更优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

2.2 推广电子阅报栏,体验优质内容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电子阅报栏是媒体传播的一种重要创新,要在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上继续探索[7]。在农村社区设立电子阅报栏是农村居民了解时事新闻方式的创新,其聚焦于全国各地的新闻热点,这种集文字图片、视音频于一体的新形态传播方式,很大程度上符合农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和解读能力。此外,当代农村人口分布多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为主,考虑到他们对文字的识别程度比较低,因此应尽量丰富新闻信息的报道形式,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对新闻信息进行传递。电子阅报栏这种立体化、新闻传播视觉化表达式的传播平台符合处于特殊年龄结构群体之中的当代村民的需求,并将会逐步改变农民群众的阅读习惯,让农民群众体验到更优质的内容服务。

3 媒介融合背景下创新农村文化服务

3.1 打造互動型线上乡村社区平台,优化政务管理系统

村民居住环境的特点虽然为邻里交流接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也不能忽视对邻里之间关系的维系。一是线上社区平台的打造为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增强归属感提供了创新形式;创建社区论坛、社区交易平台,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志愿者活动,构建农村生活形态的网络化互动关系。二是线上社区除了可以提供娱乐功能之外,还能够为农村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提供了便利渠道。建立政务公开的平台,拓宽人们群众反馈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加强引导农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将主导权交还给社区成员。三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建立将门户网站与后台办公一体化的智能化综合系统,实现办公流程优化,打破时空间界限,使政务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为农村社区人民提供高质量服务。

3.2 利用大数据实现供需有效对接

大量数据统计下对农村居民需求的分析有助于实现村民实际需求与文化供给的有效匹配,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对接。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技术层面的短缺,数据分析能力存在不足之处,难免会出现资源闲置或有效供给不足的状况。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受众的个性化差异化的文化需求已经可以被准确把握。根据各地农村人口年龄结构、村民兴趣爱好的差异,以大数据分析为基准,创新精准对接村民实际需求的文化供给手段。一是男性与女性在生活方式、文化需求和空闲时间的分配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女性更青睐于参加晚会、舞会、音乐会等各种文艺活动,而男性则更加偏爱球类和棋类等各种比赛。此外,农村女性作为家务的主要承担者,其交往方式不同于男性趋于参加工作性社交活动,她们受到农村文化与家庭角色的限制,交往方式普遍单一。因此,政府对农村进行文化供给应该着重考虑到农村女性的实际文化需求,鼓励她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文化活动中。二是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往往偏向于传统文化,比如戏曲、书法等,而青年的兴趣爱好更趋向于具有现代内容的综艺。此外,针对文字识别程度较低的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文化信息传播形式应趋于视听化。总之,政府应针对农村居民各年龄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进行文化供给,根据农村居民的不同兴趣爱好组织文化活动并提供相应的活动场所。

4 借力新媒体技术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

虽然农村教育水平比以往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农村教育资源短缺、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等问题仍然突出。新传播技术作为维系社会信息高效传达的重要手段,同样在新时代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过程中也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一是推进在线教育平台,网络课程的使用。比如千聊、雨课堂等都是能够实现与学生互动的线上教学平台,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规则,利用开放的教学思维培育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二是利用远程教育弥补农村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首先,建全农村软硬件设施,构建网络教育平台,整合教育资源,打破面授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受的限制,继续合理利用广播电视及信函等远程教育形式,辅助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农村远程教育的优势[8]。其次,政府应尽快制定与农村远程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用法律保障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另外,还需要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以确保国家下拨的资金是真正用到远程教育上[9]。三是对大数据的利用和分析也为教育事业带来了便利之处,通过对学生平常出勤、作业和考试成绩等数据分析为教育方法的制定提供新思路,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四是在新传播技术的引领下,传统媒介形态的转变及新媒体的融合将会带给用户获得知识的新体验。人工智能技术、H5页面等新技 术手段与教育相结合,既缓解了农村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又能给予农村儿童优质的内容服务,多屏互动的体验式教学方式为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农村现代化教育水平开辟了新路径。

5 结语

在这纷繁的信息洪流中,农村居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已提上议事日程,但传统文化传播体系已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随着媒介融合趋势地不断深化,媒介生态发生改变[10],我国农村文化事业结构体系将得到新的构建,农村居民的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也将会得到满足[11]。因此,亟需把握好媒介融合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充分发挥新传播手段对农村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青青.推动媒体融合,做强主流舆论_基层视野[EB/OL].[2019-01-30].http://tougao.12371.cn/gaojian.php?tid=2069160.

[2] 王曉雄.“五个转型”看融媒:苏州广电融媒转型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11):23-25,75.

[3] 迟成勇.论儒家“知行合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东方论坛,2016(3):112-119.

[4] 张丹妮.论突发事件中新媒体的舆论引导[J].理论界,2011(1):168-169.

[5] 曲文强,李晓玲.青年农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新目标[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185-188.

[6] 胥迅.精准扶贫视角下数字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经营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8(8):98-101.

[7] 习近平谈融合发展“金句”:建成新型主流媒体 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EB/OL].[2019-01-28].http://www.tibet.cn/cn/Instant/news/201901/t20190128_6491518.html.

[8] 远程教育给农村小学教育带来的希望论文[EB/OL].[2018-09-11].http://www.wenshubang.com/xiaoxuejiaoyubiyelunwen/789454.html.

[9] 张唯聪.农村开展远程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0.

[10] 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11] 黄梦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社会力量参与的路径问题:以湖北D市文化礼堂建设为中心的考察[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73-81.

作者:曲文强 李晓玲 林尊一 徐现泽

农村女性文化社会生态论文 篇2:

基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的背包旅游发展探讨

摘 要:近年来,背包旅游研究在学术探索中逐渐得到重视,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三个主要思想,结合背包旅游与生态女性主义的相似点与共同困境,探讨背包旅游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 背包旅游 问题探讨 发展对策

现代旅游者追求个性化的体验,背包旅游作为一种时尚的自助旅游形式,为具有相当独立旅行能力的旅游者所钟爱。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女性在世界旅游市场上逐渐形成较大的消费规模,女性背包旅游也成为国内女性追随的潮流,本文主要是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对背包旅游的发展进行初步的探析。

一、生态女性主义与背包旅游

(一)起源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和当代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源于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1974年,法国女性主义者奥波尼首先提出了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术语。生态女性主义将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结合在一起,试图寻求一种不与自然分离的文化,并且认为一个生态学家必定会成为女性主义者,同时它也是一种多元的文化视角,具有后现代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共性:即反传统性,反对认为人的理性可以凌驾于社会与自然之上,可以治理一切祸患与灾难。

背包旅行方式是在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后出现的,代表了一种后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具有后现代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共性,这与生态女性主义具有后现代主义的反叛思想不谋而合。20世纪60年代,国外的早期背包旅行者一直以“漂流者”的身份自居,其旅行形式被形容为半政治化宣言,借助旅行抗议西方发达国家对全球日益增长的社会和政治统治与霸权,是当地主流文化的叛逆者。国内背包旅游流行于中国的大中城市,是经济生活和教育环境良好的青年人所热衷的一种旅行观念与行为倾向。

(二)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思想

1.女性与自然的认同

生态女性主义的首要内容是女性和自然的认同。主要强调女性与自然之间有着特殊的联系,性别歧视和自然歧视之间以及女性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之间有着社会逻辑的、历史的联结和不可分割性,生态危机的解决和女性的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和自然都是生命的缔造者,也是抚养生命的载体,她们之间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女性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孕育生命,抚养子女;自然则不断地新陈代谢、往复循环地生储存能量,并用自身养育了一个奇妙且复杂的生物圈。

2.整体自然观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应从异化的、等级制的二元论转向多元共存的整体自然观。在整体自然观中,自然界的一切存在物之间存在相互依存性,任何依存关系都是相互作用的,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的等级关系。人类就其本质来说优先其他物种这一观点是荒缪的偏见,是人类为自己谋利益的借口,正如科布所强调的“人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当它有助于这个生态系统时,才会有自己的价值”。生态女性主义倡导一种新的生态文化模式,强调万物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提倡整体自然观,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

3.关怀伦理

生态女性主义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问题放在整个人类“性别化存在”的历史范畴中考察,批判男权文化,将张扬与建构女性文化当作解决生态危机和性别冲突的根本途径。生态女性主义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怀,深切而典型的关怀本质上应该把对自然特定部分的特殊联系、关心和移情作为一种体会和经验,而不是把自然作为一般抽象物对待。关怀要求平等关系,无论关怀方还是被关怀方地位都是平等的,同时也要求关怀方和被关怀方的角色互换。人类应当意识到在向自然获取关怀的同时,也应当关怀自然。

二、背包旅游与生态女性主义的关系

(一)背包旅游发展需求与生态女性主义关注的相似性

从商业角度出发,要促进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基于用户需求的概念上针对性地规划,而背包旅游发展中的“用户”则是背包旅游者。背包旅游者喜爱生态环境良好的原生态目的地,为了追求旅游效果的真实性,他们愿意牺牲更多的舒适性去看更美的景致,在没有原住民居住的地区,背包旅游者乐于采用安营扎寨的露营方式,以期完全融入自然,故背包旅游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是首当其冲。而生态女性主义直面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以女性的视角来考察生态危机,提倡在生态觉悟的基础上和谐发展,可以看出,背包旅游发展与生态女性主义在理论层次上有着隐性的关联。生态女性主义关注的生态环境优越地也是背包旅游发展的基础。

(二)背包旅游者与生态女性主义者的相似性

大部分背包旅游者与生态女性主义者都站在自然的角度,反对人类对大自然过分的开发。尽管背包旅游者也有放松型的游憩需求,但他们更多强调感受,希望在旅行中最大程度地体验当地真实生活和人文风情,对商业化或舞台化的表演文化有抗拒的态度,这与生态女性主义反对对大自然的开发,回归原生态有异曲同工之处。从近年来背包旅游者的性别发展趋势来看,女性群体数量和质量上升,且多是生态环保者,女性背包旅游者能更好地从女性角度维护大自然母亲的原真性。

(三)背包旅游与生态女性主义的共同困境

背包旅游发展过程中,背包旅游者前往的旅游目的地一般都是原生态保存较好的地区,但随着背包旅游者的移动与口碑交流,他们去过的旅游目的地被开发者看中,成为旅游规划开发的对象,虽然开发地即旅游目的地经济有所上升,但开发后反而成为背包旅游者的噩梦之地。具有女性生态主义的背包旅游者们想从根本上维护大自然最原始的状态,但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洪流,却无能为力。

三、以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看背包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新旅游目的地的商业化开发

背包旅游者所到之处大多是风景独特之地,易被投资者或者政府看中进行开发,不可否认,背包旅游是一种从下而上的旅游形式,是ST-EP(消除贫困的可持续旅游)的极佳实践模式,可被推广为条件差、风景资源级别高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形式。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看,现存的背包旅游盛行地都在面临着商业化开发的不良影响,一方面,开发的不合理性,国内发展旅游的思维仍处在“要旅游,先修路”层面,开发者多以男性征服大自然思维主宰,驾驭大自然、服务人类为主,例如泰山修建旅游车导致水淹三孔,开发的不合理性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开发速度过快,“老少边山穷”地区适合发展背包旅游,但为了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例如虎跳峡沿线景区客栈兴建现代化设施的速度与当地民众思想的进步步伐不协调,同时也不符合背包旅游者节俭环保的住宿要求,旅游服务的庸俗商业化,导致背包旅游者的重游率降低。

(二)已开发旅游目的地的困境

针对背包旅游者已开发的旅游目的地,首先,从生态女性主义追求原生态的角度出发,已开发旅游目的地生态已不是最初的生态状况,面临着下一步发展的困境,是继续定位于发展背包旅游市场还是转型成为大众游客服务的旅游景区。其次,已开发旅游目的地外来人群与本地居民关系的处理问题。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由于生产不足,导致旅游地变成“旅游飞地”或带有“飞地”性质,即指城里人或者外来投资商占据了旅游业中的经营者地位,并且占有绝对或者绝大部分的受益权,使得旅游目的地成了城里人的飞地,这种状况不利于扶贫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再次,生态女性主义倡导伦理关怀,背包者追求个性化的探索,例如沙发客的流行、野外徒步探险等,就此情况,对于所在旅游目的地值得思考的是,旅游风险如何进行管理,如何强化背包旅游者的风险意识,给予背包者足够的人性关怀。

(三)背包旅游者自身的异化

背包旅游者自身异化的方向,分析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由于国内社会及个人家庭对背包旅游价值理念的不认同,很多背包旅游者在迫于压力下转化为安全系数较高的大众旅游者。

第二种是背包客中有经济基础较好的族群,仍然喜爱独立自由的探索,会背着包到处闯荡,但他们改变了人们传统印象的苦行僧的背包客形象,携带较多的电子产品,对设施和服务要求比较高,人称“富驴”。

第三种是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看背包旅游者,他们是所有旅游者中最多人性化和最少商业化的群体,生态与环保意识强,道德素质高,此类具有生态意识的背包者异化成为生态旅游者、野生动物保护者、文化古迹的维护者等。

(四)国内背包旅游市场的挑战

背包旅游市场被定位为我国先导类的客源市场,从国外背包旅游发展的经验来看,背包旅游者在目的地的逗留时间长,人均消费高,市场规模大,热衷探险旅游产品,同时对旅游设施的要求低,是最使基层农村社区得益的旅游群体,对旅游安全敏感性低,游览反季节、反热点,能够起到平衡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格局的作用。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看,背包旅游的同质化发展与人类支配自然的偏见有着联系,国内背包旅游目的地差异化的消失,会导致国内众多背包旅游者开始倾向于去国外发掘,从而失去国内背包旅游者这一庞大的市场人群。由于对背包旅游的不重视以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背包旅游发展的状况不乐观,国内旅游者如何接纳这种背包旅游的形式,扭转国内旅游者对此类旅游的意识形态;如何正确认识、引导与规范市场,提高背包旅游者的重游率与推荐率是一大关键点。

四、生态女性主义对背包旅游发展的启示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应该摧毁人类凌驾于大自然之上的等级制度,重新承认自然的主动性及意向性。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看背包旅游的发展,除了从背包旅游者角度考虑发展需求外,还需要从大自然的角度重新审视发展过程。

(一)保持旅游目的地的原真性

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过程,应该以保持目的地的原真性为首要前提。生态女性主义强调自然的整体性。首先,开发主体自身要有较强的生态意识,在客观分析了背包旅游市场之后,基于背包旅游者的需求,适当合理地进行规划设计;其次,要从原居民角度出发,以确保旅游目的地开发的原真性。这样,不仅能有效地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避免由于旅游目的地同类化而导致的恶性竞争,用逼真的旅游环境与良好的生态提高背包旅游者的重游率。

(二)提倡政府介入的引导性开发

背包旅游的发展涉及众多的行业利益相关者,需要住宿、交通、旅游景区、旅行社、网络等行业相关者的支撑,结合中国当地的实情,政府在背包旅游的发展战略和策略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生态女性主义主张关怀伦理和具有包容性的商谈,要求女性和其他被排除的群体积极参与民主实践。同时,商谈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容纳各种差异的观点。政府在进行背包旅游发展的规划中,要展开多种座谈会积极包容各个行业的观点,结合当地特色进行研究,让本地居民多参与开发过程,尽量多地保持当地的思想,采取引导性的措施,以延缓旅游目的地发展过快导致的毁灭性。

(三)赋予女性参与背包旅游发展决策的权利

在规划过程中要邀请当地原居民参与,要充分征求当地原居民的意见,尤其是当地的女性居民。这是由于生态女性主义将女性与自然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审视和研究生态问题,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女性原则的式微,拯救生态危机在于提倡“女性原则”,而父权制是建立在掠夺与破坏自然界及地方文化、剥削和排斥妇女的基础之上的,不仅造成了自然生物圈的破坏,也危害了边缘群体、弱势群体的利益,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

因此,女性生态主义认为,性别差异因素会造成在规划决策中的巨大差异,弱化男性主宰大自然的思维模式,落实女性的参与是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最后,要增加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女性参与的力度,要有明确的规定和措施,确保落到实处。

(四)普及背包旅游发展的生态思维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是生命的创造者,也是生命的维护者。政府在引导开发过程中,考虑背包旅游者的特性和生态女性主义对自然的维护,可以完全打破“要旅游,先修路”的发展思维束缚,旅游景区内无须修路,天然的探险环境反而更吸引背包旅游者。其次,在住宿设施方面,背包旅游者的住宿最多采用各种廉价方式的组合,包括农家旅馆、青年旅社等,无须兴建大型宾馆等配套设施,同时,生态环保也是背包者关心的,应宣传设施利用中的环境亲善行为去吸引绿色背包客。

参考文献:

[1]朱璇.漂移的旅行者——关于背包旅游者的演进轨迹[J].旅游学刊,2007,22(2).

[2]方明,吴次芳等.基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的农地保护制度创新研究[J].经济地理, 2013,33(2).

[3]都岚岚.后回潮时代的美国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刘飞.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武汉理工大学,2007.

[5]朱璇.背包旅游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4).

[6]Warren K. Ecofeminist philosophy: A western perspective on what it is and why it matters[M]. Rowman& Littlefield Pub Inc,2000(1).

[7]方刚,罗蔚.社会性别与生态研究[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72).

[8]郑红宾,陈雄,孙丹.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探讨[J]. 乡村旅游,2011,22(10).

[9]刘济良.论后现代主义与生态德育[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0(6).

[10]袁玲红.生态女性主义伦理形态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4).

[11]Val Plumwood. Nature, Self, and Gender: Feminism,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and the Critique of Rationalism [J]. Hypatia,1991(1).

[12]陈友莲.“旅游飞地”对旅游扶贫绩效的影响及其防范[J].市场论坛,2011,93(12).

责任编辑:康伟

作者:许璐 刘洋 陆军文

农村女性文化社会生态论文 篇3:

生态学视角下农村女性职业教育评价指标构建

摘 要: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对农村女性职业技能教育发展生态因子进行了分析。并对教育生态系统内外部因素聚类,从法律政策、区域经济、师资力量、教育受众、基础设施、系统效益六个方面构建农村女性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生态因子;评价指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离开世代耕作的土地,加人工业、服务业中来。2004年农村人口比例为58.2%,到2006年下降至56.1%,2008年比例变化为54.3。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缺乏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时男女个体差异导致女性劳动力更难融入城市产业大军。大部分离农女性从事着低劳动附加值工作,而在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女性占绝大多数。研究和探讨农村职业技能教育问题,特别是针对农村妇女的职业技能教育是关注教育弱势群体,实现农村教育生态平衡,促进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农村成人职业教育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影响农村职业技能教育各项因素,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一、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生态系统

农村教育生态是指农村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与外部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生态可以看作是农村职业教育系统内外部诸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影响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现状和发展的客观环境。外部要素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内部包括教师、学生、管理等构成要件。

由于教育投入少,地方政府重视度低,当前我国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相对落后。没有受过正规职业培训、基础素质低以及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阻碍了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向城乡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因此农村女性职业技能教育主要针对非农转移妇女和农村留守女性。

二、农村女性职业技能教育系统生态因子分析

由于教育具有系统的层次性和多样性特性,可以把教育看作由不同教育层次、类型纵横交错且错落有致的生态系统。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定义为系统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对系统的发展起着推动或制约的作用。

(一)经济生态因子

经济生态因子,即指教育所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具体包括:

1.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即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经济发展水平始终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农村非义务教育,如农村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不可能实施完全产业教育形式,国家现阶段资金投入重点在于农村义务教育,因此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主要还是由地方财政承担。

2.产业结构,指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农村本地产业结构对农村成人继续教育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农村职业技能教育必须采取合适的教育形式,与当地产业结构的配置相适应,通过人才培养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3,劳动力结构,即非农业劳动力比重。根据现有的劳动力分配布局,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教育。教育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劳动力结构类型会影响教育的具体形态。

4.市场发育,指农副产品商品化率。农村商品经济发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成人教育。农村商品化市场发育越完善,信息交流量越大,对教育的需求越大,有利于农村各项职业技能教育的开展。

5.基础设施建设,即电、电视、电话、宽带的接人和普及率。农村职业技能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面授形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如通过电视、互联网接收远程教育培训。

(二)社会生态因子

社会生态即指教育宏观环境,如文化传承、教育政策、教育投入、风俗习惯。

1.人文环境,即当地文化氛围以及地区人群的平均文化水平。文化与教育是相伴而生的,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

2.制度政策。国家与当地政府的教育政策对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策是教育发展的理论导向,决定了教育经费投入的取向。

3.风俗习惯。社会文化通过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各个层面对教育发展模式进行影响。由于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性,社会风俗同样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4.义务教育普及率,即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比例。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反映了国家教育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5.公共文化资源,即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农村基层村设立广播、宣传窗,订阅报纸、期刊,建立村级阅览室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广大农村妇女的学习意识。

(三)自然生态因子

自然生态,即地理区域与自然资源。

1.地理位置,即所处的地理区域环境。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的地区,人们往往可以获取更多的资讯和更多的教育资源。

2.自然资源,包括地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自然出产。充足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因地制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构建特色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农村妇女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育内部限制因子

教育内部生态系统即教育系统内部的活跃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他们是教育发展状况的关键因子,亦是教育发展的限制因子。

1.教师,即农村成人教育师资构成情况。良性的教育生态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农村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往往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通常由高等学校教师、中高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技术工人等组成,因此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统一调配师资非常重要。

2.接受教育者,即接受继续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主要是农村妇女。农村女性作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在其成年后虽然有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观意愿,但受家庭拖累和固有观念的制约,接受教育的几率较低。每一位女性个体的文化基础、家庭情况、女性心理都会影响教育参与度和教学效果。

3,教育管理,包括职业教育的组织方式、办学体制、运作模式以及具体管理职能的行使。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农村女性的教育需求,将更多的女性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范围,使接受教育培训的妇女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增强就业能力。

三、农村女性职业教育生态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农村女性职业教育生态因子的聚类分析

通过调查农村职业教育生态环境构成,在具体分析农村女性职业技能教育生态系统内外部影响因子的基础上,以地区行政区域作为不同的生态系统,可以进一步对生态因子进行聚类,得到综合性农村职业教育生态评价因子。

1.法律政策因子。要促进农村女性职业技能教育,法律和政策因素是最基本的方面。在以教育促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积极消除教育城乡二元化思路

统一指导下,政府不仅要增加教育投入,还要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促进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为教育教学顺利开展提供基本保障。

2.区域经济因子。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即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会对职业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社会动力,同时经济又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所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较快。

3.师资力量因子。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实施过程的关键环节。在我国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体系中,没有固定的师资队伍。农村成教职教管理机构必须统筹规划,以市场和农民需求为指导,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和安排教师。

4.教育受众因子。作为教学的主体,农村女性的客观发展状况是决定教学成效的限制性因素。农村职业技能教育属于非学历教育,教育重心在于提高人口素质和拓宽农村女性的就业范围,可以从接受培训的人数和听课学时数、就业情况等方面指标来衡量,并调查接受培训妇女的满意度作为参考。

5.基础设施因子。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软硬环境两个方面的内容。软件基础设施指农村文化设施,硬件基础设施指当地水、电、电视、通讯及教学设施。

6.系统效益因子。现阶段针对女性的成人职业教育主要的办学经费由国家、地方财政支出,而这部分的资金相对不足。因此必须合理应用教学经费,增大每万元教育经费培训的学生数,降低资源浪费,提高师资、设备利用率,增加年劳务输出人数,提高教育经费的投入产出比。

(二)农村女性职业技能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教育生态系统的视角,结合对南昌市周边的南昌县、新建县和进贤县区域内的8个乡镇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将教育生态系统内、外部要素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将法律政策、区域经济6个方面作为二级评价指标,构建农村女性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地区一级行政区域内女性职业技能培训发展情况的评价指标(见表1)。

四、生态学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综合评价方法

从生态学视角研究农村女性职业教育,需要从不同方面描述与分析教育发展情况,综合考量教育生态系统内外部各层面要素。因而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但是由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采用生态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并进行量化,每类公因子代表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上述量化指标基础上。成立专家组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公因子的权重和各项指标的得分,得出三个层次的权重矩阵和各指标的得分矩阵,由此可获得农村女性职业技能教育发展情况的综合得分,即综合评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计生委.人口数据[EB/OL].http://www.chin.apop.gov.cn/wxzl/rkgk

[2]陈慧平.发展农村女性教育应注重系统性[J].学术探索,2006(4):71-75.

[3]李景春.生态位理论视阈中的教育生态系统及其发展[J].教育科学,2006,v0122(3):26-29.

[4]吴钢,现代教育评价基础[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5]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宗 琪

上一篇:民居砖雕门楼装饰艺术论文下一篇:组织犯罪问题思考管理论文